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值模拟的2024年10月渤海和黄海沿岸海水倒灌事件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傅赐福 于福江 +2 位作者 董剑希 高义 李明杰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2024年10月18-21日,渤海和黄海沿岸发生了罕见的强温带风暴潮过程,导致辽宁、河北和天津部分低洼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海水倒灌,风暴增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强冷空气引起,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为探究其成因,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2024年10月18-21日,渤海和黄海沿岸发生了罕见的强温带风暴潮过程,导致辽宁、河北和天津部分低洼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海水倒灌,风暴增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强冷空气引起,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为探究其成因,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风场开展风暴潮数值模拟,渤海和黄海海域浮标位置处再分析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2.1 m/s,数值模拟的沿岸潮位站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最大增水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7%和8.2%,证明数值模拟可以准确还原风暴潮运动和传播,即边缘波自朝鲜半岛西部沿岸向我国黄海北部沿岸、渤海沿岸和黄海南部沿岸逆时针传播。采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黄海南部断面和渤海海峡断面流量发现,两个断面第二阶段的海水流入量比第一阶段的流出量分别高出66%和75%,这也是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的增水大、范围广且时间长的原因。此外,边缘波和风对第二阶段风暴潮的贡献占比分别为94%和6%,边缘波起绝对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和黄海沿岸 强冷空气 风暴潮 海水倒灌 边缘波 数值模拟 半封闭陆架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8S rDNA-ITS序列的我国浙江沿海铜藻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蔡一凡 张鹏 +2 位作者 王铁杆 陈少波 谢起浪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54,共8页
为了调查我国浙江沿海铜藻(Sargassum horneri)群体遗传多样性,对浙江省南麂岛火焜岙、洞头岛、枸杞岛的野生群体和南麂岛马祖岙养殖群体的铜藻44个样品的5.8S rDNA-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获得DNA片段长度为1485 bp,包括部分I... 为了调查我国浙江沿海铜藻(Sargassum horneri)群体遗传多样性,对浙江省南麂岛火焜岙、洞头岛、枸杞岛的野生群体和南麂岛马祖岙养殖群体的铜藻44个样品的5.8S rDNA-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获得DNA片段长度为1485 bp,包括部分ITS1、完整的5.8S rDNA和部分ITS2序列。序列分析表明仅有1个变异位点,说明群体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较低。另外,将包含这一变异位点的基因型与GenBank公共数据库中另外2株铜藻的5.8S rDNA-ITS区序列进行比对,共有31个变异位点,其中插入/缺失位点10个。因此,建议加快人工铜藻场的建设以及野生铜藻场的恢复,保持铜藻场的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5 8S rDNa—ITS 遗传多样性 浙江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闽沿海地区I型-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84
3
作者 邱检生 王德滋 Brent I.A.McInnes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以鼓山-魁岐、青田和普陀山-桃花岛三个典型岩体为例,系统研究了浙闽沿海I型-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岩体中I型与A型花岗岩在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上均存在明显变异。总体而言,A型花岗... 以鼓山-魁岐、青田和普陀山-桃花岛三个典型岩体为例,系统研究了浙闽沿海I型-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岩体中I型与A型花岗岩在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上均存在明显变异。总体而言,A型花岗岩较之I型花岗岩富硅、富碱、贫钙、镁、铝,并具偏高的Rb/Sr、Rb/Ba、Ga/Al和偏低的LREE/HREE比值及显著的铕负异常。两类花岗岩的Nd、Sr同位素组成均具有壳幔混熔岩浆的特点,但仍存在一定的变异。上述变异既有岩浆分异演化的影响,又有幔源岩浆卷入的贡献,在不同的复合岩体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各不相同。通过对岩石产出动力地质背景的全面分析,结合本区不同复合岩体中二类花岗岩具不同地球化学变异特点的地质事实,提出浙闽沿海I型-A型复合花岗岩是区域构造应力、断裂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a 复合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地区桥址风场特性实测研究
4
作者 郝键铭 赵朔浛 +3 位作者 辛凌风 赵雪 王峰 李加武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39-1847,共9页
结合广东沿海地区某大跨度悬索桥桥面处三维超声风速仪的长期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桥址区的风场平均风特性,以风速超过8 m/s为强风标准,基于强风样本分析了桥址区的脉动风特性。结果表明,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受到春夏季东南季风和秋冬季西... 结合广东沿海地区某大跨度悬索桥桥面处三维超声风速仪的长期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桥址区的风场平均风特性,以风速超过8 m/s为强风标准,基于强风样本分析了桥址区的脉动风特性。结果表明,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受到春夏季东南季风和秋冬季西北强风的影响;顺风向紊流强度明显大于横风向、竖向紊流强度,各分量比值大致为I_(u)∶I_(v)∶I_(w)=1∶0.86∶0.60;阵风因子与紊流强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CAO和CHOI经验公式能较好地反映两者关系,且前者推荐的经验公式更加适用于沿海地区;紊流积分尺度与紊流强度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随着紊流强度的增大,紊流积分尺度呈现先迅速减小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根据实测数据给出了紊流积分尺度与紊流强度的经验公式,两者相关性显著;实测数据的顺风向功率谱密度与Kaimal谱吻合较好,横风向功率谱密度与Von Karman谱吻合性较好,竖向功率谱密度在高频段与Panofsky谱吻合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桥梁 风场实测 风特性 强风样本 相关性 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演化视角下福建沿海地区渔业经济韧性研究
5
作者 冷韵 韦素琼 +1 位作者 游小珺 任之煌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51,共15页
以福建省沿海地区渔业为例,利用产值和产量对渔业韧性抵抗力进行测算,并结合基于稳健性-抵抗力-恢复力(3Rs)的韧性评估体系和制度演化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对渔业韧性差异的形成原因给予解释。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冲击的影响下(2006年超大... 以福建省沿海地区渔业为例,利用产值和产量对渔业韧性抵抗力进行测算,并结合基于稳健性-抵抗力-恢复力(3Rs)的韧性评估体系和制度演化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对渔业韧性差异的形成原因给予解释。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冲击的影响下(2006年超大台风、2008年金融危机、2017年渔业产业升级),产值因受生产和供给双重影响波动明显,产量更多受生产影响,对自然灾害的反映更为剧烈。2)台风影响具有区域性,主要影响宁德市区、福鼎市、福安市和霞浦县,使区域产量大幅减少。韧性抵抗力在经济危机和产业转型危机中的表现类似,其空间差异更受历史基础及制度演化影响。3)沿海地区25个研究单元可以分为5类,渔业韧性的空间分布受海岸线长度的影响。每类区域在冲击下的韧性包括稳健性、抵抗力和恢复力的表现存在差异,制度演化的深度也存在差异。合理的制度演化模式能够缓解渔业资源缺乏对渔业发展的制约,增强经济韧性。高韧性区域因良性层叠和转化的制度演化模式而韧性高;韧性逐年变好区域通过对高韧性地区的战略跟随,也实现良性层叠和转化逐步提高韧性;低韧性和韧性逐年变差区域是对原有制度的不断厚化,影响韧性提高;韧性断崖式下降地区采用替代的制度演化模式,渔业不以提高经济韧性为目的,渔业经济韧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经济韧性 空间差异 制度演化 福建省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CUS源汇匹配模型及优化——以粤西地区为例
6
作者 方小宇 熊鹏飞 +7 位作者 杨浦 郑益军 占乃大 陆江 李维鼎 张亚杰 李画 李绪深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6,共10页
广东省西部地区汇聚了一大批重化工企业,是我国比较典型的沿海重化工聚集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O_(2)减排压力紧迫,在该区域开展CCUS源汇匹配研究,合理部署CCUS集群,可显著降低CCUS经济成本,对于探索沿海... 广东省西部地区汇聚了一大批重化工企业,是我国比较典型的沿海重化工聚集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O_(2)减排压力紧迫,在该区域开展CCUS源汇匹配研究,合理部署CCUS集群,可显著降低CCUS经济成本,对于探索沿海地区“碳中和”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以广东省西部沿海地区(以下简称粤西)重化工聚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地区CO_(2)排放源和近海北部湾盆地地质特征,借助钻井和地震数据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等,评估了北部湾盆地咸水层的CO_(2)封存潜力,进而以“最小支撑树法”构建了CCUS源汇匹配模型,并开展了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源汇匹配研究,最后引入“节约里程法”对源—汇路径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湾盆地咸水层的CO_(2)封存潜力为251.6×10^(8) t;(2)涠西南、乌石、迈陈、福山和雷东凹陷具备作为CO_(2)封存点的地理优势;(3)源汇匹配模型揭示,在粤西地区有2条适宜的源汇路线,一是湛江市排放点(源)→乌石凹陷咸水层(汇),二是茂名市及阳江市排放点(源)→雷东凹陷(汇);(4)优化后实际建设管道长为430 km(优化率高达61.4%)、CCUS全流程成本为3118.80×10^(8)美元,捕集成本占比达87%。结论认为:(1)通过上述2条优化路线进行CO_(2)埋存,在2030—2060年运行期内,估算可盈利约55.95×10^(8)美元;(2)随着“碳中和”日程的接近以及捕集技术迭代、碳价持续上涨、CCUS成本不断下降等有利因素影响,上述源—汇优化路径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地区 沿海重化工聚集区 CCUS CO_(2)离岸封存 源汇匹配 封存潜力 碳中和 咸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地区壳-幔温度结构与温泉地热系统成因的地球物理分析
7
作者 张健 范艳霞 +2 位作者 何雨蓓 姜程浩 褚伟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8-601,共14页
广东沿海地区温泉众多,是我国重要的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区。在野外考察基础上,本文利用磁、重、地震方法,计算了该区温泉地热系统的壳幔温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居里面温度为550℃,莫霍面温度在635~812℃之间,地幔微弱上隆、热背景略... 广东沿海地区温泉众多,是我国重要的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区。在野外考察基础上,本文利用磁、重、地震方法,计算了该区温泉地热系统的壳幔温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居里面温度为550℃,莫霍面温度在635~812℃之间,地幔微弱上隆、热背景略微偏高。在约20 km深度处,存在两个剪切波dV_(s)负值区,推测是下地壳高温-热液活动区,它们的正上方是粤西、粤东地表温泉地热异常区。温泉地热系统成因分析认为:NE向深大断裂是重要的导热构造,既是深部热源热量上升的优先通道,也是地下水热量交换的有利通道。热源由深部地幔热源、地壳高温-热液活动区热源、地表高生热率地层热源三部分组成。水源为大气降水,通过断层裂隙、花岗岩风化裂隙向下入渗的地下水流被热源加热,在导热构造近地表处汇聚、形成热储,在构造有利部位出露成为温泉。粤东地区温泉地热系统热水循环平均深度大于粤西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地区温泉 居里温度 高生热率地层 下地壳高温热液区 成因机制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浙江沿海流域雨潮组合风险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周焕 揭梦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35,85,共5页
受暴雨与外江潮位共同影响,沿海地区防洪排涝问题异常复杂,传统的单变量水文频率分析已无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防洪排涝问题。为此,采用了二维Copula函数进行暴雨和潮位的二维联合概率计算,并基于同现风险率、条件风险率和防涝风险率进行风... 受暴雨与外江潮位共同影响,沿海地区防洪排涝问题异常复杂,传统的单变量水文频率分析已无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防洪排涝问题。为此,采用了二维Copula函数进行暴雨和潮位的二维联合概率计算,并基于同现风险率、条件风险率和防涝风险率进行风险分析,最终应用于浙江省多个沿海流域的雨潮遭遇分析。应用结果表明:Copula函数能够较好地模拟浙江省沿海流域的雨潮联合分布,准确定量地计算出不同雨潮组合下的风险率,且该方法分析成果与传统的洪潮遭遇分析成果基本一致,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潮组合 风险分析 COPULa函数 沿海流域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大小对滨海沙地3种竹子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9
作者 张迎辉 张佳琳 +4 位作者 张盟 赖鋆英 陈礼光 荣俊冬 郑郁善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6期27-33,共7页
为揭示沿海沙地木麻黄人工林不同林窗大小下竹类植物的光合适应能力,以福建省东山赤山国有防护林场滨海沙地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实肚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f. farcata)和绿竹(Bambusa oldhami)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不同... 为揭示沿海沙地木麻黄人工林不同林窗大小下竹类植物的光合适应能力,以福建省东山赤山国有防护林场滨海沙地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实肚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f. farcata)和绿竹(Bambusa oldhami)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不同林冠环境(大林窗、中林窗、林下)条件下3个竹种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PSⅡ的潜在活性(F_(v)/F_(0))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林冠环境对竹类植物的光合可塑性有显著影响,表现出种间差异性。3个竹种的F_(v)/F_(m)均随林冠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减小。矢竹的Y、ETR值在中林窗和林下较高,实肚竹在中林窗环境中较高,绿竹在大林窗和中林窗中较高。在林下弱光环境中,矢竹的光合电子传递和热耗散能力并未显著减弱,其F_(v)/F_(m)、Y及ETR值在林下环境均显著高于实肚竹和绿竹。实肚竹和绿竹光合电子传递的光能在林下弱光环境中受到了较为显著的影响。矢竹具有较强的弱光适应性,其光合效率和热耗散能力在不同光照强度的林冠环境中保持较高水平,而绿竹和实肚竹在林下弱光环境中的适应性相对较弱。本研究可为沿海防护林林下竹类植物引种及其光合适应性策略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滨海沙地 矢竹 实肚竹 绿竹 叶绿素荧光特性 光合可塑性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03
10
作者 吴莉 侯西勇 +1 位作者 徐新良 邸向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07-216,F0003,共11页
为分析和预测山东省沿海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该文将景观格局指数作为评价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的基本指标;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2000-201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并尝试CA-Markov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发现其在景观格... 为分析和预测山东省沿海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该文将景观格局指数作为评价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的基本指标;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2000-201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并尝试CA-Markov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发现其在景观格局预测方面的不足,因而探索和提出Spatial-Markov模型,该模型不仅适合于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也适合于景观格局过程分析。具体包括:1)基于2000、2005和2010年的Landsat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10a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表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不断扩张而占用大量耕地,草地等又不断开垦为耕地;区域景观格局破碎化趋势显著,人为干扰加剧,各种景观类型的分布向均匀化发展;2)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以11个变量、2000和2005年土地利用分类图为基础,模拟的2010年土地利用图与观测值相比较,虽然得到的Kappa系数较高(0.8530),但难以支持对景观格局特征的预测和分析;3)提出Spatial-Markov模型,基于2000和2005年土地利用分类图模拟2010年土地利用,模拟结果的Kappa系数高达0.8872,且景观格局指数也与观测值非常接近,因此,选择该模型预测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4)预测结果表明,2010-2020年间耕地面积将继续减少,城镇、农村居民点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景观尺度除了分形维数,其他指数保持2000-2010年间的变化趋势,而在类型尺度,除水域和未利用地外,各种景观类型多个景观指数将总体保持原有的变化趋势。该研究可为山东沿海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并为土地利用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模型 山东沿海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以来江苏海岸带历史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张晓祥 王伟玮 +4 位作者 严长清 晏王波 戴煜暄 徐盼 朱晨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4-351,共8页
历史海岸线变迁研究是海岸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海岸带的利用、开发与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以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字海岸线分析系统分区段建立有效的海岸线分析断面,并计算各个区段的海岸线历史变化,对南宋至今约1 000 a来... 历史海岸线变迁研究是海岸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海岸带的利用、开发与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以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字海岸线分析系统分区段建立有效的海岸线分析断面,并计算各个区段的海岸线历史变化,对南宋至今约1 000 a来的历史海岸线变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海岸线时空变迁背后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废黄河口地区变化剧烈,最大淤涨速率和侵蚀速率分别达250、600 m/a,塑造其剧烈变化的动因是公元1128年的黄河夺淮与公元1855年的黄河北归;此外,近代废灶兴垦等人类活动也导致了辐射沙洲北部及南部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海岸线变迁 历史演变 时空分析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地区基性岩脉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19
12
作者 曹建劲 胡瑞忠 +1 位作者 谢桂青 刘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84-1000,共17页
广东沿海地区基性岩脉的成岩年龄是146~54 Ma,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次为侏罗纪和第三纪。可将工作区基性岩脉的形成时代分为5期:第一期146Ma,第二期138~132Ma,第三期112~105Ma,第四期99~82Ma,第五期75~54Ma。根据K_2O/Na_2O比值和K_2... 广东沿海地区基性岩脉的成岩年龄是146~54 Ma,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次为侏罗纪和第三纪。可将工作区基性岩脉的形成时代分为5期:第一期146Ma,第二期138~132Ma,第三期112~105Ma,第四期99~82Ma,第五期75~54Ma。根据K_2O/Na_2O比值和K_2O含量,以及不相容元素分配模式的"Nb-Ta"异常,可以划分出两类基性岩脉。第一类K_2O/Na_2O比值<0.5和K_2O含量<1.3%,在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图解中具有弱的"Nb-Ta"负异常。第二类K_2O/Na_2O比值>0.5和K_2O含量>1.3%,在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图解中具有显著的"Nb-Ta"负异常。在K_2O-SiO_2图解中,第一类基性岩脉样品落入中钾岩石范围,第二类基性岩脉样品落入高钾岩石或钾玄岩范围。基性岩脉分布的重要特点是中钾基性岩脉分布于本区北部上地幔拗陷区,而高钾基性岩脉分布于本区南部地幔隆起区或斜坡区。两类基性岩脉有着不同的岩浆来源。在本区北部,软流圈物质入侵和熔蚀Ⅰ型富集地幔混合形成中钾基性岩脉,随着时代的由老至新和熔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岩浆中Ⅰ型富集地幔成分增加。晚期,岩浆活动向连平、新丰一带迁移。在本区南部,软流圈物质入侵并熔蚀Ⅱ型富集地幔,形成具有软流圈物质和Ⅱ型富集地幔混合特征的高钾基性岩脉。随着熔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岩浆中Ⅱ型富集地幔成分增加,晚期基性岩浆活动向三水裂谷、南澳裂谷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脉 地球化学 成因 广东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石狮白垩纪花岗岩与中基性脉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被引量:20
13
作者 丁聪 赵志丹 +4 位作者 杨金豹 周红芳 盛丹 侯青叶 胡兆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33-1447,共15页
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发育了白垩纪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花岗岩和多期侵位的中基性和酸性脉岩。其中中基性脉岩被认为是华南白垩纪多期伸展作用的标志之一。本文对采自福建沿海石狮地区的石狮和东埔两地的花岗岩和侵入的中基性脉岩进... 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发育了白垩纪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花岗岩和多期侵位的中基性和酸性脉岩。其中中基性脉岩被认为是华南白垩纪多期伸展作用的标志之一。本文对采自福建沿海石狮地区的石狮和东埔两地的花岗岩和侵入的中基性脉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以及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石狮地区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中钾-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岩石,2个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05.3±1.0Ma和105.1±0.5Ma,2个花岗岩的锆石εHf(t)为-0.9^+2.0;侵入的脉岩为辉绿岩和闪长岩,属于准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石,2个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89.5±1.5Ma和96.1±1.2Ma,脉岩的εHf(t)为+1.3^+5.0。石狮地区花岗岩和脉岩显示轻重稀土中等分馏和弱的Eu异常,花岗岩稀土总量明显低于脉岩,岩石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显示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判别(Ta/Hf-Th/Hf,Zr-Zr/Y)表明石狮地区的岩脉产于大陆边缘裂谷环境或板内构造环境,脉岩应是古太平洋俯冲的大陆边缘背景之上,俯冲结束后转入大陆边缘伸展作用的标志。福建沿海厦门-石狮-晋江地区的伸展作用发生在87~96Ma,与华南区域上多期伸展作用中~90Ma的伸展作用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脉岩 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石狮 福建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区划 被引量:12
14
作者 朱照宇 周厚云 +3 位作者 黄宁生 文启忠 谢先德 钟健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3-458,共6页
研究中使用了主要地质灾害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基下沉、地裂缝、水土流失、港口淤积等 )大量的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实际数据 ,根据综合分析并运用“灾害密度”和“灾害强度”2种指标 ,将广东沿海陆地... 研究中使用了主要地质灾害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基下沉、地裂缝、水土流失、港口淤积等 )大量的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实际数据 ,根据综合分析并运用“灾害密度”和“灾害强度”2种指标 ,将广东沿海陆地划分出 9个地质灾害一级区及其所属的 3 2个二级分区 ,其中包括 10个重灾区、10个中灾区和 12个弱灾区。首次编制了基于数据库和GIS的 1∶5 0万广东沿海陆地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区划图 ,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实际数据。分区的结果揭示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灾害密度 灾害强度 灾害区划 广东 地震 崩塌 泥石流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淤泥质海岸典型防护林地土壤呼吸组分分离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金池 孔雨光 +2 位作者 王因花 杨传强 胡丁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144-3154,共11页
土壤呼吸组分分离研究在理解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挖壕沟法对苏北淤泥质海岸两种典型防护林地土壤呼吸组分进行了分离研究。结果表明:杨树和水杉林地的根呼吸、异养呼吸与土壤总呼吸的季节变... 土壤呼吸组分分离研究在理解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挖壕沟法对苏北淤泥质海岸两种典型防护林地土壤呼吸组分进行了分离研究。结果表明:杨树和水杉林地的根呼吸、异养呼吸与土壤总呼吸的季节变化相似,6—9月份较高,其它月份较低。杨树(Populus tomentosa Carr.)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Cheng)林地根系呼吸的年通量分别为767.5gCO2m-2和902.8g CO2m-2,根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分别为20.2%和25.0%。杨树和水杉林地土壤异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均远大于根呼吸,分别是根呼吸的3.9倍和3.0倍。温度是两林地土壤呼吸各组分的主要限制性因子,而土壤含水量不是土壤呼吸组分的限制性因子。本研究结果表明,苏北沿海防护林地的根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较小。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定量估算土壤呼吸各组分,在未来组分分离研究中应加强同位素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组分分离 根呼吸 异养呼吸 沿海防护林 苏北 淤泥质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风险评价 被引量:18
16
作者 胡喜梅 马传明 +1 位作者 邓波 张晶晶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228,共7页
利用层次分析-综合指数法,对1985-2014年江苏省沿海地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及2014年地面沉降速率进行叠加分析,形成地区地面沉降危险性分区图;并选取地面高程、人口密度、GDP、公路和单位面积固定投资额作为指标,绘制易损性分区图;最后采用... 利用层次分析-综合指数法,对1985-2014年江苏省沿海地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及2014年地面沉降速率进行叠加分析,形成地区地面沉降危险性分区图;并选取地面高程、人口密度、GDP、公路和单位面积固定投资额作为指标,绘制易损性分区图;最后采用乘积法风险模型对江苏沿海地区开展地面沉降风险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江苏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高风险区占总面积18.71%,主要集中于南通市,其次分布于盐城市的建湖县、射阳县、阜宁县、响水县、市区及连云港市的灌南县等地;中等风险区主要围绕着高风险区分布,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69%,;低风险区占总面积的47.60%。以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地面沉降现状及已有的防护措施,有甄别地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沿海地区 地面沉降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沿海地区甘薯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邱永祥 邱思鑫 +3 位作者 刘中华 许泳清 韦晓霞 杨道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798-802,共5页
调查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23个县市,从1975-2012年每5年甘薯的栽培面积、总产量、品种和栽培技术等变化,研究分析表明,30多年来福建省沿海地区甘薯种植面积虽有一定的下降,但仍保持较大面积,占福建省甘薯种植面积的比例有所上升。期间,甘... 调查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23个县市,从1975-2012年每5年甘薯的栽培面积、总产量、品种和栽培技术等变化,研究分析表明,30多年来福建省沿海地区甘薯种植面积虽有一定的下降,但仍保持较大面积,占福建省甘薯种植面积的比例有所上升。期间,甘薯单位产量有较大的提高,但面积和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不同于同期我国整体甘薯产业变化情况。本研究认为该区域的甘薯品种更新、栽培技术提高、消费习惯和传统甘薯文化的综合作用等是产生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为也提出了建立优质种苗基地、推广优质新品种等促进甘薯区域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福建省沿海地区 面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北东沿海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17
18
作者 邱检生 肖娥 +3 位作者 胡建 徐夕生 蒋少涌 李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468-2484,共17页
以福建北东沿海的南镇、大层山、三沙和大京四个岩体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它们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据此探讨了岩体的成因。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南镇、大层山、三沙和大京岩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96.1±2.7Ma、93... 以福建北东沿海的南镇、大层山、三沙和大京四个岩体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它们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据此探讨了岩体的成因。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南镇、大层山、三沙和大京岩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96.1±2.7Ma、93.1±2.4Ma、91.5±1.5Ma和93.8±1.8Ma,指示它们均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岩体的组成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条纹长石,并含有一定量斜长石(〈15%),铁镁矿物主要为少量黑云母,未出现碱性铁镁矿物,副矿物组合中普遍出现榍石而未见铝过饱和矿物。化学组成上表现为高硅、富碱、准铝,贫钙、镁、铁,Rb/Sr比值高,K/Rb比值低,富Cs、Rb、Th、u、Pb,贫Ba、Sr、P、Ti、Eu。岩石的FeO^*/MgO比值较低(=3.44—5.04),10^4×Ga/Al比值和Zr+Nb+Ce+Y含量均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其锆石饱和温度也较低(730—779℃),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这些岩体应属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四个岩体的Nd同位素组成较均-(εNd(t)=-4.2~-5.5),而锆石Hf同位素则具较大的变化范围(εHf(t)=-11.6~4.5),εHf(t)值散布于正值与负值之间,变化幅度可达10个εHf单位以上,指示岩体的形成存在不同来源物质的贡献。岩石的形成极可能经历了壳幔物质在源区混合形成原始岩浆,随后这一壳幔混源岩浆又经高程度分异演化的二阶段成岩过程,而并非起源于幔源岩浆底侵形成的初生地壳与古老基底地壳混合的地壳原岩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I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Nd-Hf同位素组成 岩石成因 福建北东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沿海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与演变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巧凤 吴纪中 +2 位作者 颜伟 付必胜 蔡士宾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9-1187,共9页
对江苏省沿海地区12个县市(滨海县、大丰市、东台市、赣榆县、灌云县、海安县、海门市、启东市、如东县、射阳县、通州市、响水县)8个时间节点(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小麦种植面积、总产... 对江苏省沿海地区12个县市(滨海县、大丰市、东台市、赣榆县、灌云县、海安县、海门市、启东市、如东县、射阳县、通州市、响水县)8个时间节点(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品种种类和数量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等进行了全面普查,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如下:(1)江苏省沿海地区小麦植面积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2)小麦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均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在总产提高的过程中,单产的平均贡献率远大于面积的平均贡献率,优异小麦品种的推广是平均单产提高的决定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产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其对总产的贡献率逐渐下降。(3)对江苏省沿海地区小麦品种的演变分析发现:1淮北淮南麦区的小麦品种均大致经历了4次品种更新,地方品种已经全部被改良品种取代,主推品种始终以江苏省自主选育的品种为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占主推品种的比重越来越高;在淮北麦区,对其影响较大的外省市主要是山东省和河南省的小麦品种。2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广的品种维持时间长,推广面积大。3株高的降低,千粒重、穗粒数及穗长的增加均对小麦品种的单产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培育兼抗多种病害的小麦品种可能是今后小麦育种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沿海 小麦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沿海大开发背景的江苏海洋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吴以桥 杨山 王伟利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0-135,共6页
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既对江苏海洋产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海洋产业优化提供了契机.本文在研究江苏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及演化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苏主要海洋产业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 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既对江苏海洋产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海洋产业优化提供了契机.本文在研究江苏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及演化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苏主要海洋产业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江苏海洋产业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较快,但产业规模扩展不足;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较慢;海洋一产、三产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相关度,海洋二产相关度较弱;海洋交通运输业仍处初级阶段.针对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促进江苏海洋产业持续发展,实现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目标的角度提出海陆一体化开发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沿海开发 海洋产业 灰色关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