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肺部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孙冰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2300-2302,共3页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对肺部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本院医学影像中心收治的120例经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对肺部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本院医学影像中心收治的120例经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均先行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检查。根据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分析CT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采用Kappa检验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与手术检查或组织活检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评估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手术检查或组织活检结果显示67例良性病变,53例恶性病变。CT血管造影检验肺部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准确度均显著低于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P<0.05)。经Kappa一致性检验,CT血管造影检出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较强一致性(Kappa=0.867);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强一致性(Kappa=0.949)。恶性组患者重建肺部支气管动脉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左右侧支气管动脉内径显著大于良性组(P<0.05)。结论: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对肺部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CT 三维重建 诊断 肺部占位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肺血管成像分析肺栓塞程度及右心功能的价值 被引量:41
2
作者 王建国 王辰 +7 位作者 郭佑民 郭晓娟 刘敏 杨媛华 翟振国 朱力 郭玉林 马红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CT肺血管成像(CTPA)评价肺栓塞程度及右心功能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01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肺栓塞279例,非肺栓塞733例。以CTPA作为肺栓塞的诊断标准,分析肺栓塞和非肺栓塞患者之间的右心功能参数的差异;分析肺栓塞的CT肺动... 目的:探讨CT肺血管成像(CTPA)评价肺栓塞程度及右心功能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01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肺栓塞279例,非肺栓塞733例。以CTPA作为肺栓塞的诊断标准,分析肺栓塞和非肺栓塞患者之间的右心功能参数的差异;分析肺栓塞的CT肺动脉栓塞指数,并探讨其与右心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对右心功能参数的分析发现,肺栓塞与非肺栓塞患者间有显著性差异。肺栓塞患者的Qanadli栓塞指数明显高于Mastora栓塞指数,并高度相关。肺动脉栓塞指数与部分右心功能参数间的相关性弱。结论:CTPA可以反映肺栓塞后肺动脉的阻塞程度和右心功能的改变,但肺动脉阻塞程度不能准确地反映右心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螺旋CT 右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诊断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价值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斐 李苏建 +2 位作者 张龙江 周长圣 卢光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评估双源CT诊断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先天冠状动脉(CCA)畸形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89名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的资料,探讨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和终止情况,统计成人先天冠状动脉(CCA)畸形的发生率及CT表现。结... 目的:评估双源CT诊断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先天冠状动脉(CCA)畸形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89名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的资料,探讨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和终止情况,统计成人先天冠状动脉(CCA)畸形的发生率及CT表现。结果:1889例中,检出各类CCA共291例,检出率为15.4%,其中起源异常24例,检出率1.3%;冠状动脉走行异常261例,均为心肌桥(MB),检出率为13.8%;冠状动脉终止异常6例,均为冠状动脉瘘,检出率0.3%。结论:DSCT能够准确地显示冠脉起源、走行和终止异常,在成人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和预后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畸形 冠状动脉成像 双源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志辉 朱文辉 +1 位作者 张梦玺 杨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斑块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及斑块指数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收集经冠状动脉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2例,根据斑块形态分为三组,即Ⅰ型病变(表面光滑)组31例,Ⅱ型病变(表面不规则)组32例和Ⅲ型病变(长段不规则)...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斑块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及斑块指数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收集经冠状动脉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2例,根据斑块形态分为三组,即Ⅰ型病变(表面光滑)组31例,Ⅱ型病变(表面不规则)组32例和Ⅲ型病变(长段不规则)组19例;另设冠脉造影正常的25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双侧颈动脉,观察IMT及有无软、硬斑。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CCA-IMT厚度、软斑PI、硬斑PI、总斑PI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Ⅱ型病变组软斑PI、总斑PI明显高于Ⅰ型、Ⅲ型病变组(P<0.01);而Ⅱ型病变组CCA-IMT、硬斑PI与Ⅰ、Ⅲ型病变组相比无差异(P>0.05);Ⅰ型病变组与Ⅲ型病变组相比各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特别是软斑)与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有一定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造影术 斑块形态学 超声检查 颈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预注射方式在冠状动脉CT成像中预防对比剂外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胡晴 杨尚文 +3 位作者 吕春艳 窦燕 姚宜红 吴晓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3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中两种预注射生理盐水的方式对预防对比剂外渗的效果,以期更有效地降低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提高CT检查的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1982例患...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中两种预注射生理盐水的方式对预防对比剂外渗的效果,以期更有效地降低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提高CT检查的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1982例患者为手动组,方法为注射对比剂之前使用手动旋钮注射生理盐水30 ml,速率约为1 ml/s;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2095例患者为高压组,方法为注射对比剂之前使用高压注射器以5.5 ml/s的速率注射生理盐水30 ml。比较两组患者对比剂的外渗发生率。结果手动组患者对比剂外渗率为0.80%(1例),而高压组仅为0.07%(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50,P<0.001)。结论高压预注射生理盐水能更好地预防对比剂的外渗,更有效地保护患者血管,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成像 预注射 生理盐水 对比剂 外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王丽 陈庆伟 +2 位作者 吴庆 柯大智 况刚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47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冠心病(年龄≥60岁)患者,将其分为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组(179例),单纯冠心病组(29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相关危...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47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冠心病(年龄≥60岁)患者,将其分为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组(179例),单纯冠心病组(29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是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与单纯冠心病组相比较,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组发生3支病变较多(P〈0.01)、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完全闭塞及弥漫病变比例更高(P〈0.01),其Gensini积分亦显著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09)。结论LDL-C、FBG及2hPBG是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累及范围广且程度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状动脉疾病 糖尿病 2型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形模型的心血管三维运动跟踪 被引量:6
7
作者 孙正 郁道银 姜浩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4-27,32,共5页
提出一种心血管造影图像序列的三维运动跟踪方法。按照自顶向下的方式,采用三维变形模型,通过使适当的能量函数最小,表示血管骨架的曲线直接在三维空间中变形,完成血管骨架序列的三维重建。该方法将序列图像中血管的二维中心线提取、三... 提出一种心血管造影图像序列的三维运动跟踪方法。按照自顶向下的方式,采用三维变形模型,通过使适当的能量函数最小,表示血管骨架的曲线直接在三维空间中变形,完成血管骨架序列的三维重建。该方法将序列图像中血管的二维中心线提取、三维重建和运动跟踪集成到一个框架中完成,提高了重建精度和运算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变形模型 三维运动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爱武 吕维富 +3 位作者 张行明 张正峰 肖景坤 鲁东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对48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随访12~18月,观察术后症状(月经量,月经期,血红蛋白)缓解情况、子宫及瘤体缩小程度和副反应。结果:显效28例(58.3%)...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对48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随访12~18月,观察术后症状(月经量,月经期,血红蛋白)缓解情况、子宫及瘤体缩小程度和副反应。结果:显效28例(58.3%),有效14例(29.2%),无效6例(12.5%)。子宫平均缩小率为(40.8±15.6)%,肌瘤平均缩小率为(58.9±16.8)%。所有患者月经恢复正常,月经量减少及月经期缩短,血红蛋白升至正常范围,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创伤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子宫动脉栓塞术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引导的PICC置管效益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何玮 王国蓉 +3 位作者 杨晓玲 陈俊霖 周瑜 付丽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DSA引导的PICC置管效益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185例置管患者随机分入常规组80例,DSA组105例。常规组实行在PICC置管室穿刺置管、放射科DR定位、血管外科医生会诊模式;DSA组实行在介入室DSA机下无X线置管、调管,在Cardiac... 目的探讨利用DSA引导的PICC置管效益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185例置管患者随机分入常规组80例,DSA组105例。常规组实行在PICC置管室穿刺置管、放射科DR定位、血管外科医生会诊模式;DSA组实行在介入室DSA机下无X线置管、调管,在Cardiac模式下X线透视定位,介入医师会诊、预约集中置管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平均耗时、导管尖端准位率、患者接受X线照射有效剂量与面积乘积值(DAP)的差别。结果 DSA置管组的平均耗时显著低于常规组,导管尖端准位率和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P<0.01)。结论科学利用DSA既不额外增加护患双方的X线摄入,又能明显提高PICC置管效能,在疑难血管(或患者)的置管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 效益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和造影测量法指导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心病的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翔 曾高峰 雷长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6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TTE)和造影测量法指导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筛选符合封堵适应证的先心病患者50例,其中ASD20例、VSD16例、PDA14例。术中用TTE监测指导...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TTE)和造影测量法指导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筛选符合封堵适应证的先心病患者50例,其中ASD20例、VSD16例、PDA14例。术中用TTE监测指导释放ASD封堵器;使用造影测量法测量VSD、PDA指导国产封堵器的选择。术后应用TTE定期随访。结果19例ASD、15例VSD、14例PDA封堵成功,总成功率为96.0%(48/50)。封堵失败:1例ASD,缺损最大径36mm;1例VSD,缺损最大径10mm,为膜周部室缺。结论TTE可用于筛选先心病病例。术中用TTE监测指导释放ASD封堵器,疗效可靠;使用造影测量法测量VSD、PDA指导国产封堵器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造影测量法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dd—Chiari综合征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宏军 杨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50-352,共3页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脏多层CT动态增强规律,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BC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进行血管重建,分析BCS的多层螺旋CT...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脏多层CT动态增强规律,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BC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进行血管重建,分析BC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规律,评价其在判断血管梗阻平面及显示肝内、外侧支循环中的价值。结果:45例中,肝静脉阻塞(狭窄)26例(57.8%)、下腔静脉阻塞(狭窄)6例(13.3%)和肝静脉合并下腔静脉阻塞(狭窄)13例(28.9%)。布-加综合症肝实质典型的增强方式表现为首先出现在肝门区和尾状叶的、以肝内门静脉小支为中心的斑片状增强,随时间延迟增强范围逐渐扩大(29例)。结论:螺旋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地反映BCS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CTA技术,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及肝内、外侧支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多层螺旋CT CT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与手术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立 朱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2期1971-1973,共3页
目的研究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运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法(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34例患者中,其中2例MSCTA未发现动脉瘤... 目的研究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运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法(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34例患者中,其中2例MSCTA未发现动脉瘤,32例患者MSCTA发现颅内动脉瘤为36个,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 MSCTA检查一旦发现动脉瘤,不需要其它影像检查,临床医生便可以制定治疗方案。MSCTA没有发现动脉瘤而临床又高度怀疑的,DSA检查是非常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绝经女性与同年龄段男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定君 陈志强 +1 位作者 夏鸿莉 李新花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文中旨在通过与同年龄男性冠心病患者比较,探讨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选择120例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文中旨在通过与同年龄男性冠心病患者比较,探讨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选择120例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36例年龄匹配的男性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其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未绝经女性组高脂血症、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吸烟史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高血压、家族史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绝经女性组临床表现以心绞痛为主,对照组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主。2组均以单支病变为主,但病变支数无论是单支,还是双支及3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相对较多,临床表现以心绞痛为主,急性心肌梗死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绝经女性 临床特点 冠状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造影导管血管内注入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陆弘盈 谭适 +3 位作者 覃重桥 余松祚 张文佳 周铭臻 《华夏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经造影导管血管内注入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cular spasm,CVS)的疗效。方法:选取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DSA)检查时发生CVS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 目的:探讨经造影导管血管内注入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cular spasm,CVS)的疗效。方法:选取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DSA)检查时发生CVS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3H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管内经造影导管注入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流速度、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临床疗效、再出血及低血压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第1~3天,观察组MCA血流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4~7天,两组MC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8天,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vs 83.3%,P〈0.05)。两组再出血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造影导管血管内注入尼莫地平可有效治疗SAH后CVS,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经造影导管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全数字式X线血管造影仪在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才义 王士雯 +8 位作者 刘玲玲 刘鹏 李玉峰 晏沐阳 马路 陈瑞 赵忠仁 赵玉生 高玉玲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2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 探讨新型全数字式X线血管造影仪INNOVA 2 0 0 0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操作的影响。方法 根据病变血管和部位、病变特征及病人基本情况进行病例配对 ,分为数字造影仪和传统造影仪两组 ,比较两组的操作成功率、主要并发症率、病死率、... 目的 探讨新型全数字式X线血管造影仪INNOVA 2 0 0 0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操作的影响。方法 根据病变血管和部位、病变特征及病人基本情况进行病例配对 ,分为数字造影仪和传统造影仪两组 ,比较两组的操作成功率、主要并发症率、病死率、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支架电影定位次数、同样条件屏蔽前后X线散射程度、体重电压指数、透视体位改变速度、影像清晰度。结果 在 1年内完成的 130例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病人中 ,选出符合前降支近端病变配对条件者 2 8例 ,符合右冠近端病变配对条件者 32例。数字造影仪组和传统造影仪组在一般临床资料和冠脉病变特征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P >0 .0 5 )。数字造影仪组在操作成功率、主要并发症率、病死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支架电影定位次数、术者位置屏蔽前后X线散射程度、体重电压指数、透视体位改变速度和影像质量等观察指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造影仪 (P <0 .0 5 )。采用数字造影仪获得的图像在亮度、对比度、解剖层次、器械可视性等方面均优于传统造影仪。结论 数字化血管造影仪在投照体位变换速率方面与传统造影仪基本相同 ,影像清晰度和分辨率明显提高 ,散射量明显降低 ,有利于提高老年PCI操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减轻病人和术者的辐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病 冠状动脉心脏病 介入性 治疗 血管造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引导下左侧颈内静脉置管皮下隧道长度判定方法初探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西彬 杨涛 +2 位作者 詹申 任树风 王玉柱 《中国血液净化》 2018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探讨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引导下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判定皮下隧道长度的方法方法 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例为实验组,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导管鞘,DSA引导下置入血管内造影导管,使导管头端位于右心房中上部,在体... 目的探讨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引导下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判定皮下隧道长度的方法方法 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例为实验组,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导管鞘,DSA引导下置入血管内造影导管,使导管头端位于右心房中上部,在体外标记造影导管出导管鞘位置,撤出造影导管,测量导管进入体内的长度。根据这个长度确定带CUFF透析导管皮下隧道长度。22例为对照组,粗略根据体表骨性标记物确定带CUFF透析导管皮下隧道长度。结果实验组22例患者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后导管尖端均位于右心房中部或者中上部,皮下隧道无过长或过短情况发生。对照组导管尖端14例位于心房中部或者中上部、7例位于心房下部,1例位于上腔静脉近心房处。所有患者术后当日或者次日透析,血流量均在250ml/min以上。术后6个月内,44例患者当中3例导管尖端明显上移,其中女性2例,男性1例。39例导管尖端轻度上移,2例无明显上移,对照组1例CUFF脱出更换导管。结论 DSA引导下预先置入血管内造影导管测量的方法可以较准确地确定左侧颈内静脉置管皮下隧道长度,左侧颈内静脉带CUFF导管置入术后多有管尖轻度上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DSA 左侧颈内静脉置管 皮下隧道 血管内造影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琳 杜闻莹 郑刚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笔者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148例,年龄30~81(61.92±10.23)岁,其中男性103例,女性4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笔者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148例,年龄30~81(61.92±10.23)岁,其中男性103例,女性4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48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02例)和对照组(46例),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亚组、双支病变亚组和三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各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血清hs-CRP、血尿酸、血糖和血脂水平。详细记录各组患者血压、吸烟史、高血压和糖尿病史。对冠心病组与对照组hs-CRP水平及其他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对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①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双支和三支病变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不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是反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高敏C反应蛋白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及冠脉病变形态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光辉 罗玉梅 +3 位作者 张社兵 万新红 郭洪波 陈朝霞 《临床医药实践》 2007年第7期568-571,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炎症与斑块稳定性间的关系。方法:分析316例冠心病(CHD)患者冠脉造影(CAG)资料,根据斑块形态分为无病变组、Ⅰ型病变组、Ⅱ型病变组和Ⅲ型病变组。分别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炎症与斑块稳定性间的关系。方法:分析316例冠心病(CHD)患者冠脉造影(CAG)资料,根据斑块形态分为无病变组、Ⅰ型病变组、Ⅱ型病变组和Ⅲ型病变组。分别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比较不同斑块形态组间IL-6和hs-CRP水平,及CHD临床分型与斑块形态间的关系。结果:Ⅱ型病变组血清IL-6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Ⅰ型和Ⅲ型病变组(P<0.00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Ⅱ型病变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组。结论:不稳定型斑块患者体内炎症反应较稳定型斑块患者重,炎症的严重程度及斑块的形态影响冠脉斑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斑块形态 炎症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CE评分、BNP对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远伦 连巨莲 周劲松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7期56-57,72,共3页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GRACE评分、血浆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特性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9月~2011年11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0例,根据其GRACE评分分值分为低危组(n=42)和高危组(...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GRACE评分、血浆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特性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9月~2011年11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0例,根据其GRACE评分分值分为低危组(n=42)和高危组(n=68),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测定其血浆BNP浓度,比较二组间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和血浆BNP的差异。结果低危组与高危组在年龄、肾功能、血糖、血脂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危组的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低位组(P<0.05),GRACE积分高危组其冠状动脉病变常以双支或多支病变为主,且C型病变多见。结论 GRACE评分联合BNP对判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GRACE 评分 BNP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组学特征建模评估心肌缺血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薛秋苍 徐怡 +4 位作者 葛颖倩 许智惠 朱晓梅 祝因苏 施海彬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92-1296,共5页
目的影像组学在心血管系统中应用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的心肌组学特征建模评估心肌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89例行CCTA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 目的影像组学在心血管系统中应用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的心肌组学特征建模评估心肌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89例行CCTA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17-AHA进行心肌节段划分,根据心肌血流量对每一节段进行评分。将缺血节段与非缺血节段按照3∶1随机分为训练组(构建心肌缺血模型)及验证组(测试模型)。对组学特征提取,采用LASSO降维和筛选特征,对入选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评估心肌缺血的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模型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包含374个非缺血性节段,151个缺血性节段。其中训练组、验证组分别394、131个节段。通过10倍交叉验证调整惩罚参数,最终挑选出与缺血相关的具有非零系数的特征13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组学特征模型在训练组中评估心肌缺血的AUC为0.81,敏感度为73.9%,特异度为73.0%,准确性为73.4%;验证组AUC为0.75,敏感度为67.7%,特异度为78.3%,准确性为71.9%。结论缺血心肌与非缺血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具有差异,基于CCTA图像组学特征建立模型评估心肌缺血具有可行性,但其准确性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肌核素显像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