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技创新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群产业协作
1
作者 戴宏伟 蒋燕 郑立晨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9,共1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越趋于单中心结构,越有利于城市群的产业协作。(2)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通过提高城市合作倾向和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城市群产业协作。(3)异质性分析表明,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的空间结构对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以及创新型城市数量较少城市群的产业协作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并借助其创新增长极效应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城市群 空间结构 产业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洪名勇 汤园园 《世界农业》 CSSCI 2024年第7期71-84,共14页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动力引擎。本文基于2020年和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的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数字...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动力引擎。本文基于2020年和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的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显著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本结果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显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资源要素集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数字乡村建设对低等收入组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并未发挥正向带动作用。此外,相比低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的村庄,数字乡村建设对高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的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发展促进作用更显著。上述结论对数字乡村建设可作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提供了实证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村集体经济 人力资本提升 资源要素集聚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空化-流体剪切协同强化油团聚分选煤气化细渣
3
作者 周安宁 陈恒 +2 位作者 韩瑞 张宁宁 郭凯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3-1097,共15页
煤气化细渣(CGFS)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残炭回收率低极大地制约了其资源化利用。油团聚分选法在CGFS分选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但炭灰共生结构严重限制了油团聚分选效率。为突破油团聚法分离富集残炭技术的瓶颈问题,考察了超声时间、超... 煤气化细渣(CGFS)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残炭回收率低极大地制约了其资源化利用。油团聚分选法在CGFS分选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但炭灰共生结构严重限制了油团聚分选效率。为突破油团聚法分离富集残炭技术的瓶颈问题,考察了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流体剪切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油团聚分选效果的影响,并结合BET、粒度分布、FT-IR、XPS以及SEM-EDS等分析手段,揭示了超声空化-流体剪切(UC-FS)协同预处理对油团聚分选效果的强化机理。结果表明:当超声功率为270 W、超声处理时间29 min、流体剪切时间23 min时,能分选得到灰分为9.55%的精矿、灰分为91.51%的尾矿,可燃体回收率可提高至90.54%。超声空化作用使原本致密的炭灰结构逐渐松散,与流体剪切的冲刷作用协同促进CGFS的孔隙结构的发展,使炭灰颗粒解离度增加,从而降低了精矿灰分。UC-FS协同预处理能够有效增加残炭表面C—C、C=C以及C—H等疏水基团的比例,使其接触角由110.34°增加到121.16°,扩大了炭和灰颗粒表面疏水性差异,提高了油团聚分选的效果。UC-FS协同预处理使炭灰颗粒高效分离的强化作用主要归因于超声空化气泡与细粒微球耦合产生的微磨料效应。可为实现CGFS分质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细渣 油团聚 超声空化 流体剪切 炭灰结构解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重点布局到适度均衡:我国城市群高等教育布局重构的目标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高书国 石特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9,共14页
目前,我国城市群高等教育正在进入新一轮布局重构阶段。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城市群高等教育布局重构面临政策方向更加明确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等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矛盾凸显、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等... 目前,我国城市群高等教育正在进入新一轮布局重构阶段。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城市群高等教育布局重构面临政策方向更加明确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等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矛盾凸显、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等教育结构改革任务艰巨、人才自主培养层次亟待提升、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滞后制约地方化发展等挑战。为此,我国应明确城市群高等教育布局重构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目标设计,坚持“做大基部,做优主体,做强顶部”,实现从重点布局到适度均衡的战略转变,具体做到: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布局重构科学规划,支持各级政府科学决策;适应人口结构和产业布局新趋势,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布局新模式;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地方化趋势,适度调整高等教育入学率指标;以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依托,分级打造区域高等教育新高地;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加强博士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高等教育 区域高等教育 教育结构 布局重构 城镇化 普及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网络协同发展对城市群空间重构的分形研究
5
作者 陈晔 钱勇生 +1 位作者 曾俊伟 魏谞婷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27,171,共10页
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带动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与空间格局转变。为探索高速铁路网络协同发展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基于分形理论,运用盒子维数和长度-半径维数描述高速铁路网络的覆盖均匀度与复杂程度,将豪斯多夫维数与齐夫定律相结合... 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带动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与空间格局转变。为探索高速铁路网络协同发展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基于分形理论,运用盒子维数和长度-半径维数描述高速铁路网络的覆盖均匀度与复杂程度,将豪斯多夫维数与齐夫定律相结合分析城市群规模序列结构,通过关联维数和集聚维数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相关性和集聚性。以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较为完善的5个城市群为例,比较分析高速铁路开通前后其空间结构的演变。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网络覆盖均匀度不高,部分地区通达性良好,高速铁路建成后,辽中南等城市群的可达性明显得到改善,城市之间联络更加紧密,高速铁路的经济效应促进了城市群协同发展;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呈现出集聚分布的趋势,因此应加强以高速铁路为基础、城际铁路为辅的快速交通系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高速铁路 协同发展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企业数据的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解析——区域性社会网络和超网络分析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路青 宁静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30,共12页
在区域协同合作、经济内循环的背景下,从企业数据出发对京津冀城市群真实的经济关联进行解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单层网络结构,并将超网络方法引入分析“地区-行业”网络的层内和层间交互、合作和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企... 在区域协同合作、经济内循环的背景下,从企业数据出发对京津冀城市群真实的经济关联进行解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单层网络结构,并将超网络方法引入分析“地区-行业”网络的层内和层间交互、合作和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企业组织测度的地区子网络区域内发展差距大、资源配置失衡,北京都市圈和石家庄都市圈地位突出,天津的辐射能力局限于市域范围内;(2)基于资本流通测度的行业子网络中,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影响突出;(3)超网络中的重要行业门类相似,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各区县的相关指标均较高,但行业流出的资本更多地去往北京、天津而非石家庄。这些发现对于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数据 京津冀城市群 社会网络分析 “地区-行业”超网络分析 网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集聚空间结构对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及绿色创新的机制研究
7
作者 陈宇斌 王森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4,共7页
数字经济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态,对于“双碳”战略目标的有效达成意义重大。本文立足于空间异质性视角,以2011—2019年省份及城市数据为依据,并运用静态面板模型等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集聚之单中心、多中心空间结构对能源碳排... 数字经济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态,对于“双碳”战略目标的有效达成意义重大。本文立足于空间异质性视角,以2011—2019年省份及城市数据为依据,并运用静态面板模型等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集聚之单中心、多中心空间结构对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及绿色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规模发展对能源碳排放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数字经济集聚单中心化空间结构会助长能源碳排放,而多中心化空间结构能抑制能源碳排放;数字经济集聚单中心化空间结构通过抑制绿色创新而间接助长能源碳排放,而多中心化空间结构通过激发绿色创新而间接抑制能源碳排放。由此,建议通过增加数字经济建设投入、优化数字经济集聚空间结构以及强化绿色创新的路径依赖等举措来实现能源碳排放减量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碳排放 数字经济集聚 空间结构 绿色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水平及动力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廷海 田慧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2-91,共10页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协调发展机理,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综合评价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发展及动力因素。结果表明:从综合水平看,长三角城市...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协调发展机理,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综合评价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发展及动力因素。结果表明:从综合水平看,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度不断提升;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处于极度协调阶段,次中心城市处于高度协调阶段,边缘城市处于中度协调阶段;从相对发展度来看,中心城市上海及各省会城市为产业结构滞后状态,苏州、芜湖等城市为两系统同步发展状态,部分城市为新型城镇化滞后状态;从动力因素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是经济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地方财政分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省份间主要动力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结构 耦合协调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的影响效应:基于数量和质量双重视角
9
作者 徐斌 郭琴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0-160,共11页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灵活就业选择和质量,且对女性、农村、低学历和低少儿抚养比群体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此外,数字经济通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和虚拟集...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灵活就业选择和质量,且对女性、农村、低学历和低少儿抚养比群体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此外,数字经济通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和虚拟集聚效应来提高灵活就业质量。最后,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保障与数字经济在对灵活就业质量的影响中存在替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灵活就业 就业结构 虚拟集聚 社会保障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兰西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10
作者 王奕璇 唐相龙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2-67,共6页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探究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对于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研究从分形理论在兰西城市群研究中的应用入手,利用豪斯道夫维数和齐夫定律,对兰西城市群的...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探究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对于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研究从分形理论在兰西城市群研究中的应用入手,利用豪斯道夫维数和齐夫定律,对兰西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详尽的分维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兰西城市群系统呈现明显的分形特征,证实了分形理论在分析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方面的适用性。基于分维测算和位序—规模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内城市人口分布差异显著,城市规模分布较为分散,其中兰州市和西宁市等首位级城市表现出垄断地位。2)具备发展潜力且人口规模位于第二序列的城镇数量相对较少。3)第四位序城市的规模高度集中,呈现出较为均衡的人口分布情况。4)兰西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尚未成熟,其等级规模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分维 规模结构 兰西城市群 齐夫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新区是否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来自71个中心城市的经验证据
11
作者 王利军 卢亚婷 +1 位作者 孙晓倩 杨向阳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3-108,共26页
国家级新区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以2003—2019年中国71个中心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国家级新区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 国家级新区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以2003—2019年中国71个中心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国家级新区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国家级新区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有效带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且这种带动作用具有持续效应;(2)国家级新区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可通过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人员流动和绿色创新水平两个途径实现;(3)国家级新区的产业结构效应因地理区位、城市行政级别和新区管理体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国家级新区对中西部地区、行政级别高、新区实行政区合一型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设立新区的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效应更强;(4)国家级新区能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显著带动其周边300千米—400千米范围内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应明确国家级新区发展定位,推进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因地制宜制定国家级新区优惠政策和管理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强国家级新区绿色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 要素集聚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要素流视角下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12
作者 张扬 李娟 王兴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0,共7页
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日益完善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间各类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并形成城市网络,促进城市动态“流”数据的分析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新范式。相比单一要素流,多维要素流可以从更加综合的视角刻画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识别城... 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日益完善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间各类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并形成城市网络,促进城市动态“流”数据的分析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新范式。相比单一要素流,多维要素流可以从更加综合的视角刻画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通过集成百度迁徙、快递物流线路、百度指数、企业总部—分支、科技论文合作等多元地理流数据建立成渝城市群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及综合流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网络节点特征并结合位序—规模法则评估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利用核密度分析法识别多维要素流动主要廊道,结合优势流和DBSCAN聚类分析成渝城市群空间组团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在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各节点层级分化明显,成都市、重庆市是成渝城市群的两大核心,对多维要素流的集聚扩散能力突出,而其他城市普遍发育不足。第二,重庆市—成都市关联区间联系强度最高,成都市、重庆市与14个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次之,14个地级市之间组成的关联区间最低,成渝发展主轴、成德绵乐城市带是要素流动的主要廊道。第三,在优势流约束下,成渝城市群内部形成成都—德阳—眉山、重庆—广安、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乐山—雅安共5个空间聚类,其中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具备培育都市圈的潜力。结合本文分析结果和现有规划,建议将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心度相对较高的绵阳、南充、宜宾作为次级中心城市培育,在重点发展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的同时着力培育南充—遂宁、内自宜泸两大都市圈,促进绵阳市、雅安市、乐山市、达州市等圈群空隙城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强化宜宾—泸州—重庆沿江发展轴,逐步优化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多维要素流 社会网络分析 位序—规模 核密度估计 DBSCAN聚类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与人才真的共生共荣吗?--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德淦 游霭琼 周仲高 《新经济》 2024年第1期81-97,共17页
理论上,产业与人才的发展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影响且融合发展的。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和人才集聚视角,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情景对产业与人才的相互影响进行实证探究,结果总体上支持了理论判断。首先,大湾区内地九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与人才... 理论上,产业与人才的发展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影响且融合发展的。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和人才集聚视角,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情景对产业与人才的相互影响进行实证探究,结果总体上支持了理论判断。首先,大湾区内地九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与人才集聚、高学历人才集聚之间均存在较强关联。近十几年,大湾区内地九市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与人才(尤其是高学历人才)集聚程度均处于上升态势,不同的是,前者的上升速度快于后者,人才结构优化提升跟不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其次大湾区内地九市的人才集聚对当地产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然而,高学历人才集聚对当地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而是通过促进当地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建设等路径正面影响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本文的发现为决策者研判粤港澳大湾区产才融合发展程度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发展 人才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 人才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网络空间格局及其结构韧性评估
14
作者 高鑫 丁晨浩 +1 位作者 巫昊燕 余鑫鑫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54,共8页
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主体,其内部表现为各节点相互联系的复杂网络,分析其在急性冲击与慢性压力下的韧性表现对区域安全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20年成渝城市群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交通、经济、信息和综合联系网络,... 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主体,其内部表现为各节点相互联系的复杂网络,分析其在急性冲击与慢性压力下的韧性表现对区域安全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20年成渝城市群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交通、经济、信息和综合联系网络,从层级性、匹配性、传输性、集聚性四方面评估其网络结构韧性,模拟分析中断环境下网络结构的吸收能力和容错能力。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网络空间格局“双核”为引领,层级差异鲜明。拓扑结构绝对极化与相对均衡化并存。网络层级性非均质化与立体化特征显著;异配性强且同质抱团现象不显著;传输效率偏高,可达性与扩散性较强;头部城市强集聚与非核心城市单向联系。在中断环境下,吸收能力与容错能力表现为信息网络>经济网络>综合网络>交通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城市网络 网络结构韧性 韧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传统金融与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金融地理空间演进视角
15
作者 蔺鹏 孟娜娜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65,共16页
论文利用中国八大城市群139个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金融地理空间演进视角实证考察了数字金融、传统金融驱动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空间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数字金融总指... 论文利用中国八大城市群139个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金融地理空间演进视角实证考察了数字金融、传统金融驱动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空间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数字金融总指数和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均对城市群TFP增长产生强劲且显著的正向激励效应;数字金融总指数和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均能通过缓解金融集聚程度驱动城市群TFP提升;不同类型空间权重矩阵下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对城市群TFP增长的空间效应方向和强度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地理距离因素影响下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易于形成相互促进的耦合协同效应,经济距离因素影响下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易于产生相互竞争的替代补充效应。研究结论表明,数字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的技术性升级和延续性创新,能够重塑以金融集聚为核心特征的金融地理空间格局,但其依然对传统金融供给及其金融地理结构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传统金融 全要素生产率 金融地理结构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森林城市群建设现状及对策
16
作者 万泽敏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204-206,共3页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森林城市群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森林城市群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从新时代我国森林城市群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森林城市群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森林城市群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从新时代我国森林城市群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并从优化城市森林结构、加强城市森林管理维护以及推进智慧森林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城市群 生态环境 管理维护 森林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团聚结构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垚 吴珺 +2 位作者 魏飞 骞伟中 余皓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2-428,共7页
纳米聚团床催化裂解法制得的碳纳米管均以团聚体形式存在。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两种碳纳米管团聚体的团聚结构、分散形态及微观结构。研究表明 ,纳米聚团床催化裂解法制备的碳纳米管具有多级团聚结构 ,范德华力及缠绕作用共同造成... 纳米聚团床催化裂解法制得的碳纳米管均以团聚体形式存在。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两种碳纳米管团聚体的团聚结构、分散形态及微观结构。研究表明 ,纳米聚团床催化裂解法制备的碳纳米管具有多级团聚结构 ,范德华力及缠绕作用共同造成了多级团聚体的形成。细长的碳纳米管分散困难 ,易絮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团聚结构 电子显微镜 微观结构 分散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防聚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徐勇军 曾亚龙 +1 位作者 丁静 杨晓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2-104,共3页
油气管线中,防止气体水合物阻塞的主要抑制剂有热力学抑制剂、动力学抑制剂和防聚剂。近年来,通过防聚剂将水合物分散到冷凝相这一方法部分取代了前两者。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究者开始使用表面活性剂作为防聚剂。进入21世纪后,防聚剂研... 油气管线中,防止气体水合物阻塞的主要抑制剂有热力学抑制剂、动力学抑制剂和防聚剂。近年来,通过防聚剂将水合物分散到冷凝相这一方法部分取代了前两者。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究者开始使用表面活性剂作为防聚剂。进入21世纪后,防聚剂研究重点为减低生产成本、减弱环境危害。筒述了几大石油公司和研究所防聚剂研究情况,从防聚剂机理、化学结构、防聚效果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几种防聚剂。认为未来防聚剂的研究重点应放在防聚剂与热力学抑制剂的协同作用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水合物 防聚剂 表面活性剂 机理 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识别、选择及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智勇 李纯 +2 位作者 黄亚平 杨柳 郑志明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6-113,共8页
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密集区空间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生态空间的保护压力越来越大。文章在对武鄂黄黄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现状进行测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结构要素主要包括生态联系带、生态极核、网... 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密集区空间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生态空间的保护压力越来越大。文章在对武鄂黄黄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现状进行测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结构要素主要包括生态联系带、生态极核、网状廊道和生态基底,同时结合国内外部分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结构实证分析构建"绿带+环楔""绿心+环楔"的生态空间结构框架,并提出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框架、完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创新区域生态空间管治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的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密集区 生态空间 结构要素 结构框架 优化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0
作者 吴建楠 程绍铂 姚士谋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7-101,共5页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的推动下,城市群地区将成为区域空间未来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研究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本研究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的推动下,城市群地区将成为区域空间未来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研究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本研究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空间演化阶段、演化模式、动力机制、城市群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对城市群空间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