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行业水权分配的山东省沿黄区域水资源承载阈值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仕玉治 赵立杰 +4 位作者 李福林 黄继文 王锐 刘莉莉 黎明扬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4,共8页
以山东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6项指标,采用AHP-TOPSIS法对2025年沿黄9个地级市进行行业水权分配,并结合定额法分析2025年各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阈值,对现状承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9个地级市农业、工业、生活、生态行业水... 以山东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6项指标,采用AHP-TOPSIS法对2025年沿黄9个地级市进行行业水权分配,并结合定额法分析2025年各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阈值,对现状承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9个地级市农业、工业、生活、生态行业水权分别为98.28亿、25.15亿、27.52亿、14.77亿m^(3),各行业用水量较现状年(2022年)分别提升10.1%、20.5%、27.5%、13.5%。2)9个地级市人口规模承载阈值为4519.55万~5956.20万人,其中济南承载阈值上限最大;工业增加值阈值为16540.37亿~19353.23亿元,整体提升15%~35%;灌溉耕地面积承载阈值为228.55万~379.54万hm^(2),只有菏泽、东营超出阈值上限;城镇建设用地阈值为38.42万~62.55万hm^(2),现状年滨州超出阈值上限,淄博接近上限,整体有较大承载空间。3)2022年9个地级市中人口规模、灌溉耕地面积承载能力鲁西南地区最弱;工业增加值较现状年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上升,均处于可承载状态;城镇建设用地承载能力鲁西南地区最强,滨州、淄博承载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水权分配 “四水四定” 水资源承载力 山东省沿黄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分配制度变迁
2
作者 孙建光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2,共6页
为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分配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其影响因素,分析了生态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诱因,从水法、产权理论、制度创新层面,探究了... 为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分配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其影响因素,分析了生态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诱因,从水法、产权理论、制度创新层面,探究了生态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理论机制,明确了变迁方式和变迁原则。研究认为,在国家推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生态水权分配制度变迁将是未来流域水权制度建设以及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生态水权的内涵界定、分配体系与方案、价格与经济补偿、组织与监督管理体系等关键环节和相关制度建设将成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水权分配和生态环境维持与恢复重建的重要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流域 绿洲 生态水权分配 水权制度 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确权与规制:模式创新与影响机制
3
作者 李三希 张明圣 王泰茗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3,共8页
数据要素确权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制度基础。鉴于数据要素特有的非竞争性、衍生性和强协同性等特征,当前的确权实践面临理论争议与实施困境的双重挑战。为应对挑战,应在“因数确权”之外实施“因行为监管”的... 数据要素确权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制度基础。鉴于数据要素特有的非竞争性、衍生性和强协同性等特征,当前的确权实践面临理论争议与实施困境的双重挑战。为应对挑战,应在“因数确权”之外实施“因行为监管”的数据要素确权与规制模式。同时,构建以实践探索推动确权创新为基本原则、以数字技术创新作为实践基础、以数据利用先行区作为管理机制的支撑体系,为数据要素确权和规制模式创新提供条件保障。该模式将有效推动数据要素确权实践、破解数据流通梗阻、优化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安全治理框架,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数据要素确权 规制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三权分离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及其激励契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珊 张文德 吴金东 《管理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104,共16页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数据要素的产权管理是解决目前供需缺口的主要方向。基于数据在不同流通场景下衍生出的数据权利,本文通过建立双重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进行效用分析,首次提出构建数据持有权、控制权和...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数据要素的产权管理是解决目前供需缺口的主要方向。基于数据在不同流通场景下衍生出的数据权利,本文通过建立双重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进行效用分析,首次提出构建数据持有权、控制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离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来解决数据配置问题。研究表明,该机制能够有效管控数据市场的垄断行为,满足多边利益最大化和数据市场发展诉求。研究发现,一个有效的数据要素三权分离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有以下特征:(1)企业仅保留剩余控制权,并合理调配数据利用与数据脱敏两项任务的激励强度,使其增减相互制约,激励数据交易所对两项任务的努力水平进行按需分配,形成灵活的收益分配机制;(2)政府掌握剩余索取权,针对各类成本支付较高的情况,提高社会效益分成比例,对成本和风险进行补偿;(3)当数据脱敏努力水平与政府激励相关度不高,或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时,政府能够通过调整税收比例或提供部分转移支付,提高社会效益分成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市场化配置 产权配置 激励契约 委托代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配额初始分配的央地事权配置模式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小康 李冰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4,共11页
碳排放权交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而碳配额初始分配作为碳交易制度设计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减排责任分配。在中国多层级政府治理结构下,科学合理地界定和配置碳配额初始分配央地事权,是推进碳市场建设... 碳排放权交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而碳配额初始分配作为碳交易制度设计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减排责任分配。在中国多层级政府治理结构下,科学合理地界定和配置碳配额初始分配央地事权,是推进碳市场建设、提升碳排放管理效能的关键。基于此,该研究采取规范分析方法,对中国碳配额初始分配央地事权配置模式进行审视。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碳配额初始分配央地事权配置在横向事权集中与纵向事责下放、自下而上的配额确定与自上而下的配额分解、角色有待强化的地方政府与任务繁重的地方职能部门3个方面呈现结构性失衡。研究结论为,碳配额初始分配央地事权配置失衡根源于“利益行政”下央地目标偏差塑造的行为逻辑差异和“委托-代理”机制下以过程为导向的监管事权配置逻辑的综合作用。破解现有碳配额初始分配事权配置困境,需要遵循事权配置模式从科层制到发包制的转向、省级政府事权从虚位到实位的强化以及事权配置目标从过程到结果的嬗变等基本逻辑。建议未来应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法》中对碳配额初始分配作出专章规定,通过“有限发包”理念构建兼顾“控权”与“赋权”的央地事权清单。在此基础上,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省级政府权能进行法律设定,强化其在统筹区域碳排放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应完善法律责任规范设置,构建“共同但有区别”的央地合作治理与责任分担模式,实现从程序合规到目标考核、从行为责任到结果责任的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权界清晰、权能高效、权责适配的碳配额分配事权配置制度,从而为推动碳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碳配额初始分配 碳排放权交易 央地事权 碳配额 碳排放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共享视野下科学数据权利配置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凡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9,共11页
合理的科学数据权利配置是纾解科学数据溯源、激励科学数据高质量生产和开放共享的关键,以数据持有者权为核心的权利配置模式契合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政策下隐含的激励学术创作、鼓励科学研究投资等目标,有必要通过初始赋权和后续制度设计... 合理的科学数据权利配置是纾解科学数据溯源、激励科学数据高质量生产和开放共享的关键,以数据持有者权为核心的权利配置模式契合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政策下隐含的激励学术创作、鼓励科学研究投资等目标,有必要通过初始赋权和后续制度设计调整数据来源者、持有者和使用者关于科学数据使用的利益关系,建立体现分置思想的科学数据持有者权体系,以权利形式探索规范科学数据流通利用秩序的制度工具。科学数据资源的赋权重点在于促进科学数据流通利用、实现数据要素价值最大化,科研人员、实验室团队、研究所等科学数据资源持有者基于加工处理行为和事实控制状态享有标识、使用科学数据资源的有限权利,但不得妨碍在后使用者获取引用科学数据的自由,力求建立多元开放的科学数据资源供给机制。当科学数据资源经加工处理形成形态和价值相对稳定的科学数据产品时,有必要借鉴知识产权制度赋予科学数据产品持有者有限排他的稳定产权,允许其通过授权经营实现数据产品价值,进而从科学数据产品持有权中分置出科学数据产品经营权,激励其持续提供高质量数据产品及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数据 数据权利配置 数据开放 科学数据资源 科学数据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最大化释放新型研发机构的要素潜在贡献率——基于股权-控制权优化配置视角
7
作者 赵荧梅 王文平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56,共12页
新型研发机构的股权与控制权动态优化配置,是激励政府、科研团队、市场主体间协同交互,释放财政资金、人才技术、社会化资本等要素深层创新潜能(即要素潜在贡献率),破解研发成果转化“死亡峡谷”的关键。为此,面向协同提升各主体要素潜... 新型研发机构的股权与控制权动态优化配置,是激励政府、科研团队、市场主体间协同交互,释放财政资金、人才技术、社会化资本等要素深层创新潜能(即要素潜在贡献率),破解研发成果转化“死亡峡谷”的关键。为此,面向协同提升各主体要素潜在贡献率的优化目标,利用合作博弈建模及数值仿真方法,选取股权-控制权为激励工具,分析其对各主体要素潜在贡献率的作用规律,以及股权-控制权动态优化配置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科研团队占大股和市场主体掌多权”是最优的新型研发机构股权-控制权结构配置;股权-控制权在科研团队与市场主体间的反向调节具有正向耦合叠加效应;单一调整控制权易产生资源及价值挤占效应,而悬殊型股权结构可放大控制权对各类要素潜在贡献率的调节作用。此外,政府股权转让与有序退出有助于增大对科研团队与市场主体的要素潜在贡献率的激励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研发机构 要素潜在贡献率 股权-控制权 非对称配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有制的自然资源财产权利形成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宦吉娥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6,共13页
宪法和法律对自然资源归属及其财产权利主体、客体、权能及生成程序的规定,属于静态层面的规范配置,是自然资源财产权利的法律准生之门,其生成的制度基因是宪法上的自然资源公有制。基于公有制的资源配置论承认自然资源配置公权,强调该... 宪法和法律对自然资源归属及其财产权利主体、客体、权能及生成程序的规定,属于静态层面的规范配置,是自然资源财产权利的法律准生之门,其生成的制度基因是宪法上的自然资源公有制。基于公有制的资源配置论承认自然资源配置公权,强调该公权的行使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激励和约束,要求以全民利益为初心,采用市场、计划、合意等多种方式妥善配置自然资源财产权利,契合中国宪法的规范逻辑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求。静态层面的配置应当为具有生存、生态保障作用的自然资源的公共与合理利用留足空间。自然资源财产权利的出让和登记,属于动态层面的二阶配置,应受社会主义公有制约束,为全民的经济生态社会福祉而配置,做好制度间的衔接以化解制度分离带来的时滞困境。成熟且富有活力的自然资源财产权利体系的形成,需要静态层面规范配置与动态层面公权运行配置的合力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有制 自然资源财产权利 全民所有 国家所有 配置 空域资源 矿产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宅基地跨村配置改革的试点探索与政策启示
9
作者 周丽 高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30,共14页
保障农民住有所居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文章聚焦安徽省天长市宅基地跨村配置实践,基于自主治理理论,构建了“情景-主体-行动”分析框架,重点剖析了宅基地跨村配置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县域内跨村配置宅基地,突... 保障农民住有所居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文章聚焦安徽省天长市宅基地跨村配置实践,基于自主治理理论,构建了“情景-主体-行动”分析框架,重点剖析了宅基地跨村配置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县域内跨村配置宅基地,突破了宅基地资格权流动的身份约束和空间障碍,既能缓解农户“无地可分”和宅基地低效利用难题,也能有效化解宅基地分配领域公平与效率的内在冲突。但作为一种地方自发性的改革创新,宅基地跨村配置实践存在着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困难、宅基地资格权难以有效落实、宅基地收益难以合理分配以及宅基地管理职责权限不清等问题。为此,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有效保障农民建房用地需求,仍需进一步健全宅基地所有权行使机制、创新宅基地资格权实现方式、完善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和优化宅基地规范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资格权 宅基地跨村配置 竞价择位 资源配置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乡村治理效能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向楠 乐章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构建“产权安排-治理能力-治理效果”的分析框架,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探究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影响乡村治理效能的作用机制与约束条件。结果表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总体上能够显著改善乡村治理效果,其中产权安... 构建“产权安排-治理能力-治理效果”的分析框架,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探究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影响乡村治理效能的作用机制与约束条件。结果表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总体上能够显著改善乡村治理效果,其中产权安排的资源配置效应与权力配置效应发挥主导作用,即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助于提高村庄公共服务能力,并促进农民民主参与。然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村干部权力的约束作用并不显著,在客观上会弱化村集体的组织动员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村庄的有效治理。此外,在集体资产较为丰富、人口规模较小且农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村庄中,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乡村治理效能更加显著。据此,在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应注重夯实产权的集体属性,加强对小微权力的外部监督,并基于村庄类型来探索差异化的调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乡村治理效能 资源配置 权力配置 关系嵌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诉权滥用的治理模式与路径展开
11
作者 杨奕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2,共16页
我国诉权滥用治理面临法律规范碎片化、司法资源配置失衡与诉讼主体行为失范的三重困境,传统单一治理模式在规制效能、制度成本与价值平衡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需构建应对型与预防型法治协同的双重治理模式。应对型法治以事后惩戒为核... 我国诉权滥用治理面临法律规范碎片化、司法资源配置失衡与诉讼主体行为失范的三重困境,传统单一治理模式在规制效能、制度成本与价值平衡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需构建应对型与预防型法治协同的双重治理模式。应对型法治以事后惩戒为核心,通过经济惩罚、行为限制与信用惩戒、侵权损害赔偿、心理干预等多维措施,形成梯度化规制体系;预防型法治突破传统模式,强调事前预防,通过强化诉前预审制度、细化诉讼要件审查、升级立案实质审查及健全诉讼信用管理,结合大数据赋能的智能预警体系与诉讼外纠纷协同解决机制,构建“风险识别—分级防控—动态调整”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推动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建议在《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诉权滥用构成要件,细化大数据预警机制适用标准,推动司法诚信档案与社会信用体系对接,形成“立法补强—司法精进—社会协同”的三位一体治理格局,为诉权滥用规制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权滥用 双重治理模式 司法资源配置 预防型法治 应对型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联合体双方异质性特征的EPC项目控制权配置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婷 丰景春 +1 位作者 陈永战 严华东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7,共8页
为确保联合体双方各自利益不受损的同时,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项目控制权的合理配置成为关键。在考虑联合体双方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构建EPC项目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模型,并对模型进... 为确保联合体双方各自利益不受损的同时,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项目控制权的合理配置成为关键。在考虑联合体双方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构建EPC项目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理论推导与假设检验。研究发现:联合体牵头者的身份能够有效抑制自利性投入行为;较高的决策偏好度会诱发自利性投入行为;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配置区间的增加均会激发联合体双方的项目性投入;提高风险承受度而降低风险偏好度有利于减少设计方的自利性投入。研究成果为具有异质性特征的联合体成员间控制权的合理配置提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C项目 联合体 控制权配置 异质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用水权交易现状与制度构建 被引量:7
13
作者 晋海 冯金皓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7,共7页
为促进《关于推进用水权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的于2035年全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用水权制度体系的工作目标,针对我国用水权交易仍存在初始分配制度不健全、交易定价机制不完备、用水监测计量与监管尚需加强... 为促进《关于推进用水权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的于2035年全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用水权制度体系的工作目标,针对我国用水权交易仍存在初始分配制度不健全、交易定价机制不完备、用水监测计量与监管尚需加强的现状,分析了现行用水权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明确用水权交易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用水权交易制度的构建应当利用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指导用水权初始分配,兼顾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构建标准多元、基准有别的定价机制,建立巡查与抽查制度完善的用水监测计量与监管的具体制度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权 用水权交易 初始分配 制度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集团决策权配置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瑞龙 王业亮 +1 位作者 王一兆 任羽卓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50,共20页
决策权配置对企业集团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将深刻改变决策权配置模式。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并使用A股上市公司2011—2021年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集团决策权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数... 决策权配置对企业集团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将深刻改变决策权配置模式。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并使用A股上市公司2011—2021年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集团决策权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企业集团决策权的集中度,促使决策权向子公司转移。在使用工具变量、DID以及PSM等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后,主要结论仍然成立。渠道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企业集团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降低子公司与母公司间的相对信息成本两条途径促使决策权向子公司转移。此外,数字化转型促进分权的效应在民营、子公司数量更少和子公司承担业务量更轻的企业集团中表现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对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数字时代企业集团决策权配置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决策权配置 不确定性 相对信息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体育赛事数据权益配置的公私协同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诚胤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44,共13页
数字时代体育赛事数据成为了链接体育产业维度最广、影响力最深、创新潜力最大的基础性要素。如何有效配置体育赛事数据相关利害关系主体的权益,是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助力数字体育发展的核心法律命题。当前研究试图在商业秘密、... 数字时代体育赛事数据成为了链接体育产业维度最广、影响力最深、创新潜力最大的基础性要素。如何有效配置体育赛事数据相关利害关系主体的权益,是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助力数字体育发展的核心法律命题。当前研究试图在商业秘密、财产权、准财产权之间寻求体育赛事数据权益形态的法律归属,但每种理论方案都无法涵盖体育赛事数据的外延,例外情形甚多。为此,体育赛事数据权益配置应从私法控制模式强化走向私法控制谦抑。以对自由决策利益和竞争性利益为限定,从而将分享作为体育赛事数据权益配置的原则,将具有合理理由的控制作为公法实施的基础,形成公私协同的体育赛事数据权益配置体系。在私法意义上,体育赛事数据权益以赛事产品数据的已开发利益和赛事事实数据的信息优先利益为内容;在公法意义上,体育赛事数据权益的控制则是以安全保障义务为基础。两种模式可以在体育赛事数据权益登记和“合理使用”制度之上达致公私权益配置的有效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赛事数据 权益配置 确权路径 公私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污指标法律属性辨析——兼及“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走向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延军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2-158,共17页
“排污权”实为排污指标。对生产者的法律意义是,在许可的种类和数量范围内排污,它既包含权利,也包含义务。从排污不受限制到受法律规制的变化来看,排污指标的功能是设置义务。排污指标本身既不是权利,也不是财产。各种“排污权”权利... “排污权”实为排污指标。对生产者的法律意义是,在许可的种类和数量范围内排污,它既包含权利,也包含义务。从排污不受限制到受法律规制的变化来看,排污指标的功能是设置义务。排污指标本身既不是权利,也不是财产。各种“排污权”权利说都不成立,无法为排污指标交易提供理论支持。排污指标具有某些财产属性是权力发挥作用的结果,其在交易过程中以财产的面貌出现,回到生产过程则回归到义务分配机制的本来属性。受自身本质属性的限制,排污指标的财产权能是不完整的。根据排污指标的性质和指标交易的目的,排污指标交易制度这样安排比较合适:排污指标初始分配采用当前占有无偿分配的方式;政府可以预留一定比例的储备指标,以便对排污指标的供给进行宏观调控;排污指标的交易价格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指标 排污权 义务分配机制 财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顾公平与效率视角下的区域农业初始水权分配研究——以湖南益阳市为例
17
作者 黎红梅 胡明月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2-68,78,共8页
针对农业用水量在区域总用水量中占比较大且用水效率有待提高这一问题,从兼顾公平与效率视角下构建区域农业初始水权分配模型,以最小化公平性满意度差异为目标,同时结合农业用水效率指标作为核心约束条件,以益阳市为例,运用Mtalab fmin... 针对农业用水量在区域总用水量中占比较大且用水效率有待提高这一问题,从兼顾公平与效率视角下构建区域农业初始水权分配模型,以最小化公平性满意度差异为目标,同时结合农业用水效率指标作为核心约束条件,以益阳市为例,运用Mtalab fmincon函数对模型进行求解,实现对益阳市2025年各行政区的农业初始水权分配。结果表明基于兼顾公平与效率模型的农业初始水权分配较现状分配总量和公平性满意度差异都有所减小,分配结果更公平高效。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区域分配农业初始水权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初始水权 水权分配 公平与效率 益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主从递阶双层优化方法
18
作者 吴丹 潘朱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依托“流域-地区-行业”层次的初始水权分配模式,“流域-地区”层次影响制约“地区-行业”层次的初始水权分配,“流域-地区”和“地区-行业”层次的初始水权分配共同影响流域综合效益。现有研究主要聚焦“流域-地区”或“地区-行业”层... 依托“流域-地区-行业”层次的初始水权分配模式,“流域-地区”层次影响制约“地区-行业”层次的初始水权分配,“流域-地区”和“地区-行业”层次的初始水权分配共同影响流域综合效益。现有研究主要聚焦“流域-地区”或“地区-行业”层次的初始水权分配,但将两个层次集成进行初始水权分配仍有待深化研究。为此,构建主从递阶双层优化方法,开展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研究。具体可表述为:①针对“流域-地区”层次,建立流域综合效益优化函数与约束条件。构造适应性诊断准则和空间均衡性诊断准则,嵌入流域综合效益优化函数中,提高地区之间初始水权分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流域分水的空间均衡性。②针对“地区-行业”层次,建立地区综合效益优化的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保障行业发展用水需求。并构造匹配性诊断准则嵌入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中,提高地区不同行业初始水权分配与行业发展的匹配性。③集成“流域-地区”和“地区-行业”层次,应用主从递阶双层优化方法,开展黄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实践探索。研究得出:通过黄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设计,得到黄河流域涉及省区水权分配比例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加权值比例的比值,其中,内蒙古-陕西、陕西-宁夏、宁夏-山西、山西-河南、河南-甘肃、甘肃-青海、青海-山东分别为0.84、1.45、0.84、1.08、1.19、1.77、1.02,满足适应性诊断准则。黄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10,属于“空间均衡度很高”,满足空间均衡性诊断准则。黄河流域涉及省区不同行业的水权配置与行业发展的匹配度均超过0.90,属于“高度匹配”。同时,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优化函数对应的满意度分别达到0.946、0.943、1.000,黄河流域涉及省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优化函数对应的满意度均超过0.90。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破解流域初始水权分配难题。为保障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的有效落实,必须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和双控行动,提升流域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流域产业用水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初始水权分配 主从递阶双层优化方法 公平性 适配性 空间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规划的框架体系与内在逻辑研究——以广深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姚之浩 田莉 +1 位作者 吴军 王嘉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73,共10页
基于土地发展权配置的视角,以广深城市更新实践为例,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城市更新规划的编制与管控内在逻辑、空间层次和内容框架。进而从城市更新背景、土地发展权配置方式两方面解释了城市更新规划编制与管控模式的差异。研... 基于土地发展权配置的视角,以广深城市更新实践为例,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城市更新规划的编制与管控内在逻辑、空间层次和内容框架。进而从城市更新背景、土地发展权配置方式两方面解释了城市更新规划编制与管控模式的差异。研究发现,城市更新中的“政府—市场”关系、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和实施主体选择决定了更新规划的框架体系和编制逻辑。广州城市更新由政府深度主导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更新规划管控要素广泛,强调更新专项规划的统筹引领和要素层级传导;深圳城市更新在政府统筹下坚持市场化运作,在规划管控等方面向市场分权。分析广深两地城市更新规划管控体系及更新绩效的差异,应深入理解更新规划背后的“技术—政策—实施”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规划 规划框架体系 规划编制逻辑 “政府—市场”关系 土地发展权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钦栋 马恒运 +1 位作者 金启明 宋春晓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538,共13页
【目的】探究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为进一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718个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ndogenous switching regression model,ESRM),在... 【目的】探究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为进一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718个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ndogenous switching regression model,ESRM),在“反事实”框架下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对农户增收效应的影响。【结果】基于“反事实”假设,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若没有选择退出,家庭年均总收入会下降41.9%,即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增收;此外,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对东部地区农户的增收效应最高,对新生代农户的增收效应相比于老一代更强。【结论】在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权利的基础上,审慎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并为具备离农条件农民提供土地权利价值的实现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 有偿退出 农户增收 土地权利 土地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