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ing Proterozoic basement within ea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Evidence from zircon U-Pb-Hf-O isotopes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Zhi-wei ZHU Tai-chang +1 位作者 YU Jing-wen YUAN Ling-l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9期3088-3105,共18页
As part of the mosaic of micro-continents with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 the Xing’anAirgin Sum Block(XAB) features increasingly-recognized Meso-Neoproterozoic geological records. However, the origin, t... As part of the mosaic of micro-continents with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 the Xing’anAirgin Sum Block(XAB) features increasingly-recognized Meso-Neoproterozoic geological records. However, the origin,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cient materials, and their roles in crust evolution remain to debate.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study of zircon U-Pb ages and Hf-O isotopes for Mesoproterozoic and Paleozoic granites from the Erenhot region of central Inner Mongolia, along eastern CAOB. The intrusion of 1450 Ma syenogranite denotes that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of XAB extends from Sonid Zuoqi westward to Erenhot. The 384 and 281 Ma monzogranites containing Mesoproterozoic xenocrystic zircons possess Proterozoic-dominant two-stage Hf model ages, further suggesting the wide existence of Proterozoic crust beneath western XAB. Cyclic Proterozoic crustal growth and reworking seem to show close linkages with the orogenesis during relevant supercontinent cycles. 1450-1360 Ma juvenile crustal growth at Erenhot and synchronous ancient crust reworking at Sonid Zuoqi and Abagaqi were likely resulted from retreating subduction involved in Columbia breakup, while 1.2-1.0 Ga reworking and 0.9-0.7 Ga growth events within the Erenhot basement might respond to assembly and breakup of Rodinia, respectively. Besides, our work confirms that reworking of Neoproterozoic crust played important roles during Paleozoic multi-stage accretion of CA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ROZOIC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xing’an-Airgin Sum Block crystalline basement GRANITOIDS zircon U-Pb-Hf-O isotop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东段古生代增生造山机制:来自大兴安岭北部扎兰屯岛弧的地质演化证据
2
作者 汪岩 杨晓平 +4 位作者 秦涛 臧延庆 张渝金 钱程 付俊彧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12-2838,共27页
有关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期间构造演化史一直倍受关注,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造山带增生造山机制暨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机制问题,大地构造背景究竟是持续的大洋俯冲还是经历了造山后的伸展裂解过程?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是研究古... 有关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期间构造演化史一直倍受关注,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造山带增生造山机制暨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机制问题,大地构造背景究竟是持续的大洋俯冲还是经历了造山后的伸展裂解过程?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是研究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以往对大兴安岭地区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研究多局限于区域内广泛分布的晚古生代蛇绿岩和各类岩浆岩的地质演化证据,往往忽视了早古生代地质体的演化证据。本文详细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扎兰屯地区所发育的一套变质杂岩,前人曾划分为“扎兰屯地块”,即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和新元古界加疙瘩岩组;研究认为该地区并不存在前人认为的古老结晶基底,将原划兴华渡口岩群和加疙瘩岩组重新解体为扎兰屯岛弧,并对扎兰屯岛弧的结构与演化模式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扎兰屯岛弧古生代期间构造演化可分为三个期次:第一期为寒武纪“两弧一带一弧盆”的侧向增生阶段,划分出大黑山弧火山岩带(514~505Ma)、董家沟弧火山岩带(505~492Ma)、五星村-大乙山构造混杂岩带(岩块:524~509Ma;基质:504~502Ma)和永利弧间盆地(495Ma±),由北向南总体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全碱及钾含量逐渐降低,大离子亲石元素Sr、Th、U、LRR及Ba等显示增加的趋势,而Fe、K/Rb等逐渐降低,显示良好的地球化学极性。第二期为奥陶纪-志留纪岩浆弧垂向叠加及残余海盆地沉积阶段(465~425Ma),形成中奥陶世C型埃达克质英云闪长岩及中志留世岛弧角闪辉长岩;同时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沉积弧前盆地铜山组及黄花沟组。第三期为石炭纪岩浆弧垂向叠加阶段(405~350Ma),该阶段扎兰屯地区整体处于安第斯弧演化阶段,形成大量钙碱性弧火山岩和侵入岩,同期伴生强烈挤压变形,寒武纪弧火山岩也卷入构造带。通过扎兰屯岛弧地质结构与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极性综合判定,该岛弧是古大洋板片由南向北俯冲、后撤过程中形成的增生地质体,是古亚洲洋北分支洋北向俯冲的产物。扎兰屯岛弧增生模式的厘定和岛弧火成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了兴蒙造山带东段古生代期间存在持续的大洋俯冲作用,这为兴蒙造山带增生造山机制和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了供新的资料。另外,扎兰屯地区早古生代岛弧安山岩叠加晚三叠世侵入岩浆作用与北侧“超大型多宝山铜矿床”成矿背景具有相似性,扎兰屯岛弧属多宝山岛弧西南向的延伸,其形成演化对寻找中国“多宝山式”中-超大型铜、金多金属矿床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增生弧 垂向叠加弧 增生造山 古生代 扎兰屯岛弧 兴蒙造山带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反演的兴蒙造山带阿巴嘎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
3
作者 徐荟 吴庆举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72,共19页
利用布设于兴蒙造山带内蒙古中部阿巴嘎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获取了研究区内周期为5—30 s的瑞雷面波频散,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反演方法建立了阿巴嘎地区地壳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区上中... 利用布设于兴蒙造山带内蒙古中部阿巴嘎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获取了研究区内周期为5—30 s的瑞雷面波频散,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反演方法建立了阿巴嘎地区地壳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区上中下地壳的S波速度均呈低速,且下地壳30 km处存在明显的低速区,推断该处可能为下地壳的岩浆囊及上方岩浆通道。此外,阿巴嘎、达里诺尔、达里甘嘎和乌兰哈达火山群在地壳内的低速区都是相互连通的。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测出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群的岩浆源区位于上地幔顶部,并且进一步推测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山群的形成是源于区域内地幔热物质上涌,沿缝合带或断层侵入到地壳诱发了地表火山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阿巴嘎 阿巴嘎火山群 达里诺尔火山群 背景噪声 S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射Pg波层析成像揭示兴蒙造山带及其邻区上地壳结构
4
作者 曹力夫 王海燕 +3 位作者 李文辉 侯贺晟 王光文 庞永香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6-356,共11页
兴蒙造山带是由众多微陆块、岛弧、增生楔和蛇绿岩(洋壳残片)等构成,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最终拼合等重要信息,其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兴蒙造山带及邻区各地质体之间的... 兴蒙造山带是由众多微陆块、岛弧、增生楔和蛇绿岩(洋壳残片)等构成,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最终拼合等重要信息,其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兴蒙造山带及邻区各地质体之间的联系对其构造演化有着重要意义,获取精细的上地壳结构成为厘定兴蒙造山带不同块体之间接触关系和揭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对一条南北向跨越松辽盆地、兴蒙造山带和二连盆地总长为503 km的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剖面数据进行了初至波层析成像研究。本研究使用有限差分算法对16个大炮数据693个初至走时拾取数据进行计算,采用变网格尺度和平滑参数的反演策略,经40次迭代反演,将RMS降至0.103 s,获得上地壳(7 km以上)精细速度结构。成像结果精细刻画了研究区地下的速度结构:北部二连盆地存在低速特征,是一个南深北浅的断陷盆地,最深处可达5.1 km,其发育主要由两侧倾向相背的正断层控制;中部兴蒙造山带(嫩江断裂与贺根山缝合带之间)上地壳呈高速特征,横向变化剧烈,存在3个山间盆地,因其多为中新生代沉积少有第四系沉积,导致其沉积层速度较造山带两侧盆地高;南部松辽盆地为典型箕状断陷盆地,受后期NWW SEE向水平挤压引起的正断层逆向运动致使结晶基底顶界面与沉积层褶皱变形基本一致,沿测线盆地最深处可达5.5 km。基于速度异常厘定出研究区断裂带的位置和上地壳展布形态。多数断裂、断层浅处为大角度陡立状,在向深部延展过程中倾角逐渐减小,演变为铲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与折射 兴蒙造山带 松辽盆地 二连盆地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岸早寒武世花岗闪长岩的发现及其对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约束
5
作者 刘建峰 赵硕 +2 位作者 张进 张文龙 吕前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04-2218,共15页
针对中亚造山带东南部“双井古陆”构造属性存在的争议,对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一带前人划分为古元古代的东沟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开展了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表明,该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526±2 Ma,属于早寒武世;结合“双... 针对中亚造山带东南部“双井古陆”构造属性存在的争议,对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一带前人划分为古元古代的东沟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开展了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表明,该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526±2 Ma,属于早寒武世;结合“双井古陆”范围内其他年龄资料,进一步指示该古陆不是中亚造山带内早前寒武纪微陆块。该花岗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及角闪石组成,岩石SiO_(2)含量介于64.20%~67.53%之间,Na_(2)O和K_(2)O含量分别为5.21%~5.75%和0.37%~0.56%,显示富钠贫钾的亚碱性系列岩浆岩特征;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77~0.85之间,属于偏铝质I型花岗岩类。岩石相对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俯冲带岩浆岩特征;全岩εNd(t)值介于−13.76~−15.84之间,平均下地壳两阶段模式年龄为2523~2361 Ma,指示岩浆源区可能存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综合区域资料分析,东沟花岗闪长岩可能属于华北克拉通和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之间早古生代白乃庙岛弧的组成部分;该岩体的发现表明,中亚造山带东南部古亚洲洋板块的俯冲可能开始于寒武纪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古亚洲洋 内蒙古东南部 早寒武世 花岗闪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南蒙古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吴妍蓉 周海 +9 位作者 赵国春 韩以贵 张东海 王盟 赵少伟 裴先治 赵千 Narantsetseg Tserendash 耿红燕 Enkh-Orshikh Orsoo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8,共18页
中亚造山带作为显生宙以来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闭合的全过程。南蒙古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其晚古生代先后发育弧岩浆活动以及与伸展活动相关的岩石组合,是研究陆壳增生和改造的热点区域。笔者结... 中亚造山带作为显生宙以来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闭合的全过程。南蒙古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其晚古生代先后发育弧岩浆活动以及与伸展活动相关的岩石组合,是研究陆壳增生和改造的热点区域。笔者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前人研究对南蒙古地区石炭纪--二叠纪这一关键时期的岩石组合做出系统梳理和总结,研究区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早石炭世(350~325 Ma),晚石炭世(320~305 Ma)和早二叠世(300~280Ma)3个阶段。早石炭世(350~325Ma)发育典型的弧岩浆岩且具有向南变年轻的趋势。此外,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显示其主体具有显著的地幔贡献。综合前人认识,笔者认为这是古亚洲洋主洋盆以北多个次生的弧后洋盆俯冲后撤的结果。晚石炭世(320~305Ma)以高硅花岗岩为主,尤其315~310Ma的碱长花岗岩、碱长正长岩等是年轻弧地体重熔的产物,是俯冲大洋板片显著消耗的结束。早二叠世(300~280Ma)发育伸展相关的岩石组合(如A型花岗岩、双峰式火山岩和基性岩墙),这些岩浆活动显示高温特征,且具有显著的地幔物质贡献。结合前人工作,特别是笔者的前期工作,上述岩浆活动是由石炭纪板片后撤之后高角度俯冲诱发的俯冲板片断离所造成,且前人研究成果表明南蒙古东西两侧均有类似的岩石、构造和沉积记录。因此,笔者提出,古亚洲洋主洋盆泥盆纪--二叠纪多期次的俯冲后撤导致了其北侧一系列次生的弧后洋盆的开启、俯冲至闭合,上述过程伴随了中亚造山带南缘最后一次大规模侧向增生及其结束后板片断离诱发的垂向地壳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石炭纪—二叠纪 岩浆活动 构造演化 南蒙古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尔古纳地块恩和哈达地区额尔古纳河组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意义
7
作者 周传芳 魏小勇 +9 位作者 孙彦峰 王久懿 赵文志 张璇璞 贾立明 牛广元 齐宏运 刘意仁 孟玲禹 付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1-728,共18页
额尔古纳河组是额尔古纳地块变质结晶基底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历史,但其分布面积小,自然露头差,目前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额尔古纳地块恩和哈达地区额尔古纳河组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 额尔古纳河组是额尔古纳地块变质结晶基底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历史,但其分布面积小,自然露头差,目前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额尔古纳地块恩和哈达地区额尔古纳河组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主量、微量元素分析,探讨了额尔古纳河组的形成时代、原岩类型、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额尔古纳河组主要为一套副变质岩,绢云千枚岩和绿泥片岩质糜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总体较为相似,显示出富Si(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63.45%~79.01%)、富K(K2O含量为2.22%~3.33%)和高Al(Al_(2)O_(3)含量为9.76%~17.10%)的特征;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583.0±1.7)Ma,形成于新元古代震旦纪;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模式,具有不明显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富集高场强元素Zr、Th、U、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物源以长英质砂岩为主,原岩为砂泥质岩石和中酸性火山岩,成熟度较低,为近源沉积,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并存在被动大陆边缘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额尔古纳河组 变质岩 锆石U-Pb年龄 额尔古纳地块 兴蒙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形成时代及构造启示 被引量:71
8
作者 黄波 付冬 +2 位作者 李树才 葛梦春 周文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8-176,共19页
贺根山蛇绿岩位于兴蒙造山带北缘,发育完整的地幔橄榄岩、堆晶岩和基性熔岩组合,伴生有放射虫硅质岩,但贺根山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给兴蒙造山带北部构造演化阶段划分造成了很大障碍。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贺根山蛇绿岩中... 贺根山蛇绿岩位于兴蒙造山带北缘,发育完整的地幔橄榄岩、堆晶岩和基性熔岩组合,伴生有放射虫硅质岩,但贺根山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给兴蒙造山带北部构造演化阶段划分造成了很大障碍。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贺根山蛇绿岩中辉长闪长岩(341±3Ma)和玄武岩(359±5Ma)结晶年龄为早石炭世早期,同时玄武岩继承锆石峰值年龄为晚泥盆世早期(375±2Ma),这些继承锆石呈短柱状、棱角状,生长环带宽缓,多为补丁状、平坦状,为典型的基性岩浆锆石,表明最迟在晚泥盆世早期洋壳物质已经开始形成。上石炭统格根敖包组火山岩与蛇绿岩局部呈喷发不整合接触,该组的晶屑凝灰岩夹层时代为晚石炭世(323±3Ma),提供了蛇绿岩构造侵位年龄的上限。因此,将贺根山蛇绿岩形成时代定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侵位时代为晚石炭世。侵入地幔橄榄岩中的部分基性岩脉时代为早白垩世(132±1Ma、139±3Ma和120±1Ma),它们含有大量继承锆石(144±1Ma^2698±25Ma),继承锆石峰值年龄密切响应了兴蒙造山带北部早白垩世之前复杂的岩浆及构造事件,这些基性岩脉是燕山期伸展环境下的岩浆产物,并非早白垩世蛇绿岩。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和区域岩浆岩、地层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了兴蒙造山带北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历程:二连贺根山一线早泥盆世处于剥蚀阶段,中泥盆世陆壳拉张出现新生洋盆,晚泥盆世早期洋盆持续扩张形成新生洋壳,早石炭世晚期洋壳开始向北俯冲消减,并持续增生至西伯利亚活动陆缘,晚石炭世洋盆陆续闭合,部分已经构造侵位的蛇绿岩被晚石炭世火山岩不整合覆盖,贺根山蛇绿岩正是该洋盆的残余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根山蛇绿岩 锆石U-PB年代学 晚古生代 兴蒙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 被引量:296
9
作者 徐备 赵盼 +3 位作者 鲍庆中 周永恒 王炎阳 罗志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41-1857,共17页
本文根据古亚洲洋早古生代闭合、晚古生代伸展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兴蒙造山带早、晚古生代的构造单元。以前寒武纪微陆块为基本划分单位,以它们之间的缝合带或断裂带为界,将兴蒙造山带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划分为"五块四带",... 本文根据古亚洲洋早古生代闭合、晚古生代伸展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兴蒙造山带早、晚古生代的构造单元。以前寒武纪微陆块为基本划分单位,以它们之间的缝合带或断裂带为界,将兴蒙造山带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划分为"五块四带",从北向南依次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地块、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及佳木斯地块;它们之间的4条边界为:新林-喜桂图缝合带、艾力格庙-锡林浩特-黑河缝合带、温都尔庙-吉中-延吉缝合带和牡丹江缝合带。中-晚泥盆世之后兴蒙造山带出现多处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纪广泛分布陆相及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和蛇绿岩、辉长岩、花岗岩及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陆相盆地、陆表海盆地、蛇绿岩带、侵入岩带等构造单元。早-中二叠世沉积类型多变,出现陆相、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系,遍含植物和滨浅海相动物化石,具大量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出被动裂谷带、主动裂谷带、陆缘型蛇绿岩带和碱性岩带等构造单元。结尾讨论中指出兴蒙造山带内的放射虫化石不能代表二叠纪存在古亚洲洋,而新的古地磁资料支持至少从晚石炭世以来古亚洲洋已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单元 兴蒙造山带 中国北方 前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7
10
作者 张万益 聂凤军 +3 位作者 江思宏 刘妍 许东青 郭灵俊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7-184,共8页
内蒙古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白音乌拉-东乌珠穆沁旗碱性花岗岩带东部,在时空分布上与查干敖包矽卡岩型铁-锌矿床关系密切。石英闪长岩中的岩浆结晶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显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37±6Ma(... 内蒙古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白音乌拉-东乌珠穆沁旗碱性花岗岩带东部,在时空分布上与查干敖包矽卡岩型铁-锌矿床关系密切。石英闪长岩中的岩浆结晶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显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37±6Ma(1σ),MSWD=0.63。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资料,并结合上述同位素年龄数据可以推测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和铁-锌矿床形成于印支期,它们同属兴蒙造山带碰撞后拉张构造环境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闪长岩 锆石SHRIMP U-PB测年 兴蒙造山带 印支期 查干敖包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地区早—中二叠世华夏植物群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7
11
作者 周志广 谷永昌 +5 位作者 柳长峰 於炀森 张冰 田志君 何付兵 王必任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5,共5页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地区位于贺根山北东42°方向约240km处。在该地区首次发现了早—中二叠世地层(P1-2),其中富含华夏植物群化石,已鉴定出7属11种,可与华北板块同期植物群进行对比,时代确定为早—中二叠世。该发现为进...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地区位于贺根山北东42°方向约240km处。在该地区首次发现了早—中二叠世地层(P1-2),其中富含华夏植物群化石,已鉴定出7属11种,可与华北板块同期植物群进行对比,时代确定为早—中二叠世。该发现为进一步认识西伯利亚与华北板块之间缝合线的位置和时间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据此认为两大板块缝合的时间应在早二叠世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二叠世华夏植物群 兴蒙造山带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活动期次、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283
12
作者 张拴宏 赵越 +4 位作者 刘建民 胡健民 宋彪 刘健 吴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4-842,共19页
通过对华北陆块北缘近年来获得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及部分39Ar-40Ar测年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至少经历了泥盆纪、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及二叠纪末—三叠纪等3期明显的岩浆作用过程。泥盆纪岩浆... 通过对华北陆块北缘近年来获得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及部分39Ar-40Ar测年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至少经历了泥盆纪、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及二叠纪末—三叠纪等3期明显的岩浆作用过程。泥盆纪岩浆活动时限在400~360Ma左右,岩性主要为碱性岩(正长岩及二长岩),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二长闪长岩、碱性花岗岩及流纹岩,出露面积较少。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活动时限在330~265Ma左右,岩性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其次为辉长岩及英云闪长岩。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活动(250~200Ma),岩性主要为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碱性杂岩,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及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呈近东西走向的带状分布,其中泥盆纪及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隆起上,而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岩分布范围更大,其南界可以到达燕山构造带最南端的蓟县盘山及太行山北段的河北涿鹿矾山地区。这些广泛分布的多期次岩浆活动表明华北地块北缘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岩浆及构造作用过程。泥盆纪岩浆活动可能与白乃庙岛弧岩带与华北克拉通弧-陆碰撞后的伸展作用有关。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活动的形成与古亚洲洋向华北地块的俯冲作用有关。而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活动的形成与华北地块与西伯利亚南缘蒙古增生褶皱带拼合后的伸展及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期次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华北地块 大陆边缘 锆石U-PB定年 兴蒙造山带(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蒙古造山带东段的锡林郭勒杂岩:早华力西期造山作用的产物而非古老陆块?——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66
13
作者 薛怀民 郭利军 +3 位作者 侯增谦 周喜文 童英 潘晓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01-2010,共10页
锡林郭勒杂岩是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褶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变质岩系,以前多被当着前寒武纪的古老地块。本文通过对该杂岩中副片麻岩和正片麻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发现,副片麻岩中的锆石多为岩浆锆石,其^(206)Pb/^(238)U加权平... 锡林郭勒杂岩是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褶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变质岩系,以前多被当着前寒武纪的古老地块。本文通过对该杂岩中副片麻岩和正片麻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发现,副片麻岩中的锆石多为岩浆锆石,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06±7Ma,指示它们的原岩主要是由近同期(略早些)的岩浆岩风化后就近沉积的产物,该年龄应代表源区(岛弧型?)花岗岩的形成时间,同时也是副片麻岩原岩沉积的下限年龄。正片麻岩中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82±2Ma,代表花岗片麻岩原岩的侵位年龄。岩石中锆石的变质增生边的形成年龄为337±6Ma,代表锡林郭勒杂岩发生变质和变形的时间,该变质事件可能与贺根山缝合带内所发生的一次主要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这些年龄资料充分说明,锡林郭勒杂岩并非古老地块,而是华力西早期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事件的产物.整个事件是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70Ma)完成的,推测该杂岩发育在碰撞造山带的弧前环境。中亚-蒙古造山带东南部(内蒙古的中、东部)碰撞前的构造格局可能不是典型的多岛洋体制,由于缺少古老的陆块,造山过程更多的表现为大洋的大陆化过程,即洋内俯冲形成岛弧,岛弧在被动大陆边缘拼贴聚合转化为新的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蒙古 碰撞造山带 锡林郭勒杂岩 华力西期 碰撞造山作用 产物 岩浆锆石 U-Pb zircon SHRIMP 年代学研究 证据 orogenic belt Central complex North China Craton Products ages GRANITIC GNEISS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兴蒙造山带阿巴嘎地区的地壳结构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何静 吴庆举 +1 位作者 张瑞青 雷建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676-3688,共13页
本文利用内蒙阿巴嘎地区布设的3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方法(CCP)揭示台站下方Moho面起伏形态,并利用H-κ方法进一步得到地壳厚度和壳内平均波速比值.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为35~44km,均值约... 本文利用内蒙阿巴嘎地区布设的3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方法(CCP)揭示台站下方Moho面起伏形态,并利用H-κ方法进一步得到地壳厚度和壳内平均波速比值.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为35~44km,均值约为40km,西南部的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地壳较厚,东北部的阿巴嘎火山群地区地壳显著变薄.研究区地壳平均波速比值在1.70~1.87之间,均值为1.76,其中阿巴嘎火山地区波速比值明显偏高.CCP叠加结果显示研究区Moho界面较平缓,但在缝合带附近存在明显的变化.我们推测,新生代阿巴嘎火山地区薄的地壳和高波速比值可能是由于火山活动底侵作用引起上地幔铁镁质物质侵入下地壳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阿巴嘎火山 地壳结构 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东缘内生钼矿床的成因类型、成矿年代及成矿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65
15
作者 孙景贵 张勇 +5 位作者 邢树文 赵克强 张增杰 白令安 马玉波 刘勇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17-1332,共16页
兴蒙造山带东缘是中国重要内生多金属成矿区,近年来已发现钼矿床20余座。依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成果,将该区内生钼矿床类型划分为斑岩型、接触交代热液型和中高温浅成热液型。初步确定斑岩型矿床形成与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 兴蒙造山带东缘是中国重要内生多金属成矿区,近年来已发现钼矿床20余座。依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成果,将该区内生钼矿床类型划分为斑岩型、接触交代热液型和中高温浅成热液型。初步确定斑岩型矿床形成与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而接触交代热液型矿床形成与钙碱性花岗质岩浆作用以及围岩性质有关,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195~165Ma和115~110Ma两个区间,成矿物质普遍具有壳幔混合源的特点;而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欧亚大陆和伊泽奈崎板块俯冲欧亚大陆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钼矿类型 成矿期次 成矿动力学背景 兴蒙造山带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活动期次、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22
16
作者 柳长峰 刘文灿 周志广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2-1002,共11页
通过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近年来获得的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锆石U_Pb及少量Rb—Sr测年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古生代-早中生代至少经历了奥陶纪、石炭纪-早二叠世、中晚二叠世以及三叠纪等4期明显的岩浆作用过程。奥陶纪岩浆活动时限在5... 通过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近年来获得的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锆石U_Pb及少量Rb—Sr测年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古生代-早中生代至少经历了奥陶纪、石炭纪-早二叠世、中晚二叠世以及三叠纪等4期明显的岩浆作用过程。奥陶纪岩浆活动时限在508-454Ma,出露面积少,岩性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经历较强的变质变形作用。石炭纪-早二叠世岩浆活动时限在331~299Ma,分布面积最少,岩石组合为辉长岩、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有弱变形或未变形。中晚二叠世岩浆活动时限为271~253Ma,出露面积最大,岩石组合有富含暗色包体的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少量的角闪正长岩。三叠纪岩浆活动时限为250~224Ma,出露面积较大,岩石组合有白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碱性岩。这些广泛分布的多期次岩浆活动表明四子王旗地区在此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岩浆及构造作用过程。奥陶纪岩浆活动和石炭纪-早二叠世岩浆活动可能与古亚洲洋多次俯冲作用相关。中晚二叠世岩浆活动可能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碰撞作用有关。三叠纪岩浆活动与造山后伸展作用及岩石圈拆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四子王旗 兴蒙造山带 锆石U—Pb 侵入岩活动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乌旗碱性侵入岩的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6
17
作者 程银行 李艳锋 +6 位作者 李敏 张天福 牛文超 滕学建 李影 刘洋 彭丽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86-2096,共11页
内蒙古东乌旗西部的碱性侵入岩为碱性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组合,含钠铁闪石.采用LA-MC-ICP-MS锆石U-Pb法对2件碱性花岗岩样品进行年代学研究.定年结果分别为272.3±0.7 Ma和271.7±0.7 Ma,属早二叠世晚期.13件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 内蒙古东乌旗西部的碱性侵入岩为碱性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组合,含钠铁闪石.采用LA-MC-ICP-MS锆石U-Pb法对2件碱性花岗岩样品进行年代学研究.定年结果分别为272.3±0.7 Ma和271.7±0.7 Ma,属早二叠世晚期.13件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显示:碱性花岗岩具高SiO2(72.62%~78.46%),富碱(K2O+Na2O=7.54%~9.80%),贫CaO(0.66%~0.91%)、MgO(0.07%~0.31%)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0.87~0.99,碱性指数NK/A为0.91~1.04,属准铝质-过碱质碱性岩系列;稀土总量中等(∑REE=146.4×10^-6~389.0×10^-6),轻重稀土分馏均较弱-(La/Yb)N 3.74~6.83],强烈的负Eu异常(δEu为0.12~0.36);贫Ba、Sr、P、Ti,富Rb、Th、U、Hf等元素,显示“A1”型花岗岩的特征.石英正长岩与碱性花岗岩相比较,Ba的含量(554×10^-6~1230×10^-6)显著高于后者(Ba=74×10^-6~207×10^-6),Eu负异常缺失(δEu=0.94~1.24),可能由岩浆源区深度的差异造成的.二者均具非常低Sr(27.20×10^-6~157.00×10^-6,2个样品大于100×10^-6)和高Yb(2.08×10^-6~7.26×10^-6,除P24-11-1为1.36×10^-6)的特征,与板内花岗岩特征一致.综上,我们认为东乌旗碱性侵入岩可能为造山后-非造山伸展体制岩浆作用的产物,标志着大约在272Ma兴蒙造山带部分造山演化可能处于造山后向非造山构造转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花岗岩 石英正长岩 非造山 早二叠世 兴蒙造山带 东乌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震P波接收函数揭示的张家口(怀来)-中蒙边境(巴音温多尔)剖面地壳厚度与泊松比 被引量:11
18
作者 龚辰 李秋生 +4 位作者 叶卓 张洪双 李文辉 贺传松 李英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97-911,共15页
本文使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算法,从张家口(怀来)—巴音温多尔一线布设的41个宽频地震台站、1年期间记录的连续三分量数据中提取到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1844个.用H-κ扫描方法获得了测线下方Moho深度与波速比值(VP/VS)进而计算出泊松比,用... 本文使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算法,从张家口(怀来)—巴音温多尔一线布设的41个宽频地震台站、1年期间记录的连续三分量数据中提取到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1844个.用H-κ扫描方法获得了测线下方Moho深度与波速比值(VP/VS)进而计算出泊松比,用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获得了沿测线Moho面起伏图像.结果显示:(1)测线下方Moho深度平均40km,仅各块体边界处出现Moho深度小尺度急剧变化.整体上,Moho面产状相对于索伦缝合带大致对称,在缝合带南侧的温都尔庙带和白乃庙带下方呈南倾趋势,在缝合带北侧的宝力道带、贺根山杂岩带下方呈北倾趋势.(2)华北克拉通北缘泊松比总体较高,兴蒙造山带整体较低;各次级块体内部泊松比分布相对稳定,块体分界带附近往往存在泊松比值的升降扰动.(3)整条测线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存在构造作用的影响.(4)整条测线泊松比呈现以索伦缝合带南缘为对称轴的非线性分布.本文所获得的地壳上地幔结构以及泊松比分布特征,支持古亚洲(索伦)洋(南北)双向俯冲,最终沿林西断裂闭合的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古亚洲洋 接收函数 地壳上地幔结构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19
作者 周志广 张达 +5 位作者 谷永昌 王果胜 李红英 於炀森 柳长峰 刘文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共17页
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自四子王旗北东的十二台向东经白乃庙、博日和延至化德地区,大致沿北纬42°线东西向延伸超过190 km。它发育于华北克拉通与其北侧的奥陶纪白乃庙岛弧带之间,成为华北克拉通与北缘增生带的构造界线,是一套较为典... 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自四子王旗北东的十二台向东经白乃庙、博日和延至化德地区,大致沿北纬42°线东西向延伸超过190 km。它发育于华北克拉通与其北侧的奥陶纪白乃庙岛弧带之间,成为华北克拉通与北缘增生带的构造界线,是一套较为典型的陆缘褶冲带。它表现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中-新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向北逆冲于白乃庙群及其弧后盆地的上志留统徐尼乌苏组和顶志留统西别河组之上。根据构造变形解析并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资料(CSAMT),得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由一系列分支逆断层组成,并向深部于120~800 m处交汇成主底板断层,构成一套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并发育规模不同的构造窗和飞来峰。根据构造窗与飞来峰之间的距离,提出逆冲位移量大于14 km。通过线理及褶皱枢纽统计,指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的逆冲方向为自南向北。依据逆冲岩席中发育的断夹块的叠置关系及构造岩的特征,认为其经历了两个期次的活动。对断裂带内同构造形成的包裹石英透镜体的白云母分别进行了Rb-Sr和Ar-Ar同位素测年,认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早期活动于450~410 Ma,是白乃庙岛弧带与华北板块碰撞的构造反映。白乃庙逆冲断层晚期活动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是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构造表现,亦印证研究区经历了印支期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岩席 逆冲推覆构造 中亚造山带 华北板块北缘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积充填与兴蒙造山带“软碰撞”的耦合 被引量:31
20
作者 陈安清 陈洪德 +2 位作者 徐胜林 林良彪 尚久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3-965,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因大面积富砂成藏而越来越受关注。通过研究沉积充填特征、砂岩碎屑组分、火山沉积物与造山带的关系,认为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与兴蒙造山带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盆-山系统。6个超层序的沉积体系展布和层序结...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因大面积富砂成藏而越来越受关注。通过研究沉积充填特征、砂岩碎屑组分、火山沉积物与造山带的关系,认为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与兴蒙造山带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盆-山系统。6个超层序的沉积体系展布和层序结构反映了陆表海向陆内坳陷盆地的转化,砂岩组分的Dickinson投点图表明盆地充填物来自北缘再旋回造山带,多期次的火山沉积物暗示盆-山耦合过程中幔/壳圈层间的物质循环与调整。分析表明:晚石炭世—二叠纪初充填的小型河流-三角洲系统是拼合过程中古地体缓冲、间歇性裂谷作用和低幅隆升的结果;二叠纪发育的几期大型浅水河流-三角洲系统与造山带的碰撞加强和旋回性隆升相耦合。兴蒙造山带漫长复杂的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盆-山系统演化过程中小陆块拼合、软弱碰撞、多旋回缝合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的特点,是鄂尔多斯上古生界克拉通坳陷盆地大型缓坡地貌形成和大面积富砂成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充填 盆-山耦合 晚古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兴蒙造山带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