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因子Ⅷ抑制物阳性血友病患者APTT纠正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丽华 谢智强 +2 位作者 庄和 王梅华 曹颖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91-1796,共6页
目的:分析凝血因子Ⅷ抑制物阳性血友病患者APTT纠正试验结果,提高APTT纠正试验在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并稀释制备不同滴度凝血因子Ⅷ抑制物血浆80份进行常规的即刻及37℃孵育2 h APTT纠正试验,选取15份样本进行即刻... 目的:分析凝血因子Ⅷ抑制物阳性血友病患者APTT纠正试验结果,提高APTT纠正试验在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并稀释制备不同滴度凝血因子Ⅷ抑制物血浆80份进行常规的即刻及37℃孵育2 h APTT纠正试验,选取15份样本进行即刻和常温孵育15 min、30 min、1和2 h及37℃孵育30 min、1和2 h APTT纠正试验。结果:APTT纠正试验结果与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滴度呈明显的相关性,ROC曲线下37℃孵育2 h APTT纠正试验判断有无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最佳诊断界点是43.8 s(敏感度85.90%,特异度100%),区分高滴度与低滴度Ⅷ抑制物的最佳诊断界点为52.4 s(敏感度98.18%,特异度95.65%)。即刻APTT无法纠正的临界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滴度为5.14 BU/ml,37℃孵育2 h APTT不能纠正对应的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的滴度为1.31 BU/ml。对不同时间和温度下APTT纠正试验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TT纠正试验结果可作为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的筛查指标,较低Ⅷ抑制物滴度时呈明显的对温度-时间的依赖性,血友病患者即刻APTT无法纠正则应警惕较高滴度凝血因子Ⅷ抑制物存在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纠正试验 凝血因子Ⅷ 抑制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烧伤患者PT、APTT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聂华超 李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6期462-463,共2页
目的 探讨重度烧伤患者的凝血系统变化。方法 用法国产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 ,检测 10 7例烧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PT、INR、PTR、凝血酶原活动度和APTT。结果 烧伤面积小于 30 %Ⅱ~Ⅲ度的中轻度烧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P &... 目的 探讨重度烧伤患者的凝血系统变化。方法 用法国产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 ,检测 10 7例烧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PT、INR、PTR、凝血酶原活动度和APTT。结果 烧伤面积小于 30 %Ⅱ~Ⅲ度的中轻度烧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 ;而 30 %~ 49%Ⅱ~Ⅲ度重度烧伤组和 5 0 %~ 79%Ⅱ~Ⅲ度的特重烧伤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大于 80 %Ⅱ~Ⅲ度特重烧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 ,PT、APTT有明显延长 ,提示患者凝血系统障碍 ,有低凝出血倾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血液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PT apt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管癌继发获得性血友病A1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韩晓婷 傅磊 +3 位作者 李亮 卞建军 赵梅 毕国斌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0,共6页
获得性血友病A(acquired hemophilia A,AHA)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肝胆恶性肿瘤继发AHA则更为罕见,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极高,有必要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10月收治1例胆管癌术后2个月余的70岁... 获得性血友病A(acquired hemophilia A,AHA)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肝胆恶性肿瘤继发AHA则更为罕见,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极高,有必要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10月收治1例胆管癌术后2个月余的70岁女性AHA患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皮肤出血及皮下血肿,凝血功能检查提示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明显延长(74.5 s),APTT纠正试验无法纠正,凝血因子检测组套提示凝血因子Ⅷ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VIII activity,FⅧ:C)大幅降低(0.3%),并检测到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抑制物滴度为25.6 BU/mL,排除其他可能诱发病因后,诊断为胆管癌继发的AHA。予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控制胆管癌原发病并止血及抑制物清除治疗后AHA得到控制,无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发生,保证了后续胆管癌化疗的及时足疗程应用,使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得到明显获益。因此,恶性肿瘤患者如出现自发性出血或手术、外伤、侵入性检查时出现异常出血,需警惕是否继发AHA,及时诊治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凝血因子Ⅷ抑制物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获得性血友病A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aPTT测量的Parylene-C增强型石英晶体微天平耗散检测系统 被引量:3
4
作者 丰斌 姚佳 +3 位作者 张威 孔慧 魏巍 周连群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304-2311,共8页
房颤、血栓等患者抗凝药物日常口服等场景迫切需要凝血参数快速检测,本文设计和制作了一种Parylene-C增强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传感器及其耗散因子检测系统用于凝血测量。首先使用Parylene-C有效增加石英晶体微天平传感器的峰峰值和有... 房颤、血栓等患者抗凝药物日常口服等场景迫切需要凝血参数快速检测,本文设计和制作了一种Parylene-C增强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传感器及其耗散因子检测系统用于凝血测量。首先使用Parylene-C有效增加石英晶体微天平传感器的峰峰值和有效使用次数,基于传感器耗散因子对血液凝固过程血液粘弹性变化敏感,设计电导谱分析法的压电传感器耗散因子快速测量系统,对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测量。并用SYSMEX CS 5100光学凝血仪、Lambda 950分光光度计验证系统测量结果。实验表明,Parylene-C增强型QCM传感器信号峰峰值增加8±1%,传感器aPTT实验有效重复使用次数为30次,系统30℃温差最大耗散偏移2.09×10-6。aPTT耗散曲线与光学法(lambda950)吸光度曲线变化趋势一致。与SYSMEX CS 5100临床结果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为0.99。同样本10次重复实验结果变异系数为1.48%。Parylene-C增强型QCM传感器与耗散分析法的联合应用具备多场景下凝血参数快速检测的能力,系统温度稳定性好,具有满足即时检测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ylene-C 石英晶体微天平 耗散因子 凝血功能检测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置管处改良采血法检测血气分析与APTT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许月春 邹国锦 +6 位作者 张群 赵晓燕 蒋耘 陈俊 杨小霞 姚圣连 丁翠君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15期7-8,共2页
目的探讨从肝素维持的动脉置管处采集血标本的方法,避免浪费血液。方法对30例带有动脉测压置管患儿,用常规法(弃含有肝素的血液3mL)和改良法(不弃血)分别先后从动脉置管处采血。结果两组血气分析,生化指标即钾(K+)、钠(Na+)、红细胞压积... 目的探讨从肝素维持的动脉置管处采集血标本的方法,避免浪费血液。方法对30例带有动脉测压置管患儿,用常规法(弃含有肝素的血液3mL)和改良法(不弃血)分别先后从动脉置管处采血。结果两组血气分析,生化指标即钾(K+)、钠(Na+)、红细胞压积(H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从以肝素维持的动脉置管中采血,不弃血采血法可以替代常规采血法,检测血气分析、生化指标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置管 采血 血气分析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TT纠正试验结果常用判定方法临界值建立及诊断效能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侯丹凤 张家红 宋鉴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7-501,共5页
目的 建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纠正试验常用结果判定方法临界值并评价其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APTT不明原因延长且于我院行纠正试验的病例116例,其中,抑制物阳性71例,因子缺乏45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 目的 建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纠正试验常用结果判定方法临界值并评价其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APTT不明原因延长且于我院行纠正试验的病例116例,其中,抑制物阳性71例,因子缺乏45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罗斯纳指数(RI)法、百分比纠正法、差值法和正常参考范围法对结果判断的诊断效能,通过散点图分析标本在不同结果判定方法中的具体分布情况,并对单因子缺乏标本的因子浓度水平和不同判定方法所得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ROC曲线分析RI法、百分比纠正法、差值法和正常参考范围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5 (95%CI:0.953~0.997,P <0.01)、0.935 (95%CI:0.893~0.976,P <0.01)、0.959 (95%CI:0.927~0.990,P <0.01)、0.960 (95%CI:0.929~0.991,P <0.01);RI法、百分比纠正法、差值法对应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2.2%、62%、7.4 s。因子缺乏程度和RI结果呈中等正相关(r=0.536,P <0.01),和百分比纠正结果呈显著负相关(r=-0.710,P <0.01)。结论 RI法、百分比纠正法和差值法新建立的临界值可更好地识别因子缺乏和抑制物阳性的标本,且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RI法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可作为本实验室APTT纠正试验结果首要常规判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纠正试验 凝血因子 抑制物 罗斯纳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劈离式供肝儿童肝移植门静脉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5
7
作者 曾凯宁 杨卿 +7 位作者 姚嘉 唐晖 傅斌生 冯啸 吕海金 易慧敏 易述红 杨扬 《器官移植》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目的探讨劈离式供肝儿童肝移植门静脉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劈离式肝移植的88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根据受者门静脉内径、发育情况,利用门静脉左右分支处进行吻合或间置供者髂静脉搭桥吻合,围手术期采用规范... 目的探讨劈离式供肝儿童肝移植门静脉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劈离式肝移植的88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根据受者门静脉内径、发育情况,利用门静脉左右分支处进行吻合或间置供者髂静脉搭桥吻合,围手术期采用规范化的门静脉血流监测,术后按肝素钠桥接华法林的方案进行抗凝治疗。经增强CT或门静脉造影确诊门静脉狭窄或血栓形成后,予切开取栓、全身抗凝、介入下取栓、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等处理。结果88例受者中共10例患儿确诊门静脉并发症,其中4例门静脉狭窄,确诊时间分别为术后1 d、2个月、8个月、11个月,6例门静脉血栓形成,确诊时间分别为术中、术后2 d、术后3 d(2例)、术后6 d、术后11个月。1例门静脉狭窄者和1例门静脉血栓形成者于围手术期死亡,门静脉并发症相关病死率为2%(2/88)。其余8例患者中,1例行全身抗凝治疗、2例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1例行介入下球囊扩张、4例行介入下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后均长期随访,未再出现门静脉相关症状,复查门静脉血流参数正常。结论规范化的术中及术后门静脉血流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门静脉并发症,及时采取术中门静脉切开取栓,术后介入下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手段可有效治疗门静脉并发症,减少门静脉并发症导致的移植物丢失和受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肝移植 劈离式肝移植 门静脉并发症 门静脉狭窄 门静脉血栓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丽军 韩孟汝 +5 位作者 董春霞 田卫伟 卢馨怡 杨林花 马艳萍 王梅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5-810,共6页
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 目的: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16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PT和APTT正常组及PT或APTT延长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型、分期、出血事件、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钙、血清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肌酐]、细胞遗传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分析PT或APTT延长对MM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与PT和APTT正常组相比,PT或APTT延长组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χ^(2)=5.087,P=0.024)、具有更低的ALB水平(χ^(2)=4.962,P=0.026)和PLT水平(χ^(2)=4.309,P=0.038),以及更高的血钙水平(χ^(2)=5.056,P=0.025)。PT或APTT延长组del13q、1q21扩增、del17p阳性率高于PT和APTT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M生存分析显示,PT或APTT延长组具有更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P=0.032)和总生存期(OS)(P=0.032);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PT或APTT延长(HR=2.116,95%CI:1.025-4.372,P=0.043)、年龄≥65岁(HR=2.403,95%CI:1.195-4.836,P=0.014)是影响初诊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但PT或APTT延长对初诊MM患者的PFS没有明显影响(HR=1.162,95%CI:0.666-2.026,P=0.597)。结论:PT或APTT延长的初诊MM患者具有更恶化的临床指标、更短的PFS和OS;PT或APTT延长是影响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骨折合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例
9
作者 白心竹 何金徽 +3 位作者 陆松松 李春 王依林 熊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74,共4页
随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1]。自身免疫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特点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影响患者的骨形成和骨吸收[2],继而出现严重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而发生骨质疏松性椎... 随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1]。自身免疫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特点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影响患者的骨形成和骨吸收[2],继而出现严重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而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风险更高[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狼疮抗凝物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棱的环二肽类成分抗凝活性 被引量:23
10
作者 刘贝 王淑美 +4 位作者 王佰灵 许亚韬 闫二磊 胡旭光 梁生旺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研究从三棱中分离得到的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和环-(苯丙氨酸-酪氨酸)这3个环二肽类成分的体外抗凝活性。方法使用试剂盒测定三棱乙醇提液分离得到3个环二肽类成分对取自雄性SD大鼠腹主动脉贫血小板血浆的凝... 目的研究从三棱中分离得到的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和环-(苯丙氨酸-酪氨酸)这3个环二肽类成分的体外抗凝活性。方法使用试剂盒测定三棱乙醇提液分离得到3个环二肽类成分对取自雄性SD大鼠腹主动脉贫血小板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结果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和环-(苯丙氨酸-酪氨酸)均可使大鼠血浆PT、APTT和TT显著延长(P<0.1)。前二者未呈现出量效关系,后者呈现正性量效关系。结论三棱的环二肽类成分均具有抗凝活性,以环-(苯丙氨酸-酪氨酸)的抗凝作用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棱 环-(酪氨酸-亮氨酸) 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 环-(苯丙氨酸-酪氨酸) 抗凝血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心碱对血小板聚集、凝血功能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5
11
作者 王辉 刘刚 罗顺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8-772,共5页
目的探讨莲心碱对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其抗血栓作用。方法以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采用比浊法观察莲心碱对大鼠体内血小板1、5min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的影响;通过毛细管法和减尾法分别研究莲心碱对小... 目的探讨莲心碱对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其抗血栓作用。方法以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采用比浊法观察莲心碱对大鼠体内血小板1、5min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的影响;通过毛细管法和减尾法分别研究莲心碱对小鼠凝血时间和尾出血时间的影响,同时评价莲心碱对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采用Chandler法及动静脉旁路模型研究莲心碱对大鼠体外血栓和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莲心碱5mg·L-1和10mg·L-1均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大鼠体内血小板1、5min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明显延长大鼠PT、APTT和TT;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及尾出血时间;不同程度抑制大鼠体外血栓和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结论莲心碱可明显对抗血栓形成,并具有对抗血小板聚集和凝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心碱 血小板聚集 出血时间 凝血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菌素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霞 江虹 +1 位作者 徐楠 郑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9-382,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正常混合血浆和各浓度梯度含抗生素血浆的PT、APTT、FIB、TT及FaⅡ。比较各浓度含抗生素血浆组与正常混合血浆组的测定结果之间的差异,并对凝血检测结果与抗生素的浓度作线性回归。...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正常混合血浆和各浓度梯度含抗生素血浆的PT、APTT、FIB、TT及FaⅡ。比较各浓度含抗生素血浆组与正常混合血浆组的测定结果之间的差异,并对凝血检测结果与抗生素的浓度作线性回归。结果血浆中头孢硫脒浓度达100、200、800、1600、100mg/L时,或头孢西丁钠浓度达800、400、1600、3200、200mg/L时,或头孢噻肟钠浓度达800、3200、1600、1600、200mg/L时,PT、APTT、FIB、TT及FaⅡ的测定结果与正常混合血浆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五项测定结果与血浆中的抗生素浓度存在线性关系。结论在体外实验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以影响凝血检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 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凝血酶时间(TT) 凝血因子Ⅱ(Fa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红花黄色素抗凝血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郭雪婷 杨晓君 王颖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59-1763,共5页
【目的】研究双亚酸、红花黄色素及其复合制剂的抗凝血作用。【方法】用双亚酸、红花黄色素及其复合制剂给小鼠灌胃20 d后,测定其对小鼠的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作用;其对小鼠凝血酶原时间(PT)、小鼠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的影响。... 【目的】研究双亚酸、红花黄色素及其复合制剂的抗凝血作用。【方法】用双亚酸、红花黄色素及其复合制剂给小鼠灌胃20 d后,测定其对小鼠的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作用;其对小鼠凝血酶原时间(PT)、小鼠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的影响。【结果】双亚酸、红花黄色素及其复合制剂能显著延长小鼠的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能够显著延长小鼠的凝血酶原时间、小鼠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结论】红花黄色素具有抗凝血的作用,红花黄色素和双亚酸复合制剂的抗凝血作用强于红花黄色素单一组分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 凝血时间 出血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赵欣宇 宋鉴清 张丽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6-658,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异常时,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利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测定不同放置时间下70例血凝标本PT和APTT的检测结果。根据PT和APTT的正常参考值,将...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异常时,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利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测定不同放置时间下70例血凝标本PT和APTT的检测结果。根据PT和APTT的正常参考值,将空腹(0 h)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PT:11.0~14.3 s,APTT:32.0~43.0 s)和异常组(PT〉14.3 s,APTT〉43.0 s)。将标本于室温下分别放置1、2、4、6、8、12、24 h,检测其PT和APTT,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于室温存放8 h和4 h时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于室温存放4 h和2 h时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较正常组检测结果更易受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PT标本放置6 h、APTT标本放置4 h时,检测结果即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对于凝血异常者,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影响甚大,PT和APTT测定均应于标本采集后2 h内尽快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放置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0
15
作者 常盼盼 刘畅 崇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429,共5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性脑损伤(s TBI)后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sTBI患者。对患者sTBI后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以P <0.15为有统计学意义),并对有显著性...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性脑损伤(s TBI)后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sTBI患者。对患者sTBI后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以P <0.15为有统计学意义),并对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0.10为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将多因素分析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31.03%,死亡率24.14%。凝血酶原时间(PT,β=-1.200,OR=0.031,P=0.08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β=0.293,OR=1.340,P=0.073)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7、0.558。结论 PT、APTT是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sTBI后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不良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性脑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预后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牛丽莉 陈魁 +5 位作者 闫西艴 党瑜华 姜正明 霍志芳 秦立 赵国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03-905,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磺达肝癸钠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磺达肝癸钠组,60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32例),两组患者基础...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磺达肝癸钠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磺达肝癸钠组,60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32例),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入院时查PT、APTT,实验组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d皮下注射,连用8 d或直至出院;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8 d或直至出院。用药3 d后复查两组PT、APTT,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必要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0 d时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抗凝前PT、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后PT、APT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实验组再发心绞痛2例,出血2例;对照组再发心绞痛2例,出血4例。两组出院后30 d无急性心肌梗死、出血、卒中及死亡病例发生;实验组再发心绞痛5例,对照组再发心绞痛3例。两组并发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有效。用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过程中PT、APTT水平有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达肝癸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肝素 低分子量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类肝素衍生物抗凝血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蒋珍菊 王周玉 胡星琪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12期57-59,共3页
对不同反应条件下制备的不同壳聚糖类肝素衍生物的全血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进行考察,比较了其抗凝血性能。结果发现,当衍生物的分子量与肝素相近时,其抗凝血活性最强;脱乙酰度对抗凝作用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 壳聚糖 类肝素衍生物 抗凝血性 全血凝血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丽娟 吴晓丽 +2 位作者 秦海艳 朱蕻潮 李进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7-481,共5页
目的研究ICU入院时因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相关急性肾损伤(AKI)分为AKI组56例,非AKI组7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 目的研究ICU入院时因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相关急性肾损伤(AKI)分为AKI组56例,非AKI组7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两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钙素原(PCT)在诊断AKI方面的能力。结果AKI组PCT、APTT、血清白蛋白(Alb)等指标与非AK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CT是患者发展为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Alb是AKI的保护因素(P<0.05);APTT和PCT曲线下面积(AUC)均>0.8,APTT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5.0%、85.2%,PCT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3.4%、74.1%。结论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入ICU时的APTT、PCT水平是AKI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Alb是AKI风险增加的保护因素;APTT和PCT在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AKI方面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降钙素原 血清白蛋白 脓毒性休克 急性肾损伤 腹腔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狼疮抗凝物的灵敏度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家红 王金行 +1 位作者 夏楠 李花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2-506,共5页
目的评估常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改良的稀释蝰蛇毒时间(DRVVT)法及硅凝固时间(SCT)法检测狼疮抗凝物(LA)的灵敏度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检测LA阳性且同时检测了APTT的386例样本的检测结果。根... 目的评估常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改良的稀释蝰蛇毒时间(DRVVT)法及硅凝固时间(SCT)法检测狼疮抗凝物(LA)的灵敏度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检测LA阳性且同时检测了APTT的386例样本的检测结果。根据APTT参考区间上限分为APTT正常组(APTT≤43.0 s)和APTT异常组(APTT>43.0 s)。2组数据非正态分布以M(P25~P75)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A预测APTT异常时的临界值和灵敏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PTT与LA的相关性。结果386例LA阳性样本中,APTT正常177例(45.9%),APTT异常209例(54.1%)。APTT异常组的DRVVT标准化比值(NR)及SCT-NR显著高于APTT正常组(P<0.01)。APTT对LA的灵敏度:DRVVT-NR、SCT-NR分别为1.39和1.83。APTT与DRVVT-NR、SCT-N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2(P<0.01)和0.641(P<0.01)。结论LA阳性样本的APTT未必延长,其结果由APTT对LA的灵敏度决定。了解实验室APTT对LA的灵敏度及其相关性,正确解释APTT与LA结果之间的关系,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狼疮抗凝物 灵敏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血通脉颗粒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金明 朱竟赫 +1 位作者 秦文艳 齐越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9期2210-2212,共3页
目的:研究清血通脉颗粒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大鼠腹主动脉采血,取血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家兔耳中动脉采血,取富血小板血浆(PRP)及穷血小板血... 目的:研究清血通脉颗粒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大鼠腹主动脉采血,取血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家兔耳中动脉采血,取富血小板血浆(PRP)及穷血小板血浆(PPP),ADP作为诱导剂,利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观察2 min、4 min、6 min时血小板聚集功能,记录聚集百分率,计算最大聚集百分率及聚集抑制百分率。结果:清血通脉颗粒明显延长大鼠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降低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抑制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结论:清血通脉颗粒具有抗凝血作用,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血通脉颗粒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