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乐趣如何促进农村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积极情绪拓建作用检验
1
作者 徐霞 刘沣仪 +5 位作者 王志强 郜卫峰 陈蔚 徐靖芮 柳鸣毅 黄佳瑷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9,共12页
目的:探讨运动乐趣对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缓解影响,并探析自尊、生命意义感心理资源和体育乡村支教人力资源在其间可能的链式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运动乐趣量表、自尊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流... 目的:探讨运动乐趣对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缓解影响,并探析自尊、生命意义感心理资源和体育乡村支教人力资源在其间可能的链式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运动乐趣量表、自尊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对8810名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采用每万人拥有志愿者人数作为体育乡村支教人力资源的评价指标。结果:运动乐趣对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自尊和生命意义感的正向影响显著(p<0.001),运动乐趣对抑郁和焦虑的负向影响显著(p<0.001);在运动乐趣影响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的过程中,自尊、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总间接效应贡献率为70.2%和61.6%;体育乡村支教人力资源在运动乐趣和自尊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结论:运动乐趣既直接预防和缓解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问题,还通过发展学生的自尊和生命意义感,从而减少抑郁和焦虑;体育乡村支教人力资源越充足,运动乐趣对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作用越强。基于此,从加强运动乐趣的战略意义认识,推动体育、教育及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深度融合,开展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行动,推进多学科综合、高校-体育和教育部门-中小学协同促进农村偏远地区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乐趣 体育乡村支教 儿童青少年 自尊 生命意义感 抑郁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期望的代际互动及其与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关系
2
作者 杨雪 魏雅鑫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1,共7页
本研究采用两年纵向追踪设计,使用交叉滞后模型对1049名10~15岁青少年进行分析,考察家庭期望中的父母期望、青少年期望与其抑郁情绪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两次调查中抑郁情绪、父母期望和青少年期望均具有跨期稳定性;(2)青少年期望... 本研究采用两年纵向追踪设计,使用交叉滞后模型对1049名10~15岁青少年进行分析,考察家庭期望中的父母期望、青少年期望与其抑郁情绪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两次调查中抑郁情绪、父母期望和青少年期望均具有跨期稳定性;(2)青少年期望与父母期望、抑郁情绪之间分别存在相互预测效应;(3)父母期望与青少年抑郁情绪之间呈现同期显著负相关,但未表现出明显的跨期预测效应;(4)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青少年中女性抑郁情绪的持续性更高。该研究结果提示,处理青少年抑郁情绪问题时应重视家庭期望的作用,引导青少年期望发挥能动性,结合家庭期望和性别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情绪 家庭期望 交叉滞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度对社会适应力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
3
作者 王桂红 维克多·亨里科维奇·希尔科 +1 位作者 田英 王子贤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0,共8页
为探讨体育活动参与度对青少年社会适应力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辽宁省739名青少年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参与度、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适应... 为探讨体育活动参与度对青少年社会适应力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辽宁省739名青少年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参与度、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适应力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核心自我评价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体育活动通过提供成功体验与社交反馈,促进核心自我评价的迭代升级,进而增强社会适应力。研究建议:构建“体育课程嵌入-心理评价优化-家校社协同”的多维融合教育体系,开发纵深化的体育干预模块,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社会化实践平台,旨在为青少年社会适应力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活动参与度 核心自我评价 社会适应力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
4
作者 张小崔 朱婷 +1 位作者 雷辉 邓奇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48,共6页
目的: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青少年群体常见的心理健康与问题行为。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并为预防与干预青少年NSSI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追踪研究设计、问卷调查法及青少... 目的: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青少年群体常见的心理健康与问题行为。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并为预防与干预青少年NSSI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追踪研究设计、问卷调查法及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Adolescent Self-Injury Scale,ASIS)对湖南省张家界市3所中学的1042名初中生进行3次追踪调查,每次随访时间间隔为6个月,通过Mplus8.0构建潜在增长曲线模型(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LGCM)考察NSSI行为的发展轨迹,并采用多组差异比较考察性别差异。结果:3个时间点NSSI行为的检出率分别为43.95%、44.43%、38.36%;青少年NSSI行为的LGCM的截距因子的均值为9.540(P<0.001),斜率因子的均值为-2.297(P<0.001),截距的变异(σ^(2)=169.431,P<0.001)和斜率的变异(σ^(2)=141.981,P<0.001)均显著,截距增长因子与斜率增长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559(P<0.001);男性与女性的NSSI行为的初始水平、变化速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SSI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且女性的NSSI行为更为严重。NSSI的初始水平与发展速率均存在个体差异。青少年NSSI行为的变化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变化趋势不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发展轨迹 性别差异 潜在增长曲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MB模型的过渡期管理在青少年癫痫患者中的应用
5
作者 高媛 李楠 +3 位作者 陈芳 邢思琦 王祎雪 蔡艳芳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05-108,12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青少年癫痫过渡期管理效果,为青少年癫痫患者过渡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青少年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组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过渡期管理...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青少年癫痫过渡期管理效果,为青少年癫痫患者过渡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青少年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组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过渡期管理,干预组采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过渡期管理方案。干预周期8周,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过渡期准备水平、自我管理效能。结果86例患者均完成全程研究。干预后,干预组过渡期准备水平得分、自我管理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过渡期管理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癫痫患者的过渡期准备水平和自我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青少年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 过渡期管理 过渡期准备水平 自我效能 延续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生抑郁症状发展轨迹及与学校联结和自我效能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澳伦 张天成 +2 位作者 郭淑媛 张福兰 陈子逸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9-265,共7页
目的:分析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及与学校联结、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早期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于2023年3月(T1)、6月(T2)、12月(T3)对809名初中生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学校联结量表(SCS)和自我效能感... 目的:分析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及与学校联结、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早期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于2023年3月(T1)、6月(T2)、12月(T3)对809名初中生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学校联结量表(SCS)和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追踪调查;并采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LGMM)分析青少年早期抑郁症状发展轨迹的异质性,对抑郁症状发展轨迹与学校联结和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GMM结果显示,青少年早期抑郁症状发展轨迹可分为:“低水平-缓解组”(占比65.3%)、“低水平-稳定组”(占比28.6%)、“中水平-恶化组”(占比6.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0.62,95%CI=0.44~0.86)、学校联结(OR=0.91,95%CI=0.88~0.94)是“低水平-稳定组”的保护因素;男生(OR=0.26,95%CI=0.13~0.53)、学校联结(OR=0.93,95%CI=0.88~0.98)、自我效能(OR=0.90,95%CI=0.85~0.96)是“中水平-恶化组”的保护因素。结论:青少年早期抑郁症状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学校联结和自我效能是青少年早期抑郁症状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早期 抑郁症状 异质性 发展轨迹 学校联结 自我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青少年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苗懿 李隽逸 +3 位作者 黄佩姗 王克 张雪琳 董强利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1,共9页
【目的】调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NSSI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参考。【方法】选取95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DSM-5关于NSS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伴有NSSI行为组(NSSI组)和不伴有NSSI... 【目的】调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NSSI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参考。【方法】选取95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DSM-5关于NSS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伴有NSSI行为组(NSSI组)和不伴有NSSI行为组(nNSSI组)。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ANSA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儿童期创伤问卷简表(CTQ-SF)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NSSI组与nNSSI组两组的组间差异,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95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有59例存在NSSI,检出率为62.11%。NSSI组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CSQ消极应对、对父亲的依恋焦虑、对母亲的依恋焦虑及依恋回避、CTQ-SF总分、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方面的评分均高于nNSSI组(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消极应对、与母亲的依恋回避以及情感虐待可能会提高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P值均<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发生率较高,焦虑、消极应对、对母亲的依恋回避、情感虐待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临床中除了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外,还需注意关注患者的应对方式、亲子关系及童年创伤经历,以减少NSSI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障碍 非自杀性自伤 应对方式 亲子关系 童年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25羟维生素D_(3)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凡豪杰 刘乐伟 +8 位作者 夏磊 田英汉 杨铖 郝明茹 赵鑫 申晴晴 莫大明 耿峰 刘寰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2-618,共7页
背景抑郁障碍(MDD)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也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和血脂水平与MDD有关,但是其是否与NSSI有关尚不明确。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MDD患者的25羟维生素D_(... 背景抑郁障碍(MDD)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也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和血脂水平与MDD有关,但是其是否与NSSI有关尚不明确。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MDD患者的25羟维生素D_(3)[25(OH)D_(3)]和血脂水平,并探索其对NSS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精神科和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MDD患者129例,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NSSI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NSSI组(77例)和非NSSI组(52例)。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失眠严重指数(ISI)、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样本中25(OH)D_(3)和血脂水平,并进行两两比较。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25(OH)D_(3)和血脂水平对NSSI行为的诊断价值。结果NSSI组的年龄低于非NSSI组,而PANSI总分、ISI总分、CES-D总分高于非NSSI组(P<0.05)。NSSI组25(OH)D_(3)水平低于非NSSI组,而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非NSS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OR=5.695,95%CI=2.422~13.388,P<0.001)和25(OH)D_(3)(OR=0.871,95%CI=0.768~0.987,P<0.05)是青少年MDD患者伴有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LDL-C和25(OH)D_(3)评估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5%CI=0.65~0.82,P<0.001)、0.62(95%CI=0.52~0.72,P=0.02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9 mmol/L、19.15μg/L;LDL-C联合25(OH)D_(3)水平[ln(p/1-p)=1.364X1-0.143X2-0.161,其中X1、X2分别为LDL-C、25(OH)D_(3)]预测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的AUC为0.77(95%CI=0.69~0.85,P<0.001),灵敏度为77.92%、特异度为67.31%。结论伴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MDD患者存在一定水平的25(OH)D_(3)和血脂水平紊乱,且LDL-C联合25(OH)D_(3)水平对评估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应定期检测其动态变化并对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抑郁障碍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25羟维生素D_(3) 血脂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信行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四年级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黄莉丽 江燕 +3 位作者 唐敏 张佳蕾 贺加贝 庄建林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3558-3565,共8页
背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其身体状况将影响成年后的健康水平。当前,儿童青少年摄入的游离糖普遍较高,对身体造成潜在的影响。目的探讨基于知信行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四年级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的影响,为学校开展健康促进... 背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其身体状况将影响成年后的健康水平。当前,儿童青少年摄入的游离糖普遍较高,对身体造成潜在的影响。目的探讨基于知信行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四年级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的影响,为学校开展健康促进行动,相关部门制定含糖饮料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3—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上海市长宁区下辖10个街道中随机抽取2个,在每个入选街道内随机抽取1所小学,随后通过区组随机法将2所小学整群分配至对照组(n=262)及干预组(n=230)实施平行对照试验,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采用以“含糖饮料摄入周行为记录册”为主的自我效能教育和知信行教育模式。根据上海市疾控中心统一设计的含糖饮料问卷于干预前和干预后4个月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含糖饮料基本知识、8种常用饮料(碳酸饮料、现榨新鲜果汁、非鲜榨的定型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类定型包装饮料、乳酸菌饮料、配制型乳饮料、茶饮料、奶茶)的每周饮用、消费情况以及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自我效能量表(运动控制效能分量表、饮食控制效能分量表)。结果纳入研究对象492人,其中对照组262人,干预组230人。含糖饮料基本知识方面,干预组的“常喝含糖饮料不会令自己发胖”“口渴时,含糖饮料是解渴的最好选择”知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种常用饮料每周饮用、消费情况方面,干预组的碳酸饮料、现榨新鲜果汁、非鲜榨定型果蔬汁饮料、乳酸菌饮料每周摄入频次比例和每周消费情况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对照组与干预组的现榨新鲜果汁、非鲜榨的定型果蔬汁饮料、乳酸菌饮料的每周消费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自我效能量表评分方面,干预后,对照组与干预组的饮食控制效能维度分量表得分及自我效能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运动效能、饮食控制效能分量表及自我效能量表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干预组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自我效能较好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知信行模式与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其控制摄入含糖饮品的意念与效果,有利于其养成健康习惯、形成健康行为,值得在未来的实践与应用中继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健康 小学生 含糖饮料 营养知识 健康行为 自我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责任对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结局的影响
10
作者 王旭露 叶晓静 +3 位作者 张欣 陈聪 何旭香 张春梅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5-780,共6页
目的:分析家庭责任对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血糖控制的影响,为制订个性化的家庭干预策略和优化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1月—9月选取温州市、苏州市2家三级甲等医院常规复诊的190例青少年1... 目的:分析家庭责任对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血糖控制的影响,为制订个性化的家庭干预策略和优化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1月—9月选取温州市、苏州市2家三级甲等医院常规复诊的190例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糖尿病家庭责任问卷及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分层回归分析责任分担对自我管理行为与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在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过程中,父母责任的比例最高,为42%(21%,59%)。回归结果显示,控制一般资料后,共同责任独立解释16.4%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变异与5.3%的血糖控制变异,父母责任独立解释9.2%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变异与3.4%的血糖控制变异。结论: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及其父母的健康管理责任分担水平有待提升。优化责任分担模式可促进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改善血糖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糖尿病护理 家庭责任 自我管理行为 血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身份认同画像研究
11
作者 董文文 张广超 +3 位作者 郭永攀 王晓凡 渠利霞 张春慧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8-51,共4页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选取16例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Colaizzi 7步法分析资料;同时结合社会适应双功能模型及用户画像工具汇总结果,以词云与表格形式完成画像的可视化。研究结果显示,该人群疾病身份认同用户画像群体...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选取16例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Colaizzi 7步法分析资料;同时结合社会适应双功能模型及用户画像工具汇总结果,以词云与表格形式完成画像的可视化。研究结果显示,该人群疾病身份认同用户画像群体特征可分为基本特征、疾病认知特征、心理特征、社会适应特征;构建4类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身份认同画像:良好型、矛盾型、脆弱型、高危型。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身份认同存在较大群体差异,可根据不同的用户画像群体特征,给予个性化、精准化的管理方案,以维持其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1型糖尿病 疾病身份认同 自我接纳 社会适应 用户画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活动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学校联结和抑郁症状的链式中介作用
12
作者 徐涛 韩政颖 张天成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76,85,共9页
目的:探讨体育活动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及学校联结和抑郁症状的链式中介作用,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运动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学校联结量表,患者健康问卷,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量表对1480名青... 目的:探讨体育活动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及学校联结和抑郁症状的链式中介作用,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运动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学校联结量表,患者健康问卷,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量表对148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采用SPSS 25.0和Mplus8.3进行统计学检验,运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5000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体育活动可以显著负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体育活动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2)体育活动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学校联结,体育活动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症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学校联结也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症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抑郁症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3)学校联结与抑郁症状在体育活动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三条中介路径中,体育活动→学校联结→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路径1),体育活动→抑郁症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路径2),体育活动→学校联结→抑郁症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路径3)分别占总效应的15.2%,11.1%和24.7%。结论:(1)体育活动可以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2)体育活动可以分别通过学校联结和抑郁症状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简单中介效应;(3)体育活动可以通过学校联结和抑郁症状的链式中介效应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活动 学校联结 抑郁症状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链式中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务态功能MRI用于非自杀性自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3
作者 彭诗集 刘念 +4 位作者 李颖 李航宇 余锐 廖开科 陈馨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4-497,共4页
非自杀性自伤(NSSI)指以自伤行为为主而无自杀意图的精神障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奖赏环路异常、痛觉处理异常、情绪管理障碍、冲动控制障碍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失调等有关。任务态功能MRI(fMRI)有助于理解NSSI不同任务状... 非自杀性自伤(NSSI)指以自伤行为为主而无自杀意图的精神障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奖赏环路异常、痛觉处理异常、情绪管理障碍、冲动控制障碍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失调等有关。任务态功能MRI(fMRI)有助于理解NSSI不同任务状态或行为下的内在联系和神经环路机制。本文就任务态fMRI用于NSSI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我伤害行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生的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价值冲突的中介模型
14
作者 王锦 杨晓凡 +1 位作者 刘晓金 徐紫陌 《心理与行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07,共7页
中学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以往研究较少从自我认同的时间维度关注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为此,本研究聚焦中学生群体,通过问卷(研究1)和实验(研究2)探讨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未来自我... 中学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以往研究较少从自我认同的时间维度关注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为此,本研究聚焦中学生群体,通过问卷(研究1)和实验(研究2)探讨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未来自我连续性既能提高主观幸福感,也能降低价值冲突;价值冲突在未来自我连续性提升主观幸福感中起中介作用,未来自我连续性通过降低价值冲突进而提高主观幸福感。研究为在中学生群体中,从自我认同角度强化未来自我连续性,从而引领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提高主观幸福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自我连续性 价值冲突 生活满意度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年期家庭负性经历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独立作用及累加效应
15
作者 王晖 冯映雪 +1 位作者 熊昱可 刘霞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童年期家庭负性经历是指个体在童年期所遭受的来自家庭环境的负性经历,是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同时纳入早期家庭环境中涉及忽视、虐待和功能不良三方面共10种负性经历,本研究全面系统地考察了童年期家庭负性经历对青少年... 童年期家庭负性经历是指个体在童年期所遭受的来自家庭环境的负性经历,是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同时纳入早期家庭环境中涉及忽视、虐待和功能不良三方面共10种负性经历,本研究全面系统地考察了童年期家庭负性经历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独立作用、累加作用及性别差异。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492名青少年,结果发现:(1)家庭忽视(情绪忽视和躯体忽视)、家庭虐待(情绪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以及家庭功能不良(家庭成员物质滥用和目睹家庭暴力)对自伤具有显著单独预测作用。不过,在控制其他负性经历的影响后,仅情绪虐待、性虐待和目睹家庭暴力具有独立预测作用;(2)童年期的家庭负性经历对自伤具有累加效应;(3)父母离婚/分居对自伤作用的性别差异显著,表现为仅能显著预测女生的自伤风险;童年期家庭负性经历累加效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负性经历 自伤行为 独立作用 累加效应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性混乱和青少年自伤的循环作用关系:疏离感的纵向中介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红磊 余伟明 成宇芳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9,共13页
青春期是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同时伴随着心理社会发展的不适应问题(例如,自伤)。本研究采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RI-CLPM),考察青少年同一性混乱和自伤(NSSI)的动态双向作用模式,并检验疏离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同一... 青春期是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同时伴随着心理社会发展的不适应问题(例如,自伤)。本研究采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RI-CLPM),考察青少年同一性混乱和自伤(NSSI)的动态双向作用模式,并检验疏离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同一性混乱量表、疏离感量表和自伤行为量表对1258名中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三波段调查(分别记作T1、T2和T3)。RI-CLPM结果表明:(1)分离了个体间效应后,个体内水平上T1的NSSI显著正向预测T2的同一性混乱,而T2的同一性混乱显著正向预测T3的NSSI,T2的NSSI也显著正向预测T3的同一性混乱。青少年同一性混乱和NSSI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2)个体内水平上T2的疏离感在T1的NSSI与T3的同一性混乱的关系中具有纵向中介作用。本研究基于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将同一性这一青少年的关键发展任务和NSSI在时间尺度上联系起来,对青少年NSSI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性混乱 自伤 疏离感 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 青春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应对方式在强化敏感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系中的作用
17
作者 许红燕 施景阳 +1 位作者 姚庚华 汪永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应对方式在强化敏感性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4462名中学生。通过问题“在过去的1年里,你是否有过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但不是为了结束生命)”了解被调查对象是否在过去12... 目的:探讨青少年应对方式在强化敏感性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4462名中学生。通过问题“在过去的1年里,你是否有过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但不是为了结束生命)”了解被调查对象是否在过去12个月存在NSSI行为,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评估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采用强化敏感性量表(RSS)评估奖励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结果:全部被调查者中有506人(11.3%)报告在过去的1年内有NSSI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S惩罚敏感性总分(OR=1.26,95%CI=1.10~1.46)和TCSQ消极应对总分(OR=2.23,95%CI=1.92~2.60)与NSSI行为发生呈正向关联,TCSQ积极应对总分(OR=0.70,95%CI=0.62~0.80)和NSSI行为发生呈负向关联。中介效应分析显示,TCSQ积极应对总分(β=0.15,95%CI=0.10~0.20)和TCSQ消极应对总分(β=0.53,95%CI=0.43~0.64)在RSS惩罚敏感性总分与NSSI行为发生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与惩罚敏感系统过度激活有关,不良应对方式是惩罚敏感性过度激活导致NSSI行为的可能心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强化敏感理论 惩罚敏感性 应对方式 中介作用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应用于儿童疼痛自我管理的范围综述
18
作者 王倩秋 蒋莅 石贇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229,共7页
背景超过75%的儿童都经历过中度以上的疼痛,随着医疗应用程序(APP)领域的发展,其在儿童疼痛自我管理中的应用引起关注。目的概述APP在儿童疼痛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其发展、可行性与有效性等。设计范围综述。方法检索PubMed、Embas... 背景超过75%的儿童都经历过中度以上的疼痛,随着医疗应用程序(APP)领域的发展,其在儿童疼痛自我管理中的应用引起关注。目的概述APP在儿童疼痛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其发展、可行性与有效性等。设计范围综述。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11月14日。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资料提取后,从研究类型、研究人群、APP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结局指标APP应用于儿童疼痛自我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符合本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3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横断面调查26篇,RCT 7篇。研究人群2377名,中位年龄13.3(5.3~17.4)岁。研究均在欧美国家开展。应用于慢性疼痛11篇,癌痛9篇,术后疼痛6篇,幼年特发性关节炎2篇,镰状细胞贫血、功能性腹痛、精神发育迟缓、多动症、过去3个月疼痛经历患儿及健康志愿者各1篇。27篇文献以可行性作为结局;3篇文献以传统视觉模拟疼痛量表(pVAS)作参照,通过组内相关系数反映电子视觉模拟量表(eVAS)、电子色彩模拟量表(eCAS)等APP对疼痛评分的一致性;24篇文献通过APP获取或记录疼痛相关信息,以问卷或访谈调查反映APP的可行性;8篇文献通过使用APP进行疼痛管理的意愿反映可行性。6篇RCT评价了APP应用于儿童疼痛管理的有效性,以疼痛强度、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受试者疼痛自我管理能力作为评价指标。结论APP用于儿童疼痛自我管理是有前景的临床研究课题,其可行性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建立适合本土文化的APP,特别是建立以患儿自我感受为主的有效性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疼痛 自我管理 应用程序 自我效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旅游与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事实、机制与政策含义
19
作者 朱志胜 吕瑞雪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9,共16页
非惯常环境中旅游式学习被视为促进个体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方式,理解旅游活动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因果联系与发生机制对培育和释放人口质量红利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旅游对... 非惯常环境中旅游式学习被视为促进个体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方式,理解旅游活动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因果联系与发生机制对培育和释放人口质量红利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旅游对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家庭旅游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非认知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外倾性、亲和性等非认知能力提升价值更为明显。上述效应在青少年户籍性质、随迁状态和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等不同特征群体中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家庭旅游有助于缩小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分化,进而推动总体人力资本的均衡提升。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证实了教育期望机制和家庭氛围机制的存在,家庭旅游能够改变青少年自身的教育期望及其学习态度,优化父母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投入决策,并且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和亲子互动,进而显著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促进青少年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旅游 青少年人力资本 教育期望 家庭氛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自尊与希望的交叉滞后分析
20
作者 向光璨 诸思羽 +2 位作者 牟素月 李庆庆 杜肖丽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80-785,共6页
目的:考察青少年自尊与希望的纵向关系并揭示其性别差异。方法:选取1982名青少年(年龄11~24岁),采用自尊量表、儿童希望量表进行为期1年3个时点(基线时间为T1,6个月后为T2,1年后为T3)的纵向评估,并使用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 目的:考察青少年自尊与希望的纵向关系并揭示其性别差异。方法:选取1982名青少年(年龄11~24岁),采用自尊量表、儿童希望量表进行为期1年3个时点(基线时间为T1,6个月后为T2,1年后为T3)的纵向评估,并使用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3次测量中,青少年的自尊得分均与希望得分呈正相关(r=0.40~0.67);交叉滞后分析的结果表明,自尊得分与希望得分在3次测量中存在双向预测作用(β=0.09~0.22);多群组分析结果发现,3次测量中自尊的自回归通径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Waldχ^(2)=3.78~3.84),即女生自尊的自回归通径系数显著高于男生。结论:青少年的自尊与希望具有双向预测关系,在交叉滞后通径上无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尊 希望 青少年 交叉滞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