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与房屋震害特征 被引量:36
1
作者 卢永坤 张建国 +3 位作者 宋立军 代博洋 和嘉吉 庞卫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9-557,669,共9页
阐述了云南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并给出了各地震烈度区的房屋建筑震害特征,探讨了不同结构房屋分烈度的破坏比、震害指数,与中国地震烈度表进行了对比,认为调查点数据较为合理,支持各烈度区划定。
关键词 云南鲁甸6.5级地震 地震烈度 破坏比 震害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永善5.0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局部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2
作者 倪喆 袁洁浩 +2 位作者 王粲 陈双贵 闫万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7-541,共5页
利用2012-2014年南北地震带3期流动地磁矢量测量的准确可靠资料,计算得到了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相邻期岩石圈磁场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8月17日永善5.0级地震前,川滇交界东部均存在岩石圈磁场的异常变... 利用2012-2014年南北地震带3期流动地磁矢量测量的准确可靠资料,计算得到了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相邻期岩石圈磁场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8月17日永善5.0级地震前,川滇交界东部均存在岩石圈磁场的异常变化。同时,异常持续时间、空间范围与震级大小有一定关系,鲁甸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异常持续时间长、空间范围广,而永善地震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岩石圈磁场 局部异常 鲁甸6.5级地震 永善5.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浩 付虹 +1 位作者 王培玲 马玉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2-536,共5页
使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计算了云南鲁甸MS6.5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8月3日19时至8月4日5时,谱振幅相关系数由序列的最小值持续升高至最大值,期间发生了4次4级余震,表明震源机制逐渐趋于一致,4级地震发生在谱振幅相关... 使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计算了云南鲁甸MS6.5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8月3日19时至8月4日5时,谱振幅相关系数由序列的最小值持续升高至最大值,期间发生了4次4级余震,表明震源机制逐渐趋于一致,4级地震发生在谱振幅相关系数波动相对较大的阶段。其后谱振幅相关系数一直维持在0.82的高值状态,8月17日距离鲁甸地震震中110 km的同一构造区永善发生MS5.0地震,表明谱振幅相关系数高区域应力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6.5级地震 地震序列 谱振幅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郭路杰 蒋长胜 韩立波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07,669,共5页
利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考虑不同的截止震级和序列持续时间的影响,对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后9 d内的序列参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选取截止震级MC=ML2.0时,可获得相对稳定可靠的p值和α值等序列参数,其中p=0.89-1.10... 利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考虑不同的截止震级和序列持续时间的影响,对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后9 d内的序列参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选取截止震级MC=ML2.0时,可获得相对稳定可靠的p值和α值等序列参数,其中p=0.89-1.10,显示了较慢的衰减特征,α值在震后5.0 d出现大幅下降,表明激发次级余震的能力出现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截止震级 云南鲁甸MS6.5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联合反演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小艳 孙楠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3-531,共9页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得到了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结果表明,鲁甸地震序列呈共轭分布,余震主要分布在NNE向包谷垴—小河断裂上,另一小部分分布在近EW向的共轭未知断裂上。震源深度剖面...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得到了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结果表明,鲁甸地震序列呈共轭分布,余震主要分布在NNE向包谷垴—小河断裂上,另一小部分分布在近EW向的共轭未知断裂上。震源深度剖面结果显示包谷垴—小河断裂是一个走向NNW、高倾角、且倾向为SWW的断裂。震源区地壳结构复杂,存在大面积高速区,地震主要分布在P波速度较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鲁甸6.5级地震 地震序列 联合反演 震源位置 速度结构 高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北M_S≥5.0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与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琼 付虹 +1 位作者 朱荣欢 何德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5-502,共8页
在对滇东北地区地下流体观测资料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选择评估达到Ⅰ、Ⅱ类的观测资料,采用日值、五日均值、旬均值、相关矩平、K-L拟合分析、CF分析等方法,对2003-2012年以来滇东北地区的5组MS≥5.0地震进行震例回顾总结。归纳震前... 在对滇东北地区地下流体观测资料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选择评估达到Ⅰ、Ⅱ类的观测资料,采用日值、五日均值、旬均值、相关矩平、K-L拟合分析、CF分析等方法,对2003-2012年以来滇东北地区的5组MS≥5.0地震进行震例回顾总结。归纳震前该区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发现前兆异常数量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异常项数在震前6个月开始增多,震前3个月达到最大值,临震前1个月部分异常转折结束,异常数量出现降低;异常在空间演化上具有震前3个月向震中收缩的特点。80%的震例表明震中距100 km范围内的观测点异常比例远高于100km范围外的观测点异常比例。将结果外推应用于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发现他们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滇东北地区MS≥5.0地震前地下流体的异常特征具有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北地区 地下流体 前兆异常 鲁甸6.5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精确定位余震资料确定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断层面参数 被引量:7
7
作者 刘丽芳 徐甫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9-494,669,共6页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565次小震的精确定位结果。根据小震丛集性原则,求解发震断层参数的数学模型,运用模拟退火全局搜索和高斯牛顿局部搜索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进行反演,得...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565次小震的精确定位结果。根据小震丛集性原则,求解发震断层参数的数学模型,运用模拟退火全局搜索和高斯牛顿局部搜索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进行反演,得到鲁甸6.5级地震断层面的走向、倾角分别为160.8°和89.1°,并对其构造环境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面 小震丛集 云南鲁甸6.5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徐甫坤 李静 苏有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5-522,共8页
利用云南省测震台网的连续波形数据及震相报告,使用川滇三维速度结构对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8月3~13日期间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共获得882次地震的定位结果,定位残差由0.59s下降为0.33s,定... 利用云南省测震台网的连续波形数据及震相报告,使用川滇三维速度结构对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8月3~13日期间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共获得882次地震的定位结果,定位残差由0.59s下降为0.33s,定位精度得到改善。结果表明,余震分布明显呈现两个优势方向,分别为NNW向及NEE向分支,NNW向分支为主要的余震分布区域,与包谷垴—小河断裂相近,其东南端很有可能跨过昭通—鲁甸断裂,展布长度约15km。结合地质等方面资料,认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应为包谷垴—小河断裂,主破裂区应为NNW向分支展布区域,且序列分布的南端和东侧区域可能存在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鲁甸6.5级地震 双差定位法 昭通—鲁甸断裂 包谷垴—小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降水与M≥6地震关系初步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林辉 顾宁杰 林佳霓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8-434,共7页
通过对1960年以来云南地区的年降水与M≥6地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云南全省年降水平均值小于1000mm或年降水距平值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25%的台站数大于20,出现降水旱异常后,与次年云南地区发生7级地震的对应率分别为25%和33%,没有显著... 通过对1960年以来云南地区的年降水与M≥6地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云南全省年降水平均值小于1000mm或年降水距平值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25%的台站数大于20,出现降水旱异常后,与次年云南地区发生7级地震的对应率分别为25%和33%,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云南除思茅、普洱地震区外,有80%的M≥6强震在震前1年,震中附近出现过降水大于多年均值20%的现象,云南降水涝异常与6级以上地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分析认为降水通过对地壳的加载可能对地震有一定的诱发作用,但最多只是外因,只起调制作用,地震的发生主要是内因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 M≥6地震 相关性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桂芳 屈春燕 +2 位作者 单新建 刘云华 宋小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总体走向约为300°,断层近乎直立.根据相干性强弱将Ⅰ区地表破裂划分为三段:北段长22 km,中段长5 km,南段长6 km,破裂带总长度约33 km.Ⅱ区内非相干带长约10 km.同震形变场分布在78 km×55 km范围内,主震所在的形变Ⅰ区断层两侧视线向相对位错约为0.78 m,转换成水平位错约为1.5 m;余震所在的Ⅱ区形变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破裂带 同震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A(b)值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在强震预测中的应用
11
作者 刘丽芳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0-324,共5页
以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性的A(b)值作参数,利用1971~2000年川滇地区M≥2.5地震资料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川滇地区有72%的M≥6.0地震在震前1~2 a,在震中周围出现A(b)值异常.用R值对其进行评分,通过检验.
关键词 A(b)值 M≥6.0地震 中短期预测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GL值动态演化特征与强震预测
12
作者 林辉 王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4-17,共4页
用地震活动非均匀度GL值作参数,使用1971~2000年期间川滇地区M≥2.5级地震资料进行了GL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川滇地区72%的M≥6级地震前1~2a,在未来震中周围均有GL值异常出现,用R值对其进行评分,可以通过检验。由典型震例图像给... 用地震活动非均匀度GL值作参数,使用1971~2000年期间川滇地区M≥2.5级地震资料进行了GL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川滇地区72%的M≥6级地震前1~2a,在未来震中周围均有GL值异常出现,用R值对其进行评分,可以通过检验。由典型震例图像给出了异常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值方法 M≥6级地震 中短期预测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