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1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ing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Yingshan Formation of Yuqi block in Akekule arch,Tarim Basin 被引量:4
1
作者 旷理雄 郭建华 黄太柱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2期244-250,共7页
The reservoir conditions,oil and gas charge history and accumulation phases were studied for Yingshan Formation of Yuqi block,and a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reservoir ... The reservoir conditions,oil and gas charge history and accumulation phases were studied for Yingshan Formation of Yuqi block,and a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reservoir prediction,fluorescence thin section and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ies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in rock types in Yingshan Formation are micrite and calcarenite.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are of cave,fracture-pore and fracture types,and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intermediate;there are at least four oil/gas charges,i.e.late Hercynian,Yanshanian,early Himalayan and middle Himalayan(Cenozoic).The most important charge periods are late Hercynian,early Himalayan and middle Himalayan;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is self source-lateral expulsion of hydrocarbon-multistage accumulation,or hydrocarbon sourced from and preserved in the same old rocks-long term expulsion of hydrocarbon-multistage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oil and gas charge accumulation model Yingshan formation Akekule arch northern Tarim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钱永新 赵毅 +5 位作者 刘新龙 刘鸿 刘国梁 朱涛 邹阳 陈方文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型可划分为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等,粉砂岩类储层以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泥岩类储层以陆源-内源混积物为主,白云(灰)岩类储层以内源化学沉积为主;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储层孔隙喉道尺寸依次减小,孔隙连通性依次变差。②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好,其次是泥岩类储层,白云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差,孔径较大的孔隙和微裂缝中的游离油含量较高,孔径较小的孔隙中的吸附油含量较高。③玛湖凹陷风城组优质烃源岩和优质储层分别控制着页岩油的高产区域和高产层段,长英质矿物含量、有效孔隙度值、游离油孔隙度值、裂缝密度和脆性指数等均较高的储层是页岩油高产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低温氮气吸附 孔径分布 游离油 吸附油 裂缝密度 脆性指数 风城组 二叠系 玛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4
3
作者 何周 纪雪冰 +7 位作者 谢安 王东学 王智忠 谭强 马爱钰 帕孜力·阿布都克里木 张韵洁 赵晓东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2023年12月,吉木萨尔凹陷新疆油田探区在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发现了致密砂岩油藏,但致密储层特征和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不清,制约着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为了精细表征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本文利用岩心、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氮气... 2023年12月,吉木萨尔凹陷新疆油田探区在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发现了致密砂岩油藏,但致密储层特征和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不清,制约着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为了精细表征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本文利用岩心、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氮气吸附等方法,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从原油生成到聚集过程探讨了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并建立了研究区致密油成藏模式。研究表明:1)储层岩性主要以细砂岩为主,为长石岩屑砂岩,成熟度低;平均孔隙度8.04%,平均渗透率0.04×10^(-3)µm^(2),主要以溶蚀孔为主,微米级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纳米级喉道为渗流通道。2)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上覆芦草沟组优质烃源岩大面积连续分布,Pr/Ph、Pr/nC_(17)以及β/NC_(max)等地化参数显示井井子沟组二段原油与上覆芦草沟组下部烃源岩相似,证实芦草沟组下部烃源岩为井井子沟组供烃。3)优质烃源岩、断裂、储层、超压等因素联合控制着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油藏的富集。4)基于源储关系、输导体系以及运移动力,建立了“源储紧邻,超压输导,垂侧运聚式”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对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油勘探及地质研究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致密砂岩储层 核磁共振 氮气吸附 井井子沟组二段 吉木萨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碎屑岩有效储层成储机理与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宗全 齐育楷 +4 位作者 张福顺 王瀚洲 郭景祥 王静怡 王濡岳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1-648,共18页
深埋条件下碎屑岩是否发育有效储层是储层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问题。随着勘探实践、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认识不断被突破,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实在埋藏深度6000~8000 m的超深层仍然发育碎屑岩有效储层。通过对深埋背... 深埋条件下碎屑岩是否发育有效储层是储层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问题。随着勘探实践、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认识不断被突破,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实在埋藏深度6000~8000 m的超深层仍然发育碎屑岩有效储层。通过对深埋背景下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的系统调研,结合中西部四大盆地典型深层储层的多尺度观察,明确了沉积作用控制储层原始条件、多种成岩作用控制有效储层的成储机理。结果表明,在深层超深层条件下,碎屑岩高能沉积相带原生孔隙发育条件好、逼近主力烃源岩就近配置、多期油气充注、超压条件、低地温场对成岩演化的抑制作用等有利于碎屑岩保存原生孔隙并形成溶蚀孔隙,晚期构造改造作用有利于形成裂缝并改善孔渗性能,超深层碎屑岩仍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在沉积-成岩-构造三元复合控制下的碎屑岩有利储层发育带是有利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碎屑岩 油气储层 发育机理 有利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唐勇 贾承造 +8 位作者 陈方文 何文军 支东明 单祥 尤新才 姜林 邹阳 吴涛 谢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1,共13页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隙体积和较大孔隙体积均呈减小趋势,喉道半径和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有序向小尺寸偏移;风城组非常规储层喉道半径、孔隙度和渗透率上限值分别约为0.7μm,8%,0.1×10^(-3)μm^(2);②风城组储层赋存滞留油、可动油的孔隙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随储层粒级变小而有序向小尺寸偏移;粒级较大储层样品赋存滞留油量、可动油量随驱动压力增大分别呈现更加明显的降低和升高趋势;③风城组各粒级储层中原油驱动压力随喉道半径增大而呈现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和趋于稳定3个阶段;原油驱动压力和各粒级储层原油驱动压力差异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喉道半径增大而降低。根据以上实验分析,推断地质条件下玛湖凹陷风城组深部页岩油具有较大的动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下二叠统 风城组 全粒序储层 孔喉结构 原油可动性 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湖页岩油甜点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洪 冯有良 +7 位作者 杨智 何文军 高之业 李嘉蕊 丁立华 蒋文琦 马国明 赵辛楣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550,共16页
页岩油储层特征是甜点识别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以划分岩相类型为基础,通过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定量评价储层全孔径结构,基于沉积-成岩作用分析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可划分为:... 页岩油储层特征是甜点识别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以划分岩相类型为基础,通过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定量评价储层全孔径结构,基于沉积-成岩作用分析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可划分为:层状含云粉砂岩、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和层状长英质灰云岩四种岩相类型。层状含云粉砂岩,全孔径储集空间、宏孔体积均最大,分别为1.81 cm^(3)/g、0.51 cm^(3)/g,发育微晶石英晶间孔、长石与碱性矿物溶蚀孔,伴生大量溶蚀缝与构造缝,孔-缝连通性最好;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全孔径总体积、宏孔体积分别为1.32 cm^(3)/g、0.34 cm^(3)/g,以滑石与云母等矿物球形溶蚀孔、有机质孔为主要类型,溶蚀缝局部发育,孔-缝连通性一般;纹层状灰云质页岩与层状长英质灰云岩发育粒内孔、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均以小孔为主,前者总体积、宏孔体积分别为0.49 cm^(3)/g、0.13 cm^(3)/g,后者相应为0.41 cm^(3)/g、0.08 cm^(3)/g,孔-缝连通均较差。风城组岩相储集空间与长英质矿物含量呈正相关,与云质矿物含量呈负相关,层状含云粉砂岩为优势岩相,其形成受控于沉积-成岩作用:细粒重力流沉积作用保障了高孔渗粉砂质沉积物向深湖输入;碱湖环境硅质的溶蚀、重结晶与成缝作用塑造晶间孔-溶蚀缝优质储集空间。研究结果为类似湖盆页岩油甜点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页岩油储层 微观结构 优势岩相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层戴南组一段三亚段油气富集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书瑜 范立新 +4 位作者 夏连军 张娟 何俊卿 张昊 李越哲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462,487,共9页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层戴南组一段(以下简称戴一段)三亚段下方为阜四段优质烃源岩,是极具潜力的资源接替层系,但其埋藏深、失利井多、构造储备圈闭少,长期以来形成了“难成藏、没潜力、没效益”的传统认识。为了明确戴一段三亚段的成藏...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层戴南组一段(以下简称戴一段)三亚段下方为阜四段优质烃源岩,是极具潜力的资源接替层系,但其埋藏深、失利井多、构造储备圈闭少,长期以来形成了“难成藏、没潜力、没效益”的传统认识。为了明确戴一段三亚段的成藏关键和勘探潜力,综合钻井、测井、录井、实验、地震等资料,开展了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成藏主控因素等多方面的基础研究。研究表明:戴一段三亚段是高邮凹陷断坳—断陷转换初期沉积的首套地层,特殊的地层发育位置使其具有“近源区盖、北洲南扇、孔缝双储、二元控藏”的油气富集特征。具体表现为6个方面:①戴一段三亚段顶部发育稳定的湖侵域泥岩,是独立的成藏单元;②戴一段三亚段下方为阜宁组四段烃源岩,位于阜宁组四段成熟烃源岩范围内,是戴南组供烃最充足的亚段;③北部缓坡带发育大型三角洲,南部陡坡带发育各类扇体,砂体发育程度呈东高西低的特征;④除构造圈闭外,还发育4种隐蔽圈闭类型,隐蔽圈闭个数多、规模大;⑤发育孔隙和裂缝两类储集空间;⑥侧向封堵和有效储层是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新认识带来了该层系勘探思路的两大转变,指明了勘探方向,部署一批探井获得成功,推动高邮凹陷戴一段三亚段成为苏北盆地重要的资源接替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高邮凹陷 戴南组深层 戴一段三亚段 主控因素 油气富集特征 隐蔽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映艳 邓远 +5 位作者 何吉祥 彭寿昌 宋斯宇 李一鸣 范青青 刘达东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6,共7页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陆源碎屑-碳酸盐-火山碎屑多元混积层系。文中基于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和N2吸附实验,综合利用经验统计法、孔渗关系法、核磁共振法、水膜厚度法、含油产状法和J函数法对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的孔隙度与渗...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陆源碎屑-碳酸盐-火山碎屑多元混积层系。文中基于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和N2吸附实验,综合利用经验统计法、孔渗关系法、核磁共振法、水膜厚度法、含油产状法和J函数法对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下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各类方法计算得到的芦草沟组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分布范围在3.88%~6.57%,渗透率下限分布范围在0.0059×10^(-3)~0.0120×10^(-3)μm^(2)。综合分析各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最终优选出核磁共振法与水膜厚度法2种方法来明确芦草沟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得到芦草沟组页岩油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为5.92%、渗透率下限为0.01×10^(-3)μm^(2)。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页岩油藏开发和储量计算提供可靠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有效储层 物性下限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 芦草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大斜度井密切割多簇压裂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时贤 葛晓鑫 +4 位作者 张博涛 许洪星 殷乐宇 郭天魁 张腾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中国陆上页岩油储层具有多层甜点叠置特征显著、单层厚度小和应力隔夹层多等特点,传统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纵向穿层效果有限,为此提出采用大斜度井进行陆上页岩油的压裂开发.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实现多层叠置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和... 中国陆上页岩油储层具有多层甜点叠置特征显著、单层厚度小和应力隔夹层多等特点,传统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纵向穿层效果有限,为此提出采用大斜度井进行陆上页岩油的压裂开发.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实现多层叠置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和地质力学耦合建模,进行大斜度井裂缝起裂与扩展-流动一体化数值模拟,并开展敏感性分析明确影响压裂效果的主控因素.针对工区地质力学特点,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大斜度井分段体积压裂密切割采用簇间距12 m进行压裂可以对多层叠置页岩油储层获得较好的储层改造效果,当施工液量为1.3×10^(3)~1.5×10^(3)m^(3)/段、施工排量为7 m^(3)/min及加砂强度为2.5 m^(3)/m时,存在较好的裂缝改造体积和压后产量.通过微地震和现场生产数据对压后改造效果进行评估,发现单井入液量和加砂量同微地震检测效果呈现正相关性,验证了数值模拟压裂设计方案的可靠性.通过合理大斜度井密切割压裂设计和针对性“低砂比、缓增幅组合泵注工艺优化”加砂策略,现场的大斜度井压裂改造没有出现砂堵现象,实现了安全加砂.研究成果对于陆上页岩油储层进行大位移井体积压裂设计和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储层改造 大斜度井 页岩油 多层叠置 地质工程一体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西段风城组含油性评价与勘探有利层段优选
10
作者 曹婷婷 张彩明 +3 位作者 宋振响 宋梅远 孙中良 徐二社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29,共14页
为了开展哈拉阿拉特山(简称“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油勘探有利层段的评价,对钻井岩芯和岩屑样品开展热解、基质孔隙度与渗透率、压汞与氮吸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等分析,探讨了哈山西段风城组富有机质页岩含油性... 为了开展哈拉阿拉特山(简称“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油勘探有利层段的评价,对钻井岩芯和岩屑样品开展热解、基质孔隙度与渗透率、压汞与氮吸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等分析,探讨了哈山西段风城组富有机质页岩含油性与储集性。结果表明:哈山西段风城组发育优质的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现正处于生油阶段,具备生成大规模页岩油的物质基础;储集空间主要发育粒间孔和微裂缝,平均基质孔隙度介于1.65%~8.72%,基质渗透率介于(0.008~17355.000)×10^(3)μm^(2),孔径分布以介孔和宏孔为主,为页岩油的富集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脆性矿物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介于50.8%~56.1%,具备良好的可压裂性。轻烃校正后的数据显示,风一段与风二段平均游离油含量(S_(1))大于1.0×10^(-3),油饱和度指数(OSI)平均值大于100×10^(-3),证实其具有较好的含油性。其中,风二段云质泥岩与泥质云岩具有宏孔占比较高,微裂缝、粒间孔、粒内溶蚀孔等孔隙结构较为发育,脆性指数高,含油性好的特点,是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风城组 含油性 储集性 有利层段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湖碳酸盐岩油藏勘探突破与启示
11
作者 王必金 包汉勇 +5 位作者 吴世强 刘爱武 郭丽彬 俞映月 徐毓珠 赵文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共12页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历经60年勘探,资源探明率达70%以上,常规砂岩油藏勘探程度高,潜江组盐湖碳酸盐岩发育,研究和勘探程度低,是潜在的重要增储领域。通过加强岩相学、测井解释等基础研究,开展老井资料重新认识,认为潜江组湖相碳酸盐岩在纵...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历经60年勘探,资源探明率达70%以上,常规砂岩油藏勘探程度高,潜江组盐湖碳酸盐岩发育,研究和勘探程度低,是潜在的重要增储领域。通过加强岩相学、测井解释等基础研究,开展老井资料重新认识,认为潜江组湖相碳酸盐岩在纵向上多个层位发育,累计厚度超百米。识别出颗粒碳酸盐岩、泥晶碳酸盐岩、颗粒混积岩和细粒混积岩4类主要岩石类型,平面上碳酸盐岩有利区呈环带分布;开展成藏条件的再认识,潜江组泥晶碳酸盐岩和颗粒混积岩为潜江组优质烃源岩,以及颗粒碳酸盐岩和颗粒混积岩为优质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岩性岩相控藏,储集物性控富”的油气富集特征。研究新认识指导湖相碳酸盐岩油藏油气勘探,在潭口地区和钟市地区连续取得突破,具有超亿吨资源潜力,成为勘探增储的现实接替新领域。通过勘探实践得到4点重要启示,对深化江汉盆地盐湖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以及东部类似断陷盆地新领域的扩大勘探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江凹陷 盐湖 潜江组 碳酸盐岩油藏 成藏认识 勘探突破 重要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纹层特征与储层结构发育成因
12
作者 韩宝 陈晓轩 +5 位作者 何周 赵俊 王燕娥 马智斌 宋嘉楠 赵晓东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4-1175,共12页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储层是我国致密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其纹层结构复杂,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强,储层结构发育成因不清,制约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的高效开发。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二维大区域多尺度组合电镜成像、...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储层是我国致密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其纹层结构复杂,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强,储层结构发育成因不清,制约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的高效开发。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二维大区域多尺度组合电镜成像、高性能微区扫描等方法,在储层岩石类型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致密油储集层上、下甜点段的纹层结构和储集空间差异,探讨了储层结构发育成因。研究表明:1)芦草沟组岩性非常复杂,甜点段岩性主要为白云质粉砂岩、粉砂质白云岩、长石岩屑砂岩、砂屑白云岩、云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等6种。2)芦草沟组纹层结构发育,主要发育粉砂质与泥质互层状纹层、泥质纹层、泥晶白云石与泥质互层状纹层、少量藻纹层及凝灰质纹层,研究区纹层状储集岩的含油性最好,层状其次,块状最差。3)芦草沟组总孔隙度介于2.19%~3.99%,其中无机孔和无机缝的孔隙度介于1.9%~3.68%,孔隙主要以无机成因为主;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基本不发育,仅在甜点段部分物性相对较好的储层中保存了少量的剩余原生孔隙。4)纹层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泥质含量增高,在底流搬运时粉砂质和黏土质发生了分选现象,粉砂质和黏土质纹层叠合存在,碳酸盐岩纹层发育主要与藻类生长和湖水化学沉积相关,而块状储集岩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结论认为纹层状和层状由于沉降速率慢导致其有机质含量较高,含油性好,是研究区的甜点开发目标。研究成果为芦草沟组优质甜点段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亦为致密油甜点储层特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页岩油 甜点储层 纹层结构 储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华北最古老海相页岩油资源潜力与勘探前景
13
作者 王晓梅 于志超 +4 位作者 何坤 黄秀 冶明泽 管墨迪 张水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3-579,共17页
基于中国华北燕辽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洪水庄组页岩样品大视域岩石薄片扫描、高分辨场发射电镜扫描、荧光光谱分析和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结合沉积正演模拟,对元基2井洪水庄组页岩的储集性、含油性、分布特征和资源潜力进行了系统的岩石... 基于中国华北燕辽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洪水庄组页岩样品大视域岩石薄片扫描、高分辨场发射电镜扫描、荧光光谱分析和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结合沉积正演模拟,对元基2井洪水庄组页岩的储集性、含油性、分布特征和资源潜力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①洪水庄组页岩原始有机碳平均含量高达6.24%,原始生烃潜量为44.09 mg/g,产油能力强;②页岩岩石类型主要为低黏土含量硅质页岩,发育页理缝和有机质收缩缝,可压性和储集性好;③洪水庄组上部洪五段和洪四段为页岩油甜点段,两者以40%的厚度占比贡献了60%以上的页岩油量;④宽城—老庄户地区是燕辽盆地页岩油最有利勘探区,面积约7200 km^(2),原始总生烃量约741.1×10^(8)t,现今页岩油残留资源量下限为11.48×10^(8)t,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的地质资源量相当,显示出燕辽盆地洪水庄组良好的页岩油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油 洪水庄组 硅质页岩 储集性 含油性 资源量 中元古界 燕辽裂陷槽 燕辽盆地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平昌地区凉高山组页岩油气富集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14
作者 汪海燕 邱彤 +3 位作者 王志国 董忠良 王继平 黄科翔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0,共9页
平昌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是四川盆地页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岩石热解及有机岩石学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查明了凉高山组页岩的生烃潜力。综合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孔隙类型及微观结构、烃类可动性表征、脆性矿物含量... 平昌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是四川盆地页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岩石热解及有机岩石学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查明了凉高山组页岩的生烃潜力。综合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孔隙类型及微观结构、烃类可动性表征、脆性矿物含量和可压性特征,明确了凉高山组页岩的储层品质,在此基础上优选出平昌地区凉高山组页岩油勘探有利区。结果表明:平昌地区凉高山组发育浅湖-深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深湖相泥页岩主要发育在凉上1-1油层组,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高、生烃潜力大、油气转化率高等特征;泥页岩储层发育页理缝、网状缝,储层物性好,孔隙类型以无机孔缝为主,其中介孔、大孔居多,含油气性好,为最好的地质甜点层;凉上1-2油层组为砂页岩互层,脆性矿物含量高,可压性好,且因紧邻凉上1-1油层组,含油性好,为很好的工程甜点层。凉上一亚段砂页组合段具备稳定的凝析油-轻质油原位富集的物质条件,资源潜力大,具有良好的页岩油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烃源岩 页岩储层 侏罗系 凉高山组 平昌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渐新世沉积环境及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15
作者 易定红 刘应如 +7 位作者 李积永 李红哲 徐晓玲 吴颜雄 王爱萍 马元琨 涂加沙 贾正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20,共16页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地区中深层油气勘探前景,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域,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黏土矿物组合、泥岩岩屑氯离子质量分数、孔渗变化...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地区中深层油气勘探前景,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域,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黏土矿物组合、泥岩岩屑氯离子质量分数、孔渗变化特征等参数综合分析结果,对该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碎屑岩储层物性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南八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湖泊水体主要为淡水—微咸水;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变化大、结构成熟度较低;气候干旱温暖,黏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少,不含蒙脱石;南八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有利储层是Ⅳ-1—Ⅳ-4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孔隙度平均为16.3%,渗透率平均为37.4×10^(-3)μm^(2),为中孔低渗储层和中孔中渗储层,原生粒间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其中,Ⅳ-1—Ⅳ-4砂组砂体物性优于Ⅳ-5砂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优于河口坝砂体;沉积(微)相和胶结作用是南八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物性优劣的主要控制因素,其次是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高含量的次生方解石胶结物是Ⅳ-5砂组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储层物性 油气 控制因素 下干柴沟组上段 南八仙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渗吸和驱替机理
16
作者 屈雪峰 常睿 +5 位作者 何右安 雷启鸿 黄天镜 王高强 关云 李桢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52,共9页
页岩油藏主要通过水平井体积压裂进行开发,大量流体在基质中注入和产出,渗吸和驱替作用的贡献存在争议。为了明确页岩储集层渗吸和驱替作用机理及其贡献率,以庆城油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储集层岩样为实验对象,进行地层压力下渗吸+驱替实验... 页岩油藏主要通过水平井体积压裂进行开发,大量流体在基质中注入和产出,渗吸和驱替作用的贡献存在争议。为了明确页岩储集层渗吸和驱替作用机理及其贡献率,以庆城油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储集层岩样为实验对象,进行地层压力下渗吸+驱替实验和驱替实验以及不同压力下渗吸实验,获取不同阶段岩样的核磁共振T2谱,分析焖井对开发的影响;同时,结合分形理论和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建立考虑驱替压力和毛细管压力的渗流力学数学模型以及不同驱替压差下的渗吸和驱替作用图版。结果表明:驱替动用中—大孔中的原油,渗吸动用各级孔喉中的原油;相对于单一水驱,渗吸后水驱驱替原油效果更好,渗吸作用不仅动用原油,且有助于水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城油田 延长组 长7段 页岩油藏 水平井 体积压裂 渗吸机理 驱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低有机质断块型页岩油测井评价方法及应用
17
作者 钱诗友 杨志强 徐晨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7,39,共10页
苏北盆地构造复杂、断层发育,阜宁组二段泥页岩的有机质丰度较低,总有机碳含量基本小于1.5%。该套泥页岩具有岩相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压力系数横向变化大等特点。以苏北盆地H区块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储层为例,基于岩... 苏北盆地构造复杂、断层发育,阜宁组二段泥页岩的有机质丰度较低,总有机碳含量基本小于1.5%。该套泥页岩具有岩相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压力系数横向变化大等特点。以苏北盆地H区块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储层为例,基于岩石物理实验分析结果,对区域测井响应关系特征进行分析,将常规测井与特殊测井相结合,建立页岩油储层岩性、储集性、含油性、可动性、可压性评价的测井解释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优选敏感参数,建立了区块页岩油储层评价分类标准,对储层进行“甜点”综合评价。经多口井的勘探实践验证,该测井评价技术具有较好的地区适应性,有效划分页岩油储层类别,有利于页岩油储层“甜点”优选,为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阜二段 页岩油 测井 储层参数 “甜点”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储条件的致密油富集因素与有利区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为例
18
作者 张小奇 白江 +4 位作者 赵小春 马荣 双立娜 杨可欣 吴伟涛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4,共8页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续型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预测了有利区。研究表明:周长地区下组合储层孔隙度平均为7.1%,渗透率平均为1.22×10^(-3)μm^(2),中值为0.32×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其油藏类型为三角洲前缘背景下形成的透镜状岩性致密油藏,呈现平面连片、纵向叠置的准连续型分布特征。储层孔隙度和泥质质量分数对致密油的控制作用明显,渗透率次之;烃源岩生烃强度的控制作用明显,其次为泥岩厚度。利用油层富集因子预测了下组合致密油的有利区:Ⅰ类有利区8块,面积为23.1×10^(4) km^(2),主要在周长地区南部;Ⅱ类有利区13块,面积为56.2×10^(4) km^(2),分布相对分散。研究成果旨在丰富致密油富集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指导致密油的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致密油 主控因素 有利区预测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储层现今地应力方向评价及其扰动力学机制——以川南永川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为例
19
作者 李勇 何建华 +5 位作者 曹峰 邓虎成 王园园 李瑞雪 魏力民 李厂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4,共17页
【研究目的】川南深层页岩储层五峰组—龙马溪组现今地应力方向变化复杂,且局部构造对地应力方向的影响尚不清晰。【研究方法】以川南永川页岩气区块为例,基于古地磁和波速各向异性实验,结合测井、微地震监测以及数值模拟手段评价了应... 【研究目的】川南深层页岩储层五峰组—龙马溪组现今地应力方向变化复杂,且局部构造对地应力方向的影响尚不清晰。【研究方法】以川南永川页岩气区块为例,基于古地磁和波速各向异性实验,结合测井、微地震监测以及数值模拟手段评价了应力方向的分布特征及构造变形影响下的偏转。【研究结果】当应力差异系数大于0.2,横波各向异性系数大于18%时,偶极横波测井解释的准确度显著提高;在高陡地层(>60°),需同时考虑两向差应力和高角度裂缝发育情况对现今地应力方向解释的影响。永川向斜区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为近EW向,背斜核部及断块区方向发生了较大方向的偏移(方向偏差最大为70°±5°)。永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中和面应位于龙一段1~2小层,中和面上下地应力方向变化呈相反趋势,褶皱派生应力介于10~30 MPa,对区域应力的影响不可忽略;随着距断层距离的减少,泊松比(ν)呈增大趋势并使得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结论】最大主应力方向有利于向斜区页岩气的保存,而背斜区的高角度天然裂缝则更易转变为有效裂缝。建议向斜区水平井部署方位为SN-NEE向;背斜区和夹持断块区以NE向为主且采用分层布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储层 五峰组—龙马溪组 地应力方向 扰动机制 油气勘查工程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发现与启示
20
作者 张丽娟 苏洲 +1 位作者 刘永福 张银涛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9,共15页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克拉通区早古生代的海相地层中,埋深均超过6000m,碳酸盐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但古老碳酸盐岩成储成藏复杂,其勘探案例对超深层(≥6000m)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分析塔里木盆地近40年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克拉通区早古生代的海相地层中,埋深均超过6000m,碳酸盐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但古老碳酸盐岩成储成藏复杂,其勘探案例对超深层(≥6000m)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分析塔里木盆地近40年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艰苦探索历程,剖析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大油气田重大发现的理论技术与部署思路。勘探实践表明,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经历了4个阶段的艰辛探索,通过超深层潜山岩溶、礁滩体岩溶、层间岩溶、断控岩溶储层地质理论认识创新,揭示了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在古隆起—斜坡—坳陷规模分布的形成机理,指导了勘探部署思路的转变与重大新突破;通过三维高精度地震勘探,形成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缝洞量化雕刻、走滑断裂精细表征为主的勘探技术系列,实现了非均质岩溶缝洞储层的有效预测,支撑了超深层复杂碳酸盐岩勘探的持续发现。塔里木盆地勘探实践形成的超深古老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勘探理论与技术创新,突破了克拉通区“古隆起控油”与“生油深度死亡线”等传统理论,实现了从古隆起高部位向斜坡—坳陷区重大战略转移,勇闯勘探禁区的思路转变与勘探开发一体化是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勘探大发现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碳酸盐岩 岩溶储层 缝洞雕刻技术 大油气田 勘探历程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