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1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servoir oolitic dolomite in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培元 谭秀成 +5 位作者 刘宏 马腾 罗冰 姜兴福 于洋 靳秀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263-3274,共12页
A series of marine natural gas fields were recently discovered in oolitic dolomite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The mechanism forming these reservoir dolom... A series of marine natural gas fields were recently discovered in oolitic dolomite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The mechanism forming these reservoir dolomites is debatable, limiting the ability to characterize these reservoir successfull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presentative Dukouhe, Luojiazhai, and Puguang areas, this issue was addressed by examining the distribution,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dolomite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to date was provided. Dolomitization occurred at a very early stage of diagenesis, as shown by the petr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rock fabric. Vadose silt, which is composed primarily of dolomitic clasts, is found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ores of the oolitic dolomit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overlying strata were subjected to dolomitization when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was located in the vadose zone. Therefore, it may be inferred that the dolomitization which occurred before the formation was exposed to meteoric condit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lomite indicate that dolomitization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seepage reflux. The degree of dolomitization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evaporative lagoon. Furthermore, the type and porosity of the dolomite vary in different zones of the upward-shoaling sequence, with the porosity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the highest layer to the lowest layer. This reflect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lomitization and seawater evaporation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dolomite. Geochemical analysis provided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lomitization fluid and the coeval seawater. The 87Sr/86Sr and 813C isotopes, as well as the abundances of trace elements, Fe and Mn, indicate that seawater concentrated by evaporation acted as the dolomitization fluid. Thes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dolomitization most likely occurred in a semi-closed diagenetic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main mechanism of oolitic dolomite formation is seepage reflux, which occurred at an early stage of dia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early exposure seepage reflux DOLOMITIZATION Sichuan Basin northeastern Sichu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small baurioid therocephalian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Jiucaiyuan Formation, Xinjiang, China
2
作者 LIU Jun Fernando ABDALA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1-224,共24页
Several therocephalian species,mainly represented by cranial material from the late Permian,have been reported from China in recent years.Here we describe a tiny new baurioid therocephalian,Jiucaiyuangnathus confusus ... Several therocephalian species,mainly represented by cranial material from the late Permian,have been reported from China in recent years.Here we describe a tiny new baurioid therocephalian,Jiucaiyuangnathus confusus gen.et sp.nov.,from the Jiucaiyuan Formation,Xinjiang,China.The new taxon is represented by a partial snout with occluded partial lower jaw and two postcranial skeletons.Although juvenile in stage,the new species is diagnosed by the following features:round pit in middle of lateral surface of maxilla;lacrimal contact nasal;fossa for dentary tooth on the posterior end of the premaxilla,lateral to the anterior choana;two small vertical triangular ridges extending dorsally and ventrally on the vomerine anterior portion,and bordering a thin vomerine foramen laterally;anterior projection of the lateral part of the frontal on the nasal;symphyseal region of the dentary projected anteriorly;5 upper premaxillary teeth,upper and lower canines absent,diastema between the last premaxillary upper incisor and first maxillary tooth present,no diastema separating anterior from posterior dentition in the mandible,10 maxillary teeth and 12 dentary teeth,posterior postcanine expands mesiodistally,having a main large cusps and tiny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ccessory cusps in line;neural arches of the atlas fused by the neural spine,neural spine of the axis projected posteriorly,procoracoid foramen lies between procoracoid and scapula.Features of the dentition resembles those of the small baurioid Ericiolacerta parva from South Africa and Silphedosuchus orenburgensis from Russia.The specimens provide the rare opportunity to know in detail the postcranial skeleton of baurio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msar Xinjiang Early triassic Jiucaiyuan formation Therocephalia Baurioid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arly Triassic Helongshan Formation in Anhui,China:Record of the Triassic Biotic Recovery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3
作者 Liwei Zhang~(1,2),Zhihai Jia~3,Fumei Yang~1,Jinlong Xu~1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2.Institu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3.School of Chemical and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ydney,Sydney NSW2006,Australi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54-254,共1页
The Lower Triassic is well outcropped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Anhui Province,East China,and it consists of the Yinkong,Helongshan and Nanlinghu Formations in an ascending order.The Helongshan Formation belonging to th... The Lower Triassic is well outcropped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Anhui Province,East China,and it consists of the Yinkong,Helongshan and Nanlinghu Formations in an ascending order.The Helongshan Formation belonging to the Smithian has been well studied in this project because of the typical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different fossil types which are not similar to the lower Yinkeng Formation 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biotic recovery EARLY triassic Helongshan 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Permian-Triassic Reef Shoal Reservoir i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被引量:2
4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I0001-I0008,共8页
关键词 摘要 编辑部 编辑工作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thostratigraphy,Sedimentology and Provenance of the Balfour Formation(Beaufort Group) in the Fort Beaufort-Alice Area,Eastern Cape Province,South Africa
5
作者 David Katemaunzanga Sinikiwe Ncube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59-260,共2页
The Balfour Formation was subdivided into five members based on lithological variation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ng sandstone-and mudstone -dominated members.The sandstone dominated Oudeberg and Barberskrans m... The Balfour Formation was subdivided into five members based on lithological variation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ng sandstone-and mudstone -dominated members.The sandstone dominated Oudeberg and Barberskrans members are composed of lithofacies that range from intraformational conglomerates to fine-grained sediments,whereas the mudstone dominated members(Daggaboersnek, Elandsberg and Palingkloof) are dominated by the fine-grained facies(Fm and F1).Petrography,geochemistry and palaeocurren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source rock of the Balfour Formation was 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four formation KAROO Supergroup Beaufort Group LITHOSTRATIGRAPHY sediment-tology PROVENANCE PERMO-triass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富有机质页岩纹层组合特征与页岩油差异富集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为例
6
作者 牛小兵 吕成福 +5 位作者 冯胜斌 周钱山 辛红刚 肖月也 李成 淡卫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9-291,共13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3亚段(简称长7_(3)亚段)富有机质页岩的纹层(组合)类型、储集特征和页岩油赋存状态等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不同纹层组合约束下页岩油赋存的主控因素;并结合页岩油微运移表征及评价方法,从接力式供烃、阶...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3亚段(简称长7_(3)亚段)富有机质页岩的纹层(组合)类型、储集特征和页岩油赋存状态等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不同纹层组合约束下页岩油赋存的主控因素;并结合页岩油微运移表征及评价方法,从接力式供烃、阶梯式运移、多级分异的角度深入探讨页岩油差异富集机理和富集模式。研究表明:①长7_(3)亚段页岩主要发育无纹层型(泥岩)、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混合纹层和富有机质纹层等5类主要纹层组合。②不同纹层组合页岩储集空间存在明显差异,砂质纹层和凝灰质纹层页岩中大量发育的粒间孔、溶蚀孔及生烃增压缝等多尺度孔缝系统构成液态烃赋存的主要场所。③各类纹层组合页岩中页岩油的赋存和分布受有机质丰度、储集性、热演化程度、矿物组成及纹层规模共同控制,砂质、凝灰质纹层等刚性纹层组合页岩的微纳米孔缝中以游离态的轻质组分为主,而有机质、黏土矿物及骨架矿物颗粒表面则以吸附态的重质组分为主。④长7_(3)亚段不同纹层组合页岩间发生了明显的页岩油微运移,整体呈现出富有机质纹层页岩→凝灰质纹层页岩→混合纹层页岩→砂质纹层页岩→泥岩的阶梯式运移特点。⑤多种类型纹层页岩空间叠置关系控制下有机质的“接力式”供烃、多尺度孔缝网络的“阶梯式运移”及不同纹层组合页岩中“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控制下的“多级分异”是导致页岩油在不同纹层组合页岩间油组分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纹层组合特征 差异富集机理 页岩油 长73亚段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淡水湖盆细粒沉积成因机制及页岩油储集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为例
7
作者 刘显阳 刘江艳 +6 位作者 王秀娟 郭芪恒 吕奇奇 杨智 张岩 张忠义 张文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8,共15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勘探实践进展,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及水槽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开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古环境、岩相组合和分布、沉积成因及页岩油储集特征的系统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勘探实践进展,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及水槽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开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古环境、岩相组合和分布、沉积成因及页岩油储集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长73亚段沉积期研究区古环境整体表现为温暖湿润、梅雨事件频发、水体深度较大的淡水湖盆特征,古地貌呈现西南陡、东北缓的不对称型,可进一步细分为湖底深洼、古沟道、湖底古脊等微古地貌单元。②长73亚段发育一套极细砂岩、粉砂岩、泥页岩、凝灰岩等细粒沉积,垂向多呈薄互层—纹层组合分布,砂岩粒径大多小于62.5μm,单层厚度为0.05~0.64 m,含完整植物碎片,发育波状层理、逆粒序-正粒序组合、爬升沙纹层理等沉积构造,揭示异重流沉积成因。③环形水槽模拟实验再现了异重流搬运过程及沉积特征,主要表现为初期的密度流速差造成头部较厚且粒径较大,上部较薄且粒径偏小的特征;中期滑水作用促使流体头部抬升并向前快速搬运,由此产生的多个“新前端”促使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等细粒砂岩向湖盆中部长距离搬运。④明确了盆地西南部细粒砂质岩以异重流成因为主,指出频繁发育的洪水事件、西南部陡坡地形是异重流发育的主控因素。⑤长73亚段砂岩、泥页岩发育微纳米孔喉系统,不同岩性均含油,但可动油含量差异大,砂岩中可动油含量最大。⑥明确了长73亚段多期异重流砂岩与泥页岩形成的细粒沉积复合体具有“整体含油、差异储集”特征,低TOC泥岩与粉砂岩组合为目前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 异重流 水槽模拟实验 储集特征 长7_(3)亚段 三叠系延长组 页岩油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地区长9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规律
8
作者 魏少妮 王熙熙 +5 位作者 刘志军 张晨 孟越 李永锋 胡桂林 张天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4-794,共11页
为探讨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储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铸体薄片、孔隙图像、粒度分析及物性测试等方法,根据孔隙类型占比,将储层划分为残余粒间孔主导型储层和溶蚀孔隙主导型储层... 为探讨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储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铸体薄片、孔隙图像、粒度分析及物性测试等方法,根据孔隙类型占比,将储层划分为残余粒间孔主导型储层和溶蚀孔隙主导型储层,研究其成岩作用特征及孔隙差异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早期机械压实作用导致储层的孔隙度显著降低,胶结作用进一步加剧储层致密化,溶蚀作用则通过溶解矿物中的不稳定组分,产生次生孔隙,从而改善储层的储集能力;残余粒间孔主导型储层的原始孔隙度较好,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造成的减孔效应显著;溶蚀孔隙主导型储层的原始孔隙度较差,在溶蚀作用过程中受到的增孔效应更显著,其次生孔隙的发育使得储层具备更有效的储集能力,成为相对更优质的储层。研究揭示了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演化的差异机制,为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及甜点区优选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含油性差异机理分析——以马岭长8_(1)^(2)油藏为例
9
作者 王进 李书恒 +4 位作者 陈小东 陈坤 刘强 年涛 郭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0,32,共11页
为了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富油靶区,促进致密油的高效勘探开发,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含油性差异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马岭地区长8_(1)^(2)典型致密砂岩油藏为例,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密闭取心)、物性、油水相渗和地层水... 为了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富油靶区,促进致密油的高效勘探开发,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含油性差异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马岭地区长8_(1)^(2)典型致密砂岩油藏为例,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密闭取心)、物性、油水相渗和地层水等资料,以试油及稳产数据为含油性评价依据,从岩相、泥质含量、物性、润湿性、烃源岩、构造幅度和断裂体系等内外因出发,明确了不同因素对致密砂岩含油性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岩相、泥质含量、物性和润湿性是储层含油性差异的主控因素,而烃源岩条件、构造幅度和断裂体系并未指示对含油性的显著控制。高含油区主要分布在厚砂体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主河道地区,受高能量水体的作用,沉积物粒度相对偏粗、泥质含量偏少,储层物性较好,发育了区内的Ⅰ类、Ⅱ类储层;重点井区剖析进一步指示在其他控制因素相似的情况下,亲水储层的含油饱和度虽然相对较低,但可动油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含油性 控制因素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10
作者 孙勃 袁伟 +4 位作者 王淑敏 孙雨 李继宏 郭懿萱 薛辉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2,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位于延长组7段烃源岩展布范围的北缘。该地区原油分布层位多,油气供给充足,但是烃源岩厚度总体较薄,烃源岩特征不明确,供烃条件不清楚。研究区的原油是否由本地烃源岩供烃这一问题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为解决...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位于延长组7段烃源岩展布范围的北缘。该地区原油分布层位多,油气供给充足,但是烃源岩厚度总体较薄,烃源岩特征不明确,供烃条件不清楚。研究区的原油是否由本地烃源岩供烃这一问题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为解决该问题,文中对区内的原油、长7段烃源岩进行了地化分析测试,同时收集了盆地沉积中心(区外)的长7段烃源岩数据,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油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发育,主要为好—最好烃源岩级别,主要类型为Ⅱ_(1),Ⅱ_(2)型,有机质主要为混合来源;长7段烃源岩主要处于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研究区的原油来源于区外、区内长7段烃源岩的混合贡献,且以区外供烃为主。研究成果对郝滩地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原油 油源对比 延长组 郝滩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陆相页岩油层系岩石物理性质变化规律
11
作者 谭开俊 邓继新 +2 位作者 刘忠华 黄军平 夏辉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2-667,共16页
陆相页岩油气储层是中国油气工业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之一,但由于对陆相页岩油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页岩油层系地质与工程“甜点”地震评价方法的有效运用.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陆相页岩油储层为例,通... 陆相页岩油气储层是中国油气工业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之一,但由于对陆相页岩油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页岩油层系地质与工程“甜点”地震评价方法的有效运用.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陆相页岩油储层为例,通过对泥页岩样品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与岩石物理特征的系统测试,分析了页岩油样品的岩石物理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确定不同特征泥页岩样品表现出地震弹性特征差异的关键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页岩主要为灰白色凝灰质黏土质页岩、黑色黏土质页岩和灰色粉砂质泥页岩三种主要岩相类型,分别对应“富有机质纹层+富凝灰质纹层”、“富有机质纹层+长英质纹层”和“贫有机质黏土纹层”三种纹层组合类型,构成孔隙类型以黏土粒间孔为代表的无机孔隙为主.不同岩相类型样品纹层组成差异会造成宏观地震岩石物理性质表现出整体分区分布的特征,弹性波垂直层理传播时岩石样品的力学响应特征倾向于等应力状态,其弹性模量受控于样品中“软”组分“等效有机质层”所占比例,造成对应速度和弹性模量随有机质含量增大呈幂指数降低的整体趋势;弹性波平行层理传播时,岩石样品的力学响应特征倾向于等应变状态,其等效弹性模量为组成部分对应弹性模量的算术平均,造成对应速度和弹性模量随有机质含量增大呈线性降低的整体趋势.黏土颗粒优选定向排列的程度和条带状有机质占比差异是造成页岩样品出现速度各向异性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不但形成各向异性系数随黏土含量增大而逐渐增大的整体趋势,也造成相同黏土含量下凝灰质黏土质页岩样品、黏土质页岩样和粉砂质页岩样品各向异性系数依次降低.研究结果可为陆相页岩油储层“双”甜点的测井与地震评价提供理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性质 陆相页岩油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渗吸和驱替机理
12
作者 屈雪峰 常睿 +5 位作者 何右安 雷启鸿 黄天镜 王高强 关云 李桢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52,共9页
页岩油藏主要通过水平井体积压裂进行开发,大量流体在基质中注入和产出,渗吸和驱替作用的贡献存在争议。为了明确页岩储集层渗吸和驱替作用机理及其贡献率,以庆城油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储集层岩样为实验对象,进行地层压力下渗吸+驱替实验... 页岩油藏主要通过水平井体积压裂进行开发,大量流体在基质中注入和产出,渗吸和驱替作用的贡献存在争议。为了明确页岩储集层渗吸和驱替作用机理及其贡献率,以庆城油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储集层岩样为实验对象,进行地层压力下渗吸+驱替实验和驱替实验以及不同压力下渗吸实验,获取不同阶段岩样的核磁共振T2谱,分析焖井对开发的影响;同时,结合分形理论和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建立考虑驱替压力和毛细管压力的渗流力学数学模型以及不同驱替压差下的渗吸和驱替作用图版。结果表明:驱替动用中—大孔中的原油,渗吸动用各级孔喉中的原油;相对于单一水驱,渗吸后水驱驱替原油效果更好,渗吸作用不仅动用原油,且有助于水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城油田 延长组 长7段 页岩油藏 水平井 体积压裂 渗吸机理 驱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页岩油吸附/游离微观分布定量表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例
13
作者 刘飞 杜金良 +3 位作者 孙林 郭睿良 郝博斐 刘鹏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5-658,共14页
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其可动性定量评价是当前页岩油地质研究的核心和难点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离心—核磁共振实验方法,结合前人提出的页岩油吸附比例方程,对页岩油吸附/游离含量、比... 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其可动性定量评价是当前页岩油地质研究的核心和难点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离心—核磁共振实验方法,结合前人提出的页岩油吸附比例方程,对页岩油吸附/游离含量、比例、微观分布及可动性特征等开展了综合研究。在饱和正十二烷及20℃离心温度的条件下,长7段页岩游离/吸附油量平均分别为1.9814 mg/g和1.5481 mg/g,吸附油比例平均为0.4307。页岩油吸附相/游离相平均密度比为1.1713,吸附相平均密度为0.8778 cm3/g,平均吸附层厚度为0.9802 nm。吸附油主要赋存于微小孔(小于100 nm),游离油在微小、中、大孔中的赋存含量依次减少。高有机质页岩由于生烃增压微裂缝的存在和较不发育的有机质孔使得总体具有较高的游离油量和较低的吸附油量。石英相关孔隙会明显增大孔隙比表面积进而为吸附油提供更多赋存点位,而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会显著减少游离油赋存的孔隙体积。游离油量(Q_(f))与中值离心力(ΔP_(L))的比值(Q_(f)/ΔP_(L))是评价页岩油可动性的新型有效参数,该值越高,反映页岩油可动性越好。对于长7段页岩而言,Q_(f)/ΔP_(L)=1.3394 mg/(g·MPa)是页岩油可动性发生显著变化的阈值,大于该值,页岩油可动性明显变好。通过吸附比例方程计算的游离油理论赋存孔径下限介于1.9604~5.8812 nm之间,具体大小与孔隙形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吸附/游离态 页岩油 微观分布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北地区长8段油藏油源及其成藏模式
14
作者 罗丽荣 李剑锋 +4 位作者 朱静 孔令印 白嫦娥 居迎军 侯云超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具有较高的密度、黏度、Pr/nC_(17)和Ph/nC_(18),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较低,ααα-20R甾烷呈不对称“V”字形分布,原油中C27规则甾烷含量较高,原油母质以水生生物为主,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属于低成熟—成熟原油,Ts/Tm、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低于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发育规模均低于庆阳地区长7段,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存在差异。对比原油与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合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成熟度匹配关系,认为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与平凉北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垂向运移成藏为主;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与庆阳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侧向输导运移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天环坳陷 西缘冲断带 延长组 长8段 油源 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储条件的致密油富集因素与有利区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为例
15
作者 张小奇 白江 +4 位作者 赵小春 马荣 双立娜 杨可欣 吴伟涛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4,共8页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续型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预测了有利区。研究表明:周长地区下组合储层孔隙度平均为7.1%,渗透率平均为1.22×10^(-3)μm^(2),中值为0.32×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其油藏类型为三角洲前缘背景下形成的透镜状岩性致密油藏,呈现平面连片、纵向叠置的准连续型分布特征。储层孔隙度和泥质质量分数对致密油的控制作用明显,渗透率次之;烃源岩生烃强度的控制作用明显,其次为泥岩厚度。利用油层富集因子预测了下组合致密油的有利区:Ⅰ类有利区8块,面积为23.1×10^(4) km^(2),主要在周长地区南部;Ⅱ类有利区13块,面积为56.2×10^(4) km^(2),分布相对分散。研究成果旨在丰富致密油富集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指导致密油的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致密油 主控因素 有利区预测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差异富集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6_(1-4)段为例
16
作者 柳朝阳 姚东升 +6 位作者 辛毅超 荣亦鸿 顾开放 李莲庆 王丽 李世宏 徐文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3,56,共13页
延长组长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的主要产油层位,但油藏分布复杂,成藏规律和成藏机制认识不清,成为制约石油勘探的关键因素。基于岩心观察、高压压汞和X全岩衍射等分析测试实验,并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对长6段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 延长组长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的主要产油层位,但油藏分布复杂,成藏规律和成藏机制认识不清,成为制约石油勘探的关键因素。基于岩心观察、高压压汞和X全岩衍射等分析测试实验,并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对长6段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砂体规模、成岩作用和源储结构是控制长6段差异成藏的重要因素。砂体的厚度、物性和含油饱和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厚度较大的砂体往往物性更好,含油饱和度更高;压实作用是长6段中最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在“湖进砂退”的沉积背景下,纵向上不同亚段中塑性、刚性碎屑含量的差异控制着颗粒的原生孔隙破坏程度,使长6_(1-4)段自下而上压实减孔率逐渐减小,原生孔隙保存逐渐增多;此外,以砂地比40%和60%为标准可将志丹地区划分为储夹源型、源储互层型和源夹储型3种源储结构,其中储夹源型由于排替压力和中值压力较低,大孔径喉道占比较多,最利于致密砂岩油富集,其次是源储互层型,源夹储型最不利于致密砂岩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因素 差异富集规律 成因机制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长6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靖-安塞地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差异性演化及成因
17
作者 葸克来 张泽涵 +3 位作者 操应长 辛红刚 淡卫东 李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0,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长8段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砂岩致密、非均质性较强等因素阻碍了油气资源的进一步深入开发。综合运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测试、碳氧同位素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对研究区储层岩石...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长8段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砂岩致密、非均质性较强等因素阻碍了油气资源的进一步深入开发。综合运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测试、碳氧同位素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对研究区储层岩石组分、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及其演化特征进行研究,明确岩石组分差异约束下的孔隙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储层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主要发育方解石、石英加大边和绿泥石等胶结物,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根据岩石组分的差异性,主要划分出富塑性颗粒储层和富刚性颗粒储层两大类。强压实作用使储层损失80%以上的孔隙度,是富塑性颗粒储层致密化的关键因素;两期方解石胶结和硅质胶结是富刚性颗粒储层致密化的决定性因素,各类胶结作用平均使储层损失50%以上的孔隙度;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有明显改善作用,此类储层相对更具有勘探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组分差异性 孔隙演化 致密砂岩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10段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18
作者 吴悠 陈一博 +2 位作者 胥中义 席明利 罗顺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60,I0003,I0004,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埋藏史—热演化史、生排烃过程和油气运移特征,明确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时间,恢复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时的古温压条件,分析研究区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发育三期油气充注,分别为151.8~139.0、129.5~123.8和120.0~100.1 Ma,成藏时间主要处于白垩世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志靖—安塞地区长9段烃源岩开始生排烃,地层发育弱超压,油气自上而下运移至长10段,形成第一期油充注;早白垩世中期,长7、长9段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地层发育超压—强超压,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油气通过叠置砂体和裂缝持续自上而下向长10段充注;在研究区东、西部异常压力差和构造高差的控制下,油气自西向东于构造高部位及有利砂体区聚集成藏。该结果对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拓展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 成藏过程 长10段 延长组 志靖—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二段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机理与富集模式
19
作者 熊亮 陈冬霞 +3 位作者 杨映涛 张玲 李莎 王翘楚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4-816,共13页
以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为例,基于测录井、生产、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解释,开展构造特征及演化、储层成岩及致密化作用、断缝类型及期次等系统分析,揭示多阶段、多因素动态耦合的致密气藏富集机理。结果表明:(1)燕山早期古... 以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为例,基于测录井、生产、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解释,开展构造特征及演化、储层成岩及致密化作用、断缝类型及期次等系统分析,揭示多阶段、多因素动态耦合的致密气藏富集机理。结果表明:(1)燕山早期古构造圈闭形成,储层未致密,早期低熟—中成熟油气受浮力作用在构造高部位聚集,古构造控制圈闭及早期油气藏形成。(2)燕山中期—晚期,烃源岩成熟并大量生排烃,岩石粒度及砂岩类型影响储层致密化时间,油气沿断缝附近砂体或致密化程度较弱的基质储层小规模运移,储层致密化作用控制油气充注规模。(3)喜马拉雅期烃源岩过成熟,滞留原油裂解气沿晚期断缝高效运移,高产井集中于晚期南北向四级断层及晚期裂缝形成的Ⅰ类、Ⅱ类断缝区,晚期断缝改造作用控产。(4)新场构造带经历3期构造演化、两期成藏、3期断缝发育,在古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经致密化及晚期断缝调整形成复杂气水分布,总结为“早期油气近源低丰度充注,晚期断褶缝体-优质储层-构造高位三者叠合控制天然气差异富集”的模式。断-褶-缝-孔耦合良好的断缝体是有利勘探靶区,勘探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新场构造带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二段 致密砂岩气藏 富集机理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油藏长水平井轨迹调整技术
20
作者 杨永兴 朱冠臣 +3 位作者 王德刚 朱家良 任奕霖 王博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7-374,共8页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储集层为泥页岩夹多期薄层粉—细砂岩组合,长水平井轨迹优化调整难度大,继而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对长水平井轨迹调整成熟的井震结合分频属性融合技术、地震构造约束精细三维地质建模、轨迹与地层匹配法和曲线移位法进...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储集层为泥页岩夹多期薄层粉—细砂岩组合,长水平井轨迹优化调整难度大,继而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对长水平井轨迹调整成熟的井震结合分频属性融合技术、地震构造约束精细三维地质建模、轨迹与地层匹配法和曲线移位法进行阐述,其调整成功率分别为87.9%、88.3%、89.8%和92.5%。进一步对3种技术的适用范围、技术优势及局限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复杂疑难井提出联合应用综合分析方法。对华池区中部268口水平井根据11项参数评价各类技术的应用效果,在传统录井导向技术基础上,增加1种井轨迹调整技术,油层钻遇率提升至79.4%,联合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的油层钻遇率为8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城油田 延长组 长7段 页岩油 长水平井 轨迹调整 旋转导向 井震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