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齐文运转关与谢朓诗风新变──兼论大小谢诗风的因革嬗变 被引量:4
1
作者 魏耕原 魏景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7-43,共7页
南齐永明体新诗,对刘宋元嘉体的革故鼎新,体现了诗歌内部特征的发展和 变化。其理论倡导者沈约的“三易”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代表诗人谢朓清丽高华的 诗风,则标志着当时最典范的创作实绩,他平易浅近的语言风格,昭示了一代... 南齐永明体新诗,对刘宋元嘉体的革故鼎新,体现了诗歌内部特征的发展和 变化。其理论倡导者沈约的“三易”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代表诗人谢朓清丽高华的 诗风,则标志着当时最典范的创作实绩,他平易浅近的语言风格,昭示了一代“杰才”的显 明个性。察析其具体而微的努力以求的个性特征,辨析其与大谢富丽精工、滞重生涩的狠 重强悍的风格之区别,则具有迥然不同的风貌,从而发现由古体诗到新体诗,逐渐演 进的清晰轨迹,同时更显示出永明诗风的“新变”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TIAO 谢灵运 "三易"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维诗歌与陶、谢的渊源新探 被引量:6
2
作者 刘青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5-132,共8页
盛唐之前,主要由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和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一直是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题材类型,只有到了王维,山水和田园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取得了同样高度的艺术成就。重新探讨王维诗歌与陶、谢的渊源,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 盛唐之前,主要由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和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一直是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题材类型,只有到了王维,山水和田园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取得了同样高度的艺术成就。重新探讨王维诗歌与陶、谢的渊源,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王维对陶的关注贯穿其整个艺术生涯,但对陶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复杂多面的,对陶的接受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些都在其田园山水之作中体现出来;第二,王维同时接受陶谢的影响,对陶谢不同的艺术各有汲取,并在某些具体的作品、境界中有所融合。总的来说,王维在艺术上,更接近于陶的自然,而对谢的华贵也有所汲取,但对谢是以扬弃为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陶渊明 谢灵运 山水田园诗 隐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园体验”与陶谢田园山水诗的文化差异 被引量:4
3
作者 程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169-175,共7页
在处理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的诗学命题上,陶、谢的田园山水诗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性质:田园富于人间情味,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和谐;山水则突出远离人寰的荒野性质,诗人游赏其间凸显出主客关系的紧张。这与其个性化的家园体验有关:陶在躬耕... 在处理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的诗学命题上,陶、谢的田园山水诗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性质:田园富于人间情味,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和谐;山水则突出远离人寰的荒野性质,诗人游赏其间凸显出主客关系的紧张。这与其个性化的家园体验有关:陶在躬耕归隐的田园人生中重构价值依据,获得生命的安顿;谢则徘徊在山林与朝廷之间苦苦寻觅精神的归宿,在情理冲突中提炼出山水幽奇之美。正是这种家园体验的差异造成了田园、山水不同的审美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羁旅行役 陶渊明 谢灵运 田园诗 山水诗 家园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与谢氏家族风习 被引量:4
4
作者 阮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1-116,共6页
谢氏家族深为社会的旷达、清谈之风熏染而好自然 ,诗涉玄理且描摹山水。谢灵运的名士风流是他家族风习的沿袭 ,其山水诗的声誉为谢氏诗人之冠 ,在当时诗坛上的成就并不等同于山水诗的开创者 ;他在山水诗创作中的性之所适与思之所适的结... 谢氏家族深为社会的旷达、清谈之风熏染而好自然 ,诗涉玄理且描摹山水。谢灵运的名士风流是他家族风习的沿袭 ,其山水诗的声誉为谢氏诗人之冠 ,在当时诗坛上的成就并不等同于山水诗的开创者 ;他在山水诗创作中的性之所适与思之所适的结合 ,导致人们对他状山水有佳句而无佳篇的批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山水诗 家族风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羁旅山水”诗歌传统在南朝的确立与定型 被引量:2
5
作者 程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羁旅山水"是以士人羁旅行役为视角来揭示山水审美与家园追询之间的文化联系。古典诗歌中有"以山水写羁旅行役"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由谢灵运大体确定,经南朝诗人的创作实践而定型,在唐代以后成为一种固定的诗体样... "羁旅山水"是以士人羁旅行役为视角来揭示山水审美与家园追询之间的文化联系。古典诗歌中有"以山水写羁旅行役"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由谢灵运大体确定,经南朝诗人的创作实践而定型,在唐代以后成为一种固定的诗体样式。南朝诗人的羁旅山水也确定了山水美学的最初范式,使家园感成为山水审美文化意蕴中最深沉、最能彰显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羁旅山水诗 山水美学 审美文化 谢灵运 鲍照 谢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异象——颜延之、谢灵运诗风异同论 被引量:4
6
作者 白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43-48,共6页
颜延之、谢灵运是元嘉时期的两位大家,人们认为他们的诗歌同源,但在源于曹植还是陆机上却有不同的意见。从共性上看,二人诗歌都有典丽、繁密、雕琢、"巧似"、重视艺术形式等特征,这使他们的诗风与陆机有近似之处。但是在诗歌... 颜延之、谢灵运是元嘉时期的两位大家,人们认为他们的诗歌同源,但在源于曹植还是陆机上却有不同的意见。从共性上看,二人诗歌都有典丽、繁密、雕琢、"巧似"、重视艺术形式等特征,这使他们的诗风与陆机有近似之处。但是在诗歌的主题、写景、内在气质等方面,颜、谢存在很大差异。谢灵运在延续陆机诗歌某些特征的同时,其整体风貌与曹植诗歌更为接近,而颜延之则更多地继承了陆机诗风。颜、谢诗风的异同反映了元嘉诗歌的共性与多样性,其与曹植、陆机诗风的联系也反映了魏晋、刘宋诗歌发展轨迹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延之 谢灵运 诗风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陶谢并称的历史嬗变看其文学地位的消长——以东晋至南宋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红霞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2-85,共4页
陶、谢以开放式结构参与到后代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与特定世态与心态的文人展开对话与交流。但东晋至南宋,由于时代价值取向的不同和接受者品位素养的高下,陶、谢的文学地位互有消长,陶诗由隐晦而日渐显扬,谢诗则从备受赞誉而遭损毁... 陶、谢以开放式结构参与到后代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与特定世态与心态的文人展开对话与交流。但东晋至南宋,由于时代价值取向的不同和接受者品位素养的高下,陶、谢的文学地位互有消长,陶诗由隐晦而日渐显扬,谢诗则从备受赞誉而遭损毁。陶、谢在各历史时期褒贬毁誉的变化,反映出不同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影响下接受者期待视野的递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谢灵运 南朝 唐代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始宁墅中的农业景观
8
作者 李璇 刘庭风 《风景园林》 2015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始宁墅是一座充分园林化、园艺化的山水园林。农业景观作为其主要人工景观,将经济性、审美性及景观性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以始宁墅的农业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始宁墅中经济作物、动植物以及其景观形态进行的列表总结,对不同农作物... 始宁墅是一座充分园林化、园艺化的山水园林。农业景观作为其主要人工景观,将经济性、审美性及景观性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以始宁墅的农业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始宁墅中经济作物、动植物以及其景观形态进行的列表总结,对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季节、不同管理方法下形成的景观形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探讨了始宁墅中庄园经济、行田,与农业景观的关系,以及始宁墅中农业景观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宁墅 谢灵运 农业景观 庄园 景观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山水文化的分支
9
作者 吕新峰 吕蔚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82-85,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促使山水文学真正确立,并形成了三个分支,其一是以隐逸文化为基础的田园诗歌;其二是以旅游文化为基础的山水诗歌;其三则是以贵族文化为基础的别业文化。这三个分支共同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渊源。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水文化 隐逸文化 别业文化 陶渊明 谢灵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灵运诗中的身体意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明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7-131,共5页
谢灵运不少描写山水的诗歌,向被称作山水诗;因为在他的这些诗歌中,山水成为了审美的主要对象。然而,除了山水之外,谢灵运对自己身体的描述,也是其诗审美的重要对象。尤其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流连,其诗除了写山水景色之外,也涉及作者行旅与... 谢灵运不少描写山水的诗歌,向被称作山水诗;因为在他的这些诗歌中,山水成为了审美的主要对象。然而,除了山水之外,谢灵运对自己身体的描述,也是其诗审美的重要对象。尤其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流连,其诗除了写山水景色之外,也涉及作者行旅与游览的姿态和动作。甚至在有些诗作中,谢灵运对自己寓目身观的行姿描写,比对山水自然的描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山水诗 寓目身观 身体意识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旨再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威山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是一组无论从创作时间、文体风格还是诗歌主旨上都饱受争议的拟作。该诗并非模拟历史上不曾记载过的《邺中集》,而是谢灵运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力,以魏太子与建安诸子的宴集及作品为原型所拟构的一场空前绝后的...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是一组无论从创作时间、文体风格还是诗歌主旨上都饱受争议的拟作。该诗并非模拟历史上不曾记载过的《邺中集》,而是谢灵运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力,以魏太子与建安诸子的宴集及作品为原型所拟构的一场空前绝后的完美盛宴,是谢灵运元嘉五年政治理想破灭后的寄托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 拟构作品 寄托之作 邺中宴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人“扬陶抑谢”之“自然”观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金水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39,共15页
陶渊明、谢灵运之诗名,在中国诗歌史上熠熠相照、争辉千年。观其接受历程,颉颃当中还存易位,而宋代正是变之关捩。宋前陶、谢接受范型未存轩轾之争,但张力运动中已蓄分庭之势。入宋以来,陶诗更宜宋型文化之孳茂,使得谢灵运降至次要位置... 陶渊明、谢灵运之诗名,在中国诗歌史上熠熠相照、争辉千年。观其接受历程,颉颃当中还存易位,而宋代正是变之关捩。宋前陶、谢接受范型未存轩轾之争,但张力运动中已蓄分庭之势。入宋以来,陶诗更宜宋型文化之孳茂,使得谢灵运降至次要位置。宋代“扬陶抑谢”现象可从“自然”维度进行解读谢灵运修睦“辞巧”与“才性”,而陶渊明融通“辞达”与“平淡”,互映“自然”而致谢落陶起。宋代“扬陶抑谢”现象是“世情变文”规律的昭显,世情与文学之变导致陶谢“自然”接受之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陶抑谢 自然 世情变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