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
37
1
作者
钱海良
付勇
+3 位作者
熊俊
陈日新
罗小军
李君仙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观察温和灸不同腧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为艾灸选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85例,随机分为翳风组和下关组,分别对2组患者的翳风和下关穴施以温和灸,每次45min,每日1次,共10d;每...
目的观察温和灸不同腧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为艾灸选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85例,随机分为翳风组和下关组,分别对2组患者的翳风和下关穴施以温和灸,每次45min,每日1次,共10d;每次艾灸治疗后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共20d,针灸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观察2组患者的热敏灸感出现情况。结果 2个疗程后,翳风组临床显效率为69.77%,下关组临床显效率为47.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翳风组热敏灸感出现率为81.40%,下关组热敏灸感出现率为5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翳风穴是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较佳选穴,重视热敏灸感出现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灸
周围性面瘫
翳风穴
下关穴
热敏灸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红外热像图研究
被引量:
15
2
作者
陈雷
冯鑫鑫
+1 位作者
张奕
应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54-1556,I0003,共4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 Sense美国)检测了80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与75名正常人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温度,并用分析软...
目的:研究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 Sense美国)检测了80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与75名正常人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温度,并用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左右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皮肤温度分布基本对称;而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左右翳风穴体表温度分布呈高度不对称,且其失衡性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结论: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翳风穴红外热像图存在改变,而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从红外角度提示了经穴诊断学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皮肤温度
红外热像
翳风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翳风穴刺血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6
3
作者
左甲
杨改琴
+4 位作者
黄丽萍
秦彩娟
张莉君
盛刚
康岁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1-583,共3页
目的:评价翳风穴刺血疗法对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5月—2015年9月在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18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刺血组、刺血+西药组,每组60例。西药组给予口服维生素B1片、维生素B6片、醋酸泼尼松...
目的:评价翳风穴刺血疗法对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5月—2015年9月在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18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刺血组、刺血+西药组,每组60例。西药组给予口服维生素B1片、维生素B6片、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刺血组给予翳风穴刺血治疗,刺血+西药组在口服西药的同时配以翳风穴刺血治疗。结果:1综合疗效方面,西药组愈显率83.01%,刺血组92.98%,刺血+西药组96.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积分方面,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10天,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第10、30天,刺血组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血+西药组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H-B分级方面,治疗第10天,刺血组及刺血+西药组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翳风穴刺血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配合西药治疗,可增强疗效,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及H-B分级方面,优于西药组,尤其是早期介入,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刺血疗法
翳风穴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
37
1
作者
钱海良
付勇
熊俊
陈日新
罗小军
李君仙
机构
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出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1-224,共4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9CB522902)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20132BBG70059)
+1 种基金
2012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YC2012-S110)
2011年江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JZYC11A01)
文摘
目的观察温和灸不同腧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为艾灸选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85例,随机分为翳风组和下关组,分别对2组患者的翳风和下关穴施以温和灸,每次45min,每日1次,共10d;每次艾灸治疗后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共20d,针灸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观察2组患者的热敏灸感出现情况。结果 2个疗程后,翳风组临床显效率为69.77%,下关组临床显效率为47.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翳风组热敏灸感出现率为81.40%,下关组热敏灸感出现率为5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翳风穴是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较佳选穴,重视热敏灸感出现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温和灸
周围性面瘫
翳风穴
下关穴
热敏灸感
Keywords
mild moxibusti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yifeng (sj17)
Xiaguan (STT)
heat-sensation of moxibustion
分类号
R245.8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红外热像图研究
被引量:
15
2
作者
陈雷
冯鑫鑫
张奕
应荐
机构
宁波市中医院针灸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54-1556,I0003,共4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9CB522901)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2012ZA115)
文摘
目的:研究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 Sense美国)检测了80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与75名正常人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温度,并用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左右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皮肤温度分布基本对称;而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左右翳风穴体表温度分布呈高度不对称,且其失衡性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结论: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翳风穴红外热像图存在改变,而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从红外角度提示了经穴诊断学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皮肤温度
红外热像
翳风穴
Keywords
idiopathic facial palsy
skin temperature
infrared themography
yifeng
(
sj
17
)
分类号
R741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翳风穴刺血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6
3
作者
左甲
杨改琴
黄丽萍
秦彩娟
张莉君
盛刚
康岁岁
机构
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1-583,共3页
基金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LC31)
文摘
目的:评价翳风穴刺血疗法对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5月—2015年9月在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18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刺血组、刺血+西药组,每组60例。西药组给予口服维生素B1片、维生素B6片、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刺血组给予翳风穴刺血治疗,刺血+西药组在口服西药的同时配以翳风穴刺血治疗。结果:1综合疗效方面,西药组愈显率83.01%,刺血组92.98%,刺血+西药组96.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积分方面,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10天,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第10、30天,刺血组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血+西药组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H-B分级方面,治疗第10天,刺血组及刺血+西药组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翳风穴刺血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配合西药治疗,可增强疗效,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及H-B分级方面,优于西药组,尤其是早期介入,效果更佳。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刺血疗法
翳风穴
临床研究
Keywords
facial paralysis
blood pricking method
yifeng
(sj
17)
clinical research
分类号
R745.12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观察
钱海良
付勇
熊俊
陈日新
罗小军
李君仙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3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红外热像图研究
陈雷
冯鑫鑫
张奕
应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翳风穴刺血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左甲
杨改琴
黄丽萍
秦彩娟
张莉君
盛刚
康岁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