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钾镁水泥基涂料浆体抗NaCl溶液的侵蚀能力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寅 李涛 +1 位作者 唐磊 任凡凡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5,共7页
磷酸钾镁水泥基(MKPC)涂料浆体经NaCl溶液和水长期浸泡后,测试了其强度、吸水率、物相组成和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经NaCl溶液浸泡540 d后,MKPC涂料浆体试件的抗折和抗压强度剩余率明显高于经水浸泡后的试件,排除水腐蚀的因素后,NaCl... 磷酸钾镁水泥基(MKPC)涂料浆体经NaCl溶液和水长期浸泡后,测试了其强度、吸水率、物相组成和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经NaCl溶液浸泡540 d后,MKPC涂料浆体试件的抗折和抗压强度剩余率明显高于经水浸泡后的试件,排除水腐蚀的因素后,NaCl溶液对MKPC硬化体有增强作用;经硅微粉和水玻璃改性的MKPC涂料浆体试件抗折和抗压强度剩余率均高于未改性试件,水玻璃和硅微粉的改性能够改善MKPC硬化体对NaCl溶液的抗侵蚀性能;在水和NaCl溶液中浸泡540 d后,经硅微粉和水玻璃改性的MKPC涂料浆体试件孔结构劣化程度较未改性试件明显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镁钾水泥基涂料浆体 水玻璃 硅微粉 溶液浸泡 强度 吸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单胞菌1616X1的产酸特性及其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2
作者 翟梅 李思思 +4 位作者 赵帅 黄峰 周佳 赵雷真 屈建航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0,共5页
为探究假单胞菌溶解难溶性无机磷的作用机理,以高效溶磷假单胞菌1616X1为对象,以Ca_(3)(PO_(4))_(2)为磷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菌株溶磷过程中的有机酸种类及含量变化,通过Illumina HiSeq X Ten测序平台对假单胞菌1616X1全基因组进行测... 为探究假单胞菌溶解难溶性无机磷的作用机理,以高效溶磷假单胞菌1616X1为对象,以Ca_(3)(PO_(4))_(2)为磷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菌株溶磷过程中的有机酸种类及含量变化,通过Illumina HiSeq X Ten测序平台对假单胞菌1616X1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序列拼装后完成基因预测、功能注释和溶磷相关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假单胞菌1616X1在溶磷过程中产生葡萄糖酸、酒石酸与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其中,以葡萄糖酸为主,在溶磷量最高时葡萄糖酸含量达17582.06 mg/L;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菌株1616X1基因组长度5957620 bp,GC含量61.55%,含有5535个编码基因。经COG、GO和KEGG数据库比对和注释,其中,含有吡咯喹啉醌生物合成基因簇(pqq)、磷酸盐转运系统合成基因(pst与pit)、磷饥饿反应调控基因(phoB、phoR与phoH)以及葡萄糖脱氢酶基因(gdh)、吡咯喹啉醌依赖性葡萄糖脱氢酶基因(gcd)、柠檬酸合酶基因(gltA)与酒石酸脱氢酶基因(ttuC)等有机酸合成基因。研究为假单胞菌1616X1溶磷作用规律的阐释和基因改造等后期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土壤溶磷 有机酸 基因组分析 溶磷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脉冲加速磷酸钾镁水泥浆体硫酸盐腐蚀试验方法研究
3
作者 王洪涛 杨斌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8-240,244,共4页
通过测试电脉冲腐蚀条件下硫酸根在MKPC浆体中的含量分布,系统研究了电脉冲作用对硫酸根在MKPC浆体中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阳极为5%Na_(2)SO_(4)溶液、阴极端为10%MgSO_(4)溶液时,其硫酸根扩散作用最强。优选小脉冲周期和高电压... 通过测试电脉冲腐蚀条件下硫酸根在MKPC浆体中的含量分布,系统研究了电脉冲作用对硫酸根在MKPC浆体中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阳极为5%Na_(2)SO_(4)溶液、阴极端为10%MgSO_(4)溶液时,其硫酸根扩散作用最强。优选小脉冲周期和高电压方案(30 s-75 V),其扩散效果更明显。与5%硫酸钠溶液全浸泡环境比较,电脉冲加速没有改变硫酸根在MKPC浆体中的扩散特性,但电脉冲腐蚀6 d的MKPC试件的表面硫酸根含量明显大于全浸泡腐蚀90 d的MKPC试件的表面硫酸根含量,表明电脉冲作用可明显加速硫酸根在MKPC硬化体中的扩散,实现加速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脉冲 腐蚀 混凝土结构 磷酸钾镁水泥 硫酸钠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臭氧化法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与集流体 高效分离技术研究
4
作者 李帅波 陈英豪 +3 位作者 刘星雨 盛博宇 蒋龙进 胡磊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5,171,共8页
探讨了酸性溶液单独以及与臭氧协同作用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分离效果的影响。引入特定浓度的臭氧能有效诱发过氧化氢(H_(2)O_(2))的产生,赋予其极强的氧化能力,进而能够与聚偏氟乙烯(PVDF)结构中的氟基团发生键合反应,形成含氢氟酸(HF)... 探讨了酸性溶液单独以及与臭氧协同作用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分离效果的影响。引入特定浓度的臭氧能有效诱发过氧化氢(H_(2)O_(2))的产生,赋予其极强的氧化能力,进而能够与聚偏氟乙烯(PVDF)结构中的氟基团发生键合反应,形成含氢氟酸(HF)的化合物,使PVDF失去原有的黏结性,更有利于活性材料的高效分离。与传统的回收手段相比,这种新型的臭氧化方法不仅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还具有显著的环保优势和成本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磷酸铁锂 活性材料分离 酸溶液 臭氧氧化 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铁酸浸液分离及电池级磷酸铁回收技术进展
5
作者 杜璇 王战宏 +4 位作者 郑彬 许卫 王硕 石鹏 高国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327-5338,共12页
钴铁合金酸浸液作为工业中常见的废液,含有大量的铁元素以及高附加值的钴元素,经过适当的除杂、分离和提纯处理后,铁元素可作为电池级磷酸铁的铁源,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系统介绍了钴铁酸浸液中钴离子与铁离子分离的主要技术方法,... 钴铁合金酸浸液作为工业中常见的废液,含有大量的铁元素以及高附加值的钴元素,经过适当的除杂、分离和提纯处理后,铁元素可作为电池级磷酸铁的铁源,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系统介绍了钴铁酸浸液中钴离子与铁离子分离的主要技术方法,重点讨论了溶剂萃取法和沉淀分离法,溶剂萃取法以其选择性高、分离效率好而广泛应用,而沉淀分离法则因其操作简便、经济成本低备受关注。同时,本文还讨论了利用含铁废料制备高品质电池级磷酸铁的相关技术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的发展趋势,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锂离子电池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开拓新思路,对促进循环经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铁酸浸液 分离 电池级磷酸铁 废物处理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处理对超声波辅助制备的锌系磷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贾春燕 刘海涛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55,共8页
在Q345钢磷化过程中引入超声波以改善锌系磷化膜表面平整度和致密性,为进一步提高超声波辅助制备的锌系磷化膜耐蚀性,分别采用油性封闭剂、硝酸铈溶液、硅酸钠溶液进行封闭处理。结果表明:硅酸钠溶液的封闭效果好于油性封闭剂和硝酸铈溶... 在Q345钢磷化过程中引入超声波以改善锌系磷化膜表面平整度和致密性,为进一步提高超声波辅助制备的锌系磷化膜耐蚀性,分别采用油性封闭剂、硝酸铈溶液、硅酸钠溶液进行封闭处理。结果表明:硅酸钠溶液的封闭效果好于油性封闭剂和硝酸铈溶液,封闭后超声锌系磷化膜的物相组成为Zn_(3)(PO_(4))_(2)·4H_(2)O、Zn_(2)Fe(PO_(4))_(2)·4H_(2)O、ZnSiO_(3)和Na_(2)Si O_(3),并且呈现良好的致密性和耐蚀性,其耐硫酸铜点滴时间超过150 s,腐蚀电流密度低至3.20×10^(-6)A/cm^(2),较未封闭超声锌系磷化膜的腐蚀电流密度降低幅度接近一个数量级。在硅酸钠溶液封闭过程中发生腐蚀整平现象,同时生成ZnSiO_(3)并析出Na_(2)Si O_(3)起到填补孔隙的作用,使超声锌系磷化膜的致密性得到更大程度改善,从而显著增强抗腐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系磷化膜 超声波 封闭处理 耐蚀性 硝酸铈溶液 硅酸钠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Ps-LaCoO_(3)/Al_(2)O_(3)的制备及其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臭氧催化降解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开金 冯中营 +2 位作者 韩强 谭俊华 吴佳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145,151,共7页
为有效降解高浓度造纸废水有机物,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分别在磷酸盐中性缓冲溶液和纯水中制得CeO_(2)-Ps-LaCoO_(3)/Al_(2)O_(3)和CeO_(2)-LaCoO_(3)/Al_(2)O_(3)。通过对CeO_(2)-Ps-LaCoO_(3)/Al_(2)O_(3)、CeO_(2)-LaCoO_(3)/Al_(2)O_(3... 为有效降解高浓度造纸废水有机物,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分别在磷酸盐中性缓冲溶液和纯水中制得CeO_(2)-Ps-LaCoO_(3)/Al_(2)O_(3)和CeO_(2)-LaCoO_(3)/Al_(2)O_(3)。通过对CeO_(2)-Ps-LaCoO_(3)/Al_(2)O_(3)、CeO_(2)-LaCoO_(3)/Al_(2)O_(3)以及LaCoO_(3)/Al_(2)O_(3)进行XRD、SEM、析氧过电位和电阻抗等物性表征发现,CeO_(2)-Ps-LaCoO_(3)/Al_(2)O_(3)具有更强催化氧化性及稳定性。对高浓度造纸废水臭氧催化氧化降解3 h后,CeO_(2)-Ps-LaCoO_(3)/Al_(2)O_(3)对废水COD的降解率为76.5%,而相同条件下CeO_(2)-LaCoO_(3)/Al_(2)O_(3)和LaCoO_(3)/Al2O_(3)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率分别为68.5%和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Ps-LaCoO_(3)/Al_(2)O_(3) CeO_(2)辅助催化 磷酸盐缓冲溶液 电化学制取 臭氧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集流体分离与正极材料再生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娟 张承龙 +1 位作者 张西华 马恩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9,共9页
通过优化NaOH碱溶条件高效去除集流体黏结剂,保留完整铝箔;利用固相法再生LiFePO 4。当NaOH为0.8 mol/L、固液比20 mL/g、40℃反应10 min,正极材料的分离率达到99.78%,超声1 min后铝箔回收率为76%,解决了碱溶条件下铝箔回收的繁琐问题... 通过优化NaOH碱溶条件高效去除集流体黏结剂,保留完整铝箔;利用固相法再生LiFePO 4。当NaOH为0.8 mol/L、固液比20 mL/g、40℃反应10 min,正极材料的分离率达到99.78%,超声1 min后铝箔回收率为76%,解决了碱溶条件下铝箔回收的繁琐问题。球磨转速500 r、球磨5 h,补充10%高纯LiFePO 4的方式固相再生,再生LiFePO 4的最高放电比容量为新材料的94.75%,60次循环测试后为初始放电比容量的88.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 碱溶-超声法 高效分离 固相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磷酸盐缓冲液中多巴胺电化学氧化过程的在线质谱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嘉美 王昊天 +4 位作者 李慧 余振东 宋丽丽 朱玉玲 徐加泉 《质谱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0,I0003,共9页
研究高浓度缓冲盐体系中物质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对于准确理解电化学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研制了一款体积小、性能稳定、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流动电解池,将其与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联用,构建了一种可在线分析高浓度缓冲盐溶... 研究高浓度缓冲盐体系中物质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对于准确理解电化学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研制了一款体积小、性能稳定、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流动电解池,将其与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联用,构建了一种可在线分析高浓度缓冲盐溶液中电化学过程的电化学-质谱分析装置,用于在线、实时研究缓冲盐溶液中多巴胺的电化学氧化过程。结果表明,通过热沉积方式可高效地在线去除缓冲溶液中的无机盐组分,有机组分可经大气压化学电离方式进行离子化,随后进入质谱检测。多巴胺电化学氧化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在0 V氧化电位下,多巴胺不发生氧化,主要获得多巴胺的质子化信号m/z 154[M+H]^(+);当氧化电位为+0.3 V时,除多巴胺的质子化信号外,还可获得多巴胺失去4个e-的氧化产物多巴色素(dopachrome)质子化峰m/z 150[M+H]^(+),以及多巴色素与多巴胺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的加合物信号m/z 303[M+H]^(+);当氧化电位升高至+0.6 V时,氧化产物m/z 150和303的丰度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缓冲盐 电化学反应机理 多巴胺 电化学-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钒锂/碳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及电极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昊 王瑜 +3 位作者 吴贤文 吴燕萍 胡孟婷 蒋剑波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9,105,共10页
相比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i_(3)V_(2)(PO_(4))_(3)/C(LVP/C-S),采用水热超声辅助流变相法结合溶液沉积法制备的Li_(3)V_(2)(PO_(4))_(3)/C(LVP/C-R)复合正极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通过XRD、SEM和Raman光谱仪等对合成材料进行表... 相比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i_(3)V_(2)(PO_(4))_(3)/C(LVP/C-S),采用水热超声辅助流变相法结合溶液沉积法制备的Li_(3)V_(2)(PO_(4))_(3)/C(LVP/C-R)复合正极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通过XRD、SEM和Raman光谱仪等对合成材料进行表征。将合成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组装半电池进行倍率和循环性能测试,同时通过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以及恒流间歇滴定技术分析电极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水热超声辅助流变相法合成的Li_(3)V_(2)(PO_(4))_(3)(LVP-R)通过溶液沉积法包覆碳层后,晶面间距增大,粒径更小,导电性、振实密度增大,分散性明显提升。这有利于Li^(+)在正极材料中嵌入/脱出,以及缩短Li^(+)的扩散路径,从而促使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库仑效率和循环稳定性提高。LVP/C-R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0.1 C电流密度下表现出较高的初始放电比容量(160.12 mA·h/g),且在1 C倍率下循环200圈后放电容量保持率为89.16%,远高于LVP/C-S。此外,相比于LVP/C-S和LVP-R,LVP/C-R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更大的Li^(+)表观扩散系数且动力学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钒锂/碳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流变相法 溶液沉积法 电化学性能 Li^(+)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钙系复合磷化膜的制备及其对16Mn钢腐蚀防护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翼 杨滔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共10页
通过磷酸盐沉淀结晶过程将聚四氟乙烯(PTFE)颗粒引入锌钙系磷化膜中获得锌钙系复合磷化膜,并研究PTFE颗粒分散液添加量和搅拌速度对锌钙系磷化膜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PTFE颗粒含量、厚度以及对16Mn钢的腐蚀防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磷酸盐沉淀结晶过程将聚四氟乙烯(PTFE)颗粒引入锌钙系磷化膜中获得锌钙系复合磷化膜,并研究PTFE颗粒分散液添加量和搅拌速度对锌钙系磷化膜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PTFE颗粒含量、厚度以及对16Mn钢的腐蚀防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PTFE颗粒分散液添加量或搅拌速度制备的不同锌钙系复合磷化膜晶粒大小较均匀,但是呈散乱无序状堆积,PTFE颗粒附着在晶粒表面并填补晶粒间孔洞,起到阻挡腐蚀介质并阻碍腐蚀反应的作用,明显提高锌钙系复合磷化膜的耐腐蚀性能。当搅拌速度为300 r/min时,添加25 mL/L PTFE颗粒分散液制备的锌钙系复合磷化膜晶粒表面附着较多PTFE颗粒,并且颗粒呈较均匀分散状态很好的填补晶粒间孔洞。该复合磷化膜含有Zn、Ca、P、O、C和F元素,PTFE颗粒的含量和厚度分别达到4.1%、12.4μm,具有最高的电荷转移电阻8528Ω·cm^(2)和低频阻抗值6015Ω·cm^(2),表现出优异的耐腐蚀性能,使16Mn钢的腐蚀防护性能明显优于常规锌钙系磷化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钙系复合磷化膜 16MN钢 PTFE颗粒分散液 搅拌速度 腐蚀防护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酸浸液除杂及同步回收FePO_(4)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雨婷 周自圆 +2 位作者 刘志启 李娜 盛莉莉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99,104,共5页
以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酸浸液为原料,采用氧化-沉淀法回收铁、磷、锂元素。考察了沉淀过程中反应体系终点pH值、温度、氢氧化钠浓度、氢氧化钠滴加速度和过氧化氢与酸浸液的体积比对铁、磷沉淀率和锂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 以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酸浸液为原料,采用氧化-沉淀法回收铁、磷、锂元素。考察了沉淀过程中反应体系终点pH值、温度、氢氧化钠浓度、氢氧化钠滴加速度和过氧化氢与酸浸液的体积比对铁、磷沉淀率和锂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终点pH值2.5、温度75℃、氢氧化钠浓度1.5 mol/L、氢氧化钠滴加速度7.7 mL/min、过氧化氢与酸浸液的体积比为1∶60条件下,铁平均沉淀率99.86%,磷平均沉淀率98.23%,锂平均损失率仅1.23%;在该条件下,铁和磷可以有效地从溶液中被去除,锂损失率较低;同时,铁、磷以磷酸铁形式回收利用,经700℃热处理5 h,所得磷酸铁元素组成符合行业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 酸浸液 同步回收 磷酸铁 废旧电池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物体系中微量金的协同萃取分离研究
13
作者 朱山 卢杨潇 +1 位作者 胡久刚 张谌虎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6,共7页
研究了用DIBK(二异丁基酮,HA)和TBP(磷酸三丁酯,B)协同萃取体系分离和富集氯化物体系中的金,考察了萃取体系及组成、萃取时间和温度、水相中氯离子浓度、萃取相比(V_(O)/V_(A))对金萃取分离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斜率法初步探究萃取机制。... 研究了用DIBK(二异丁基酮,HA)和TBP(磷酸三丁酯,B)协同萃取体系分离和富集氯化物体系中的金,考察了萃取体系及组成、萃取时间和温度、水相中氯离子浓度、萃取相比(V_(O)/V_(A))对金萃取分离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斜率法初步探究萃取机制。结果表明:在协同萃取体系为TBP-DIBK、萃取剂总浓度1.5 mol/L、n(TBP)∶n(DIBK)=1∶4、萃取时间20 min、萃取温度20℃、V_(O)/V_(A)=2/1、水相中氯离子浓度6 mol/L条件下,金萃取率可达98.82%,最大金/铜萃取分离系数为1189.05;斜率法研究表明,萃合物组成可能为[AuCl_(6)·3A·B],其萃取化学反应式可改写为Au^(3+)+6Cl^(-)+3HA+B→[AuCl_(6)·3A·B]+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溶液 二异丁基酮 磷酸三丁酯 协同萃取 微量贵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量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联用测定无取向硅钢磷酸盐体系环保涂层液中二氧化硅含量 被引量:2
14
作者 董礼男 张继明 +1 位作者 赵希文 朱春要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0-606,共7页
二氧化硅是无取向硅钢环保涂层液的核心成分,其含量直接影响硅钢涂层的固化工艺及涂层产品的磁性能。因此为保证涂覆过程的顺利进行,对涂层液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在样品中分别加入硝酸、过氧化氢及高氯酸,置于电热... 二氧化硅是无取向硅钢环保涂层液的核心成分,其含量直接影响硅钢涂层的固化工艺及涂层产品的磁性能。因此为保证涂覆过程的顺利进行,对涂层液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在样品中分别加入硝酸、过氧化氢及高氯酸,置于电热板上进行消解处理,处理后的样品经酸溶、过滤步骤,以重量法计算沉淀中二氧化硅的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滤液中可溶性硅含量,则样品中二氧化硅含量为重量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结果的合量。从而建立了重量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联用测定无取向硅钢磷酸盐体系环保涂层液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方法。讨论了样品前处理用消解酸及消解温度、滤液中可溶性硅及含量、ICP-AES仪器检测时的元素干扰。结果表明,检测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2)在0.76%~1.1%,加标回收率在97.0%~104%。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各检测部门对无取向硅钢磷酸盐体系环保涂层液中二氧化硅含量的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量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无取向硅钢 磷酸盐体系 环保涂层液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相法合成LiMn_(0.6)Fe_(0.4)PO_(4)的性能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亨利 徐荣益 +1 位作者 王昭沛 李意能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磷酸锰锂(LiMnPO_(4))材料的电导率低且充放电过程易发生Jahn-Teller效应,导致电化学性能不理想。通过液-固相法合成磷酸锰铁锂(LiMn_(0.6)Fe_(0.4)PO_(4))正极材料,并对晶体结构、放电曲线特性、循环性能等进行分析。Fe均匀地掺入Mn位... 磷酸锰锂(LiMnPO_(4))材料的电导率低且充放电过程易发生Jahn-Teller效应,导致电化学性能不理想。通过液-固相法合成磷酸锰铁锂(LiMn_(0.6)Fe_(0.4)PO_(4))正极材料,并对晶体结构、放电曲线特性、循环性能等进行分析。Fe均匀地掺入Mn位形成固溶体,样品的常温电化学性能得到改善。在2.0~4.3 V循环,0.1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56.5 mAh/g;以1.0 C倍率循环2000次,容量保持率超过80%。容量衰减主要源于循环过程中正极材料颗粒产生裂纹及颗粒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磷酸锰铁锂(LiMn_(0.6)Fe_(0.4)PO_(4)) 容量衰减 掺杂 液-固相法 固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法制备Ce-Ps-LaCoO_(3)/Al_(2)O_(3)及臭氧催化降解焦化废水尾水的研究
16
作者 段淑茹 朱开金 +4 位作者 孙心 冯中营 赵彦亮 谭俊华 任晓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152,158,共6页
采用电沉积法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制得稳定且性能优异的催化剂CeO_(x)-Ce(PO_4)_(x)-LaCoO_(3)/Al_(2)O_(3)(记为Ce-Ps-LaCoO_(3)/Al_(2)O_(3))。对Ce-Ps-LaCoO_(3)/Al_(2)O_(3)及在纯水中电化学沉积制得的CeO_(x)-LaCoO_(3)/Al_(2)O_(3... 采用电沉积法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制得稳定且性能优异的催化剂CeO_(x)-Ce(PO_4)_(x)-LaCoO_(3)/Al_(2)O_(3)(记为Ce-Ps-LaCoO_(3)/Al_(2)O_(3))。对Ce-Ps-LaCoO_(3)/Al_(2)O_(3)及在纯水中电化学沉积制得的CeO_(x)-LaCoO_(3)/Al_(2)O_(3)的形貌、晶型和比表面积等进行表征,结合电化学中电极析氧和电阻抗测试以及三维荧光光谱图进行催化剂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制备得到的催化剂Ce-Ps-LaCoO_(3)/Al_(2)O_(3)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且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和稳定性。在同等条件下,对比加入Ce-Ps-LaCoO_(3)/Al_(2)O_(3)与CeO_(x)-LaCoO_(3)/Al_(2)O_(3)进行臭氧催化降解焦化尾水实验,结果表明,Ce-Ps-LaCoO_(3)/Al_(2)O_(3)对废水的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到81%,比CeO_(x)-LaCoO_(3)/Al_(2)O_(3)提高了11%,且最佳投药量为1.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磷酸盐缓冲溶液 Ce-Ps-LaCoO_(3)/Al_(2)O_(3) CeO_(x) 焦化尾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磷酸钙生物活性陶瓷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建民 林昌健 +1 位作者 冯祖德 田昭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698-703,共6页
在医用合金Ti6A14V基底上研究了电流密度、阴极电位和电解液温度等实验条件对磷酸钙生物陶瓷电沉积层的组成、结构和表面形貌等特性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感耦等离子体原子... 在医用合金Ti6A14V基底上研究了电流密度、阴极电位和电解液温度等实验条件对磷酸钙生物陶瓷电沉积层的组成、结构和表面形貌等特性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感耦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技术对磷酸钙陶瓷沉积层进行了表征.依据各种用酸钙盐的热力学性质,采用低温城液后处理的方法将前驱体转化为均匀单一的多孔状纯羟基历灰石沉积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陶瓷 磷酸钙陶瓷 电沉积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1%阿达帕林凝胶和1%克林霉素溶液联合外用治疗寻常痤疮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8
作者 蔡林 张建中 +5 位作者 李邻峰 袁珊 郑捷 徐慧珍 涂亚庭 陈思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14-615,共2页
目的:比较0.1%阿达帕林凝胶(达芙文)与1%克林霉素磷酸酯溶液(特丽仙)联合外用与特丽仙单用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00例中至重度寻常痤疮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联合外用达芙文和特丽仙,对照组单用特丽仙,两组共治疗12周。结... 目的:比较0.1%阿达帕林凝胶(达芙文)与1%克林霉素磷酸酯溶液(特丽仙)联合外用与特丽仙单用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00例中至重度寻常痤疮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联合外用达芙文和特丽仙,对照组单用特丽仙,两组共治疗12周。结果:274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4周后试验组皮损总数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维持至12周;治疗8周后试验组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并维持至12周。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4.40%和72.93%(P<0.05)。试验组局部刺激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8.7%。结论:达芙文联合特丽仙治疗中至重度寻常痤疮的疗效比单用特丽仙的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阿达帕林凝胶 克林霉素磷酸酯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低铜溶液磷酸盐除铁工艺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秋菊 刘久清 +1 位作者 蒋彬 刘海翔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763-3768,共6页
研究以铜萃余液为原料的高铁低铜溶液的处理过程,提出用磷酸盐除铁的工艺技术方案,得出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条件如下:除铁时磷酸钠加入量为理论量,pH=1.5,反应时间为20 min,双氧水加入量为5倍理论量,室温。在此条件下,Fe去除率达... 研究以铜萃余液为原料的高铁低铜溶液的处理过程,提出用磷酸盐除铁的工艺技术方案,得出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条件如下:除铁时磷酸钠加入量为理论量,pH=1.5,反应时间为20 min,双氧水加入量为5倍理论量,室温。在此条件下,Fe去除率达99%,铜损失率仅2%,可获得良好分离效果。对除铁渣进行磷酸根的回收研究,当氢氧化钠加入0.8倍理论量、反应时间为2.5 h时,磷酸根几乎可以全部回收。该工艺具有操作简便、周期短、能耗低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对高效处理工业上常见的高铁低铜溶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萃余液 磷酸盐除铁法 磷酸根回收 高铁低铜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管国锋 马晓龙 +1 位作者 蔡锐 姚虎卿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8-382,共5页
利用磷酸三丁酯(TBP)、三烷基胺(7301)为络合剂,分别采用甲苯、正辛醇、煤油作为稀释剂萃取柠檬酸稀溶液。实验结果表明,用混合型络合剂对柠檬酸稀溶液进行萃取,具有相当高的分配系数。考察了柠檬酸溶液初始浓度、有机相中络合... 利用磷酸三丁酯(TBP)、三烷基胺(7301)为络合剂,分别采用甲苯、正辛醇、煤油作为稀释剂萃取柠檬酸稀溶液。实验结果表明,用混合型络合剂对柠檬酸稀溶液进行萃取,具有相当高的分配系数。考察了柠檬酸溶液初始浓度、有机相中络合剂浓度、温度对络合萃取相平衡分配系数的影响,获得了萃取工艺过程较佳的操作条件;并对三烷基胺萃取柠檬酸稀溶液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证实了三烷基胺对柠檬酸的萃取时同时存在离子缔合成盐和氢键缔合溶剂化两种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萃取 磷酸三丁酯 三烷基胺 柠檬酸稀溶液 发酵工业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