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玉树7.1级地震震害特点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30
1
作者 秦松涛 李智敏 +3 位作者 谭明 胡伟华 侯建盛 夏玉胜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3期65-70,共6页
根据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震害现场调查资料,对其震害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阐述了震区环境及其地质构造背景,对断层效应及场地效应等也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 玉树7.1级地震 震害调查 震害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M_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刘巧霞 杨卓欣 +2 位作者 莘海亮 李源 沙成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位置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1.35km和4.68km,走时残差为0.49s.震源深度分布范围为1.48~19.85km,平均震源深度为10.28km.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余震沿北西-南东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分布,长约97km.余震分布特征在主震(微观震中)两侧存在差异,可能反映了两侧构造特征存在差异.截止到4月29日,主震东南仍是应力的主要释放区域,余震强度大且活动密集的区域位于主震东南距主震约5km、横向范围约20km.主震破裂区的大部分应力在主震过程中得以释放,主震时应力未释放的区域成为主要的余震分布区.余震的连续发生可能已造成主震破裂区相互连通,且破裂范围向西北方向扩展.玉树主震及余震的发震构造为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段,断层性质为北东倾向的高角度左旋走滑断层.发震断层的倾角和宽度在帮洞两侧有所不同,帮洞以东发震断层宽度约为12km,倾角约为83°;而帮洞以西发震断层宽度约为6.5km,断层倾角约减缓为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余震 Hypo2000地震定位法 重新定位 余震空间分布特征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佳运 张茂省 +2 位作者 张成航 高波 冯卫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66,共6页
在参与玉树7.1级地震震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汛期隐患排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前人调查与研究的成果数据,分析了震后玉树震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震后玉树灾区地质灾害可能的持续时间、演化趋势以及高风险区的分布区域。... 在参与玉树7.1级地震震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汛期隐患排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前人调查与研究的成果数据,分析了震后玉树震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震后玉树灾区地质灾害可能的持续时间、演化趋势以及高风险区的分布区域。结果表明,震后玉树灾区地质灾害将持续10年左右,并以周期震荡式的衰减下降,最终恢复到震前水平;震后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将分布在巴塘河谷、结古镇周边山区与郭央烟宋多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 1级地震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持续时间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强震动流动观测记录初步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田秀丰 张璇 +2 位作者 姚凯 张晓芳 蒲举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4-280,共7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M7.1地震。震后在地震现场架设了7台强震动流动观测仪,记录了大量强震动记录。本文收集整理了该次流动观测所获得的强震动记录,对典型记录进行了初步处理,并对记录特点和相关问题进行了分...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M7.1地震。震后在地震现场架设了7台强震动流动观测仪,记录了大量强震动记录。本文收集整理了该次流动观测所获得的强震动记录,对典型记录进行了初步处理,并对记录特点和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7 1地震 流动观测 强震动记录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小震活动的周、月频次分布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1,共12页
根据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利用2000年以来1.7≤ML≤2.9地震目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前震中附近地区2000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月频次和2007年7月以来地震活动的周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周频次和月频次都... 根据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利用2000年以来1.7≤ML≤2.9地震目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前震中附近地区2000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月频次和2007年7月以来地震活动的周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周频次和月频次都不符合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但周、月频次累积次数的对数与周、月频次之间呈线性关系,类似于G-R关系。分析了周、月频次的标准差σ、CV值、偏度Sk、峰度Ku和bm值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前,这些参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其中周频次的分布参数随时间的变化似乎呈现出了某种周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1级地震 地震活动 周频次 月频次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资料反映大震前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水平形变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国华 杨博 +2 位作者 占伟 刘志广 梁洪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5-302,共8页
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1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水平形变观测与处理结果,分析了汶川、玉树地震前后该区域水平形变场及其变化,得出:(1)1999~2007年水平运动的大小与方向变化明显,但清晰有序,相对运动一般在15mm/a以内,2009~2011... 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1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水平形变观测与处理结果,分析了汶川、玉树地震前后该区域水平形变场及其变化,得出:(1)1999~2007年水平运动的大小与方向变化明显,但清晰有序,相对运动一般在15mm/a以内,2009~2011年的水平运动轮廓虽然与1999~2007年相似,但变化可辨,主要体现在震源较近的地域;(2)1999~2007年的主压应变优势方向为南东—北西向,有序与一致性较强,值域一般在(±35~38)×10-9/a之内,最大主应变区呈带状分布于祁连构造带上,2009~2011年最大主应变的大小及空间分布则有一定的差别,震中附近最大约为180×10-9/a,但主应变方向与1999~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3)1999~2007年最大剪切应变率大小的空间分布呈北西向条带状,较大值域的条带为祁连构造带达27×10-9/a,2009~2011年最大剪切应变率的空间状态不同于以前,最大值位于震源及其附近地区接近120×10-9/a,其他区域相对较小;(4)1999~2007年的旋剪形变呈北西向条带左、右旋交替的分布状态;2009~2011年则没有如此清晰,最大值也位于震中及附近地域。总之,震后区域形变场有较大的调整,可能还在继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水平形变 汶川地震 玉树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低功耗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研制 被引量:4
7
作者 彭朝勇 杨建思 +4 位作者 薛兵 陈阳 朱小毅 张妍 李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6-155,159,共10页
流动观测台网与固定观测台网的结合是当前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发展的一个趋势.针对流动观测时地震计与地震数据采集器互相独立、携带不方便、功耗高的问题,自主研发了一款适合流动观测的集地震信号提取、数据采集、记录和服务为一体的数字... 流动观测台网与固定观测台网的结合是当前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发展的一个趋势.针对流动观测时地震计与地震数据采集器互相独立、携带不方便、功耗高的问题,自主研发了一款适合流动观测的集地震信号提取、数据采集、记录和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地震仪.该仪器具有频带宽(60s—80Hz)、动态范围高(>140dB)、功耗低(0.6W)、携带方便(整机重量在15kg左右,包括供电系统、GPS天线和包装箱)等特点.详细介绍了该地震仪的外观结构、整体硬件结构、低功耗处理技术和所采用的灵敏度校正、标准方位和正交校正技术.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指标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并给出了具体的测试结果.该仪器研制完成后,投入到了青海玉树MS7.1地震震后流动观测中.从半年的实际使用结果来看,该仪器能够满足流动观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 宽频带地震仪 低功耗 仪器校正 流动观测 玉树ms7 1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