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昌黎”之名:中唐古文圈的内外与渗透
1
作者 王伟 贾淦博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193,共10页
韩愈以“昌黎”为郡望,宋以降学者多将其解为是对门第与郡姓之攀附。其实,若将韩愈此一行为置放于古文兴起并发展的文学背景下予以考量,或可体现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借助新旧文献的梳理参读,通过勾勒早期古文运动参与者之交游,可知韩... 韩愈以“昌黎”为郡望,宋以降学者多将其解为是对门第与郡姓之攀附。其实,若将韩愈此一行为置放于古文兴起并发展的文学背景下予以考量,或可体现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借助新旧文献的梳理参读,通过勾勒早期古文运动参与者之交游,可知韩洄与众多早期古文倡导者过从密切,并存同声相应之谊,将“昌黎韩氏”的名号最早带入古文创作圈。后韩愈兄韩会在大历初依附权臣元载,与同附元载门下之韩洄存同族之谊,在重阀阅之社会背景与古文圈内重士族等时风影响下,韩会始称郡望“昌黎”。韩愈幼孤,生活与文学均受兄长韩会影响极深,故在其初登文坛之创作早期,在文中自称郡望“昌黎”,除却攀附之嫌疑外,尚存赓续其兄文脉、延续家学之用意。职是,韩愈称“昌黎”实汇聚了盛中唐古文发展与家学传递的诸多要素,是研究古文运动的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运动 昌黎韩氏 郡望攀附 古文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唐文坛的夷夏之辨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建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文坛再度兴起复古主义思潮。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皆在复古的旗号下追求创新。中唐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与安史之乱以后的夷夏之辨有密切关系,胡汉关系的破坏导致汉民族本位文化的强化,传统儒家文化中的&qu... 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文坛再度兴起复古主义思潮。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皆在复古的旗号下追求创新。中唐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与安史之乱以后的夷夏之辨有密切关系,胡汉关系的破坏导致汉民族本位文化的强化,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夷夏大防"和"尊王攘夷"的观点得到推崇。文化上的夷夏之辨反映在文学上,带来了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民族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最终使得文化趋同,少数民族的汉化也使得文化上的夷夏之辨变得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古文运动 新乐府运动 韩孟诗派 复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韩如潮”看韩愈散文的审美特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精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114,120,共5页
我国古代杰出的散文家韩愈,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以其卓尔不凡的散文创作身体力行,使其文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韩如潮”,即浩荡的气势美。其气势美主要源自内容上理直情切、结构上纵横捭阖以及表现手法上奇偶交错和铺陈排比等... 我国古代杰出的散文家韩愈,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以其卓尔不凡的散文创作身体力行,使其文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韩如潮”,即浩荡的气势美。其气势美主要源自内容上理直情切、结构上纵横捭阖以及表现手法上奇偶交错和铺陈排比等。这种审美追求是其古文理论在创作中实践的结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如潮 韩愈 散文 审美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才兼文武:宋初能吏何亮考论
4
作者 邱志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55,共9页
《本书》作者何亮生平阙如,可据传世载籍及有关考古材料加以详考,他在行政、军事、文学方面均极有才华,允称一代能吏。行政方面,何亮心怀黎庶,注重调查研究,工作水平很高;军事方面,上真宗《安边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建策的正确性为宋... 《本书》作者何亮生平阙如,可据传世载籍及有关考古材料加以详考,他在行政、军事、文学方面均极有才华,允称一代能吏。行政方面,何亮心怀黎庶,注重调查研究,工作水平很高;军事方面,上真宗《安边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建策的正确性为宋夏战争发展过程所证明;文学方面,《重刻绛守居园池记碑》所刻《答孙冲书》反映了何亮对古文创作的见解,实为宋代古文运动先驱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书》 何亮 劝农 《安边书》 宋夏战争 古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宋古文运动非以骈文为对立面
5
作者 罗书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66,共6页
近现代以来,论者多以为唐宋"古文"是作为"骈文"对立面出现的。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反对的并不是骈俪形式本身,而是文道分离的浮靡文风。韩柳欧苏不仅在理论上对骈俪相当友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甚至还是... 近现代以来,论者多以为唐宋"古文"是作为"骈文"对立面出现的。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反对的并不是骈俪形式本身,而是文道分离的浮靡文风。韩柳欧苏不仅在理论上对骈俪相当友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甚至还是整个骈俪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从概念上看,"古文"与"近体文"相对,它不完全是指散行文,还部分地包含了骈文。从影响与效应的角度看,古文与骈文在唐宋以后也一直是并行发展,直到20世纪初,在现代白话文的强力打击下,才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古文 古文运动 古文革新 骈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晚唐文体赋的产生
6
作者 赵俊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8-86,共9页
文赋的产生和古文运动密切相关,古文家们的创作理论如句式取其自然、好用议论、注重借鉴秦汉文章等正是文赋产生的理论基石,而当时文坛上破体为文的创作风气以及律赋、咏史怀古诗、陆贽骈文的盛行等,也从实践的方面刺激了文赋的产生。
关键词 文赋 破体 古文运动 律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诏敕文体改良与中唐古文运动
7
作者 张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41,共8页
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国势倾颓之时期待王朝中兴,推动儒学复兴,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在经世致用的需要下大力进行古文的创作。其中有很多人任当时的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他们利用掌书王命的职权,或以理论相号召,或以实践相支持,对诏敕进... 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国势倾颓之时期待王朝中兴,推动儒学复兴,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在经世致用的需要下大力进行古文的创作。其中有很多人任当时的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他们利用掌书王命的职权,或以理论相号召,或以实践相支持,对诏敕进行了文体方面的改良和革新,使这一封建王朝的最高政令文体能够更好地为君主统治服务,同时也起到了推广古文写作的作用,构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运动 翰林学士 中书舍人 革新 诏敕 文体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古文运动与山东士族的家学门风
8
作者 李建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87-94,共8页
中唐时期,随着山东士族的复兴,古文运动蓬勃发展。在骈文盛行的中古时期,山东士族有不废古文的优良传统。古文运动的精神实质与山东士族的家学门风相契合,同样具备宗经的传统、反佛的立场以及尚功用、重实际,反对浮华风气的特点。山东... 中唐时期,随着山东士族的复兴,古文运动蓬勃发展。在骈文盛行的中古时期,山东士族有不废古文的优良传统。古文运动的精神实质与山东士族的家学门风相契合,同样具备宗经的传统、反佛的立场以及尚功用、重实际,反对浮华风气的特点。山东士族对古文的勃兴居功甚伟,参与并引领了古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士族 古文运动 家学门风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德舆对楚骚的接受与中唐文学思想的变迁
9
作者 陈彝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0-57,共8页
长期的南方生活使权德舆在创作心理和创作风格上均受到楚骚文学传统的影响,在理论上对楚骚的接受与肯定成就了他较为通达与宽容的文学观念。因其在贞元文坛上的重要地位,权德舆对楚骚的接受态度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唐诗、文理论的发展... 长期的南方生活使权德舆在创作心理和创作风格上均受到楚骚文学传统的影响,在理论上对楚骚的接受与肯定成就了他较为通达与宽容的文学观念。因其在贞元文坛上的重要地位,权德舆对楚骚的接受态度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唐诗、文理论的发展与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德舆 楚骚 中唐诗学 古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唐小品作家文学思想探源
10
作者 李秀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56-160,共5页
晚唐小品作家在诸多篇章中明确阐明了自己的文学思想。而这些文学思想均源自于中唐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是在继承韩柳所倡导的"文以明道""不平则鸣"等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充实丰富了中唐古文... 晚唐小品作家在诸多篇章中明确阐明了自己的文学思想。而这些文学思想均源自于中唐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是在继承韩柳所倡导的"文以明道""不平则鸣"等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充实丰富了中唐古文运动的理论内涵,并对后世,尤其是北宋古文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文学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小品 中唐古文运动 文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时期对韩愈的接受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曦 吴在庆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97,共8页
韩愈在中唐至晚唐五代之间同调甚少,其为人所公认的地位与成就,主要是经历北宋时期逐渐形成的。当时效法韩愈古文运动,推动诗文革新,均以韩愈为标榜,对于韩愈的接受有着明显的转进,是接受韩愈最重要的时代,而其中尤以欧阳修对韩愈的接... 韩愈在中唐至晚唐五代之间同调甚少,其为人所公认的地位与成就,主要是经历北宋时期逐渐形成的。当时效法韩愈古文运动,推动诗文革新,均以韩愈为标榜,对于韩愈的接受有着明显的转进,是接受韩愈最重要的时代,而其中尤以欧阳修对韩愈的接受关系为重大。经过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士人群体推波助澜,韩愈的负面形象得以扭转并趋于理性客观看待,而其诗文的开拓示范意义亦逐渐被发掘出来,成为文章轨范,对北宋以后的韩愈研究及接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韩愈 道统说 古文运动 以文为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华夷之辨到古今之辨——关于中唐古文运动发生背景的再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光熙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68,共8页
本文从前人有关华夷之辨为中唐古文运动诱因的说法入手进一步分析,认为在华夷之辨与古文运动之间存在一条"辨华夷—复尊儒—辨古今—学古文—复古道"逐步递进的线索。边疆危机、藩镇割据等安史流弊促使华夷之辨在中唐士人心... 本文从前人有关华夷之辨为中唐古文运动诱因的说法入手进一步分析,认为在华夷之辨与古文运动之间存在一条"辨华夷—复尊儒—辨古今—学古文—复古道"逐步递进的线索。边疆危机、藩镇割据等安史流弊促使华夷之辨在中唐士人心中强化,进而引导士人对"华"之本体进行审视,产生儒学复兴的使命感。在这一思想背景下,华夷之辨延伸为古今之辨,即矫正华夷相杂的"今"文化,回归纯净的华夏"古"文化。中唐古文运动正是这种回归古典理念在文学领域的表现,即通过写作与古圣先王著述表达相一致的文体,探求古道精髓,复兴古典文化。这种复兴的终极目的则是儒学复古基础上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古文运动 华夷之辨 儒学复兴 古今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离于古文运动之外——论王安石与欧阳修、曾巩的文学交游 被引量:1
13
作者 鄢嫣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35,共10页
《宋史·文苑传》认为王安石和曾巩都对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起而和之”。在分别考察王安石与欧阳修、曾巩的文学交游细节后,发现这一观点有待商榷。王安石与欧阳修的交游,以相互欣赏为基础,但一方面王安石未曾回应欧阳修所提的... 《宋史·文苑传》认为王安石和曾巩都对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起而和之”。在分别考察王安石与欧阳修、曾巩的文学交游细节后,发现这一观点有待商榷。王安石与欧阳修的交游,以相互欣赏为基础,但一方面王安石未曾回应欧阳修所提的文学建议,另一方面也婉拒了欧公想要托付文坛衣钵的愿望。王安石与曾巩的交谊虽然深厚,但留下的相关诗文中真正讨论文学的内容却寥寥无几。相比之下,曾巩与欧阳修文学交游的种种细节,标明他才真正是古文运动的追随者和支持者,而王安石对欧阳修主导的古文运动实际上保持了一种疏离的姿态,或者说在北宋古文运动前期扮演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欧阳修 曾巩 古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