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发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卢亚楠 丁文君 +4 位作者 陈霄雅 李甦雁 苗培建 赵金巧 司沛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2-537,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的构成比及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整群抽样法,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收集COVID-19疫情暴发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的构成比及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整群抽样法,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收集COVID-19疫情暴发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1月16日住院拟行青光眼手术的患者141例及2021—2022、2020—2021、2019—2020年同期(12月16日至次年1月16日)住院拟行青光眼手术的患者231例。选取其中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患者92例92眼为研究组,2021—2022年同期住院的急性PACG患者21例21眼为对照组。分析观察期内拟行手术的各类型青光眼患者构成比和急性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的构成比及其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视力、眼压、房角关闭程度。通过电话回访形式获得患者COVID-19后抗感冒药物服用情况、生活习惯和心理情绪变化(包括日饮水量和焦虑)等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医院抑郁和焦虑量表(HADS)评估研究组患者焦虑程度,分析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患者发作的诱发因素。结果疫情暴发后1个月内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性PACG患者占比较2021—2022、2020—2021及2019—2020年同期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066、33.331、20.804,均P<0.001)。研究组与对照组不同等级视力眼数分布情况、眼压、眼压≥30 mmHg(1 mmHg=0.133 kPa)者及不同房角状态眼数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发病期间患者无COVID-19及服用抗感冒药物等病史。研究组发病期间92例(占100%)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其中57例(占61.96%)有口服抗感冒药物史;同期住院其他类型青光眼患者49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占100%),20例(占40.82%)有口服抗感冒药物史。研究组急性PACG患者和同期其他类型青光眼患者口服抗感冒药物人数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4,P=0.016)。研究组在COVID-19疫情暴发期间,诉日饮水量较之前有不同程度增加;研究组焦虑患者76例,占82.6%。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眼压=19.052+0.009×日饮水量+0.858×HADS评分(R 2=0.780),日饮水量和HADS评分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42和0.452,日饮水量较HADS评分对眼压影响更大。结论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所占比率显著升高,可能与口服含血管收缩剂或抗组胺成分的抗感冒药物、日饮水量增加、焦虑等生活习惯和心理情绪变化等诱发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青光眼 发病率 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影响因素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基于OCTA的研究
2
作者 陈静 胡利 +1 位作者 王观峰 王双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67-971,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月5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合并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23例(46眼)APACG患者(一...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月5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合并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23例(46眼)APACG患者(一眼处于急性发作期,另一眼处于临床前期)为研究对象;将处于急性发作期的23眼作为观察组,对侧处于临床前期的23眼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眼眼压控制良好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观察组手术2周后对照组患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OCTA检测两组患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相关参数、黄斑中心凹旁和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观察组患眼裸眼视力低于对照组,眼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患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均高于术前,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观察组患眼FAZ面积、周长均大于对照组,圆度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眼FAZ周长大于对照组,圆度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眼术后FAZ面积、周长有下降趋势,FAZ圆度指数有升高趋势;术后3个月两组患眼FAZ面积、周长均小于术前,圆度指数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眼黄斑中心凹旁、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两组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相对于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3个月观察组灌注面积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APACG急性发作眼较临床前期眼FAZ面积、周长增大,圆度指数减小,黄斑区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及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减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APACG急性发作眼安全有效,术后患眼FAZ面积、周长减小,圆度指数增大,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增加。OCTA可以很好地评估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 血管密度 中心凹无血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睫状体光凝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疗效比较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维娜 梁宗宝 +2 位作者 邓艺萍 李学喜 魏锐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6-269,共4页
背景 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TDCP)既往仅用于视功能差的晚期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进步,目前其适应证逐步扩大,已有报道将其用于不同时期的多种类型青光眼,但相关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TDCP和... 背景 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TDCP)既往仅用于视功能差的晚期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进步,目前其适应证逐步扩大,已有报道将其用于不同时期的多种类型青光眼,但相关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TDCP和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持续性高眼压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确诊为PAACG持续性高眼压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TDCP组56例62眼和小梁切除术组39例44眼.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视力、眼压、术后需用降眼压药物的数量以及后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人口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DCP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眼数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927,P=0.002),治疗后1周视力改善的眼数明显多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8,P=0.002),但治疗后各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的眼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小梁切除术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眼数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345,P<0.001),小、梁切除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视力提高的眼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25,P<0.001),但术后各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的眼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治疗前后各时间点2个组间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3.836,P=0.053),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的眼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57.078,P<0.001),两组术眼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末次随访时TDCP组需用降眼压药物者占48.4%,小梁切除术组为27.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6,P=0.029).TDCP组中术后20眼再行睫状体光凝术或小梁切除术,占32.3%,小梁切除术组为2眼,占4.5%.结论 TDCP治疗PAACG持续性高眼压与小梁切除术的短期降眼压效果无明显差别,且其操作更为简便,手术持续时间短.TDCP治疗后的远期降眼压效果较小梁切除术差,需用降眼压药物和重复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高于小梁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凝 睫状体光凝术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闭角型 手术 急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22
4
作者 郑岩 汪朝阳 祝肇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64-1367,共4页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病史资料,以其中经局部和全身降眼压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有效控制眼压而实施白内障超声乳...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病史资料,以其中经局部和全身降眼压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有效控制眼压而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的32例患者(32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9眼在急性发作72h内手术,3眼在急性发作120h后手术。回顾手术过程,记录末次随访前房角镜检查所见;对术前检查和术后末次随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包括眼压、视力及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和前房角宽度等眼前段结构指标。结果术后末次随访前房角镜检查显示虹膜根部平坦,前房角开放,小梁表面沉着较多色素;32眼中前房角全部开放24眼(均于急性发作72h内手术)。32眼术前眼压均>50mmHg(1mmHg=0.133kPa),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5.3±5.0)mmHg,其中眼压<21mmHg为28眼(均为急性发作72h内手术),21~27mmHg为4眼。术后末次随访发现,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急性发作120h后手术眼最佳矫正视力均<0.1),眼前段结构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但应注意手术时机和适应证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房角的3D-OCT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彭红娟 赵桂玲 +3 位作者 黎思毅 李瑞庄 郑彪 袁雪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56-65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及筛查手段,为防治其导致的不可逆盲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确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前期眼24例24眼为研究对象(即临床前期组),另外取我院就诊无前房浅、房角窄、...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及筛查手段,为防治其导致的不可逆盲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确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前期眼24例24眼为研究对象(即临床前期组),另外取我院就诊无前房浅、房角窄、无葡萄膜炎的43例43眼为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Topcon 3D 1000 OCT扫描房角,观察两组房角图像特征,并以Schwalbe线(SL线)为解剖标志线的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ing distance,SL-AOD)及小梁虹膜间面积(trabecular-iris space area,SL-TISA)定量评估两组房角的宽窄。结果 3D-OCT能清晰显示小梁网的形态为三角形中等强反射区及SL线,在3D-OCT能清晰显示SL线者占94%。临床前期组周边虹膜明显膨隆,小梁网与周边虹膜的间隙明显变窄,对照组周边虹膜轻度膨隆或者平坦,小梁网与周边虹膜的间隙宽。临床前期组的SL-AOD及SL-TISA分别为(0.117±0.047)mm、(0.055±0.023)mm2,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371±0.096)mm、(0.121±0.030)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3D-OCT能清晰扫描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房角的改变并定量分析,可能成为筛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危险因素的实用、可靠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房角 Schwalbe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不同处置方法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孔科磊 周和政 +1 位作者 江文珊 陈云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持续高眼压状态下不同处置方法的疗效。方法 148例148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术前和术中不同处置方法分为3组: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术前眼压为50mmHg(1kPa=7.5mm-Hg)左右、前房深度≤1... 目的比较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持续高眼压状态下不同处置方法的疗效。方法 148例148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术前和术中不同处置方法分为3组: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术前眼压为50mmHg(1kPa=7.5mm-Hg)左右、前房深度≤1.9mm、术中抽吸玻璃体14例为第1组,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术前眼压为40mmHg左右、前房深度≥2.0mm、术中缓慢降压21例为第2组,眼压控制后行常规小梁切除术113例为第3组。对这3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病例入院时、手术前及出院时的平均眼压及3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平均年龄及出院时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入院时眼压比较:第1组高于第3组(P<0.05),而第1组与第2组、第2组与第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眼压比较:第1组最高,第2组次之,第3组最低。3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4(7.1%)、10/21(47.6%)、12/113(10.6%);第1组、第3组和第2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5),而第1组和第3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抽吸玻璃体可降低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接受手术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持续高眼压状态 小梁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眼压升高所致视网膜、视神经及视交叉胶质细胞的早期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绍丹 李维义 +3 位作者 王雯倩 黄萍 王宁利 张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4-708,共5页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视网膜中的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关系十分紧密,胶质细胞在神经元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急性眼压升高引起的视网膜、视神经及视交叉各部位胶质细胞的早期反应特点以及其与视神经损伤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目...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视网膜中的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关系十分紧密,胶质细胞在神经元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急性眼压升高引起的视网膜、视神经及视交叉各部位胶质细胞的早期反应特点以及其与视神经损伤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大鼠视网膜、视神经及视交叉的胶质细胞对急性高眼压的早期反应,同时观察神经前体细胞标志物巢蛋白(nestin)在反应性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9只,分为正常对照组3只和急性高眼压组6只,急性高眼压组大鼠采用右眼前房灌注生理盐水的方法升高大鼠眼压至110mmHg,持续60min。于术后第3天和第7天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各组动物各3只,摘出眼球分离视神经和大脑标本,并制作冰冻切片。利用Nissl染色的方法测量高眼压眼视网膜内层厚度,观察视网膜和视交叉的大体形态。用BIU-tubu|in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视神经内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轴突,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nestin双重标记显示视网膜、视神经及视交叉的胶质细胞反应,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大鼠的视网膜、视神经以及视交叉内均可见到一定量的GFAP阳性胶质细胞,但nestin的表达量很低。急性眼压升高后的第3天,视网膜内丛状层厚度明显变薄,RGCs数目较损伤前减少约46%。视网膜内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显著增加,细胞突起由神经纤维层伸展至整个视网膜,增生的胶质细胞内可见nestin的明显表达。视神经内RGCs轴突发生变性样改变,GFAP阳性胶质细胞内nestin的表达较眼压升高前明显增加。同损伤眼相对应的一侧视交叉的横断面积减小,出现大量星状GFAP和nestin共表达的胶质细胞。以上改变在眼压升高后第7天更趋明显。结论急性眼压升高早期即可引起RGCs的丢失及轴突的变性,视觉神经元改变的同时伴随胶质细胞的反应,增生的胶质细胞表达神经前体细胞的标志物。视网膜与视神经和视交叉的改变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急性高眼压 胶质细胞 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廖文江 刘贤升 +1 位作者 闫亚红 欧阳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84-1186,共3页
目的评估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4例(56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 目的评估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4例(56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两组术前及术后2个月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改善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2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患者术后视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716)。2组术前眼压分别为(23.15±2.47)mm Hg(1 k Pa=7.5 mm Hg)、(23.94±3.07)mm Hg,术后眼压分别为(14.95±1.86)mm Hg、(13.72±2.41)mm Hg,2组术前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1,P=0.294);2组术后眼压较术前均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患者术后眼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0,P=0.062)。2组术后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宽度较术前均不同程度增加,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2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00、0.924,P=0.199、0.35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P=0.036)。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白内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人工晶状体 小梁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压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董雅儒 张 巍 +4 位作者 宋 跃 张文松 吕冬梅 王 棉 杨春荣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 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患者在不同眼压状态下眼部血管的血流变化。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正常人30例(3只眼),AACG患者42例(42只眼)在高眼压状态下及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正常时,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 目的 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患者在不同眼压状态下眼部血管的血流变化。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正常人30例(3只眼),AACG患者42例(42只眼)在高眼压状态下及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正常时,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结果(1)AACG患者在高眼压状态下,CRA和PCA的阻力指数与眼压(>30mmHg)呈正相关(P<0.01)。(2)在AACG患者CRA和PCA中,除了CR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在术后无明显变化外(P=0.1406),其余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发生显著性改善(P<005)。(3)AACG患者术后CRA和PCA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仍不及正常人(P<0.05)。 结论 在AACG的发病过程中,高眼压可致眼血流动力学变化,说明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并不是机械因素或血管因素单独起作用,而是二者联合起来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血流动力学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吴敏 胡竹林 +2 位作者 陈燕华 郑志坤 沈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年龄为55~71(62.1±3.... 目的探讨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年龄为55~71(62.1±3.6)岁,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压、AS-OCT和A/B超检查。在局麻下对所有患者实施两步手术法。第一步:前房注气+睫状体扁平部放液术(部分病例联合虹膜根切);术后予口服泼尼松片、局部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常规联合降眼压滴眼液进一步控制眼压。3 d后进行第二步手术;第二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小梁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观察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并行AS-OCT、裂隙灯、眼底、A/B超检查和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眼压在第一步术后1 d、2 d和3 d分别为(15.3±2.2)mmH g(1 kP a=7.5 mmH g)、(16.0±2.7)mmH g和(17.6±2.1)mmH g,与术前眼压相比显著降低(t=18.902、16.237、15.812,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眼压分别为(15.3±2.2)mmH g、(15.5±1.9)mmH g、(15.6±2.1)mmH g和(15.5±2.1)mmH g,与术前眼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57、45.070、40.827、39.250,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眼压与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眼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8、-0.810、-0.389,P=0.470、0.421、0.699)。末次随访时100%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2.6%,部分成功率为7.4%,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大部分患者恢复了有用的视力。除第二步手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9眼前房及瞳孔区纤维蛋白膜渗出、1眼脉络膜脱离外,未观察到恶性青光眼、脉络膜上腔出血、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分两步手术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减少了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并且获得良好的眼压控制,改善大部分患者的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持续高眼压状态 两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2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吴鸿雁 尹金福 +2 位作者 吴仁毅 刘俊 姜节凯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2期929-931,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高眼压状态患者并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B超等检查证实22例31眼高... 目的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高眼压状态患者并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B超等检查证实22例31眼高眼压状态合并睫状体、脉络膜上腔积液与脱离的APACG患者,对该组患者的眼前部结构、UBM、B超图像特征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22例31眼首诊时眼压(37.61±10.94)mmHg(1kPa=7.5mmHg),中央前房深度(1.68±0.10)mm,眼轴长度(22.80±0.67)mm。UBM显示:睫状体脱离双眼9例、单眼13例;脱离分级:1级15眼,2级10眼,3级6眼;脱离范围:1/2象限6眼,3/4象限7眼,4个象限脱离18眼。4例(7眼)合并脉络膜脱离。临床治疗10眼作YAG激光虹膜切开术,21眼行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随访所有病例眼压控制良好。结论APACG高眼压患者可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常规抗青光眼及联合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有效控制该类患者眼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超声生物显微镜 小梁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对侧眼易发作的解剖因素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睿 李倩 +1 位作者 崔红平 孙兴怀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28-73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AACG)对侧眼易发作的解剖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眼科就诊的55例原发性AACG患者,另收集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35例(35眼)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AACG)对侧眼易发作的解剖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眼科就诊的55例原发性AACG患者,另收集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35例(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分别测量AACG对侧眼、发作眼及正常对照组眼前节参数,并分析各参数的异同。结果AACG对侧眼和发作眼之间的房角开放距离500、房角隐窝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两者之间的房角开放距离750、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宽度、前房面积和前房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侧眼和正常眼之间的房角开放距离500、房角开放距离750、房角隐窝面积、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宽度、前房面积和前房体积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 AACG对侧眼和发作眼的前房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房角局部,两者的前房整体结构并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浅前房、较小的前房宽度、面积和体积。对侧眼房角相对较宽但前房整体狭小,这构成了其暂时未发作而一定时期易发作的解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对侧眼 眼前节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周边虹膜切开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明 陈海英 +5 位作者 黄正如 王瑾瑜 邢茜 周卫文 李函 顾正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LPIP)联合周边虹膜切开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D)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中期治疗效果。方法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51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LPIP)联合周边虹膜切开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D)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中期治疗效果。方法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51例(66眼)分为眼压控制组24例(32眼)、眼压未控制组11例(14眼)、门诊组16例(20眼),分别行LPIP及LPID治疗。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6±2.61)个月。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房角开放状况,观察控制眼压时间、术后眼压、并发症。结果眼压控制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未控制组和门诊组的眼压在联合手术治疗后能迅速下降,2组术后0.5h、1h、2h的眼压分别为:(22.86±4.66)mmHg、(16.21±2.69)mmHg、(15.43±2.44)mmHg;(31.74±7.41)mm-Hg、(20.79±4.24)mmHg、(18.05±2.17)mmHg;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各组随访期间眼压均低于21mmHg(1kPa=7.5mmHg)。术后12个月,眼压未控制组、眼压控制组、门诊组平均眼压分别为(15.59±2.39)mmHg、(16.39±2.89)mmHg、(15.79±2.56)mmHg。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示LPIP术后房角能迅速有效开放,随访期间无周边虹膜前粘连进展。LPIP和LPID治疗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LPIP能有效开放前房角,迅速降低眼压;联合LPID能安全有效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 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部生物学特征(英文) 被引量:11
14
作者 胡婕 江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AACG)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CACG)间眼部参数的差异。方法:共收录106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包括58名AACG患者和48名CACG患者,分为AACG...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AACG)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CACG)间眼部参数的差异。方法:共收录106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包括58名AACG患者和48名CACG患者,分为AACG发作眼、AACG对侧眼和CACG患眼3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验光、角膜曲率、A超等眼科检查,并进一步计算晶体眼轴比和相对晶体位置。结果:AACG发作眼具有前房浅、晶体厚、眼轴短、晶体眼轴比大等特点。晶体眼轴比>0.2的比例在AACG发作眼、CACG患眼和AACG对侧眼中,呈逐渐递减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ACG对侧眼和CACG患眼而言,AACG发作眼前房结构更为拥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参数 急性 慢性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早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贺新征 陶黎明 +3 位作者 李岩 王静 李军 简春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50-1152,1156,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特点。方法收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次急性发作患者45例,在病程2周内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双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特点。方法收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次急性发作患者45例,在病程2周内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双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将发作眼与对侧眼的数据进行比较,并分析RNFL厚度与治疗前眼压、高眼压持续时间和年龄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发作眼RNFL厚度为(118.80±38.45)μm,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分别为(148.67±58.59)μm、(159.80±57.82)μm、(89.60±31.37)μm、(79.47±27.54)μm;对侧眼RNFL厚度为(98.20±16.89)μm,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分别为(120.13±23.61)μm、(131.60±27.41)μm、(74.01±18.07)μm、(67.80±13.41)μm。急性发作眼比对侧眼的RNFL厚度增加,且发作眼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各个象限的RNFL较对侧眼均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急性发作眼的RNFL厚度与治疗前眼压呈正相关(r=0.370,P<0.05),与高眼压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603,P<0.01);与年龄无关(r=-0.317,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次急性发作后,RNFL明显水肿,这种变化可持续到发作后2周,且治疗前眼压越高、高眼压持续时间越长,RNFL水肿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治疗:激光虹膜成形术 被引量:29
16
作者 戴惟葭 郭丽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期55-56,59,共3页
目的探讨激光虹膜成形术作为首选处理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7例17眼,均为首次发作,局部滴用降眼压药物后行360°氪激光虹膜成形术。监测术前和术后30min、60min和120min眼压、视力变化,并观察术... 目的探讨激光虹膜成形术作为首选处理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7例17眼,均为首次发作,局部滴用降眼压药物后行360°氪激光虹膜成形术。监测术前和术后30min、60min和120min眼压、视力变化,并观察术后24h内房角开放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眼压在激光虹膜成形术后不同时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前平均眼压(69.76±10.25)mmHg(1kPa=7.5mm-Hg),术后30min平均眼压(42.41±9.42)mmHg,术后60min平均眼压(20.53±8.99)mmHg,术后2h眼压下降至(13.06±3.07)mmHg(F=155.24,P<0.001);同时所有患者视力提高,角膜水肿消退,激光术后24h内房角开放大于3/4象限11眼,大于1/2象限小于3/4象限6眼。结论激光虹膜成形术可替代传统的紧急药物治疗,作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治疗手段,治疗效果明确、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发作 激光 前房角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发生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发作眼与对侧眼前节生物学参数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迪 张顺华 +5 位作者 程钢炜 周崎 李略 卞爱玲 张扬 赵家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73-1076,共4页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比较首次发生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APAC)患者的发作眼与对侧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眼的眼前节生物学参数差异并分析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比较首次发生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APAC)患者的发作眼与对侧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眼的眼前节生物学参数差异并分析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的首次单眼发生APAC且对侧眼为PACS的患者共计30例(发作眼30眼,对侧眼30眼),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双眼的中央角膜厚度、瞳孔直径、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拱高、前房宽度、距离巩膜突500μm和750μm处的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 distance,AOD500、AOD750)及小梁网虹膜间面积(trabecular iris area,TISA500、TISA750)、巩膜突角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眼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相关因素。结果对侧眼组与发作眼组的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22.7±31.3)mm和(557.3±42.7)mm,瞳孔直径分别为(2.90±1.19)mm和(3.78±1.29)mm,晶状体拱高分别为(1.08±0.36)mm和(1.24±0.42)mm,发作眼组均较大(均为P<0.01);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1.81±0.45)mm和(1.64±0.44)mm,AOD500分别为(0.097±0.065)mm和(0.059±0.039)mm,AOD750分别为(0.157±0.100)mm和(0.120±0.068)mm,TISA500分别为(0.036±0.021)mm2和(0.020±0.016)mm2,TISA750中位数分别为0.065 mm2和0.041mm2,巩膜突角度分别为11.13°±6.92°和6.68°±4.43°,发作眼组均较小(均为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晶状体拱高的增加与急性房角关闭具有强相关性(OR=40.259[1.021,1779.193],P=0.014)。结论晶状体拱高的增加是APAC发作眼与对侧PACS眼相比最突出的危险因素,可能在PACS发展成为APAC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 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晶状体拱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房穿刺术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程茗 肖虹 贺翔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388-1390,共3页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anterior chamber paracentesis,ACP)在处理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7月至2006年10月我科收治327例闭角型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患者,按治疗过程中是否行前房穿刺术分为2组,对性别、年龄、入...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anterior chamber paracentesis,ACP)在处理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7月至2006年10月我科收治327例闭角型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患者,按治疗过程中是否行前房穿刺术分为2组,对性别、年龄、入出院眼压和视力、手术前后降眼压药物的使用种类及使用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327例中94例行ACP,穿刺组(2.37±1.63)d眼压恢复正常,较对照组眼压[(2.75±2.01)d]恢复快;与对照组比较,穿刺组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和剂量少,使用时间短;穿刺组26例患者行激光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少[分别为12例(27.66%)、57例(24.46%)],浅前房仅12.77%,显著低于对照组(24.46%),多次前房穿刺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穿刺组视力提高幅度较对照组大。结论前房穿刺术是处理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房穿刺术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前节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海涛 徐亮 +2 位作者 陈长喜 徐英英 马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眼前节结构,探索发生房角关闭特征性眼前节结构指标参数,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青光眼门诊中具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急性...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眼前节结构,探索发生房角关闭特征性眼前节结构指标参数,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青光眼门诊中具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急性发作病史且无青光眼视神经和视野改变患者41例,均接受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视野、视盘立体照相等检查,眼前节结构采用裂隙灯式OCT测量,参数包括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度数、房角开放距离、虹膜根部弯曲角度、虹膜根部弯曲距离、房角关闭象限数。结果急性发作眼中央前房深度为(1.66±0.24)mm,与对侧眼(1.83±0.22)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急性发作眼平均房角度数和房角开放距离为(4.49±5.25)°和(0.04±0.05)mm,与对侧眼(10.17±5.93)°和(0.09±0.06)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急性发作眼平均虹膜根部弯曲角度为(164.60±6.27)°,与对侧眼(160.00±3.2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发作眼平均虹膜根部弯曲距离(1.30±0.23)mm,与对侧眼(1.19±0.22)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眼房角关闭象限数为2.90±1.20,与对侧眼1.50±1.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房角关闭率,急性发作眼中各象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侧眼颞侧较其他象限小(均为P<0.01);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相比,其颞侧、鼻侧及上方的房角关闭率大于对侧眼相应象限(均为P<0.05)。通过判别分析发现,房角关闭象限数是具有判别急性发作眼和对侧眼能力的参数(P=0.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具有不同的眼前节形态特征,提示在原发性房角关闭发展过程中最易发生房角关闭的部位是下方,之后依次是上方、鼻侧及颞侧,房角关闭象限数有助于从形态学方面分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房角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发作 眼前节 房角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浆心钠素含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聂晶 张莉 +2 位作者 冯经义 孙爱励 孙纪新 《眼科研究》 CSCD 1991年第2期91-92,共2页
报告2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浆心钠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我们血浆心钠素水平的改变是眼局部病变与机体应激性保护反应的结果,与青光眼病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急性 心纳素 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