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nalytical model to explore open-circuit voltage of a-Si:H/c-Si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被引量:1
1
作者 钟春良 耿魁伟 +1 位作者 罗兰娥 杨迪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598-603,共6页
The effect of the parameters on the open-circuit voltage, V_(OC) of a-Si:H/c-Si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was explored by an analytical model.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V_(OC)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logar... The effect of the parameters on the open-circuit voltage, V_(OC) of a-Si:H/c-Si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was explored by an analytical model.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V_(OC)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logarithm of illumination intensity under usual illumination. There are two critical values of the interface state density(D_(it)) for the open-circuit voltage(V_(OC)), D_(it)^(crit,1) and D_(it)crit,2(a few 1010 cm^(-2)·e V^(-1)). V_(OC) decreases remarkably when D_(it) is higher than D_(it)^(crit,1). To achieve high V_(OC), the interface states should reduce down to a few 1010 cm^(-2)·e V^(-1). 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ffective density of states in the conduction and valence band edges of c-Si, the open-circuit voltage of a-Si:H/c-Si heterojunction cells fabricated on n-type c-Si wafers is about 22 mV higher than that fabricated on p-type c-Si wafers at the same case. V_(OC) decreases with decreasing the a-Si:H doping concentration at low doping level since the electric field over the c-Si depletion region is reduced at low doping level. Therefore, the a-Si:H layer should be doped higher than a critical value of 5×10^(18) cm^(-3) to achieve high V_(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cells a-sih/c-Si heterojunctions open-circuit volt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i∶H叠层薄膜太阳电池的最佳设计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红成 林璇英 曾晓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73-675,共3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光谱,提高电池效率,可以在单结电池最佳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叠层技术。本文对a Si∶H叠层薄膜太阳电池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提出各层电池的禁带宽度最佳匹配以及各层电池本征层的最佳厚度的设计方案。计算表明,当单结电...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光谱,提高电池效率,可以在单结电池最佳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叠层技术。本文对a Si∶H叠层薄膜太阳电池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提出各层电池的禁带宽度最佳匹配以及各层电池本征层的最佳厚度的设计方案。计算表明,当单结电池效率为12.09%时,三叠层电池的效率增加至16.93%,但进一步增加电池的层数,电池效率的增加变得缓慢。另外,禁带宽度对本征层最佳厚度也有一定的依赖关系。禁带宽度越大,本征层最佳厚度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太阳能电池 本征层最佳厚度 禁带宽度 非晶硅氢合金薄膜 计算机模拟 薄膜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i:H薄膜太阳电池的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冬兰 甘志凯 +1 位作者 廖丹 程彩虹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4-746,共3页
a-Si:H薄膜太阳电池由于成本低,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然而其转换效率低于晶体硅太阳电池。介绍了a-Si:H薄膜太阳电池的结构及原理,总结了目前国内外a-Si:H薄膜太阳电池的改性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a-si:h薄膜太阳电池 材料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a-Si∶H薄层的μc-Si/c-Sipn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热平衡态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4
作者 林鸿生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5-19,共5页
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计算p+ (μc-Si∶H) /n (c-Si) 及p+ (μc-Si∶H) /i (a-Si∶H) /n (c-Si)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的电场强度分布, 说明μc-Si/c-Si异质结电池制造中μc-... 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计算p+ (μc-Si∶H) /n (c-Si) 及p+ (μc-Si∶H) /i (a-Si∶H) /n (c-Si)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的电场强度分布, 说明μc-Si/c-Si异质结电池制造中μc-Si∶H 膜厚选择,进而对嵌入a-Si∶H 薄层的μc-Si/c-Si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设计进行分析, 包括a-Si∶H 薄层p 型掺杂效应及本底单晶硅的电阻率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平衡态 异质结 太阳电池 μc-Si:h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等离子体处理对SnO_2:F/P-a-SiC:H肖特基势垒调控
5
作者 李天天 张晓丹 +3 位作者 张德坤 孙健 王广才 赵颖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988-2993,共6页
采用CO_2等离子体(COP)处理FTO导电玻璃,通过控制处理时间进行FTO/p-a-SiC:H肖特基势垒的调控。在实验中发现COP对FTO表面有轻微刻蚀作用并且会影响其绒度因子值。同时由于B-M效应的减弱会引起其在短波处的吸收比的增加。COP处理FTO会... 采用CO_2等离子体(COP)处理FTO导电玻璃,通过控制处理时间进行FTO/p-a-SiC:H肖特基势垒的调控。在实验中发现COP对FTO表面有轻微刻蚀作用并且会影响其绒度因子值。同时由于B-M效应的减弱会引起其在短波处的吸收比的增加。COP处理FTO会增加其表面的氧吸附,进而增加表面能。COP较长时间处理FTO会降低非晶硅电池在短波段的响应,通过测试J-V特性曲线发现,由于COP处理FTO可以使FTO的功函数增加0.18 eV,降低FTO/p-a-SiC:H界面处肖特基势垒。COP处理的FTO前电极的电池V_(oc)由未处理的0.92 V提高到处理后的0.99 V和FF由0.68提高到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等离子体 FTO 肖特基势垒 非晶硅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a-Si∶H太阳电池背电极性能实验与分析
6
作者 胡汛 张建喆 王瑛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57-359,共3页
对大面积 ( 2 80 0cm2 )单结非晶硅太阳电池背电极制作工艺进行实验分析 ,得到 :蒸发铝膜时的真空压力小于 2×10 -3Pa时 ,电池输出平均相对提高 8.4% ;掩膜钢丝保持松紧度一致时 ,电池输出平均提高 6 .1% ;热老化处理可使电池性能... 对大面积 ( 2 80 0cm2 )单结非晶硅太阳电池背电极制作工艺进行实验分析 ,得到 :蒸发铝膜时的真空压力小于 2×10 -3Pa时 ,电池输出平均相对提高 8.4% ;掩膜钢丝保持松紧度一致时 ,电池输出平均提高 6 .1% ;热老化处理可使电池性能下降 ,最差时可达 -2 6 .3 %。因此保持蒸发时的真空度小于 2× 10 -3Pa、保持掩膜钢丝有一致的松紧度以及去掉热老化工艺 ,是提高a Si∶H太阳电池背电极制作质量的关键。这一结论对指导大面积非晶硅太阳电池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电极 工艺分析 非晶硅太阳电池 掩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硅薄膜制备及HIT太阳能电池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心强 张维佳 +3 位作者 武美伶 贾士亮 刘浩 李国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41-1744,共4页
在较高工作气压(332.5-399Pa)下,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制备了优质的本征纳米硅薄膜及掺磷的纳米硅薄膜,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散射(Raman)测试技术对其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硅薄膜的XRD谱中存... 在较高工作气压(332.5-399Pa)下,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制备了优质的本征纳米硅薄膜及掺磷的纳米硅薄膜,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散射(Raman)测试技术对其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硅薄膜的XRD谱中存在(111)(、220)和(331)峰位;Raman谱中显示出其薄膜中的晶粒的大小(2-5nm)符合纳米晶的要求。将制备的纳米硅薄膜初步用于栅极/ITO/n-nc-Si∶H/i-nc-Si∶H/p-c-Si/Al/Ag结构的异质结(HIT)太阳能电池,开路电压(Voc)达404mV,短路电流密度(Jsc)可达到34.2mA/cm^2(AM1.5,100mW/cm^2,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硅 薄膜 PECVD hIT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掺杂对用于SHJ太阳电池的nc-Si∶H薄膜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乔治 解新建 +3 位作者 刘辉 梁李敏 郝秋艳 刘彩池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33-938,共6页
采用RF-PECVD法在低温低功率密度下制备了p型nc-Si∶H薄膜,并系统地研究了硼掺杂对薄膜微结构及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硼掺杂效应",随着掺硼比的增大,nc-Si∶H薄膜的晶化率逐渐降低,晶粒尺寸减小,薄膜的择优取向由[1... 采用RF-PECVD法在低温低功率密度下制备了p型nc-Si∶H薄膜,并系统地研究了硼掺杂对薄膜微结构及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硼掺杂效应",随着掺硼比的增大,nc-Si∶H薄膜的晶化率逐渐降低,晶粒尺寸减小,薄膜的择优取向由[111]变为[220];光学带隙逐渐减小,电导率则先升后降;本实验中薄膜的最优掺杂比为0.3%。以优化后的p型nc-Si∶H薄膜做窗口层,SHJ太阳电池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获得了效率为14.1%的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PECVD nc-Si∶h薄膜 硼掺杂 ShJ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HIT太阳能电池的非晶硅薄膜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齐晓光 雷青松 +2 位作者 杨瑞霞 薛俊明 柳建平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30-2234,共5页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RF-PECVD),在不同硅烷浓度下制备本征非晶硅薄膜,研究薄膜材料的微结构和光电性能。研究表明,在硅烷浓度为5%时,制备的薄膜材料处于非晶/微晶相过渡区域,具有宽光学带隙、低吸收系数、较高电导率...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RF-PECVD),在不同硅烷浓度下制备本征非晶硅薄膜,研究薄膜材料的微结构和光电性能。研究表明,在硅烷浓度为5%时,制备的薄膜材料处于非晶/微晶相过渡区域,具有宽光学带隙、低吸收系数、较高电导率和较好的致密性。作为钝化层应用到HIT太阳电池中,具有良好的钝化效果,在n型单晶硅衬底上制备出了效率为13.92%的太阳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F-PECVD 非晶硅薄膜 硅烷浓度 hIT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Ge∶H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柯少颖 王茺 杨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6,共6页
针对氢化非晶硅(a-Si∶H)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氢化硅锗(SiGe∶H)薄膜在太阳能电池制备方面的优越性及其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提高SiGe∶H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几种方法,着重介绍了叠层太阳能电池内部运行机理... 针对氢化非晶硅(a-Si∶H)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氢化硅锗(SiGe∶H)薄膜在太阳能电池制备方面的优越性及其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提高SiGe∶H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几种方法,着重介绍了叠层太阳能电池内部运行机理,分析了影响叠层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因素,最后对SiGe∶H薄膜材料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Ge∶h薄膜 太阳能电池 光谱响应 转换效率 叠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i:Hp-i-n型太阳能电池中的载流子俘获效应──a-Si:H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鸿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本文基于我们的实验结果,应用Scharfetter-Gummel解法数值求解Poisson方程,对经高强度光辐照过的a-Si:HP-i-n型太阳能电池进行计算机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光辐照发生的载流子俘获所造成的a... 本文基于我们的实验结果,应用Scharfetter-Gummel解法数值求解Poisson方程,对经高强度光辐照过的a-Si:HP-i-n型太阳能电池进行计算机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光辐照发生的载流子俘获所造成的a-Si:H中空间电荷净增加或减少都会使电池内部电场分布产生变化和准中性区(低场“死层”)的出现。这是a-Si:Hp-i-n型太阳能电池光致性能衰退的重要原因。于是,一条提高a-Si:H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新途径有可能被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流子俘获效应 太阳能电池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制备高质量多晶硅薄膜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黄创君 林璇英 +2 位作者 林揆训 余楚迎 姚若河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1-563,共3页
多晶硅薄膜是集晶体硅材料和非晶硅氢合金薄膜优点于一体 ,在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的微电子技术中有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本文综述低温 ( <6 0 0℃ )制备高质量多晶硅薄膜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着重讨论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 多晶硅薄膜是集晶体硅材料和非晶硅氢合金薄膜优点于一体 ,在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的微电子技术中有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本文综述低温 ( <6 0 0℃ )制备高质量多晶硅薄膜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着重讨论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PECVD)硅基薄膜固相晶化制备多晶硅技术及其在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 固相晶化 非晶硅氢合金薄膜 薄膜硅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微晶硅叠层电池中间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蔡宁 耿新华 +6 位作者 赵颖 张晓丹 陈培专 陈新亮 张德坤 岳强 熊绍珍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由于非晶硅光致衰退、微晶硅吸收系数低的原因,叠层结构电池成为提高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叠层电池各子电池较薄、太阳光的利用率较低,因此陷光结构在叠层电池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具有绒面结构的前电极、叠层电池的中间层以及ZnO... 由于非晶硅光致衰退、微晶硅吸收系数低的原因,叠层结构电池成为提高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叠层电池各子电池较薄、太阳光的利用率较低,因此陷光结构在叠层电池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具有绒面结构的前电极、叠层电池的中间层以及ZnO/Al或ZnO/Ag复合背电极共同组成硅薄膜太阳电池的陷光结构。中间层位于各子电池之间,作用是改变界面反射率,影响电池中光的传播路径。该文综述了叠层电池中间层的作用、要求以及此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中间层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非晶/微晶硅叠层电池 中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22
14
作者 徐立珍 李彦 秦锋 《可再生能源》 CAS 2006年第3期9-12,共4页
阐述了非晶硅薄膜电池、多晶硅薄膜电池、锑化镉薄膜电池、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和染料敏化TiO2太阳电池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我国薄膜太阳电池研究的进展,指出了太阳电池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薄膜电池 非晶硅 多晶硅 锑化镉 铜铟镓硒 染料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蒸发铝薄膜结构及其对非晶硅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建 薛俊明 +4 位作者 侯国付 王锐 张德坤 赵颖 耿新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2-156,共5页
本文首先采用电阻蒸发法制备了不同厚度的Al薄膜,并选择了两个典型厚度的Al薄膜制备工艺来制备非晶硅太阳电池的Al背电极,研究了Al背电极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背电极的厚度由800nm减薄到70nm时,电池的Voc平均值由0.826V增... 本文首先采用电阻蒸发法制备了不同厚度的Al薄膜,并选择了两个典型厚度的Al薄膜制备工艺来制备非晶硅太阳电池的Al背电极,研究了Al背电极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背电极的厚度由800nm减薄到70nm时,电池的Voc平均值由0.826V增加到0.829V,电池的Jsc平均值由11.747mA/cm2减小到11.318 mA/cm2,电池的FF平均值由0.701增加到0.728,而电池效率的平均值略有增加,由6.803%增加到6.833%。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玻璃衬底上蒸发的Al薄膜和非晶硅电池Al背电极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分析了电池性能随Al背电极厚度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蒸发 Al背电极 非晶硅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硅太阳能电池i层厚度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若河 郑佳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7年第12期67-68,73,共3页
应用AMPS-1D软件对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J-V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重点模拟分析了i层厚度对P-i-n结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特性参数的影响。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非晶硅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型微晶硅在柔性太阳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靳果 袁铸 胡居涛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25-1027,共3页
以B(CH_3)_3为掺杂剂,采用正交实验法,以硅烷浓度、B(CH_3)_3掺杂比、反应压强及气体总流量等主要沉积参数为实验组变量,对P型微晶硅薄膜进行初步优化。在玻璃衬底上沉积厚度为80 nm左右的P型微晶硅(μc-Si:H)薄膜,通过测试材料暗态电... 以B(CH_3)_3为掺杂剂,采用正交实验法,以硅烷浓度、B(CH_3)_3掺杂比、反应压强及气体总流量等主要沉积参数为实验组变量,对P型微晶硅薄膜进行初步优化。在玻璃衬底上沉积厚度为80 nm左右的P型微晶硅(μc-Si:H)薄膜,通过测试材料暗态电导率、XRD、Raman等,研究了上述沉积参数对材料电学和微结构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参数优化,得到更高电导的微晶硅薄膜;将其应用于PEN衬底的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中,得到6%的初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型微晶硅薄膜 B(Ch3)3 柔性衬底 非晶硅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界面掺碳缓冲层沉积时间对非晶硅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薛俊明 韩建超 +5 位作者 张德坤 孙建 任慧志 管智贇 赵颖 耿新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68-1371,共4页
本文研究了pin型非晶硅(a-Si)太阳电池p/i界面掺碳缓冲层(C-buffer layer)沉积时间对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掺碳缓冲层沉积时间的增加,太阳电池的初始效率有所增加,当沉积时间增加到约60s时,电池的初始效率达最大值,而... 本文研究了pin型非晶硅(a-Si)太阳电池p/i界面掺碳缓冲层(C-buffer layer)沉积时间对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掺碳缓冲层沉积时间的增加,太阳电池的初始效率有所增加,当沉积时间增加到约60s时,电池的初始效率达最大值,而后随着沉积时间的继续增加,电池效率下降。而在太阳电池的稳定性方面,当缓冲层沉积时间小于50s时,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电池衰退率增大;大于50s后,电池的衰退率又随沉积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硅 太阳电池 缓冲层 p/i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型微晶硅碳的性能研究及其在柔性衬底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19
作者 蔡宏琨 陶科 +2 位作者 赵敬芳 胡居涛 张德贤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41-1844,共4页
采用RF-PECVD技术,将甲烷(CH4)作为碳的掺杂源沉积P型微晶硅碳薄膜材料,主要讨论P型微晶硅碳材料的结构和性能随CH4掺杂量的变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Raman光谱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对薄膜的结构进行表征。随CH4掺杂... 采用RF-PECVD技术,将甲烷(CH4)作为碳的掺杂源沉积P型微晶硅碳薄膜材料,主要讨论P型微晶硅碳材料的结构和性能随CH4掺杂量的变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Raman光谱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对薄膜的结构进行表征。随CH4掺杂量的增加,材料的暗态电导率σd减小,薄膜的晶化程度降低。通过调整CH4的掺杂量得到暗态电导率σd为0.15S/cm和光学带隙Eg大于2.0eV的P型微晶硅碳材料。将其应用到PEN柔性衬底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上,得到电池效率为5.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硅碳薄膜 太阳电池 柔性衬底 P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激光除边工艺研究
20
作者 王中 何里 卢飞星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0-162,共3页
为了解决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中,喷砂除边工序存在污染大、加工一致性不佳等问题,使用1064nm脉冲光纤激光器,在加工速率3500mm/s、功率30W、重复频率80kHz、填充线间距0.05mm的参量下,完成了激光除边,获得了清除区电阻大于1000... 为了解决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中,喷砂除边工序存在污染大、加工一致性不佳等问题,使用1064nm脉冲光纤激光器,在加工速率3500mm/s、功率30W、重复频率80kHz、填充线间距0.05mm的参量下,完成了激光除边,获得了清除区电阻大于1000MΩ的样品。根据实验效果确定了最佳光斑交叠比,x和y方向的最佳比值分别为0.83和0.88。结果表明,激光功率足够时,光斑交叠情况会明显影响除边的效率和效果,扫描速率应与重复频率和填充线间距匹配,从而在最佳效率下获得理想的加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激光除边 脉冲光纤激光器 光斑交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