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alkaline-rich porphyry, Yunnan Province 被引量:1
1
作者 LAI Jian qing,WU Cheng jian,PENG Sheng lin (Institute of Ge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1年第1期45-49,共5页
The Yunnan Himalayan alkaline rich porphyry occurs as a compound rockbelt and consists of calca alkalic, alkaline and peralkaline intrusions. Its origin is in debate. The paper deals with its origin by studying rock′... The Yunnan Himalayan alkaline rich porphyry occurs as a compound rockbelt and consists of calca alkalic, alkaline and peralkaline intrusions. Its origin is in debate. The paper deals with its origin by studying rock′s REE and Sr isotope. Although the rocks are different in their REE contents varying from 77.53 μg/g to 1 798.3 μg/g, they have very similar features in REE parameters. On the triangalar diagram of REEs, the sample dots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end area of light REEs, representing a product of low degree melting of upper mantle or lower crust materials. The initial 87 Sr/ 86 Sr values of rocks vary between 0.706 4 and 0.709 8, showing a feature of mantle crust mixed source. Moreover, REEs show a logarithmic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This type of correlation strongly supports the fractional partial melting model. The result of geochemistry inversion shows that the source rock of alkaline rich porphyry is plagioclase bearing harzburgite and of mantle crust mixed type. At the early state of melting, some crust components of the source rock were partially melted into intermediate acidic magma; with the crust components consumed, the magma evolved to ba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line rich porphyry REE GENESIS Sr isotope Yunn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PERTY AND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ALKALI-RICH PORPHYRY IN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PLATFORM
2
作者 Hu Xiangzhao (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83, Chin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1998年第2期57-60,共4页
The age of alkali rich porphyries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Platform is 30—50 Ma; the minerals mainly are orthoclase, quartz, plagioclas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s alkali rich [(K 2O+Na 2O)>8%],high ... The age of alkali rich porphyries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Platform is 30—50 Ma; the minerals mainly are orthoclase, quartz, plagioclas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s alkali rich [(K 2O+Na 2O)>8%],high potash[(K 2O+Na 2O)=5.09%-8.30%]; the content of REE is relatively low, LREE is concentrated, without anomaly of europium; the average initial ratio of 87 Sr/ 86 Sr is 0.7073; the value of δ 34 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meteoritic sulfur; the ratio of Pb isotope corresponds to that of upper mantle; metallogenic types belong to Cu, Mo, Au, Ag, Pb, Zn polymetal mineralization and rare, rare earth metal miner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OGY GEOCHEMISTRY ALKALI rich porphyry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马厂箐富碱斑岩中黑云母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刘志荣 王蝶 薛传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4-466,I0026-I0032,共20页
黑云母是中酸性岩浆岩中常见的暗色矿物,其地球化学特征对揭示岩浆岩的形成环境、成因机制及成矿潜力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研究以云南三江成矿带马厂箐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对与成矿具有时空关联的富碱斑岩... 黑云母是中酸性岩浆岩中常见的暗色矿物,其地球化学特征对揭示岩浆岩的形成环境、成因机制及成矿潜力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研究以云南三江成矿带马厂箐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对与成矿具有时空关联的富碱斑岩体中的黑云母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马厂箐花岗斑岩和正长斑岩中的黑云母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属于高硅、贫铁的富镁黑云母,且偏向金云母端员,指示其为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黑云母的化学成分特征显示其结晶温度为698~762℃,logƒO_(2)为−15.93~−14.31,压力范围为36~118 MPa,表明岩体形成于相对浅成高温的环境,且体系具有较高的氧逸度,这有利于Cu、Mo和Au的成矿作用。此外,花岗斑岩和正长斑岩中黑云母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存在差异。其中花岗斑岩中黑云母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三江富碱斑岩成矿带内的含矿斑岩相似,受到的热液蚀变作用更强烈,暗示马厂箐花岗斑岩与成矿作用具有更为密切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 富碱斑岩 氧逸度 马厂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龙铜(钼)矿带多霞松多岩体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约束
4
作者 袁亚娟 欧诗敏 +5 位作者 吴楷杨 骆小康 柯依晴 肖敬国 张玉泉 夏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9,共17页
玉龙铜(钼)矿带的成因机制和动力学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择目前研究程度较低的多霞松多岩体,对该岩体含矿斑岩开展岩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多霞松多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斑岩组成,其... 玉龙铜(钼)矿带的成因机制和动力学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择目前研究程度较低的多霞松多岩体,对该岩体含矿斑岩开展岩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多霞松多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斑岩组成,其中,二长花岗斑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碱长花岗斑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为钾长石和石英。两种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质侵入岩,具有富碱高钾的特征;亏损Nb、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稀土元素含量较高(ΣREE=145.04×10^(-6)~290.91×10^(-6)),富集轻稀土(LREE/HREE=6~37)。铕表现为从二长花岗斑岩的弱负异常(Eu/Eu^(*)=0.66~0.84)到碱长花岗斑岩的中等负异常(Eu/Eu^(*)=0.35~0.39)。锆石U-Pb定年显示,二长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为38.3±0.6 Ma,碱长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为37.8±1.0 Ma,两者形成时代基本一致,均属于喜马拉雅期,表明在多霞松多地区始新世存在一期重要的岩浆热液Cu-Mo成矿事件。多霞松多含矿斑岩的锆石ε_(Hf)(t)范围在+1.3~+2.6之间。结合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多霞松多含矿斑岩可能来源于亏损地幔分异的新生玄武质下地壳,受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诱发的金沙江走滑断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锆石HF同位素 富碱斑岩 多霞松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富碱斑岩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徐磊 赵萌生 +10 位作者 程琰勋 潘江涛 管继云 张亚 徐杰 陈伟志 王浩宇 黄加忠 杨明龙 巴永 王守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528,共17页
富碱斑岩带分布较广,目前对其风化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较少。笔者等以滇中姚安富碱斑岩为例,通过对其化学风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富碱斑岩成土过程中元素富集贫化控制因素,丰富碱性岩浆岩风化成土理论。笔者等分析了富碱斑... 富碱斑岩带分布较广,目前对其风化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较少。笔者等以滇中姚安富碱斑岩为例,通过对其化学风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富碱斑岩成土过程中元素富集贫化控制因素,丰富碱性岩浆岩风化成土理论。笔者等分析了富碱斑岩风化过程中的矿物风化特征、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化学风化趋势、元素迁移富集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富碱斑岩各风化层元素含量与基岩具有继承性,体现了原位风化的特征,符合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下云南境内上扬子地块岩石的风化特征;与大陆上地壳组成(UCC)相比,风化成土过程中Ca、Na、K等阳离子强烈淋失亏损,Fe、Al富集;化学风化过程主要发生脱Ca、Na、K、Mg、Si与富Al、Fe作用,风化早期主要为去Ca、去Na过程,风化中、晚期为去K、去Mg、富Al、富Fe过程,并伴随着强烈的脱硅作用;结合迁移系数,常量元素活动性强弱顺序为:Ca>Na>K>Mg>Si>Al>Fe;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一方面主要受地球化学性质相似的常量元素行为控制,另一方面受Al、Fe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吸附作用的影响,Sm、Nb、Sc、Th、Ti、U、Y、Cu、Cr、Ni随风化原地残余富集,Ba、Rb、Sr与K、Na、Ca、Mg等常量元素行为一致,随风化而淋失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化学风化 常量元素 成土过程 地球化学行为 主控因素 姚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南任家滩—荞麦山正长斑岩成因及其对古元古代晚期裂解的指示——岩石化学及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特征
6
作者 李毅 李佐臣 +3 位作者 赵端昌 赵鹏彬 吕军利 张亚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101,共19页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陕西洛南—河南豫西地区出露一系列形成于1.8~1.6 Ga的碱性岩,对这些碱性岩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华北克拉通南缘古元古代构造环境的认识。笔者等选取陕西省洛南县任家滩—荞麦山一带碱性侵入体进行系统的岩石学、LA-ICP-M...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陕西洛南—河南豫西地区出露一系列形成于1.8~1.6 Ga的碱性岩,对这些碱性岩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华北克拉通南缘古元古代构造环境的认识。笔者等选取陕西省洛南县任家滩—荞麦山一带碱性侵入体进行系统的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分析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任家滩—荞麦山岩体的主体岩性为正长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689±20 Ma(MSWD=0.12),表明其侵位时代为古元古代。该岩体富碱(Na_(2)O+K_(2)O=7.95%~9.5%),高钾(K_(2)O=4.67%~8.51%);稀土元素总量较高(496.15×10^(-6)~650.16×10^(-6),平均543.06×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比较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REE=454×10^(-6)~605×10^(-6)),重稀土元素亏损(HREE=39.3×10^(-6)~45.6×10^(-6)),具有弱负铕异常;K、Rb、Ba、Th富集,Nb、Ta、P、Ti亏损,并且具有明显的Sr负异常。εHf(t)值<0,TDM1值为2038~2218 Ma,TDM2值为2250~2516 Ma,说明岩浆源区物质与富集地幔有关或受到过地壳物质的混染。因此,任家滩—荞麦山岩体是由地幔玄武质岩浆与地壳基底太华杂岩形成的中酸性花岗质岩浆混合后形成的熔体,经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其形成于陆内裂谷的构造环境,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对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南缘 碱性侵入体 哥伦比亚超大陆 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马厂箐矿田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Cu-Mo-Au多金属成矿系统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治华 葛良胜 +3 位作者 郭晓东 王梁 袁士松 杨立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5-1437,共13页
马厂箐Cu-Mo-Au多金属矿田位于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中段,是带内金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矿田内矿化类型复杂,元素组合多样。围绕马厂箐富碱杂岩体矿化类型、元素组合、围岩蚀变呈明显的分带。在岩体中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在岩体与地层... 马厂箐Cu-Mo-Au多金属矿田位于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中段,是带内金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矿田内矿化类型复杂,元素组合多样。围绕马厂箐富碱杂岩体矿化类型、元素组合、围岩蚀变呈明显的分带。在岩体中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在岩体与地层内外接触带形成接触交代型(角岩型、夕卡岩型)铜-钼(铁)矿床;在岩体外围地层中形成浅成低温热液金-铅-锌矿床。对应的围岩蚀变表现为自岩体中心向外依次为强硅化带→石英钾长石化带→石英钾长石绢云母化带→夕卡岩化带→中低温热液蚀变。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矿床成矿均发生于33.7~35.8Ma,金矿床略晚于铜-钼矿床,并与矿田内马厂箐杂岩体侵入时代(33~37Ma)一致。岩矿石的H、O、Pb、S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系统研究表明,从斑岩型铜-钼矿床→接触交代型铜-钼(铁)矿床→浅成低温热液金-铅-锌矿床,矿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均一压力逐渐降低,成矿物质(矿质和流体)也逐渐从以深部岩浆源为主,演变为以围岩地层和大气降水为主。矿田内不同类型矿床间的时空及成因联系,反映它们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成矿作用的产物,含矿热液的物化性质及时空迁移决定了它们在不同部位产出不同的矿床类型,构成与富碱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Cu-Mo-Au多金属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成低温热液型 斑岩型 富碱杂岩 多金属成矿系统 马厂箐矿田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高氧化岩浆-流体演化 被引量:52
8
作者 李金祥 秦克章 李光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8-688,共11页
第三纪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发育于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火山-岩浆弧以及陆缘弧中,而大多数较古老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则主要发育于向大陆边缘增生的岛弧环境中。含矿斑岩的岩性变化范围从低钾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 第三纪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发育于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火山-岩浆弧以及陆缘弧中,而大多数较古老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则主要发育于向大陆边缘增生的岛弧环境中。含矿斑岩的岩性变化范围从低钾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到高钾钙碱性石英二长岩到碱性的二长岩及正长岩,通常侵位于地壳浅部1~2km处,与同期的火山岩密切共生,并常见热液爆破角砾岩。其围岩蚀变从早到晚依次可分为Ca-Na硅酸盐蚀变、K硅酸盐蚀变、中级泥质蚀变、绢云母化、高级泥质蚀变,而浅部的高级泥质蚀变可以与早期K硅酸盐蚀变同期形成。Cu、Au矿化主要发育在K硅酸盐蚀变带中,矿化与A型脉密切相关,贫钼而富铂族元素。控制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几个关键过程包括:(1)源区有大量的Cu、Au等成矿元素;(2)能使Cu、Au等成矿物质有效进入岩浆熔体的机制;(3)合成矿元素的岩浆熔体在从地幔上升到地壳高侵位而形成斑岩体的过程中没有Cu、Au等成矿物质损失;(4)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岩浆挥发份能有效的逸出,并且逸出的时间越早,对成矿越有利;(5)Cu、Au等成矿元素能有效进入岩浆挥发份; (6)在成矿斑岩体上部发育有利的相对封闭机制,阻止岩浆挥发份的逃逸;(7)含Cu、Au成矿流体的有效沉淀机制; (8)具有一个地壳上部的岩浆房,能够不断提供成矿物质和驱动热液循环的热能。要形成大型矿床一般需要多期岩浆脉动侵位与多期矿化热液蚀变事件的叠加。现多倾向认为交代的地幔楔可能是其主要物质来源。而有利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岩浆有钾质钙碱性岩浆、埃达克质岩浆、碱性弧岩浆。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流体或者熔融产生熔体提供了上覆地幔楔熔融的高氧逸度条件,这种高氧逸度特征是地幔源区Cu、Au成矿元素能否进入岩浆熔体的重要条件之一。最近研究表明流体的冷却可能是Cu、Au沉淀成矿最主要的因素。本文扼要介绍了富金斑岩型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金斑岩型铜矿 蚀变组合 岛弧 钙碱性岩浆 碱性岩浆 交代地幔楔 矿质来源 富金成矿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马厂箐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及成矿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治华 郭晓东 +2 位作者 葛良胜 范俊杰 徐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56,共12页
云南马厂箐铜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上著名的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矿床。与铜、钼、金等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马厂箐富碱斑岩为一复式岩体,存在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早期岩浆活动始于54~56Ma,中期岩浆活动时间为45~49Ma... 云南马厂箐铜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上著名的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矿床。与铜、钼、金等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马厂箐富碱斑岩为一复式岩体,存在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早期岩浆活动始于54~56Ma,中期岩浆活动时间为45~49Ma,晚期岩浆活动最强烈,发生在29~37Ma,末期岩浆活动时间为23~25Ma。采用辉钼矿Re-Os测年法,对马厂箐矿床的斑岩型铜钼矿石进行了精确测年,获得斑岩型铜钼矿石Re-Os模式年龄(35.3±0.7)Ma。利用40Ar-39Ar同位素方法对乱硐山地段矽卡岩型铜钼矿石和人头箐地段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热液白云母进行同位素定年,得到矽卡岩化矿石中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35.25±0.36)Ma,等时线年龄和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5.0±1.8)Ma和(34.8±1.9)Ma;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35.35±0.32)Ma,等时线年龄和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4.44±0.99)Ma和(34.4±1.2)Ma。证明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形成于同一成岩成矿地质事件,成矿作用主要与矿区晚期富碱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应处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造山之后的晚碰撞走滑阶段,总体上属于西南三江地区第一次成矿高峰期,即斑岩型Cu-Au成矿高峰期(65~3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岩成矿时代 富碱侵入岩 构造环境 云南马厂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马厂箐富碱斑岩埃达克岩性质的厘定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28
10
作者 郭晓东 侯增谦 +1 位作者 陈祥 王治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5-386,共12页
马厂箐复式岩体SiO2含量变化于61.56%~71.63%,平均67.30%(≥56%);Al2O3含量变化于13.38%~17.18%,平均15.44%(≥15%);K2O含量变化于3.36%~8.92%,平均5.35%;K2O+Na2O变化于7.75%~11.55%,平均9.08%;K2O/Na2O变化于0.65~4.00,平均1.49... 马厂箐复式岩体SiO2含量变化于61.56%~71.63%,平均67.30%(≥56%);Al2O3含量变化于13.38%~17.18%,平均15.44%(≥15%);K2O含量变化于3.36%~8.92%,平均5.35%;K2O+Na2O变化于7.75%~11.55%,平均9.08%;K2O/Na2O变化于0.65~4.00,平均1.49,明显具有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特征;MgO含量变化于0.40%~4.59%,平均1.11%,在R1-R2图解中处于造山晚期和同碰撞期岩浆岩的范围内。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相对亏损,Sr含量高(337×10-6~718×10-6),Y主要集中在6.2×10-6~15.8×10-6之间(≤18×10-6),Yb含量变化于0.20×10-6~1.63×10-6之间(≤1.9×10-6),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且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的特点,LREE/HREE变化于8.02~24.01,Sr/Y变化于40.5~57.4之间,平均48.2(>40),La/Yb变化于17.5~105.8之间,平均43.4(>20),Sc含量变化于2.5×10-6~7.9×10-6之间(<10×10-6);δEu变化于0.81~1.38之间,显示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马厂箐岩体属于C型埃达克岩中的钾质埃达克岩。马厂箐岩体埃达克岩性质的厘定及其与同一成矿带上的玉龙斑岩体具有相似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环境的认识,对于该区地质找矿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埃达克岩 马厂箐岩体 成矿意义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103
11
作者 江思宏 聂凤军 +1 位作者 张义 胡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401-411,共11页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 ,也是当前国际矿床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对该类型矿床的深入研究 ,包括对该类矿床的进一步分类、流体形成演化、成矿时代、与碱性岩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斑岩型及其他类...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 ,也是当前国际矿床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对该类型矿床的深入研究 ,包括对该类矿床的进一步分类、流体形成演化、成矿时代、与碱性岩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斑岩型及其他类型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表明 ,高硫化型与低硫化型金矿床不仅在矿物组合上具有显著差别 ,而且在形成的构造背景、成矿机理等方面也明显不同。高硫化型矿床主要形成于挤压应力场环境和流体混合导致成矿物质沉淀 ,而低硫化型矿床主要产于张性或中性环境下由于流体的沸腾使得矿体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形成时间受其所处大地构造环境演化的控制。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有关的碱性岩通常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即碱性岩具有异常高的氧逸度和富含挥发份。由于发现大量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与斑岩型矿床之间密切伴生 ,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矿床学家的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化型 低硫化型 浅成低温热液 碱性岩 斑岩型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富碱斑岩中地幔流体作用踪迹及其成矿作用意义 被引量:55
12
作者 刘显凡 蔡永文 +5 位作者 卢秋霞 陶专 赵甫峰 蔡飞跃 李春辉 宋祥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136,共23页
滇西地区大量产出的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的形成和演化与该区新生代陆内变形、构造作用、幔源岩浆和深源流体活动,及其与此有关而广泛发育的内生多金属矿产存在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较... 滇西地区大量产出的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的形成和演化与该区新生代陆内变形、构造作用、幔源岩浆和深源流体活动,及其与此有关而广泛发育的内生多金属矿产存在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较为系统地分析论证了这一关联的内在统一制约和联系的纽带即深部地质过程和由此相伴的含矿地幔流体作用,初步揭示了这种深部过程和地幔流体作用的微观踪迹和方式可以直接表现为:(1)呈脉状和浸染状穿插于深源包体岩石中的富钠玻璃,透光镜下呈微晶和雏晶,颜色随成分差异而不均匀,化学成分以高硅、铝、钠、铁,低钾、钙、镁为特征,矿物成分以钠长石、角闪石、磁铁矿(镜铁矿)、钛铁矿组合为特征,是富碱岩浆携带包体岩石之前即已存在的上地幔流体;(2)呈脉状、团块状和浸染状穿插于主岩和各类包体岩石的富铁玻璃;(3)呈独立包体产出于霓辉正长斑岩中的富铁熔浆包体。后两者物质在透光镜下无光性,呈黑色不透明,反光镜下不反光,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呈显微晶质结构,化学成分以高硅、铝、铁,低钙、镁、钠、钾为特征,矿物组成上以硅酸盐和石英为主,含有碳硅石、含铬自然铁、钛铁矿、磷灰石等地幔标志矿物,其中微晶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之间呈熔离结构交生,反映了地幔流体的熔浆性质及其与富碱岩浆不混溶的特征;由地幔流体对岩石的交代浸染作用,引起主岩和包体岩石中普遍发育各种蚀变作用,如角闪石化、硅化和绿泥石化等,并导致矿物组合总体上表现为暗色矿物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绿泥石的退变序列。该地幔流体微观踪迹的三种表现形式与富碱岩浆共存,并共同运移,但两者由于组成和性质的差异而互不混溶;结合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和本文论证的综合分析认为,当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系统封闭较好,地幔流体则伴随富碱岩浆的结晶过程对富碱斑岩进行同步自交代蚀变,在斑岩体或其深部形成矿床,构成正岩浆成矿体系,典型成矿实例如马厂箐斑岩钼矿床;若在此成岩成矿过程中发生构造作用扰动,则地幔流体进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或紧邻接触带的地层围岩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构成接触带成矿体系,典型成矿实例如马厂箐矿区中赋存于夕卡岩—大理岩带中的斑岩型铜矿和主要赋存于地层围岩中的斑岩型金矿,若金矿出现在斑岩体内,则一般受控于穿切斑岩体的成岩后断裂;若岩浆和流体运移通道的深大断裂体系发育,环境相对开放,则地幔流体伴随富碱岩浆的成岩过程而脱离岩浆沿分支断裂通道进入远离岩体的不同地层岩石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构成远程热液成矿系统,典型成矿实例如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在这一成矿过程中,地幔流体可以随深度和环境变化引起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其性质由熔浆→超临界流体→液相流体转化,并运载和沿途活化成矿物质至适宜容矿部位集中,促使幔壳物质叠加成矿;进而有利于深部成矿并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富铁熔浆包体 富钠与富铁玻璃 地幔流体与岩浆不混溶作用 流体交代蚀变成矿 滇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衙金矿区碱性斑岩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65
13
作者 徐兴旺 蔡新平 +4 位作者 宋保昌 张宝林 应汉龙 肖骑彬 王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31-642,共12页
报道了在北衙金矿区新发现的含矿石英钠长斑岩的特征以及某些罕见的地质现象,如石英正长斑岩侵位于岩溶洞穴,黑云正长斑岩侵位于未固结河湖相沉积物中,并形成诸如微晶与玻璃质基质共生和斑岩与围岩混积等奇特结构构造,并给出了矿区斑岩... 报道了在北衙金矿区新发现的含矿石英钠长斑岩的特征以及某些罕见的地质现象,如石英正长斑岩侵位于岩溶洞穴,黑云正长斑岩侵位于未固结河湖相沉积物中,并形成诸如微晶与玻璃质基质共生和斑岩与围岩混积等奇特结构构造,并给出了矿区斑岩系统的^(39)Ar/^(40)Ar年龄。年龄结果显示:石英钠长斑岩形成于第三纪早期、年龄为65.56Ma,石英正长斑岩形成于25~33Ma之间,黑云正长斑岩侵位于上新世、两个岩体黑云母的年龄分别为3.66Ma和3.78Ma。矿区石英钠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和黑云正长斑岩均为碱性斑岩,具有一些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包括岩石中(K_2O+Na_2O)>10%,SiO_2>67%,富轻稀土、与OIB相似的REE稀土分配模式,Sr>400×10^(-6),^(87)Sr/^(86)Sr>0.707。矿区碱性斑岩的REE组成和Nd-Sr-Pb同位素组成显示斑岩成因于含有大洋岛屿玄武岩(OIB)、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正常沉积岩和上地幔(EMII+PREMA)组分的混合源,我们进一步推断北衙矿区碱性斑岩和滇西其它第三纪碱性斑岩一样成因于被掩埋的古金沙江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与其上覆上地幔之间因印度-亚洲大陆俯冲-碰撞而导致的强烈剪切变形所引起和形成的熔体的上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斑岩 洞穴岩浆作用 混积岩 ^39Ar/^40Ar年龄 地球化学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富碱斑岩型金成矿系统特征与变化保存 被引量:108
14
作者 邓军 杨立强 +5 位作者 葛良胜 袁士松 王庆飞 张静 龚庆杰 王长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33-1645,共13页
同时开展成矿作用及成矿后变化保存两方面研究,是提高矿产预测能力的迫切需求。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除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关系外,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发生了强烈的次生富集作用,是开展成矿系统变化与保... 同时开展成矿作用及成矿后变化保存两方面研究,是提高矿产预测能力的迫切需求。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除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关系外,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发生了强烈的次生富集作用,是开展成矿系统变化与保存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含矿斑岩为一套以富碱(K2O+Na2O>8%)为特征的从基性到中酸性的岩石系列,其源区为古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富集地幔,并于新生代早期上升至壳幔混合带时遭受部分熔融。含矿斑岩主体形成于33~38Ma,大规模成矿作用集中于34±2Ma左右,它们的形成与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壳幔物质强烈交换和构造变形密切相关,并可能受青藏高原物质向东逃逸和软流圈脉动隆起的联合制约。之后,发生了印度板块由前期逆时针旋转向顺时针旋转的转变、反向旋转板块的拖曳与斜向俯冲板块回退作用的综合效应,导致了滇西地区岩石圈伸展作用和多期左行和右行断裂走滑运动及强烈构造隆升的发生,诱发了亏损地幔减压熔融产生的板内高钾岩浆岩的就位、大规模热水流体活动,并叠加区域红土化作用,成矿系统遭受了强烈的变化与改造,金的表生成矿作用在矿床形成后即已开始,之后经历了多阶段的演化,有明显的穿时性。主要表现为矿床抬升或掩埋、矿体错切或错失、矿化叠加或次生富集、远距离迁移以及就近淋滤或贫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变化与保存 富碱斑岩 新生代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衙富碱斑岩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44
15
作者 徐受民 莫宣学 +3 位作者 曾普胜 张文洪 赵海滨 赵寒冬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7-535,共9页
提供了与滇西北衙大型金矿床密切相关的富碱斑岩的主量元素及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数据,对富碱斑岩的成因、起源条件和源区类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北衙地区的富碱斑岩具有较高的SiO2(w(SiO2)〉68%)和Al2O3(w(Al2O3)=13.45... 提供了与滇西北衙大型金矿床密切相关的富碱斑岩的主量元素及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数据,对富碱斑岩的成因、起源条件和源区类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北衙地区的富碱斑岩具有较高的SiO2(w(SiO2)〉68%)和Al2O3(w(Al2O3)=13.45%-15.22%),具有富集Sr(w(Sr)=365×10^-6-930×10^-6),亏损HREE(w(Yb)=0.64×10^-6-1.17×10^-6和Y(w(Y)=7.17×10^-6-12.25×10^-6),较高的w(Sr)/w(Y)、w(La)N/w(Yb)。比值,无明显的负Eu异常等特征,显示了与埃达克岩的某些相似性。然而,富碱斑岩低的w(MgO)、w(Cr)和埘(Ni),又与典型的埃达克岩有所不同。富碱斑岩产出的地质背景及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富碱斑岩并非起源于俯冲的大洋板片,而是源于加厚地壳的底部,源区为榴辉岩相岩石。富碱斑岩显著富集Rb、Ba、Th、K,可能与俯冲大陆板片的脱水作用和流体的交代作用有关。产生富碱斑岩岩浆的动力学机制,与印度大陆板块和扬子大陆板块对“三江”的相向俯冲、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的走滑拉分及其诱发的软流圈上涌和流体交代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埃达克岩 下地壳 扬子大陆板块 北衙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查干花钼矿区成矿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成岩作用 被引量:32
16
作者 刘翼飞 聂风军 +5 位作者 江思宏 席忠 张志刚 肖伟 张可 刘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9-420,共12页
查干花钼矿床是内蒙古中西部的一个大型斑岩钼矿床。矿床成矿期花岗岩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2个花岗岩样品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53.3±2.8Ma(MSWD=1.17)和253.8±3.7Ma(MSWD=1.6),显示成矿期花岗岩形成于253~254Ma... 查干花钼矿床是内蒙古中西部的一个大型斑岩钼矿床。矿床成矿期花岗岩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2个花岗岩样品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53.3±2.8Ma(MSWD=1.17)和253.8±3.7Ma(MSWD=1.6),显示成矿期花岗岩形成于253~254Ma,为晚二叠世。与前人辉钼矿Re-Os测年研究(~243Ma)对比显示,矿床的成岩成矿时间差约为10Ma,这与矿床控矿构造及成矿期花岗岩的结构构造特征相符,也与国内外较多的斑岩型矿床成岩可以对比,反映出查干花钼矿床是成矿岩体经历了长时间演化以后岩浆-热液体系的产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成矿期花岗岩具有高硅、高碱、准铝质至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的特征。其源区是受到早期陆缘弧俯冲作用改造及地壳混染的岩石,再经过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其微量元素继承了早期陆缘弧成因岩石的一些特征。岩浆在形成以后,在深部岩浆房内经历了以斜长石和钾长石为主导的分离结晶作用,并在上侵到地壳浅部区域以后受到了远古宇宝音图群的混染。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古生代末期向中生代转换的后碰撞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钼矿床 高钾钙碱性 花岗岩 元素地球化学 查干花 狼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子分析在成矿多样性定量化研究中的应用——以滇西北富碱斑岩矿产类型成矿多样性分析为例 被引量:19
17
作者 孙华山 赵鹏大 +1 位作者 张寿庭 夏庆霖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2-86,共5页
成矿多样性是复杂成矿系统中矿化地质体外在表现的基本特征,当前成矿多样性研究的难点是成矿特征的定量化问题。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中常用方法之一,以往地质研究中常用其解决复杂的地质成因及矿化叠加问题。作者运用因子分析对滇西北富... 成矿多样性是复杂成矿系统中矿化地质体外在表现的基本特征,当前成矿多样性研究的难点是成矿特征的定量化问题。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中常用方法之一,以往地质研究中常用其解决复杂的地质成因及矿化叠加问题。作者运用因子分析对滇西北富碱斑岩相关矿产类型成矿多样性定量化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根据主要控矿岩体岩石化学成分及岩石学指标,通过R型因子分析,得到了5个具有重要地质成因意义的主因子,并进一步计算了5个主因子的因子得分。结果显示,不同矿产类型其R型主因子的因子得分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可以作为矿产类型成矿多样性的定量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分析 成矿多样性 定量化 富碱斑岩 滇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肖晓牛 喻学惠 +3 位作者 莫宣学 杨贵来 李勇 黄行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0-261,共12页
北衙金多金属矿是与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对矿区石英脉、富碱斑岩中的石英斑晶以及方解石脉中流体包裹体的类型、特征、温度、盐度、成矿压力以及流体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分析和包裹体的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探讨了... 北衙金多金属矿是与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对矿区石英脉、富碱斑岩中的石英斑晶以及方解石脉中流体包裹体的类型、特征、温度、盐度、成矿压力以及流体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分析和包裹体的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探讨了流体性质、来源。研究表明,该区存在高温高盐度流体、中高温高盐度流体、中低温低盐度流体3种流体。流体总体属于NaCl-H2O体系,均一温度范围在132~550℃(个别大于550℃),盐度范围在1.9%~61.1%(NaCleq)。高盐度流体不是由热水溶液的不混溶作用或沸腾作用形成的,而是由中酸性岩浆在深部岩浆房中通过结晶分异作用形成,和/或在浅成条件下于岩浆结晶的最后阶段从浅部岩浆中直接出溶形成的。红泥塘、南大坪两矿段石英斑晶中金属子矿物特别是黄铜矿的发现,暗示早期来自岩浆的热液流体金属含量较高,形成于大气降水与岩浆热液混合之前。上述特征表明北衙地区富碱斑岩具有巨大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黄铜矿子矿物 岩浆热液 富碱斑岩 滇西北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长安金矿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初探:来自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测定的证据 被引量:24
19
作者 田广 张长青 +4 位作者 彭惠娟 周云满 李建荣 张星培 胡明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5-138,共14页
长安金矿床是哀牢山成矿带南段大型矿床之一,金矿化位于志留系、奥陶系之间发育的不整合面内,矿体整体呈透镜状。矿区内脉岩广布,矿体与脉岩共生或被脉岩切穿,表明金成矿与金沙江-哀牢山新生代富碱斑岩的侵入关系密切。本文在较为详细... 长安金矿床是哀牢山成矿带南段大型矿床之一,金矿化位于志留系、奥陶系之间发育的不整合面内,矿体整体呈透镜状。矿区内脉岩广布,矿体与脉岩共生或被脉岩切穿,表明金成矿与金沙江-哀牢山新生代富碱斑岩的侵入关系密切。本文在较为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对侵入矿体内的脉岩进行LA-ICP-MS U-Pb测年表明,细晶正长岩脉和正长斑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32.5±0.1Ma和33.0±0.1Ma,与哀牢山的新生代富碱斑岩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34±2Ma)基本一致。通过对长安金矿床、铜厂铜钼金矿床、长安冲铜钼金矿床中黄铁矿的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发现黄铁矿中成矿元素含量随Co/Ni比值的下降而上升,呈一定的负相关性,可能指示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流体。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喜山期强烈的壳幔作用导致大规模的富碱岩浆上侵,不仅为含矿流体的上升提供了动力和热能,而且还是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脉 黄铁矿 LA-ICP-MS 长安金矿 哀牢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部地区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年代学及意义 被引量:38
20
作者 任康绪 阎国翰 +4 位作者 蔡剑辉 牟保磊 李凤棠 王彦斌 储著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7-386,共10页
本文报道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三叉裂堑系和辽-吉拗拉谷内一系列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的锆石U-Pb年龄。这些岩体整体呈近东西向分布,与该地区同期发育的其他非造山球斑花岗岩、斜长岩和大红裕组火山岩都形成于拉张性构造环境,并构成了一... 本文报道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三叉裂堑系和辽-吉拗拉谷内一系列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的锆石U-Pb年龄。这些岩体整体呈近东西向分布,与该地区同期发育的其他非造山球斑花岗岩、斜长岩和大红裕组火山岩都形成于拉张性构造环境,并构成了一条长近千公里的迄今国内外最古老的富碱侵入岩带。该富碱侵入岩带具有东部较老(>1.8Ga)和西部年轻(1.7Ga左右)的特点,它提供了华北克拉通在1.85~1.70Ga期间处于裂解构造格局的最好证据,丰富了全球性前寒武纪超大陆裂解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富碱侵入岩带 古-中元古代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