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DG15.3.1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龙江 赵俊三 +3 位作者 陈国平 林伊琳 刘俸汝 彭苏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77,共10页
[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是表征土地退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探析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对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的影响是改进土地退化的关键因素。基于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对SDG15.3.1指标制定新的评价规则,并对SDG15.3.... [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是表征土地退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探析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对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的影响是改进土地退化的关键因素。基于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对SDG15.3.1指标制定新的评价规则,并对SDG15.3.1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方法]采用等效因子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结果](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频繁,主要表现为高林地、水体和建设用地增加,耕地、草地和灌木林减少,未利用地基本保持不变。(2)ESV在空间上呈中间高、四周低,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格局;2000-2020年总ESV损失7.32×10^(8)元。其中,2000-2010年,土地退化区域的ESV损失3.03×10^(9)元;2010-2020年,土地退化区域的ESV损失2.28×10^(9)元。(3)根据SDG15.3.1评估结果显示,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SDG15.3.1指标分别为5.22%和4.77%,而土地净恢复面积分别为-1.62×10^(5) hm 2和-2.4×10^(5) hm 2。SDG15.3.1指标的完成情况有所提高,但仍未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结论]研究结果为高原城市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滇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森林乔木层碳储量的估计及空间分析
2
作者 刘磊 贾炜玮 +4 位作者 张小勇 何金有 吴思敏 卢士欣 梁月鹏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9,共13页
利用遥感的方式对森林乔木层碳储量(Aboveground Biomass Carbon Stocks,ABGCS)以及乔木层碳储量的光饱和值进行精准估测,以期替代传统大面积调查的繁琐工序,为碳储量的估测提供参考和依据,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效率。以2017年黑龙... 利用遥感的方式对森林乔木层碳储量(Aboveground Biomass Carbon Stocks,ABGCS)以及乔木层碳储量的光饱和值进行精准估测,以期替代传统大面积调查的繁琐工序,为碳储量的估测提供参考和依据,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效率。以2017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森林乔木层碳储量(ABGC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以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构建参数模型多元逐步回归模型(Stepwise Multiple-Regression,SMR),非参数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BP neural network,BP-NN)、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VR)对嘉荫县地区ABGCS进行估测和反演其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非参数模型的估测精度明显高于参数模型,其中3种非参数模型(BP-NN、RF、SVR)相较于参数模型(SMR),拟合精度分别提高了25.0%、12.2%、7.3%;综合比较4种模型十折交叉验证的评价指标,分析得出模型性能优劣为BP-NN>RF>SVR>SMR,其中BP-NN模型拟合出最大的决定系数(R2为0.785)和最小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3.572 t/hm2)、均方误差(MSE为12.757 t/hm2)、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687 t/hm2);从碳储量残差分段检验结果来看,4种模型均存在碳储量不同程度上高值低估和低值高估的情况,BP-NN模型在各碳储量分段的平均残差(ME)和相对平均残差(MRE)值均为最小,其泛化能力较强;利用立方项模型确定ABGCS的光饱和值为63.056 t/hm2,与BP-NN所预测的ABGCS光饱和值接近(64.232 t/hm2)。因此,BP-NN模型在估测嘉荫县ABGCS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为森林碳储量动态监测及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森林乔木层碳储量 光饱和值 BP神经网络模型 立方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顾碳贮量和木材生产目标的森林经营规划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戎建涛 雷相东 +1 位作者 张会儒 冯启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5-162,共8页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为对象,基于小班调查数据,以木材生产和碳增量净现值最大为规划目标,考虑采伐量不大于生长量、均衡采伐、生长模型等约束,建立了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LINGO软件求解,得到了50a规划期的最优经营方案,并进行...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为对象,基于小班调查数据,以木材生产和碳增量净现值最大为规划目标,考虑采伐量不大于生长量、均衡采伐、生长模型等约束,建立了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LINGO软件求解,得到了50a规划期的最优经营方案,并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森林类型在不同分期间伐强度在1%~15%之间,择伐强度在1%~35%之间。规划期木材总采伐量为182.33万m3,规划期末地上碳贮增量为47.92万t;规划期总收益为95 434.40万元,其中木材净现值91 895.10万元,碳贮增量净现值3 539.30万元。多目标经营方案可以同时满足对木材生产和碳贮增量的需求,是一个折衷的方案。与木材生产经营方案相比,多目标经营方案和碳贮增量经营方案在规划期内的木材净现值分别减少2.67%、45.43%,但地上碳贮增量净现值分别增加29.88%、50.42%。因此增加碳贮增量要以减少木材采伐量为代价。分析了低、中、高3种碳价格对多目标经营方案的影响,表明整个规划期内木材采伐量随着碳价格的增加而减少,而碳贮增量随着碳价格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生产 地上碳贮量 净现值 多目标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Hooke&Jeeves算法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多目标经营的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娓 李凤日 +1 位作者 金星姬 李朝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共6页
根据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模型,运用Hooke&Jeeves求解算法确定了林分初植密度为3 300株/hm^2时,以不同立地的林分木材价值和碳储量同时最大为经营目标的最优经营模式,并分析经营目标对优化结果的影响以及经济参数的敏感性。结... 根据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模型,运用Hooke&Jeeves求解算法确定了林分初植密度为3 300株/hm^2时,以不同立地的林分木材价值和碳储量同时最大为经营目标的最优经营模式,并分析经营目标对优化结果的影响以及经济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林分初植密度为3 300株/hm^2时,各立地条件下林分最优间伐次数为3次。地位指数16、18、20 m的林分多目标优化的轮伐期分别为50、46、43 a;木材平均产量分别为7.897、9.429、11.070 m^3·hm^(-2)·a^(-1)。随着碳储量权重的增大,碳储量对经营目标最为敏感。在相同立地条件下,随着贴现率的增大,轮伐期延长,净收入、净现值和碳储量减少,木材产量增加。对于相同贴现率,立地质量越好,木材产量、净现值、年均净收入和碳储量越大,轮伐期越短。年均净收入和净现值受木材价格的影响较大,且与木材价格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木材产量和碳储量受木材价格的影响不大。碳储量、净现值、木材产量和年均净收入对营林成本不敏感,木材价格提高或者营林成本降低均能缩短轮伐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木材价值 碳储量 多目标优化 森林经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缓解气候变化成效评估
5
作者 李晓松 沈通 +1 位作者 唐军 智育博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7期407-416,共10页
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全球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的碳储量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策略。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载体,生物圈保护区(BRs)通过森林的保护与可持续管理在缓解气候... 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全球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的碳储量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策略。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载体,生物圈保护区(BRs)通过森林的保护与可持续管理在缓解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潜力。然而目前尚缺乏通过森林碳储量变化开展BRs缓解气候变化成效的相关研究。基于全球尺度BRs,构建多源数据结合与空间匹配评估框架,对经过筛选后可匹配的BRs内部与外部非BRs对照区的森林地上碳储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BRs森林地上额外碳储量较对照区高出6.00%,表现出明显的碳储优势。不同大洲、生物群落、设立时间的BRs碳储量效益差异显著。首次在全球尺度上量化了BRs对森林地上碳储量的积极贡献,研究结果为评估BRs在缓解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可为全球BRs的优化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圈保护区 森林地上生物量 碳储量 气候变化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