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6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propagation direction on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rotating detonation combustor with turbine guide vane 被引量:9
1
作者 Wan-li Wei Yu-wen Wu +1 位作者 Chun-sheng Weng Quan Zhe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617-1624,共8页
Due to the pressure gai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the rotating detonation combustor(RDC)can enhance thermodynamic cycle efficiency.Therefore,the performance of gas-turbine engine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with this co... Due to the pressure gai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the rotating detonation combustor(RDC)can enhance thermodynamic cycle efficiency.Therefore,the performance of gas-turbine engine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with this combustion technology.In the present study,the RDC operation performance with a turbine guide vane(TGV)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Hydrogen and air are used as propellants while hydrogen and air mass flow rate are about 16.1 g/s and 500 g/s and the equivalence ratio is about 1.0.A pre-detonator is used to ignite the mixture.High-frequency dynamic pressure transducers and silicon pressure sensors are employed to measure pressure oscillations and static pressure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ady propagation of rotating detonation wave(RDW)is observed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 and the mean propagation velocity is above 1650 m/s,reaching over 84%of theoretical Chapman-Jouguet detonation velocity.Clockwise and counterclockwise propagation directions of RDW are obtained.For clockwise propagation direction,the static pressure is about 15%higher in the combustor compared with counterclockwise propagation direction,but the RDW dominant frequency is lower.When the oblique shock wave propagates across the TGV,the pressure oscillations reduces significantly.In addition,as the detonation products flow through the TGV,the static pressure drops up to 32%and 43%for clockwise and counterclockwise propagation proces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ting detonation combustor Propagation direction Turbine guide vane Operation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long and short guide vanes on hydraulic performance of water-jet pump
2
作者 LI Qiang XIA Shengsheng YAN Hao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55-862,共8页
Different guide vane structures will affect the flow inside the pump,and then affe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essure energy and kinetic energy,and change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pump outlet.In order to stu... Different guide vane structures will affect the flow inside the pump,and then affe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essure energy and kinetic energy,and change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pump outle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long and short guide vanes on the water-jet pump,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design,eight schemes of guide vane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heights were designed in the method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for numerical calculation,the performance curve of water-jet pumps with different long and short guide vanes was obtained,and finall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guide vanes on hydraulic performance and internal flow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of schemes reducing the height of blade can improve the head and efficiency.In the schemes reducing the height on the shroud,the guide vanes that the height of the blade is equal to the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hub and shroud in impeller have the highest head and efficiency.In all schemes decreasing the blade height,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eight difference,the velocity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 becomes more reasonable in the guide vane outlet.The schemes reducing the height on the hub have mor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velocity and 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 according to schemes reducing the height on the shroud.The guide vanes of long and short blades can be used to stagger the position of the diffusion flow generated by adjacent blades,which can reduce the effect of the velocity circulation and make the flow of the outlet position more s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 and SHORT guide vane water-jet PUMP hydraulic performance 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Endwall Contouring on the Secondary Flow in Turbine Nozzle Guide Vane
3
作者 孙大伟 乔渭阳 许开富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95-101,共7页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endwall contouring on the secondary flow in turbine nozzle guide vane.The three contoured cascades with the same contouring profile and the differ...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endwall contouring on the secondary flow in turbine nozzle guide vane.The three contoured cascades with the same contouring profile and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where the contoured profile locates at are research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ouring configuration can reduce the aerodynamic losses of the cascade.The flat side takes advantage of a stronger decrease of the losses,compared to the contoured side.The contouring configuration can also inhibit the secondary flow.The contoured cascade in which the contouring profile starts upstream of the airfoil,ends at the middle of the airfoil has the best effect of improving secondary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导叶 二次流 轮廓 喷嘴 端壁 配置文件 数值模拟 级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叶对液力透平噪声影响的数值研究
4
作者 史凤霞 唐玉财 +2 位作者 赵广彪 王鹏程 詹浩男 《声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1-599,共9页
为研究导叶对离心泵作液力透平时内外声场的影响,以比转速为84.5的单级单吸离心泵反转作透平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 Fluent数值模拟和声学边界元/有限元方法分别对离心泵作液力透平进行流场和声场计算。结果表明:在内声场方面,添加导叶... 为研究导叶对离心泵作液力透平时内外声场的影响,以比转速为84.5的单级单吸离心泵反转作透平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 Fluent数值模拟和声学边界元/有限元方法分别对离心泵作液力透平进行流场和声场计算。结果表明:在内声场方面,添加导叶对进口的声压级影响较大,在一阶叶频处,导叶对进口的声压级影响较大,在最优工况下声压级减小了1.2 dB,变化较为明显;对出口处的声压级影响较小,随着流量的增加,声压级的减小量逐渐缩小。在外声场方面,最大声压级出现在进口、出口、隔舌和底座附近,声压级云图呈现偶极子源特性,最优工况下的声压级降低较为明显;添加导叶后,外声场平面辐射值与原模型相比高声压级区域明显减小。文中的研究可以为今后降低液力透平噪声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透平 导叶 压力脉动 声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叶对泵作透平内流涡结构演化规律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史凤霞 王鹏程 +2 位作者 詹浩男 张登辉 宗雪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2,共7页
为了研究导叶对泵作透平流动状态及漩涡演化规律的影响,基于Omega方法分析泵作透平最优工况下涡结构演化过程。首先以无导叶Z_(0)=0透平为基础,然后为其添加导叶。结果表明:Z_(0)=0时漩涡结构比较紊乱,特别是出口涡相互作用使得其形态... 为了研究导叶对泵作透平流动状态及漩涡演化规律的影响,基于Omega方法分析泵作透平最优工况下涡结构演化过程。首先以无导叶Z_(0)=0透平为基础,然后为其添加导叶。结果表明:Z_(0)=0时漩涡结构比较紊乱,特别是出口涡相互作用使得其形态结构杂乱无序;Z_(0)=9时出口涡范围较小,漩涡形态及演化较为清晰;导叶内漩涡结构简单,演化过程十分清晰。Z_(0)=0时尾水管内主涡与小涡相互作用使得漩涡结构形态及旋向不明显;Z_(0)=9透平尾水管内螺旋形主涡与叶轮旋向相同,与小涡旋向相反。Z_(0)=9透平尾水管三个截面的切向和轴向速度均比Z_(0)=0有所提高,Z_(0)=9透平P1截面切向动能最大值比Z_(0)=0高96.40%。综上,导叶可以减少漩涡的产生,提升透平流场速度,降低水力损失。研究结果可对导叶式透平的设计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作透平 导叶 涡识别 涡演化过程 Omega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导叶开度水泵水轮机在水轮机模式非设计条件下瞬态流动特性研究
6
作者 李琪飞 唐红强 +2 位作者 牟旭 李占勇 佘孟明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2-433,486,共13页
水泵水轮机在水轮机模式非设计条件下将导致机组流动不稳定性的发生。为了研究机组在水轮机模式非设计条件运行流动不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基于SST k-ω湍流模型,对导叶开度11、33、45 mm下机组在4种典型非设计工况下非定常流动的产生和演... 水泵水轮机在水轮机模式非设计条件下将导致机组流动不稳定性的发生。为了研究机组在水轮机模式非设计条件运行流动不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基于SST k-ω湍流模型,对导叶开度11、33、45 mm下机组在4种典型非设计工况下非定常流动的产生和演化机理以及无叶区(VS)压力脉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异常小导叶开度(G11)下转轮出口区域受到尾水管回流的扰动较大,随导叶开度的增大对这种扰动作用逐渐减弱。叶道涡及流动分离现象均随导叶开度的增大呈减弱趋势。高湍动能(TKE)区在水轮机小流量工况及飞逸工况下分布范围较大,制动工况下主要分布于无叶区及转轮叶片出口处。异常小导叶开度下4种工况尾水管区域均有涡带产生,且涡核分布紧密,随导叶开度的增大涡核分布显著减弱;大流量工况主要为中心涡带,随机组流量的减小涡核分布在管壁侧逐渐增强。异常小导叶开度下无叶区压力脉动低频分量(LFC)和高频低幅分量(HF-LAC)极小,在较大导叶开度下飞逸工况下BPF分量和低频分量共同成为无叶区压力脉动的主频。异常小导叶开度下各流域流动结构相较于较大导叶开度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对无叶区压力脉动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泵水轮机 非设计工况 导叶开度 压力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流线型箱梁扭转涡激气动力的简化涡模式与气动措施抑振机理 被引量:2
7
作者 胡传新 官绪龙 +1 位作者 赵林 葛耀君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09,共8页
以典型流线型闭口箱梁为研究对象,利用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获取原始断面与优化断面(栏杆扶手抑流板断面和检修轨道导流板断面)涡振响应,并分析其典型风速下断面周围分布气动力矩贡献,结合简化涡和数值模拟方法,推演断面周围流场演变特征,... 以典型流线型闭口箱梁为研究对象,利用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获取原始断面与优化断面(栏杆扶手抑流板断面和检修轨道导流板断面)涡振响应,并分析其典型风速下断面周围分布气动力矩贡献,结合简化涡和数值模拟方法,推演断面周围流场演变特征,揭示了流线型箱梁扭转涡振及气动措施抑振机理,为主梁扭转涡振及抑振机理分析提供了一种思路。研究表明:原始断面存在明显扭转涡振现象,其振幅达0.112°,增设检修轨道导流板后振幅降低35.7%,增设抑流板后涡振现象消失。原始断面和导流板断面涡振时,上表面分布气动力矩对涡激力矩贡献值远大于下表面,二者均由上表面大尺度前缘分离涡主导,分离涡漂移时长约为2.5个断面振动周期,对应2阶扭转简化涡模态。增设导流板后,断面上表面分布气动力矩对涡激力矩的贡献显著减小,旋涡漂移模式与断面振动之间的相位关系发生改变,断面周围旋涡作用强度减小,故涡振振幅降低。增设栏杆扶手抑流板后,上表面分布气动力矩对涡激力矩贡献值显著减小且其波浪式分布消失,上表面前缘大尺度分离涡的形成得到抑制,故断面涡振现象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扭转涡振 简化涡方法 流线型闭口箱梁 抑流板 检修轨道导流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燃机涡轮导叶扇形叶栅气动性能试验研究
8
作者 牛夕莹 郑群 +3 位作者 高春祥 林枫 高杰 胡博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为了验证全三维优化设计效果,并探索适用于船用燃气轮机工作特点的叶型,利用扇形涡轮叶栅试验台,针对某船用燃气轮机原型和改型两套涡轮导叶,开展了不同攻角下的扇形叶栅气动性能试验。应用五孔探针、叶片表面静压测量孔,分别测量了叶... 为了验证全三维优化设计效果,并探索适用于船用燃气轮机工作特点的叶型,利用扇形涡轮叶栅试验台,针对某船用燃气轮机原型和改型两套涡轮导叶,开展了不同攻角下的扇形叶栅气动性能试验。应用五孔探针、叶片表面静压测量孔,分别测量了叶栅出口流场、不同叶高处叶片型面的压力,分析了导叶出口截面速度场及总压损失分布,导叶根、中、顶这3个截面压力分布,以及节距平均出口气流角、总压损失系数沿叶高分布等。优化前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经优化改型后,沿叶高方向导叶表面压力分布更趋均匀化,叶片后部加载特征更加明显,在试验攻角范围内(-10°~+10°)导叶总压损失系数明显减小,且攻角变化对损失影响较小。结果表明,导叶该型是成功的,改进后的导叶对变工况的适应性更加优良,非常适合用于工况变化较为频繁的船用燃气轮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燃气轮机 涡轮导叶 扇形叶栅 气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径向进气腔室的轴流透平导叶周向非均匀分布研究
9
作者 许彬 朱阳历 +4 位作者 王星 熊军 潘现超 徐玉杰 陈海生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8,共16页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透平径向进气腔室结构的存在会造成透平入口进气周向不均匀,导致透平性能下降。因此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耦合径向进气腔室的单级轴流透平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导叶周向非均匀分布对透平等熵效率及其内部流场的影响机理。...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透平径向进气腔室结构的存在会造成透平入口进气周向不均匀,导致透平性能下降。因此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耦合径向进气腔室的单级轴流透平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导叶周向非均匀分布对透平等熵效率及其内部流场的影响机理。以拉丁超立方采样方法获得大量样本方案,通过参数化处理及软件交互实现三维模型、网格的动态更新及模拟,实现采用正弦调制函数周向布置的非均匀导叶全过程自动化模拟。结果表明,导叶周向非均匀度小于10%时,透平等熵效率、膨胀比及质量流量等总体性能参数与初始均匀分布方案相比变化小于0.1%;导叶周向非均匀度超过15%时,会对透平内部流场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造成导叶段压损增大,透平总体膨胀比下降,质量流量增大,等熵效率呈下降趋势,最高下降约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轴流透平 径向进气腔室 非均匀导叶 自动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EA/D算法的熔盐泵空间导叶参数优化研究
10
作者 刘广兵 董文平 +4 位作者 夏添 文宏刚 朱祖超 李晓俊 任启乐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3,共8页
针对某50 MW光热电站用熔盐泵性能不足,过流部件流动效率低下的问题,以泵空间导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多目标优化设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导叶几何参数进行识别,确定了对泵性能影响显著的5个几何参数作为优化变量,即导叶最大外流线直... 针对某50 MW光热电站用熔盐泵性能不足,过流部件流动效率低下的问题,以泵空间导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多目标优化设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导叶几何参数进行识别,确定了对泵性能影响显著的5个几何参数作为优化变量,即导叶最大外流线直径D2、导叶进口角α1、导叶出口角α2、导叶叶片包角φ和叶轮与导叶径向安装间隙L2。利用回归向量机结合RBF神经网络构建了泵效率、扬程与优化变量之间的近似模型,并通过R2方法进行模型精确度分析,其值大于0.95,满足误差要求;基于MOEA/D算法进行导叶几何参数寻优,获得优化导叶最佳几何参数取值,并进行了工程设计,得到了优化导叶样件;对比分析了导叶优化前、后对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最优设计参数为D2=451 mm,α1=21.2°,α2=88.1°,φ=94.5°,L2=4.5 mm,优化后泵扬程提升了4.98%,效率提升了4.32%,水力性能提升明显,泵内压力梯度变化更为平稳,其动静压能转化效率提升,流动分离涡的强度及大小均有明显削弱,水力损失降低,泵流动特性改善明显。研究结果对熔盐泵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泵 空间导叶参数 支持向量回归 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叶高度改变对旋流器内部水力特性影响分析
11
作者 卫松 李永业 +2 位作者 张向东 张林 刘盈含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0,共8页
为了探究导叶片式旋流器结构参数的变化对旋流器内部水力特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将导叶高度这一结构参数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导叶高度旋流器的水力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导叶直段和扭曲程度较小的扭曲段,... 为了探究导叶片式旋流器结构参数的变化对旋流器内部水力特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将导叶高度这一结构参数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导叶高度旋流器的水力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导叶直段和扭曲程度较小的扭曲段,轴向速度在导叶表面附近较低,而在管道中心和导叶远处较高。对于扭曲程度较大的扭曲段,轴向速度从迎水面至背水面逐渐增加,并且随着导叶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导叶直段的径向速度较低,而在扭曲段,径向速度随着扭曲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迎水面附近,径向速度朝向管道轴线,而在背水面附近则朝向管道壁,这两种速度模式交替出现;导叶扭曲程度的增加导致断面周向速度增大。背水面和迎水面附近的周向速度高于远离导叶的区域,且背水面的速度高于迎水面。导叶内缘存在负周向速度区域,其极小值的绝对值随着导叶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导叶前缘和后缘的局部机械能损失随着导叶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导叶段沿程的机械能损失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导叶高度越大,损失速度越快。旋流器的机械效率随着导叶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而提高。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旋流器结构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器 螺旋流 导叶高度 旋流特性 水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兆瓦级空气热力循环系统中低温压缩机的气动性能分析
12
作者 赵洪羽 潘春雨 +1 位作者 关淳 徐殿吉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9-292,298,共5页
以兆瓦级空气热力循环储能(CASE)中试系统里发电系统的低温压缩机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系统参数开展了可调导叶、2级高转速离心叶轮的三维造型设计,经三维单级气动核算,满足压比等系统设计。搭建了可调导叶、2级叶轮、2级蜗壳、管道等多... 以兆瓦级空气热力循环储能(CASE)中试系统里发电系统的低温压缩机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系统参数开展了可调导叶、2级高转速离心叶轮的三维造型设计,经三维单级气动核算,满足压比等系统设计。搭建了可调导叶、2级叶轮、2级蜗壳、管道等多结构的复杂联合计算模型,经三维气动计算验证,空气在叶轮、蜗壳、管道内流动顺畅、损失小,额定工况的多变效率达82.04%,在此结果上深入分析了可调导叶在调节时低温压缩机性能的变化规律,为兆瓦级空气热力循环储能系统低温压缩机的变工况调节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离心压缩机 可调导叶 复杂联合计算 调节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匹配关系的导叶式多级PAT的流量和压头预测
13
作者 毛士宇 杨军虎 马俊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11-117,共7页
为保证导叶式多级离心泵反转作液力透平正常运行,液力透平性能预测需有较高的准确度。该研究利用导叶式多级离心泵叶轮和导叶的匹配原理,引入离心泵无量纲流量系数和扬程(压头)系数,建立叶轮和导叶的无量纲特性方程,推导出匹配工况点坐... 为保证导叶式多级离心泵反转作液力透平正常运行,液力透平性能预测需有较高的准确度。该研究利用导叶式多级离心泵叶轮和导叶的匹配原理,引入离心泵无量纲流量系数和扬程(压头)系数,建立叶轮和导叶的无量纲特性方程,推导出匹配工况点坐标方程。由匹配工况点坐标方程推导可得泵工况和液力透平工况最优工况点性能参数预测公式。该性能预测方法仅需已知叶轮和导叶的几何参数,即可对导叶式多级泵反转作液力透平进行预测。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性能预测方法的准确性,选用型号为DG80-85×4和D155-67×5的导叶式多级离心泵进行试验,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之间的流量误差分别为-3.9%、0.5%,压头误差分别为-1.1%、0.5%,误差均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结果表明该研究提出的性能预测方法对导叶式多级离心泵作液力透平时的性能参数的预测有效。该性能预测方法不受比转速和性能参数影响,通用性强,对导叶式多级离心泵反转作透平的试验设计和工程应用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叶式多级离心泵 透平 性能预测 最优工况点 无量纲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分析与智能优化的导叶式混流泵多工况优化
14
作者 丁征 袁建平 +3 位作者 陈颖俊 戴秋萍 陈松山 王梦成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8-356,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混流泵的多工况优化,以一中比转数导叶式混流泵叶轮为研究对象,以反问题设计方法为基础,以轮毂及轮缘处载荷控制参数NC_(h),ND_(h),K_(h),NC_(s),ND_(s)和K_(s)为设计参数,以0.8 Q_(des)和1.1 Q_(des)(Q_(des)为设计流量)... 为进一步研究混流泵的多工况优化,以一中比转数导叶式混流泵叶轮为研究对象,以反问题设计方法为基础,以轮毂及轮缘处载荷控制参数NC_(h),ND_(h),K_(h),NC_(s),ND_(s)和K_(s)为设计参数,以0.8 Q_(des)和1.1 Q_(des)(Q_(des)为设计流量)处效率为优化目标,以1.0 Q_(des)处扬程为约束条件,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径向基神经网络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在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开展多工况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参数ND_(h),K_(h),NC_(s),ND_(s)和K_(s)对0.8 Q_(des)和1.1 Q_(des)工况处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在优化设计中应该被重点考虑;轮毂及轮缘处后加载有利于小流量工况下效率的提升,而两者前加载则有利于大流量工况下效率的提升;优化后模型在0.8 Q_(des),1.0 Q_(des)和1.1 Q_(des)处效率分别为82.32%,88.13%和86.50%,较原始模型分别提升了0.73%,0.99%和1.55%.内流分析表明,叶轮进口处二次流的改善及导叶内湍动强度的降低是优化后模型效率提升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叶式混流泵 数值模拟 反问题设计 参数分析 智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风管导叶优化与分离效率预测模型
15
作者 丁昊鹏 古自强 +5 位作者 闫凤林 钱苏 杨昊 孙苒博 吴小林 陈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2-393,共12页
旋风分离器是可以长周期大规模应用的气-固分离设备,长输管道中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直筒型导叶式旋风管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导叶结构设计方法,可自由改变叶片包角、出口角、叶片高度等参数;通过光学在线检测实验... 旋风分离器是可以长周期大规模应用的气-固分离设备,长输管道中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直筒型导叶式旋风管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导叶结构设计方法,可自由改变叶片包角、出口角、叶片高度等参数;通过光学在线检测实验确定分离性能最优的导叶结构,最佳导叶个数为7~8叶、叶片包角为50°~55°;将直筒型导叶式旋风管内气流分为入口环形区(Ⅰ区)、下行流区(Ⅱ区)和上行流区(Ⅲ区)3个区域,经过一定的气流运动假设及简化计算,推导出了适用于该旋风管3个区域分离效率的计算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绝对误差在5%以内。导叶结构设计方法的提出及对分离性能的验证和预测为旋风分离器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管 导流叶片 导叶数量 导叶包角 分级效率 光学测量 分离效率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旋流条件下涡轮导叶全气膜冷却效率的实验研究及优化
16
作者 付仲议 刘金鑫 +1 位作者 黄琦 房兴龙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为了研究进口旋流条件下涡轮导叶全气膜冷却效率特性,使用热色液晶测量了在旋流强度为0.3,旋流方向为顺时针和逆时针,冷气流量比为6.9%、7.5%和8.0%下某型高压涡轮导叶的全气膜冷却效率分布,并针对旋流影响开展了导叶气膜冷却的优化设... 为了研究进口旋流条件下涡轮导叶全气膜冷却效率特性,使用热色液晶测量了在旋流强度为0.3,旋流方向为顺时针和逆时针,冷气流量比为6.9%、7.5%和8.0%下某型高压涡轮导叶的全气膜冷却效率分布,并针对旋流影响开展了导叶气膜冷却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涡轮进口旋流对导叶压力面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较大,进口旋流使压力面中弦区域冷却效率整体降低60%左右;顺时针旋流使压力面冷气向叶根偏转,逆时针旋流使压力面冷气向叶尖偏转;通过在导叶压力面绝热气膜冷却效率较低区域增加气膜孔,可有效提升压力面气膜冷却效率,优化后压力面平均气膜冷却效率提高了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口旋流 涡轮导叶 气膜冷却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电驱动液阻全桥先导的导叶机构控制阀研究
17
作者 张宏程 王彬 +1 位作者 陈诗思凌 马腾飞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3,共9页
针对高速开关阀驱动的导叶机构控制阀响应慢、精度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压电驱动液阻全桥先导的导叶机构控制阀。通过建立导叶机构控制阀数学模型,结合仿真软件对导叶机构控制阀的流量特性、启闭时间进行仿真研究。同时,分析脉冲宽度调制... 针对高速开关阀驱动的导叶机构控制阀响应慢、精度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压电驱动液阻全桥先导的导叶机构控制阀。通过建立导叶机构控制阀数学模型,结合仿真软件对导叶机构控制阀的流量特性、启闭时间进行仿真研究。同时,分析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载波频率以及占空比与控制阀输出流量间的关系,并与高速开关阀驱动的导叶机构控制阀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压电驱动液阻全桥先导的导叶机构控制阀开启、关闭响应时间分别缩短约3 ms和7 ms。200 Hz的PWM载波频率下,输出流量-占空比线性区增大约10%。压电驱动的控制阀对导叶机构的控制精度提高,其中作动筒位移误差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约为0.35 mm,减小约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压电驱动 可变液阻 导叶机构 流量特性 响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导叶设计及其水动力学特性研究
18
作者 杨家富 王文全 +2 位作者 王秀 魏新宇 裴俊先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5,185,共6页
活动导叶作为水轮机的重要导流部件,紧邻转轮,其尾涡结构会进入下游转轮流道,影响机组的运行稳定性。为此,提出一种具有光滑前缘的变截面仿生活动导叶,分析了不同攻角和不同前缘凸起数量下导叶自身水动力特性、尾迹区压力脉动特征和导... 活动导叶作为水轮机的重要导流部件,紧邻转轮,其尾涡结构会进入下游转轮流道,影响机组的运行稳定性。为此,提出一种具有光滑前缘的变截面仿生活动导叶,分析了不同攻角和不同前缘凸起数量下导叶自身水动力特性、尾迹区压力脉动特征和导叶周围流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的攻角下,仿生导叶受到的水动力力矩和径向力相对于原始导叶都大幅降低,最大力矩下降51.2%(攻角20°,sin-two模型),最大径向力下降40.6%(攻角20°,sin-two模型)。sin-three仿生导叶压力脉动降低显著,对于同一导叶高度处的不同监测点,各导叶模型压力脉动幅值大致相同。sin-three仿生导叶对负力面大尺度流动分离的抑制作用效果最佳,甚至在大攻角30°时,也展现出优秀的流动分离抑制作用。基于仿生的被动流动控制措施对优化水电机组在小流量工况运行时(或导叶处于较大的攻角)的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活动导叶 外形设计 被动流动控制 压力系数 压力脉动 涡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10合金高压涡轮导向叶片开裂机理分析
19
作者 刘明坤 李艳明 +3 位作者 王威 迟庆新 魏晓 佟文伟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0,共6页
为了给高压涡轮导向叶片寿命损伤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对开裂的IC10合金定向凝固高压涡轮导向叶片开展了叶片宏观检查、断口分析、微观组织检查、化学成分分析、组织热模拟试验及超温力学性能测试等相关工作,确定了裂纹的性质和产生机理。... 为了给高压涡轮导向叶片寿命损伤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对开裂的IC10合金定向凝固高压涡轮导向叶片开展了叶片宏观检查、断口分析、微观组织检查、化学成分分析、组织热模拟试验及超温力学性能测试等相关工作,确定了裂纹的性质和产生机理。结果表明:叶片裂纹性质是以热应力为主的疲劳裂纹,裂纹起源于叶盆侧内腔靠近气膜孔和加强筋的表面。高低温变化的工作环境及叶片自身不均匀的温度分布,使叶片受到周期性热应力作用。此外,通过组织热模拟试验反推裂纹部位实际工作温度达到了1175~1200℃,超过了IC10合金的长期许用温度1100℃,合金中γ'相退化,降低了叶片的高温强度。在超温条件下的拉伸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随温度的升高,IC10合金的拉伸强度明显降低,合金在超温状态下的抗力不足。热应力和微观组织退化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导向叶片 疲劳裂纹 热应力 γ’相 失效分析 超温 IC10合金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清原抽水蓄能电站机组自动控制系统
20
作者 石璐萍 张一豪 郭晓原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25-128,共4页
通过介绍清原抽水蓄能电站水轮机及发电机辅助控制系统、调相压水控制系统、进水阀控制系统等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功能描述,阐述电站中对于导叶开度、转速信号装置、控制回路电源设置原则及其他方面的设计内容,以便于了解并掌握这些与机组... 通过介绍清原抽水蓄能电站水轮机及发电机辅助控制系统、调相压水控制系统、进水阀控制系统等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功能描述,阐述电站中对于导叶开度、转速信号装置、控制回路电源设置原则及其他方面的设计内容,以便于了解并掌握这些与机组运行密切相关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及重点问题,对后期其他抽蓄电站相关系统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编程控制器 调相压水 进水阀控制 导叶开度 转速信号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