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扰动状态下束浆挤扩桩抗拔机制与计算方法研究
1
作者 王长虹 蔡德雍 +1 位作者 胡子轩 杨天笑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80-2994,共15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地下空间开发及抗浮问题的凸显,抗拔桩在东南沿海等高水位黏性土地区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常规钻孔施工工艺面临诸多挑战,如泥皮效应导致桩侧阻力难以达标、扩底成孔困难等。为此,提出考虑扰动效应的束浆挤扩桩抗拔承载... 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地下空间开发及抗浮问题的凸显,抗拔桩在东南沿海等高水位黏性土地区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常规钻孔施工工艺面临诸多挑战,如泥皮效应导致桩侧阻力难以达标、扩底成孔困难等。为此,提出考虑扰动效应的束浆挤扩桩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以上海第(5)1层灰色黏土为对象,建立黏土和砂的弹塑性扰动状态(clay and sand elastic-plastic-disturbed state concept,简称CASM-DSC)模型,精确模拟桩周地基土力学特性。通过用户自定义材料本构(user-defined material mechanical behavior,简称UMAT)子程序,开展数值模拟,分析桩周地基土及挤扩尺寸的扰动效应。修正前期研究的束浆挤扩钢管桩抗拔简化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钻孔开挖显著削弱黏性土的侧阻力,影响桩-土界面的力学性能,扰动系数和范围对地基土应力状态呈二次曲线和线性折减关系。在不同的挤扩长度下,模型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随长度增加呈“V”字型特点,且挤扩工艺可改变桩侧受力面积与轴力分布。通过上海徐汇滨江地块的现场试验,验证了简化计算方法的有效性与适用性,其计算误差控制在15%以内,为桩基础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与实用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浆挤扩 挤扩尺寸 扰动状态 抗拔承载力 简化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ce analysis of pile foundation in rock slope based on upper-bound theorem of limit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明华 刘建华 +1 位作者 刘代全 汪优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3期404-410,共7页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potential sliding surfaces of rock slope are commonly in the shape of either line or fold line,analysis thought of conventional pile foundation in the flat ground under complex lo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potential sliding surfaces of rock slope are commonly in the shape of either line or fold line,analysis thought of conventional pile foundation in the flat ground under complex load condition was applied and the upper-bound theorem of limit 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ute thrust of rock layers with all possible distribution shapes. The interaction of slope and pile was considered design load in terms of slope thrust,and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was derived to calculate inner-force and displacement of bridge pile foundation in rock slope under complex load condition. The result of example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model of slope thrust has certain impact on displacement and inner-force of bridge pile foundation.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growth rate reaches 54% and the maximum moment and shear growth rates reach only 15% and 20%,respectively,but the trends of inner-force and displacement of bridge pile foundation are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pile foundation in the flat ground. When the piles bear the same level lateral thrust,the distribution shapes of slope thrust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inner-force of pile foundation,especially the rectangle distribution,and the triangle thrust has the smallest displacement and inner-force of pile foun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 foundation rock slope inner-force calculation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upper-bound theorem of limi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分法的双排抗滑桩结构内力计算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寻昌 高凡凡 +1 位作者 冉雨童 史征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04,共10页
为研究有连梁双排抗滑桩快速有效的内力计算模型,在对有连梁双排桩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将有连梁双排抗滑桩结构简化为在桩顶连系梁零弯矩处断开的2根单桩结构,通过对双排桩受力进行叠加得到前后排桩桩顶连梁传递的弯矩与剪力,基于有... 为研究有连梁双排抗滑桩快速有效的内力计算模型,在对有连梁双排桩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将有连梁双排抗滑桩结构简化为在桩顶连系梁零弯矩处断开的2根单桩结构,通过对双排桩受力进行叠加得到前后排桩桩顶连梁传递的弯矩与剪力,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有连梁双排抗滑桩受荷段、嵌固段全桩内力计算模型,进而对有连梁双排抗滑桩桩体内力进行了计算。同时,通过大型室内模型试验内力实测结果对所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1)模型试验结果与所建计算模型得到的桩顶位移与桩身弯矩值吻合较好,说明简化计算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2)二者的后排桩最大弯矩出现位置略有偏差,计算得到的最大弯矩位置更接近实际桩体破坏位置,进一步验证了全桩内力计算模型的可靠性;(3)所建有限差分计算模型避免了将受荷段与嵌固段利用连续条件进行迭代的复杂运算过程,大大提升了计算效率,为实际工程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有连梁双排桩内力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连梁双排抗滑桩 有限差分法 全桩内力计算 模型试验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溶洞桥梁桩基嵌岩深度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慧芸 冯忠居 +2 位作者 谢富贵 赵瑞欣 蔡杰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6,共8页
为准确计算岩溶区桥梁桩基嵌岩深度,依托莆炎高速公路岩溶区桥梁桩基工程,分别考虑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桩身稳定性和桥梁全寿命周期内溶洞溶蚀量,提出3种穿越溶洞桥梁桩基嵌岩深度计算方法,并验证3种方法的可靠性。选取34根代表性桩基... 为准确计算岩溶区桥梁桩基嵌岩深度,依托莆炎高速公路岩溶区桥梁桩基工程,分别考虑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桩身稳定性和桥梁全寿命周期内溶洞溶蚀量,提出3种穿越溶洞桥梁桩基嵌岩深度计算方法,并验证3种方法的可靠性。选取34根代表性桩基对比嵌岩深度设计值与所提方法计算值,并选取1根试桩对比规范值与所提方法计算值。结果表明:34根代表性桩基中,1根桩基的嵌岩深度设计值小于考虑全寿命周期内溶洞溶蚀量的嵌岩深度计算值,占比2.9%;10根桩基的嵌岩深度设计值同时满足竖向极限承载力、桩身稳定性和桥梁全寿命周期内溶洞溶蚀量要求,且安全储备合理,占比29.5%;23根桩基存在安全储备较高问题,占比67.6%,其中14.7%的桩基嵌岩深度设计安全储备高达5倍。各规范关于桩基嵌岩深度的取值差异较大,为确保桥梁桩基承载安全,同时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建议设计穿越溶洞桥梁桩基的合理嵌岩深度时,充分考虑桥梁全寿命周期内溶洞溶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 岩溶区 嵌岩深度 竖向极限承载力 桩身稳定性 溶洞溶蚀量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梁式承台模型试验及跨中挠度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5
作者 王洁金 黄毅 +1 位作者 胡志坚 李永斌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39,共7页
为了解大型梁式承台的力学性能,以某快速化改造工程的大型梁式承台为背景,按照缩尺比1∶10制作梁式承台模型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结合有限元计算,分析梁式承台结构受力、破坏模式、开裂情况等,并研究不同跨高比条件下梁式承台的受力特性。... 为了解大型梁式承台的力学性能,以某快速化改造工程的大型梁式承台为背景,按照缩尺比1∶10制作梁式承台模型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结合有限元计算,分析梁式承台结构受力、破坏模式、开裂情况等,并研究不同跨高比条件下梁式承台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在跨中荷载作用下,梁式承台受力大致可以分为线弹性阶段、裂缝发展阶段和屈服阶段3个阶段;线弹性阶段截面应力分布已不满足平截面假定,剪切效应对结构变形的影响不可忽略;模型最终破坏模式为弯曲破坏;裂缝主要表现为跨中弯曲裂缝和斜裂缝;跨高比越小,梁式承台剪切刚度越大。为考虑剪切效应对梁式承台变形的影响,拟合得出梁式承台跨中挠度的简化计算方法,将该方法计算值及规范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可得在裂缝发展阶段,规范计算值与试验值偏差较大,所提方法计算值与试验值偏差较小,该方法可用于线弹性阶段及裂缝发展阶段梁式承台跨中挠度的初步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式承台 剪切效应 力学性能 跨中挠度 计算方法 模型试验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 法幂级数解计算系数的修订建议 被引量:1
6
作者 缪云 王旭东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0-105,148,共7页
国内工程设计规范和手册中水平受荷桩计算均采用m法幂级数解,该方法主要源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标准设计通讯》的若干论文,计算系数则来自前苏联列宁格勒运输桥梁设计院。根据水平受荷桩m法的基本方程确定的幂级数解,对水平位移... 国内工程设计规范和手册中水平受荷桩计算均采用m法幂级数解,该方法主要源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标准设计通讯》的若干论文,计算系数则来自前苏联列宁格勒运输桥梁设计院。根据水平受荷桩m法的基本方程确定的幂级数解,对水平位移、转角、弯矩、剪力计算系数以及相应的衍生系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系数的精度与截断误差和舍入误差相关。现行TB 10093—2017《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附录D给出的5位小数的计算系数表中,部分计算系数存在误差,尤其是在换算深度小于0.5 m时,衍生计算系数差异更为明显。通过舍入误差与计算系数精度的对比分析,给出满足级数解精度的计算项数取值,建议计算系数采用科学计数的表述方式和有效位数,保证利用计算系数表进行水平受荷桩计算分析的正确性。建议在规范修订时对计算系数表进行更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桩基础 水平受荷桩 M法 幂级数解 计算系数 舍入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锚拉刚性桩锚索预应力取值试算法
7
作者 龚道平 王泗 +2 位作者 方强 李慧丽 胡新红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135,共6页
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计算中,锚索初始预应力的取值对抗滑桩的内力调整、桩顶位移控制及长期工作状态下锚索拉力大小均存在较大影响。本文在总结已有的锚索预应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锚索-抗滑桩的变形协调原理,提出了试算法的基... 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计算中,锚索初始预应力的取值对抗滑桩的内力调整、桩顶位移控制及长期工作状态下锚索拉力大小均存在较大影响。本文在总结已有的锚索预应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锚索-抗滑桩的变形协调原理,提出了试算法的基本思路。利用Matlab平台编制计算软件,求解变形协调方程,得到与不同初始预应力对应的锚索拉力,再根据锚索拉力增量变化曲线、抗滑桩弯矩变化曲线、桩顶位移控制等条件综合确定锚索初始预应力值,其值约为抗滑桩滑坡推力的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索桩 锚索初始预应力 试算法 锚索拉力 变形协调 滑坡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滑桩滑坡推力分布形式的计算确定 被引量:41
8
作者 杨涛 周德培 +1 位作者 张俊云 冯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2-326,共5页
针对现有工程中仅能根据滑体的岩性近似确定滑坡推力分布形式为三角形、矩形或梯形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定点剪出稳定性核算为基础的滑坡推力分布形式分析计算方法。该法假定自指定点剪出的潜在滑面由部分原滑坡滑面和通过指定剪出点的圆... 针对现有工程中仅能根据滑体的岩性近似确定滑坡推力分布形式为三角形、矩形或梯形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定点剪出稳定性核算为基础的滑坡推力分布形式分析计算方法。该法假定自指定点剪出的潜在滑面由部分原滑坡滑面和通过指定剪出点的圆弧面组合而成。首先核算定点剪出滑面的稳定性,得到通过该点潜在滑面的最小安全系数,若该稳定性系数小于设计安全系数,则按照Janbu法计算设计滑坡推力。自上而下逐点计算滑坡推力,获得全桩若干点处的滑坡推力以后,可以得到相邻两点间的滑坡推力增量,据此按照自上而下的次序确定桩身滑坡推力的分布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滑坡推力 分布形式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基双排桩空间协同计算理论及位移反分析 被引量:63
9
作者 平扬 白世伟 曹俊坚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9-83,共5页
在考虑排桩 圈梁 连系梁空间协同作用的前提下 ,提出了一种更适合双排桩实际工作性态的计算方法。并根据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提出了实用的反分析计算理论。计算表明 。
关键词 深基坑 双排桩 支护 计算方法 位移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琦 刘军 +1 位作者 戴国亮 龚维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124,共7页
为更加准确获得大直径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假定桩端岩体整体连续滑裂破坏、桩周岩体剪切破坏、桩周岩体微裂纹断裂破坏3种可能的极限状态,基于岩体二维、三维Hoek-Brown(H-B)破坏准则、岩体微裂纹Ⅰ-Ⅱ型复合判据,提出4种大直径嵌岩... 为更加准确获得大直径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假定桩端岩体整体连续滑裂破坏、桩周岩体剪切破坏、桩周岩体微裂纹断裂破坏3种可能的极限状态,基于岩体二维、三维Hoek-Brown(H-B)破坏准则、岩体微裂纹Ⅰ-Ⅱ型复合判据,提出4种大直径嵌岩桩桩端岩体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引用现有实测数据对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4种计算方法均比较接近实测值,尤其是基于Ⅰ-Ⅱ型复合判据的桩周岩体微裂纹断裂的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最为接近.进一步研究了大直径嵌岩桩的尺寸效应,研究表明,桩端极限荷载与嵌岩深度及桩径密切相关,嵌岩桩桩端极限荷载随嵌固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桩径的增大而减小.4种计算方法中基于Ⅰ-Ⅱ型复合判据的桩周岩体微裂纹断裂计算方法与现场实测规律更加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岩桩 桩端端承力 计算方法 破坏模式 复合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桩间水平土拱效应的边坡桩间墙组合结构受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17
11
作者 赵晓彦 吴兵 +3 位作者 李登峰 蒋楚生 李玉龙 肖世国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1-817,共7页
抗滑桩桩间水平土拱效应目前主要用于确定桩间距,在桩间组合结构的受力计算中应用较少。如桩间墙,设计者多按设桩处的剩余下滑力计算桩上荷载,采取将土压力或剩余下滑力折减,或将土体参数提高的方法估算墙上荷载,未充分考虑桩间水平土... 抗滑桩桩间水平土拱效应目前主要用于确定桩间距,在桩间组合结构的受力计算中应用较少。如桩间墙,设计者多按设桩处的剩余下滑力计算桩上荷载,采取将土压力或剩余下滑力折减,或将土体参数提高的方法估算墙上荷载,未充分考虑桩间水平土拱的影响。首先理论分析了桩间水平土拱对桩间墙组合结构受力的影响,认为在桩间水平土拱影响下,抗滑桩的受力应为土拱拱顶处的剩余下滑力;挡土墙的受力应为拱前土体产生的主动土压力或剩余下滑力。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考虑土拱效应时该组合结构中抗滑桩和挡土墙的受力计算方法。以某实际铁路堑坡为例,通过计算考虑桩间水平土拱效应的桩间墙受力分配,说明了桩间水平土拱效应对桩间墙组合结构受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水平土拱效应 挡土墙 受力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基桩的屈曲荷载计算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健 沈惠申 张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33-537,541,共6页
在桩土共同作用的理论框架下 ,即考虑桩侧土反力和土摩阻力的影响 ,以及计入桩身自重的作用 ,采用 Rayleigh- Ritz法 ,计算基桩的屈曲荷载与相应的计算长度 .计算过程中选用 4种地基基床系数模型及两种摩阻力分布模式 .算例部分把文中... 在桩土共同作用的理论框架下 ,即考虑桩侧土反力和土摩阻力的影响 ,以及计入桩身自重的作用 ,采用 Rayleigh- Ritz法 ,计算基桩的屈曲荷载与相应的计算长度 .计算过程中选用 4种地基基床系数模型及两种摩阻力分布模式 .算例部分把文中所得结果同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参数分析 .结果表明 ,影响基桩屈曲荷载的主要因素是桩侧土反力 ,桩侧摩阻力的影响相对较小 ,而桩身自重的影响通常可以忽略 .4种地基土抗力模型在基桩自由长度较大时影响相对较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桩基 屈曲 载荷计算 Rayleigh-Ritz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位移条件下水平受荷单桩的简明弹塑性计算方法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邓涛 林聪煜 +2 位作者 柳志鹏 黄明 陈文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5-102,共8页
软土地层中当桩顶水平荷载较大时,采用传统m法计算容易低估桩身弯矩与挠曲变形,有必要针对该问题提出相关计算方法。将地基土体简化为理想弹塑性体,假定桩身某一深度处存在土体的弹塑性变形临界点,临界点以上的土体进入塑性变形状态,而... 软土地层中当桩顶水平荷载较大时,采用传统m法计算容易低估桩身弯矩与挠曲变形,有必要针对该问题提出相关计算方法。将地基土体简化为理想弹塑性体,假定桩身某一深度处存在土体的弹塑性变形临界点,临界点以上的土体进入塑性变形状态,而临界点以下的土体仍处于弹性变形状态,分段建立桩身挠曲微分控制方程,得到水平受荷单桩简明弹塑性计算方法。现场单桩实测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简明弹塑性计算方法得到的桩身最大弯矩较传统m法计算精度提高38.1%;桩身最大水平位移计算精度提高22.3%;桩顶边界条件对桩身水平位移与弯矩沿桩身的分布规律影响显著;桩身最大弯矩和水平位移对土体的极限抗力系数及其形状参数较敏感,设计中宜按下限值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工程 水平受荷桩 大位移 简明弹塑性计算方法 M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荷载传递理论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被引量:16
14
作者 郭帅杰 宋绪国 +2 位作者 罗强 许再良 肖世伟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4-50,共7页
研究目的:软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地基处理一般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结构,但目前考虑桩土协同工作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仍存在不足。本文通过荷载传递理论描述桩与桩间土之间荷载转移规律,由最小二乘法拟合桩间土表面荷载引起的加... 研究目的:软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地基处理一般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结构,但目前考虑桩土协同工作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仍存在不足。本文通过荷载传递理论描述桩与桩间土之间荷载转移规律,由最小二乘法拟合桩间土表面荷载引起的加固区附加应力抛物分布方程,尝试建立刚性桩加固区沉降计算模型,为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验算及桩体平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1)刚性桩加固区桩与桩间土之间存在荷载相互转移现象,桩侧同时分布正负摩阻力;(2)桩间土表面荷载引起的加固区附加应力为非线性分布,可采用五点最小二乘法拟合其抛物分布方程;(3)沉降模型关于京沪高铁试验段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接近,计算偏差约15%;(4)Randolph理论关于桩侧和桩端刚度系数取值方法使桩土沉降差计算结果偏大,刚度系数取值的合理性需进一步研究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桩复合地基 荷载传递理论 沉降计算 负摩阻 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测的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沉降算法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寇晓强 于健 +2 位作者 胥新伟 宋神友 高潮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0-826,共7页
挤密砂桩作为深水原位处理地基新技术在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工程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对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水下原位载荷试验测试的桩土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在加载过程中实测桩土应力比始终维持为6左右。对大面积水下堆载过程中的复合地... 挤密砂桩作为深水原位处理地基新技术在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工程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对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水下原位载荷试验测试的桩土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在加载过程中实测桩土应力比始终维持为6左右。对大面积水下堆载过程中的复合地基沉降进行了现场实测,对实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现有的理论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现有普遍应用的日本规范推荐算法,在置换率低于50%时,其计算结果相对实测值偏大,当置换率高于50%时,该方法不再适用。提出了基于实测的挤密砂桩沉降修正计算方法,并建议桩土应力比取值范围为5~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密砂桩 沉降算法 桩土应力比 现场实测 沉降折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桩极限承载力时间效应估算方法比较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伟 卢廷浩 宰金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244-247,共4页
沉入饱和软土中的预制制桩的极限承载力随间歇期的增长而增大,这一现象虽已被工程界广泛认可,但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有效地确定单桩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桩基础设计非常重要。人们提出了多种估算预制桩随时间变化的桩承载... 沉入饱和软土中的预制制桩的极限承载力随间歇期的增长而增大,这一现象虽已被工程界广泛认可,但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有效地确定单桩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桩基础设计非常重要。人们提出了多种估算预制桩随时间变化的桩承载力的方法,但由于不同方法有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算出的结果有时差别很大,在使用时很难准确把握。首先分析了用于估算饱和软土中预制桩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几种方法:对数函数法、双曲函数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和基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的理论解析公式法。再以简洁性、理论性、适用性等为准则,结合工程实例,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比较,指出各自优缺点,推荐基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的简化解析方法来估算软土中预制桩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软土 预制桩 极限承载力 时间效应 计算方法 固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长桩超长桩桩基沉降计算问题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金砺 秋仁东 +1 位作者 高文生 邱明兵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8-42,共5页
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兴建快速发展,长桩超长桩桩基的使用随之增多,设计中长桩、超长桩桩基的沉降计算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焦点。本文首先对既有主要沉降计算方法进行了浅析,通过工程案例采用既有方法进行了沉降计算比较,其中包括我们正在... 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兴建快速发展,长桩超长桩桩基的使用随之增多,设计中长桩、超长桩桩基的沉降计算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焦点。本文首先对既有主要沉降计算方法进行了浅析,通过工程案例采用既有方法进行了沉降计算比较,其中包括我们正在研究的Mindlin解均化应力系数法。通过计算过程中附加应力、压缩层厚度、沉降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可靠性的分析比较,提出了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桩 超长桩 沉降计算 Mindlin解均化应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套管混凝土桩承载试验及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齐昌广 刘汉龙 +2 位作者 陈永辉 刘干斌 左殿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02-2308,共7页
塑料套管混凝土桩(TC桩)是由预先打设在地基中的塑料套管内浇注混凝土组成的,适用于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中,具有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和成桩质量可靠等优点。通过TC桩承载力的模型和现场试验,研究了TC桩的工作性状,并考虑到路堤柔性荷载下... 塑料套管混凝土桩(TC桩)是由预先打设在地基中的塑料套管内浇注混凝土组成的,适用于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中,具有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和成桩质量可靠等优点。通过TC桩承载力的模型和现场试验,研究了TC桩的工作性状,并考虑到路堤柔性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存在沉降差,分别采用Mindlin应力解计算塑料套管桩群在复合地基中产生的附加应力,采用Boussinesq解计算地基土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叠加塑料套管桩群桩和地基土产生的附加应力,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复合地基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TC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其不同间歇期的承载特性有显著差别;所建立的TC桩沉降计算方法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套管混凝土桩 桩基承载力 试验研究 应力解 沉降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中群桩承载变形特性与减沉复合疏桩基础设计计算 被引量:31
19
作者 刘金砺 邱明兵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55,共5页
根据大型现场模型试验,分析了软土中群桩承台、桩、土相互作用特性。试验表明:随桩距增大,承台土抗力和桩侧阻力增大,而端阻力减小;当桩距增至6d时,侧阻力趋近于单桩,端阻力仍高于单桩,承台土抗力发挥率(承台效应系数)仅为50%左右,明显... 根据大型现场模型试验,分析了软土中群桩承台、桩、土相互作用特性。试验表明:随桩距增大,承台土抗力和桩侧阻力增大,而端阻力减小;当桩距增至6d时,侧阻力趋近于单桩,端阻力仍高于单桩,承台土抗力发挥率(承台效应系数)仅为50%左右,明显小于其他类土;桩基沉降变形特征表现为桩端刺入和桩间土压缩为主导;不同于小桩距群桩的桩、土整体变形特征。根据软土中疏桩基础承载变形特征,提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简化设计方法,以计算桩间土压缩及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确定桩基沉降,并以十余项实际工程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桩 软土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简化设计方法 沉降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基承载性状分析的有限元-荷载传递联合法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鹏 龚维明 梁书亭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3,17,共4页
提出了一种将有限元法和荷载传递法结合起来的桩基分析方法—有限元—荷载传递联合法。该法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实现了桩基竖向承载性状的计算分析。该法能非常简单地变化材料的本构关系和桩侧荷载传递函数。算例表明该方法计算结... 提出了一种将有限元法和荷载传递法结合起来的桩基分析方法—有限元—荷载传递联合法。该法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实现了桩基竖向承载性状的计算分析。该法能非常简单地变化材料的本构关系和桩侧荷载传递函数。算例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可靠。对做过单桩静载试验得出单桩荷载传递规律的群桩,采用本文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 承载性状 计算方法 有限元法 荷载传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