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院校“实践育劳”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
1
作者 吴焱军 刘艳婷 聂丽君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8期138-141,共4页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基于历史传统及发展战略,农业院校劳动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强农兴农”办学使命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把握学科特点,统筹实践资源,构建以“四环节、三支...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基于历史传统及发展战略,农业院校劳动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强农兴农”办学使命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把握学科特点,统筹实践资源,构建以“四环节、三支撑、两融合”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育劳”模式,推动劳动教育深度融入实践育人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农业院校“实践育劳”教育体系,为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院校 劳动教育 实践育人 实践育劳 强农兴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体系构建
2
作者 赵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3期159-162,共4页
涉农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三农”情怀的教育为实现高等农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推进的历史使命,是履行其应尽之责。该文从“三农”情怀教育的意义出发,深入分析涉农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从明确“三农”情怀教... 涉农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三农”情怀的教育为实现高等农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推进的历史使命,是履行其应尽之责。该文从“三农”情怀教育的意义出发,深入分析涉农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从明确“三农”情怀教育内容、浓厚培育氛围、“三农”情怀教育认同、整合“三农”情怀教育资源等方面构建“三农”情怀教育科学体系,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 大学生 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 “三农”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
3
作者 韩莹倩 朱河水 +2 位作者 焦显芹 潘佳佳 钟凯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8期169-173,共5页
“新农科”是基于新时代“三农”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我国“农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农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国家乡村战略所需要的新型人才。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三农”人才队伍的重大使命。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新的人... “新农科”是基于新时代“三农”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我国“农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农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国家乡村战略所需要的新型人才。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三农”人才队伍的重大使命。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是高等农业院校实现“新农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生物化学》是涉农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基础课。该文结合“新农科”的人才培养需求,分析了《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总结了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可能途径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生物化学 高等农业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综合院校“农+”食品营养与健康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和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小俊 魏东 +1 位作者 黄谦 栗慧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2期132-136,共5页
人民群众对营养与安全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现代食物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为高等学校食品营养与健康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复合型食品营养与健康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农+”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食品营养与健康复合... 人民群众对营养与安全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现代食物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为高等学校食品营养与健康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复合型食品营养与健康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农+”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食品营养与健康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现实意义进行阐释,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践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农+”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食品营养与健康复合型人才的创新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综合院校 “农+” 食品营养与健康 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融”理念引领下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探索
5
作者 陈文璐 隋世有 +2 位作者 苏永 赵赫 胡军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7期135-138,共4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农业院校更是肩负着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该文深入分析农业院校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交叉融合和数智融合理念引领下纵深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和困境,深入探讨涉农院校加...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农业院校更是肩负着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该文深入分析农业院校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交叉融合和数智融合理念引领下纵深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和困境,深入探讨涉农院校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教学方法、搭建实践平台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系列改革举措,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以提高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质量,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教育模式 “四融”理念 农业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广西农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调研报告
6
作者 邱淼连 陈建红 刘文婷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5期54-56,共3页
通过调查问卷法、文献分析法,探索了农类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从个人、学校、政府三方面提出了推进广西农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类院校 毕业生 就业 创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7
作者 汤狄华 项俊华 +1 位作者 裴蓓 杨悦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3期151-154,共4页
人才乃兴邦富国之本,亦为乡村振兴之关键。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高校人才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农类职业本科大学生,更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 人才乃兴邦富国之本,亦为乡村振兴之关键。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高校人才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农类职业本科大学生,更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但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育中,农类职业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实践资源、师资队伍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仍存不足,学校应设计相应的教育工作路径,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以服务区域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类职业本科院校 大学生 核心素养 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农耕博物馆育人功能研究
8
作者 陶香澳 甘霞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3期155-158,共4页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养和塑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是时代之需。涉农高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作为一个致力于农耕文物收藏、保护及研究...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养和塑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是时代之需。涉农高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作为一个致力于农耕文物收藏、保护及研究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农耕博物馆对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涉农高校应积极挖掘并利用农耕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与独特优势,主动肩负起历史使命,不仅要在国家脱贫攻坚任务中贡献力量,更要深度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全面进程中,强化农业农村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培养出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大学生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涉农高校 农耕博物馆 育人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农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与创新
9
作者 姬惠惠 梁成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263-267,274,共6页
高校作为青年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不断守正创新。作为以农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重大历史使命,... 高校作为青年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不断守正创新。作为以农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重大历史使命,是高等农业院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农业院校 思想政治工作 守正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理研究——以吕梁红色文化为例
10
作者 张瑜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期154-158,共5页
吕梁地区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丰富内涵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和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该文分析吕梁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内涵、吕梁红色文化资源与涉农高校思想... 吕梁地区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丰富内涵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和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该文分析吕梁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内涵、吕梁红色文化资源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现状,提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在思政课堂积极嵌入红色元素,让思政课堂“动起来”,线上线下相融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创新传播形式,探寻红色资源的价值和意义,让大学生“燃起来”,创新机制,构建馆校协同合作模式,让育人共同体“强起来”,进一步推动吕梁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涉农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11
作者 滕峥 侯宪斌 杨翠凤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7期159-162,共4页
百色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担,为进一步了解涉农专业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现状,选取2021—2023届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针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及调查问卷数据开展分析。结果显... 百色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担,为进一步了解涉农专业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现状,选取2021—2023届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针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及调查问卷数据开展分析。结果显示,百色学院涉农专业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融合度不高,专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匹配度不高,课程内容、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就业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对此,提出通过将专业教育有效嵌入与融合就业理念与思路、扎实推进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产教融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各类学科竞赛,以及构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措施构建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涉农专业 就业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探析
12
作者 覃蔚玲 黄雨燕 黄静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5期193-196,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又为涉农教育创造新的条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厚植时代新农人大国“三农”情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又为涉农教育创造新的条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厚植时代新农人大国“三农”情怀,有助于建设高品质有“农味”的精品思政课,有助于打造高水平的“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但还面临着教师队伍不够“土气”、教学内容缺少“农味”、教学方法不接“地气”等现实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涉农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加强党委领导、挖掘“三农”资源、壮大师资队伍和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涉农高校 思政课 高质量 “三农”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高校校史资源融入“三农”情怀培育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
13
作者 袁文春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8期142-145,共4页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对“三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令人关注的是,涉农高校毕业生的下乡就业意愿普遍低下,这反映出涉农高校在“三农”情怀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深入探讨如何将涉农高校的校...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对“三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令人关注的是,涉农高校毕业生的下乡就业意愿普遍低下,这反映出涉农高校在“三农”情怀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深入探讨如何将涉农高校的校史资源融入“三农”情怀的培养过程,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的育人困境,提出创新性策略,包括构建校史工作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以及以学生参与为驱动的深度融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 校史资源 “三农”情怀 三全育人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农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生态建设的对策分析
14
作者 李寅婷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是怎样培养人的主渠道,其中外语课程思政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与农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生态建设状况... 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是怎样培养人的主渠道,其中外语课程思政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与农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生态建设状况密切相关。目前,农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生态的顶层、基石、中坚、土壤、度衡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不足,需要强化生态顶层设计,完善教学大纲;夯实生态基层基础,改革课程设计;强健生态中坚力量,提升教师思政能力;厚植生态土壤条件,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健全生态度衡标准,调整优化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院校 外语课程思政 生态建设 对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5
作者 赵伟 郭志远 +2 位作者 张立新 贾文龙 白锦霞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1期159-162,共4页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涉农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农业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为...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涉农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农业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道德修养,又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涉农高校切实成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坚强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 涉农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农业院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16
作者 魏文刚 唐佺琦 李思危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1期129-133,共5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理论根基。农业院校思政课教学在引导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方面作用关键。当前,农业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知行不一、教师教学实践及校园生态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尚存缺陷。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理论根基。农业院校思政课教学在引导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方面作用关键。当前,农业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知行不一、教师教学实践及校园生态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尚存缺陷。深入剖析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农业院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困境,并提出创新实践路径,即结合新媒体建立知、同、践的“三全育人”教学模式、创新生态文明理念资源与教材主题相对接并将生态文明理念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以期全面提升农业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推动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助力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院校 思政课 生态文明理念 新媒体教学 制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等农林院校美育实践:价值、困境与路径
17
作者 陈文静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46-51,共6页
美育作为高校培根铸魂的重要方式和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对提高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高等农林院校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价值意蕴,厘清当前美育实践中存在的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美育师资力量短缺、美育课... 美育作为高校培根铸魂的重要方式和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对提高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高等农林院校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价值意蕴,厘清当前美育实践中存在的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美育师资力量短缺、美育课程形式单一、学生美育素养薄弱等现实困境,推动形成以美育人、以美育美、以美促教、以美培元“四位一体”的美育工作体系,有针对性地实施契合新农科建设需要、满足当代青年大学生需求的具体举措,努力培养更多具有知农爱农情怀、强农兴农本领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 美育 立德树人 以美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及路径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颖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4-48,共5页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契合相通。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乡村振兴输送新型农业人才、实现涉农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契合相通。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乡村振兴输送新型农业人才、实现涉农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融合客体对农耕文化的了解不深认同不强、融合主体农耕文化素养不高、教学中“供给”和“需求”矛盾、融入形式缺乏创新等主要问题。切实加强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关键要做好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素养,坚持在思政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中融入优秀农耕文化,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融入,实现思政课与优秀农耕文化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 涉农高校 思政课 价值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高校劳动育人视角下耕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田富洋 武宝绘 +2 位作者 张姬 于镇伟 宋月鹏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5期138-141,共4页
以“亦耕亦读”为核心理念的耕读教育,不仅作为涉农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耕读与传家传承下去,具有全面的育人功能,如修德、长智、强体和塑美等。结合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现状归纳分析问题,... 以“亦耕亦读”为核心理念的耕读教育,不仅作为涉农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耕读与传家传承下去,具有全面的育人功能,如修德、长智、强体和塑美等。结合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现状归纳分析问题,从思想认识、顶层设计、课程建设、师资和机制建设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提出构建“543”耕读教育模式,即抓住劳动养成的“五个环节”,实施“四维一体”动态调整方略,利用“三全育人”服务保障,提升耕读教育实效,厚植涉农学子“三农”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 劳动育人 耕读教育 农耕文化 模式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视域下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永强 范金玉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78,共6页
课程是人才培养核心的要素,农业院校打造高质量经济管理类课程是落实新文科建设、推进课程提质的重要实践。当前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面临一定挑战,即课程目标轻特色、课程内容缺挑战、课程实施少实践、课程评价不合理等。新文科建设所蕴... 课程是人才培养核心的要素,农业院校打造高质量经济管理类课程是落实新文科建设、推进课程提质的重要实践。当前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面临一定挑战,即课程目标轻特色、课程内容缺挑战、课程实施少实践、课程评价不合理等。新文科建设所蕴含的守正创新、价值引领、育人导向之于“金课”有重要启发。打造高质量课程,要紧密贴合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特殊性,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具有扎实理论、高阶思维、丰富经验和“三农”情怀的服务于现代大农业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经济管理类课程 高质量课程建设 农业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