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北南岭大宝山矿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修复阻力与优先级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世文 卜中原 +4 位作者 沈强 杨邵文 胡青青 周妍 罗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8920-8929,共10页
遵循"防源、控流、治汇"理念,以粤北南岭大宝山矿区作为风险源,以所在流域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主要阻力因素,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区域生态阻力面;利用Jenks自然断点法,分析生态修复优先级,提出分区治理重点和对策。研究... 遵循"防源、控流、治汇"理念,以粤北南岭大宝山矿区作为风险源,以所在流域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主要阻力因素,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区域生态阻力面;利用Jenks自然断点法,分析生态修复优先级,提出分区治理重点和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综合阻力系数处于9-32之间,各评价指标的阻力面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其阻力值呈现出东南部大,西北部小的空间格局;长期的矿业开采污染了流域生态环境,且距离矿区越近的区域生态修复的优先性越高。将研究区分为4个优先级区,各区修复优先性依次为Ⅰ区>Ⅱ区>Ⅲ区>Ⅳ区。Ⅰ区重点在于治水,提高pH、降低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和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Ⅱ区重点在于河流治理与治土,确保污染减排,增强拦泥库的废水调节。Ⅲ区、Ⅳ区核心在治土,逐步改善土壤条件。研究结果为修复项目在时空尺度上落地和科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修复 阻力面 优先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和重力模型的县域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9
2
作者 弓灏洁 常金生 杜雨阳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3-29,81,共8页
构建生态空间调控网络对于维持生态空间本底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省景泰县为例,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模型识别生态源地,通过使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建立阻力面,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 构建生态空间调控网络对于维持生态空间本底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省景泰县为例,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模型识别生态源地,通过使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建立阻力面,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并以此构建生态空间调控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有21处生态源地呈四周均匀分布、中部分散稀疏的空间分布特征,共识别出41条生态廊道和43处生态节点。结合关键区域的不同地理特征和地类现状,提出自然保护为主、人为修复为辅,以及人为修复与自然保护并重的两类修复策略。研究结果可识别生态修复区与构建区域生态空间调控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MCR模型 阻力面 生态廊道 生态节点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景观生态优化途径初探——以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为例
3
作者 周梦维 王世杰 李阳兵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1-97,共7页
以治理石漠化、维护喀斯特景观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选择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贵州清镇王家寨流域为研究区,并建立了源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生态恢复耗费表面模型,其步骤如下:首先以2... 以治理石漠化、维护喀斯特景观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选择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贵州清镇王家寨流域为研究区,并建立了源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生态恢复耗费表面模型,其步骤如下:首先以2005年SPOT影像为基础,依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研究区土地类型进行分类,同时从数字高程模型中提取两种地形因子(坡度和坡向),并按其对生态的影响进行分级;其次对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进行综合优先级评价;最后在IDRISI软件中建立生态恢复耗费表面模型。随后通过景观功能分区和生态廊道(这些廊道可组成一个生态网络)的构建,探讨了本小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的途径和生态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景观 景观优化模式 生态恢复耗费表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