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外新型载人飞船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何慧东 王功波 张蕊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3,共6页
随着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近地轨道活动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同时航天强国将载人航天目标瞄准更远的月球和深空,在此背景下,国外正在积极推动新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以载人龙飞船、星际客船、猎户座飞船、雄鹰飞船、天空飞船等新型载人飞... 随着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近地轨道活动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同时航天强国将载人航天目标瞄准更远的月球和深空,在此背景下,国外正在积极推动新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以载人龙飞船、星际客船、猎户座飞船、雄鹰飞船、天空飞船等新型载人飞船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各型飞船的基本情况,然后从自逃逸、重复使用、对接机构、群伞系统、着陆缓冲、信息系统等方面分析其技术特点,最后从系统建设、系统性能、发展模式等方面分析国外新型载人飞船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载人航天器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飞船 系统设计 技术特点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社会“内卷式”竞争中的教育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2
作者 倪娟 沈万里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6,I0003,I0004,共11页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转型催生的“加速社会”中,新型社会“内卷式”竞争呈现三重表征:低欲望社会的价值祛魅引发的存在论悬置、倦怠社会的功绩主义衍生的现象学危机以及原子化社会的系统殖民所致的交往理性失序。这些表征共同揭示了社会竞...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转型催生的“加速社会”中,新型社会“内卷式”竞争呈现三重表征:低欲望社会的价值祛魅引发的存在论悬置、倦怠社会的功绩主义衍生的现象学危机以及原子化社会的系统殖民所致的交往理性失序。这些表征共同揭示了社会竞争失范与主体精神危机的互构困境。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核心建制,教育领域深陷工具理性扩张、阶层结构梗阻与文化趋同异化等社会内卷桎梏,亟待建构“价值-文化-生态”三维破解路径。在价值维度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根基,重构以自由理性主体培育为核心的价值坐标,摒弃工具理性对育人本质的异化逻辑;在文化维度上,厚植后现代主义“多元异质”的文化内核,构建差异共生的新型文化范式,助推制度从“标准化管控”向“差异化治理”转型;在生态维度上,通过调适教育系统内部多元共生机制、促进教育-社会双向赋能演进并建立动态适应的生态拓扑结构,消解代际流动阻滞。破解路径以主体解放-文化革新-阶层疏通为解卷链条,为重塑社会竞争生态提供系统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卷式”竞争 教育困境 内卷治理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超大型无人潜器发展现状及能源技术动态研究
3
作者 李丽 周文文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超大型无人潜航器作为突破传统水下作战模式的关键力量,已成为水下信息化、无人化和新型作战模式的“水下黑马”,其高度自主性、长期续航性以及强大的载荷能力等已成为水下制权的重要指标。研究美俄两国优势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其他国... 超大型无人潜航器作为突破传统水下作战模式的关键力量,已成为水下信息化、无人化和新型作战模式的“水下黑马”,其高度自主性、长期续航性以及强大的载荷能力等已成为水下制权的重要指标。研究美俄两国优势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其他国家重要进展,围绕国际超大型无人潜航器能源技术的最新进展,通过能源技术综合对比,结合水下无人作战最新需求,对未来超大型无人潜航器的应用拓展和作战运用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国家超大型无人潜航器研发和助力我国海军装备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型无人潜器 能源技术 续航能力 水下无人作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湿地合理利用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4
作者 钱逸凡 魏姿芃 刘道平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26-33,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湿地合理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探索出“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农业+”“湿地健康疗养+”“湿地文创产品+”“湿地自然教育+”和湿地多元利用等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合理利用模式。然而,我国湿地合理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湿地合理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探索出“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农业+”“湿地健康疗养+”“湿地文创产品+”“湿地自然教育+”和湿地多元利用等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合理利用模式。然而,我国湿地合理利用当前仍面临着绿色发展理念薄弱、科技创新赋能不足、科学经营水平不高、引导示范推广不够等问题。应通过着力培育湿地新质生产力、增强科技创新赋能、提升湿地精细管理水平、强化龙头示范效应等措施,持续创新并推广湿地合理利用模式,为推进新时期湿地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合理利用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载人航天出舱活动发展历程及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邢雷 彭祺擘 +1 位作者 吴大蔚 管春磊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I0007-I0011,共5页
回顾国外载人航天出舱活动的发展历程,介绍各典型出舱活动任务及舱外航天服的基本情况,总结分析出舱活动发展历程特点规律,针对我国规划开展出舱活动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载人航天 商业载人航天 舱外活动 发展历程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绿色发展 被引量:33
6
作者 胡鞍钢 黄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共2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其显著特征和突出品质。中国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地从生态赤字缓慢扩大期、生态赤字快速扩大期、再进入生态赤字缩小期、局部生态盈余期,未来将转向生态盈余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其显著特征和突出品质。中国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地从生态赤字缓慢扩大期、生态赤字快速扩大期、再进入生态赤字缩小期、局部生态盈余期,未来将转向生态盈余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转型、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特色制度体系创新等方面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基础性问题,结构性压力、根源性压力、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为此,中国必须坚持长期主义,避免短期机会主义,坚持绿色增长,追求绿色发展的长期价值,并以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即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整体推进与重点攻坚协同并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双向发力,多元参与与协同治理并行不悖,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紧密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绿色发展 生态盈余 长期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数字化、人机协同与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 被引量:8
7
作者 唐更华 叶冠锋 皮亚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7,共14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将数据要素与传统工业有效融合以实现工业绿色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2010—2020年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工业数字化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及机制,并从人机协同视角探讨两者之间...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将数据要素与传统工业有效融合以实现工业绿色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2010—2020年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工业数字化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及机制,并从人机协同视角探讨两者之间的非线性效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工业数字化能有效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并且通过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渠道,间接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同时,考察人机协同度对工业数字化与工业绿色化转型的关系所发挥的门槛效应,可以发现人机协同度越高,工业数字化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强。这个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工业领域“数字化—人机协同—绿色转型”三元互联“黑箱”,为相关部门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工业数字化 工业效率 人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中“劳动教育”概念的变革 被引量:7
8
作者 肖绍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2,共14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和基本原则,并内在规定现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形式及其变革。“教劳结合”中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现代教育是历史性概念,它们的内在结合使劳动教育规定和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和基本原则,并内在规定现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形式及其变革。“教劳结合”中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现代教育是历史性概念,它们的内在结合使劳动教育规定和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形式。在智能劳动时代,非物质劳动取代物质生产劳动的主导地位,“教劳结合”主要发展为信息化教育、交往教育、情感教育等教育形式和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内部结合”“多元结合”“交互融合”,也就是“教劳深度融合”,产生劳动教育的“非物质劳动教育”、智能教育转向。“教劳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为实现生产力巨大发展、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创造主客观条件,实现劳动主体的自我增值和经济、社会、教育创新;实现劳动自由和人的自由的统一,呈现个人自由、个性主体和公共大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教劳结合”发展中劳动教育的永恒意义在于:劳育融合、劳动育人;回归劳动教育的“育人”本质;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生产劳动 劳动教育 非物质劳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职业教育助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定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延平 杨文杰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0,共10页
乡村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强音,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强大的助推力量,培养“生态人”是其应有的新定位。“生态人”的内涵与发展原则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思想、技能培养、技能评价标准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凸显新的定位需求。面... 乡村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强音,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强大的助推力量,培养“生态人”是其应有的新定位。“生态人”的内涵与发展原则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思想、技能培养、技能评价标准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凸显新的定位需求。面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适农化”程度低、生态要义缺失,偏重生态学科知识、忽视生态能力和素养,强调“经济向度”、生态文明内在素质被悬置,关注师资学历层次、弱化生态教学能力等问题,需要确立培养“生态人”的理念、构建系统化的技能培养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技能评价体系、重视“双师型”队伍生态化转型以赋能乡村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 可持续发展 乡村建设 生态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领新时代水土保持之科技前瞻 被引量:8
10
作者 姜德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对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是新时代水土保持攻坚的目标与任务。新时代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支撑十分重要和紧迫...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对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是新时代水土保持攻坚的目标与任务。新时代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支撑十分重要和紧迫,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快科技创新和应用: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减量降级目标与评价,实行水土保持率不同阈值的区域水土保持分类指导,构建水土保持功能分析指标体系,探索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提升技术;建立水土保持重点区域空间管控制度,实施差别化管理,探索并推广不同类型农林开发活动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智慧管理,水土流失风险评价与智能预警,建立绿色设计绿色施工标准,探索视频监控与跟踪管理;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技术支撑,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探索水土流失治理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升技术,推进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智慧指导与智能管理;加快水土保持碳汇研究与市场交易,建立水土保持生态损害价值评估体系,深化水土流失测报与动态监测等基础研究。以创新理论、技术、机制的新探索,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服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科学技术 新质生产力 创新 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月球探测月面活动机器人的发展机遇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崇峰 王慎泉 韩亮亮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3-561,共9页
世界航天领域迎来了月球探测的新热潮,在日益丰富、复杂的载人月球探测月面活动中,机器人可在人机联合探测、原位资源利用等任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围绕月面机器人在载人探月月面活动中的应用,调研了国外载人月球探测计划中提出的机器人... 世界航天领域迎来了月球探测的新热潮,在日益丰富、复杂的载人月球探测月面活动中,机器人可在人机联合探测、原位资源利用等任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围绕月面机器人在载人探月月面活动中的应用,调研了国外载人月球探测计划中提出的机器人任务及方案;结合我国载人月球探测规划,梳理分析了无人验证、航天员首次登月、科考与开发等不同阶段对机器人的配置需求和发展机遇;面向极端地形条件下的人机联合探测、联合大范围移动、熔洞宜居性探测等典型场景,设计了机器人的活动流程;梳理分析了月面机器人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及难点,可为我国载人月球探测月面活动机器人系统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探月 月面活动 月面机器人 发展机遇 人机联合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式治理视域下中国河长制的创新类型--基于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多案例类型学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郁青 李靖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0-302,共13页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河流天然具有的流动属性必然涉及跨越区域和超越主体的治理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河流污染所折射出的问题早已超越环境、经济和民生的范畴,但面对各流域发展不平衡、治理主体...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河流天然具有的流动属性必然涉及跨越区域和超越主体的治理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河流污染所折射出的问题早已超越环境、经济和民生的范畴,但面对各流域发展不平衡、治理主体各自为政、监管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水治理却陷入“越治理,越污染”的怪圈。为此,党中央多次强调“推动绿色发展”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也提出了环境污染精准治理、统筹管理和协同控制的具体策略。而“河长制”作为水治理的新型行政模式,亦可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小窥大的重要窗口,完全契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的发展需要。为更好地探究河长制在实践中的发展,本文采用多案例的类型学分析方法,搜集中国各地“河长制”的创新实践,利用质性分析软件RQDA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最终从战略层、决策层、执行层确立法律依据、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大框架,并在此框架之下对各地案例进行分类描述,以期归纳总结运动式治理视域之下“河长制”在各地的创新类型及其展开逻辑。研究发现,法律在战略层面为“河长制”机构的设立及其权力运作提供依据,组织结构在决策层面对“河长制”的权限进行灵活调整,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和追责机制则在执行层面将“河长制”的施政意图落到实处。可以说,河长制在水污染领域的有益探索,在为政府治理与改革总结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长制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运动式治理 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溯、思考、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锦秀 蔡璐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0,共13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凝练,深刻领悟这一新论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把握。通过梳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凝练,深刻领悟这一新论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把握。通过梳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拨资本主义生态僭越逻辑的发展进程,有助于把握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趋势;统筹“生命共同体”“两山论”“两个重大”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深刻认识其内涵意蕴对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立足系统治理、数字引领、助力全球的总体规划,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思想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动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与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逻辑叙事、时代方位、价值旨归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国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共10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对已有现代化模式“反生态”实践的反思,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有力响应。在特征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对已有现代化模式“反生态”实践的反思,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有力响应。在特征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命题中,人口规模巨大是其现实前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其使命指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其时代保障,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其世界昭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逻辑 被引量:4
15
作者 袁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0,共10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其中最核心的区别是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中心,而西方现代化以物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人学逻辑。具体来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其中最核心的区别是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中心,而西方现代化以物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人学逻辑。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满足和发展人的各方面需要,并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的异化,改善和提升人的存在状态;中国式现代化使人逐步摆脱自然界、社会关系、陈腐体制机制等束缚,促进人的自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推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学逻辑 资本逻辑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绿色乡村发展探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程淑媛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4期91-94,共4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坚持“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有机统一,对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进行深入的论证,与“人与自然”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当前,我国的绿色发展已取得一些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乡村地区还存在着许多生态方面...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坚持“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有机统一,对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进行深入的论证,与“人与自然”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当前,我国的绿色发展已取得一些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乡村地区还存在着许多生态方面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绿色乡村发展,对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绿色乡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生命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内生态脆弱性分析
17
作者 李佳 赵光影 +1 位作者 闫梦云 张璐璐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5期78-81,共4页
生态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相对于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敏感反应和自我恢复能力,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属性。对现有生态脆弱性的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包括模型模拟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及研究内容等进行归... 生态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相对于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敏感反应和自我恢复能力,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属性。对现有生态脆弱性的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包括模型模拟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及研究内容等进行归纳总结,为厘清典型区域内生态脆弱性动态演变的研究现状、研究趋势提供参考。在当前生态脆弱性的研究中,暂存在理论基础、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待进一步完善,研究区域有待进一步扩展等情况。加强对生态脆弱性研究的探讨,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和内容,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人地关系 生态脆弱区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的资源观 被引量:65
18
作者 杨善林 周开乐 +5 位作者 张强 范雯娟 丁帅 余本功 冯南平 刘业政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互联网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类技术系统或应用平台,而是一类广泛融入经济社会系统的战略性人造资源,正在推动经济社会系统的重大变革.但是,对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必将经历一个长期且曲折的发展过程,创造互联网资源和利用互联网资源都需... 互联网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类技术系统或应用平台,而是一类广泛融入经济社会系统的战略性人造资源,正在推动经济社会系统的重大变革.但是,对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必将经历一个长期且曲折的发展过程,创造互联网资源和利用互联网资源都需要很高的基础理论水平、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本文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互联网的资源观.首先,分析了对互联网资源性的认识;然后,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例重点探究了融入互联网资源的产业发展;最后,探讨了基于资源观的互联网发展及相关问题,包括互联网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融入互联网资源后的产业生态系统重构、基于互联网资源观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融入互联网资源后的经济安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资源观 人造资源 产业发展 研究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目标 被引量:11
19
作者 钟贞山 黄平槐 葛刚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4,共5页
社会生态人是指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存并协同进化的人,是对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等假定的扬弃。社会生态人是人从“片面独立的人”向“全面自由的人”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是社会主义... 社会生态人是指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存并协同进化的人,是对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等假定的扬弃。社会生态人是人从“片面独立的人”向“全面自由的人”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的现实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切实提高全社会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构筑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塑造一个支持和鼓励社会生态人成长的社会机制和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发展 社会生态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共生:人工智能时代及其教育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89
20
作者 张学军 董晓辉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1,共7页
教育革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开展与其相适应的教育革命。在这场教育革命中,需要培养学生与人工智能交往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人类不但要重新认识自己,更要重新认识人工智能,重新认识人与机器的关... 教育革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开展与其相适应的教育革命。在这场教育革命中,需要培养学生与人工智能交往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人类不但要重新认识自己,更要重新认识人工智能,重新认识人与机器的关系。文章首先阐述了人工智能与人的优势与不足,然后提出了人机共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然选择的观点,并从人机共生的理论基础、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等视角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从“人机共教”、教师如何学为人师、学生如何学习、智慧教育、教育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等角度,论述了人机共生理念下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时代 人机关系 人机共生 人机共教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