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确定性预测的气动力建模与主动采样
1
作者 张子军 李怀璐 +2 位作者 赵彤 王旭 张伟伟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I0001,共11页
神经网络方法作为一种高效高精度建模方法,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自身的“黑箱”特性结合工程问题特有的小样本现象使得模型可靠性不足,预测结果不确定性大,严重制约了神经网络模型的使用。为提高神经网络模型的工程适用性,以飞... 神经网络方法作为一种高效高精度建模方法,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自身的“黑箱”特性结合工程问题特有的小样本现象使得模型可靠性不足,预测结果不确定性大,严重制约了神经网络模型的使用。为提高神经网络模型的工程适用性,以飞机纵向非定常气动特性为研究对象,利用时间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了纵向大幅振荡风洞试验的时域非定常气动力建模,并使用MC-Dropout技术对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不确定性分析结果,开展了风洞试验样本主动采样。结果表明,模型不确定性可作为预测精度的先验评价指标,模型预测误差与不确定性具有强线性关系,主动采样策略较随机采样策略可以最多降低40%的样本需求,验证了该方法在提升黑箱模型可信度与降低建模样本需求量方面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迎角 风洞试验 非定常气动力 神经网络 不确定性 主动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失速及其实验方法与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孟宣市 鞠恩博 俞熠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I0001,共28页
动态失速是一种复杂的非定常、非线性气动现象,广泛存在于直升机、风力机、航空压气机等旋转机械设备运行及飞机大迎角机动、编队飞行过程中。该现象涉及流动分离、剪切层失稳、动态失速涡的生成与演化等问题,并伴随显著的气动力迟滞效... 动态失速是一种复杂的非定常、非线性气动现象,广泛存在于直升机、风力机、航空压气机等旋转机械设备运行及飞机大迎角机动、编队飞行过程中。该现象涉及流动分离、剪切层失稳、动态失速涡的生成与演化等问题,并伴随显著的气动力迟滞效应和动态载荷变化,极易导致飞行器升力骤降、阻力急剧增加及颤振等问题。由于非定常转捩预测、大迎角分离以及动态失速可靠模拟等前沿空气动力学问题尚未解决,风洞实验成为揭示动态失速特性及流动机制的核心手段。本文系统综述了动态失速的基本特性与风洞实验方法,重点探讨了压力测量、转捩检测、空间流场精细结构显示与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实验测量技术对于捕捉动态失速过程中的流动特性至关重要,而误差修正技术显著提升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此外,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多物理场耦合测量技术的开发,并结合智能化风洞实验与机器学习方法,全面解析动态失速的流动机制,为航空航天与风能等领域提供高效的设计优化和流动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失速 大迎角空气动力学 编队飞行 转捩检测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ansformer的飞机状态预测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经纬 高艳鹍 +1 位作者 宋澣兴 刘一非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7-483,共7页
在非定常气动力下,为防止飞机进入危险状态,通过建模进行状态预测,是保障飞行安全的重要手段,传统方法建模过程复杂、工程化难度大且普适性不强。为更好解决大迎角下飞行状态预测,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时序序列预测方法,推测飞机的飞行状... 在非定常气动力下,为防止飞机进入危险状态,通过建模进行状态预测,是保障飞行安全的重要手段,传统方法建模过程复杂、工程化难度大且普适性不强。为更好解决大迎角下飞行状态预测,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时序序列预测方法,推测飞机的飞行状态,达到最大限度发掘飞机性能、保障飞行安全的目的。提出一种多任务Transformer模型,同时完成飞行状态参数回归和飞行状态分类。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同类模型,该模型的预测性能有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任务 深度学习 时序预测 状态分类 气动力建模 大迎角 非定常气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迎角非定常气动力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海生 张海酉 刘志涛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3-737,共5页
以战斗机俯仰机动为例,建立了飞机大迎角非定常气动力模型,包括非线性代数模型、Fourier函数分析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差分方程模型以及模糊逻辑模型。并用SDM标模大振幅俯仰振荡非定常气动力风洞试验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验证了... 以战斗机俯仰机动为例,建立了飞机大迎角非定常气动力模型,包括非线性代数模型、Fourier函数分析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差分方程模型以及模糊逻辑模型。并用SDM标模大振幅俯仰振荡非定常气动力风洞试验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从模型物理意义、参数辨识难易程度及模型通用性和精确度等方面对几种非定常气动力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迎角 非定常气动力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攻角下有限振幅俯仰飞行的非线性动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陆夕云 杨国伟 +1 位作者 庄礼贤 李潜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7-182,共6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关于大攻角飞行条件下,飞行器非线性动稳定性分析的数学方法。基于飞行器整体运动的低频特点(k1),将动稳定性导数的概念推广到大攻角有限摆幅振荡飞行的稳定性分析,给出了逐次求取各阶动导数的摄动方法,导出了... 本文介绍了一种关于大攻角飞行条件下,飞行器非线性动稳定性分析的数学方法。基于飞行器整体运动的低频特点(k1),将动稳定性导数的概念推广到大攻角有限摆幅振荡飞行的稳定性分析,给出了逐次求取各阶动导数的摄动方法,导出了小参数形式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结合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可以揭示大攻角飞行中的某些非线性特征,方法原则上可推广到多自由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稳定性 气动力 大攻角飞行 非线性振动 飞行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F-16飞行器风洞虚拟飞行试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石玉 赵俊波 +2 位作者 付增良 梁彬 周家检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54,86,共7页
为研究高性能战斗机在大迎角机动飞行时复杂的非定常流动现象和运动-控制耦合现象,研制了三自由度风洞虚拟飞行试验系统,开展了类F-16飞行器模型风洞虚拟飞行试验。在小迎角试验中完成模型短周期运动模态模拟和控制律验证,在大迎角试验... 为研究高性能战斗机在大迎角机动飞行时复杂的非定常流动现象和运动-控制耦合现象,研制了三自由度风洞虚拟飞行试验系统,开展了类F-16飞行器模型风洞虚拟飞行试验。在小迎角试验中完成模型短周期运动模态模拟和控制律验证,在大迎角试验中测量到俯仰运动失稳现象,在负迎角试验中测量到横航向耦合失稳现象。研究表明:在横航向耦合失稳时,采用副翼增稳滚转通道难以恢复横航向稳定性,且可能发生运动-控制耦合振荡,而通过升降舵机动改变迎角可有效恢复横航向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6 3-Dof 虚拟飞行试验 非定常气动力 大迎角 横航向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部钝度对大迎角非对称多涡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刚 邓学蓥 +1 位作者 刘沛清 王延奎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3,共7页
在西北工业大学NF 3风洞通过表面测压和物面油流实验以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2m水洞利用染色线显示和激光片光技术,对尖头和钝头拱形细长体大迎角绕流结构和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头拱形细长体在大迎角下(45°≤α≤60&#... 在西北工业大学NF 3风洞通过表面测压和物面油流实验以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2m水洞利用染色线显示和激光片光技术,对尖头和钝头拱形细长体大迎角绕流结构和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头拱形细长体在大迎角下(45°≤α≤60°)表现出非对称多涡的复杂涡系流动现象,相应的截面侧向力CZ沿轴向呈现出类似正弦曲线形式的减幅振荡,并且侧向力幅值较大(1<CZ<3.5);而将尖头改为钝头,CZ的幅值比原来减小2/3(CZ<1),而且在某些滚转角下呈现侧向力分布基本为零的现象。文中分析了侧向力大幅度减小的机理,认为尖拱头部顶端变钝后,物面分离线由开式分离变为闭式分离,并且在顶端背风侧形成U形马蹄涡结构;马蹄涡的作用是约束背风侧2个主涡,抑制非对称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钝度 大迎角空气动力学 涡系结构 飞行器 侧向力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式等离子体激励对细长体分离涡的控制 被引量:6
8
作者 孟宣市 王健磊 +2 位作者 蔡晋生 罗时钧 刘锋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7-651,669,共6页
应用一对单介质阻挡放电(Single-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DBD)等离子体激励器对20°顶角圆锥前体分离涡流场进行了主动控制实验研究。在模型尖端处表面上布置两组不同形式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通过左、右舷等离子... 应用一对单介质阻挡放电(Single-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DBD)等离子体激励器对20°顶角圆锥前体分离涡流场进行了主动控制实验研究。在模型尖端处表面上布置两组不同形式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通过左、右舷等离子体激励器分别开启来实现对圆锥前体非对称涡流场的控制。对圆锥前体8个测量截面的周向压力分布进行了测量,并对相应的缩比模型进行了固定截面的粒子图像测速实验(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静态压力测量实验在3.0m×1.6m低速低湍流直流闭口风洞中进行,粒子图像测速实验在0.6m×0.5m低速直流开口风洞中进行,迎角固定在45°。研究结果表明:对两种不同形式和布置位置的激励器,当左、右舷激励器分别开启时,压力分布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显示出等离子体激励对非对称分离涡流场可以进行有效控制;顺吹型和逆吹型等离子激励器对流场产生影响的效果和机理有所不同,应用顺吹型等离子体激励器时的流动控制有效风速要高于使用逆吹型等离子体激励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分离涡 大迎角空气动力学 等离子体 主动流动控制 压力分布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界雷诺数细长体绕流流态随迎角的变化和分区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刚 邓学蓥 +1 位作者 王延奎 陈学锐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25,36,共8页
通过在北航1.2m水洞中利用染色液显示和激光片光技术的显示实验以及在西工大NF-3风洞中进行的表面测压实验,对拱形头部细长旋成体在无侧滑条件下的流场结构和流动特性随着迎角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流动显示和测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在北航1.2m水洞中利用染色液显示和激光片光技术的显示实验以及在西工大NF-3风洞中进行的表面测压实验,对拱形头部细长旋成体在无侧滑条件下的流场结构和流动特性随着迎角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流动显示和测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迎角从0°到90°范围内绕细长体的流动进行了流态分区,即细长体绕流经历6种流态:极小迎角下(0°≤α≤3°)物面附着绕流流态、小迎角下(3°<α≤25°)背部对称旋涡流态、中等迎角下(25°<α≤40°)背部2个非对称旋涡流态、大迎角下(40°<α≤60°)的非对称多涡系复杂流态、特大迎角下(60°<α<75°)背部多个旋涡依次破裂的流态、极大迎角下(75°≤α≤90°)背部类卡门涡街(或随机尾迹)流态。阐述了不同区域的流动特性和气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雷诺数 细长旋成体 非对称涡系 大迎角空气动力学 液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风洞超大迎角试验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范召林 吴军强 +4 位作者 贺中 董臻东 武春祥 刘伟 朱庆洪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42,共7页
大迎角风洞试验技术是先进高机动飞行器研制必需的关键技术。气动中心发展的高速风洞超大迎角试验技术 ,包括大迎角机构、模型、天平等。 1 .2m风洞超大迎角试验结果与 2 .4m量级的大风洞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试验精度基本达到了&... 大迎角风洞试验技术是先进高机动飞行器研制必需的关键技术。气动中心发展的高速风洞超大迎角试验技术 ,包括大迎角机构、模型、天平等。 1 .2m风洞超大迎角试验结果与 2 .4m量级的大风洞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试验精度基本达到了××标准对小迎角试验精度的要求 ,表明 1 .2m风洞超大迎角试验技术研究获得了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风洞 飞行器研制 大迎角空气动力学 大迎角试验 风洞试验技术 大迎角机构 模型 天平 大迎角风洞试验技术 支撑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长体大迎角绕流的滚转角特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刚 梁新刚 邓学蓥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14,19,共5页
尖拱和钝拱细长体的截面侧向力分布呈现明显的滚转角效应。不同滚转角下尖拱侧向力沿轴向分布曲线(CC~x/D)的相位和半周期各不相同,截面侧向力随滚转角变化(CC~)呈现一定的无规律性;而钝拱CC~x/D曲线的相位和半周期基本相同,但振幅... 尖拱和钝拱细长体的截面侧向力分布呈现明显的滚转角效应。不同滚转角下尖拱侧向力沿轴向分布曲线(CC~x/D)的相位和半周期各不相同,截面侧向力随滚转角变化(CC~)呈现一定的无规律性;而钝拱CC~x/D曲线的相位和半周期基本相同,但振幅值大小依赖于滚转角,CC~分布呈完全的无规律性。尖拱模型头部的加工精度导致的微扰动使得尖拱CC~x/D分布变成型式基本一致的两簇曲线,其特征点和半周期分别对应相同,CC~分布呈现典型的双周期方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长旋成体 大迎角 非对称 滚转角效应 双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展向射流控制机翼前缘涡的机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秦燕华 庄逢甘 沈礼敏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7-275,共9页
旋涡和流动分离的控制一直是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表明展向吹气是控制机翼上旋涡破裂和流动分离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气动措施。本文综述了在这一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利用流动显示和LDV技术探索展向吹气与机翼前缘... 旋涡和流动分离的控制一直是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表明展向吹气是控制机翼上旋涡破裂和流动分离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气动措施。本文综述了在这一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利用流动显示和LDV技术探索展向吹气与机翼前缘涡干扰的机理,各种吹气方案和影响因素对气动特性的影响,利用展向吹气控制前缘涡位置改善涡襟翼效率的研究以及脉冲吹气提高吹气效率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涡控制 展向射流 机翼 流动分离 旋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斗机大迎角气动特性研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海峰 展京霞 +2 位作者 陈科 陈翔 陈梓钧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5,共25页
飞机布局的大迎角气动特性是决定飞行包线左边界的主要因素之一。飞行包线左边界区域的扩展增强了飞机的大迎角机动性和敏捷性,但是同时也极大地挑战着飞机的安全。几十年来,随着大迎角飞行研究技术的发展,战斗机飞行不断突破失速迎角... 飞机布局的大迎角气动特性是决定飞行包线左边界的主要因素之一。飞行包线左边界区域的扩展增强了飞机的大迎角机动性和敏捷性,但是同时也极大地挑战着飞机的安全。几十年来,随着大迎角飞行研究技术的发展,战斗机飞行不断突破失速迎角附近及以上区域,将飞行左边界左移,扩大了飞行包线,减少了飞行限制,挖掘了战斗机的作战潜能。本文对战斗机大迎角飞行相关的气动特性研究技术,包括流动机理研究、数值计算方法研究、风洞气动试验、气动建模与数据库构建、气动与控制综合验证等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阐述。基于这些技术的发展,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战斗机大迎角气动特性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包括大迎角气动力预先设计、气动力获取、气动力表达、气动力综合分析和气动-运动-控制一体化验证五个部分,以供相关装备研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迎角 非线性非定常气动力 风洞试验 气动力模型 气动-运动-控制综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体非对称涡流动临界雷诺数效应及分区特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柏楠 邓学蓥 +1 位作者 马宝峰 王延奎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9-535,共7页
通过模型表面测压和油流显示,对旋成体于50°迎角在临界雷诺数区域(0.13×10^6~0.81×10^6)的压力分布和侧向力特性随雷诺数变化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e数从亚临界增加至临界区域,模型表面的低位涡侧首先... 通过模型表面测压和油流显示,对旋成体于50°迎角在临界雷诺数区域(0.13×10^6~0.81×10^6)的压力分布和侧向力特性随雷诺数变化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e数从亚临界增加至临界区域,模型表面的低位涡侧首先出现层流分离气泡成为转捩分离(Tr),而高位涡侧仍处于亚临界层流分离(L),非对称更为显著,侧向力较亚临界区有所增加;随着雷诺数进一步增加,高位涡侧才成为转捩分离,此时非对称流动逐渐演变成对称流动,压力分布呈对称的平台状,侧向力明显减小,因此,通过流动分离前的压力恢复值作为判则,根据旋成体两侧边界层分别处于L/Tr和Tr/Tr状态,可将临界雷诺数区域划分为临界起始发展区和临界区。最后据此判则讨论了旋成体绕流沿轴向多种流态共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迎角空气动力学 前体 非对称涡流动 Re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65°双三角翼模型大迎角气动特性风洞实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海生 姜裕标 +1 位作者 刘志涛 史喆羽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2,共7页
在气动中心低速所Φ3.2m风洞综合运用测力、测压、烟流和PIV流场测量等手段对80°/65°双三角翼模型大迎角气动特性、压力分布及空间流场结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雷诺数为0.49~1.3(×106),迎角为0°~60°。... 在气动中心低速所Φ3.2m风洞综合运用测力、测压、烟流和PIV流场测量等手段对80°/65°双三角翼模型大迎角气动特性、压力分布及空间流场结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雷诺数为0.49~1.3(×106),迎角为0°~60°。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实验手段获得的研究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该双三角翼在迎角30°时升力系数出现最大值,在迎角30°~37°之间,升力系数变化不大,之后升力系数急剧下降;迎角超过30°,前缘涡出现破裂,迎角由38°增至40°,吸力峰消失,压力系数骤降,迎角超过40°吸力峰完全消失,前缘涡完全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角翼 大迎角空气动力学 流动机理 风洞实验 涡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迎角非定常气动力建模与模型比较 被引量:4
16
作者 史志伟 吴根兴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54-461,共8页
应用系统识理论,以600 三角翼纵向俯仰运动为例,在频率域内建立了基于Fourier变换法的非定常气动力数学模型及非线性代数模型,在时间域内建立了基于Fourier反变换法及数据库法的阶跃函数模型。用大振幅非定常实验... 应用系统识理论,以600 三角翼纵向俯仰运动为例,在频率域内建立了基于Fourier变换法的非定常气动力数学模型及非线性代数模型,在时间域内建立了基于Fourier反变换法及数据库法的阶跃函数模型。用大振幅非定常实验数据进行模型参数辨识。本文主要对Fourier变换模型初值的选取进行讨论,并对所建立的几种数学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Fourier变换法的数学模型,有明确的表达式,拟合结果较好;非线性代数模型表达式简单,便于应用,但对于不同实验模型,表达式不同;基于Fourier 反变换法的阶跃函数模型,表达式复杂,而且当时间趋于零时,计算误差较大;基于数据库法的阶跃函数模型没有明确表达式,但其精度较高,可以用于对其他模型结果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迎角 非定常气动力 模型辨识 战斗机 频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身大迎角气动力的控制实验 被引量:6
17
作者 曹义华 邓学蓥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4-399,共6页
本文研究了圆锥机身模型在迎角0°~90°范围内的气动力特性。采用边条控制技术,可获得所需要的控制力与控制力矩。通过边条的对称或单侧布局和匹配边条不同的大小与安装位置,可以找到非对称力的最优控制方案。对对称布局... 本文研究了圆锥机身模型在迎角0°~90°范围内的气动力特性。采用边条控制技术,可获得所需要的控制力与控制力矩。通过边条的对称或单侧布局和匹配边条不同的大小与安装位置,可以找到非对称力的最优控制方案。对对称布局,可以使对称现象得到控制,虽然侧力还微小产生,但侧力起始迎角却明显增大,且变化峰值可降低到原来的25%;对单边条控制,可以获得理想平稳的控制力与控制力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力 飞机机身 大迎角 边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音速大攻角子弹药气动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完颜振海 冯顺山 +1 位作者 董永香 李顺平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9-161,共3页
子弹药从母弹中抛出时受诸多因素影响会发生翻转,其外弹道设计和计算需要研究其在大攻角情况下的气动特性。采用激波捕捉型和激波装配型两种网格,基于有限体积法求解积分形式的Navier-Stokes方程,使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封闭方程,对子弹... 子弹药从母弹中抛出时受诸多因素影响会发生翻转,其外弹道设计和计算需要研究其在大攻角情况下的气动特性。采用激波捕捉型和激波装配型两种网格,基于有限体积法求解积分形式的Navier-Stokes方程,使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封闭方程,对子弹药进行稳态数值模拟。得到其零升阻力系数随马赫数的分布规律,及马赫数为1.5时全攻角范围内的气动系数分布规律,使用数值纹影法显示流场特性随攻角的变化情况,结果采用Missile Datcom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特性 子弹药 超音速 大攻角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飞翼布局横航向特性的控制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霞 秦燕华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给出了在一种飞翼布局上多种气动措施对该布局航向特性影响的探索性研究,包括机头安装不对称边条,机翼前缘不对称安装绕流物以及机头不同位置微量吹气等。结果表明这些措施都能提供航向控制力矩,其中头部边条的作用最明显,头部不对称切... 给出了在一种飞翼布局上多种气动措施对该布局航向特性影响的探索性研究,包括机头安装不对称边条,机翼前缘不对称安装绕流物以及机头不同位置微量吹气等。结果表明这些措施都能提供航向控制力矩,其中头部边条的作用最明显,头部不对称切向吹气提供的航向控制能力也能达到常规方向舵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翼布局 大攻角空气动力 切向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体边条控制技术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夏雪湔 周丹杰 麻树林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4-58,共5页
采用各种不同形状和安装位置的前体边条对前体涡进行控制,研究各种前体边条对全机大迎角气动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 前体涡控制 前体边条 大迎角 机翼空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