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曾国藩古文“趣味”说
1
作者 方盛良 代利萍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9,共8页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说的提出,源自其对古文与道统的辩证分析。曾氏“趣味”说得到桐城派后学的积极回应与发展,落实于相关的文学批评与创作上,但其中的礼学思想则多为他们所忽略。曾国藩“趣味”说的提出,在客观上弱化了桐城派古文载道的传统,可视为桐城派重视古文独立价值的关键转捩点,它直接推动桐城派古文在晚清复杂境况中获得新的转机并呈现最后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古文“趣味”说 诙诡之趣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精神”的求索——论晚清桐城派的阐释学转型
2
作者 蔡德龙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8,共10页
晚清桐城派因应时代变局,突破经学旧有范式,将经学阐释学朝经典阐释学转化:在阐释路径上,桐城派发扬文人经学传统,倡导并实践阐释的文学路径;在阐释目标上,桐城派由博返约,求经典之大义以求致用;在阐释风格上,追求简约雅洁,与桐城派古... 晚清桐城派因应时代变局,突破经学旧有范式,将经学阐释学朝经典阐释学转化:在阐释路径上,桐城派发扬文人经学传统,倡导并实践阐释的文学路径;在阐释目标上,桐城派由博返约,求经典之大义以求致用;在阐释风格上,追求简约雅洁,与桐城派古文观念相贯通;在阐释对象上,其将经学阐释转换为以古文为核心对象的经典阐释;在阐释目的上,借助中西对比视域,突破朝代断限,对中国文化的连续性特征作出深刻阐释。其将古代经典视为内蕴“精神”的“活”的文本,阐释目的由理学之“天理”转向作为整体的“中国”“精神”之求索。晚清桐城派由此初步建构了自己的经典阐释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吴汝纶 古文 经典阐释学 中国“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唐韩柳古文书写的可能与规则及其限度——以语体为视角 被引量:7
3
作者 安家琪 刘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7,共13页
"古文"并非一种相对于骈文或其他时文的文体概念,"古"乃是语体"古雅"或"雅正"的标识。"古文"书写的可能,一在形式上的复古,以求"古雅";一在主题上的"明道",以求... "古文"并非一种相对于骈文或其他时文的文体概念,"古"乃是语体"古雅"或"雅正"的标识。"古文"书写的可能,一在形式上的复古,以求"古雅";一在主题上的"明道",以求"雅正"。"古文"书写有其规则,书写者须明了上古汉语与中世汉语的区别,并遵守上古汉语的韵律与语法规则。由于"古文"书写者难以突破身处的思想学术传统与社会习俗的制约,故只能在部分文体上求得突破,而难以真正挑战时文的地位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柳 古文 骈文 语体 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阶HMM的中医诊断古文词性标注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博 杜建强 +3 位作者 聂斌 刘蕾 张鑫 郝竹林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11-216,共6页
针对传统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的词性标注存在捕获上下文信息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二阶隐马尔可夫模型。该模型考虑上下文联系,精确标注中医诊断文本。对训练过程中出现数组下溢的问题,采用生词处理及增加比例因子的方法对其加以修... 针对传统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的词性标注存在捕获上下文信息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二阶隐马尔可夫模型。该模型考虑上下文联系,精确标注中医诊断文本。对训练过程中出现数组下溢的问题,采用生词处理及增加比例因子的方法对其加以修正。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二阶HMM比传统HMM模型具有更高的词性标注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诊断古文 词性标注 上下文联系 比例因子 二阶隐马尔可夫模型 生词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书院“以古文为时文”教育论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程嫩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6-141,共6页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对科举持理性的态度,在从事时文教育时,也注重包括古文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些书院施教者通过制定学规、撰写经典古文著作的叙录或评点时文课艺等方式,要求生徒钻研古文,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对科举持理性的态度,在从事时文教育时,也注重包括古文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些书院施教者通过制定学规、撰写经典古文著作的叙录或评点时文课艺等方式,要求生徒钻研古文,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时文写作提供借鉴。清代书院"以古文为时文"教育有助于提高生徒的时文写作水准,增强生徒的应举能力;也有助于提升生徒的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人才;还有助于丰富时文理论,促进古文的发展与传播。一些书院进而以经是文学的源头为依据,凸显经书研读在"以古文为时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试图纠正清廷的科举目的与士人的应举意图之间所出现的错位现象,真正发挥书院传道讲学的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以古文为时文”教育 科举 传道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散文概念的变迁及散文范畴的界定 被引量:5
6
作者 渠晓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3-117,共5页
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将“散文”这一术语置于古代、现代、西方三维视角来加以观照,散文范畴的界定只能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界定,而这种界定是基于对散文文体作历史流变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散文无论... 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将“散文”这一术语置于古代、现代、西方三维视角来加以观照,散文范畴的界定只能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界定,而这种界定是基于对散文文体作历史流变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散文无论是骈散之争还是韵散之争,都属于“文”内部的矛盾。无论用什么术语来指称它,它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散文 现代意义 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篇章划分与古代散文史流变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阮忠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3-139,160,共7页
古代散文史的撰述,以篇章划分体现古代散文的流变是自然的。不同的撰述者在篇章划分上的多样,导致古代散文的流变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撰述者的把握不同,体现古代散文史流变的形态也不同。这二者以及连带引发的相关问题都值得思考,以寻求... 古代散文史的撰述,以篇章划分体现古代散文的流变是自然的。不同的撰述者在篇章划分上的多样,导致古代散文的流变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撰述者的把握不同,体现古代散文史流变的形态也不同。这二者以及连带引发的相关问题都值得思考,以寻求最符合实际、贴近本色的古代散文史。相较而言,古代散文史的撰述最当注意的是古代散文的时代、作家和文本以及三者的特征和交错联系,且最好能够通过篇章的划分得到相应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散文史 篇章划分 散文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的交游与古文之兴 被引量:2
8
作者 阮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0-125,共6页
本文从韩愈的交游重新审视古文和古文运动,认为:柳宗元作古文不像韩愈那样弘扬古道,而是以自己的生活、思想、性情为文,缺少与韩愈共倡古文的自觉。韩门弟子李翱趣味重在修史,张籍为韩愈所重却乐与白居易、元稹以诗为务,皇甫的好新奇... 本文从韩愈的交游重新审视古文和古文运动,认为:柳宗元作古文不像韩愈那样弘扬古道,而是以自己的生活、思想、性情为文,缺少与韩愈共倡古文的自觉。韩门弟子李翱趣味重在修史,张籍为韩愈所重却乐与白居易、元稹以诗为务,皇甫的好新奇与古文的传古道有所不同。张籍弃俗而从好古文的寂寞之道以及李翱的不合时俗而学古文,可见古文处世的艰难。在韩愈的其他交游中,孟郊创作的趣味在诗,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重诗且言不称古文,同样说明古文在当时声势的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交游 古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散文“发展演变”的理念与实践——以刘振东等《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为例证 被引量:1
9
作者 阮忠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134,共4页
刘振东等人合著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强调古代"散文"的本体性与"散文"体式的发展与流变,重点放在了考察、分析、说明每个时代的散文比前代有哪些进展、突破和变化上。这一研究本身是一个难题,刘振东等人撰述上... 刘振东等人合著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强调古代"散文"的本体性与"散文"体式的发展与流变,重点放在了考察、分析、说明每个时代的散文比前代有哪些进展、突破和变化上。这一研究本身是一个难题,刘振东等人撰述上的得与失,对于当前学界依然风行的散文史写作有较大的启发意义,他们的努力也许能够促进更好的古代散文发展史或演变史问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散文 发展演变 理念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唐文坛的夷夏之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建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文坛再度兴起复古主义思潮。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皆在复古的旗号下追求创新。中唐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与安史之乱以后的夷夏之辨有密切关系,胡汉关系的破坏导致汉民族本位文化的强化,传统儒家文化中的&qu... 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文坛再度兴起复古主义思潮。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皆在复古的旗号下追求创新。中唐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与安史之乱以后的夷夏之辨有密切关系,胡汉关系的破坏导致汉民族本位文化的强化,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夷夏大防"和"尊王攘夷"的观点得到推崇。文化上的夷夏之辨反映在文学上,带来了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民族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最终使得文化趋同,少数民族的汉化也使得文化上的夷夏之辨变得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古文运动 新乐府运动 韩孟诗派 复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韩如潮”看韩愈散文的审美特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精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114,120,共5页
我国古代杰出的散文家韩愈,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以其卓尔不凡的散文创作身体力行,使其文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韩如潮”,即浩荡的气势美。其气势美主要源自内容上理直情切、结构上纵横捭阖以及表现手法上奇偶交错和铺陈排比等... 我国古代杰出的散文家韩愈,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以其卓尔不凡的散文创作身体力行,使其文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韩如潮”,即浩荡的气势美。其气势美主要源自内容上理直情切、结构上纵横捭阖以及表现手法上奇偶交错和铺陈排比等。这种审美追求是其古文理论在创作中实践的结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如潮 韩愈 散文 审美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的文体分类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新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35,共11页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是继姚鼐《古文辞类纂》后桐城派影响最大的一部文章选本。是选囊括四部之文,分门别类,类分诸体,体现出鲜明的文体分类观。曾氏的文体分类借鉴吸收了姚选的分类思想,又别具自家面目。是选将姚选所分十三类文体损...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是继姚鼐《古文辞类纂》后桐城派影响最大的一部文章选本。是选囊括四部之文,分门别类,类分诸体,体现出鲜明的文体分类观。曾氏的文体分类借鉴吸收了姚选的分类思想,又别具自家面目。是选将姚选所分十三类文体损益为十一类,又聚合成三门,创构了以门、类、体为层级的三级文体纲目,这在古代文体分类由博返约的进程中堪为典范。就文体析类分合而言,曾氏在赠序、叙记、典志、箴铭、颂赞、碑志诸类的增删取舍上与姚氏异趋。他因持不同的辨体思想和针砭创作的考量,删汰了赠序类;为凸显文章的经世之用,增益了叙记、典志两类记叙史事和典章的文体;又据新的分类标准改易了箴铭、颂赞、碑志类之部居。曾氏的文体分类具有以简驭繁、纲举目张之效,对后世文人如黎庶昌、李伟、王葆心、姚永朴、徐世昌、高步瀛等的文体分类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经史百家杂钞》 姚鼐 《古文辞类纂》 文体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传与开新:民初中学国文教科书的知识状况考察
13
作者 刘正伟 饶鼎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42,共9页
民国初年,在实施新教育的形势下,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变革悄然而起。首先,它在承接清末以古文教育为主导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响应时代的呼唤引入了现代应用文字;其次,在文章观念变革和美育思想的推动下,清末不被重视的骈文辞赋和诗词等美术文... 民国初年,在实施新教育的形势下,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变革悄然而起。首先,它在承接清末以古文教育为主导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响应时代的呼唤引入了现代应用文字;其次,在文章观念变革和美育思想的推动下,清末不被重视的骈文辞赋和诗词等美术文字受到了青睐,被选入绝大多数中学国文教科书;再次,出于传承本国文化的自觉和保存国粹的需要,中学国文教科书开始积极选择并收录经史、诸子等传统旧学内容。换言之,民初中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制已表现出对传统古文教育的疏离,呈现出由古文、现代应用文字、美术之文和传统旧学等内容构成的新旧交织的知识状况,从而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文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国文教科书 实用古文 美术之文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宋古文运动非以骈文为对立面
14
作者 罗书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66,共6页
近现代以来,论者多以为唐宋"古文"是作为"骈文"对立面出现的。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反对的并不是骈俪形式本身,而是文道分离的浮靡文风。韩柳欧苏不仅在理论上对骈俪相当友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甚至还是... 近现代以来,论者多以为唐宋"古文"是作为"骈文"对立面出现的。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反对的并不是骈俪形式本身,而是文道分离的浮靡文风。韩柳欧苏不仅在理论上对骈俪相当友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甚至还是整个骈俪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从概念上看,"古文"与"近体文"相对,它不完全是指散行文,还部分地包含了骈文。从影响与效应的角度看,古文与骈文在唐宋以后也一直是并行发展,直到20世纪初,在现代白话文的强力打击下,才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古文 古文运动 古文革新 骈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古文运动与山东士族的家学门风
15
作者 李建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87-94,共8页
中唐时期,随着山东士族的复兴,古文运动蓬勃发展。在骈文盛行的中古时期,山东士族有不废古文的优良传统。古文运动的精神实质与山东士族的家学门风相契合,同样具备宗经的传统、反佛的立场以及尚功用、重实际,反对浮华风气的特点。山东... 中唐时期,随着山东士族的复兴,古文运动蓬勃发展。在骈文盛行的中古时期,山东士族有不废古文的优良传统。古文运动的精神实质与山东士族的家学门风相契合,同样具备宗经的传统、反佛的立场以及尚功用、重实际,反对浮华风气的特点。山东士族对古文的勃兴居功甚伟,参与并引领了古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士族 古文运动 家学门风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词使用法观照下的曾巩古文特色——与欧阳修文风之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东英寿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7,191,共11页
迄今为止,鲜有关于曾巩文章特色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曾巩文章的特色予以具体说明。曾巩的文章,常常被用"阴柔"一词形容。追本溯源,是清代的姚鼐曾将曾巩文章与欧阳修的文章并称,评价其为"阴柔"之故。由是,曾巩的... 迄今为止,鲜有关于曾巩文章特色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曾巩文章的特色予以具体说明。曾巩的文章,常常被用"阴柔"一词形容。追本溯源,是清代的姚鼐曾将曾巩文章与欧阳修的文章并称,评价其为"阴柔"之故。由是,曾巩的文章特色与欧阳修的一定有着某种相似点。因此在考察曾巩文章特色时,其与欧阳修的文章特色的相似点就成了关键。曾巩与欧阳修文章特色的相似点,正是两人文章的虚词使用法。因为虚词与文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虚词的使用上能够看出作者的个性。由此,证明了曾巩文章的虚词使用与欧阳修的极为相似。也就是说,正因为曾巩与欧阳修的虚词使用法的相似,一直以来将两人的文章特色并称为"阴柔"。而曾巩的文章之所以同欧阳修的文章有相似点,是因为曾巩在年少时便开始熟读欧阳修的文章,几乎达到每篇都可以背诵的程度,不知不觉中将欧阳修的虚词使用法习于己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巩 欧阳修 韩愈 古文 阴柔 虚词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文注释原则和内容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祎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2-109,共8页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文注释,既是帮助学生理解大意的必备工具,也是辅助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参考。编制此类注释,需遵循准确性、适宜性、简明性、整体性等原则,明确区分应加注和不宜加注的各类情况,并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注释语,使...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文注释,既是帮助学生理解大意的必备工具,也是辅助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参考。编制此类注释,需遵循准确性、适宜性、简明性、整体性等原则,明确区分应加注和不宜加注的各类情况,并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注释语,使之更科学、更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古诗文注释的工具性作用,让注释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有效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科书 古诗文注释 注释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编本教材古诗文注释“同”的语理与教学价值探源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著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0年第2期45-49,共5页
部编本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只使用了“同”这一个典型术语。以初中教材中的“同”为例,阐述注释“同”所蕴含的丰富语理,探究中学语文教学中“同”的重要应用价值:有助于把握教材注释的编写体例,形成系统学习汉字汉语的观念,体会汉字汉... 部编本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只使用了“同”这一个典型术语。以初中教材中的“同”为例,阐述注释“同”所蕴含的丰富语理,探究中学语文教学中“同”的重要应用价值:有助于把握教材注释的编写体例,形成系统学习汉字汉语的观念,体会汉字汉语背后的深层文意,理解汉字汉语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建议在教学中基于教材与学情,关注注释“同”在语言文字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编本 初中语文教材 古诗文注释“同” 语理 教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古诗文训诂与考据
19
作者 臧春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诠释词句时,教师除了应就诗文本身作内部求证(训诂)外,有时还应翻检资料,作些外部求证,亦即考据的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可能的错误,寻得确切可靠的解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古诗文 考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