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8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Biochar,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on Crop(Cichorium intybus L.)Growth and Soil Properties in Cadmium Contaminated Soil 被引量:1
1
作者 Su Li-fei Li Yan-cong +3 位作者 Wang Sui Sun Xiao-he Liu Bo-wen Sun Yan-ku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2年第4期11-23,共13页
The effects of biochar(BC),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nitrogen(N)and their composite treatments(BC+N,AM+N,BC+AM and BC+AM+N)application on Cichorium intybus L.(C.intybus L.)nutrient uptake,soil properties and ca... The effects of biochar(BC),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nitrogen(N)and their composite treatments(BC+N,AM+N,BC+AM and BC+AM+N)application on Cichorium intybus L.(C.intybus L.)nutrient uptake,soil properties and cadmium(Cd)accumula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Cd contaminated soil(0.11 mg·kg^(-1)).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BC increased the rate of mycorrhizal infection.However,the addition of N slightly inhibited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and the shoot and root bioaccumulation of chicory was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BC and N when inoculated with AM fungi.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component treatment(AM,BC or N)or two-component treatment(BC+N,AM+N or BC+AM),the three-component composite treatment(BC+AM+N)had the highest shoot bioaccumulation,whereas BC+AM treatment was considered the best for root biomass bioaccumulation.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reatment,the single component treatment(AM,BC or N)and the composite treatment resulted in an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chicory shoot,root related nutrient uptake(N,P,K,Mg,Ca,Mn and Fe)and som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in addition,these treatments showed better results than BC+AM+N and BC+AM treatments.Among the Cd-related indexes,Cd concentrations in the shoot,root and soil of C.intybus L.were reduced through treatment with AM and BC.However,a lower bio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BCF)and a higher transfer coefficient(TF)were observed in both treatments,and the most desirable effect was observed following the combination treatment(BC+AM).Compared with other single management,the shoot and root Cd concentrations of C.intybus L.after the management of N alone were higher,and the value of BCF(2.63%)was higher,but the value of TF(1.05%)was lower.Indexes related to Cd improved concurrently following the application of N in combination with BC or AM.Therefore,in Cd contaminated soils,single or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BC,AM and N could promote chicory growth and nutrient uptake and improve som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However,N should not be applied alone and needed to be combined with AM and BC;furthermore,it was evident that the treatment with the three composites(BC+AM+N)was optimal from an application point of 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nitrogen nutrient absorption cadmium accumulation soil nutr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气熔融–红外吸收/热导法同时测定氮化硅中的低氧高氮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琳 王楠 +1 位作者 任士远 张彬彬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5,共6页
氮化硅是性能优异的陶瓷材料,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氮化硅中的杂质元素氧与主元素氮对其制备工艺及高纯化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称样量、脱气功率、分析功率、氧的开始基线时间、助熔剂种类及比例、坩埚选择等因... 氮化硅是性能优异的陶瓷材料,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氮化硅中的杂质元素氧与主元素氮对其制备工艺及高纯化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称样量、脱气功率、分析功率、氧的开始基线时间、助熔剂种类及比例、坩埚选择等因素的探究,建立了惰气熔融–红外吸收/热导法同时测定氮化硅中的低氧高氮,并通过标准物质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与回收率。结果表明,当称样量为0.0700 g、脱气功率为5000 W、分析功率为5500 W、氧的开始基线时间为1 s、助熔剂为0.60 g镍囊、坩埚为石墨套坩埚时,可以得到稳定、准确的测试结果。以此实验条件使用标准物质建立了标准曲线,并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和精密度实验,氧、氮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22、0.999990,加标回收率为96.9%~102.7%,88.2%~97.7%,氧的RSD(n=7)分别为1.99%、0.45%、氮的RSD(n=7)分别为0.63%、0.79%。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000306%、0.00864%,定量限为0.000102%、0.00881%。该方法可用于快速、准确、同时检测氮化硅中的低氧高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惰气熔融–红外吸收/热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钵盘育秧一次性施氮对水稻秧苗质量、产量提升和稻田氮磷减排的协同效应
3
作者 区惠平 彭嘉宇 +6 位作者 孙巧玉 刘宏斌 沈小微 苏利荣 秦芳 李方圆 刘昔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6-1238,共13页
【目的】从秧苗质量、水稻产量、稻田田面氮素浓度多个角度,探索了利用钵盘育秧技术减少氮肥用量,并以秧肥替代水稻常规基肥和追肥的可行性,旨在为氮素优化管理、稻田氮磷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在广西农科院院基地进行,供试水... 【目的】从秧苗质量、水稻产量、稻田田面氮素浓度多个角度,探索了利用钵盘育秧技术减少氮肥用量,并以秧肥替代水稻常规基肥和追肥的可行性,旨在为氮素优化管理、稻田氮磷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在广西农科院院基地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桂野丰’。设置3个处理:常规机插育秧硬盘育秧+大田常量氮肥(CK);钵盘育秧+全生育期减氮30%,氮肥按秧肥(控释尿素)与蘖肥(尿素)4﹕6的比例施用(T1);钵盘育秧+全生育期减氮30%,全部氮肥(控释尿素)做秧肥一次性施入(T2)。育秧17 d后,调查秧苗质量及氮、磷、钾含量。在基肥、蘖肥和穗肥期,测定田面水中氮、磷浓度,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稻谷和稻秆的氮、磷、钾含量,并计算氮、磷、钾吸收累积量。【结果】与CK相比,采用钵盘育秧并结合全生育期减氮30%的处理(T1和T2)显著提升了秧苗的茎基宽、叶片数量、最长根长、根系数量、地上部生物量以及氮含量,同时降低了秧苗地下部的钾含量。其中,T2处理在提升秧苗质量和降低秧苗钾含量方面的作用均大于T1处理。与CK相比,T2处理显著提高了穗长和有效穗数,稻谷产量提高了24.9%,稻秆、稻谷和根系氮含量提高了20.4%、16.0%和31.2%,稻秆、稻谷氮吸收累积量增加了13.5%、44.8%。与T1相比,T2处理稻谷产量提高了18.1%,稻秆、稻谷和根系氮含量提高了11.1%、14.2%和18.0%,稻谷氮吸收累积量增加了34.8%。T1和T2处理的秧苗磷含量以及收获期水稻各部位磷含量及吸收累积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施用基肥后7 d内,T1和T2处理的田面水全氮和铵态氮浓度显著低于CK;施用蘖肥后5 d内;T2处理的田面水全氮和铵态氮浓度显著低于CK与T1处理。在返青期,T1和T2处理的田面水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全磷的累积流失量显著低于CK,降幅分别达84.3%~86.8%、93.7%~95.7%、51.5%~57.4%和14.0%~30.2%;在分蘖期,全氮和铵态氮的累积流失量也显著低于CK,降幅为23.2%~68.6%和32.2%~65.9%,并且T2处理的降幅明显高于T1处理。【结论】利用钵盘育秧技术并配合施用控释尿素,以秧肥替代常规田间施肥方式,在减少30%常规施氮量的条件下,可显著提升秧苗质量,增加水稻穗数,提高稻谷产量和氮吸收量。大田不施氮肥能大幅降低田面水中氮含量,有效实现稻田氮磷减排,因此,是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钵盘育秧施肥 控释尿素 秧苗质量 水稻产量 养分吸收 氮磷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旱直播稻地上部微量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4
作者 刘奇华 孙召文 郑崇珂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7-997,共11页
为探明氮肥运筹对旱直播稻地上部微量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规律,本研究探讨了氮肥施用时期和施用量对旱直播稻地上部各器官铁、铜、锰、锌4种微量元素吸收转运效率与分配率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施用时期(D1:播种时施用1次,3叶... 为探明氮肥运筹对旱直播稻地上部微量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规律,本研究探讨了氮肥施用时期和施用量对旱直播稻地上部各器官铁、铜、锰、锌4种微量元素吸收转运效率与分配率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施用时期(D1:播种时施用1次,3叶1心期追施1次,7 d后再追施1次,幼穗分化期追施1次;D2:1叶1心期施用1次,3叶1心期追施1次,幼穗分化期追施1次;D3:3叶1心期施用1次,幼穗分化期追施1次)为主区,以施氮量(F1:纯氮350 kg·hm^(-2);F2:纯氮297.5 kg·hm^(-2);F3:纯氮245 kg·hm^(-2))为副区,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表明,D2处理的叶片铁、铜转运效率显著高于D1、D3处理,铁转运效率分别比D1与D3处理高3.15、8.12百分点,铜转运效率分别比D1与D3处理高7.64、4.57百分点;F2处理的抽穗期叶片铁、锌含量显著高于F1与F3处理;F2处理的叶片与茎鞘的铁、铜、锌转运效率显著高于F1与F3处理。因此,F2处理的穗部铁、铜、锌分配率显著高于F1与F3处理。D1F2处理的穗部铁、锰、锌分配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由此可见,氮肥施用期与施用量均对旱直播稻地上部微量元素的吸收转运分配产生影响。前期氮肥推迟至1叶1心期施用,之后分2次追施的施肥模式有利于叶片铁、铜转运效率的提高;纯氮为297.5 kg·hm^(-2)有利于旱直播稻抽穗期地上部铁、锌的积累和向穗部的转运与分配;播种时施用氮肥1次之后分3次追施(纯氮297.5 kg·hm^(-2))的施肥模式,能够提高旱直播稻成熟期穗部铁、锰、锌的分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旱直播稻 微量元素 吸收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施氮对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动态及光温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潇 李岚涛 +3 位作者 杨启睿 苗玉红 刘志强 王宜伦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68,共9页
为探究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氮肥用量对豫北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动态及光温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河南省温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0(N0)、70(N70)、140(N140)、210 kg·hm^(-2... 为探究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氮肥用量对豫北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动态及光温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河南省温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0(N0)、70(N70)、140(N140)、210 kg·hm^(-2)(N_(2)10)和280 kg·hm^(-2)(N_(2)80)5个处理对夏玉米叶片SPAD值、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量(FPAR)、冠层温度、酶活性、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施氮分别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8.1%~16.1%和24.3%~32.2%,N140、N_(2)10处理产量较高,均与N_(2)80处理无显著差异,经济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90 kg·hm^(-2)和164 kg·hm^(-2);N140、N_(2)10处理氮素吸收总量和最大积累速率分别较N0处理提高17.1%、21.1%和26.3%、33.3%,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可提前3~6 d;N140、N_(2)10处理可有效提高夏玉米叶片SPAD值和冠层FPAR值,降低冠层温度,提升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综上,一次性施氮140、210 kg·hm^(-2)可促进夏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增强各生育时期光温生理特性和酶活性,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结合经济最佳施氮量和“减投不减产”策略,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一次性施氮164~190 kg·hm^(-2)是豫北夏玉米适宜的氮肥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产量 一次性施氮 光温生理特性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F-LF-RH-CC流程钢液增氮控制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薛正良 吴映江 +3 位作者 吴丽嘉 赵栋楠 王忠英 卢洪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86-88,共3页
通过对25Mn2和36Mn2V转炉冶炼钢种氮含量取样分析,得出各工序氮含量变化的规律,研究各工序增氮机制及氮含量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增氮量从大到小的工序依次为大包至中包的长水口段、LF精炼段、转炉出钢段,RH真空处理段钢水氮含量有所下降... 通过对25Mn2和36Mn2V转炉冶炼钢种氮含量取样分析,得出各工序氮含量变化的规律,研究各工序增氮机制及氮含量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增氮量从大到小的工序依次为大包至中包的长水口段、LF精炼段、转炉出钢段,RH真空处理段钢水氮含量有所下降;采用适当的终点高拉碳工艺可降低终点氮含量;采用高碱度低熔点预熔渣覆盖钢液面和控制LF吹氩强度可减少精炼前期吸氮和避免钢水被吹裸而引起的吸氮;适当延长极限真空度保持时间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钢水中的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 特殊钢 增氮 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氮吸收性状相关NPF家族基因挖掘及InDel分子标记开发
7
作者 罗春梅 赵晨旭 +2 位作者 余海兵 赵涵 周玲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456,共12页
玉米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重大。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氮肥是重要的肥力因素,然而近些年氮肥的大量投入也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充分发挥氮素的利用效率是一种环... 玉米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重大。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氮肥是重要的肥力因素,然而近些年氮肥的大量投入也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充分发挥氮素的利用效率是一种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法。本研究对硝态氮吸收转运相关的NPF家族进行分析,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出与玉米氮吸收性状紧密关联的15个候选基因,根据已报道的功能位点设计插入缺失(InDel)分子标记,以期设计出与玉米硝酸盐含量积累性状显著关联的功能标记。共设计了69对InDel分子标记,经过亲本多态性检验,发现特异性良好的有32对标记。在609份玉米自交系组成的自然群体中对这些InDel分子标记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在玉米ZmNPF6.2、ZmNPF6.4、ZmNPF6.8、ZmNPF8.12、ZmNPF8.14基因附近的7对InDel分子标记与氮素吸收性状紧密关联。本研究开发的氮高效吸收相关InDel分子标记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为培育氮高效利用的玉米新品种指引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高效吸收 功能标记 InDel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稻秸协同还田高效阻控水稻镉吸收的机理
8
作者 杨梦杰 王慧 +8 位作者 程文龙 卜容燕 韩上 唐杉 李敏 朱睿 范洪黎 武际 朱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0-342,共13页
【目的】研究镉(Cd)污染稻区紫云英、稻秸还田对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以及土壤中不同形态Cd含量的影响,以明确其阻控水稻Cd吸附的机制,为Cd污染稻区阻控水稻Cd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安徽省沿江单季稻区进行,共设置5个处理... 【目的】研究镉(Cd)污染稻区紫云英、稻秸还田对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以及土壤中不同形态Cd含量的影响,以明确其阻控水稻Cd吸附的机制,为Cd污染稻区阻控水稻Cd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安徽省沿江单季稻区进行,共设置5个处理:冬闲+水稻季100%氮肥对照(100N);水稻季80%氮肥+紫云英翻压量22500 kg/hm^(2)(80N+M1);水稻季80%氮肥+紫云英翻压量37500 kg/hm^(2)(80N+M2);水稻季100%氮肥+紫云英翻压量22500 kg/hm^(2)+稻秸全量还田(100N+M1+S);水稻季80%氮肥+紫云英翻压量22500 kg/hm^(2)+稻秸全量还田(80N+M1+S)。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成熟期,采集水稻根系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形态Cd含量,研究土壤Cd的有效性;采集水稻根部样品,提取根表铁膜,分析铁膜中的Fe(DCB-Fe)和Cd(DCB-Cd)含量;成熟期采样分析籽粒中Cd含量。【结果】与100N对照相比,各处理分蘖期和拔节期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2.37%~16.96%和9.59%~20.30%;孕穗期80N+M1和80N+M1+S处理的土壤有效Cd含量分别降低了18.64%和20.79%,成熟期分别降低了9.55%和10.46%。与100N对照相比,紫云英各处理土壤中弱酸提取态Cd的占比降低了6.25%~11.48%;80N+M2处理残渣态Cd占比提高了93.77%。所有处理中DCB-Cd和DCB-Fe含量随水稻生育期的延长变化趋势一致。80N+M1处理和80N+M1+S处理的分蘖期DCB-Fe含量比100N对照分别提高了167.78%和128.45%,成熟期分别提高了67.42%和97.19%,分蘖期DCB-Cd含量分别提高了92.79%和50.47%,成熟期分别提高了17.75%和25.44%。80N+M1处理和80N+M1+S处理成熟期根部Cd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1.21%和12.93%,80N+M1+S处理籽粒Cd含量最低,比100N对照降低了17.17%。相关分析表明,在各个时期水稻根表铁膜DCB-Cd含量与DCB-Fe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成熟期根部Cd含量与孕穗期DCB-Cd含量呈正相关,与分蘖期和成熟期DCB-Cd、DCB-Fe含量呈负相关。路径分析表明,紫云英和稻秸还田均对铁膜DCB-Fe、DCB-Cd含量有显著正效应,紫云英和稻秸均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呈负效应,紫云英的影响效应达到显著水平;紫云英和稻秸对水稻籽粒Cd含量呈负效应,且稻秸的影响效应大于紫云英。【结论】紫云英和稻秸还田均促进土壤中活性态Cd的固定和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稻秸还田处理主要通过根表铁膜拦截根部吸收Cd,紫云英还田处理主要通过土壤环境来吸附固定活性态Cd,以翻压量为22500 kg/hm^(2)的紫云英和稻秸全量协同还田并配施80%氮肥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紫云英翻压 稻秸还田 根表铁膜 根表铁膜铁 根表铁膜镉 镉有效性 水稻镉吸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锌配施对甜瓜氮锌转运、分配与累积的影响
9
作者 史多鹏 赵安宇 +2 位作者 薛亮 杨君林 Muhammad Ali Raza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90,共12页
针对灌区甜瓜生产中氮、锌肥料配施量不明确的问题,采用裂区设计,设4个纯氮水平(0、120、240、360 kg·hm^(-2))和4个硫酸锌水平(0、25、50、75 kg·hm^(-2)),共16个处理((N_(0)Zn_(0),N_(0)Zn_(25),N_(0)Zn_(50),N_(0)Zn_(75),... 针对灌区甜瓜生产中氮、锌肥料配施量不明确的问题,采用裂区设计,设4个纯氮水平(0、120、240、360 kg·hm^(-2))和4个硫酸锌水平(0、25、50、75 kg·hm^(-2)),共16个处理((N_(0)Zn_(0),N_(0)Zn_(25),N_(0)Zn_(50),N_(0)Zn_(75),N_(120)Zn_(0),N_(120)Zn_(25),N_(120)Zn_(50),N_(120)Zn_(75),N_(240)Zn_(0),N_(240)Zn_(25),N_(240)Zn_(50),N_(240)Zn_(75),N_(360)Zn_(0),N_(360)Zn_(25),N_(360)Zn_(50)及N_(360)Zn_(75))),研究氮锌配施对灌区嫁接甜瓜氮、锌吸收和转运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期内植株器官氮、锌含量随氮、锌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后降,成熟期N240Zn25处理甜瓜果肉和籽粒氮、锌含量综合最高,氮含量分别较其余处理提高7.29%~47.14%和5.79%~37.70%,锌含量分别较其余处理提高9.28%~104.81%和2.66%~15.01%。氮、锌转运效率及其转运量对籽粒氮、锌累积贡献率高的处理,其氮、锌花后吸收量及氮、锌花后吸收量贡献率低。甜瓜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均随氮、锌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其中N240Zn25处理表现较优,其产量(33896.94 kg·hm^(-2))较其余处理提高12.04%~51.4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较其余处理提高9.58%~35.85%和10.91%~31.64%。综上,灌区甜瓜生产中施氮肥240 kg·hm^(-2)配合施用硫酸锌25 kg·hm^(-2),可促进植株生育期氮、锌吸收和转运,提升甜瓜产量和锌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氮锌配施 养分吸收 养分转运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蛋白质饲粮中非常规饲料原料不同程度替代玉米和豆粕对生长猪生长性能、氮利用率和营养物质吸收转运的影响
10
作者 陈青云 涂佳钰 +3 位作者 曾祥芳 谯仕彦 宋青龙 蔡爽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4-1631,共18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不同程度替代低蛋白质饲粮中玉米和豆粕对生长猪生长性能、氮利用率和营养物质吸收转运的影响。研究分2个试验进行,试验1选取180头初始体重为(28.94±3.58)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 本试验旨在探究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不同程度替代低蛋白质饲粮中玉米和豆粕对生长猪生长性能、氮利用率和营养物质吸收转运的影响。研究分2个试验进行,试验1选取180头初始体重为(28.94±3.58)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占1/2)。3组分别饲喂含20.30%(高豆粕组)和10.50%豆粕(低豆粕组)以及不添加豆粕(无豆粕组)的饲粮,并通过添加不同比例木薯粉、菜籽粕、玉米蛋白粉和棉籽粕等替代玉米和豆粕。各组饲粮营养水平保持一致,粗蛋白质水平为16%。试验期28 d。试验2选取18头初始体重为(26.16±0.34)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各组饲粮处理同试验1,试验期19 d,包括7 d的代谢笼适应期、7 d的饲粮适应期和5 d的全收粪尿期。结果表明:1)低蛋白质饲粮中非常规饲料原料不同程度替代玉米和豆粕对生长猪各阶段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高豆粕组第14~28天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低豆粕组(P<0.05)。2)与高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生长猪十二指肠钠离子依赖的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4(Snat4)、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3(Lat3)、T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Tat1)、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蛋白2(Cat2)、磷转运蛋白1(Pht1)和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2(Eaat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空肠Snat4、钠离子依赖的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5(Snat5)、Asc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Asc1)、Pht1和Eaat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回肠Snat4、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蛋白4(Cat4)、Pht1和Eaat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与低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回肠Snat4、Pht1和Eaat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3)与高豆粕组相比,低豆粕组和无豆粕组生长猪十二指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3(Sglt3)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4)与高豆粕组相比,低豆粕组和无豆粕组生长猪空肠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空肠乳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无豆粕组空肠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5)试验第14天,与高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生长猪血清赖氨酸(Lys)、蛋氨酸(Met)、丙氨酸(Ala)、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脯氨酸(Pro)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色氨酸(Try)、异亮氨酸(Ile)、精氨酸(Arg)和酪氨酸(Tyr)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28天,与高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血清Glu和胱氨酸(Cys-Cys)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Try和Ile含量显著降低(P<0.05)。6)与高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生长猪背最长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叉头框蛋白O3(FoxO3)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低豆粕组相比,无豆粕组背最长肌Igf-Ⅰ、FoxO3和F-框蛋白32(Fbxo3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7)低蛋白质饲粮中非常规饲料原料不同程度替代玉米和豆粕对生长猪氮利用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低蛋白质饲粮中使用木薯粉、棉籽粕和菜籽粕等非常规饲料原料部分替代玉米和豆粕,对25~50 kg阶段生长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可以促进肠道氨基酸转运和肌肉蛋白质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饲料原料 生长猪 生长性能 氮利用率 养分吸收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产养殖尾水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11
作者 梅耀萍 吴本丽 +4 位作者 黄龙 吴仓仓 陈静 陈夏君 何吉祥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2-450,共9页
为了多角度分析水生植物利用养殖尾水不同形态氮磷过程,揭示营养元素循环利用规律,优化水产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监测黄花美人蕉(Canna indica var.flav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和菖蒲(Acorus calamus)对... 为了多角度分析水生植物利用养殖尾水不同形态氮磷过程,揭示营养元素循环利用规律,优化水产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监测黄花美人蕉(Canna indica var.flav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和菖蒲(Acorus calamus)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养殖尾水净化过程中不同形态氮(铵态氮NH_(4)^(+)-N、亚硝态氮NO_(2)^(-)-N和硝态氮NO_(3)^(-)-N)和磷(可溶态磷DP、可溶活性态磷SRP、可溶态有机磷DOP和颗粒态磷PP)含量,结合水生植物生物量和元素累积情况,分析其对尾水净化效果和利用机制。黄花美人蕉组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27.5%和21.9%;所有处理组对NH_(4)^(+)-N和NO_(2)^(-)-N去除率均达到95.0%以上,对NO_(3)^(-)-N去除率为25.4%-26.9%,黄花美人蕉组对不同形态氮去除率最高;芦苇、黄花美人蕉和香蒲组分别对DP、SRP和PP去除率最高。黄花美人蕉组总氮累积量、地上部分总磷累积量显著高于其他组,菖蒲组地下部分总磷累积量显著高于其他组;氮和磷累积量与总氮、总磷去除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63,p=0.000;r=0.443,p=0.011)。总之,黄花美人蕉组净化效果更好,其次是芦苇、菖蒲和香蒲组;水生植物会选择优先利用铵态氮,其次是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吸收利用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养殖尾水 营养盐累积 氮磷吸收 净化效果 健康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态氮抑制水稻铁向上运输加剧低镉胁迫的机理
12
作者 张文祺 韩子静 +3 位作者 苗渝青 岳宁燕 张振华 陈海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708,共12页
【目的】铵态氮减少作物对镉(Cd)的吸收,而硝态氮则增加对Cd的吸收。通过研究供应两种形态氮对水稻镉吸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为水稻氮肥管理降镉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粳稻品种‘中花11号’(Oryza sativa L.,ZH11)为材料进行了... 【目的】铵态氮减少作物对镉(Cd)的吸收,而硝态氮则增加对Cd的吸收。通过研究供应两种形态氮对水稻镉吸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为水稻氮肥管理降镉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粳稻品种‘中花11号’(Oryza sativa L.,ZH11)为材料进行了水培试验。在Hoagland营养液基础上,分别设置硝态氮、铵态氮浓度为1.25 mol/L的营养液,每个营养液中设置添加和不添加Cd 0.5μmol/L,共4个处理。水稻幼苗在处理液中生长21天后,取样调查水稻生长指标,地上部和根部铁(Fe)、锌(Zn)、Cd含量,根部亚细胞组分Fe、Cd含量和金属离子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生理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铵态氮条件下低Cd胁迫对水稻生长无显著影响,而硝态氮条件下低Cd胁迫显著降低了水稻叶片SPAD、株高、地上部及根部干物质量,降幅分别为46%、27%、36%、25%,且叶片出现缺绿症状。叶片SPAD值与地上部Fe含量正相关(R^(2)=0.79),与Cd含量负相关,与Zn含量无关,说明硝态氮下叶片SPAD值下降是由Fe含量降低、Cd含量升高所致。低Cd胁迫下,硝态氮处理水稻根表、根内Fe含量分别高于、低于铵态氮处理,因而根表Fe向根内的转移系数低于铵态氮;亚细胞Fe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硝态氮处理根系细胞壁、细胞器Fe含量高于铵态氮处理,而可溶性部分Fe含量低于铵态氮处理,因而Fe的移动性较差,Fe从根部向地上部的转移系数低。同时,硝态氮处理提高了根部Fe吸收运转基因OsIRT1、OsIRT2的表达。【结论】低Cd胁迫下,供应硝态氮显著降低水稻叶片SPAD值,抑制根及地上部生长,并因缺Fe导致叶片失绿,而供应铵态氮不会产生缺Fe现象。硝态氮促进了水稻根表Fe膜的形成及Fe在细胞壁的富集,降低了Fe的运转系数,致使地上部Fe供应不足,植物体内缺Fe信号反馈通过上调Fe吸收转运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相关转运蛋白的非特异性吸收导致Cd累积量显著增加,抑制了水稻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硝态氮 铁吸收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肥适宜配比促进机直播水稻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转运及增产
13
作者 李志欣 胡明明 +11 位作者 唐源 王成 王仲林 刘涛 熊莹 陈凯瑞 罗永恒 黄兴海 曹云 彭政岚 陈宗奎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81,共15页
【目的】探究氮钾配比对机直播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于2018—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位于崇州市的试验田开展两因素裂区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F优498为材料。主区为2个钾肥基穗施用比例,... 【目的】探究氮钾配比对机直播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于2018—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位于崇州市的试验田开展两因素裂区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F优498为材料。主区为2个钾肥基穗施用比例,即10∶0(K1)和5∶5(K2);裂区为3个氮肥基∶蘖∶穗肥施用比例,即7∶3∶0(N1)、5∶3∶2(N2)、3∶3∶4(N3),氮、钾肥用量均为150 kg/hm^(2)。在分蘖盛期、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取植株样,分析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和氮、钾素含量,计算干物质和养分转运量,并在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与K1处理相比,K2处理两年平均产量显著增加了4.44%。在齐穗期和成熟期,两年的平均干物质积累总量分别增长了4.91%和2.61%,茎叶、茎鞘、叶干物质输出率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8.61%、7.44%、12.91%和4.12%。K2处理促进了直播稻对氮、钾素的吸收利用,穗部氮和钾两年的平均含量较K1处理分别增加了8.01%和16.04%。在K2条件下,与N1、N3处理相比,N2处理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10.56%、6.42%,1 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数也最高;N2处理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比例分别较N1处理显著增加21.37%和10.28%,分别较N3处理增加了15.76%和7.05%;N2处理提高了齐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钾积累总量和氮、钾收获指数,促进了植株对氮、钾的转运能力,氮素转运量和穗中氮增加量较N1处理平均分别增加17.59%和29.23%,较N3处理分别增加9.06%和18.89%,钾素转运量和转运率较N1处理平均分别增加18.46%和6.60%,较N3处理分别增加27.80%和24.57%。【结论】机直播水稻在等氮、钾水平下,钾肥采用基∶穗肥比例5∶5,氮肥采用基∶糵∶穗肥比例5∶3∶2的施用配比,可显著提高养分吸收总量,并有利于水稻生育后期养分和干物质向穗部的运转,进而提高氮、钾肥利用效率,实现水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直播 氮钾运筹 产量形成 氮钾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配施腐植酸对海岛棉植株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14
作者 周杰闻 汤秋香 +5 位作者 林涛 张娜 王亮 田立文 郭仁松 崔建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41-1551,共11页
为探究减氮配施腐植酸对海岛棉植株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于2022—2023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海岛棉“新78”为材料,设置不施氮(CK)、正常施氮600 kg·hm^(−2)(OF_(1))、减量施氮300 kg·hm^(−2)(OF_(2))、减量施氮300 kg... 为探究减氮配施腐植酸对海岛棉植株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于2022—2023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海岛棉“新78”为材料,设置不施氮(CK)、正常施氮600 kg·hm^(−2)(OF_(1))、减量施氮300 kg·hm^(−2)(OF_(2))、减量施氮300 kg·hm^(−2)+腐植酸150 kg·hm^(−2)(OF_(3))、施腐植酸300 kg·hm^(−2)(OF_(4))5个处理,分析减氮及配施腐植酸对海岛棉植株干物质积累、氮磷钾积累和分配、棉田土壤养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配施腐植酸能有效促进海岛棉干物质积累并优化分配,其中OF_(3)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两年平均较CK、OF_(2)、OF_(4)分别显著提高27.58%、19.81%、12.99%,与OF_(1)无显著差异。OF_(3)可有效促进养分向生殖器官转运,其分配比例随生育期推进逐渐增加。减氮配施腐植酸可显著提升海岛棉植株全氮、全磷、全钾积累量,并促进氮磷钾积累向生殖器官分配。花铃期和吐絮期,OF_(3)植株全氮、全磷、全钾的积累量显著高于CK,虽然全氮积累量略低于OF_(1),但差异不显著。与单纯减氮处理相比,减氮配施腐植酸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花铃期和吐絮期,土壤有机质含量以OF_(4)最高,OF_(3)次之;土壤碱解氮含量以OF_(1)最高,OF_(3)次之;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OF_(3)最高,OF_(4)次之。此外,减氮配施腐植酸不仅能提高海岛棉产量,还能使海岛棉纤维品质保持较高水平。两年试验中,OF_(3)平均籽棉产量达6581.15 kg·hm^(−2),较CK、OF_(1)、OF_(2)、OF_(4)分别提高36.91%、4.36%、11.57%、18.85%;平均断裂比强度较CK、OF_(2)、OF_(4)分别提高3.35%、1.31%、3.79%;平均马克隆值较CK、OF_(2)、OF_(4)分别改善8.75%、2.23%、8.37%,且OF_(3)与OF_(1)的各项纤维指标无显著差异。因此,在新疆海岛棉主产区生产中采用施氮300 kg·hm^(−2)+腐植酸150 kg·hm^(−2)的施肥策略,可显著提高海岛棉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籽棉产量,实现氮肥高效利用和产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棉 减氮 腐植酸 养分吸收利用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水稻生长发育、碳氮代谢和氮吸收利用的调控研究进展
15
作者 申祺 于小彭 +3 位作者 李蔚然 王康健 展广军 于艳青 《北方水稻》 2025年第4期47-50,共4页
促进水分和氮素的充分协同利用,是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适宜的水氮耦合模式,能够在水稻根系生长、群体构建、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碳氮代谢和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未来,在助力水稻品种选育与绿色... 促进水分和氮素的充分协同利用,是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适宜的水氮耦合模式,能够在水稻根系生长、群体构建、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碳氮代谢和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未来,在助力水稻品种选育与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改善稻米品质、增进氮高效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于水氮耦合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氮耦合 生长发育 碳氮代谢 氮吸收利用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肥料施用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16
作者 乔月 胡诚 +3 位作者 郭卫红 邓超然 刘东海 张智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50-55,共6页
为了促进长江中下游中低产稻田产能提升,在湖北省当阳市开展生物炭基肥料大田试验,设置习惯施肥(T1)、生物炭基肥料+氮肥一次性施用(T2)、生物炭基肥料+氮肥分次施用(T3)、生物炭基肥料总养分是习惯施肥的90%+氮肥分次施用(T4)、生物炭... 为了促进长江中下游中低产稻田产能提升,在湖北省当阳市开展生物炭基肥料大田试验,设置习惯施肥(T1)、生物炭基肥料+氮肥一次性施用(T2)、生物炭基肥料+氮肥分次施用(T3)、生物炭基肥料总养分是习惯施肥的90%+氮肥分次施用(T4)、生物炭基肥料总养分是习惯施肥的80%+氮肥分次施用(T5)和不施肥对照(CK)6个处理,研究了生物炭基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处理比较,T2、T3处理均提高了水稻产量(5.15%~10.71%)、氮素吸收量(9.86%~19.73%)、氮肥农学利用率(20.63%~42.83%)、氮肥表观利用率(31.25%~39.81%)、磷素吸收量(7.98%~33.52%)、磷肥农学利用率(20.63%~42.86%)和磷肥表观利用率(19.16%~80.49%);与T1处理比较,T4处理提高了氮素吸收量(5.86%)、氮肥农学利用率(40.47%)、氮肥表观利用率(24.24%)、磷肥农学利用率(10.47%)、磷肥表观利用率(12.83%),T5处理降低了水稻产量(5.10%)、氮素吸收量(2.76%)和磷素吸收量(2.14%),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21.82%)和磷肥表观利用率(18.52%)。综上,在等养分条件下,T3处理(生物炭基肥料+氮肥分次施用)显著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产量;在生物炭基肥料减施10%条件下,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基肥料 水稻产量 减量施肥 氮素吸收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球藻—浒苔互作对养殖尾水中氮吸收的影响
17
作者 水利侠 张美玲 +6 位作者 姜玉声 黄朦朦 屈佳乐 刘亚男 田潞 刘泽群 席文秋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4期395-402,共8页
为探究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与浒苔(Ulva prolifera)共培养的生长特征及其对养殖尾水中氮的吸收效果,在2 L经煮沸消毒的对虾养殖尾水中,按0.50 g/L的生物量移入浒苔,再分别接种普通小球藻5×10^(6)cells/mL(生物量0.26 g/... 为探究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与浒苔(Ulva prolifera)共培养的生长特征及其对养殖尾水中氮的吸收效果,在2 L经煮沸消毒的对虾养殖尾水中,按0.50 g/L的生物量移入浒苔,再分别接种普通小球藻5×10^(6)cells/mL(生物量0.26 g/L,A组)、10×10^(6)cells/mL(生物量0.51 g/L,B组)、15×10^(6)cells/mL(生物量0.77 g/L,C组),同时单培养普通小球藻5×10^(6)cells/mL(D组)、10×10^(6)cells/mL(E组)、15×10^(6)cells/mL(F组)、浒苔0.50 g/L(G组),并设置无培养的对照(H组),室内光照2000 lx,温度26℃条件下培养16 d。结果显示,普通小球藻与浒苔生长均有受抑制趋势,随小球藻接种量增加,其对浒苔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实验期间A、B、C、D、E、F、G组水体中总氨氮(TAN)、NO_(2)^(-)-N、NO_(3)^(-)-N含量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H组(P<0.05)。实验结束时A、B组TAN吸收率分别显著高于D、E组(P<0.05);A、B、C组TAN吸收率与G组差异不显著(P>0.05)。A、B、C组NO_(2)^(-)-N、NO_(3)^(-)-N吸收率分别显著高于D、E、F组(P<0.05);A组NO_(2)^(-)-N、NO_(3)^(-)-N吸收率显著低于G组(P<0.05);B组NO_(2)^(-)-N吸收率与G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NO_(3)^(-)-N吸收率显著高于G组(P<0.05);C组NO_(2)^(-)-N、NO_(3)^(-)-N吸收率显著高于G组(P<0.05)。研究表明,普通小球藻与浒苔共培养时相互抑制生长;小球藻接种量大于浒苔时,共培养系统对养殖尾水中NO_(2)^(-)-N的吸收明显;小球藻接种量等于或大于浒苔时,共培养系统能有效吸收养殖尾水中的NO_(3)^(-)-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浒苔(Ulva prolifera) 共培养 氮吸收 养殖尾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调控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8
作者 石桂枝 张瑞盈 +3 位作者 冯若晗 周佳琪 许华森 薛澄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以黑小麦品种‘农大876’和‘冀紫439’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在田间设置不施氮和分别施氮120、180、240 kg N/hm^(2)处理,于各生长期测定产量要素及各器官含氮... 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以黑小麦品种‘农大876’和‘冀紫439’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在田间设置不施氮和分别施氮120、180、240 kg N/hm^(2)处理,于各生长期测定产量要素及各器官含氮量。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提高黑小麦产量主要是由于提高了穗数和收获指数,但品种间存在差异。对于‘农大876’,施氮180 kg N/hm^(2)产量最高,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显著提高13.0%;‘冀紫439’施氮180 kg N/hm^(2)和240 kg N/hm^(2)产量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均提高48.8%。提高施氮量,有利于提高黑小麦地上部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农大876’、‘冀紫439’于拔节期追肥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72.9%~128.4%、131.5%~215.2%,表明‘冀紫439’对氮肥的响应更为敏感。增施氮肥对氮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但均不利于提高两个黑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因此,在与本研究土壤环境一致的条件下,对于‘农大876’这类相对高杆且低养分需求的黑小麦品种,其最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199 kg N/hm^(2);而对于‘冀紫439’这类对氮肥响应更敏感的黑小麦品种,其最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211 kg N/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小麦 施氮量 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田稳定态肥料的氮素释放与水稻生育期氮素吸收的拟合度分析
19
作者 赵茗轩 王鑫 +2 位作者 张昌爱 单胜道 俞文昊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35,共8页
在水稻生产中,肥料的养分供应与作物的养分需求相吻合有利于促进作物的养分吸收,从而增加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本研究以水田稳定态肥料及氮磷钾复合肥、控释肥、缓释肥为试材,分别测其静水氮素释放量、静水氮素阶段释放比率和施肥后... 在水稻生产中,肥料的养分供应与作物的养分需求相吻合有利于促进作物的养分吸收,从而增加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本研究以水田稳定态肥料及氮磷钾复合肥、控释肥、缓释肥为试材,分别测其静水氮素释放量、静水氮素阶段释放比率和施肥后盆栽水稻不同时段的氮素吸收量、氮素阶段吸收量占比,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氮素阶段释放比率和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占比的拟合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田稳定态肥料、复合肥、控释肥和缓释肥的静水氮素释放比率与水稻生育期内不同阶段氮素吸收量占比的关联度分别为0.85、0.70、0.78和0.71,其中水田稳定态肥料的关联度与复合肥、控释肥和缓释肥相比分别提高21.43%、8.97%和19.72%。按关联度大小排序依次为:水田稳定态肥料>控释肥>缓释肥>复合肥,并且盆栽试验中水稻产量的高低顺序与关联度大小顺序一致,其中施用水田稳定态肥料与施用复合肥、控释肥及缓释肥相比水稻产量分别提高60.93%、21.63%和56.51%。表明盆栽试验条件下水田稳定态肥料相较于其他三种肥料更适合于水稻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稳定态肥料 静水氮素释放 氮素吸收 水稻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气熔融-红外吸收/热导法测定高纯金属铼中氧、氮元素的含量
20
作者 杨峥 王子豪 +2 位作者 梁钪 郑松波 王桂军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97,共5页
提出了惰气熔融-红外吸收/热导法测定高纯金属铼中氧、氮元素含量的方法。使用机械装置磨碎高纯金属铼样品,用丙酮进行超声波清洗,晾干,取0.10~0.30 g样品置于镍篮-镍囊中并封口,装入试样孔中进行测定,通过单点校准法建立校准曲线。结... 提出了惰气熔融-红外吸收/热导法测定高纯金属铼中氧、氮元素含量的方法。使用机械装置磨碎高纯金属铼样品,用丙酮进行超声波清洗,晾干,取0.10~0.30 g样品置于镍篮-镍囊中并封口,装入试样孔中进行测定,通过单点校准法建立校准曲线。结果表明,氧、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在一定范围内与积分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分别为0.0005%,0.00005%。实际样品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8)均小于7.0%,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3.3%~128%。本方法的测定值和惰气熔融-气相色谱法的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惰气熔融 红外吸收/热导法 高纯金属铼 氧元素 氮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