期刊文献+
共找到763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娜 田云龙 +3 位作者 张蕾 王胜涛 朱昌雄 李红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化肥是当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系列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政策、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 化肥是当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系列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政策、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已初具成效,表现为2015—2022年的8年间,化肥用量减少15.7%,而粮食增产3.9%;化肥施用结构趋向合理化,表现为氮肥用量持续减少,复合肥用量持续增加;我国的化肥施用强度也有所下降,2022年化肥施用强度(298.8 kg·hm^(-2))比2015年减少62.2 kg·hm^(-2),但施肥强度仍有进一步减量空间;化肥减量、养分利用、元素循环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有望为提高化肥利用率、推进减量增效行动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本文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科学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提出政策和管理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的现状和未来的行动方针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氮肥利用率 减量增效 有机肥替代 施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改善辽西北风沙区花生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
2
作者 夏桂敏 樊龙江 +3 位作者 黄亚男 吴毅 郑俊林 迟道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0-460,共11页
为实现辽西北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风沙土花生生长特性、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于2021和2022年在辽西北风沙区开展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单施无机肥(N)、单施有机肥(O)及有机肥和无机肥等氮配施(... 为实现辽西北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风沙土花生生长特性、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于2021和2022年在辽西北风沙区开展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单施无机肥(N)、单施有机肥(O)及有机肥和无机肥等氮配施(N+O)对花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N+O、N和O处理在花生生育中期的株高显著高于CK处理,且N+O处理株高在全生育期均显著高于CK处理。N+O处理花针期和饱果期干物质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7.3%和15.8%(2021)及14.6%和13.4%(2022)。N+O处理结荚期和饱果期总氮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0.2%和15.8%(2021),19.6%和13.4%(2022),且饱果期荚果氮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7.4%(2021)和16.9%(2022)。2021年,N+O处理花生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和百仁质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4.1%、10.5%和9.1%。2022年,N+O处理花生蛋白质含量较N处理提高了2.4%。综上,有机无机肥等氮配施处理提高了花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总氮积累,最终提高花生产量并改善花生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有机无机肥配施 生长性状 氮素积累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熟牛粪氮不同比例替代化肥氮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
作者 唐文雪 马忠明 +4 位作者 薛亮 连彩云 王智琦 罗双龙 段誉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3期47-56,共10页
探索膜下滴灌水稻栽培适宜的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水平,为河西绿洲灌区水稻的高产优质施肥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在张掖市甘州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化肥(0%ON)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25%(25%ON)、50%(5... 探索膜下滴灌水稻栽培适宜的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水平,为河西绿洲灌区水稻的高产优质施肥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在张掖市甘州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化肥(0%ON)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25%(25%ON)、50%(50%ON)、75%(75%ON)、100%(100%ON)6个处理,研究有机氮配施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有机氮配施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稻米品质的提升效果尤为显著。有机肥配施处理幼苗成活率比单施化肥显著提高6.36%~17.76%,产量比不施肥处理显著提高17.30%~34.21%。与单施化肥相比,25%ON、50%ON处理产量仅分别降低1.45%、5.74%,并且25%ON处理氮肥利用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机氮配施处理显著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0.74%~5.93%、直链淀粉含量1.14%~5.14%,提高水稻的整精米率1.92%~4.22%、食味值0.61%~1.83%。25%ON、50%ON处理垩白粒率分别显著降低5.26%、13.16%、垩白度分别显著降低11.76%、17.65%。兼顾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稻米食味品质等综合品质,确定有机氮替代化肥氮25%~50%比例是河西绿洲灌区实现水稻高产、品质提升的最佳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水稻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后移对沿黄灌区制种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4
作者 崔云玲 郑浩飞 +3 位作者 孙和折 张立勤 吴正强 包会存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617-622,共6页
通过制种玉米膜下滴灌氮肥运筹试验,为沿黄灌区制种玉米的高产、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条件下,以农户常规施肥(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为30%∶0∶30%∶30%∶10%)为对照,设置了基肥... 通过制种玉米膜下滴灌氮肥运筹试验,为沿黄灌区制种玉米的高产、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条件下,以农户常规施肥(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为30%∶0∶30%∶30%∶10%)为对照,设置了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分别为15%∶15%∶30%∶20%∶20%、0∶30%∶30%∶20%∶20%、0∶0∶50%∶30%∶20%等3个处理,对制种玉米播前、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和收获期土壤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种子产量、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农户常规施肥相比,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比例为0∶30%∶30%∶20%∶20%处理制种玉米种子产量显著提高57.92%、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58.15%。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茎粗、穗长等性状无显著差异;较农户常规施肥处理抽雄期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提高了74.77%,而60~100 cm土层显著降低了66.65%~81.81%,显著降低氮素淋溶风险。因此,在沿黄灌区,将氮肥后移至拔节期,即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为0∶30%∶30%∶20%∶20%可显著提高制种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时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残留,本结果可为该地区制种玉米可持续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后移 制种玉米 硝态氮分布 氮盈余 氮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后移对滴灌夏玉米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彭伟国 刘玉春 +3 位作者 康猛 侯宇 王丽 宗浩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6,共11页
为华北平原地区夏玉米的精准、高效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行夏玉米浅埋滴灌氮肥施用试验。试验考虑施氮量和氮肥施用时期2个因素,施氮量设置2个水平,分别为施氮量300和225 kg/hm^(2);基于滴灌水肥一体化的优势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2... 为华北平原地区夏玉米的精准、高效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行夏玉米浅埋滴灌氮肥施用试验。试验考虑施氮量和氮肥施用时期2个因素,施氮量设置2个水平,分别为施氮量300和225 kg/hm^(2);基于滴灌水肥一体化的优势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2个时期追施氮肥,设置3个吐丝期氮肥后移水平,分别为0、45和75 kg/hm^(2)。试验因素对夏玉米的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的干物质量及氮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300 kg/hm^(2)施氮水平与225 kg/hm^(2)相比夏玉米产量提高了10.08%~14.04%;随着吐丝期氮肥后移量的增加,夏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干物质量、氮积累量和产量均显著增加,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吐丝期氮肥后移75 kg/hm^(2)的夏玉米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干物质量、氮积累量和产量均高于吐丝期氮肥后移45 kg/hm^(2)处理以及不后移处理;300 kg/hm^(2)施氮水平下不进行后移的夏玉米处理与225 kg/hm^(2)施氮水平下吐丝期氮肥后移75 kg/hm^(2)的夏玉米处理之间产量及构成因素无显著差异,减少施氮量同时吐丝期氮肥后移可以达到与高施氮量大喇叭口期一次性追施相同的产量效果。夏玉米于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2次追氮、同时提高吐丝期的氮肥后移量在促进夏玉米干物质、植株氮积累和增产高效方面效果显著,以吐丝期追氮75 kg/hm^(2)夏玉米具有最佳的产量表现及氮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后移 施肥时期 干物质 氮积累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肥用量对露地辣椒产量、品质及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文倩 王婷 +3 位作者 刘中良 陈震 韩珑 徐加利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0,共8页
为筛选出辣椒实际生产中最适钾肥用量,以三樱椒为试验材料,在同等氮肥、磷肥施用量的基础上,设CK〔0 kg·(667 m^(2))^(-1)〕、T1〔11.83 kg·(667 m^(2))^(-1)〕、T2〔14.37 kg·(667 m^(2))^(-1)〕、T3〔16.90 kg·(6... 为筛选出辣椒实际生产中最适钾肥用量,以三樱椒为试验材料,在同等氮肥、磷肥施用量的基础上,设CK〔0 kg·(667 m^(2))^(-1)〕、T1〔11.83 kg·(667 m^(2))^(-1)〕、T2〔14.37 kg·(667 m^(2))^(-1)〕、T3〔16.90 kg·(667 m^(2))^(-1)〕、T4〔19.44 kg·(667 m^(2))^(-1)〕、T5〔21.97 kg·(667 m^(2))^(-1)〕6个施钾肥水平,研究钾肥施用量对露天栽培辣椒产量、品质、氮代谢、根系形态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钾肥施用量能够促进辣椒生长发育,改善品质,提高叶片氮代谢酶活性。施用不同量的钾肥均可显著提高辣椒产量,增产率15.92%~33.44%。其中T2处理下辣椒可溶性糖、总酚、辣椒素、粗纤维含量最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最高,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最大,钾肥农学效率和钾肥贡献率也最高。综合考虑,本研究条件下三樱椒露地生产的最佳施钾量为14.37 kg·(667 m^(2))^(-1),在此施肥量下,产量达到最高,且品质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钾肥用量 产量 品质 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与钾肥运筹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赵佳雯 李子洪 +9 位作者 欧星雨 王伊朗 丁小飞 梁乐瑶 丁文金 张海鹏 马尚宇 樊永惠 黄正来 张文静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14-1933,共20页
探究氮肥和钾肥运筹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2024年小麦生长季,以白湖麦1号和皖西麦063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0(0 kg hm^(-2))、N10(150 kg hm^(-2))、N12(180kg hm^(-2))、N14(210... 探究氮肥和钾肥运筹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2024年小麦生长季,以白湖麦1号和皖西麦063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0(0 kg hm^(-2))、N10(150 kg hm^(-2))、N12(180kg hm^(-2))、N14(210 kg hm^(-2)),3个施氮基追比F1(8︰2)、F2(7︰3)、F3(6︰4);钾肥150 kg hm^(-2),分为一次性基施(K1)和基追比5︰5(K2)2个处理,研究了对弱筋小麦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氮素积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与钾肥运筹显著影响弱筋小麦的生长发育,小麦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植株氮素积累均随施氮量和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量和追氮比例下,钾肥追施较一次性基施的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更高,且施氮量、追氮比例和钾肥追施处理对弱筋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数及其产量的影响也显著,随施氮量和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施氮量和追氮比例下,钾肥追施较一次性基施的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数及产量更高,而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也随施氮量和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符合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的施肥模式中,N12K2F2处理较N12K1F2处理的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平均增加7.3%、12.3%;花后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分别平均增加19.0%、7.7%;氮素积累量平均提高13.5%;且N12K2F2处理较N0K2处理的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数、产量分别平均增加6.7%、86.8%、25.1%、152.7%,较N12K1F2处理的千粒重、穗粒数、穗数、产量分别平均增加1.6%、5.5%、4.6%、12.6%。综上所述,施氮量为180 kg hm^(-2)、基追比7︰3、钾肥拔节期追施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量质协优的最佳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钾肥追施 弱筋小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田土壤DNRA菌群落丰度与结构对不同施氮的响应
8
作者 张艺 孙梅 +5 位作者 龙泽东 聂三安 田昌 黄晶 姚莉 孙耿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NRA)过程有利于氮素在土壤中的固持。研究长期(2013—2022年)不同施氮措施对水稻土DNRA过程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可为稻田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不施氮肥(CK)、常规化肥(NPK)、控释氮肥(CRU1)、控释... 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NRA)过程有利于氮素在土壤中的固持。研究长期(2013—2022年)不同施氮措施对水稻土DNRA过程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可为稻田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不施氮肥(CK)、常规化肥(NPK)、控释氮肥(CRU1)、控释氮肥减氮30%(CRU2)4个处理,对稻田土壤pH、有机质、全氮、无机氮、碱解氮、全硫和二价铁等土壤理化指标进行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对水稻土DNRA菌丰度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氮肥对DNRA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nrf A基因丰度表现为CK>CRU2>CRU1>NPK,且NPK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水稻土中DNRA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等,施氮肥下,浮霉菌门相对丰度提高,变形菌门则降低,CRU1处理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最低,浮霉菌门则最高。冗余分析分析表明,变形菌门与土壤pH和全硫呈正相关,与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呈负相关,浮霉菌门与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呈正相关,与土壤pH、全硫和亚铁呈负相关。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impson均以CRU1处理最高。因此,施用控释氮肥改善了水稻土DNRA过程的微生物群落和结构,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固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不同施氮 控释氮肥 DNRA群落丰度与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氮、锌和镉处理及其互作对两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及安全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田超 何富豪 +6 位作者 户少武 罗景升 李通 景立权 黄建晔 杨连新 王云霞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50,共12页
为了明确土壤氮、锌、镉处理及其互作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其安全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在盆栽条件下,以掺和了泥炭的土壤为培育基质,以扬麦25和扬麦33为试验材料,主区氮处理设高氮(0.40 g·kg^(-1))和低氮(0.27 g·kg^(-1)),裂区... 为了明确土壤氮、锌、镉处理及其互作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其安全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在盆栽条件下,以掺和了泥炭的土壤为培育基质,以扬麦25和扬麦33为试验材料,主区氮处理设高氮(0.40 g·kg^(-1))和低氮(0.27 g·kg^(-1)),裂区设对照、锌处理(75 mg·kg^(-1))、镉污染(5 mg·kg^(-1))和锌(75 mg·kg^(-1))+镉(5 mg·kg^(-1))处理,测定小麦生长和产量性状、植株不同部位氮、锌、镉含量,并计算锌、镉累积量与转运系数。结果表明:低氮处理使小麦主要生长和产量构成因子显著下降,导致产量减少20.5%;低氮处理小麦的籽粒、叶和茎氮含量平均降低8.7%~20.4%,籽粒锌、镉含量及转运系数(茎叶向籽粒)均显著下降(6.7%~12.0%),但颖壳和穗轴锌、镉含量多呈增加趋势。土施锌肥使小麦穗数显著增加,进而使产量平均增加10.3%;施锌使小麦各部位锌含量均大幅上升,使籽粒镉含量及转运系数均显著下降(9.6%~19.8%),而其他部位镉含量不变或增加;土壤镉处理使小麦各部位镉含量大幅上升,但小麦生长和产量性状以及各部位锌含量和锌转运系数多无显著变化。多数情形下,氮、锌和镉处理及其互作对小麦镉含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品种和部位依赖,扬麦33较扬麦25更为敏感。研究表明,中等强度镉污染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使小麦不同部位镉含量大幅上升;减施氮肥和增施锌肥均能显著降低小麦食用部位的镉含量,而饲用部位镉含量呈相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镉污染 氮肥 施锌 产量 安全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强度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太湖地区典型菜地氮磷动态流失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明琨 闵炬 +3 位作者 张艳颖 王雨荷 郝雅琼 施卫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7,共13页
以往研究多关注菜地氮磷径流流失系数、流失量的研究,对菜地氮磷径流流失动态过程研究尚缺乏。为此,本文选择在降雨频繁、径流发生量高的太湖地区,开展降雨强度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菜地氮磷流失过程影响的研究,以此为太湖地区菜地氮磷面... 以往研究多关注菜地氮磷径流流失系数、流失量的研究,对菜地氮磷径流流失动态过程研究尚缺乏。为此,本文选择在降雨频繁、径流发生量高的太湖地区,开展降雨强度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菜地氮磷流失过程影响的研究,以此为太湖地区菜地氮磷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采用田间模拟降雨的方法,设置55和110 mm·h^(-1)两个降雨强度,不施氮(-N)、不施磷(-P)、施纯化肥(N+P)、有机无机肥配施(1/4MN+1/3MP)和施纯有机肥(MN+MP)5个处理,观测不同降雨强度及施肥处理下径流氮磷各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和对氮磷径流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处理相比,在55和110 mm·h^(-1)降雨强度下,1/4MN+1/3MP处理可使径流初损历时分别延后7.0和5.3 min。在产流0~25 min,各处理径流总氮浓度在5.5~25.1 mg·L^(-1)间波动;产流25~60 min,各处理径流总氮浓度在5.3~14.0 mg·L^(-1)间波动。在55和110 mm·h^(-1)降雨强度下,N+P和MN+MP处理的总氮流失量分别最高,与其相比,1/4MN+1/3MP能减少21.9%~44.7%的总氮流失。产流0~35 min,各处理径流总磷浓度在0.31~3.20 mg·L^(-1)间波动;产流35~60 min,各处理总磷浓度在0.35~1.60 mg·L^(-1)间波动。在55和110 mm·h^(-1)降雨强度下,MN+MP处理总磷流失量最高,与MN+MP处理相比,1/4MN+1/3MP可减少65.4%~69.0%的总磷流失。综上,1/4MN+1/3MP处理可延长初损历时;在产流0~25和0~35 min分别是控制径流氮和磷流失的关键时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有效减少氮磷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地 模拟降雨 降雨强度 有机无机配施 氮磷流失 地表径流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1
作者 马朋辉 宋常吉 +5 位作者 宋静茹 陈伟伟 杨健 方鸣远 吴玉磊 胡亚瑾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4-484,共11页
为探求冬小麦农田减排优产高效的施肥模式,以冬小麦(小偃22)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KB),常规施肥(NP),有机肥等氮替代25%(25%OF)、50%(50%OF)、75%(75%OF)、100%(100%OF)无机肥共6个处理,探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冬小麦农田温室气... 为探求冬小麦农田减排优产高效的施肥模式,以冬小麦(小偃22)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KB),常规施肥(NP),有机肥等氮替代25%(25%OF)、50%(50%OF)、75%(75%OF)、100%(100%OF)无机肥共6个处理,探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冬小麦生长期,各施肥处理中75%OF和25%OF处理CO_(2)平均累积排放量最低,分别比NP减少7.62%和15.31%,CO_(2)排放通量具有夏季升高、冬季降低的特征。NP处理CH_(4)累积吸收量最高,100%OF处理CH_(4)累积吸收量最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对CH_(4)的吸收呈减少趋势。75%OF和100%OF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最低,两年平均累积排放量分别比NP减少92.94%和159.47%。75%OF处理全球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均为最低,分别比NP降低27.19%和41.38%。与NP相比,50%OF和75%OF处理冬小麦产量在2018-2020年分别增加15.78%~17.73%和18.64%~23.07%。与NP相比,75%OF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考虑生态因素和经济因素,以有机肥等氮替代75%无机肥是西北地区既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又能保证冬小麦优产高效的较优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农田 温室气体 氮肥利用效率 有机无机肥配施 全球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后移优化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种间关系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12
作者 闫喆林 任强 +7 位作者 樊志龙 殷文 孙亚丽 范虹 何蔚 胡发龙 闫丽娟 柴强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90-2203,共14页
针对绿洲灌区氮肥损失严重,阻碍作物可持续生产等问题,通过明确氮肥后移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为麦玉间作系统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 针对绿洲灌区氮肥损失严重,阻碍作物可持续生产等问题,通过明确氮肥后移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为麦玉间作系统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单作玉米3种种植模式,氮肥后移0(传统施氮,N1)、10%(N2)、20%(N3)3种施氮制度,研究不同种植制度及氮肥后移比例对小麦和玉米的种间关系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强化了麦玉共生期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其中氮肥后移10%较传统施氮竞争力提高3.4%,后移20%较传统施氮提高8.13%,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5.0%。氮肥后移增强间作玉米的恢复效应,与传统施氮相比,氮肥后移10%间作玉米恢复效应提高11.3%,后移20%提高20.5%,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1.5%。间作系统籽粒产量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23.8%~28.7%,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且氮肥后移20%处理的籽粒产量较传统施氮提高22.7%。间作种植模式下氮肥利用率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4.2%~26.4%,氮肥偏生产力较单作加权平均增高21.4%~30.8%,且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氮肥利用率提高31.5%,较传统施氮提高10.0%;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2.7%,较传统施氮提高23.3%。因此,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20%可优化麦玉间作系统种间关系,增加作物产量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是绿洲灌区小麦、玉米高效生产的适宜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后移 小麦间作玉米 种间竞争力 恢复效应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配施对盐碱地湖南稷子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项凌飞 张峰举 +7 位作者 麻冬梅 刘金龙 兰剑 邓建强 胡海英 王斌 蔡春江 马巧利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5-195,共11页
宁夏北部地区由于盐碱地分布广泛,造成土壤肥力差、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饲草安全。湖南稷子作为一种适应性广、耐盐碱性强的植物,是盐碱地改良和发展草畜产业的重要材料。为探究在盐碱地上适宜湖南稷子生长的施肥量,本试验... 宁夏北部地区由于盐碱地分布广泛,造成土壤肥力差、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饲草安全。湖南稷子作为一种适应性广、耐盐碱性强的植物,是盐碱地改良和发展草畜产业的重要材料。为探究在盐碱地上适宜湖南稷子生长的施肥量,本试验采用“3414”设计,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湖南稷子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_(2)P_(1)K_(1)(N:180 kg·hm^(-2);P_(2)O_(5):45 kg·hm^(-2);K_(2)O:30 kg·hm^(-2))处理的平均株高最高,为1.58 m。N2P1K1处理的鲜草和干草平均产量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67.24%、62.09%。氮磷钾肥配施可显著提高(P<0.05)湖南稷子的营养价值,粗蛋白、粗灰分含量最高的处理均为N_(2)P_(0)K_(2)(N:180 kg·hm^(-2);P_(2)O_(5):0 kg·hm^(-2);K2O:60 kg·hm^(-2)),分别为5.77%、8.75%,而相对饲喂价值与干物质消化率、总可消化养分、泌乳净能均在N0P_(2)K_(2)(N:0 kg·hm^(-2);P_(2)O_(5):90 kg·hm^(-2);K_(2)O:60 kg·hm^(-2))处理下最高。经主成分综合分析得出,在N2P1K1处理下排名最高,说明在配施N 180kg·hm^(-2),P_(2)O_(5)45 kg·hm^(-2),K_(2)O_(3)0 kg·hm^(-2)时,最适宜湖南稷子在宁夏北部盐碱地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稷子 氮磷钾配施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地区高产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氮磷营养特性
14
作者 张春燕 张新疆 +5 位作者 王娟 李沛玟 马伟栋 陈国永 李再欣 危常州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2-651,共10页
为探究北疆地区高产(>9000 kg·hm^(-2))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和氮磷营养特征,以新春44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施磷(P 2O 5)量处理,分别为0 kg·hm^(-2)(P0)、30 kg·hm^(-2)(P1)、90 kg·hm^(-2)(P2)、150 kg·... 为探究北疆地区高产(>9000 kg·hm^(-2))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和氮磷营养特征,以新春44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施磷(P 2O 5)量处理,分别为0 kg·hm^(-2)(P0)、30 kg·hm^(-2)(P1)、90 kg·hm^(-2)(P2)、150 kg·hm^(-2)(P3)、210 kg·hm^(-2)(P4),建立北疆地区春小麦不同产量水平,分析不同产量下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利用和氮磷营养特征。结果表明,适宜的磷肥施用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氮磷营养特征及产量均有促进作用。当施磷量从0 kg·hm^(-2)增加至210 kg·hm^(-2)时,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施磷150和210 kg·hm^(-2)时均达到高产水平,产量分别为9401.59和9080.63 kg·hm^(-2)。5个施磷量处理中,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氮磷素积累、转运和分配均以施磷150 kg·hm^(-2)最佳。在施磷150和210 kg·hm^(-2)的高产水平下,春小麦均有较高水平的氮素和磷素生产效率,分别平均为29.98和94.80 kg·kg^(-1)。因此,在北疆滴灌春小麦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磷肥施用量可以提高春小麦的产量,使高产春小麦具有较高水平的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以及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磷量(P_(2)O_(5))150 kg·hm^(-2)是兼顾春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的最佳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磷肥施用量 生理特征 氮磷营养特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盐渍化农田无机态氮迁移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15
作者 邝雨欣 张体彬 +5 位作者 程煜 高伟强 梁青 童建康 冯浩 郁明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5,137,共12页
以渭北地区盐渍化农田为研究对象,以不施肥(CK)为对照,在同一施氮量(240 kg·hm^(-2))下,根据等氮替代原则,设置5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分别为有机肥氮替代0%(OF0)、25%(OF1)、50%(OF2)、75%(OF3)、100%(OF4)的化肥氮,研究在玉米不... 以渭北地区盐渍化农田为研究对象,以不施肥(CK)为对照,在同一施氮量(240 kg·hm^(-2))下,根据等氮替代原则,设置5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分别为有机肥氮替代0%(OF0)、25%(OF1)、50%(OF2)、75%(OF3)、100%(OF4)的化肥氮,研究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内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及作物生长与氮素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OF0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OF1~OF4处理)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提高32.95%;其中OF3处理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52.32%(P<0.05)。(2)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OF1、OF2处理玉米生长发育最佳,产量分别较OF0处理显著提高18.29%和10.90%(P<0.05)。(3)在玉米成熟期,OF1、OF2处理籽粒含氮量分别较OF0处理显著增加23.8%和18.5%(P<0.05),籽粒氮素累积量分别较OF0处理增加1.47%和12.03%。(4)与OF0处理相比,各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玉米氮素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贡献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其中OF1和OF2处理与其余处理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在等氮条件下,在渭北地区盐渍化农田中,有机肥氮替代25%化肥氮是可行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盐渍土 有机无机肥配施 无机氮迁移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配施化肥对复垦耕地土壤团聚体构成及稻田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王一梓 宋文杰 +5 位作者 张欢 李天鹏 毛伟 杨洪建 赵海涛 居静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12,共10页
为促进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的快速培肥与水稻产量的协同提升,基于持续4年(2019—2022年)有机肥配施化肥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N)肥(T0)、100%化肥N(T1)、40%鸡粪肥N+60%化肥N(T2)、40%蚯蚓粪肥N+60%化肥N(T3)、40%菜籽饼肥N+... 为促进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的快速培肥与水稻产量的协同提升,基于持续4年(2019—2022年)有机肥配施化肥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N)肥(T0)、100%化肥N(T1)、40%鸡粪肥N+60%化肥N(T2)、40%蚯蚓粪肥N+60%化肥N(T3)、40%菜籽饼肥N+60%化肥N(T4),测定水稻产量、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及其有机碳(OC)、全氮(TN)含量,并评估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各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均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为3.15%~9.93%。同时,各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还促进了土壤团聚体从微团聚体(<0.25 mm)向中团聚体(0.25~2 mm)转变。此外,这些处理还提高了全土及>2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OC、TN含量,增幅分别为6.95%~24.68%及4.03%~58.28%和23.38%~57.14%(OC)、10.00%~31.85%及19.14%~78.95%和28.44%~71.25%(TN)。相关分析表明,0.25~2 mm粒径团聚体的比例以及>2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OC和TN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越强。相关和冗余分析表明,>2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的OC和TN与水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更强,而<0.25 mm粒径团聚体的OC、TN与水稻产量相关性则相对较弱。综上所述,在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上,采用40%有机肥N+60%化肥N不仅有助于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还能提升水稻产量,在3种有机肥中,蚯蚓粪和菜籽饼肥的效果优于鸡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配施化肥 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 土壤团聚体 土壤碳氮含量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富麦666产量及其籽粒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张善磊 潘明泉 +5 位作者 王卫军 崔小平 田胜营 赖上坤 刘晓飞 赖尚科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6期6-11,共6页
以酿食兼用小麦富麦666为试验材料,设置了N_(1)~N_(4)(施氮量分别为150、225、300、375 kg/hm^(2))4个施氮量水平和T_(1)~T_(3)(基肥∶拔节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10∶0∶0、7∶3∶0、6∶2∶2)3个氮肥运筹方式的二因素裂区试验,并以N0处理... 以酿食兼用小麦富麦666为试验材料,设置了N_(1)~N_(4)(施氮量分别为150、225、300、375 kg/hm^(2))4个施氮量水平和T_(1)~T_(3)(基肥∶拔节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10∶0∶0、7∶3∶0、6∶2∶2)3个氮肥运筹方式的二因素裂区试验,并以N0处理(不施氮肥)作为对照,探究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富麦666农艺和产量性状及其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和增加基肥占比有利于提高富麦666的冬前茎蘖数、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而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富麦666的穗长、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下降;增加施氮量和拔节肥、穗肥占比可以提高富麦666的籽粒硬度指数、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但施氮量的增加对籽粒容重无显著影响。综上,当施氮量为225 kg/hm^(2)且基肥∶拔节肥∶穗肥为7∶3∶0(N_(2)T_(2)处理)时,富麦666的产量增幅最大,同时籽粒硬度指数较低,籽粒容重、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较适宜制曲品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氮肥运筹 产量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肥不同施氮量对玉米氮素积累转运利用的影响
18
作者 张旭婷 张海龙 +6 位作者 张佳倩 刘亚楠 张德健 付增娟 薛春雷 张赛楠 孙峰成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阐明叶面肥不同施氮量对玉米氮素积累转运利用的影响。试验时间为2021—2022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玉米品种利禾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处理(CK)、常规根部施肥处理(CF)、叶面减氮20%处理(LF1)、叶面常规施氮处理(LF2)、叶面增氮20%... 阐明叶面肥不同施氮量对玉米氮素积累转运利用的影响。试验时间为2021—2022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玉米品种利禾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处理(CK)、常规根部施肥处理(CF)、叶面减氮20%处理(LF1)、叶面常规施氮处理(LF2)、叶面增氮20%处理(LF3),分析叶面氮肥不同施用量与不施肥及常规根部施肥对玉米氮素积累转运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玉米茎氮素积累量和叶氮素积累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于抽雄吐丝期达到最大值。单株氮素积累量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升高,于成熟期达到最大值,LF2处理的单株氮素积累量最高。吐丝期前叶片中氮素分配占比最高,吐丝期后籽粒氮素分配占比逐渐升高,于成熟期达到峰值;CK的籽粒氮素积累占比最低,2021年LF1处理的籽粒氮素分配占比最高,2022年LF3处理的籽粒氮素分配占比最高。氮素转运率和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2021,2022年LF1处理、LF2处理、LF3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CF处理,且LF1处理的氮素利用率最高。2 a叶面施氮处理的氮素吸收效率均高于CF处理。各处理的穗长、穗粗、穗行数无显著差异,CK的秃尖长最长,各施氮处理的行粒数和百粒质量均大于CK,CF处理的生物产量最高,LF1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最高,各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CK,收获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以LF1叶面施氮处理下能获得较好的生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面肥 施氮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气滴灌与施氮对盐胁迫棉花生理特性、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9
作者 王久久 牛文全 +3 位作者 李田田 王贺 李燕妮 杜娅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94,共11页
为探明加气滴灌与施氮耦合提高作物耐盐胁迫的机制,本研究采用桶栽随机试验,设置2个盐胁迫水平6.2(S1)、12.3(S2)dS·m^(-1)和5个施氮(尿素)水平0(N0)、100(N1)、200(N2)、300(N3)、400(N4)kg·hm^(-2),以非盐渍化土壤、不加气... 为探明加气滴灌与施氮耦合提高作物耐盐胁迫的机制,本研究采用桶栽随机试验,设置2个盐胁迫水平6.2(S1)、12.3(S2)dS·m^(-1)和5个施氮(尿素)水平0(N0)、100(N1)、200(N2)、300(N3)、400(N4)kg·hm^(-2),以非盐渍化土壤、不加气及常规施氮量(300 kg·hm^(-2))为对照(CK),分析加气滴灌与施氮对盐胁迫棉花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初步表明:盐胁迫显著降低棉花的光合作用,抑制棉花生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S1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 n)和干物质量显著提高了32.52%~53.30%和178.07%~264.37%,S2处理的P n降低了13.27%~47.29%,干物质量提高了49.79%~178.72%。S2较S1处理根和茎中氮含量提高了4.78%~55.41%和17.65%~37.36%,而叶和铃中分别降低了9.21%~32.86%和7.39%~41.87%。加气滴灌下根据土壤盐分状况适量施氮,可以减轻盐胁迫造成棉花产量的下降。中盐胁迫(6.2 dS·m^(-1))下,加气滴灌氮肥施用量为200 kg·hm^(-2)时籽棉产量最高(2359.92 kg·hm^(-2))。高盐胁迫(S2)处理棉花产量显著降低,且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加气滴灌结合低施氮量(100 kg·hm^(-2))可使产量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加气滴灌 盐胁迫 施氮 生长 氮肥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追施量对菜油两用油菜籽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孟孜贞 杨佳群 +4 位作者 田贵生 胡兵 鲁君明 任涛 鲁剑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49,共7页
菜油两用是发展油菜多功能利用的重要途径,明确不摘薹和摘薹油菜的追施氮肥用量对油菜籽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可为菜油两用油菜科学施肥提供依据。2022-2023年在湖北省洪湖市和武穴市布置田间试验,主处理设置为不摘薹和摘薹,副处理... 菜油两用是发展油菜多功能利用的重要途径,明确不摘薹和摘薹油菜的追施氮肥用量对油菜籽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可为菜油两用油菜科学施肥提供依据。2022-2023年在湖北省洪湖市和武穴市布置田间试验,主处理设置为不摘薹和摘薹,副处理为追施氮肥(N)0、22.5、45.0、67.5、90.0和112.5 kg/hm^(2)。与不摘薹油菜相比,洪湖和武穴试验点在摘薹(鲜量)分别为6217 kg/hm^(2)和6613 kg/hm^(2)的条件下,两个试验点的油菜籽分别平均减产5.0%和24.7%,其中不追肥和低追肥量处理的减产幅度高于中高追肥量处理。薹期追施氮肥显著提高油菜籽产量,且摘薹油菜对追施氮肥的响应程度高于不摘薹油菜。洪湖点不摘薹和摘薹油菜分别追施氮肥40.6 kg/hm^(2)和42.2 kg/hm^(2)时可获得最高产量,而武穴点相应的最佳追施氮肥用量分别为33.4 kg/hm^(2)和40.3 kg/hm^(2),说明菜油两用油菜的薹期追施氮肥用量要高于常规油菜。追施氮肥显著增加不摘薹油菜一次分枝上的角果数和摘薹油菜二次分枝上的角果数,摘薹与不摘薹相比能增加油菜的每角粒数但千粒重显著降低。摘薹油菜籽的含油率略高于不摘薹油菜,追施氮肥降低籽粒含油率,适宜追施氮肥能有效提高产油量。研究结果说明在油菜薹期摘薹6.4 t/hm^(2)左右的条件下无论是否追施氮肥均会显著降低油菜籽产量,追施氮肥可以弥补产量的损失,适宜氮肥(N)用量为40 kg/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油两用 追施氮肥用量 油菜籽产量 角果数 每角粒数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