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审“绝地天通”——兼论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史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曹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8,229,230,共19页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存在读者基于自身立场随意解读和无限放大的问题。结合《春秋公羊传》《白虎通》《独断》等材料可知,“绝地天通”的本义是断绝失势政治集团和天神、地祇相沟通的可能,是一种类似“夷其宗庙”的惩罚手段,而非所谓历史早期曾经有过人人都可以与天相通,后来神权被王权垄断的意思。《楚语下》进一步强调了区分天神与地祇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但这只代表重、黎职责互不干扰,不等于从此出现人神截然相分的政教分离。通过比对相关传世及出土文献发现,“绝地天通”必须放在中国古代治乱历史观以及历法天道观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20世纪以来的学术史研究,深受西方单线演进论影响,“绝地天通”成为解释从巫术到宗教、神权到王权、神文到人文的绝佳题材,有断章取义、夸大其词之嫌,需要重新界定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地天通 《吕刑》 《楚语下》 《独断》 《五纪》 历法 治乱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宋史研究的格局和热点分布
2
作者 王兆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9,共16页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会、宗教、军事、语言文字、法律研究等稍显冷清。宋代文学研究重点关注作家作品,而聚集于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宋代学术思想研究的热点在理学,而理学研究的焦点在朱熹。经济研究偏重货币、农业、商业与城市经济研究,文化艺术研究注重绘画、书法和石刻,考古与文物更关注考古发掘,教育领域的着力点在教育思想与方法,社会领域偏向家族和风俗礼仪研究,文献研究领域里版本、目录、校勘的成果比较多,政治研究领域里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政治改革的研究成果较突出。文学研究的活跃作者最多,其次是学术思想研究。一个领域的活跃作者越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越深入、越成熟。活跃作者不仅成果量较多,关注的领域也比较多,许多活跃作者同时活跃于多个领域。活跃作者的成果,往往代表着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史研究 宋代文学研究 量化分析 活跃作者 计量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评与古代小说现代研究著述的经典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温庆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9,共11页
关注古代小说现代标点整理本与彼时学者研究著述的现代书评,在理性思索与感性品悟的“期望”与“拟想”中,以价值定性的方式推动古代小说现代研究著述的经典构建。典型之例是谭正璧、胡怀琛、赵景深、毕树堂等人在各类书评中,持续推进... 关注古代小说现代标点整理本与彼时学者研究著述的现代书评,在理性思索与感性品悟的“期望”与“拟想”中,以价值定性的方式推动古代小说现代研究著述的经典构建。典型之例是谭正璧、胡怀琛、赵景深、毕树堂等人在各类书评中,持续推进比较视野下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著述在价值层面的意义构建。此举隐含着现代书评以不断新生的社会思想文化去消解时人研究的学术重构意图,希冀在“质之读者”的再构建中催生新的“辩解”。作为一种批评媒介,现代书评重提古代小说的现代研究著述时并非一味取悦他人。此举有助于在逻辑一致性与文化同源性的构建中,强化品评的主导性。这是古代小说的现代研究著述被予以典范建构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书评 古代小说研究 经典构建 学术史 著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4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籍《诗经》中的鸟类古汉名考证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明乾 王凤产 +2 位作者 唐宁 刘坤 程保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2-146,共5页
《诗经》中有许多鸟类古名与现代鸟名大都不一致,为了承救古文化,沟通古今,沟通中外,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文,笔者应用现代动物学与训诂学相结合的方法考证了《诗经》中记载的鸟类名称,把它们归属于现代鸟纲10个目、22个科,共42种.
关键词 生物学史 《诗经》 鸟类 训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族际交往到一体认同——20世纪以来的宋代民族融合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善军 王道鹏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围绕宋代民族融合问题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各民族的迁徙、杂居、交往、融合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对相关问题既有开拓,又有深化,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建议今后的研究应注重挖掘民族...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围绕宋代民族融合问题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各民族的迁徙、杂居、交往、融合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对相关问题既有开拓,又有深化,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建议今后的研究应注重挖掘民族融合的媒介和少数民族史料、纵向融合与横向融合的交互影响以及加强相关社会背景的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民族融合 族际交往 研究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籍《诗经》中的鱼类古汉名考证 被引量:3
7
作者 高明乾 刘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生物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拯救古文化,《诗经》是我国先秦文化的精品,其中记载的鱼类有14种,多数种类古今称谓不同.本文运用现代动物学和训诂学的方法对其名称进行了认真的考证,沟通了古今,沟通了中外.
关键词 生物学史 《诗经》 鱼类 训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诗序》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及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曹顺庆 王庆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17,83,共8页
《毛诗序》按照儒家话语模式对《诗经》进行阐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主张,构成了儒家诗学的基本框架,影响中国文坛上千年。在此论述《毛诗序》学术话语权形成的原因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毛诗序》 学术话语权 儒家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天下》与中国古代学术史 被引量:3
9
作者 葛志毅 高东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庄子·天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久被学者们所认识,但诸如:《庄子.天下》对道术体性的真正期望何在?其在论列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六经及百家之学时,其背后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其对百家之学究竟是肯定还是否定?原因何在?所有这... 《庄子·天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久被学者们所认识,但诸如:《庄子.天下》对道术体性的真正期望何在?其在论列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六经及百家之学时,其背后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其对百家之学究竟是肯定还是否定?原因何在?所有这一切最终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有何等影响?这些问题至今似仍罕为学者所尽数参透,因而有必要再予诠衡论析,考订评量。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政教制度实践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影响之大,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学术史 道术 神明 《七略》 四部目录 政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献整理学术传统对现代图书馆学的参照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明杰 樊星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4-111,共8页
为促进现代图书馆学与传统文献学的融合,文章总结我国古代文献整理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学术传统,并从文献整理的方法、路径、目标三个层次剖析古代文献整理学术传统的内在逻辑结构。由于古代文献学呈现一定的知识论取向,而随着现代图书馆... 为促进现代图书馆学与传统文献学的融合,文章总结我国古代文献整理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学术传统,并从文献整理的方法、路径、目标三个层次剖析古代文献整理学术传统的内在逻辑结构。由于古代文献学呈现一定的知识论取向,而随着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向"知识域"的转变,古代文献学和现代图书馆学在知识的层面上找到了融合点。基于此,深入探讨古代文献整理学术传统对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古籍数字化的参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整理 学术传统 图书馆学 文献学史 古籍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书楼”术语宋代文献记载考 被引量:15
11
作者 江向东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112,共5页
"藏书楼"是中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该文通过对曹勋的《松隐文集》、刘学箕的《方是闲居士小稿》、陈耆卿的《赤城志》、李昂英的《文溪集》、真德秀的《铅山县修学记》和应节严的《扬州州学藏书楼记》等宋代文献... "藏书楼"是中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该文通过对曹勋的《松隐文集》、刘学箕的《方是闲居士小稿》、陈耆卿的《赤城志》、李昂英的《文溪集》、真德秀的《铅山县修学记》和应节严的《扬州州学藏书楼记》等宋代文献中有关"藏书楼"一词记载的详细考证,得出"藏书楼"术语起源于南宋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书楼 中国图书馆史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赋诗的文化透视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生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93,共7页
春秋赋诗是《诗经》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赋诗”介于“歌诗”、“诵诗”之间 ,盖类似后世之吟诗。春秋赋诗按其义例可分为礼仪外交类、言志观志类、劝戒讽谕类三类 ,然总体上都可以叫做“赋诗言志”。其特点一是古诗新用 ,二是借此言... 春秋赋诗是《诗经》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赋诗”介于“歌诗”、“诵诗”之间 ,盖类似后世之吟诗。春秋赋诗按其义例可分为礼仪外交类、言志观志类、劝戒讽谕类三类 ,然总体上都可以叫做“赋诗言志”。其特点一是古诗新用 ,二是借此言彼 ,三是断章取义 ,从而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隐语对话式的复杂而微妙的传播接受机制 ,一种暗含着“兴观群怨”之作用的高妙的用诗机制和独特的解读机制。赋诗是春秋这一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其起始、兴盛、衰落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春秋赋诗这一独特而亮丽的文化景观 ,在《诗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赋诗 《诗经》 中国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侨易学的观念 被引量:14
13
作者 叶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4,共12页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侨易学的观念,一是在广义的理论/哲学层面,所谓"理论"乃是指一种相对普适意义的概念运用,具有跨学科的学术宏观层面意义,而"哲学"则更是最高端的理论境界,即能尝试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解释人类、世界、宇宙的基本规律问题。建构起最基本的"乾元—坤贞"的二元结构,同时在各自的内部建立三维(上、中、下;始、中、终)、六步(起、承、持、转、合、极)的基本层次,强调"限止"、"断念"等核心概念;二则下降到学科/领域层面,即作为一般意义的侨易学,它也可以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和研究对象,提出学科概念、核心内容、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学 《易学》 侨易学 学术史 理论/哲学 学科/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及其传播方式 被引量:13
14
作者 邱志诚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72,共18页
宋代农书时空分布特征是宋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农业发展的产物和表现。宋代农书多样且有效的传播方式是其对宋代农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宋代农学确立了南方农业技术体系、开辟了园艺学等研究新领域,是传统农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关键词 宋代农书 时空分布 传播方式 农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江户时代《诗经》学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小敏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7-162,共6页
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诗经》学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短短260余年间,产生《诗经》著述近500种,不亚于同期的中国。伴随社会主流文化思潮的变迁,江户时代《诗经》学分别经历了朱子"诗"学的独尊、日本《诗》学特质的... 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诗经》学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短短260余年间,产生《诗经》著述近500种,不亚于同期的中国。伴随社会主流文化思潮的变迁,江户时代《诗经》学分别经历了朱子"诗"学的独尊、日本《诗》学特质的形成及《诗经》汉学的全面复兴三次变迁。从中不仅能看到日本《诗》学更迭中的中国印记,而且能感受到《诗经》在江户时代的文化建构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江户时代 《诗经》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家的传《诗》版本与《诗》学观念——兼论战国《诗》学系统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杰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5,共7页
《墨子》引《诗》与“汉代四家诗”各本相应篇章对校,有40%左右的语句差别、10%以上的字词差别,另外还有名称、章次、句次差别等,这说明在《墨子》成书与流传的战国时期,《诗三百》有多种版本在流传。墨家引《诗》,遵循着“以《诗》为... 《墨子》引《诗》与“汉代四家诗”各本相应篇章对校,有40%左右的语句差别、10%以上的字词差别,另外还有名称、章次、句次差别等,这说明在《墨子》成书与流传的战国时期,《诗三百》有多种版本在流传。墨家引《诗》,遵循着“以《诗》为史”和“以《诗》为训”的《诗》学观念,论《诗》时没有“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这与儒家解《诗》论《诗》时所奉行的“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与儒家《诗》学观属于孔子开创的“诗教《诗》学系统”不同,墨家引《诗》解《诗》论《诗》所展现出的《诗》学观,应属于传统的“历史《诗》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传《诗》版本 《诗》学观念 《诗》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简《诗论》在诗经学史上的价值及其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晁福林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19,共5页
新材料带来新的研究课题,促进新学问的涌现。对于《诗经》学史而言,近年面世的以上博简《诗论》为代表的简帛资料,不仅大大促进了对于诗三百篇的研究,而且促进了《诗经》学史的研究。在上博简研究的带动下,近些年关于《诗经》的研究成... 新材料带来新的研究课题,促进新学问的涌现。对于《诗经》学史而言,近年面世的以上博简《诗论》为代表的简帛资料,不仅大大促进了对于诗三百篇的研究,而且促进了《诗经》学史的研究。在上博简研究的带动下,近些年关于《诗经》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如果说上博简《诗论》补充了《诗经》学史源头的话,那么,上博简《诗论》面世以后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则是一部《诗经》学史的尾,这个一首一尾的形成与联贯对于"重写学术史"而言,是有重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诗论》 诗经学史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帛佚籍的发现与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学勤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1970年代以来,大批简帛书籍的陆续出土,为丰富和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提供了资料与条件,促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学术史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简帛佚籍的发现对于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使一些... 1970年代以来,大批简帛书籍的陆续出土,为丰富和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提供了资料与条件,促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学术史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简帛佚籍的发现对于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使一些古书的可信性得到基本认可;第二,可使一些古籍的属性和成书时代得到大致的确认;第三,可使许多学术著作的价值得到新的、进一步的认识;第四,可对古代时期的学术源流作出新的判断;第五,可以重新为战国时期某一诸侯国进行学术史定位。在中国历史上,新学问的产生都源于新发现,"重写学术史"正是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而提出来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有大发现和新发现的时代,面对更新、更多、更重要的历史典籍的出土,中国古代学术史已有条件得到重新书写,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很可能要出现新的繁荣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帛佚籍 重写 中国古代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学”话语下的20世纪少数民族歌谣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元新 万建中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5期175-184,共10页
20世纪以来,长期不受重视的少数民族歌谣,突然进入了官方和学者的视野。官方话语与学术话语间彼此勾连、相互影响,国家行为时而以"前话语"的形式,构成学术研究的社会语境;时而以强大的行政控制力,直插学术研究之中,以"... 20世纪以来,长期不受重视的少数民族歌谣,突然进入了官方和学者的视野。官方话语与学术话语间彼此勾连、相互影响,国家行为时而以"前话语"的形式,构成学术研究的社会语境;时而以强大的行政控制力,直插学术研究之中,以"典型话语"的形式,成为学术研究的主题。回顾这段百年学术史,既是对曾经工作的反思,亦能促进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方话语 学术话语 少数民族歌谣研究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颉刚先生与中山大学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荣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9-106,共8页
顾颉刚1927年4月至1929年2月在中山大学任教授,历任史学系主任、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等职,并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研究工作。他对中山大学的学科建设、图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优良学风的形成等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的... 顾颉刚1927年4月至1929年2月在中山大学任教授,历任史学系主任、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等职,并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研究工作。他对中山大学的学科建设、图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优良学风的形成等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今天的中山大学已有很大的发展,顾先生当年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他所提倡的优良学风得到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资料 学科建设 语言历史学 民俗学 优良学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