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拜耳法赤泥酒石酸脱碱提钛试验研究
1
作者 刘文宝 丁睿 +3 位作者 李维超 刘文刚 沈岩柏 张覃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46,共6页
以酒石酸为浸出剂,考察了不同浸出条件对赤泥中钠、钛浸出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结合浸出动力学和浸渣性质分析其浸出机制。浸出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酒石酸浓度1.00 mol/L、浸出温度90℃、液固比8 mL/g、浸出... 以酒石酸为浸出剂,考察了不同浸出条件对赤泥中钠、钛浸出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结合浸出动力学和浸渣性质分析其浸出机制。浸出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酒石酸浓度1.00 mol/L、浸出温度90℃、液固比8 mL/g、浸出时间60 min条件下,赤泥中钠和钛浸出率分别为93.50%和76.66%。酒石酸浸出前后赤泥的XRD分析结果表明,浸出液中的钠主要来自钙霞石和拜耳法工艺中的氢氧化钠,钛主要来自钙钛矿和拜耳法工艺中溶解并重新沉淀在赤泥表面的次生钛。浸出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赤泥脱碱和钛浸出符合未反应收缩核模型,且脱碱和钛浸出过程主要受界面化学反应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拜尔法 脱碱 酒石酸 浸出动力学 有机酸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酸菌应用于窖泥养护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冯文聪 孙威 +4 位作者 毛文定 吕乐 殷想想 陈茂彬 方尚玲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5,共5页
己酸菌是窖泥中产己酸的功能微生物,而己酸是浓香型白酒特征风味物质己酸乙酯的前体物质,因此己酸菌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至关重要。该文简单介绍了窖泥中产己酸菌的来源、己酸合成代谢途径及窖泥质量指标及己酸菌之间的关系,重点论述了... 己酸菌是窖泥中产己酸的功能微生物,而己酸是浓香型白酒特征风味物质己酸乙酯的前体物质,因此己酸菌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至关重要。该文简单介绍了窖泥中产己酸菌的来源、己酸合成代谢途径及窖泥质量指标及己酸菌之间的关系,重点论述了己酸菌在新人工窖泥和窖泥养护中的应用。以期维持窖池内部微生态的平衡,满足窖泥养护的需求,提升白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酸菌 窖泥 窖泥养护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酸泥浸铅渣中综合回收有价金属试验研究
3
作者 张琼 罗世金 +3 位作者 贺康锦 杨林波 向朝瑞 罗文波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酸泥浸铅渣中含有大量复杂稀散贵金属,具有极高的回收价值。研究了以盐酸+硫酸为浸出剂、氯酸钠为氧化剂从酸泥浸铅渣中同时浸出硒、铋、铜、汞,考察了温度、氯酸钠用量、浸出时间、液固体积质量比、盐酸浓度对硒、铋、铜、汞浸出率的... 酸泥浸铅渣中含有大量复杂稀散贵金属,具有极高的回收价值。研究了以盐酸+硫酸为浸出剂、氯酸钠为氧化剂从酸泥浸铅渣中同时浸出硒、铋、铜、汞,考察了温度、氯酸钠用量、浸出时间、液固体积质量比、盐酸浓度对硒、铋、铜、汞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40℃、氯酸钠用量为原料质量的40%、浸出时间1 h、液固体积质量比4 mL/1 g、盐酸浓度1 mol/L、硫酸浓度1.5 mol/L条件下,硒、铋、铜、汞浸出率分别为98.78%、98.13%、99.38%、99.42%。该法可实现硒、铋、铜、汞的高效浸出,同时使留存于渣中的锡、铅、银得到较好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泥 浸出渣 浸出 盐酸 氯酸钠 有价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人工窖泥生产发酵的己酸菌液培养条件优化
4
作者 张敏丹 邓有辉 +7 位作者 申鹏森 刘小刚 廖苇 倪斌 李红梅 贾俊杰 敖灵 敖宗华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196,共6页
为了获得高产己酸的菌液,该研究以己酸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对己酸菌液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己酸菌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无水乙酸钠8.0 g/L,酵母浸粉1.5 g/L,乙醇添加量2%,初始pH 7,发酵温度36℃,发酵时... 为了获得高产己酸的菌液,该研究以己酸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对己酸菌液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己酸菌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无水乙酸钠8.0 g/L,酵母浸粉1.5 g/L,乙醇添加量2%,初始pH 7,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7 d。在此优化条件下,己酸产量能达到4.9 g/L,是优化前的1.4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窖泥 己酸菌液 己酸产量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窖泥中产氢广西梭菌的基因组注释与分析
5
作者 罗浩 陈聪 +1 位作者 叶光斌 邹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8-104,共7页
为了探究梭菌属作为高效产氢发酵菌株的产氢性能。该研究通过从浓香型白酒窖泥中筛选出了1株具有产氢能力的菌株WZ-1,经过鉴定后为广西梭菌(Clostridium guangxiense)。在35℃厌氧条件下,WZ-1菌株能够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培养基上进行发酵... 为了探究梭菌属作为高效产氢发酵菌株的产氢性能。该研究通过从浓香型白酒窖泥中筛选出了1株具有产氢能力的菌株WZ-1,经过鉴定后为广西梭菌(Clostridium guangxiense)。在35℃厌氧条件下,WZ-1菌株能够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培养基上进行发酵,产生高含量氢气(58.99%)和丁酸(1 960 mg/L)。为了全面解析其功能特性,对WZ-1菌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和注释。基因组分析显示,WZ-1基因组总长度为4 406 933 bp, GC含量31.95%,包含4 172条编码序列,3个rRNA基因和52个tRNA基因。通过菌株的KEGG代谢途径分析,揭示了WZ-1的丙酮酸脱羧过程产氢、NADH+H+氧化还原平衡调节产氢、一氧化碳产氢、固氮产氢及其产丁酸途径。研究结果从基因组层面深入解析了WZ-1的产氢产丁酸特性,展现了其在生物制氢、生物制丁酸和促进循环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也为开发清洁能源生产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梭菌 氢气 基因组测序 丁酸 窖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酸酸浸拜耳法赤泥元素浸出机制分析
6
作者 张海洋 刘铎 +1 位作者 聂文君 曹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拜耳法赤泥的强碱性、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加剧其治理难度,露天堆放的赤泥极易引发生态环境问题。该研究以拜耳法赤泥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有机酸类型、浓度、液土比、酸浸次数振荡酸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游离碱和结合碱在赤泥碱性物相占... 拜耳法赤泥的强碱性、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加剧其治理难度,露天堆放的赤泥极易引发生态环境问题。该研究以拜耳法赤泥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有机酸类型、浓度、液土比、酸浸次数振荡酸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游离碱和结合碱在赤泥碱性物相占比分别为27.5%和72.5%,结合碱中的Na主要赋存于钙霞石。草酸浓度为0.5 mol/L、液土比为4∶1,单次脱碱效果为55.83%,2次脱碱效果达到最大值80.80%。Cr化学特性导致淋洗剂种类应选择碱性淋洗剂或在碱性条件下开展修复工作。通过XRD物相分析,连续酸浸致使主要元素溶解、分解和转化,调节酸浓度精确控制赤泥晶相中的化学键合,引导形成特定矿物相,使得赤泥应用更加具有针对性,为完善酸浸处理赤泥工艺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酸浸 结合碱 脱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酸协同强化浸出赤泥中铝铁的试验研究
7
作者 王鸿齐 朱晓波 +2 位作者 李望 袁彩凤 王梦园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0,共7页
为促进赤泥中铝铁资源的回收利用,本文研究了赤泥中Al、Fe在双酸(硫酸+盐酸)体系中的浸出行为,系统考察了双酸浓度、硫酸与盐酸体积比、浸出温度、液固比和浸出时间对Al、Fe元素浸出率的影响,得到了如下Al、Fe的最佳浸出条件:硫酸和盐... 为促进赤泥中铝铁资源的回收利用,本文研究了赤泥中Al、Fe在双酸(硫酸+盐酸)体系中的浸出行为,系统考察了双酸浓度、硫酸与盐酸体积比、浸出温度、液固比和浸出时间对Al、Fe元素浸出率的影响,得到了如下Al、Fe的最佳浸出条件:硫酸和盐酸总体积分数28%、硫酸与盐酸体积比1∶1、浸出温度100℃、液固比9 mL/g和浸出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Al和Fe的浸出率分别可达到97.5%和73.8%。双酸浸出产生了有效的协同效应,盐酸可以与Fe^(3+)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硫酸则提供必要的酸度和氧化性,促进Al^(3+)的溶解,显著提高了铝铁的浸出效率,为赤泥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浸出 硫酸 盐酸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铜电解阳极泥常压氧化酸浸脱铜镍工艺研究
8
作者 邬建辉 李丹 +3 位作者 唐家佳 张鹏 刘恢 邬俊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0-49,共10页
黑铜电解阳极泥是以含铜电镀污泥、废电子线路板、废杂铜、含铜残渣等含铜杂料火法熔炼得到的黑铜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富集了大量的锡、铜、铅、镍、锑等金属,成分复杂且波动较大。目前,铜阳极泥的回收均需先脱除贱金属,主要方法有常规... 黑铜电解阳极泥是以含铜电镀污泥、废电子线路板、废杂铜、含铜残渣等含铜杂料火法熔炼得到的黑铜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富集了大量的锡、铜、铅、镍、锑等金属,成分复杂且波动较大。目前,铜阳极泥的回收均需先脱除贱金属,主要方法有常规的硫酸浸出法、焙烧+酸浸法、臭氧强化酸浸法、硝酸氧化酸性浸出法、氯化催化浸出法以及加压氧化浸出法等。对于黑铜电解阳极泥来说,目前的处理工艺存在浸出率低,或处理成本高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现有工艺存在的不足,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手段,分析了黑铜电解阳极泥中铜、镍、锡及铅等的存在形式,并提出以稀硫酸为浸出剂,工业氧(99%)、硫酸铁及氯化钠为助浸剂,常压浸出脱铜镍的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法,通过改变硫酸浓度、三价铁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液固比、氧气流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浸出参数,研究了黑铜电解阳极泥中铜、镍的浸出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硫酸浓度130 g/L、三价铁离子浓度8 g/L、氯离子浓度4 g/L、液固比6 mL/g、氧气流速0.3 min/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6 h的优化条件下,铜、镍的浸出率分别为98.21%、99.59%。该方法实现了黑铜电解阳极泥在硫酸体系中铜镍高效浸出,成本较低,浸出后液经pH调节,其中的铜、镍可分别用Lix984和HBL110萃取剂直接萃取,经后续处理可以分别得到电积铜和硫酸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铜电解阳极泥 常压氧化浸出 硫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traction of Magnesium Oxide from Boron Mud
9
作者 MA Xi MA Hongwen YANG Jing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66-66,共1页
The boron mud is solid waste from a borax factory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The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boron mud powder are MgO 43.36%, SiO2 25.99%, Fe2O3 5.55% (shown in Table 1), and its mineral phases... The boron mud is solid waste from a borax factory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The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boron mud powder are MgO 43.36%, SiO2 25.99%, Fe2O3 5.55% (shown in Table 1), and its mineral phases are mainly forsterite, magnesite and phlogop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ON mud sulfuric acid FRACTIONAL precipitation MAGNESIUM OXIDE POWD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用于酸性含锰废水中锰的净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阎丽 陈冬素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7-240,共4页
采用还原焙烧-磁选预处理赤泥,得到非磁性物;非磁性物经煅烧、盐酸溶出后加入饱和偏铝酸钠聚合剂聚合后过滤、熟化制备聚合氯化铝(PAC)基液;使用该PAC基液,在沉降时间5 h、PAC基液与废水体积比1∶120、搅拌转速140 r/min、pH值8、反应温... 采用还原焙烧-磁选预处理赤泥,得到非磁性物;非磁性物经煅烧、盐酸溶出后加入饱和偏铝酸钠聚合剂聚合后过滤、熟化制备聚合氯化铝(PAC)基液;使用该PAC基液,在沉降时间5 h、PAC基液与废水体积比1∶120、搅拌转速140 r/min、pH值8、反应温度30℃、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20 mg/L条件下处理含锰酸性废水,处理后液中锰质量浓度由325.3 mg/L降至1.5 mg/L,锰去除率达99.5%,净化后液中锰质量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絮凝沉淀法 含锰酸性废水 赤泥 非磁性物 聚合氯化铝 聚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窖池中酸性脲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模拟窖泥pH值和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白霞 屈云 +2 位作者 林东 吴华星 唐俊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5-283,共9页
为改善窖池老化现象,该文从水井坊窖泥中分离酸性脲酶产生菌,将分离株与产香克氏梭菌S008复配后固态发酵,探究酸性脲酶产生菌对模拟窖泥pH值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4株酸性脲酶产生菌,鉴定并命名为布氏乳杆菌S162、科氏... 为改善窖池老化现象,该文从水井坊窖泥中分离酸性脲酶产生菌,将分离株与产香克氏梭菌S008复配后固态发酵,探究酸性脲酶产生菌对模拟窖泥pH值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4株酸性脲酶产生菌,鉴定并命名为布氏乳杆菌S162、科氏葡萄球菌S163、鲁梅利芽孢杆菌S164和水原拉梅尔芽孢杆菌S165;4株菌的脲酶活性在0.45~1.51 U/mL;复配菌株的模拟窖泥pH值呈现:上部>中部>下部,其中S163的模拟窖泥pH值最高(P<0.05)。在风味物质检测中,协同发酵后S163乙醛含量(2.38 mg/100 mL)最高,而S162乙缩醛含量(2.50 mg/100 mL)最高;正丙醇、正丁醇、正己醇和异戊醇含量分别是S008单菌发酵的1.41~1.97倍、0.92~1.85倍、0.66~1.58倍、1.13~1.69倍;S164与S008协同发酵对己酸含量提升最显著(P<0.05);4株菌与S008协同发酵可以分别提高“四大酯”含量2.66~5.02倍、1.21~4.85倍、1.33~3.31倍、1.27~2.86倍。研究表明,酸性脲酶产生菌与克氏梭菌S008协同发酵可以不同程度提高模拟窖泥pH值及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白酒 窖泥 酸性脲酶产生菌 固态发酵 白酒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己酸微生物筛选及其在浓香型白酒窖泥养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文聪 陈继威 +6 位作者 夏博宇 张维 毛文定 殷想想 陈茂彬 方尚玲 毛志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45,共5页
该研究采用富集培养及己酸定性和定量分析从浓香型白酒酒厂的窖泥中分离筛选高产己酸的己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将其应用于窖泥养护中,检测养护前后窖泥的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筛选并... 该研究采用富集培养及己酸定性和定量分析从浓香型白酒酒厂的窖泥中分离筛选高产己酸的己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将其应用于窖泥养护中,检测养护前后窖泥的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筛选并鉴定得到一株可稳定高产己酸的水原拉梅尔芽孢杆菌(Rummeliibacillus suwonensis)DFN-1,其传代3次后,己酸产量为8.15 g/L。通过菌株DFN-1养护窖泥后,窖泥的品质明显得到改善,其水分含量提高10.62%,腐殖质含量提高47.10%,总氮含量提高30.55%,耐热芽孢杆菌数提高9.98%,铵态氮含量提高35.94%,特征风味物质己酸和己酸乙酯相对含量分别提高至31.73%和0.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己酸菌 筛选 鉴定 窖泥养护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莨纱绸生产用河泥关键成分的定量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哲阳 郭胜南 +2 位作者 林柳兴 马明波 周文龙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1,共6页
为了快速有效评价莨纱绸生产用河泥的品质,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比色法的莨纱绸生产用河泥关键有机成分(腐殖酸和富里酸)的定量检测方法。研究了反应试剂福林酚与碳酸钠溶液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显色反应结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方... 为了快速有效评价莨纱绸生产用河泥的品质,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比色法的莨纱绸生产用河泥关键有机成分(腐殖酸和富里酸)的定量检测方法。研究了反应试剂福林酚与碳酸钠溶液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显色反应结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方法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测试10.0 mg河泥样品,最佳反应条件为:1.0 mL、1 mol/L福林酚,0.6 mL、150 mg/mL碳酸钠溶液,3.4 mL去离子水,40℃、40 kHz超声处理条件下反应60 min,检测波长760 nm。在标准物质量浓度为0.12~0.30 mg/mL时线性相关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34。该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RSD值分别为0.68%、1.43%;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2.96%,RSD值为3.41%。利用此方法测得佛山顺德和西樵地区河泥(莨纱绸生产用泥)及杭州下沙河泥(非莨纱绸生产用泥)中关键有机成分的总含量分别为9.64%、5.61%和1.88%,与分离称重法所得的结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莨纱绸 河泥 腐殖酸 富里酸 福林酚 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窖泥己酸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晋湘宜 胡咏梅 +1 位作者 彭楠 赵述淼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2,共12页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的重要类型之一,己酸乙酯是浓香型白酒特征风味物质,该物质合成所需的前体己酸主要依靠发酵过程中的己酸菌代谢生成。己酸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功能研究已成为白酒品质提升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窖泥...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的重要类型之一,己酸乙酯是浓香型白酒特征风味物质,该物质合成所需的前体己酸主要依靠发酵过程中的己酸菌代谢生成。己酸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功能研究已成为白酒品质提升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窖泥中己酸菌的分离概况,介绍了浓香型白酒发酵系统中常见的3种己酸菌及己酸的合成途径,探讨了pH及底物组成对己酸产量的影响;此外,介绍了微生物群落中其他微生物对己酸菌的影响,以期通过探讨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微生物驱动己酸形成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浓香型白酒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己酸菌 己酸合成途径 泥窖固态发酵 菌株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汞法的液冷花岗岩微观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尹土兵 苏巨振 +1 位作者 庄登登 李夕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在开采高温储层的过程中,微观特征变化重要影响深部热储层人工裂隙网络的建立。因此,研究该过程中微观特征的变化对深部地热能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液体冷却(包括酸冷却和水冷却)处理高温花岗岩,模拟向高温储层注酸情况,以... 在开采高温储层的过程中,微观特征变化重要影响深部热储层人工裂隙网络的建立。因此,研究该过程中微观特征的变化对深部地热能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液体冷却(包括酸冷却和水冷却)处理高温花岗岩,模拟向高温储层注酸情况,以获取相应条件下的花岗岩试样。随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散射谱(SEM-EDS)和高压注汞法对样品进行测试。SEM-EDS结果显示,水冷却几乎不会影响元素的组成,酸冷却导致氧、硅和金属元素减少。在两种情况下,都观察到了孔隙和裂缝的形成。此外,与水冷却相比,酸冷却的样品表面更加不平整、疏松和粗糙。注汞法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液冷花岗岩样品的孔隙率、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有增加,但分形维数呈相反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与水冷却相比,酸冷却条件对花岗岩的腐蚀作用使各项参数的变化更加显著,在酸冷却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孔隙,提供更好的运输空间,使孔隙结构的复杂性降低。在高温储层的地热能有效提取方面,酸冷却具有更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微观结构 液体冷却 土酸溶液 注汞法 花岗岩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因素下赤泥中重金属离子及Na^(+)、K^(+)的溶出特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柴野 张覃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0,共5页
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赤泥中重金属离子(As、Cr、Cu、Mn、Ni、Pb)和Na^(+)、K^(+)的溶出特性和机制。结果表明,降低pH值、增加接触时间、升高浸出温度和增大液固比,可促进赤泥中重金属离子和Na^(+)、K^(+)的溶出;溶出后方解石、镁绿泥石... 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赤泥中重金属离子(As、Cr、Cu、Mn、Ni、Pb)和Na^(+)、K^(+)的溶出特性和机制。结果表明,降低pH值、增加接触时间、升高浸出温度和增大液固比,可促进赤泥中重金属离子和Na^(+)、K^(+)的溶出;溶出后方解石、镁绿泥石、戈硅钠铝石、磷锰铁矿等矿物的特征峰显著减弱,溶出赤泥中As、Cr、Ni、Cu、Mn、Na、K元素以As_(2)O_(3)、Cr3+、NiO、CuO、MnO、Na^(+)、K^(+)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赤泥 重金属 溶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拜耳法赤泥中钪、钇浸出行为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魁 丁艳 +4 位作者 唐启桁 李汝桂 单馨可 卢远桓 卢思妍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15,119,共6页
采用两步酸浸法浸出赤泥中的钪和钇,用磷酸对赤泥进行一段酸浸,实现脱碱和脱硅并富集稀土金属钪、钇;用硫酸对磷酸浸出渣进行二段酸浸,考察了硫酸浓度、液固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钪、钇浸出过程的影响,并进行了浸出动力学分析。结... 采用两步酸浸法浸出赤泥中的钪和钇,用磷酸对赤泥进行一段酸浸,实现脱碱和脱硅并富集稀土金属钪、钇;用硫酸对磷酸浸出渣进行二段酸浸,考察了硫酸浓度、液固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钪、钇浸出过程的影响,并进行了浸出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赤泥经磷酸浸出后,脱碱和脱硅效果较好,K、Na、Si浸出率分别为75.62%、87.82%、80.25%;在硫酸浓度2.5 mol/L、液固比7∶1、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45 min条件下进行二段硫酸浸出,Sc、Y平均浸出率分别为74.49%、80.02%。Sc和Y的硫酸浸出过程均符合多相液固区域反应模型,受扩散控制,表观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8.50 kJ/mol和16.74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耳法赤泥 酸浸 动力学 磷酸浸出 硫酸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功能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海 莫祥银 林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1-515,共5页
以改性聚醚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TPEG-2400)为功能大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丙烯酸(AA)和顺丁烯二酸酐(MA)为功能小单体,以过氧化氢(H_(2)O_(2))-抗坏血酸(Vc)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以巯基丙酸(MPA)为链转移剂,通过水... 以改性聚醚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TPEG-2400)为功能大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丙烯酸(AA)和顺丁烯二酸酐(MA)为功能小单体,以过氧化氢(H_(2)O_(2))-抗坏血酸(Vc)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以巯基丙酸(MPA)为链转移剂,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一种兼具抗泥、保坍性能的复合功能型聚羧酸减水剂。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得出最佳合成条件,并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合成条件。通过FTIR、TGA、TOC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45℃,n(AA)∶n(TPEG)=4.0∶1,n(DMC)∶n(TPEG)=0.75∶1,n(MA)∶n(TPEG)=0.6∶1,巯基丙酸(MPA)用量为大单体聚醚的0.65%,引发剂用量为大单体聚醚的1.27%,且m(H_(2)O_(2))∶m(Vc)=3.5∶1,A液、B液滴加时间为3.0,3.5 h。此合成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复合功能型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能较好,对蒙脱土的敏感性较低且经时坍落度损失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功能型聚羧酸减水剂 顺丁烯二酸酐 抗泥 坍落度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芽孢杆菌在赤泥脱碱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林 李望 +1 位作者 朱晓波 燕旭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7-958,共12页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渣,其强碱性使得赤泥存在环境污染风险高、资源化利用困难等问题。因此,急需寻求赤泥脱碱的有效方法和新途径。微生物脱碱法因其经济有效、无二次污染的特点而备受关注。本文利用巨大芽孢杆菌菌液对...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渣,其强碱性使得赤泥存在环境污染风险高、资源化利用困难等问题。因此,急需寻求赤泥脱碱的有效方法和新途径。微生物脱碱法因其经济有效、无二次污染的特点而备受关注。本文利用巨大芽孢杆菌菌液对赤泥脱碱,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XRD、SEM-EDS和FT-IR分别对细菌代谢产物、脱碱前后矿物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官能团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了巨大芽孢杆菌对赤泥脱碱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菌量为5.67×10^(13)CFU/mL、液固比为25(mL/g)和温度为35℃的条件下可将脱碱样品的pH值降低至8.55,10 d的单次脱碱率达到30.4%,比无菌添加时的pH值降低了1.48,脱碱率提高22.6%;脱碱后赤泥中方钠石、钙霞石等碱性矿物的衍射峰强度减弱,方解石的衍射峰强度增强,赤泥表面有菌株附着,并出现明显的溶蚀形貌,一些碱性矿物的铝硅酸盐结构被溶解;巨大芽孢杆菌主要利用代谢产生的两种含量较高的有机酸(苹果酸和丙酸)与赤泥中的碱性物质发生酸碱中和,实现对赤泥的脱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脱碱 巨大芽孢杆菌 有机酸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干湿循环下赤泥-石灰固化镉铅污染土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丽华 毛望 +3 位作者 裴尧尧 唐宗振 李贲 杨俊超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42,共8页
为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并达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目的,提出采用赤泥-石灰作为固化剂对镉、铅重金属污染土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通过酸性干湿循环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毒性浸出试验以及微观结构分析,研究不同固化剂配比、污染物浓... 为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并达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目的,提出采用赤泥-石灰作为固化剂对镉、铅重金属污染土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通过酸性干湿循环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毒性浸出试验以及微观结构分析,研究不同固化剂配比、污染物浓度、溶液pH值和干湿循环次数对赤泥-石灰固化剂固化污染土的质量损失率、强度变化、毒性浸出浓度以及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条件下,R4C4固化土质量损失率最低;在溶液pH值为7、干湿循环下,固化土抗压强度随石灰掺量增加而增加,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循环次数为两次时达到峰值;溶液pH值减小时,强度也随之减小;浸出浓度随循环次数以及溶液pH值的增大而增大,在初始浓度为M1时所有试样均满足标准要求;在多次酸性干湿循环后土体出现裂缝,且水化物减少导致结构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干湿循环 镉、铅污染土 赤泥 抗压强度 浸出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