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cellular fluorescent substances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pilot-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被引量:9
1
作者 涂响 苏本生 +1 位作者 李小宁 竺建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522-528,共7页
The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cultivated in a pilot-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and some of the granules were stored at 8 ℃ for 150 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of sludge samples were e... The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cultivated in a pilot-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and some of the granules were stored at 8 ℃ for 150 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of sludg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during the granulation and storage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protein and EPS increase along with the granulation process, while polysaccharides remain almost unchanged. The content of protein in EPS is almost two-fold larger than that of polysaccharides in granular sludge cultivated with municipal wastewater. Moreover, some of the granules disintegrate during storage, corresponding to the decrease of protein contents in EPS. Three peaks are identified in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EEM)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the EPS in the aerobic granules. Two peaks (A and B) are attributed to the protein-like fluorophores, and the third (peak C) is related to visible fulvic-like substances. Peak A gradually disappears during storage, while a new peak related to ultraviolet fulvic acid (peak D) is formed. The forma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aerobic granules are closely dependent on the quantity and composition of EPS proteins. Peak C has no obvious changes during granulation, while the fulvic-like substances present an increase in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during storage, accompanied with an increase in structural complexity. The fulvie-like substances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aerobic gran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bic granules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protein fulvic aci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granular sequence batch reactor under conventional organic loading rate condition
2
作者 钟晨 王亚芹 +3 位作者 吕俊平 李耀辰 王永建 竺建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819-2825,共7页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 granular sequence batch reactor(SBR) under the conventional organic loading rate(OLR) condition.Aerobic granules were succes...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 granular sequence batch reactor(SBR) under the conventional organic loading rate(OLR) condition.Aerobic granules were successfully cultivated in a SBR by means of alternative feeding load combined with reducing settling time after 60 d operational period.Subsequently,the black fungal granules were presented in reactor because of the filamentous overgrowth on the surface of aerobic granules.A small amount of fungal granules had no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granular SBR.Aerobic granules completely vanished and fungal granules eventually became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subsequent 90 d operation after granulation.The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EEM) spectra result shows that the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 component in both granules has no much difference,whereas the content of EPS in fungal granule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bacterial granules.Due to their low bioactivity,the chemical oxidation demand(COD) and NH4-N removal efficiencies gradually decrease from 90.4%–96.5% and 99.5% to 71.8% and 32.9% respectively while the fungal granules become dominant in the SB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bic granular conventional organic loading rate filamentous microorganisms fungal granules sequence batch re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己烷甲酸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
3
作者 刘莎莎 李思萌 +3 位作者 耿宝 李晋 王庆宏 陈春茂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79,共7页
好氧颗粒污泥(AGS)技术在处理废水中有毒难降解有机物领域展现出一定的应用潜力,但在环烷酸(NAs)长期胁迫下AGS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是否受到影响尚未可知。基于此,对比了环己烷甲酸(CHCA,20 mg/L)胁迫和常规培养条件下AGS形成特性、污染... 好氧颗粒污泥(AGS)技术在处理废水中有毒难降解有机物领域展现出一定的应用潜力,但在环烷酸(NAs)长期胁迫下AGS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是否受到影响尚未可知。基于此,对比了环己烷甲酸(CHCA,20 mg/L)胁迫和常规培养条件下AGS形成特性、污染物去除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CHCA胁迫下可实现好氧污泥颗粒化,形成的AGS沉降性能良好,但平均粒径较小。CHCA的短期胁迫有利于EPS的分泌和颗粒的形成,但长期胁迫下造粒进程延缓,EPS分泌也受到抑制。CHCA存在下,AGS仍能维持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性能,COD、NH_(4)^(+)-N和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6%、90.2%和70.5%,CHCA去除率达到99.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CHCA的存在会降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但会富集Azoarcus和unclassified_f_Aeromonadaceae,这类微生物有助于维持系统稳定和提升污染物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环烷酸 序批式反应器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缺氧交替次数变化对序批式反应器的脱氮性能、微生物群落和氮代谢通路的影响
4
作者 张文臣 田涛涛 +6 位作者 楚光玉 高畅 王倩芝 李伟东 王加莹 冯兆宇 高孟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8-89,共12页
本研究考察了好氧/缺氧交替次数变化对序批式反应器(SBR)有机物去除和脱氮性能的影响,并从氮转化速率、氮转化酶活性和丰度、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相关基因丰度变化等方面揭示了其影响机制。当好氧/缺氧交替次数由1增加到4时,SBR活性污泥... 本研究考察了好氧/缺氧交替次数变化对序批式反应器(SBR)有机物去除和脱氮性能的影响,并从氮转化速率、氮转化酶活性和丰度、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相关基因丰度变化等方面揭示了其影响机制。当好氧/缺氧交替次数由1增加到4时,SBR活性污泥系统在出水中亚硝酸盐氮逐渐积累,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速率和硝酸盐还原速率逐渐降低,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活性和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显著下降。宏基因组学分析显示,好氧/缺氧交替数的增加引起了亚硝酸盐氧化还原菌(如Nitrospira)和反硝化菌(如Hyphomicrobium和Defluviicoccus)相对丰度的下降,同时降低了氮转化酶和编码氮转化酶的功能基因(如nxrAB、nirK和nirS)丰度,从微生物酶和氮转化功能基因角度解释了SBR亚硝酸盐氮积累和氮转化速率降低的原因。本研究可为评估好氧/缺氧交替次数变化对SBR运行过程中脱氮性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缺氧交替次数 序批式反应器 微生物群落 氮转化酶活性 氮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氮比梯度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启动特性研究
5
作者 肖飞 王世民 赵峰德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4,71,共7页
高进水碳氮比的污水处理厂运行中易发生污泥膨胀,限制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应用。采用高径比约为8的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进水选择人工合成废水,接种市政活性污泥,探究了SBR运行过程中颗粒污泥的污泥特性、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及污... 高进水碳氮比的污水处理厂运行中易发生污泥膨胀,限制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应用。采用高径比约为8的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进水选择人工合成废水,接种市政活性污泥,探究了SBR运行过程中颗粒污泥的污泥特性、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及污染物降解规律。结果表明:颗粒污泥完全成熟后,COD、氨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63%、71.76%和77.17%;EPS呈现增加的趋势,最大值为223.12 mg/g,其中蛋白质/多糖(质量比)介于4.67~6.59;逐级降低碳氮比会改变EPS中C—H、C—O—C、C—O等官能团的峰型,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采用逐级调控碳氮比的运行策略,成功孕育出好氧颗粒污泥,这对颗粒污泥的启动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碳氮比 去除性能 生活废水 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HC强化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脱氮
6
作者 马青 吴彦成 吴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的高效、稳定净化,对服务区周边水环境的保护有重要意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NAD)菌可以在好氧条件下同时实现硝化和反硝化,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具有应用价值。为探究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过程应用于高速公路... 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的高效、稳定净化,对服务区周边水环境的保护有重要意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NAD)菌可以在好氧条件下同时实现硝化和反硝化,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具有应用价值。为探究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过程应用于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的可行性,从实验室规模的厌氧/缺氧/好氧(A^(2)/O)反应器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良好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菌株,在采用批次实验探明该菌株最佳生长条件的基础上,将该菌株加入处理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的序批式反应器(SBR),探究了SBR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根据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发现分离得到的菌株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 HC,属于假单胞菌属。该菌株生长的最佳碳源为C_(4)H_(4)Na_(2)O_(4),最佳碳氮比(C/N)为30,最佳摇床转速为150 rpm,最佳温度为25℃,最佳pH值为8。强化SBR工艺出水的NH_(4)^(+)-N、NO_(2)^(-)-N和NO_(3)^(-)-N平均浓度分别为(2.33±0.12)、(1.12±0.09)和(8.08±0.11)mg·L^(-1)。与控制反应器相比,强化SBR工艺的生物强化脱氮效果提升明显,总氮(TN)去除率比控制反应器高13.96%±0.25%。90 d后,强化SBR工艺出水总氮逐渐升高,生物强化效果开始减弱;再次加入HC菌后,工艺的总氮去除率(TNRE)逐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序批式反应器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 最佳生长条件 脱氮 高速公路服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2+)诱导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及处理高盐废水脱氮除磷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肖飞 王世民 +1 位作者 贾壮壮 赵峰德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186,共9页
南疆地区的土壤表层含盐量大,漫灌用水引起盐分溶解,污染地表水,研究降解高盐废水脱氮除磷的技术尤为重要。在高径比(R_(H/D))为7.5的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内接种活性污泥,以合成废水(含0.25 mg/L Ni^(2+))为进水,分析污泥颗粒化过程... 南疆地区的土壤表层含盐量大,漫灌用水引起盐分溶解,污染地表水,研究降解高盐废水脱氮除磷的技术尤为重要。在高径比(R_(H/D))为7.5的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内接种活性污泥,以合成废水(含0.25 mg/L Ni^(2+))为进水,分析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污泥形态、污染物去除性能、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以及盐度胁迫下颗粒污泥去除高盐废水中污染物的能力。结果表明,成熟的颗粒污泥呈黄色多元状,平均粒径为357μm,对废水中COD、TP和NH_(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91.27%和94.5%,优势菌属为动胶菌属(Zoogloea)、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Unclassi⁃fied_f_Comamonadaceae,进水水质会改变微生物的相对丰度,而对菌群结构无明显影响;NaCl投加量为15 g/L时,COD、TP和NH_(4)^(+)-N去除率分别为86.7%、67.2%和62.6%,污泥保持良好的除碳能力,NaCl投加量超过15 g/L时,各指标的去除率均呈下降趋势。投加低浓度的重金属,加速了颗粒污泥的启动,并靶向选择脱氮除磷的微生物,对高盐废水中污染物的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序批式间歇反应器 高盐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氧浓度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及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
8
作者 肖飞 王世民 赵峰德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80-1587,1595,共9页
曝气头深度与系统内的溶解氧(DO)浓度有关,而DO浓度对好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处理废水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高径比为7.5的序批式反应器(SBR)C0~C3,内接冷藏颗粒污泥,进水为混合废水,以SBR底部为起点曝气头分别设置在SBR的0H(有效高度简... 曝气头深度与系统内的溶解氧(DO)浓度有关,而DO浓度对好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处理废水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高径比为7.5的序批式反应器(SBR)C0~C3,内接冷藏颗粒污泥,进水为混合废水,以SBR底部为起点曝气头分别设置在SBR的0H(有效高度简写为H)、1/3H、1/2H和H处,产生的DO分别为3、4、5、6 mg/L,分析SBR系统中污泥特性、污染物去除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0 d时,C0~C3中颗粒污泥中值粒径分别为952、1 325、1 020、725μm,悬浮固体质量浓度分别为3.99、6.74、3.18、6.90 g/L,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分别为125.12、135.14、128.05、114.81 mg/g;对污水中COD、氨氮、总磷平均去除率均高达79%、74%和65%以上;富集了具有固氮的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inckia)、脱氮的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和降解芳香烃的新鞘氨醇菌属(Novosphingobium)。通过调控曝气头深度,实现了不同功能微生物的富集,对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运行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序批式反应器 微生物群落 溶解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反应器排水高度与直径比对污泥好氧颗粒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高景峰 郭建秋 +2 位作者 陈冉妮 苏凯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2-516,共5页
采用实际生活污水,在排水高度与直径比(H/D)分别为1:1和5:1的SBR反应器(编号分别为A和B)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AGS),考察H/D对污泥好氧颗粒化的影响.结果表明,B反应器仅用16d便实现了污泥好氧颗粒化,而A反应器用了36d才实现污泥好氧颗粒... 采用实际生活污水,在排水高度与直径比(H/D)分别为1:1和5:1的SBR反应器(编号分别为A和B)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AGS),考察H/D对污泥好氧颗粒化的影响.结果表明,B反应器仅用16d便实现了污泥好氧颗粒化,而A反应器用了36d才实现污泥好氧颗粒化.2个反应器均稳定运行了612个周期(204d),硝化效果良好.粒径分布、污泥形态观察结果表明,B反应器中所形成的AGS比A反应器的粒径更大,结构更密实,更稳定,形态更规则.B反应器的AGS多由球菌和杆菌组成,无丝状菌;而A反应器的AGS含有大量的丝状菌.在此基础上,探究了H/D、最小沉速、设计沉淀时间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最小沉速 沉淀时间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 排水高度 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约化猪场废水强化生化处理工艺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许振成 谌建宇 +2 位作者 曾雁湘 彭晓春 陈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4-209,共6页
该文采用新型厌氧反应器技术和强化生物脱氮及硝化技术处理猪场废水。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厌氧反应器容积CODCr负荷可达8kg/(m3.d)以上,稳定运行CODCr平均去除率为75%;生物脱氮及硝化采用一体式A/O反应器,缺氧段水力停留时间为1h,好氧段... 该文采用新型厌氧反应器技术和强化生物脱氮及硝化技术处理猪场废水。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厌氧反应器容积CODCr负荷可达8kg/(m3.d)以上,稳定运行CODCr平均去除率为75%;生物脱氮及硝化采用一体式A/O反应器,缺氧段水力停留时间为1h,好氧段水力停留时间为3d,氨氮浓度可控制在10mg/L以下。总出水CODCr平均550mg/L,BOD5平均53.0mg/L,NH3-N平均8.8mg/L,总CODCr去除率87%,总BOD5去除率96%,NH3-N总去除率在98%以上;采用原水碳源优化分配强化生物脱氮,TN去除率为77.11%左右。总出水BOD5/CODCr约0.10,出水CODCr中难生物降解成分占绝大多数,需经过后续物化处理才能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控制标准(DB44/26-2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场废水 厌氧反应器 A/O反应器 硝化反硝化 碳源优化分配 强化生物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与污泥特性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昌稳 李军 +2 位作者 赵白航 王永磊 刘国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23-2628,共6页
为研究不同沉淀时间对污泥颗粒化过程的影响,采用序批式反应器,通过逐步缩短沉淀时间快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研究结果表明:在此过程中,污泥浓度逐渐降低,沉降性逐渐改善,污泥中无机质含量逐渐增加;不同沉淀时间所培养的污泥粒径不同,... 为研究不同沉淀时间对污泥颗粒化过程的影响,采用序批式反应器,通过逐步缩短沉淀时间快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研究结果表明:在此过程中,污泥浓度逐渐降低,沉降性逐渐改善,污泥中无机质含量逐渐增加;不同沉淀时间所培养的污泥粒径不同,且污泥平均粒径与沉淀时间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只有沉淀时间小于5min,才能形成颗粒污泥。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多糖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在沉淀时间从7 min缩短至5 min的污泥颗粒化过程中,胞外聚合物中多糖的含量(以VSS计)由(140.98±19.54)mg/g增加到(310.79±50.86)mg/g;缩短沉淀时间是序批式反应器中快速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有效策略,且污泥快速好氧颗粒化要求的沉淀时间不能长于5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批式反应器 好氧颗粒污泥 沉淀时间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型SBR系统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付莉燕 文湘华 +1 位作者 吕秋丽 钱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8-132,共5页
通过试验考察了两种改良型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系统——“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系统-系统1-和“厌氧+好氧”串联二级系统-系统2-的运行过程,分析了影响系统运行效果的因素,比较了两个系统厌氧阶段、好氧阶段及全过程处理效果的差异,... 通过试验考察了两种改良型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系统——“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系统-系统1-和“厌氧+好氧”串联二级系统-系统2-的运行过程,分析了影响系统运行效果的因素,比较了两个系统厌氧阶段、好氧阶段及全过程处理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两个系统均具有适应能力强、稳定性能好、能够有效地降解污染物的特点;污泥浓度、碳源数量、环境温度均影响系统的运行效果;系统1的厌氧阶段比系统2更有效,系统2的好氧阶段比系统1更有效,系统2的全过程处理效率更高;分析认为生物相组成情况的不同是导致两个系统处理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批式间歇反应器 SBR 厌氧 好氧 交替运行系统 串联二级系统 染料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脱氮过程中脱氮途径的初探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军 王斌 +2 位作者 潘登 李泗清 汪苹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53-56,共4页
采用SBR工艺处理氨氮废水,试验结果验证了好氧反硝化的存在,在好氧脱氮总量中按照氨氮→硝态氮(包括硝基氮和亚硝基氮,以NOX--N表示)→含氮气态物这一传统生物脱氮途径进行的仅占46.5%,在扣除生化合成反应所需氮素以及游离氨解析吹脱之... 采用SBR工艺处理氨氮废水,试验结果验证了好氧反硝化的存在,在好氧脱氮总量中按照氨氮→硝态氮(包括硝基氮和亚硝基氮,以NOX--N表示)→含氮气态物这一传统生物脱氮途径进行的仅占46.5%,在扣除生化合成反应所需氮素以及游离氨解析吹脱之外,尚有半数左右的氮在硝化过程中尚未形成NOX--N之前便已转化为不明物质而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脱氮 SBR工艺 好氧反硝化 氨氮废水 水处理 序批式间歇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好氧序列间歇式反应器处理生物制药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佘宗莲 田由芸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9-52,共4页
采用厌氧序列间歇反应器与好氧序列间歇反应器相结合的技术,处理生物制药废水。结果表明,经7.0h厌氧搅拌处理和6.0h好氧曝气处理,进水COD为1180~3061mg/L,出水COD小于300mg/L,COD去除率在7... 采用厌氧序列间歇反应器与好氧序列间歇反应器相结合的技术,处理生物制药废水。结果表明,经7.0h厌氧搅拌处理和6.0h好氧曝气处理,进水COD为1180~3061mg/L,出水COD小于300mg/L,COD去除率在789%~928%之间,出水COD满足国家生物制药行业废水排放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药 间歇反应器 废水处理 制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R中同步脱氮好氧颗粒污泥的菌种特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凤林 王芳 +3 位作者 张兴文 柳丽芬 齐爱玖 宫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8-221,共4页
采用气提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进行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用分批培养法对好氧颗粒污泥中具有脱氮作用的菌种进行分离纯化.对各菌种进行了鉴别,通过培养过程中对氧气条件的控制,考察了各菌种反硝化生长特性和需氧性.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纯化... 采用气提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进行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用分批培养法对好氧颗粒污泥中具有脱氮作用的菌种进行分离纯化.对各菌种进行了鉴别,通过培养过程中对氧气条件的控制,考察了各菌种反硝化生长特性和需氧性.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纯化培养可得到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以及兼性亚硝化菌和硝化菌,分离得到的反硝化菌在有氧反硝化条件下能够生长,因此好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较强的适应性,从侧面体现出好氧颗粒污泥微观结构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内循环间歇反应器 同步脱氮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投加方式对好氧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宋志伟 王秋旭 +2 位作者 宁婷婷 任南琪 李立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7-254,共8页
为提高好氧污泥颗粒化速度,采用微生物絮凝剂,探讨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颗粒污泥理化性能及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每隔2、3、5、7d投加一次时,均可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絮... 为提高好氧污泥颗粒化速度,采用微生物絮凝剂,探讨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颗粒污泥理化性能及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每隔2、3、5、7d投加一次时,均可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较显著;微生物絮凝剂最佳投加方式为每5天投加一次,此时颗粒化速度快,颗粒形成时间由未投加的60d缩短为42d,好氧颗粒污泥疏水性好,污泥体积指数稳定在40mL/g左右,沉降速度达35.06m/h,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6.55%、93.29%和87.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好氧颗粒污泥 气升式内循环序批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好氧运行方式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吴昌永 周岳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37-1243,共7页
序批式反应器(SBR)饱食-饥饿的运行方式对颗粒污泥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考察该作用的大小,采用小试SBR装置,按照厌氧/好氧(An/O)交替的方式运行,考察了强化饱食-饥饿效应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An/O方式运行的第7d,反应... 序批式反应器(SBR)饱食-饥饿的运行方式对颗粒污泥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考察该作用的大小,采用小试SBR装置,按照厌氧/好氧(An/O)交替的方式运行,考察了强化饱食-饥饿效应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An/O方式运行的第7d,反应器内即有微颗粒出现,30d后该颗粒污泥系统趋于稳定.通过对典型周期内厌氧和好氧末期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的测定分析,发现厌氧末期的胞外多糖(PS)由最初的13mg/g-VSS逐渐上升到后期的55mg/g-VSS,且厌氧饱食阶段的PS含量一直高于好氧饥饿段.在颗粒形成初期,好氧饥饿阶段胞外蛋白质(PN)的平均含量为10mg/g-VSS,大于厌氧饱食段的6mg/g-VSS;而在颗粒成熟阶段,好氧末期PN为13mg/g-VSS,厌氧末段为20mg/g-VSS.在整个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中,PS含量一直高于PN.由此可见,PS所具有的黏性作用在颗粒的形成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An/O交替的运行方式会对SBR所特有饱食/饥饿效应起到强化作用,刺激微生物分泌大量的EPS,同时筛选出具有厌氧储存有机物能力的微生物,从而促进了颗粒污泥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 好氧颗粒污泥 饱食 饥饿期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厌氧/兼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组合新工艺处理制革废水 被引量:9
18
作者 聂丽君 钟华文 +4 位作者 周如金 林培喜 邓泽聪 赵美甜 林志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995-4003,共9页
针对制革废水高悬浮物含量、高有机物浓度及高色度的特点,采用混凝/厌氧/兼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组合新工艺对其进行中试处理研究,重点考察混凝预处理的反应条件(p H、投药量等)、生物反应器的启动策略,以及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 针对制革废水高悬浮物含量、高有机物浓度及高色度的特点,采用混凝/厌氧/兼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组合新工艺对其进行中试处理研究,重点考察混凝预处理的反应条件(p H、投药量等)、生物反应器的启动策略,以及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和水温等运行参数对制革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混凝过程中p H为9.0~10.0,聚合氯化铝(PACl)投加量为350~450 mg·L^(-1)时,废水悬浮物浓度(SS)、色度、总铬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平均值分别为70.4%,73.9%,97.7%和37.9%;基于阶梯负荷启动策略,50 d左右完成联合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厌氧环节在HRT为20 h、水温30℃左右的条件下能够去除68.2%左右的COD;通过对兼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中DO分布的研究和HRT的优化,该单元的COD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7.7%和81.3%(HRT=6 h,DO=2.0~3.0 mg·L^(-1))。经过组合工艺的处理,系统出水各项主要指标(COD、NH4-N、SS、色度和总铬等)达到DB 44/26—2001一级排放标准,表明本文提出的新工艺在制革废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革废水 混凝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兼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 水力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不同污泥启动厌氧氨氧化ASBR反应器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静平 胡勇有 谢磊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9-83,共5页
采用ASBR反应器,分别以好氧硝化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为种泥,通过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指标的监测和数据分析、污泥颜色的观察,研究2个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的可行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2个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均可成功启动;采用好氧硝化污... 采用ASBR反应器,分别以好氧硝化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为种泥,通过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指标的监测和数据分析、污泥颜色的观察,研究2个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的可行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2个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均可成功启动;采用好氧硝化污泥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耗时142d,启动前后污泥颜色变化不大,亚硝酸盐氮浓度超过20mmol/L会对厌氧氨氧化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厌氧颗粒污泥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耗时249d,启动前后污泥颜色变化很大,从黑色逐渐变为砖红色,亚硝酸盐氮浓度超过13.4mmol/L会对厌氧氨氧化产生抑制作用;分别用以上2种污泥启动的厌氧氨氧化ASBR反应器中占优势地位的厌氧氨氧化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厌氧氨氧化 ASBR 好氧硝化污泥 颗粒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混合菌群活性污泥法实现生物可降解塑料PHA的合成 被引量:8
20
作者 郝晓地 朱景义 曹秀芹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7-971,共5页
PHA是一种生物可降解塑料,可从污水有机物中合成。文章在简要说明现阶段工业生产PHA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利用混合菌种活性污泥法从污水有机物中合成PHA的优点。重点对两种从污水中生产PHA工艺——厌氧-好氧活性污泥工艺和好氧瞬时供料... PHA是一种生物可降解塑料,可从污水有机物中合成。文章在简要说明现阶段工业生产PHA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利用混合菌种活性污泥法从污水有机物中合成PHA的优点。重点对两种从污水中生产PHA工艺——厌氧-好氧活性污泥工艺和好氧瞬时供料工艺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相应工艺流程。通过使用廉价的有机底物可以使PHA的生产价格降低到原来的一半,大约为每公斤4欧元左右。文章还讨论了控制工艺运行条件对PHA合成的重要性,并说明了不同底物组成对合成PHA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β-羟基烷酸(PHA) 活性污泥 可生物降解塑料 厌氧-好氧工艺 好氧瞬时供料工艺 间歇式反应器(S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