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姜黄素对ActD/TNF-α协同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汪军兵 龚正 +6 位作者 行妍妍 谢赛 邓钦莹 唐红梅 潘锐 陆大祥 董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目的:观察放线菌素D(ActD)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PC12细胞)的协同损伤作用,探讨中药单体姜黄素对这种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MTT法确定实验药物的最佳浓度;LDH法检测PC12细胞的损伤;倒置显微镜观察细... 目的:观察放线菌素D(ActD)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PC12细胞)的协同损伤作用,探讨中药单体姜黄素对这种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MTT法确定实验药物的最佳浓度;LDH法检测PC12细胞的损伤;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的活性。结果:ActD/TNF-α可致PC12细胞的生存力下降(P<0.05);细胞培养液中LDH的活性升高(P<0.05);PC12数量减少,体积缩小,突起变短;可致PC12细胞内caspase-3的活化增强(P<0.05)。浓度为5μmol/L姜黄素可阻止ActD/TNF-α所致的细胞的生存力下降(P<0.05);抑制ActD/TNF-α引起的细胞培养液中LDH的活性升高(P<0.05);拮抗ActD/TNF-α引起的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变小,突起减少变短;抑制ActD/TNF-α引起的PC12细胞内caspase-3的活化(P<0.05)。结论:姜黄素可以拮抗ActD/TNF-α协同作用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spase-3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PC12细胞 放线菌素D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凋亡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ActD通过线粒体途径引起细胞阻滞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一伊 夏春辉 +3 位作者 陈宇航 刘威 吕艳欣 王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7-603,共7页
为了探讨FAS抗体与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ActD)联合作用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从而研究FAS/ActD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表明,FAS/ActD能明显降低HeLa细... 为了探讨FAS抗体与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ActD)联合作用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从而研究FAS/ActD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表明,FAS/ActD能明显降低HeLa细胞的活力,并且通过G1/G0期阻滞和S期阻滞诱导HeLa细胞凋亡.此外,Western印迹分析进一步显示,FAS/ActD还能引起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增加,Bid蛋白发生断裂激活,导致细胞质中Cyto-c释放的增加,并激活在细胞凋亡的执行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caspase-9和caspase-3.以上结果提示,FAS抗体与ActD的联合作用可能经线粒体途径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从而诱导HeLa细胞凋亡.该研究为宫颈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抗体 放线菌素D 线粒体 细胞周期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l-7402细胞通过自噬逃避FAS/ActD诱导的凋亡
3
作者 伦志强 吕艳欣 +2 位作者 夏春辉 陈雪 王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79-1184,共6页
为了探究FAS抗体与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Act D)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的作用机制,通过自噬阻断剂3-MA的作用,来探讨自噬与凋亡的关系.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自噬及凋亡.结果表明,FAS/Act D在诱导细胞凋亡的同时伴... 为了探究FAS抗体与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Act D)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的作用机制,通过自噬阻断剂3-MA的作用,来探讨自噬与凋亡的关系.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自噬及凋亡.结果表明,FAS/Act D在诱导细胞凋亡的同时伴有细胞自噬现象,在3-MA作用下,FAS/Act D所诱导的细胞自噬体减少,而凋亡现象严重.并且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3-MA明显增高FAS/Act D所诱导的细胞凋亡率.Western印迹分析进一步显示,FAS/Act D能引起caspase-3激活产生断裂,同时刺激LC3和BECN1表达,而3-MA作用后自噬体减少,同时LC3和BECN1表达降低,但是caspase-3断裂带表达明显增加.以上结果提示,FAS/Act D诱导的Bel-7402细胞凋亡的同时伴有细胞自噬,Bel-7402细胞通过自噬逃避FAS/Act D诱导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抗体 放线菌素D 自噬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tinomycin D synergistically enhances the efficacy of CDDP by activating P53-PUMA pathway via downregulating P53-MDM2 complex on KB cells
4
作者 WANG Lin PANG Xiao-cong +3 位作者 XU Huan-li YANG Sheng-qian YU Zi-ru DU Guan-hua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71-1072,共2页
OBJECTIVE Low dose of actinomycin D(LDAct D)was reported as a potent P53 activator and protected normal proliferating cells during anti-mitotic chemotherapy.However,the mechanism of LDAct D on P53 activation is still ... OBJECTIVE Low dose of actinomycin D(LDAct D)was reported as a potent P53 activator and protected normal proliferating cells during anti-mitotic chemotherapy.However,the mechanism of LDAct D on P53 activation is still undetermined.In this study,the mechanism of LDAct D on the synergistic antitumor effect for cisplatin(CDDP)and P53 reactivation in KB cells was studied in detail.METHODS Cell viability was determined by MTT and LDH release.Apoptosis was determined by AnnexinⅤ-FITC/PI staining.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was detected by JC-1 stain-ing.Expression of P53,PARP,BAX,BCL-XL,PUMA,MDM2 and MDMX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ting(WB)and/or immunofluorescence(IF).P53-MDM2 complex was detected by ELISA.Molecular docking of receptor MDM2 and MDMX with actinomycin D(ACTD)was analyzed by Discovery Studio.RESULTS Compared with CDDP alone,P53 expression and the cytotoxicity on KB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the combination therapy.P53 regulatory proteins were increased while MMP was decreased.Meanwhile,knockdown of PUMA(P53 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efficiently blocke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LDAct D to CDDP.P53 activation was found to be accompanied with the increase of MDMX but not MDM2.Meanwhile,MDM2-P53 complex in KB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LDAct D.Docking of both receptor MDM2 and MDMX with ACTD exhibited well established bonds with nearby amino acid residues.CONCLUSION LDAct D was probably an inhibitor of both MDM2 and MDMX.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LDAct D for CDDP on KB cells depended on its effect on reactivating P53 and PUMA mediated mitochondrial apopt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nomycin D CISPLATIN P53 PUMA MDM2 MDM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bination Therapy of Actinomycin D and Cisplatin Achieved Stronger Cytotoxicity via Increasing PUMA Expression on KB Cells
5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239-239,共1页
Aim To study the synergist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ctinomycin D to the anti-cancer activity of cispl- atin on KB cells. Methods Cytotoxicity of actinomycin D on KB cells was evaluated by MTT and LDH Assay. Apoptosi... Aim To study the synergist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ctinomycin D to the anti-cancer activity of cispl- atin on KB cells. Methods Cytotoxicity of actinomycin D on KB cells was evaluated by MTT and LDH Assay. Apoptosis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FCM). Expression of p53, PUMA, Bax, Bcl-2 and Bcl-xl was detected by WB (Western blot) or IF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The translocation of PUMA, Bax, Bcl-2 and Bcl-xl was detected by confocal microscope. PUMA knockdown was achieved by PUMA siRNA. Results Actinomycin D synergistically enhanced the cytotoxicity of cisplatin on KB cells. Time-dependent increasing of PUMA and p53 in- duced by actinomycin D was accompanied by the translocation of PUMA and Bax/Bcl-xl in KB cells. Knockdown of PUMA effectively blocke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actinomycin D to cisplatin. Conclusion Actinomycin D effi- ciently enhanced the anti-cancer activity of cisplatin on KB cells. Up-regulation of PUMA by actinomycin D is like- ly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the two drugs. Combination of actinomycin D and cisplatin may lead to an effective cancer treatment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nomycin D CISPLATIN ANTI-CANCER activity PU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军作战实验室发展现状及其启示 被引量:6
6
作者 路建伟 康晓予 唐松洁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84,88,共5页
对美军联合作战实验室,及其下辖的陆军作战实验室、海军战斗中心、空军作战实验室、海军陆战队战斗实验室、空间作战实验室等的体系结构、发展现状及其近期进行的作战实验情况进行了概述,对作战实验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特别是ACTD进... 对美军联合作战实验室,及其下辖的陆军作战实验室、海军战斗中心、空军作战实验室、海军陆战队战斗实验室、空间作战实验室等的体系结构、发展现状及其近期进行的作战实验情况进行了概述,对作战实验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特别是ACTD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借鉴美军作战实验室在武器装备发展和战斗力提高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提出了构建完善的作战实验室体系,创新发展武器装备手段;重视仿真模拟手段,提高部队技术、战术水平的观点,立足防空作战实验室的自身定位,提出了创新联合防空新战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战实验室 actd 战斗力 启示 联合防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抗花生青枯病菌海洋放线菌的分类鉴定及其活性产物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蒲小明 林壁润 +1 位作者 郑奕雄 沈会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62-65,共4页
从2 200多个海洋放线菌株中筛选得到菌株H41-26对花生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有较强的拮抗作用。通过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化学组分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菌株H41-26为链霉菌属金色(Aureus)... 从2 200多个海洋放线菌株中筛选得到菌株H41-26对花生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有较强的拮抗作用。通过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化学组分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菌株H41-26为链霉菌属金色(Aureus)类群中的新种-闸坡链霉菌(Streptomyces zhapoensis)。采用硅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半制备的分离纯化技术,主要活性成分鉴定为放线菌素V。首次报道了放线菌素V对花生青枯病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3.91 mg/mL,8%放线菌素V乳油稀释1 000倍施药7 d和10 d后对花生青枯病的盆栽试验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放线菌素V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花生青枯病菌 闸坡链霉菌 放线菌素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和PF+新福菌素联合放疗对中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对比 被引量:4
8
作者 蒋金妍 边志衡 +2 位作者 谢颖 张艳玲 梁后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2209-2211,共3页
目的 比较两种化疗方案对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117例Ⅲ~Ⅳ期鼻咽癌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5 9例 ,采用PF +新福菌素化疗 1周期后再行鼻咽癌根治放疗。对照组 5 8例 ,采用PF方案化疗 1周期后行鼻咽癌根治... 目的 比较两种化疗方案对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117例Ⅲ~Ⅳ期鼻咽癌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5 9例 ,采用PF +新福菌素化疗 1周期后再行鼻咽癌根治放疗。对照组 5 8例 ,采用PF方案化疗 1周期后行鼻咽癌根治放疗。结果 PF +新福菌素组完全缓解 (completeresponse ,CR) +部分缓解 (partialresponse ,PR)总有效率 (responserate ,RR)为 88 3 % ,PF组为 93 17%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治疗组CR率 61% ,对照组CR率 2 7 6% ,有显著差异 (P <0 0 1)。毒副作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PF +新福菌素联合放疗可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的完全缓解率 ,毒副作用可耐受 ,适合于晚期鼻咽癌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新福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癌环肽药物放线菌素D新类似物的化学全合成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邦治 王则周 +3 位作者 王小丽 李欣檑 倪京满 王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857-1859,共3页
Actinomycin D(AMD) is well known for its specific inhibition of DNA transcription, and has been used clinically as an antitumor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some highly malignant tumors.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wo... Actinomycin D(AMD) is well known for its specific inhibition of DNA transcription, and has been used clinically as an antitumor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some highly malignant tumors.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wo [D-Phe 2] 2AMD analogs with L-MeVal(the fifth amino acid residue in the cyclic depsipeptide of AMD) substituted by D-MeVal and D-MePhe were designed to reduce the toxicity and increase the antitumor activity. Another analog in which the D-Val residue replaced with D-MeVal was designed to eliminate or to weaken the hydrogen bonds of D-Val residues between α and β rings. All three novel compounds were prepared from C terminal to N terminal in solution phase to form linear pentapeptides, and cyclized by BOP-Cl/Et 3N in DCM. Condensation of pentapeptide lactone with BMNBCA, followed by catalytic reduction, controlling oxidation by K 3Fe(CN) 6 and purification afforded the analogs as red solid. The spectrum data of all three analogs including HR-MS, 1H NMR and [α] D wer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癌环肽药物 放线菌素D 类似物 化学全合成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放线菌素D/TNF-α诱导的PC12细胞和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行妍妍 汪军兵 +7 位作者 谢赛 龚正 陆大祥 董军 唐红梅 潘锐 邓钦莹 熊国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46-1750,共5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放线菌素D(ActD)/TNF-α诱导的PC12细胞和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PC12细胞分为以下6组:对照组、TNF-α组、ActD组、姜黄素组、ActD/TNF-α组和姜黄素+ActD/TNF-α组。各组细胞培养24 h后进行...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放线菌素D(ActD)/TNF-α诱导的PC12细胞和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PC12细胞分为以下6组:对照组、TNF-α组、ActD组、姜黄素组、ActD/TNF-α组和姜黄素+ActD/TNF-α组。各组细胞培养24 h后进行下列处理:倒置荧光显微镜普通光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变化;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PC12细胞凋亡率;Fluo-3 AM染色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内Ca2+浓度。制备离体大鼠海马脑片,分组处理同PC12细胞,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观察各组海马脑片CA1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变化情况。结果:10μg/L ActD和50μg/L TNF-α协同处理可导致PC12细胞明显损伤,而5μmol/L姜黄素则可以减轻这种损伤作用(P<0.05);ActD/TNF-α可诱导PC12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姜黄素可以通过降低胞内Ca2+浓度而减少ActD/TNF-α引起的细胞凋亡(P<0.05)。此外,LTP实验也证实ActD/TNF-α可以显著抑制大鼠海马脑片LTP的诱发,而姜黄素可以拮抗这种抑制作用,改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P<0.05)。结论:姜黄素可以改善ActD/TNF-α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细胞内Ca2+浓度,维持胞内钙稳态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肿瘤坏死因子 放线菌素D PC12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线菌素D新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邦治 王凯荣 +3 位作者 王则周 李欣檑 王小丽 倪京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46-1352,共7页
为了提高临床抗肿瘤药物放线菌素D(AMD)的抗肿瘤效果和治疗指数,在AMD构效关系研究基础上,设计全合成了包括9个新类似物在内的两类共13个AMD类似物.保持环肽2位D-Val不变,环肽5位分别用Sar,D-Me-Leu和Me-Ile等氨基酸替换以改变侧链基团... 为了提高临床抗肿瘤药物放线菌素D(AMD)的抗肿瘤效果和治疗指数,在AMD构效关系研究基础上,设计全合成了包括9个新类似物在内的两类共13个AMD类似物.保持环肽2位D-Val不变,环肽5位分别用Sar,D-Me-Leu和Me-Ile等氨基酸替换以改变侧链基团长度,合成了类似物8b~8e;以环肽2位D-Phe替换的低毒性类似物[D-Phe2]2AMD为基础,在环肽5位进行氨基酸替换,改变侧链基团长度和空间指向,并引入芳香族氨基酸等,合成了类似物8f~8m.优化了类似物的合成中的反应条件,提高了五肽环化产率,避免了消旋产物的生成.所有类似物经[α]D,1HNMR和高分辨质谱表征后,采用MTT法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保留环肽2位D-Val及延长5位氨基酸侧链基团能显著提高类似物的抗肿瘤活性,而2位D-Phe替换后类似物的抗肿瘤活性普遍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素D 类似物 全合成 体外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和核酸合成抑制剂对氮素诱导甜菜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胜勇 侯静 +3 位作者 李彩凤 马凤鸣 尹春佳 黄兆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5-451,共7页
谷氨酰胺合成酶(GS)家族是甜菜等高等植物体内氨态氮同化酶,也是氮利用与循环的核心构件。为揭示在氮素诱导下放线菌素D(AMD)和放线菌酮(CHM)对甜菜GS基因调控表达的影响,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甜菜的胞液型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S1)... 谷氨酰胺合成酶(GS)家族是甜菜等高等植物体内氨态氮同化酶,也是氮利用与循环的核心构件。为揭示在氮素诱导下放线菌素D(AMD)和放线菌酮(CHM)对甜菜GS基因调控表达的影响,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甜菜的胞液型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S1)和质体型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S2)进行mRNA的表达检测,同时进行GS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甜菜幼苗经过低浓度AMD处理2~6h,GS活性略有增加,9h后,高和低浓度AMD处理下的GS活性都下降,且随着浓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加大,同时GS1 mRNA和GS2 mRNA的相对量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CHM处理甜菜幼苗9h后,随着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GS活性下降幅度增加,但GS1 mRNA和GS2 mRNA的相对量在不同CHM浓度处理间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谷氨酰胺合成酶 氮素 放线菌素D 放线菌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哥斯达黎加链霉菌抗菌成分的活性跟踪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13
作者 郁蕾 戴好富 +2 位作者 魏景 梅文莉 曾会才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07-510,共4页
目的分离、鉴定哥斯达黎加链霉菌(Stretomyces costaricanus)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通过活性跟踪,采用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对哥斯达黎加链霉菌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光谱分析对活性成分进行结构解析。结果哥斯达黎加链霉... 目的分离、鉴定哥斯达黎加链霉菌(Stretomyces costaricanus)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通过活性跟踪,采用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对哥斯达黎加链霉菌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光谱分析对活性成分进行结构解析。结果哥斯达黎加链霉菌中的抗菌活性成分为放线菌素D。结论首次发现放线菌素D对香蕉枯萎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r4),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斯达黎加链霉菌 放线菌素D 抗菌活性 香蕉枯萎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C-myc基因表达对移植血管狭窄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强 王新文 +3 位作者 刁彦鹏 辛世杰 王斌 段志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82,共2页
目的 :观察放射菌素D对移植血管中C myc基因表达及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 ,实验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应用不同剂量放射菌素D(0 0 15 ,0 .15mg/kg) ,对照组仅做血管移植。分别于术后2h及 1周切取移植静脉 ,应用... 目的 :观察放射菌素D对移植血管中C myc基因表达及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 ,实验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应用不同剂量放射菌素D(0 0 15 ,0 .15mg/kg) ,对照组仅做血管移植。分别于术后2h及 1周切取移植静脉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C mycmRNA表达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量内膜厚度。结果 :高剂量组C myc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6 5 % ,12 5 % ;P <0 0 1) ,移植血管内膜增殖受到明显抑制 (18 7,2 8 5 μm ;P <0 0 1)。结论 :大剂量应用放射菌素D可以抑制C mycmRNA表达 ,从而抑制移植血管内膜增殖。早期应答基因C myc表达在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YC基因 放射茵素D 内膜增殖 原位杂交 移植血管狭窄 血管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HBA合酶基因的筛选与放线菌素D产生菌的发现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会图 刘爱明 +5 位作者 武临专 孙桂芝 韩锋 高群杰 张玉琴 王以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3,共4页
根据3,5-AHBA合酶基因序列的保守性所设计的简并引物,通过PCR的方法,从20株未知产物放线菌菌株中,获得两个AHBA合酶基因阳性菌株(S.violaceusniger 4353和Streptomyces rochei 4088)。同源性分析显示,克隆到的3,5-AHBA合酶与已知的3,5-A... 根据3,5-AHBA合酶基因序列的保守性所设计的简并引物,通过PCR的方法,从20株未知产物放线菌菌株中,获得两个AHBA合酶基因阳性菌株(S.violaceusniger 4353和Streptomyces rochei 4088)。同源性分析显示,克隆到的3,5-AHBA合酶与已知的3,5-AHBA合酶蛋白序列有一定的同源性(86%~87%)。对其中一株阳性菌株4353(S.violaceusniger 4353)的发酵活性产物进行了化学分离纯化和TLC、HPLC-UV、MS、~1H-NMR和^(13)C-NMR等分析结构鉴定,表明其发酵产生的一个活性成分为放线菌素D。基因单交换阻断实验结果证明,4353菌株所产生的放线菌素D确实与3,5-AHBA合酶基因相关。本文对获得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5-AHBA合酶基因 基因阻断 放线菌素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70、JNK和p38在放线菌素D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小龙 冯斐斐 +6 位作者 孙鹏辉 李杰 陆皓泉 阙菡雅 徐小艳 姚武 周舫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8-671,共4页
目的:探讨HSP70、JNK和p38在放线菌素D(Act D)诱导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确定Act D对A549细胞的染毒剂量。将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分为DMSO对照组、Act D染毒组、热处理(42℃,30 min)+Act D组、JNK抑制剂SP600... 目的:探讨HSP70、JNK和p38在放线菌素D(Act D)诱导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确定Act D对A549细胞的染毒剂量。将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分为DMSO对照组、Act D染毒组、热处理(42℃,30 min)+Act D组、JNK抑制剂SP600125+Act D组和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Act D组进行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HSP70、p-JNK、p-p38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热处理、SP600125和SB203580均能降低Act D诱导的A549细胞的凋亡率(F=7 904.576,P<0.001)。热处理+Act D组的HSP70表达水平高于其余各组(F=46.640,P<0.001),而p-JNK、p-p38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低于Act D处理组(F=122.381、44.104和50.650,P<0.05)。Act D能提高Caspase-3的表达水平,且热处理、SP600125和SB203580均能降低Act D引起的Caspase-3的高表达状态。结论:热处理诱导产生的HSP70、JNK通路抑制剂SP600125和p38 MAPK通路抑制剂SB203580均可以抑制由Act D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凋亡 热休克蛋白70 放线菌素D JNK P38 MAPK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放线菌ACMA006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雪 杨瑞丽 +2 位作者 袁献温 奚涛 杨臻峥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0-404,共5页
对从中国江苏连云港海域中筛选出的海洋放线菌ACMA006的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2种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并进一步鉴定其结构.海洋放线菌ACMA006经大规模发酵后,发酵液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其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并利用硅胶柱层析、制备... 对从中国江苏连云港海域中筛选出的海洋放线菌ACMA006的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2种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并进一步鉴定其结构.海洋放线菌ACMA006经大规模发酵后,发酵液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其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并利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及HPLC等方法对萃取物进行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1H-HMR谱和13C-NMR谱等波谱数据对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解析和鉴定.结果表明化合物B为放线菌素D,其分子式为C62H86N12O16,含有2个多肽酯环,由L-苏氨酸、D-缬氨酸、L-脯氨酸、N-甲基甘氨酸和L-N-甲基缬氨酸组成,通过羧基与发色母核吩噁嗪酮相连接.化合物A可能为放线菌素D的衍生物.这是国内外首次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提取出放线菌素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放线菌 抗肿瘤活性 放线菌素D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线菌素X_2高产菌株的抗药性致死突变标志的诱变筛选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平 熊智强 涂国全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125,共4页
链霉菌702菌株所产抗细菌活性物质为放线菌素X2,为了提高其发酵单位,试验采用了林可霉素对放线菌素X2产生菌———链霉菌702孢子致死标志的UV诱变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紫外作用20 s时链霉菌702林可霉素致死标志的突变率高达20.77%,抗药... 链霉菌702菌株所产抗细菌活性物质为放线菌素X2,为了提高其发酵单位,试验采用了林可霉素对放线菌素X2产生菌———链霉菌702孢子致死标志的UV诱变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紫外作用20 s时链霉菌702林可霉素致死标志的突变率高达20.77%,抗药性突变菌株与产放线菌素X2高产菌株的正突变率达25%,效价提高20%以上达10%,从突变菌株中摇瓶筛选到42-3473菌株,摇瓶发酵生物效价达2 062μg/mL,比初始菌株生物效价提高了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702 UV 放线菌素X2 抗药性致死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质型APX的纯化、抗体的制备及放线菌素D对APX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沁 王伟 刘友良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1-215,共5页
利用硫酸铵分步沉淀与过柱层析提纯大麦叶片细胞质型APX(Ascorbate peroxidase,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EC1.11.1.11),SDS-PAGE电泳显示其是分子量约为29 kD的单体.将纯化的APX免疫青紫蓝兔,获取多抗,Westernblot证实科品7号、鉴4的细胞质型... 利用硫酸铵分步沉淀与过柱层析提纯大麦叶片细胞质型APX(Ascorbate peroxidase,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EC1.11.1.11),SDS-PAGE电泳显示其是分子量约为29 kD的单体.将纯化的APX免疫青紫蓝兔,获取多抗,Westernblot证实科品7号、鉴4的细胞质型APX具有免疫交叉性.盐处理后耐盐性不同的品种叶片APX的含量发生变化,APX含量变化的规律与盐胁迫下APX活性变化的规律相似,说明盐胁迫下APX含量的变化是引起其活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浓度的AMD(Actinomycin D,放线菌素D)处理均能抑制盐和非盐胁迫下大麦叶片的APX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X 抗体 WESTERN BLOT 盐胁迫 大麦 放线菌素D(A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线菌素D不能抑制α-双炔失碳酯诱导的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 被引量:2
20
作者 楼丽广 胥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研究放线菌素D(ActD)对α-双炔失碳酯(α-anordrin,ANO)诱导的人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仪、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别检测DNA含量和DNA断裂。... 目的:研究放线菌素D(ActD)对α-双炔失碳酯(α-anordrin,ANO)诱导的人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仪、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别检测DNA含量和DNA断裂。结果:ANO50μmol·L-1处理人白血病K562细胞24h引起大约10%K562细胞产生凋亡。同时加入RNA合成抑制剂ActD0.005μmol·L-1不能抑制ANO诱导的凋亡,相反地,ActD加强ANO的这一作用,使凋亡细胞从10%上升到20%。ActD0.5μmol·L-1本身可诱导约32%的K562细胞凋亡。S期细胞对ANO诱导的凋亡较敏感,而ActD则较易诱导S期和G2-M期细胞凋亡。结论:ANO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不依赖于新的RNA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双炔失碳酯 细胞凋亡 放线菌素D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