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PV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展望
1
作者 储静远 李一哲 +3 位作者 马银峰 王伟 齐帅 郑际杰 《太阳能》 2025年第1期5-13,共9页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作为将光伏组件与建筑集成的技术,具有节能环保、节省土地、距离用户侧近等优势。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迅速发展,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得到不断提升,且光伏发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也持续下降,中国的BIPV市场规模也将...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作为将光伏组件与建筑集成的技术,具有节能环保、节省土地、距离用户侧近等优势。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迅速发展,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得到不断提升,且光伏发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也持续下降,中国的BIPV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尤其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BIPV已成为新能源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基于此,对3类可用于BIPV技术的光伏组件的发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BIPV技术的应用形式,并对未来BIPV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现阶段,BIPV的大规模应用条件已经具备,时机也已成熟,但其作为新兴产业仍需在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工作、提升市场接受度及认可度等方面进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建筑一体化 晶体硅光伏组件 薄膜光伏组件 太阳电池 技术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otovoltaic Cells and Modules towards Terawatt Era 被引量:1
2
作者 Vitezslav Benda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51-357,共7页
Progresses in photovoltaic technologies over the past years are evident from the lower costs, the rising efficiency, to the great improvements in system reliability and yield. Cumulative installed power yearly growths... Progresses in photovoltaic technologies over the past years are evident from the lower costs, the rising efficiency, to the great improvements in system reliability and yield. Cumulative installed power yearly growths were on an average more than 40% in the period from 2007 to 2016 and in 2016, the global cumulative photovoltaic power installed has reached 320 GWp. The level 0.5 TWp could be reached before 2020. The production processes in the solar industry still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optimization both wafer based and thin film technologies. Trends following from the present technology levels are discussed,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other parts of photovoltaic systems that influence the cost of electrical energy produced. Present developments in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photovoltaic modules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the 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photovoltaic modu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The wafer based crystalline silicon(csilicon) technologies have the role of workhorse of present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representing more than 90% of total module production. Further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have to be implemented without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costs per unit, despite the necessarily more complex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involved. The tandem of c-silicon and thin film cells is very promising. Durability may be a limiting factor of this technology due to the dependence of the produced electricity cost on the module service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stalline silicon(c-silicon) cells photovoltaic cells photovoltaic(pv) tandem cells thin film modu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iliency oriented control of a smart microgrid with photovoltaic modules 被引量:2
3
作者 Sambeet Mishra Kristjan Peterson +3 位作者 Tauno Hilimon Jelena Shuvalova Fushuan Wen Ivo Palu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41-452,共12页
The resiliency of a standalone microgrid is of considerable issue because the available regulation measures and capabilities are limited.Given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presented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for a detail... The resiliency of a standalone microgrid is of considerable issue because the available regulation measures and capabilities are limited.Given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presented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for a detailed photovoltaic(PV)modul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control techniques for efficient energy extraction.The PV module employs a single-stage conversion method to integrate it with the utility grid.For extraction the maximum power from PV and integrate it to power grid,a three-phase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is used.For obtaining the maximum power at a particular irradiance a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scheme is used.The fuzzy logic control and adaptive network-based fuzzy inference system are proposed for direct current(DC)link voltage control.The proposed model and control scheme are validated through a comparison with the standard power-voltage and current-voltage charts for a PV module.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ystem stability can be maintained with the power grid and in the island mode,in contrast with the MP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 module MPPT Adaptive network-based fuzzy inference system(ANFIS) Converter control Grid integ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VLIB的光伏组件串联数量计算条件及方法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邹海青 何志锋 王攀 《太阳能》 2024年第9期91-96,共6页
为得到更为高效且合理的光伏组件串联数量的计算条件和计算方法,选取位于不同纬度、不同气候类型的119个拟定项目地点,基于PVLIB和NASA的气象数据获取119个拟定项目地点的20年逐小时气象数据,对采用不同计算条件时得到的光伏组件开路电... 为得到更为高效且合理的光伏组件串联数量的计算条件和计算方法,选取位于不同纬度、不同气候类型的119个拟定项目地点,基于PVLIB和NASA的气象数据获取119个拟定项目地点的20年逐小时气象数据,对采用不同计算条件时得到的光伏组件开路电压及其对应的光伏组件串联数量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基于200 W/m^(2)太阳辐照度及历史最低气温计算得到的光伏组件串联数量与基于多年逐时气象数据计算得到的光伏组件串联数量结果相近,且计算方法较为简便,不需要长序列逐时气象数据,可用于光伏电站设计中光伏组件串联数的计算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光伏组件 光伏组串 开路电压 pvLIB 太阳辐照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Vsyst的单面与双面光伏组件最佳安装倾角对比
5
作者 刘鸿宇 李博斌 《太阳能》 2024年第6期87-94,共8页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不断进步,单面光伏组件与双面光伏组件的价差不断缩小。得益于发电量增益大,双面光伏组件在实际项目中受到愈来愈多的青睐。当光伏发电项目采用单面或双面光伏组件时,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不断进步,单面光伏组件与双面光伏组件的价差不断缩小。得益于发电量增益大,双面光伏组件在实际项目中受到愈来愈多的青睐。当光伏发电项目采用单面或双面光伏组件时,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选取了3个太阳能资源等级地区,利用PVsyst对在这3个地区建设的光伏电站分别采用单面和双面光伏组件时的安装倾角与光伏电站首年发电量及光伏组件正面接收的太阳辐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仿真模拟。得到以下结论:1)以光伏电站首年发电量最大为衡量标准时,双面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大于或等于有阴影遮挡的单面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但小于无阴影遮挡的单面光伏组件的最佳安装倾角。2)就单面光伏组件而言,无阴影遮挡条件下增加光伏组件安装倾角带来的发电量增益高于有阴影遮挡安装条件时。3)在无阴影遮挡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单面光伏组件的安装倾角可以相应提升其发电量;相对于双面光伏组件,无阴影遮挡的单面光伏组件通过适当提高其安装倾角所获得的发电量增益较小,且增大安装倾角,光伏阵列之间的间距也需要相应增加,这会增大用地量,从而增加项目总成本。因此,在实际项目中,尽可能采用双面光伏组件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最佳安装倾角 发电量 单面光伏组件 双面光伏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透明光伏组件在BIPV中的优化应用研究
6
作者 刘铁凝 王沁芳 +1 位作者 许鸣 许国昕 《太阳能》 2024年第10期42-51,共10页
因半透明光伏组件能够同时实现光伏发电和保持透光性,其在现代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潜力被广泛认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半透明光伏组件在实际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项目中的适用性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其在满足建筑用能和采光质量条件下的... 因半透明光伏组件能够同时实现光伏发电和保持透光性,其在现代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潜力被广泛认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半透明光伏组件在实际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项目中的适用性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其在满足建筑用能和采光质量条件下的优化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对改善建筑室内光环境和提升节能降碳效益具有积极影响,并确认了合理优化采光分布的重要性。研究结果为半透明光伏组件在BIPV中的应用提供了实用的设计策略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建筑一体化 半透明光伏组件 绿色建筑 建筑碳排放 自然采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降雨驱动的光伏组件清洁周期动态更新策略研究
7
作者 刘卫东 吴锦华 +1 位作者 胡珊 闻海浪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5-623,共9页
提出一种考虑自然降雨对灰尘沉积的清洁效果及其对发电量影响的光伏组件清洁周期的动态分析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关联图法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光伏组件清洁及发电量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降雨量和灰尘沉积的定量关系和考虑灰尘沉... 提出一种考虑自然降雨对灰尘沉积的清洁效果及其对发电量影响的光伏组件清洁周期的动态分析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关联图法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光伏组件清洁及发电量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降雨量和灰尘沉积的定量关系和考虑灰尘沉积影响的发电量预测模型,再将其应用于动态更新或调整清洁周期。所提出方法应用于浙江省杭州市某光伏电站清洁策略的制定,结果表明清洁周期动态更新策略下的清洁总成本相较于不清洁时降低20.04%,相较于固定清洁周期方法降低3.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灰尘 降雨 发电量预测 清洁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PV并网发电系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徐政 樊丽娟 +1 位作者 曾祖勤 何少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22-1628,共7页
以BAPV并网发电实验系统为研究平台,探讨建筑屋顶上太阳电池阵列的简易安装方法,对系统的实际运行特性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通过检测电气变量和采集全年运行数据,讨论系统的电能质量问题,比较3种不同类型太阳电池在南方湿热地区的实... 以BAPV并网发电实验系统为研究平台,探讨建筑屋顶上太阳电池阵列的简易安装方法,对系统的实际运行特性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通过检测电气变量和采集全年运行数据,讨论系统的电能质量问题,比较3种不同类型太阳电池在南方湿热地区的实际发电能力,验证影响发电效率的要因。全年发电特性的统计数据不仅为系统的设计确立了重要的技术参考指标,也为成本与效益的评估、相关标准和政策的制订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pv BApv 并网发电系统 光伏组件 电能质量 发电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温控功能的聚光PV/T组件研制 被引量:1
9
作者 许志龙 程龙 +2 位作者 杨星 黄种明 刘菊东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127-2132,共6页
采用热传导原理并结合ANSYS Workbench温度场分析,研制一种带温控功能的聚光PV/T组件。经实验测试,在通过聚光器获得的5倍太阳辐射强度下,该PV/T组件可有效解决聚光晶硅电池片的散热问题,其工作时光电转换效率大于12%;同时,可获得温度约... 采用热传导原理并结合ANSYS Workbench温度场分析,研制一种带温控功能的聚光PV/T组件。经实验测试,在通过聚光器获得的5倍太阳辐射强度下,该PV/T组件可有效解决聚光晶硅电池片的散热问题,其工作时光电转换效率大于12%;同时,可获得温度约为60℃的热水;聚光PV/T组件综合转换效率可达到65.8%,实现了高效和低成本太阳能光电光热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光pv/T组件 温度场 综合转换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的光伏阵列组串热斑检测方法
10
作者 黄政之 厉小润 张天文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4-460,共7页
针对光伏阵列组串热斑检测因反光而产生虚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的光伏阵列组串热斑检测方法。首先,考虑到光伏电站的复杂背景易导致虚警,该方法结合UNet神经网络和边缘检测算法完成光伏组件的拆分。根据组串热斑亮度... 针对光伏阵列组串热斑检测因反光而产生虚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的光伏阵列组串热斑检测方法。首先,考虑到光伏电站的复杂背景易导致虚警,该方法结合UNet神经网络和边缘检测算法完成光伏组件的拆分。根据组串热斑亮度较高的特点,利用聚类算法检测异常高亮区域。最后基于归一化互相关系数模板匹配法实现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的配准,联合可见光图像的反光区域和光伏组串的温度信息,判定并抑制组串热斑虚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多种场景下组串热斑的检测,且能有效消除反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红外成像 故障检测 组串热斑 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光伏屋顶对城区热环境影响分析
11
作者 周文倩 李祥立 端木琳 《暖通空调》 2025年第3期70-78,61,共10页
掌握光伏屋顶对城区热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推动城市光伏的合理应用,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建立了光伏屋顶的传热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借助气象研究与预报(WRF)模式和正交试验法,以室外气温、位温变化幅度、屋面热通量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光伏组件... 掌握光伏屋顶对城区热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推动城市光伏的合理应用,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建立了光伏屋顶的传热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借助气象研究与预报(WRF)模式和正交试验法,以室外气温、位温变化幅度、屋面热通量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光伏组件的表面反照率、安装形式和铺设比例3个因素对城区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个因素对室外气温和屋面热通量影响显著,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光伏组件的安装形式、铺设比例、表面反照率。试验条件下最优组合为:贴覆式安装,铺设比例为0.6(民用建筑)和0.9(工业建筑),表面反照率为0.3。该组合较无光伏场景日间和夜间的室外气温可分别降低0.5~0.6℃和0.3℃,城区热岛效应缓解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法 光伏屋顶 光伏组件 表面反照率 安装形式 铺设比例 热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尘形态及密度对太阳能PV/T系统的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东 俞凯 +3 位作者 景金龙 刘畅 安周建 李秉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1-177,共7页
在室外搭建太阳能光伏/热(PV/T)系统实验测试平台,研究积尘形态及密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积尘形态主要影响太阳能PV/T系统的光热效率,积尘密度主要影响系统的光电效率。与松散积尘相比,粘结积尘对系统光热效率及综合效率... 在室外搭建太阳能光伏/热(PV/T)系统实验测试平台,研究积尘形态及密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积尘形态主要影响太阳能PV/T系统的光热效率,积尘密度主要影响系统的光电效率。与松散积尘相比,粘结积尘对系统光热效率及综合效率的影响更大。当松散积尘密度从0变化至33.79 g/m^(2)时,系统的光热效率下降率仅为2.32%,而系统的光电效率下降率高达48.65%。在该文实验中,随着积尘密度的增大,太阳电池的工作温度依次为53.99、52.92、50.73和55.58℃,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故少量积尘不会使太阳能PV/T系统中太阳电池的工作温度升高而影响其正常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集热器 光伏组件 集热效率 pv/T 灰尘问题 积尘形态 积尘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光伏发展现状及建筑应用特性研究
13
作者 王博渊 孙峙峰 +3 位作者 王珊珊 王萌 张博宇 张昕宇 《太阳能》 2025年第3期5-14,共10页
光伏利用是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途径,薄膜太阳电池技术作为多部委重点推动的技术路线,对其发展现状、建筑应用特征及产能特性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全球薄膜光伏组件3年间的年产量增长率超过40%,国产CdTe与CIGS... 光伏利用是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途径,薄膜太阳电池技术作为多部委重点推动的技术路线,对其发展现状、建筑应用特征及产能特性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全球薄膜光伏组件3年间的年产量增长率超过40%,国产CdTe与CIGS光伏组件量产的平均组件效率分别达15.8%和16.5%。薄膜光伏组件适用于弯曲、倾斜等复杂表面,可制成夹胶玻璃、彩色图案、透光幕墙,建筑适应性良好;其光谱响应范围宽,光电阈值低,可在弱光条件下持续发电。经实测,单晶硅光伏组件的单位装机面积年发电量比薄膜光伏组件的高19.6%,适用于屋顶空间有限、追求最大化发电量的场景;而薄膜光伏组件的年发电小时数比单晶硅光伏组件的高21.6%,在建筑表面装机空间充足时,相同装机容量下其整体发电性能更优。薄膜光伏组件的日有效发电时间长于单晶硅光伏组件,且发电曲线平稳,在低太阳辐照工况下展现出更强的发电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 建筑光伏系统 薄膜光伏组件 产能 模拟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光伏产业组件退役规模测算模型
14
作者 白桦林 王青 江华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444,共10页
以中国光伏产业退役组件为研究对象,针对行业内现有退役组件功率容量及质量规模预测对中国光伏产业的针对性与及时性有所不足的问题,充分考虑运行期间组件更换、不同年份组件更换率、电站容配比等产业实际情况,对电站端、制造端、建设... 以中国光伏产业退役组件为研究对象,针对行业内现有退役组件功率容量及质量规模预测对中国光伏产业的针对性与及时性有所不足的问题,充分考虑运行期间组件更换、不同年份组件更换率、电站容配比等产业实际情况,对电站端、制造端、建设端来源的退役组件容量及质量规模进行综合的建模分析,并分析建议模型后续优化方向如电站技改、组件回收与再利用的区分等。研究结果表明,2030年前中国光伏组件退役规模整体较少,在2030年,预计累计组件退役量约35万t,除电站组件退役外,制造过程中组件报废及施工过程中组件报废也为组件退役的重要来源;2035年以后光伏组件退役量开始爆发式增长,2035年及2050年累计组件退役量分别约合113、7423万t。组件回收企业未来需要结合退役组件规模增长速度、政策、技术发展情况等,在不同发展阶段合理规划发展重点,探索适配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回收 市场研究 预测模型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型PERC双面单晶硅光伏组件的PID研究
15
作者 孙晓寅 林皓 +1 位作者 陈鹏 马超 《太阳能》 2025年第1期87-94,共8页
对p型PERC双面单晶硅光伏组件在负偏压、正偏压下的电势诱导衰减(PID)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此类光伏组件背面发生PID效应后的电性能恢复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1500 V偏压下进行PID测试后,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96 h PI... 对p型PERC双面单晶硅光伏组件在负偏压、正偏压下的电势诱导衰减(PID)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此类光伏组件背面发生PID效应后的电性能恢复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1500 V偏压下进行PID测试后,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96 h PID测试后此类光伏组件背面的电性能急剧下降,正面的电性能也受到明显影响;在200 W/m2太阳辐照度条件下,此类光伏组件正面和背面的电性能损失更加明显。将PID测试延长至480 h后,与96 h的测试结果相比,此类光伏组件背面的最大输出功率、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这是因为当太阳电池处于负偏压时,正电荷被吸引到AlO_(x)/SiN_(x)钝化叠层,并消除了钝化层的场钝化效应;但是随着更多的正电荷被困在AlO_(x)/SiN_(x)钝化叠层中,太阳电池的背面产生了电子反转层,最终导致太阳电池的有效载流子寿命增加。2)在+1500 V偏压下进行96 h的PID测试后,此类光伏组件正面的电性能衰减可忽略不计,背面的电性能甚至还略有提高。这是因为当太阳电池处于正偏压时,负电荷被吸引到太阳电池的背面,然后积聚在AlO_(x)/SiN_(x)钝化叠层中;这些负电荷有助于将硅片中的少数载流子(电子)从背面排斥出去,从而提高此类光伏组件的电性能。3)此类光伏组件背面的极化型PID(PID-p)效应可以恢复,而且将光伏组件背面暴露在紫外线下可以大幅加快恢复的速度。对于实际在户外运行且具有大工作电压的光伏发电系统而言,此类光伏组件背面受到PID-p效应的影响最小甚至未受到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 双面单晶硅光伏组件 电势诱导衰减 电性能 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热斑光伏组件的危害控制
16
作者 颜世珍 《太阳能》 202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随着光伏电站运行时间的增加,光伏组件热斑故障带来的危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探讨光伏电站中热斑光伏组件的成因及危害,对现有的热斑光伏组件检测方法进行优缺点分析,从光伏组件内部、外部和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3个方面提出热斑光伏... 随着光伏电站运行时间的增加,光伏组件热斑故障带来的危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探讨光伏电站中热斑光伏组件的成因及危害,对现有的热斑光伏组件检测方法进行优缺点分析,从光伏组件内部、外部和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3个方面提出热斑光伏组件危害控制方法。对于内部质量问题造成的热斑故障,提出按热斑光伏组件不同位置之间的温差进行分类,并评估热斑光伏组件对光伏电站发电量的影响和光伏电站存在的安全隐患;基于光伏组件市场价格、光伏电站成本回收期,再根据热斑光伏组件的严重程度,对更换热斑光伏组件与否进行性价比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判定是否更换光伏组件。以期该方法为光伏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热斑 光伏组件 发电量 热斑检测 危害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低温环境下的光伏组件弯曲研究
17
作者 周阳 徐春江 黄红娜 《太阳能》 2025年第3期90-96,共7页
针对低温环境下光伏组件的弯曲变形问题,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不同环境温度、边框材料和边框结构下的光伏组件弯曲变形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降低,铝边框光伏组件的变形量显著增加,且变形集中在光伏组件两... 针对低温环境下光伏组件的弯曲变形问题,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不同环境温度、边框材料和边框结构下的光伏组件弯曲变形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降低,铝边框光伏组件的变形量显著增加,且变形集中在光伏组件两端;-40℃环境温度下,35框(边框横截面厚度为35 mm)光伏组件整体的变形量略大于30框(边框横截面厚度为30 mm)光伏组件的变形量;-40℃环境温度下,聚氨酯边框光伏组件的变形量低于铝边框光伏组件的变形量,是严寒地区光伏组件边框的优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低温环境 弯曲变形 有限元分析 铝边框 聚氨酯边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组件相对温度系数测试解决方案研究
18
作者 冯云峰 张辉 +3 位作者 冯晓莹 张鹤仙 王水威 陈晓 《太阳能》 2025年第3期36-44,共9页
提出了1种光伏组件相对温度系数测试解决方案(下文简称为“解决方案”),其采用集成了比例-积分-微分(PID)恒温控制系统的脉冲式太阳模拟器;然后选取TOPCon双面双玻、HJT双玻、背接触(BC)单玻光伏组件对该解决方案进行了测试验证。研究... 提出了1种光伏组件相对温度系数测试解决方案(下文简称为“解决方案”),其采用集成了比例-积分-微分(PID)恒温控制系统的脉冲式太阳模拟器;然后选取TOPCon双面双玻、HJT双玻、背接触(BC)单玻光伏组件对该解决方案进行了测试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该解决方案可以将温度偏差控制在±1℃、在5~10 min内快速完成光伏组件温度均匀性整定并进入精确测试过程;同时其采用已获得专利的高效I-V测试方案,有效减少了由电容效应引起的瞬态误差。各类光伏组件的测试结果表明,恒温5~10 min与恒温30 min的测试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并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该解决方案在温度控制、测试精度和测试效率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2)在测试双面光伏组件单面工作时的相对温度系数时,创新性地避免了对双面光伏组件背面进行遮挡的测试需求,进一步提高了测试的便捷性和效率。研究结果为光伏组件的性能评估提供了更加高效和精准的测试方法,也为光伏测试设备的进一步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温度系数 光伏组件 太阳模拟器 PID恒温控制系统 测试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型PERC单晶硅光伏组件在盐雾腐蚀试验后的PID研究
19
作者 林皓 孙晓寅 +1 位作者 陈鹏 马超 《太阳能》 2025年第2期89-95,共7页
选择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单面和双面p型PERC单晶硅光伏组件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光伏组件在经受不同程度的盐雾腐蚀试验和电势诱导衰减(PID)测试后的电性能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盐雾腐蚀试验后,发现盐雾应力对... 选择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单面和双面p型PERC单晶硅光伏组件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光伏组件在经受不同程度的盐雾腐蚀试验和电势诱导衰减(PID)测试后的电性能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盐雾腐蚀试验后,发现盐雾应力对p型PERC单晶硅光伏组件的电气绝缘性能几乎无影响,对其电性能的影响也较小。2)盐雾腐蚀试验后再进行96 h的PID测试,发现p型PERC单晶硅光伏组件产生了严重的PID效应,其电性能受到了很大影响。综合来看,盐雾应力会加剧p型PERC单晶硅光伏组件的PID效应,这是因为周围环境盐雾中的钠离子会渗透到光伏组件内部的太阳电池中,导致盐雾应力和PID效应发生了共同作用。对长期在海上运行的光伏组件而言,单一的应力无法完美表征p型PERC单晶硅光伏组件在海上应用时所面临的长期应力情况,需要开发综合老化测试,以便更好地模拟现场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 单晶硅光伏组件 盐雾腐蚀试验 盐雾应力 电势诱导衰减 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玻璃盖板对吹胀式PV/T组件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乾 庞玮 +3 位作者 于洪文 严辉 宋兴斌 宋兴贞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04-1609,共6页
玻璃盖板可以有效提高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组件的热性能。文章分别采用超白压延玻璃和超白浮法玻璃作为盖板,设计了两种基于吹胀式集热器的多晶硅PV/T组件,并对由两种组件构成的PV/T系统进行了户外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超白压... 玻璃盖板可以有效提高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组件的热性能。文章分别采用超白压延玻璃和超白浮法玻璃作为盖板,设计了两种基于吹胀式集热器的多晶硅PV/T组件,并对由两种组件构成的PV/T系统进行了户外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超白压延玻璃盖板PV/T系统的电效率为13.83%,热效率为48.56%;使用超白浮法玻璃盖板PV/T系统的电效率和热效率均略低于前者,分别为13.15%和47.99%。由此可见,采用超白压延玻璃作为PV/T组件的盖板可以增强PV/T系统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组件 玻璃盖板 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