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及邻区中强震前固体潮调制比特征分析
1
作者 宋潇潇 黄颂 +2 位作者 翁骋 吴海波 陈俊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51,共11页
采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2000—2023年湖北及邻区16次4级以上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分析中强地震前调制比时空演化特征。当固体潮调制比最大值连续三个月不低于0.8,且异常空间尺度不小于15000km^(2)时可视为异常。结果表明,12次(7... 采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2000—2023年湖北及邻区16次4级以上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分析中强地震前调制比时空演化特征。当固体潮调制比最大值连续三个月不低于0.8,且异常空间尺度不小于15000km^(2)时可视为异常。结果表明,12次(75%)地震前存在调制比高值异常,表明该方法对湖北及邻区中强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中强地震通常发生在调制比高值开始后5~20个月或异常结束后13个月内,优势发震时段为异常持续期间或异常结束后9个月内;震中位于异常区域及周边150km范围内,其中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异常区域及周边50km范围内;震级与异常最大值存在一定的关联,5级以上地震前异常显著程度通常较高;预报效能评估R=0.671,R_(0)=0.274。固体潮调制比方法可为湖北及邻区中强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及邻区 固体潮调制比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闽相邻区白垩纪上下火山岩系成因与壳幔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段政 赵希林 +6 位作者 邢光福 杨祝良 余明刚 陈志洪 靳国栋 姜杨 李亚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9-338,共20页
浙闽相邻区广泛出露的白垩纪火山岩划分为上下火山岩系。下火山岩系为大面积展布的早白垩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Pb等和LREE,无明显Eu异常,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等,εHf(t... 浙闽相邻区广泛出露的白垩纪火山岩划分为上下火山岩系。下火山岩系为大面积展布的早白垩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Pb等和LREE,无明显Eu异常,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等,εHf(t)值较低(-20.43^-6.39),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在1.8~2.2Ga之间。上火山岩系为局限于断陷盆地内的早白垩世晚期长英质火山岩,属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相对贫硅贫碱但同样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负Eu异常明显,εHf(t)值较高(-10.00^-4.51)。研究表明,上下火山岩系均表现出随时代变新ΣREE和LREE分异程度降低的趋势,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主要为幔源岩浆底侵导致古元古代陆壳基底部分熔融形成的低Sr流纹岩类,但上火山岩系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更强烈的壳幔作用;例外的是下火山岩系西山头组上部熔岩,属东南沿海罕见的橄榄玄粗岩系列高Sr粗面英安岩,以富集Sr、Ti、Co、Ni和低的εHf(t)为特征,推断由幔源基性岩浆结晶分异形成。区域晚中生代火山岩的综合对比表明,东南沿海深部壳幔作用具有从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逐渐增强、自南往北依次减弱的时空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研究 成因与壳幔作用 上下火山岩系 白垩纪 浙闽相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山区森林群落邻体竞争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明作 闫东锋 +2 位作者 张学峰 苗军 李增禄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09-413,共5页
运用邻体干扰指数模型,分析了豫西山区森林群落中主要种群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以及种群和个体在群落中的竞争干扰状态.结果表明,幼龄林群落中的种内、种间竞争指数因生境条件不同有所差异;中龄林群落基本稳定,其阔叶类种群的平均竞争指... 运用邻体干扰指数模型,分析了豫西山区森林群落中主要种群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以及种群和个体在群落中的竞争干扰状态.结果表明,幼龄林群落中的种内、种间竞争指数因生境条件不同有所差异;中龄林群落基本稳定,其阔叶类种群的平均竞争指数小于针叶类种群的平均竞争指数,说明针叶类种群处于被压状态而阔叶类种群处于竞争状态,自然情况下的群落演替过程中阔叶类种群将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山区 森林群落 邻体竞争 竞争效应 邻体干扰指数模型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及邻区震群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黄耘 孙业君 +1 位作者 杨云 叶碧文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2-82,共11页
系统地整理研究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36次小震群活动,总结了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震群活动与大震的关系,分析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定指标。江苏地区震群活动分布集中,强度以ML2.0~3.9地震为主,震群序列总频次在30次以下居多,持续... 系统地整理研究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36次小震群活动,总结了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震群活动与大震的关系,分析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定指标。江苏地区震群活动分布集中,强度以ML2.0~3.9地震为主,震群序列总频次在30次以下居多,持续时间在15天以内的震群占总数的55%;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的最大震级之间不成正比;研究区78%震群发生后对应M4.6以上中强地震,其中500km范围内时间间隔在1年内的占对应地震总数的57%,具有一定的中短期地震预测指示意义;震群与未来中强地震的距离较为离散,但尚无在原地发生大地震的震例。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震群频次的多少与其后发生地震的对应率高低也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采用U-ρ组合或者全组合判定震群类型的效果相对较好,检验正确率约占总数的50%,但总体而言效果并不十分有效,需要参考其它方法和手段综合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及邻区 震群活动 参数特征 震群类型的判定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黄耘 李清河 +1 位作者 孙业君 金淑梅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9-376,共8页
根据江苏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和人工地震研究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下扬子地区、郯庐断裂带、大别山东段、苏鲁地块等地区,介绍了利用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及其它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结果。其中下扬子地区莫... 根据江苏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和人工地震研究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下扬子地区、郯庐断裂带、大别山东段、苏鲁地块等地区,介绍了利用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及其它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结果。其中下扬子地区莫霍面的深度为28~33km,横向不均匀,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大别-苏鲁地区地表超高压变质带地壳波速特征主要表现在上地壳顶部的高速层,其厚度一般小于10km;苏鲁地块地壳厚度约在32~33km之间,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大别山地区沿造山带方向莫霍面变化平缓,地壳厚度33km左右;横穿造山带方向起伏变化较大,莫霍面最深达41km左右。天然层析成像研究范围大,分辨率较低。大别苏鲁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工作较深入,但调查范围较小,主要在浅层,认识相对局部,有待于面上的大范围深部结构图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及邻区 地壳上地幔结构 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部及邻区能源资源成矿区带数据集 被引量:1
6
作者 游国庆 易荣龙 +4 位作者 耿树方 陈炳蔚 庞健峰 杨志新 李佳林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66-75,227-239,共11页
能源矿产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加强我国及周边地区油气和煤等能源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依据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以及油气与煤成藏地质学理论,以深部构造控制盆—山发育、盆—山耦合和热动力系统控制成矿的研究工... 能源矿产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加强我国及周边地区油气和煤等能源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依据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以及油气与煤成藏地质学理论,以深部构造控制盆—山发育、盆—山耦合和热动力系统控制成矿的研究工作思路,应用70个油气田、471个煤田的基础地质资料,从沉积盆地发育的区域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单元诸多方面,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上提示了该区板块构造格局与能源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中国南部及邻区能源资源可划分为3个成矿域,每个成矿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成矿省、含矿区(盆地)、矿田聚集区带、矿田(油气田)五个级别的成矿区域。数据集由构造带(断裂带和造山带)类型和时代、盆地类型和时代、能源矿产资源类型和丰度、成矿区带等元数据组成。该数据集是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盆地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资源评价资料,综合分析成矿区带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数据库,不仅是对中国南部及邻区区域地质认识和沉积盆地能源资源勘查工作成果的集成,而且为国家科学地引导地质找矿工作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资源 成矿区带 数据集 中国南部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及邻区地震序列h值震型判定与强余震预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马茹莹 马震 +1 位作者 王培玲 苏维刚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69-75,133,共8页
通过对青海及其周边28组记录相对完备的5.0级以上中强地震序列进行计算,得到各个序列h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所有地震序列h值在主震发生后0~3天内波动变化较大,除个别地震序列外,h值在震后第8天开始趋于稳定;可根据h值是否大于... 通过对青海及其周边28组记录相对完备的5.0级以上中强地震序列进行计算,得到各个序列h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所有地震序列h值在主震发生后0~3天内波动变化较大,除个别地震序列外,h值在震后第8天开始趋于稳定;可根据h值是否大于1快速判定地震序列是否为前震型序列,但由于不同类型地震序列之间h值分布范围重叠较为严重,不能根据h值完全准确地判定出序列类型;通过h值方法得到最大余震震级的预测结果报准率约为70%(震级误差为±0.5级),余震震级较低时,预测结果相对较为准确,孤立型序列判定结果优于主余型序列;根据实际发生的地震,检验认为门源6.4级地震序列的发展趋势和最大余震均符合h值预测所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值 地震序列类型判定 强余震预测 青海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河北省及邻区流动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侯晓真 祝意青 +6 位作者 刘芳 马栋 屈曼 陈建国 刘洪良 张展伟 高晨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464,共10页
搜集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2010~2014年8期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和周围绝对重力观测数据,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获取河北及邻近区域(110°~120°E,36°~42°N)范围内不同尺度、不同场源深度下的分解结果,并结合该时间段内震例... 搜集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2010~2014年8期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和周围绝对重力观测数据,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获取河北及邻近区域(110°~120°E,36°~42°N)范围内不同尺度、不同场源深度下的分解结果,并结合该时间段内震例,通过对多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研究区内的重力变化情况及异常特征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其结论可为河北省及邻近地区后续震情分析、研判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多尺度分解 功率谱 重力场 河北及邻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时期川滇毗邻藏族社区治安状况考察——以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为例
9
作者 冉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44,共4页
四川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社区治安状况情况较为良好,与当地各民族长期杂居、共融的历史传统与宗教影响力,以及基层组织长期的法制宣传密切相关,这对于促进整个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典型意义。
关键词 四川 云南 毗邻 藏区 治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吕坚 俞言祥 +2 位作者 高建华 高登平 汤兰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9-274,共6页
收集江西及邻区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采用椭圆长、短轴联合衰减模型和近、远场补点与长轴可转向方法,建立了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衰减关系符合该地区历史和近代地震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可进一步应用于... 收集江西及邻区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采用椭圆长、短轴联合衰减模型和近、远场补点与长轴可转向方法,建立了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衰减关系符合该地区历史和近代地震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可进一步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损失快速评估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 衰减关系 江西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与毗邻非生态功能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差异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旖琳 吴相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761-5777,共17页
以黑龙江省为主体的中国北方森林湿地生态功能区及毗邻地区作为实证研究区域,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障碍度模型、趋势移动平均模型等方法,对2009—2018年期间长... 以黑龙江省为主体的中国北方森林湿地生态功能区及毗邻地区作为实证研究区域,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障碍度模型、趋势移动平均模型等方法,对2009—2018年期间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及毗邻的非生态功能对照区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测度和时空差异比较、评估了绿色转型发展速度、识别并分析了障碍因素作用,预测了绿色发展趋势水平。主要结论如下:①区域自然生态本底优质,但各功能区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绿色指数均低于0.6;十年间各功能区绿色发展水平呈小幅上升趋势。城市间绿色发展整体水平的最大差距徘徊在0.16—0.17之间,呈微弱缩小态势。②从3个时间节点各功能区整体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上看,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处于较高水平,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水平偏低。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水平上升幅度较大,毗邻对照区则较小。高水平类型城市数量有所增加,由1个增加至3个,低水平地区数量下降,由4个下降至2个,并呈向高水平转变的趋势。③区域绿色转型效果总体不显著,转型速度缓慢未呈现显著的加速转型发展的态势。④相较绿色生态而言,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两个指标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阻碍强度较大。⑤未来5年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将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强化创新驱动机制,提高绿色创新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大人才资金投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是全面推进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发展 水平测度 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 生态功能区及毗邻地区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及邻区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坚 俞言祥 +2 位作者 汤兰荣 高建华 卢福水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在利用江西省及邻区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建立该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基础上,以美国西部为参考地区,转换得到了相应的水平向基岩峰值加速度与反应谱衰减关系,并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其结果更加符合该区历史和... 在利用江西省及邻区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建立该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基础上,以美国西部为参考地区,转换得到了相应的水平向基岩峰值加速度与反应谱衰减关系,并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其结果更加符合该区历史和近代地震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可进一步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损失快速评估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加速度 地震烈度 衰减关系 江西省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经验模态分解的河北省及邻区流动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13
作者 侯晓真 马栋 +4 位作者 屈曼 刘洪良 张展伟 高晨 陈建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6-366,共11页
搜集河北省及邻区2010—2019年20期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和绝对重力观测数据,利用二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获取河北省及邻区范围内(110°E~120°E,36°N~42°N)不同尺度、不同场源深度下的分解结果,并结合该时间段内M≥4.0... 搜集河北省及邻区2010—2019年20期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和绝对重力观测数据,利用二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获取河北省及邻区范围内(110°E~120°E,36°N~42°N)不同尺度、不同场源深度下的分解结果,并结合该时间段内M≥4.0震例进行回溯性检验。结果表明,当半年时间尺度与一年时间尺度下的1阶、2阶固有模态函数结果出现正-负重力高值差异或四象限异常变化时,在异常变化中心200km范围内存在2年内发生M 4.0以上中强地震的可能。该结论可为河北省及邻区后续震情分析和研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经验模态分解 功率谱 重力场 河北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韦诺半岛与滇黔地区玄武岩铜矿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27,共18页
滇黔地区玄武岩铜矿有很长的找矿与开发历史,但矿床规模较小。有研究者认为其与美国基韦诺铜矿极具相似性,并认为加强区内地球化学边界及铜矿床研究,将对成矿理论发展及经济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举引发了新一轮的研究与找矿热潮,但... 滇黔地区玄武岩铜矿有很长的找矿与开发历史,但矿床规模较小。有研究者认为其与美国基韦诺铜矿极具相似性,并认为加强区内地球化学边界及铜矿床研究,将对成矿理论发展及经济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举引发了新一轮的研究与找矿热潮,但收效甚微。为探索滇黔地区找矿过程中所遇之困惑以及更进一步探明资源潜力,本文在详细了解基韦诺半岛铜矿特征基础上,展开了其与滇黔地区铜矿的相似性、差异性对比研究。认识到以往对基韦诺半岛铜矿特征描述存在偏差,基韦诺半岛铜矿与滇黔地区铜矿之间相似性与差异性共存,滇黔地区红层化作用不足可能影响了成矿规模,但可寻找地质环境有利矿种;提出玄武岩自然铜矿化可能潜力有限,三叠系砂岩型铜矿需要继续关注以及其他铜矿类型具有找矿价值较小或尚需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自然铜型 玄武岩铜矿 滇黔地区 基韦诺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河南及邻区的地壳深部构造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睿 闫俊岗 郁军建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8-626,共9页
本文利用接收函数反演了河南及邻区26个宽频带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研究结表明:河南省地壳厚度及泊松比分布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①太行山断块,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递增,地壳深度范围为31.8~40.2km,区... 本文利用接收函数反演了河南及邻区26个宽频带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研究结表明:河南省地壳厚度及泊松比分布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①太行山断块,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递增,地壳深度范围为31.8~40.2km,区域东北部永年台及附近台站泊松比为0.23-0.25,与较大范围的花岗岩分布有关,主要是石英、长石含量高,焦作台、涉县台、浚县台泊松比为0.26~0.27,表明铁镁质和长英质成分含量相当。②东部黄淮海平原块地,地壳厚度为28—34km,其中驻马店台、尖山台和浚县台,地壳厚度分别为30.5km、34.9km和31.8km,该地区泊松比变化范围比较稳定,数值在0.24~0.25之间。③在秦岭地块断裂活动强烈,卢氏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38.4km、?白松比为0.23,反映出燕山运动使该地区地壳盖层产生了褶皱台隆和地幔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南阳盆地北部地壳厚度反演结果为28.8km,泊松比为0.29,泊松比升高,表明以中性、基性岩石为主,地壳岩石中铁镁质成分明显增加,是由于地幔物质深度侵入改变了部分地区的岩石性质。④大别山地块位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由大别山北部的商城台向南至大别山地块内的金寨台存在地壳厚度梯度带,地壳厚度从31.8km增加至35.8km,而泊松比由0.27下降到0.24,反映出陆相褶皱带内的逆冲推覆构造的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及邻区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