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TC1+1-Ⅱ澄清剂对银杏叶醇提液的絮凝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小利 赵希 张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0667-10668,10671,共3页
[目的]采用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对银杏(GinkgobilobaLinn.)叶醇提液进行絮凝提取,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药液的澄清度和药液质量。[方法]ZTC1+1-Ⅱ型澄清剂组分A、B2种。用蒸馏水和1%醋酸溶液配制成1%的溶液,预溶胀24h,用双层纱布过滤,即... [目的]采用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对银杏(GinkgobilobaLinn.)叶醇提液进行絮凝提取,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药液的澄清度和药液质量。[方法]ZTC1+1-Ⅱ型澄清剂组分A、B2种。用蒸馏水和1%醋酸溶液配制成1%的溶液,预溶胀24h,用双层纱布过滤,即得澄清剂组分A或B。之后,以絮凝物重量为衡量指标,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确定了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对银杏叶醇提液进行絮凝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澄清剂组分加入次序为先加组分B后加组分A,银杏叶醇提液pH值为5.5,100ml醇提液中组分B、A的用量分别为1.6、0.8g/L,澄清温度为40℃,澄清时间为40min。[结论]该研究可简化后续工艺程序和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ztc1+1-Ⅱ澄清剂 醇提液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干预对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睫状肌中MMP-3、TIMP-3及Col3α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郝一宪 李土玲 +3 位作者 魏慧霞 刘金鹏 郭大东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06-711,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干预对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睫状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3和III型胶原α1(Col3α1)表达的影响。方法2周龄三色豚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透镜诱导型近视(LIM)组以及LIM+电针干预(LIM+... 目的探讨电针干预对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睫状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3和III型胶原α1(Col3α1)表达的影响。方法2周龄三色豚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透镜诱导型近视(LIM)组以及LIM+电针干预(LIM+EA)组;其中,NC组豚鼠不作任何干预,LIM组和LIM+EA组豚鼠右眼均配戴-6.00 D透镜作为造模眼,左眼不戴镜作为自身对照;LIM+EA组豚鼠右眼戴镜的同时在太阳、合谷穴给予电针刺激。各组豚鼠于造模后1周、2周和4周均进行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测量,制备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各组豚鼠睫状肌的形态变化,并应用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豚鼠睫状肌中MMP-3、TIMP-3和Col3α1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1周、2周和4周,与NC组相比,LIM组豚鼠造模眼与自身对照眼近视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差值均显著增加(均为P<0.001);与LIM组相比,LIM+EA组造模眼与自身对照眼近视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差值均减小(均为P<0.05)。病理组织切片结果发现,NC组豚鼠睫状肌纤维排列均匀、紧密有序;LIM组豚鼠睫状肌纤维排列松散混乱、有机纤维溶解断裂;LIM+EA组豚鼠睫状肌纤维排列相较于LIM组更为有序,相对完整。q-PCR和ELISA检测结果显示,造模后1周和2周,与NC组相比,LIM组豚鼠造模眼睫状肌中MMP-3、TIMP-3和Col3α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与LIM组相比,LIM+EA组豚鼠造模眼睫状肌中MMP-3、TIMP-3和Col3α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均为P<0.05)。造模后4周,与NC组相比,LIM组豚鼠造模眼睫状肌中MMP-3、TIMP-3和Col3α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与LIM组相比,LIM+EA组豚鼠造模眼睫状肌中MMP-3、TIMP-3和Col3α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结论近视发展初期,电针干预可显著下调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睫状肌中MMP-3、TIMP-3和Col3α1的表达,明显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3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3 iii型胶原α1 电针 透镜诱导型近视 睫状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生脉饮澄清工艺及不同澄清剂对药品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刘震远 郝豪奇 +9 位作者 江思琪 白雪 陈乃振 姜明月 郭田甜 韩培 吴天琦 王常棋 张微 高延甲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2,共7页
目的:优化生脉饮澄清工艺条件,提升药品品质。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取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将壳聚糖溶液添加量、澄清温度、搅拌速度、作用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澄清度值与五味子醇甲保留率的总评归一(OD)值为评价指标,优选出... 目的:优化生脉饮澄清工艺条件,提升药品品质。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取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将壳聚糖溶液添加量、澄清温度、搅拌速度、作用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澄清度值与五味子醇甲保留率的总评归一(OD)值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澄清工艺条件。取最佳澄清工艺条件下生产的3批药品进行验证试验,并与其他3种澄清方式(ZTC 1+1Ⅲ型澄清剂、101-澄清剂、明胶澄清剂)进行对比,明确其优化效果。结果:生脉饮最佳澄清工艺参数条件为壳聚糖溶液添加量4%、澄清温度59℃、搅拌速度240 r/min、作用时间25 min,OD值平均达0.748。所生产的生脉饮药液清澈、明亮,透光性强,药物品质明显优于其他3种澄清方式。结论:壳聚糖絮凝法优化生脉饮口服液澄清工艺方法可靠,参数精确、稳定。壳聚糖絮凝法优化生脉饮澄清工艺条件可提升药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饮 澄清工艺 壳聚糖絮凝法 ztc 1+1Ⅲ型澄清剂 101-澄清剂 明胶澄清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试验优选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澄清工艺 被引量:1
4
作者 汤淏 唐安福 +1 位作者 崔恩忠 王曙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6期1400-1401,共2页
目的:采用ZTC1+1-Ⅲ型天然澄清剂优选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澄清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影响澄清工艺的因素进行优选,并与醇沉法进行对比。结果:以芍药苷保留率作为指标,确定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最佳澄清工艺条件为:药液浓度比为1∶10,... 目的:采用ZTC1+1-Ⅲ型天然澄清剂优选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澄清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影响澄清工艺的因素进行优选,并与醇沉法进行对比。结果:以芍药苷保留率作为指标,确定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最佳澄清工艺条件为:药液浓度比为1∶10,ZTC两组分用量分别为B组分0.8 mL/g、A组分0.4 mL/g,作用温度B组分为80℃、A组分为60℃时,澄清效果最好。结论:ZTC1+1-Ⅲ型天然澄清剂可用于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澄清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血双补口服液 ztc1+1-iii型澄清剂 芍药苷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橄榄苦苷盐酸水解液中羟基酪醇的纯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金元宝 党建章 +2 位作者 代建国 金刚 于化泓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8-210,共3页
以ZTC1+1-Ⅱ澄清剂及乙酸乙酯纯化羟基酪醇的工艺条件建立羟基酪醇纯化方法,以羟基酪醇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澄清工艺条件;选择最佳萃取剂萃取羟基酪醇;通过旋转蒸发得到干物质并测定其中羟基酪... 以ZTC1+1-Ⅱ澄清剂及乙酸乙酯纯化羟基酪醇的工艺条件建立羟基酪醇纯化方法,以羟基酪醇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澄清工艺条件;选择最佳萃取剂萃取羟基酪醇;通过旋转蒸发得到干物质并测定其中羟基酪醇的纯度。结果显示,ZTC1+1-Ⅱ澄清剂加入次序是先加B组分再加入A组分;澄清剂B和A的最佳用量分别为0.2、0.1 g/L,水浴温度为100℃,水浴时间为2 h,pH值为5;最佳的萃取剂为乙酸乙酯,萃取4次可达到最佳的萃取效果;大样经澄清和萃取后,羟基酪醇的纯度达34.3%。该法工艺简单,纯化后羟基酪醇纯度较高,为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羟基酪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酪醇 ztc1+1-Ⅱ澄清剂 乙酸乙酯 橄榄苦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红光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祝安 张柯 +4 位作者 黄光英 晏彩先 常桥稳 刘伟平 左川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93-99,共7页
以1-苯基异喹啉(piq)为主配体,以3-甲基-2-吡啶甲酸(mecid)为辅助配体合成了一种铱(Ⅲ)配合物Ir(piq)2(mecid)。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化学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热失重(TGA)曲线分析了其热... 以1-苯基异喹啉(piq)为主配体,以3-甲基-2-吡啶甲酸(mecid)为辅助配体合成了一种铱(Ⅲ)配合物Ir(piq)2(mecid)。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化学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热失重(TGA)曲线分析了其热稳定性质,热分解温度为325℃。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对其光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学组成为C_(37)H_(26)IrN_(3)O_(2),属于三斜晶系,P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8.3130(4)nm,b=11.4866(5)nm,c=15.3737(7)nm,α=75.726(2)°,β=83.005(2)°,γ=88.785(2)°,V=1.4120(11)nm^(3),Z=2。光物理性质显示最大发射波长为618 nm,为红色发射的铱磷光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铱(iii)配合物 1-苯基异喹啉 合成 晶体结构 光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