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1~2020年海南岛旱涝急转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
1
作者 王秀杰 滑心怡 +2 位作者 田福昌 曲姿桦 苑希民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据1951~2020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LDFAI)识别旱涝急转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海南岛... 根据1951~2020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LDFAI)识别旱涝急转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海南岛的旱涝急转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1951~2020年,乐东、保亭的LDFAI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其余17个气象站LDFAI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海南岛LDFAI突变年份相对分散,儋州、文昌及琼中的潜在突变年份为2006年,三亚、保亭及陵水为2019年,白沙、乐东、琼海和万宁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58年、1976年、1992年和2017年。2)1951~2020年海南岛共发生27次旱涝急转事件,各站5~10月LDFAI序列在4 a、15~20 a及40 a左右尺度上的周期性振荡较为明显,20 a周期最为活跃,一直存在且比较明显;万宁及陵水两地LDFAI的未来趋势与1951~2020年相反。3)海南岛发生旱涝急转事件的主要影响因子是降水量,遥相关指数中Niño3.4对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最为显著。气象因子与4个遥相关因子耦合的决定系数中,乐东最大,与耦合单一遥相关因子相比,气象因子与遥相关因子耦合对儋州的影响最大。遥相关因子对海南岛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均呈增加趋势,进一步证明了大气环流异常增加了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旱涝急转 时空分布特征 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时空演化及障碍因子分析
2
作者 焦士兴 魏凌菡 +4 位作者 王安周 尹义星 赵荣钦 李中轩 孟怡雯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147,共7页
为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了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运用ArcGIS 10.8软件分析了重心演变趋势,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安阳生态效益指数... 为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了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运用ArcGIS 10.8软件分析了重心演变趋势,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安阳生态效益指数增幅最大、商丘降幅最大,商丘经济效益指数增幅最大、平顶山增幅最小,濮阳社会效益指数增幅最大、鹤壁降幅最大;2)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指数重心分布于郑州和许昌,呈现向东北迁移趋势,其中生态效益指数、经济效益指数和社会效益指数重心分别呈现向东南、东和东北迁移趋势;3)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主要障碍因子区域差异明显,其中污水处理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亿元农业总产值用水量、城市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自来水普及率分别是鹤壁、漯河、周口3个地级市,洛阳、平顶山2个地级市,安阳、新乡、焦作、濮阳、济源5个地级市,许昌、三门峡2个地级市,南阳、商丘、驻马店3个地级市第一大障碍因子;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万元GDP用水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分别是开封、信阳、郑州的第一大障碍因子。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时空演化 综合指数法 障碍度模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2年桂林PM_(2.5)外来输送特征及潜在源分析
3
作者 叶子葳 王琛泉 +5 位作者 文建辉 卢德林 林清钰 陈春强 霍强 龙腾发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解析不同季节PM_(2.5)潜在源区及其贡献强度。结果表明,桂林PM_(2.5)污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PM_(2.5)输送途径的季节特征明显,是导致桂林PM_(2.5)月际变化“冬高夏低、春秋居中”的一大因素。华中地区和广东、广西地区的污染输送是桂林城区PM_(2.5)的主要外来贡献源,桂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对该地区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跨区域污染传输的机制以及局地气象与地形的耦合效应,可为区域联防联控和精准治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时空分布 后向轨迹聚类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心理援助热线首次来电且有自杀意念者的特征分析
4
作者 刘坤亚 李小妞 +6 位作者 张清清 张磊 成绘平 王诗韵 侯运生 许颖 张瑞岭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8-404,共7页
目的:探讨河南省心理援助热线中,首次来电且有自杀意念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自杀意念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使用河南省心理援助热线电脑咨询操作系统,提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期间拨打该热线的31401例来电者的资料。采用圆形分布和核密... 目的:探讨河南省心理援助热线中,首次来电且有自杀意念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自杀意念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使用河南省心理援助热线电脑咨询操作系统,提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期间拨打该热线的31401例来电者的资料。采用圆形分布和核密度分析法探讨首次来电且有自杀意念者的时空分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494例首次来电,其中1697例(30.9%)报告近2周有自杀意念。时间分布上,自杀意念来电高峰时段为12:36~01:08,且星期分布显示周五来电量最多;空间分布上,有自杀意念来电者的主中心呈现以郑州市和新乡市为核心的联合集聚特征,次中心在省内呈现多中心离散分布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0岁(OR=11.85)、无业(OR=1.78)、有精神心理问题(OR=5.03)、有家庭关系问题(OR=3.67)、经济困难(OR=7.08)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河南省心理援助热线自杀意念者来电时间分布有集中趋势,来电空间分布有不均衡性;在接听首次有自杀意念者的来电时,应重点关注年龄<20岁、无业、有精神心理问题、有家庭关系问题及经济困难的来电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援助热线 自杀意念 圆形分布法 核密度分析法 时空分布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线性台阵被动源面波频散数据筛选叠加及应用
5
作者 王嫣 高级 +1 位作者 潘登 张海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51-2865,共15页
利用地震干涉技术从背景噪声中提取面波信号,进而获取地下介质速度结构的探测方法,已在不同尺度的成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的核心环节是从面波信号中提取可靠的频散速度数据.然而,在浅地表介质成像时,高频噪声源的时空变化会降低... 利用地震干涉技术从背景噪声中提取面波信号,进而获取地下介质速度结构的探测方法,已在不同尺度的成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的核心环节是从面波信号中提取可靠的频散速度数据.然而,在浅地表介质成像时,高频噪声源的时空变化会降低面波频散速度的可靠性,进而影响地下速度结构成像的准确性.为提高线性台阵面波频散数据的可靠性,通常做法是通过增加采集时间来提高叠加次数,但将所有时间段的数据叠加后,仍然难以消除非稳相区噪声源的干扰.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筛选叠加方法.首先,使用ResNet-50深度学习网络对不同时间段频散数据进行质量评估;然后,将判断为高质量频散数据的时间段进行叠加获得最终的频散.我们将新发展的频散数据筛选叠加技术应用于某工区实际被动源数据处理中,不仅显著提高了频散谱的信噪比,还大幅缩减了数据处理时间.同时,通过另外一个工区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训练网络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ResNet-50 频散谱 噪声数据筛选 噪声源时空变化 扩展空间自相关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OF的淮河流域地表蒸散发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秀芹 孙恒 +1 位作者 王燕 张建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期197-199,共3页
基于2000—2014年MOD16遥感蒸散发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淮河流域年蒸散发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年蒸散发空间分布可由4个模态特征场来表现,其空间分布结构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至西北差异型、东南至西北相反型、南... 基于2000—2014年MOD16遥感蒸散发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淮河流域年蒸散发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年蒸散发空间分布可由4个模态特征场来表现,其空间分布结构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至西北差异型、东南至西北相反型、南北相反型。各模态2000—2010年蒸散发均呈上升趋势,之后蒸散发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蒸散发 经验正交函数法 时空分布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道路走航式监测的城市道路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
7
作者 吴海玲 吴旗韬 +2 位作者 沈堪海 廖开怀 李苑君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3-149,I0008,共8页
道路碳排放是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传统研究多基于固定站点监测方法分析CO_(2)浓度,难以全面刻画道路碳排放时空分布,实现道路空间精细化治理。利用道路走航式监测,以广州中心城区内环路为例,选择三大典型时段(早高峰7:00-9:00、中午1... 道路碳排放是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传统研究多基于固定站点监测方法分析CO_(2)浓度,难以全面刻画道路碳排放时空分布,实现道路空间精细化治理。利用道路走航式监测,以广州中心城区内环路为例,选择三大典型时段(早高峰7:00-9:00、中午12:00-14:00、晚高峰17:00-19:00)采集道路CO_(2)浓度数据,并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探索道路CO_(2)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整体上道路CO_(2)浓度时间变化呈U型,早高峰道路CO_(2)平均质量浓度为1321.77 mg/m^(3),中午为1263.50 mg/m^(3),晚高峰为1356.04 mg/m^(3)。早晚高峰道路CO_(2)浓度呈现明显的空间特征,高浓度区主要分布在红绿灯周边、车流量大的交通枢纽,安装交通隔音板的道路;低浓度区主要集中在公园绿地等固碳能力强的区域。不同类型道路CO_(2)浓度存在明显差异,隧道与地面道路CO_(2)浓度较高,而高架道路CO_(2)浓度相对较低。可通过提高城市道路两侧绿植的覆盖率,利用先进的交通管理管控技术调整道路交通车流量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等措施控制道路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碳排放 走航式监测 时空分布特征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水生态足迹的云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8
作者 张旭 马巍 +3 位作者 杨燕 韩灵新 王军亮 金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0,共8页
云南省为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准确评估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其水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进行测算,通过脱钩模型评测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的脱钩效应,... 云南省为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准确评估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其水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进行测算,通过脱钩模型评测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的脱钩效应,并结合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揭示近年来云南省水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农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比69%左右;②水生态足迹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水生态承载力与水生态盈亏密切相关,多地呈现水生态盈余状态;④水生态足迹广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水资源消耗相对稳定,水资源利用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效果较好,呈现强脱钩和弱脱钩两种状态;⑥经济效应对水资源消耗起正向驱动作用,技术效应对水资源消耗起负向驱动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改善云南省的人水关系、促进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 脱钩模型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 时空分布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九寨沟-黄龙-王朗片区为例
9
作者 杜璇 钱丽源 +1 位作者 赵联军 周斯翔 《绿色科技》 2025年第2期82-88,96,共8页
随着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干扰的不断增强,自然保护区内栖息地破碎化加剧,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在内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九寨沟-黄龙-王朗片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科学评价。采用2013年... 随着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干扰的不断增强,自然保护区内栖息地破碎化加剧,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在内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九寨沟-黄龙-王朗片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科学评价。采用2013年和2022年的高程、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等基础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选取6类指标因子,研究区域生态敏感性。结果表明:2013-2022年生态敏感性区域始终以高度敏感性区域为主,不敏感性区域与轻度敏感性区域占比增加,面积分别增加599.7、2256.46 hm^(2);中度敏感性区域与极度敏感性区域占比分别减少1.2%、0.8%,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级生态敏感性区域重心迁移整体表现离散程度较小,核密度分析发现极度敏感性区域分布破碎化程度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国家公园 时空演变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河谷地区气候水文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以宝鸡地区为例
10
作者 刘引鸽 罗紫薇 +3 位作者 郭慧君 李丹丹 林茂琦 吕欣怡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4,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分区气候水文多要素变化特征,为该地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区域性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50-2021年的卫星遥感数据,选取宝鸡地区9个县区的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蒸发量、低层云量、总云量、紫外强度、相对... [目的]探究不同分区气候水文多要素变化特征,为该地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区域性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50-2021年的卫星遥感数据,选取宝鸡地区9个县区的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蒸发量、低层云量、总云量、紫外强度、相对湿度、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11种要素,采用自适应噪声经验模态分解法(CEEMDAN)和重标极差R/S分析方法,分析了近70年该区域多气象水文要素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探讨了不同分区气候水文要素变化的延续性及未来趋势。[结果](1)区域仅年气温和地温呈上升趋势,其余要素的年均趋势均呈下降趋势,各要素趋势率分别为0.27℃/10 a,0.25℃/10 a,-40.97 mm/10 a,-0.59 mm/10 a,-1.14%/10 a,-0.17%/10 a,-4060.4 J/(m^(2)·10 a),-0.99%/10 a,-3.6 mm/10 a,-1.61 mm/10 a和-1.94 mm/10 a。季节变化上,冬季气温和地温上升趋势最大,夏季降水减少幅度最大,紫外强度仅在春季表现为上升趋势,春季相对湿度减小最大,低层云量春季减小最大,径流和地表径流夏季的下降趋势最大,地下径流秋季的下降趋势最大。千陇丘陵区各要素的变率都较大;(2)空间上,年气温、地温、蒸发量和紫外强度的高值多分布于千陇丘陵区和渭河川塬区,年降水量、低层云量、总云量、相对湿度、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高值区多分布在秦岭关山区。除凤县和眉县的蒸发量外,其他要素在各县区的升降趋势均与其在整个地区的趋势一致;(3)各气象水文要素具有2~3 a,4~5 a,7~9 a,11~13 a,19~35 a为主的年代际振荡周期;(4)未来宝鸡地区各气象水文要素均延续历史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但延续时长不同,其中千陇丘陵区、渭河川塬区和秦岭关山区均存在最长延续时长10 a和最短延续时长4 a。[结论]宝鸡地区气候整体朝暖干化方向发展,各分区气候水文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且均存在明显振荡周期和正持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水文要素 时空变化 自适应噪声分解法 重标极差分析法 遥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地区铜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加杰 高泓泽 +3 位作者 冷成彪 李凯旋 韩凤歌 王艳军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18-2730,共13页
三江地区是我国铜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具有极好的铜矿找矿潜力。本文通过对该成矿带154个矿床(点)的地质矿产资料的系统梳理,剖析了该地区铜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主要成矿事件与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三江地区... 三江地区是我国铜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具有极好的铜矿找矿潜力。本文通过对该成矿带154个矿床(点)的地质矿产资料的系统梳理,剖析了该地区铜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主要成矿事件与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三江地区铜资源量超过2300万t,资源量较大的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矽卡岩型(1850万t)、火山-沉积型(246万t)、热液型(162万t)、VMS型(76万t)。这些铜矿床(点)具有明显的丛聚性时空分布特点:空间上铜资源量主要集中分布于玉龙(~42%)和中甸(~23%)两个矿集区;时间上集中分布于新生代(~47%)和晚三叠世(~24%)。基于品位-吨位模型和蒙特卡洛抽样统计方法,预测三江地区铜资源量可达4800万t,具有极好的找矿前景。三江地区铜成矿事件主要与特提斯洋演化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相关,其中特提斯洋洋盆扩张或者俯冲导致的弧后拉张事件促使了VMS型(大平掌、老厂、铜厂街、鲁春、呷村等)和岩浆熔离型(白马寨)铜矿床的形成;古特提斯洋(甘孜-理塘洋)俯冲促使了中甸矿集区三叠纪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普朗、雪鸡坪、烂泥塘、春都等)的形成;俯冲后碰撞及伸展促进了德钦(羊拉等)、中甸矿集区(红山、红牛、铜厂沟)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以及思茅盆地热液型(民乐)矿床的形成;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局部走滑剪切作用促进了玉龙矿集区、北衙矿集区和哈播-长安冲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以及兰坪-思茅盆地热液型和砂岩型铜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时空分布 品位-吨位模型 蒙特卡洛 构造演化 三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扩张格局——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12
作者 陈超 宗燕 +5 位作者 李昂 杨福芹 王果 谢瑞 张盼盼 刘振彬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469,共15页
探究资源型城市扩张格局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人地协调至关重要。以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4~2021年长时序夜间灯光遥感数据,采用伪不变特征(PIF)法获取建成区空间分布信息,揭示榆林市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选取经济发展、人... 探究资源型城市扩张格局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人地协调至关重要。以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4~2021年长时序夜间灯光遥感数据,采用伪不变特征(PIF)法获取建成区空间分布信息,揭示榆林市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选取经济发展、人口、交通、资源开发等指标分析榆林市城市扩张格局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04~2021年榆林市建成区面积由338 km^(2)增加至1844 km^(2),呈现散点扩张、合并融合的扩张趋势,符合城市发展的不可逆变特征;②榆林市城市扩张速度最大值出现在2019~2021年,为145 km^(2)·年^(-1),最小值出现在2004~2009年,为8.667 km^(2)·年^(-1);扩张强度最大值出现在2009~2013年,为27.13%,最小值出现在2017~2019年,为0.82%;③2013~2016年榆林市重心在东偏北方向移动距离达峰值(27223.254 m),与榆林市煤炭产业发展布局相符;④2004~2021年榆林市城市扩张格局主要驱动力是煤炭产量,继而构建包含煤炭产量、第一产业产值及其占GDP比重、第二产业产值及其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道路面积、人口密度、常住人口数等指标的多因素拟合模型,拟合度R 2为0.985,表明该模型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资源型城市 夜间灯光遥感 伪不变特征法 时空演变 驱动力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SMIC数据开展全球电离层foF2建模及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林峰 程云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4期15036-15042,共7页
电离层foF2是短波通信、天波超视距雷达系统所需的关键环境参数,使用2006—2014年COMS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掩星电离层数据和多项式方法,自主构建了高精度全球电离层foF2经验模型... 电离层foF2是短波通信、天波超视距雷达系统所需的关键环境参数,使用2006—2014年COMS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掩星电离层数据和多项式方法,自主构建了高精度全球电离层foF2经验模型,并使用2015—2019年观测数据进行独立检验。本模型结果与建模及独立检验时段电离层foF2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8和0.937,平均偏差分别为2.38%和3.08%,相对误差分别为11.72%和12.69%。利用该模型研究了电离层foF2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电离层foF2日夜变化幅度随纬度增加而变大,春秋分季期间南半球日夜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北半球,而夏季半球则远低于冬季半球。电离层foF2季节变化幅度随纬度增加而变大,夜间电离层foF2的季节变化以年特征为主,白天则包含了显著的年、半年特征,夜间季节变化幅度明显高于白天,南半球显著高于北半球。电离层foF2中纬槽现象主要出现在春秋分季夜间,经度方向四波结构主要出现在太阳活动低年和春秋分季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电离层数据 电离层fof2 多项式方法 经验模型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主产区粮食生产减污降碳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畅 柳圩 马国巍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7-367,共11页
基于2002—2021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与Dagum基尼系数,实证分析主产区粮食生产减污降碳综合效益及其时空演化。结果表明:2002—2021年粮食主产区综合效益指数由0.388提高至0.878,整体为... 基于2002—2021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与Dagum基尼系数,实证分析主产区粮食生产减污降碳综合效益及其时空演化。结果表明:2002—2021年粮食主产区综合效益指数由0.388提高至0.878,整体为上升态势;主产区综合效益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核心障碍因素存在由粮食产出效率与粮食产出水平向粮食生产投入集约化水平与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集中的转变过程;总体差异水平未出现进一步缓解的趋势,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样本期贡献率均值为56.89%,东西部间差异最大,东部、中部地区区域内的基尼系数水平也存在上升趋势,说明缓解区域内差异同样不容忽视。据此,建议切实提高资源投入集约化程度,统筹协调各区域综合效益均衡发展,建立绿色粮食生产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收益,进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粮食生产 熵权TOPSIS法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陕西段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低碳化水平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薇 毛永亮 衡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8,共9页
秦岭陕西段不同地区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低碳化发展水平对我国如期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秦岭陕西段6市农业作为研究单元,首先,从农作物耕作活动碳排放、畜牧养殖碳排放和农田土壤碳排放3个维度构建农业碳排放... 秦岭陕西段不同地区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低碳化发展水平对我国如期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秦岭陕西段6市农业作为研究单元,首先,从农作物耕作活动碳排放、畜牧养殖碳排放和农田土壤碳排放3个维度构建农业碳排放衍生指标体系,以此测算秦岭陕西段6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其次,对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TOPSIS法对各地农业低碳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秦岭陕西段农业碳排放量时间上呈上升趋向,空间上分为4个区域,即商洛与安康处于轻型区域,汉中、西安属于中型区域,宝鸡属于重型区域,渭南处于超重型区域。2003-2022年间各地农业低碳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是渭南,较高水平是商洛、安康与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分布特征 低碳化化水平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窝尺度下济南市主城区多等级公园绿地可达性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佘丽敏 张艳艳 +1 位作者 李晓建 肖华斌 《园林》 2024年第5期120-129,共10页
以济南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边长300 m的六边形聚合居住区为研究单元,采用多级半径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2010年和2021年不同级别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和综合可达性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寻公园绿地可达性空间分异的影响因... 以济南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边长300 m的六边形聚合居住区为研究单元,采用多级半径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2010年和2021年不同级别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和综合可达性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寻公园绿地可达性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1年济南市主城区三个等级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均值都得到了提升,且可达性均值和提升幅度Ⅰ级>Ⅱ级>Ⅲ级,Ⅰ级公园绿地可达性空间格局在原来“核心—组团”的基础上增加了“带状”布局,Ⅱ级和Ⅲ级公园绿地可达性分别表现为“组团状”和“散点状”布局;(2)济南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综合可达性平均值提高,济南市主城区步行15 min以内能到达公园绿地的居民比重由2010年的42.94%提高到了59.53%,综合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呈现出与Ⅰ级公园绿地相似的特征,并在主城区东部出现与城市建设方向相一致的“组团扩散”现象;(3)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受“供给—连接—需求—社会经济”4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等级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影响因素趋同,但各因素的影响强度存在明显分异,影响强度的差异随着公园绿地等级的下降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绿地 可达性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 地理探测器 济南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八邻域跟踪算法监测全闪电雷暴活动时空演变过程及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怡鋆 樊亚东 +2 位作者 王红斌 蔡力 王建国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6-1547,共12页
雷暴是威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监测雷暴活动可以为电力系统雷电防护提供雷暴活动路径及预警信息。该文提出一种组合八邻域雷暴跟踪算法及跟踪结果评估指标,并采用该算法对珠三角地区九次雷暴活动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和定... 雷暴是威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监测雷暴活动可以为电力系统雷电防护提供雷暴活动路径及预警信息。该文提出一种组合八邻域雷暴跟踪算法及跟踪结果评估指标,并采用该算法对珠三角地区九次雷暴活动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九个雷暴活动共识别出大于18 min的轨迹1490条,其中简单轨迹和含分裂合并过程的复杂轨迹各占一半。雷暴活动平均速度为51.4 km/h,速度中值为43.0 km/h,简单轨迹平均速度比复杂轨迹慢。评估指标命中率(POD)、虚假警报率(FAR)和临界成功指数(CSI)分别为64.3%、40.4%和42.7%,轨迹时长中值、平均轨迹偏差、非连贯性和平均合并分裂次数分别为24 min、2.80 km、0.0327 s^(-1)和2.51次。该方法可以很好地描述雷暴活动时空演变过程和评估跟踪结果,为雷电预警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活动 跟踪算法 评估指标 时空演变 组合八邻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沿线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邹宗华 赵斌 +3 位作者 陈洁 钱会 高燕燕 李春燕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1-363,共13页
评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可为黄河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提供指导。通过构建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VIKOR法对黄河沿线九省区2008~2021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引入Ma... 评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可为黄河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提供指导。通过构建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VIKOR法对黄河沿线九省区2008~2021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引入Mantel检验法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沿线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在2008~2021年呈现持续提升趋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在2015年后显著提升;水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呈现西部强、东部次之、中部弱的空间格局,其中青海最强,宁夏最弱。各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类型各不相同,青海、甘肃和陕西属于水资源禀赋型,宁夏和内蒙古属于水资源-社会经济型,四川、山西、河南和山东属于综合型。水资源禀赋是黄河沿线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本底,且产水模数、人均水资源量、降雨深是水资源子系统的主控因子,但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依赖度高,需在产业升级、用水效率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承载力 指标体系 熵权法 VIKOR法 时空动态 Mantel检验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用水总量演变规律及驱动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万嘉锐 杨明智 +3 位作者 许继军 桑连海 刘强 程卫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19,共8页
针对当前我国稳步推进的节水和水网建设的工作需求,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存在较大差异的特点,利用我国2000-2020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量、产业增加值、人口结构等数据,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和GDP不... 针对当前我国稳步推进的节水和水网建设的工作需求,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存在较大差异的特点,利用我国2000-2020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量、产业增加值、人口结构等数据,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和GDP不变价换算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各分区用水总量、用水结构变化差异以及用水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四方面驱动效应的强度和贡献比例,旨在支撑我国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以及用水结构调整。从时间角度,经济增长是我国用水总量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行业用水强度降低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第一产业用水强度和占比的降低是抑制区域用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其中用水强度效应略大于产业结构效应,而人口规模增加对用水总量增加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因此我国的用水量控制应该在提高用水效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策略上。从空间角度方面,我国各大分区4种驱动效应对用水总量上升的促进或抑制作用稳定,西南、西北等内陆地区需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规模,同时西北地区还迫切需要提高第一产业用水效率,而华东地区可适当控制人口规模,东北和西北则需要控制人口流出,以缩小我国各区域用水量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总量 变化规律 时空差异 驱动效应 LMDI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 a昆仑山北麓典型河流生态基流时空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可可 何建村 +2 位作者 赵健 塔依尔 苏里坦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生态基流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关键,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尤为重要。以昆仑山北麓克里雅河、尼雅河与车尔臣河3条典型季节性内陆河为研究对象,选取1978—2014年流域水文数据,利用QP法、Tennant法、近10 a最枯月平均流量法... 生态基流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关键,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尤为重要。以昆仑山北麓克里雅河、尼雅河与车尔臣河3条典型季节性内陆河为研究对象,选取1978—2014年流域水文数据,利用QP法、Tennant法、近10 a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和Texas法4种水文学方法,计算确定河流生态基流并据此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Tennant法更适合昆仑山北麓河流生态基流计算。从时间变化来看,3条河生态基流年内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均出现在1月份;年生态基流最大值均出现在2010年左右,最小值在1980年前后,分别以1.378、0.653、3.066 m^(3)/s·(10 a)^(-1)的速度增加。3条河流生态基流空间分布,春季表现为车尔臣河>克里雅河>尼雅河,夏季和秋季均表现为克里雅河>车尔臣河>尼雅河,且同一河流波动变化明显,不同河流之间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影响生态基流年内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气温、降水和人类活动,其中以车尔臣河流域气温、降水与生态基流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6、0.917。考虑生态基流时空分布与流域气候变化特征,综合提出3条河流年内各月生态基流管控目标。研究结果可为昆仑山北麓河流生态保护与水资源管理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基流 时空特征 TENNANT法 管控目标 昆仑山北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