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青山-阿尼玛卿山两侧三叠纪盆地沉积特征及其对布青山-阿尼玛卿洋关闭时限的约束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奋宁 计文化 +6 位作者 辜平阳 李荣社 陈守建 张海军 孟勇 张晨博 查显锋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8,共17页
位于布青山-阿尼玛卿山两侧的共和盆地和巴颜喀拉山盆地,三叠纪时其沉积特征与古特提斯洋的分支洋———布青山-阿尼玛卿山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前人对盆地东部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盆地中-西部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选取共和盆地隆务... 位于布青山-阿尼玛卿山两侧的共和盆地和巴颜喀拉山盆地,三叠纪时其沉积特征与古特提斯洋的分支洋———布青山-阿尼玛卿山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前人对盆地东部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盆地中-西部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选取共和盆地隆务河群和巴颜喀拉山盆地巴颜喀拉山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二者的沉积序列、古流向、沉积物源和原型盆地类型等综合分析研究,结合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探讨布青山-阿尼玛卿洋的闭合时限。研究认为:①共和盆地三叠纪时为弧后盆地,接受不同的物源区,玛沁以北,共和、贵南、泽库、河南以西物源区为东昆仑和柴达木,玛曲以北,共和、贵南、泽库、河南以东物源主要来源于东北部的祁连山,玛沁、玛曲以南物源来源于南部布青山-阿尼玛卿山;②巴颜喀拉盆地三叠纪时为残留洋盆地,主要物源来源于北侧的布青山—阿尼玛卿山;③布青山-阿尼玛卿山地区在三叠系沉积之前已经隆升并成为剥蚀区,为两侧盆地体提供主要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源 三叠纪 共和盆地 巴颜喀拉盆地 布青山-阿尼玛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温度场特征、干热岩成因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林友 李旭峰 +7 位作者 朱贵麟 张盛生 张超 王璜 冯庆达 许文豪 牛兆轩 邓志辉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9-415,共17页
【研究目的】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干热岩体是近年来我国内陆地区深层高温地热探测的重要发现之一,其成因机制一直备受争议,是研究的热点内容。现今热状态是盆地地热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深入理解高温地热分布规律及成藏机理... 【研究目的】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干热岩体是近年来我国内陆地区深层高温地热探测的重要发现之一,其成因机制一直备受争议,是研究的热点内容。现今热状态是盆地地热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深入理解高温地热分布规律及成藏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地球物理探测和钻井测温资料,分析了共和盆地基底结构特征与高温地热分布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初步获取了盆地近东西向二维温度场剖面,在此基础上,评估了干热岩资源潜力并对干热岩成藏要素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丰富,5 km以浅资源量估算为2.48×10^(21) J。盆地温度场东西向存在显著差异,变化规律与盆地基底埋深起伏特征相类似,盆地东北部新街—瓦里关隆起带周缘地区具有较好的地热地质条件。【结论】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共和盆地深部部分熔融持续供热,放射性花岗岩体增温导热,新构造抬升剥蚀释热控热,沉积盖层保温聚热多种因素的影响,共同导致了盆地现今东西向差异明显的温度场特征和干热岩体的成藏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场 干热岩 成因模式 资源潜力评价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共和盆地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恰卜恰深部花岗岩热储时频电磁法探测及干热岩体预测
3
作者 程正璞 魏强 +6 位作者 连晟 张海江 胡文广 米晓利 雷鸣 李戍 于蕾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8-451,共14页
【研究目的】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是国内花岗岩热储型干热岩研究热点区域。本文旨在查明恰卜恰地区盖层厚度和花岗岩基底起伏形态,分析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预测干热岩体的空间分布。【研究方法】本文首次将主要用于深部油气勘探的时... 【研究目的】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是国内花岗岩热储型干热岩研究热点区域。本文旨在查明恰卜恰地区盖层厚度和花岗岩基底起伏形态,分析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预测干热岩体的空间分布。【研究方法】本文首次将主要用于深部油气勘探的时频电磁法应用于干热岩探测,在获取高品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预处理、电性参数提取、约束反演等技术,得到了电阻率反演剖面;采用综合解释技术,结合已有的地质、钻孔、测井及其他物探资料,得到了研究区地层构造、花岗岩体与干热岩体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1)时频电磁法可有效识别10 km以浅地层电性变化特征,时频电磁法电阻率反演剖面整体表现为典型的H型电性特征(次高阻层—低阻层—高阻层),盖层厚度呈东薄西厚,厚900~1400 m;10 km深度范围内,整体上花岗岩电阻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表现为A型电性特征,顶界面埋深呈东浅西深,为-900~-2900 m。(2)结合钻孔测温资料,预测了恰卜恰干热岩体和达连海干热岩体的空间展布特征。【结论】(1)通过对热流传导规律的分析,认为岩体较完整的岩基和岩株是主要的热流汇聚区,最有可能是干热岩体。(2)导致花岗岩体呈深部岩基、中部岩株、浅部岩床的分布特征。(3)花岗岩体内电阻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花岗岩体的完整性,深部岩基、中部岩株较浅部岩床更加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发电 时频电磁法 花岗岩 干热岩 恰卜恰地区 共和盆地 青海省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人工储层示踪试验研究
4
作者 朱贵麟 刘东林 +7 位作者 周殷竹 边超 曹月婷 冯庆达 张林友 许文豪 牛兆轩 邓志辉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6-424,共9页
【研究目的】干热岩是一种清洁、储量巨大的地热资源,从2019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海共和持续实施中国首例干热岩发电并网工程。干热岩储层致密,需压裂形成一定渗透性的连通缝网,形成容纳一定规模换热、导水储层,但高温硬岩人工储... 【研究目的】干热岩是一种清洁、储量巨大的地热资源,从2019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海共和持续实施中国首例干热岩发电并网工程。干热岩储层致密,需压裂形成一定渗透性的连通缝网,形成容纳一定规模换热、导水储层,但高温硬岩人工储层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方法】人工储层的成功建造和井间有效连通是干热岩成功开发的核心,示踪试验是研究上述问题、刻画储层水文地质条件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试采场地为研究对象,选取荧光素钠、溴化钠作为示踪剂,分别在规模压裂改造前后开展示踪试验。【研究结果】规模压裂改造前示踪剂回收率、换热体积等均较低,改造后储层裂缝更复杂,储层连通性更好,示踪剂回收率达到14.14%,裂缝换热体积增大至27倍,裂隙相对均质,有效减少了热突破风险。【结论】示踪实验可以定量化评价干热岩人工储层压裂改造效果,研究成果对于干热岩示踪试验的开展和高温硬岩热储的科学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示踪试验 压裂改造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共和盆地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北缘当家寺岩体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5
作者 李伟 段丰浩 +4 位作者 支倩 彭南赫 王盼龙 王芊 彭建兵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98,共23页
青海共和盆地周缘广泛发育晚二叠世—三叠纪岩浆岩,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与宗务隆洋俯冲-碰撞过程密切相关。以龙羊峡水库北侧当家寺岩体中新发现的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包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岩相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 青海共和盆地周缘广泛发育晚二叠世—三叠纪岩浆岩,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与宗务隆洋俯冲-碰撞过程密切相关。以龙羊峡水库北侧当家寺岩体中新发现的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包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岩相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5.8±1.3)Ma;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质量分数(65.9%~71.1%)和Mg^(#)值(44.6~49.6),富集Rb、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中等Eu负异常(0.46~0.73)等特征;微量元素特征和矿物不平衡结构(环斑长石、长石熔蚀现象和角闪石包裹斜长石)表明,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主要源自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伴有幔源组分参与;闪长质包体呈不规则椭球状,发育淬冷边和针状磷灰石,具有更低的SiO_(2)质量分数(61.9%~63.4%)、更高的Mg^(#)值(57.4~59.4)和更平坦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暗示当家寺岩体环斑结构花岗闪长岩和闪长质包体是幔源高温岩浆与下地壳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产生的长英质岩浆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共和盆地北缘中三叠世岩浆活动与宗务隆洋南向俯冲诱发的幔源岩浆底侵和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花岗闪长岩 岩石成因 中三叠世 岩浆混合 共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共和-玉树高速公路沿线热融滑塌发育规律与易发性评价
6
作者 黄逢春 吴兵 +6 位作者 陈冠 孟兴民 张毅 金佳成 程冬林 刘旺财 马开启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9-468,共10页
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调查和机器学习方法,清查共和-玉树高速公路沿线热融滑塌(TS)的分布,得到区域TS的易发性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发育TS 408处,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河卡山、温泉乡、野牛沟附近、清水河和结古镇周边,沿公... 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调查和机器学习方法,清查共和-玉树高速公路沿线热融滑塌(TS)的分布,得到区域TS的易发性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发育TS 408处,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河卡山、温泉乡、野牛沟附近、清水河和结古镇周边,沿公路两侧有少量TS分布.TS更多发育在较为软弱的沉积、变质岩分布的阴坡凹形坡处,距断层距离越近分布越多,主要发育的坡度为10°~20°,海拔为4300~4700 m.选取14个评价因子,基于机器学习对高速公路沿线TS进行易发性评价,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将区内TS的易发性等级分为极低、低、中、高和极高5个等级,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81.3%、6.5%、4.1%、3.7%和4.4%.定量评估不同因子对区内TS的贡献程度,其中降雨的影响最大,地形曲率等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融滑塌 发育规律 易发性评价 共和-玉树高速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GR2井现今地应力特征及断层稳定性分析
7
作者 陈东方 杨跃辉 +5 位作者 牛兆轩 王红伟 金显鹏 李振宇 吴海东 刘东林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437,共13页
【研究目的】地应力大小和方向是干热岩开发中井位部署、压裂设计和储层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基础数据,研究储层应力状态对干热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根据区域地质构造演化、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节理裂隙统计、原地应力实... 【研究目的】地应力大小和方向是干热岩开发中井位部署、压裂设计和储层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基础数据,研究储层应力状态对干热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根据区域地质构造演化、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节理裂隙统计、原地应力实测数据分析了共和盆地区域应力场的特征,结合共和GR2地热井储层构造、地层岩性特点建立三维模型,利用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本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获取了共和盆地GR2井的三维地应力数据,探讨了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干热岩注水开发与断层稳定性。【研究结果】①模拟所得地应力分布与理论值吻合,满足初始位移精度要求,最终预估了井中地应力场分布特征;②在500~4500 m深度范围内,三向主应力总体表现为σv>σH>σh,表明该区域应力结构有利于正断层活动;③青海共和盆地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整体上呈北东(NE)向挤压变形作用为主,有利于花岗岩岩体具有低的流体渗透率、低的热流传导。④在统一的区域地应力场作用下,研究区3900~4500 m干热岩注水开发过程中,当地面持续注入压力达到或超过约19.9 MPa时,可能引起场区内断层的滑动失稳,导致中小地震的发生,在干热岩开发利用中需注意防范。【结论】研究结果对共和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及干热岩安全开发利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开发 地应力 三维数值模拟 断层活动性 地质调查工程 共和盆地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岩储层裂缝扩展及采热一体化数值模型
8
作者 考佳玮 杨康 +1 位作者 谭鹏 陈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5-586,共12页
为准确评价干热岩储层压裂及其注采热效果,本文建立了一种流-固-热耦合的干热岩水力裂缝扩展数值模型,可以模拟干热岩复杂压裂裂缝形态,并进行注采热分析。以青海省共和盆地干热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地质力学参数特征建立了2个算例,并开... 为准确评价干热岩储层压裂及其注采热效果,本文建立了一种流-固-热耦合的干热岩水力裂缝扩展数值模型,可以模拟干热岩复杂压裂裂缝形态,并进行注采热分析。以青海省共和盆地干热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地质力学参数特征建立了2个算例,并开展了干热岩多井压裂及采热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干热岩起裂裂缝受非均匀应力场扰动呈体积裂缝特征,水力裂缝遇天然裂缝可激活并形成复杂裂缝形态;多井间压裂裂缝可通过天然裂缝连通,为注采热提供超过95%的流动换热通道;注采热时,流体主要沿着贯通裂缝流动,形成换热优势通道,导致注采热初期出口温度降幅较大,在前3 a,出口水温下降幅度达30~50℃,后期降速趋于平缓;提升压裂裂缝复杂性可增大有效换热面积,配合以合理的井位及注采参数提升换热效果,实现干热岩的高效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水力裂缝扩展 天然裂缝 采热 流-固-热耦合 非连续离散裂缝模型 换热 青海共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东北部花岗岩型干热岩井下裂缝系统及其构造成因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振宇 何碧竹 +5 位作者 贠晓瑞 蔡志慧 张盛生 刘若涵 马绪宣 陈希节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64-3983,共20页
花岗岩型干热岩中的先存天然裂缝系统是影响地热能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识别对于地热资源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由于花岗岩类具有高强度和低孔隙度,裂缝系统往往成为干热岩地热开采中热流体的主要渗流通道及储集空间,储层裂缝系统的表... 花岗岩型干热岩中的先存天然裂缝系统是影响地热能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识别对于地热资源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由于花岗岩类具有高强度和低孔隙度,裂缝系统往往成为干热岩地热开采中热流体的主要渗流通道及储集空间,储层裂缝系统的表征一直是干热岩有效开发利用的关键,也是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开采示范工程遇到的难题。本文采用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方法,以共和盆地东北部DR3和DR8全井段连续取心井、GR1和GR2分段取心井的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先存裂缝系统的观察识别和测井、地震资料响应研究,明确了深部埋藏区花岗岩型干热岩天然裂缝系统发育特征,探讨了构造作用对裂缝系统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岩心裂缝类型和空间展布特征的详细解剖,发现研究区井下裂缝系统主要由单缝、网状缝和破碎带组成。单缝大多为剪切缝,少量拉张缝,单缝的产状受临近断层和裂隙的控制;网状缝多伴随破碎带;破碎带明显受断裂及较大规模隐伏裂隙控制。岩石岩性对裂缝发育程度有一定影响,在相同背景下,抗剪强度较低的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较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更易产生破碎带及网状缝。通过连续取心与多种常规测井方法对比分析,声波测井对于花岗岩类裂缝响应较为明显,不同深度裂缝发育带声波时差值随着深度及破裂程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干热岩裂缝系统的形成与研究区多期区域构造活动有关,大量不同角度剪切缝的存在也反映了多期裂缝形成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过多次偏转。多尺度、多方法花岗岩型干热岩的先存裂缝系统识别,可为后续的储层改造及规模化地热能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存裂缝系统 钻井岩心 声波测井 构造作用 干热岩地热能 共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地应力测量及其储层压裂改造意义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家鼎 张重远 +7 位作者 张浩 白金朋 张士安 张盛生 秦向辉 孙东生 何满潮 吴满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144,共15页
近年来,我国在干热岩资源勘查和钻井技术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对于高温干热岩压裂技术的基础研究还较薄弱。对于增强型地热系统,一般采用水力压裂的方式向干热岩储层注入高压流体使储层中的天然裂隙扩展延伸,从而达到增大储层渗透性... 近年来,我国在干热岩资源勘查和钻井技术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对于高温干热岩压裂技术的基础研究还较薄弱。对于增强型地热系统,一般采用水力压裂的方式向干热岩储层注入高压流体使储层中的天然裂隙扩展延伸,从而达到增大储层渗透性和热交换面积的目的。因此,可靠的地应力数据对指导干热岩储层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青海共和干热岩试采工程为例,首先,结合滞弹性应变恢复法(ASR)、直径变形分析法(DCDA)、岩心饼化法和成像测井法获得场区详细的地应力数据;其次,讨论了地应力状态对干热岩储层开发的影响;最后,为了评价现今应力状态下储层压裂改造的效果,利用离散裂隙网格(DFN)方法建立了水力压裂区的三维裂隙地质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每个裂隙的滑动趋势(T_(s))和膨胀趋势(T_(d)),并分析了在不同的注水压力下裂隙的活动性。研究表明:(1)共和干热岩场区花岗岩储层范围(3500~4000 m)内主要发育逆断层型地应力状态,总体以水平挤压应力为主导;(2)在3500~4000 m深度水平最大主应力的平均方向为39.35°±14.23°,整体上呈NE向,这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NE方向推挤运动有关;(3)适合共和干热岩场区的注水改造压力为46~55 MPa,且裂隙剪切活化后多为张开裂隙(高膨胀趋势),有利于增加热交换的面积,提高干热岩的开采效率;(4)地应力实测结果和微地震监测结果显示,天然裂隙在水力压裂下除了水平方向上的扩展外还有垂直方向上的扩展,最终形成水平垂直裂隙网络。本文研究成果也可为我国未来的干热岩地应力测量及其在开发评价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共和 干热岩 地应力测量 水力压裂 储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内幕储层温度预测技术及效果——以共和盆地干热岩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德双 郭增虎 +2 位作者 汪关妹 唐美珍 王冬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1-590,共10页
青海省共和盆地印支期花岗岩是有利的干热岩资源,但花岗岩内幕地震反射杂乱、非均质性强,目前基于地震资料的温度预测方法少见,制约了干热岩资源的开发。为此,提出花岗岩内幕储层温度预测技术。重构不同频段地震数据,优选花岗岩内幕横... 青海省共和盆地印支期花岗岩是有利的干热岩资源,但花岗岩内幕地震反射杂乱、非均质性强,目前基于地震资料的温度预测方法少见,制约了干热岩资源的开发。为此,提出花岗岩内幕储层温度预测技术。重构不同频段地震数据,优选花岗岩内幕横向反射连续性好的优势频带(10~20 Hz)数据开展构造解释,并结合地层岩性、电性纵向变化特征,将花岗岩内幕纵向分为四层;依据实验室结果,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温度与地震速度的关系,然后开展高精度纵波速度反演,从而预测温度空间变化规律。该方法在共和盆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为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优势频带 温度预测 共和盆地 花岗岩内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深部构造格架及其对干热岩热源的影响
12
作者 刘生荣 罗新刚 +3 位作者 辜平阳 唐小平 杨尚倍 何雷宇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41,共12页
干热型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地热资源形式,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型清洁能源。青海省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地质活动丰富,为干热岩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共和盆地构造格架与干热岩成热模式,对地热资源勘探具... 干热型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地热资源形式,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型清洁能源。青海省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地质活动丰富,为干热岩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共和盆地构造格架与干热岩成热模式,对地热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重力异常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技术(NVDR-THDR)和重磁异常融合方法划分了共和盆地的断裂构造格架,共识别深大断裂20条,有9条是前人未识别断裂。其中,F1-15推断断裂作为共和盆地东西分界断裂,对共和盆地干热岩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超低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及重力异常归一化总梯度的反演结果显示,共和盆地地幔物质向上运移并加热和侵蚀岩石圈底部,导致岩石圈底部发生熔融减薄。盆地东部和西部均存在自青海南山及贵南南山向盆地的逆冲推覆构造,但深部地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盆地西部地质体挤压变形程度强于盆地东部,西部盆地深部地质体密度结构呈“八”字型特征,表现为压陷盆地的特征,断裂发育较少;而东部盆地大量发育深大断裂,为深部的热源物质和热量提供了传输通道。因此,认为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以地幔热流传导供热和壳内部分熔融层供热为主,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为辅,盆地东部相较于西部更具备干热岩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干热岩 断裂构造 地幔热流传导 熔融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Hf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启示
13
作者 艾尼卡尔·艾克帕尔 陈岳龙 +1 位作者 梁乾坤 康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4-1020,共17页
为揭示青海共和盆地沉积源区构造活动和地壳演化历史,应用LA-MC-ICP-MS技术,对共和盆地曲什安河与西河河漫滩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得出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分为5组:309~172 Ma、471~368 Ma、943~737 Ma、236... 为揭示青海共和盆地沉积源区构造活动和地壳演化历史,应用LA-MC-ICP-MS技术,对共和盆地曲什安河与西河河漫滩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得出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分为5组:309~172 Ma、471~368 Ma、943~737 Ma、2368~1698 Ma、2543~2453 Ma。结合研究区构造-岩浆事件得出,曲什安河与西河河漫滩碎屑沉积物是西秦岭地块在不同时期提供的结果。碎屑锆石U-Pb年龄存在2个主要峰值,约236 Ma和约403 Ma,反映了古特提斯洋和原特提斯洋在不同部分的俯冲导致陆块碰撞,形成强烈岩浆事件的地质记录,碰撞后伸展阶段出现裂谷和新生洋盆。Hf同位素组成特征揭示,源区地壳在2.7~1.3 Ga经历了主要增生期,形成现今地壳的84%。ε_(Hf)(t)值为-14.7~+15.0,Hf亏损模式年龄在3.6~0.24Ga范围内,表明源区基底存在古太古代古老地壳物质。约0.5 Ga以来,地壳增长以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为主,并在0.28 Ga左右地壳停止了生长。依据前人公式计算了曲什安河与西河河漫滩碎屑沉积物物源区各时期的重熔/增生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碎屑锆石 U-Pb年龄 LU-HF同位素 大陆地壳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地热地质特征 被引量:83
14
作者 张森琦 严维德 +10 位作者 黎敦朋 贾小丰 张盛生 李胜涛 付雷 吴海东 曾昭发 李志伟 穆建强 程正璞 胡丽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7-1102,共16页
基于地热地质、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成果等布孔依据,实施的GR1干热岩勘探孔位于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中南部,是迄今我国钻遇地层温度最高的干热岩勘探孔,为我国首个EGS示范工程与科研试验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GR1孔测温结果表明,2500 m深... 基于地热地质、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成果等布孔依据,实施的GR1干热岩勘探孔位于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中南部,是迄今我国钻遇地层温度最高的干热岩勘探孔,为我国首个EGS示范工程与科研试验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GR1孔测温结果表明,2500 m深处温度为150℃,进入干热岩段;终孔深度3705 m处的井底温度为236℃。2500~3705 m井段平均地温梯度为71.4℃/km,高于另3眼干热岩勘探孔;2800~3705 m井段地温梯度大于80℃/km,属中等品质以上干热岩。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与4眼干热岩勘探孔钻探结果表明,该干热岩体埋深2104.31~2500 m,面积246.90 km^2;干热岩资源评价结果表明,3~5 km深度范围,100年内的潜在发电装机容量为3805.74 MW,以2%的采收率计,装机容量为76.11 MW;3~6 km潜在装机容量为7788.26 MW,以2%的采收率计,装机容量为155.77MW;3~7 km潜在装机容量为13639.25 MW,以2%的采收率计,装机容量为272.79 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干热岩 地温梯度 地热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因素定量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杨世琦 高旺盛 +1 位作者 隋鹏 陈源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181-3187,共7页
共和盆黄河上游土地沙漠化严重地区,导致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还直接威胁龙羊峡水库的正常运转。土地沙漠化面积逐年扩大,严重沙漠化面积以年均0.12万hm2的速度扩展,每年进入龙羊峡水库的流沙量以达313万m3,导致许多牧民搬迁和无... 共和盆黄河上游土地沙漠化严重地区,导致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还直接威胁龙羊峡水库的正常运转。土地沙漠化面积逐年扩大,严重沙漠化面积以年均0.12万hm2的速度扩展,每年进入龙羊峡水库的流沙量以达313万m3,导致许多牧民搬迁和无家可归。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共和盆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问题。选取青海共和盆地从1953到2004年共52a的农牧业人口数量、牲畜数量、耕地面积、降水量和大风日数5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借用功效原理、主成分分析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构建了评价模型,研究了它们与土地沙漠化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农牧业人口数量、牲畜数量和耕地面积的增加引起的,权重上分别占到0.4412、0.2582和0.1470,影响系数随时间不断提高,引起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系数在1994年以前由0增加到0.8105,呈现上升趋势,以后又逐渐下降至2004年的0.7069;降雨量和大风日数对土地沙漠化影响次要的,权重系数只有0.1118和0.0418,影响系数表现为一种不规则的周期性变化,自然因素综合影响系数呈现平稳发展趋势,变化范围在0.0102与0.1381之间。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系数的变化1994年以前从0.0652增加到0.8974,年均增长1.6%,以后逐年下降至0.7813,年均降低1.2%;同时在综合影响系数的变化趋势线上反映出从1956年以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始超过自然因素,成为影响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的主体因素,1994年达到最高值,以后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从20世纪末开始由于退耕还草生态项目的实施,社会因素有了较为明显的降低,但仍然高于自然因素的作用,因此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关键与重点是降低人为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力,应该实施土地沙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土地 沙漠化 因素 定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期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9
16
作者 张宏飞 陈岳龙 +3 位作者 徐旺春 刘荣 袁洪林 柳小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910-2922,共13页
本文对青海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期黑马河岩体、温泉岩体、大河坝岩体和同仁岩体花岗闪长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 Pb-Sr-Nd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并对黑马河岩体和温泉岩体进行皓石 U-Pb LA-ICP-MS 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 黑马河岩体... 本文对青海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期黑马河岩体、温泉岩体、大河坝岩体和同仁岩体花岗闪长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 Pb-Sr-Nd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并对黑马河岩体和温泉岩体进行皓石 U-Pb LA-ICP-MS 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 黑马河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35±2Ma,属印支早期,而温泉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18±2Ma,属印支晚期。这些印支期花岗闪长岩的 SiO_2=63.34~68.06%,K_2O/Na_2O=0.82~1.36,岩石均为准铝质(A/CNK=0.9~1.0),并属中钾到高钾钙碱性岩系。它们总体上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有着极为相似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La/Yb)_N 值主要介于10~15之间,存在微弱到中等程度的负 Eu 异常(Eu/Eu~*=0.5~0.8)。岩石初始 Sr 同位素比值 I_(Sr)=0.70701-0.70952,ε_(Nd)(t)=-3.8到-8.4,指示它们的岩浆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这些岩石以高放射成因 Pb 同位素组成为特征,其全岩初始 Pb同位素比值为:(^(206)Pb/^(204)Pb)_t=18.068~18.748、(^(207)Pb/^(204)Pb)_t=15.591~15.649、(^(208)Pb/^(204)Pb)_t=38.167~38.554。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原岩为下地壳变玄武岩类,并且这类原岩可能派生于元古宙富集地幔,但在不同区段,下地壳变玄武岩类存在着一定程度化学组成的不均一性。根据花岗岩类对深部地壳物质的地球化学示踪及其区域对比,共和盆地周缘的西秦岭、柴达木(包括东昆仑)和欧龙布鲁克块体具有统一的地壳基底组成,并具有扬子型块体的构造属性。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早期花岗岩类(以黑马河岩体为代表)可能形成于俯冲陆壳断离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而印支晚期花岗岩类(以温泉岩体为代表)形成于中央造山带在地壳加厚作用后岩石圈拆沉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岩石成因 构造属性 地球动力学 共和盆地 青海 中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花石峡三叠纪碎屑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17
作者 陈岳龙 周建 +2 位作者 皮桥辉 王忠 李大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1-174,共14页
通过对青海共和—花石峡出露的三叠纪碎屑沉积岩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年龄的系统研究,揭示这些碎屑沉积岩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砂岩,源区岩石是在岛弧构造环境与随后的碰撞过程中被抬升到地表后接受剥蚀的镁铁质及其变质深... 通过对青海共和—花石峡出露的三叠纪碎屑沉积岩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年龄的系统研究,揭示这些碎屑沉积岩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砂岩,源区岩石是在岛弧构造环境与随后的碰撞过程中被抬升到地表后接受剥蚀的镁铁质及其变质深熔产物、古老基底物质及其深熔产物及花岗岩类。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平均为1.75Ga,与祁连、柴达木、东昆仑基底平均的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是一致的,均类似于扬子克拉通,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块体构造属性,均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后拼合到欧亚大陆。碎屑锆石U-Pb年龄存在于400~500Ma、250~300Ma两个主要峰与次要的750~1000Ma新元古代峰,反映了祁连、柴达木、东昆仑古生代与早中生代及新元古代重要的构造岩浆作用期,还测得一些>1000Ma到2700Ma的反映祁连、柴达木、东昆仑基底形成年龄。锆石Hf同位素揭示源区地壳增生主要发生于1.7~2.5Ga、2.8~3.6Ga、1.0~1.7Ga三个年龄范围,大部分锆石可能是古老基底与新元古代增生地壳变质深熔混合产物,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锆石含有更多的古生代增生地壳组分。西秦岭与共和盆地的三叠系在物源上并没有沟通,三叠纪时西秦岭相对于祁连、柴达木、东昆仑应处于相对较低的地形条件,但仍阻挡两个沉积盆地的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三叠纪 碎屑沉积岩 沉积物源 构造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光伏电站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微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50
18
作者 殷代英 马鹿 +4 位作者 屈建军 赵素平 余晔 谭立海 肖建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3期15-21,共7页
[目的]揭示光伏电站内外局地小气候的差异,评估大型光伏电站的布设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小气候的影响。[方法]利用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通过对比对照点和光伏电站内观测点观测得到的基本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辐射)和土壤... [目的]揭示光伏电站内外局地小气候的差异,评估大型光伏电站的布设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小气候的影响。[方法]利用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通过对比对照点和光伏电站内观测点观测得到的基本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辐射)和土壤温湿度评估大型光伏电站的布设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小气候的影响。[结果]光伏电站的布设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相对湿度增加3.93%,这种影响在较干日和夜间表现的更明显。在布设光伏电站后风向由原来的东北风转为以东风为主,光伏电站的布设使得局地风向更加单一。对于风速而言,在布设光伏电站后大风速出现的比例显著降低。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风速减小了53.92%。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10,20,40cm平均土壤温度分别降低17.20%,16.75%和16.09%,对浅层的影响大于深层。光伏电站对共和盆地荒漠区10cm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其他要素更显著,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10cm平均土壤湿度增加了71.61%。[结论]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的湿度增加;风向变得单一,风速减小;土壤温度降低和土壤湿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共和盆地 荒漠区 微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昆结合区两期基性岩墙群^(40)Ar/^(39)Ar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6
19
作者 孙延贵 张国伟 +2 位作者 王瑾 詹发余 张智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71,共7页
秦昆(秦岭-昆仑)结合区在不同地质背景基础上于柴达木东缘次级造山带南东段的拉龙洼和满丈岗地区发育了两期基性岩墙群,^(40)Ar/^(39)Ar定年结果分别为393.5Ma和197.5Ma,它们分别代表着东古特提斯洋北支及其北侧秦昆间共和坳拉谷的初始... 秦昆(秦岭-昆仑)结合区在不同地质背景基础上于柴达木东缘次级造山带南东段的拉龙洼和满丈岗地区发育了两期基性岩墙群,^(40)Ar/^(39)Ar定年结果分别为393.5Ma和197.5Ma,它们分别代表着东古特提斯洋北支及其北侧秦昆间共和坳拉谷的初始伸展离散和这一构造系统封闭碰撞造山后的伸展垮塌构造岩浆事件。结合区域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晚古生代中晚期东昆南-阿尼玛卿和阿尼玛卿-文县-勉略两支裂谷发育成相互沟通的东古特提斯洋北支时,苦海-赛什塘一支发生“夭折”而形成共和坳拉谷,这一构造系统于三叠纪晚期各区段几乎是同时发生收缩、闭合、碰撞造山,东昆南-阿尼玛卿-文县-勉略有限洋盆的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形成统一的秦昆造山带,共和坳拉谷的封闭使西秦岭与东昆仑完成了侧向间的衔接。本文的研究给这一秦昆衔接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了时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 ^40Ar/^39Ar定年 古生代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界限温度初终日和积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3
20
作者 赵恒和 郭连云 +2 位作者 赵年武 苏芬 周秉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7-211,共5页
利用青海省共和盆地海南州气象台1953—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以5d滑动平均法确定稳定通过≥0℃、≥3℃、≥5℃、≥10℃初、终日,求算初终日间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析界限温度初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变化,应用Pearson函数求... 利用青海省共和盆地海南州气象台1953—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以5d滑动平均法确定稳定通过≥0℃、≥3℃、≥5℃、≥10℃初、终日,求算初终日间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析界限温度初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变化,应用Pearson函数求算界限温度初终日、初终日期间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共和盆地各级界限温度初日均呈提前趋势,终日均呈推后趋势,初终日间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均表现为增大趋势;各界限温度初日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终日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初终日间持续日数呈正相关,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与年平均气温极显著相关;若年平均气温升高1℃,则各界限温度初日提前3~6d,终日推迟3~4d,各界限温度期间的持续日数延长6~10d,活动积温增加165~190℃,有效积温增加164~1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限温度初终日 活动积温 年平均气温 共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