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0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fractur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 case study of Lower Ordovician mid-assemblage Formations in central Ordos Bas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ZHAO Zi-long ZHAO Jing-zhou +2 位作者 REN Hai-jiao LI Jun WU Wei-t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766-2784,共19页
The lower Ordovician mid-assemblage Formations in the central Ordos Basin of China host prolific gas resources,and most hydrocarbon reserves are stored in naturally-fractured reservoirs.Thus,fracture pathway systems m... The lower Ordovician mid-assemblage Formations in the central Ordos Basin of China host prolific gas resources,and most hydrocarbon reserves are stored in naturally-fractured reservoirs.Thus,fracture pathway systems ma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servoir performance.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re-and laboratory-based characterization of fractures.Through the developmental degrees,extended scale,output state and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fractur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distinct fracture types:1)nearly vertical fractures,2)oblique fractures,and 3)horizontal fractures.Based on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eservoir space,the main geologic setting of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and the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type 1 is mainly driven by the tectonic formation mechanism,and type 3 and parts of low-angle fractures in type 2 are induced by the diagenetic formation mechanism.While recovered paleopressure for methane-rich aqueous inclusions trapped in fracture-filling cement indicates that the fracture opening and growth are consistent with gas maturation and charge and such high-angle fractures in type 2 are caused by the compound formation mechanism.The fractures to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ay play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servoir porosity.Furthermore,connected fractures,dissolved pores and cavities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three-dimensional pore-cave-fracture network pathway systems,with faults serving as the dominant charge pathways of highly pressurized gas in the study area.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rotracted growth of a pervasive fracture system is not only the consequence of various formation mechanisms but also intrinsic to quasi-continuous accumulation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racterization of fracture formation mechanism quasi-continuous accumulation ordovician mid-assemblage formations Ordos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Fluorite in Ordovician, Central Uplift of Tarim Basin
2
作者 WANG Zhenyu ZHANG Yunfeng +1 位作者 MAO Jian ZHU Bo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06-106,共1页
Based on analysisof karst fracture-vuggy filling mineralogy and geochemical fluorite in hercynian, this paper make further research about form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fluorite in central uplift of Tarim Basin. It is ... Based on analysisof karst fracture-vuggy filling mineralogy and geochemical fluorite in hercynian, this paper make further research about form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fluorite in central uplift of Tarim Basin. It is point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ercynian fracture-vuggy and filling succession of fracture-cave mineral w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ingling of low-temperature magma hydrotherm and the brine of upper strata. There are overlap or associate relations between generate of fluorite and buried dissolution or oil-gas migration. It was volume decreased 26.4% after calcite metasomatic by fluorite, this reaction made fluorite engender plentiful intergranular space. It’s created appreciable reservoir space. At same time, hydrotherm carried by fluorite generating could erode adjacent rock though fracture or fissure, forming irregular fracture-cave system, and also accompanied with hydrocarbon migration. The time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happened in late hercynian-indosinian is inosculates with the sedimentation time such as fluorite and several hydrothermal mine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ORITE formation mechanis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rdovician CENTRAL uplift of TARIM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页岩气赋存条件与聚集模式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玉满 黄正良 +1 位作者 马占荣 陈如彪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43,共19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中国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赋存条件和富气特征尚未被勘探界充分认识。依据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和地震等基础资料,通过对李105井、忠平1井等重点井解剖和区域地质分析,探索揭示乌拉力克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中国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赋存条件和富气特征尚未被勘探界充分认识。依据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和地震等基础资料,通过对李105井、忠平1井等重点井解剖和区域地质分析,探索揭示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富集条件和聚集模式。斜坡相环境控制形成有利生储盖组合,下段发育深水斜坡相硅质页岩、钙质硅质混合页岩和黏土质硅质混合页岩,形成主力烃源岩和储层,上段发育浅水斜坡相黏土质页岩、钙质泥岩或泥灰岩,构成良好封盖层;地球化学指标达到中—好烃源岩标准,以自生油型裂解气为主,气源条件较好;储层段普遍具有高脆性特征,脆性指数平均为51.6%;储集空间以基质孔隙和顺层裂缝系统为主,总孔隙度平均为4.7%,裂缝孔隙度平均高达1.8%(占比超过38%);顶板封盖性总体较好,在中段和南段为黏土质页岩封盖,在北段为泥灰岩封盖;页岩气赋存以游离气为主,占比超过64%。综合分析认为,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富集受下段高脆性页岩稳定分布、气源条件、构造背景和裂缝发育程度、上段良好的封盖层等四大要素控制,裂缝发育期主体为早白垩世中期至今,与生气高峰期同步;存在两种主要页岩气聚集模式,南段主体为受构造控制的裂缝型页岩气藏,以反倾断层遮挡形成的断鼻、断背斜聚集为主,北段为混合型页岩气藏,以大面积连续性聚集为主;乌拉力克组具有良好勘探前景,南段和北段为现实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北缘 奥陶系 乌拉力克组 页岩气 赋存条件 聚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页岩物源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以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4
作者 祁灵 施振生 +5 位作者 王红岩 周天琪 李贵中 赵萌 程辉 程自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7,共16页
黑色页岩物源研究有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和矿物学方法等。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利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判别沉积物搬运-沉积过程、母岩性质和构造背景特征,矿物学方法则通过矿物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识别源区位置及其搬运路径。目前,黑... 黑色页岩物源研究有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和矿物学方法等。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利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判别沉积物搬运-沉积过程、母岩性质和构造背景特征,矿物学方法则通过矿物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识别源区位置及其搬运路径。目前,黑色页岩物源分析仅能指出潜在物源区性质,而源区具体位置、源区分布范围以及沉积物搬运路径尚未明确。以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例,系统分析其物源特征:①通过主成分分析识别出活动性元素(Si,Al,Ca,Fe,Ba,Ta,Th和Zr)和不活动性元素(Ti,P,Na,Mn,Yb,Lu和Tm)。②源岩成分成熟度整体偏低,经历了低-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沉积分选作用和再循环作用对源岩元素特征影响微弱。③母岩主要为长英质火成岩,源区构造背景以碰撞环境为主,部分来源裂谷环境。④沉积物物源以黔中-雪峰古隆起为主,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次之。其中宜203井区、长宁地区、泸州地区以及川南东北地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黔中-雪峰隆起,威远地区的威207井附近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物源分析中影响沉积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矿物组分含量分布的因素多,需结合稳定同位素、高分辨率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多指标、多学科交叉研究,大数据分析手段才能全面了解黑色页岩的物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元素地球化学 黑色页岩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川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地区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特征与成因分析
5
作者 徐勤琪 彭军 +3 位作者 何成其 夏金刚 刘瑞 黄苇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5-819,共15页
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是塔河油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明确白云岩的沉积特征、成因机理对塔河油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塔河油田下奥陶统蓬... 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是塔河油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明确白云岩的沉积特征、成因机理对塔河油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塔河油田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晶粒白云岩为主,残余颗粒白云岩次之。泥—微晶白云石以他形为主,粉—中晶多呈半自形—自形,中—粗晶以异形为主;残余颗粒白云岩以粉—细晶为主,可见残余内碎屑结构。(2)阴极发光显示:泥—微晶呈暗淡蓝紫或暗褐色光;粉晶为暗淡紫红色;细—中晶具紫色核心、橙红色亮边环带结构;中—粗晶呈紫红与明亮棕红色环带发光。(3)泥—微晶白云岩主要为重稀土富集,δ^(18)O值波动大,^(87)Sr/^(86)Sr值接近早奥陶世海水值,指示高盐度蒸发海水的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残余颗粒白云岩主要为残余内碎屑结构,属埋藏云化成因;粉晶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与同期泥晶灰岩类似,重稀土富集,δ^(18) O值跨度较大,^(87)Sr/^(86)Sr值部分高于同期海水锶同位素值,为浅—中埋藏云化叠加热液改造的产物;中—粗晶白云岩轻稀土相对富集,δ^(18) O值偏负,^(87)Sr/^(86)Sr值高于同期海水值,属碎屑岩层热液交代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成因机理 蓬莱坝组 下奥陶统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储层现今地应力方向评价及其扰动力学机制——以川南永川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为例
6
作者 李勇 何建华 +5 位作者 曹峰 邓虎成 王园园 李瑞雪 魏力民 李厂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4,共17页
【研究目的】川南深层页岩储层五峰组—龙马溪组现今地应力方向变化复杂,且局部构造对地应力方向的影响尚不清晰。【研究方法】以川南永川页岩气区块为例,基于古地磁和波速各向异性实验,结合测井、微地震监测以及数值模拟手段评价了应... 【研究目的】川南深层页岩储层五峰组—龙马溪组现今地应力方向变化复杂,且局部构造对地应力方向的影响尚不清晰。【研究方法】以川南永川页岩气区块为例,基于古地磁和波速各向异性实验,结合测井、微地震监测以及数值模拟手段评价了应力方向的分布特征及构造变形影响下的偏转。【研究结果】当应力差异系数大于0.2,横波各向异性系数大于18%时,偶极横波测井解释的准确度显著提高;在高陡地层(>60°),需同时考虑两向差应力和高角度裂缝发育情况对现今地应力方向解释的影响。永川向斜区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为近EW向,背斜核部及断块区方向发生了较大方向的偏移(方向偏差最大为70°±5°)。永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中和面应位于龙一段1~2小层,中和面上下地应力方向变化呈相反趋势,褶皱派生应力介于10~30 MPa,对区域应力的影响不可忽略;随着距断层距离的减少,泊松比(ν)呈增大趋势并使得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结论】最大主应力方向有利于向斜区页岩气的保存,而背斜区的高角度天然裂缝则更易转变为有效裂缝。建议向斜区水平井部署方位为SN-NEE向;背斜区和夹持断块区以NE向为主且采用分层布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储层 五峰组—龙马溪组 地应力方向 扰动机制 油气勘查工程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复杂构造区下古生界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4
7
作者 刘达东 田辉 +7 位作者 范青青 唐梓俊 陈祎 冯霞 杜威 姜振学 赵帅 张子亚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2,共12页
黔北地区下古生界发育多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但区内构造展布复杂、页岩储层品质差异较大,且保存条件认识尚浅,制约了该区页岩气的高效勘探开发。为了深入认识上述因素对区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影响,以黔北地区... 黔北地区下古生界发育多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但区内构造展布复杂、页岩储层品质差异较大,且保存条件认识尚浅,制约了该区页岩气的高效勘探开发。为了深入认识上述因素对区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影响,以黔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和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研究区2套海相页岩的沉积及地球化学特征、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能力特征以及保存条件等,明确了2套海相页岩成藏条件差异,指出了页岩气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以深水陆棚相硅质页岩、碳质页岩为主,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该套页岩分布局限于残留向斜内,热演化程度适中,物性好,有机质孔隙发育;②牛蹄塘组页岩分布范围广,热演化程度高,物性差,储集空间以无机孔为主;③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顶底板条件良好,页岩气富集主要受控于构造变形强度,其中遵义—南川断裂东侧的向斜东翼构造变形较弱,是页岩气勘探有利区;④牛蹄塘组页岩的底板条件整体较差,热演化程度相对适中的古隆起区域、发育硅质岩底板的构造弱变形区是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结论认为,研究成果明确了区内下古生界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并指出了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为盆外复杂构造区页岩气的勘探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此类页岩气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地区 页岩气 复杂构造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牛蹄塘组 成藏条件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中段奥陶系克里摩里组高能滩隐伏构造成藏潜力 被引量:1
8
作者 时保宏 蔺嘉昊 +6 位作者 张涛 王红伟 张雷 魏嘉怡 李涵 刘刚 王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0,共13页
近年来,少数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上古生界石盒子组8段和山西组1段隐伏构造发现了低产天然气。推覆体下盘隐伏构造研究对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最新钻探成果、地震资料、岩石薄片和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了西缘中段... 近年来,少数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上古生界石盒子组8段和山西组1段隐伏构造发现了低产天然气。推覆体下盘隐伏构造研究对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最新钻探成果、地震资料、岩石薄片和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了西缘中段逆冲推覆构造下盘古生界隐伏构造特征,分析了奥陶系克里摩里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勘探潜力,提出了隐伏构造带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受侏罗世—白垩世燕山期自西向东强烈推覆应力作用影响,研究区推覆体下盘地层被动挤压褶皱变形,广泛发育南北向呈排状展布的隐伏构造,隐伏构造圈闭规模较大,断层不发育,封闭性较好。②奥陶系克里摩里组发育缓坡高能滩相储层,主要为中-粗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及裂缝为主,储层孔隙度介于3%~6%,渗透率在(1~8)×10^(-3)µm^(2)。③发育乌拉力克组和克里摩里组2套海相优质烃源岩,干酪根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Ro)在1.50%~1.90%。④天然气垂向和侧向双向供烃,源-储配置关系良好,隐伏构造圈闭形成与烃源岩主生、排烃期匹配性好。低幅度隐伏构造带与高能滩的叠加区是天然气的富集区。初步预测滩相白云岩与隐伏构造叠合有利面积为300 km^(2)。马家滩段烟墩山、惠安堡和马家滩3个隐伏构造带是下一步克里摩里组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滩带 隐伏构造 成藏潜力 乌拉力克组 克里摩里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天然裂缝定量评价及发育主控因素——以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圣贤 夏自强 +7 位作者 李海 王高翔 邱振 刘绍军 张成林 李博 尹美璇 杨立成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225,共14页
【目的】为丰富页岩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评价方法,明确裂缝发育主控因素。【方法】以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通过岩心精细描述、有机地球化学测试、三轴岩石力学实验、测井力学解释等手段,对页岩储层天然裂缝的分类、发育... 【目的】为丰富页岩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评价方法,明确裂缝发育主控因素。【方法】以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通过岩心精细描述、有机地球化学测试、三轴岩石力学实验、测井力学解释等手段,对页岩储层天然裂缝的分类、发育指数评价、控制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研究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天然裂缝发育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异常高压裂缝三大成因类别,可细分为剪切缝、张性缝、顺层滑脱缝、层间页理缝、溶蚀缝、异常高压缝等六种裂缝类型;建立的耦合裂缝线密度—裂缝充填种类—裂缝倾角种类的天然裂缝发育指数(Ffz)评价方法,实现了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表征,明确了构造部位控制区域天然裂缝发育程度:背斜区>斜坡区>向斜区;裂缝发育主控因素综合分析表明,影响泸州地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岩心天然裂缝发育程度的控制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构造作用、岩石力学性质、沉积成岩作用。【结论】相关认识可为海相页岩储层天然裂缝定量评价与差异化压裂工程设计提供借鉴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天然裂缝 发育指数 控制因素 五峰组 龙马溪组 泸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西大安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微观孔隙结构与含气性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馨佩 刘成林 +7 位作者 蒋立伟 冯德浩 邹辰 刘飞 李君军 贺昱搏 董明祥 焦鹏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0-245,共16页
四川盆地渝西大安地区是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的勘探新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控制作用仍不清楚,制约了页岩气勘探进程。基于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及核磁共振实验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 四川盆地渝西大安地区是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的勘探新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控制作用仍不清楚,制约了页岩气勘探进程。基于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及核磁共振实验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五峰组-龙马溪组不同岩相深层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气性差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安地区深层页岩主要发育硅质页岩相、混合硅质页岩相、含黏土硅质页岩相和黏土质/硅质混合质页岩相,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发育晶间孔、溶蚀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可见有机质充填缝、黏土矿物层间缝和构造应力缝。②深层页岩孔隙结构主要为介孔(2~50 nm)和宏孔(>50 nm)。TOC含量增加有利于微孔(<2 nm)和宏孔发育,硅质矿物含量增加促进宏孔发育,黏土矿物含量增加促进介孔发育。③深层页岩含气性与TOC、硅质矿物含量成正相关,宏孔体积增大页岩气含气量增加;高硅质含量的页岩相含气性最好,是深层页岩气富集的有利岩相。④中浅层页岩主要发育微孔和介孔,以吸附气为主。深层页岩主要发育介孔和宏孔,以游离气为主。深层页岩中宏孔的发育有利于游离气的储集,增加了深层页岩的含气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含气性 五峰组-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气 大安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热液活动证据及意义
11
作者 朱逸青 石学文 +6 位作者 杨雪 吴伟 杨雨然 刘佳 李怡 许幻 冉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067-4077,共11页
热液流体活动对盆地中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烃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此,运用大视域拼接扫描电镜、矿物定量分析、X射线衍射、同位素、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阐明了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热液活动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 热液流体活动对盆地中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烃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此,运用大视域拼接扫描电镜、矿物定量分析、X射线衍射、同位素、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阐明了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热液活动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以钡冰长石、方解石、磷灰石、重晶石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和以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为主的金属矿物组合具有典型的热液活动特征;重晶石原位锶同位素比值在0.71976~0.72394,平均值为0.72237;碳酸盐矿物含量异常高,最高达60%。结合前人研究构建了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热液流体活动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识别标志,认为热液流体活动对储集空间具破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流体 黑色页岩 五峰组-龙马溪组 川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页岩成烃演化与保存能力动态评价方法及有利区总有机碳含量下限探讨
12
作者 马中良 崔海骕 +2 位作者 宋振响 王远 何川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8,共12页
中国海相页岩沉积时代老、热演化程度高、保存条件复杂,原有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未考虑页岩成烃演化的动态过程,不能有效地反映页岩气的真实生成能力。为此,基于四川盆地JY2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高演化页岩沉积... 中国海相页岩沉积时代老、热演化程度高、保存条件复杂,原有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未考虑页岩成烃演化的动态过程,不能有效地反映页岩气的真实生成能力。为此,基于四川盆地JY2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高演化页岩沉积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提出了一种针对海相高演化页岩气生成与保存能力动态评价的方法,并通过热模拟实验研究排油效率控制下的页岩生气能力,再采用正反演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排滞的角度对页岩气生成与保存的全过程开展(半)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页岩气有利区的总有机碳含量(TOC)下限。研究结果表明:①正演热模拟实验可以明确干酪根和滞留油对页岩气的生成贡献,可建立不同排油效率下页岩的生气潜力图版;②热模拟实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生油阶段最大排油效率为68.79%,与固体沥青反演计算得到JY2井的平均排油效率66.52%相近;③四川盆地JY2井海相高演化页岩气保存比例为10%~40%,总体上散失了60%~90%;④TOC对页岩气的保存有一定控制作用,残余TOC大于1.50%的页岩散失了60%~80%的天然气,残余TOC小于1.50%的页岩散失了70%~90%的天然气;⑤当页岩气散失效率为70%、排油效率为50%~80%时,有机质成熟度为2.00%的有利区页岩TOC下限为1.77%~3.00%,有机质成熟度为3.00%的有利区页岩TOC下限为0.95%~1.70%。结论认为,海相高热演化阶段的页岩气评价既要重视后期改造页岩气的散失,也要关注早期油的排出,从动态演化角度来确定页岩气有利区的页岩TOC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海相高演化页岩气 模拟实验 排油效率 TOC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台北缘下奥陶统分乡组风暴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3
作者 夏舜 宋金民 +7 位作者 李智武 肖斌 安虹伊 金鑫 王瀚 韩雨樾 邓豪爽 王斌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1102,共12页
【目的】扬子板块中发育有十分丰富的风暴沉积,但对上扬子板块北缘奥陶系风暴岩的发育特征以及该区下奥陶系沉积环境、古海洋条件、古地理和沉积古地貌的研究较为薄弱。【方法】以上扬子地台北缘城口地区厚坪剖面分乡组中发育典型的风... 【目的】扬子板块中发育有十分丰富的风暴沉积,但对上扬子板块北缘奥陶系风暴岩的发育特征以及该区下奥陶系沉积环境、古海洋条件、古地理和沉积古地貌的研究较为薄弱。【方法】以上扬子地台北缘城口地区厚坪剖面分乡组中发育典型的风暴岩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剖面详测和镜下薄片鉴定,研究分乡组风暴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并揭示其地质意义。【结果】城口地区分乡组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底冲刷构造、风暴砾屑层、粒序层理、丘状交错层理等。同时识别出5种风暴沉积序列:序列Ⅰ主要由底冲刷和砾屑层(A)、粒序层(B)和平行层理段(C)组成,主要发育在台地边缘相带;序列Ⅱ由粒序层(B)、平行层理段(C)组成,发育在靠近斜坡的台地边缘相带;序列Ⅲ由底冲刷和砾屑层(A)、粒序层(B)、平行层理(C)和泥质灰岩段(E)组成,主要沉积于台前斜坡相带;序列Ⅳ主要由粒序段(B)和泥质泥晶灰岩段(E)组成,主要沉积在台前斜坡下部;序列Ⅴ由粒序段(B)、丘状层理段(D)和泥质泥晶灰岩段(E)组成,主要发育在深水陆棚相带。风暴岩的发育指示上扬子地台在早奥陶世分乡期位于低纬度地区,城口地区以台缘—斜坡沉积为主,自下而上的沉积环境演化为台地边缘→台前斜坡→深水陆棚。【结论】上扬子地台城口地区分乡组风暴岩的发育表明上扬子地台在奥陶纪处于低纬度赤道附近,沉积环境为台缘带且具备发育大规模台缘滩的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台 四川盆地 风暴岩 分乡组 奥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探意义
14
作者 何帅 马安来 +9 位作者 云露 曹自成 李贤庆 黄诚 张国松 胡松 王铁一 彭威龙 朱志立 崔福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6-260,共15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烃源岩是近期勘探新发现的烃源岩层系,研究恰尔巴克组地球化学特征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有意义。对顺北地区6口钻井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测试,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热演化...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烃源岩是近期勘探新发现的烃源岩层系,研究恰尔巴克组地球化学特征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有意义。对顺北地区6口钻井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测试,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热演化特征进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6口钻井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烃源岩主要为灰黑色泥岩、深灰色灰质泥岩和深灰色泥质灰岩。灰黑色泥岩总有机碳含量(TOC)为0.20%~2.81%,平均值为1.59%,岩石热解生烃潜量(S_(1)+S_(2))为0.43~12.05 mg/g,平均值为5.59 mg/g。深灰色灰质泥岩TOC为0.46%~2.24%,平均值为1.47%,S_(1)+S_(2)为0.18~1.97 mg/g,平均值为0.91 mg/g。深灰色泥质灰岩TOC为0.22%~3.41%,平均值为1.72%,S_(1)+S_(2)为1.37~18.56 mg/g,平均值为9.04 mg/g。SB5井、SB7井和SB71X井区有机质丰度最高。②恰尔巴克组烃源岩形成于弱还原偏咸水的海相沉积环境中,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藻类为主。大部分样品氢指数(HI)介于289~512 mg/g,平均值为416 mg/g,为腐殖-腐泥型(Ⅱ1)有机质,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③SB7井恰尔巴克组烃源岩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_(o))介于0.55%~0.88%,平均值为0.72%,为低成熟-中等成熟阶段;SB71X井恰尔巴克组烃源岩R_(o)介于0.53%~0.70%,平均值为0.62%,为低成熟阶段;SB5井恰尔巴克组烃源岩R_(o)介于0.85%~0.95%,平均值为0.90%,达到中等成熟阶段。④恰尔巴克组烃源岩厚度为20~25 m,主要分布在顺北地区5号断裂带和7号断裂带台内洼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分子地球化学 烃源岩 恰尔巴克组 奥陶系 顺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深层页岩孔隙水对纳米孔隙结构的影响及其地质意义
15
作者 高海涛 程鹏 +3 位作者 吴伟 罗超 李腾飞 田辉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47,共14页
川南地区泸州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但对该套页岩的含水性特征还缺乏深入认识。本研究对泸州区块钻井现场采集的一套新鲜页岩样品开展地球化学、含水性以及实取(含水)和干燥状态下的孔隙结构分析,系... 川南地区泸州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但对该套页岩的含水性特征还缺乏深入认识。本研究对泸州区块钻井现场采集的一套新鲜页岩样品开展地球化学、含水性以及实取(含水)和干燥状态下的孔隙结构分析,系统研究该套深层页岩的含水性特征及其对纳米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套页岩的孔隙含水量较低,介于5.53~9.33 mg/g之间,平均为7.44 mg/g;页岩孔隙含水量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孔隙水主要储集在页岩无机孔中;孔隙水在不同孔径纳米孔中的分布不同,主要赋存在孔径<10 nm的孔隙之中,并且可能完全堵塞孔径<0.5 nm的微孔。泸州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中孔隙水对不同孔径孔隙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别。相对于干燥状态,实取状态下页岩有效孔比表面积平均占比77.90%,其中微孔和非微孔提供的有效比表面积基本相似,两者占比分别为37.13%和40.77%;有效孔体积占比74.74%,非微孔的贡献显著大于微孔,两者占比分别为66.20%和8.54%。因此,地质条件下页岩中的吸附气主要富集在微孔和非微孔之中,而游离气可能主要储集在非微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水 深层页岩 孔隙结构 含水性模型 五峰组–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及特征
16
作者 胡宗全 王倩茹 +3 位作者 申宝剑 冯动军 杜伟 孙川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8,共14页
页岩气储层含有复杂的无机矿物成分和丰富的有机质,又经历了成岩、成油和成气等多期演化,导致孔隙类型多样、成因和形成过程复杂。国际上对页岩气储层的分类研究总体较为系统,国内研究多限于借鉴常规储层进行成因分类,在无机矿物与有机... 页岩气储层含有复杂的无机矿物成分和丰富的有机质,又经历了成岩、成油和成气等多期演化,导致孔隙类型多样、成因和形成过程复杂。国际上对页岩气储层的分类研究总体较为系统,国内研究多限于借鉴常规储层进行成因分类,在无机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无机孔与有机质孔的演化和相互转化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以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典型海相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实例,以孔隙支撑载体作为孔隙特征描述切入点,分析了无机矿物、有机质以及二者共同支撑的孔隙特征,建立了“支撑载体类型+孔隙部位+孔隙成因”的孔隙分类方案,将孔隙类型划分为无机矿物孔、有机质孔及有机质-无机矿物复合孔,并进一步细分亚类。深化了孔隙演化与转化研究,在无机矿物成岩作用与有机质成油和成气作用耦合的基础上,将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沉积期—早成岩期主要发育大量无机矿物孔,以含水为主;(2)成油期主要发育无机孔和少量原地有机质孔,以含油为主;(3)成气期主要发育大量迁移有机质孔和少量无机孔,以含气为主。分析了无机矿物孔、原地有机质孔和迁移有机质孔的演化及转化关系,指出优质储层经历的演化序列依次为沉积期的放射虫硅质页岩、成岩期的生物硅与有机质耦合、成油期硅质矿物粒间孔和晶间孔充填液态烃以及成气期硅质矿物晶间孔内充填沥青并发育有机质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支撑载体 无机矿物孔 有机质孔 孔隙分类 页岩气储层 五峰组-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松 冯冰 +5 位作者 于继良 蓝宝锋 李龙 王胜 沈家宁 李刚权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3,共12页
四川盆地外缘黔北地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基于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 四川盆地外缘黔北地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基于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岩性主要为硅质页岩与硅质岩,孔隙类型主要为有机孔隙及粒间孔、粒内溶孔、晶间孔等无机孔隙与页理缝和构造缝及微裂缝等。岩石中总有机碳(TOC)为0.34%~6.65%,平均为3.69%,纵向上自下而上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平面上在向斜核部的TOC含量较高,呈环带状向四周降低。岩心含气的质量体积为1.6~6.2 m^(3)/t,平均为3.9 m^(3)/t,龙马溪组总含气量垂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平面上从向斜中部向南北两端逐渐降低,从向斜核部向两翼逐渐降低。矿物脆性指数总体较高,具有很好的可压裂性。②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陆棚边缘、改造残留、向斜浅埋”的独特地质背景,其有利的沉积环境及古生产力为页岩气富集成藏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避免了页岩储层中天然气的大量逸散,上覆的新滩组盖层与下伏的宝塔组底板形成了“上盖下堵”的封堵组合。③盆外残余向斜页岩气在向斜中心明显富集,核部是页岩气聚集的有利位置,两翼低角度逆断层遮挡处也是页岩气的有利富集部位,微裂缝的发育有利于页岩气的聚集与稳产,因此中浅层残余向斜的井位部署应重点考虑“宽、缓、深”的核心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特征 脆性指数 上盖下堵 断层遮挡 核部富集 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 安场向斜 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部奥陶纪海相红层成因机制初探
18
作者 季燕南 林宝玉 +1 位作者 李梦碧 李明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7-30,共4页
笔者等详细研究了云南西部(滇缅马苏块体)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时代(图1),系统梳理了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全球地理分布,并认为奥陶纪不同时期海相红层的形成与全球海平面上升或下降有关,而同一地质时期海相红层的地理(空间)分布主要与炎... 笔者等详细研究了云南西部(滇缅马苏块体)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时代(图1),系统梳理了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全球地理分布,并认为奥陶纪不同时期海相红层的形成与全球海平面上升或下降有关,而同一地质时期海相红层的地理(空间)分布主要与炎热的气候带或中低纬度有关。通过探讨云南地区大坪期海相红层形成的沉积模式,在原有的海相红层成因机制类型基础上,补充提出了两种海相红层成因机制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海相红层 红层成因机制 云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页岩气藏储量起算标准研究——以渝东南地区武隆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为例
19
作者 陈玲 孙伟 周亚彤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5,共7页
常压页岩气藏与高压页岩气藏在地质特点、生产特征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现行页岩气藏储量起算标准主要是基于页岩气勘探初期投入情况和高压页岩气生产规律确定的。随着渝东南地区武隆、道真等区块常压页岩气的突破,有必要结合常压页岩气... 常压页岩气藏与高压页岩气藏在地质特点、生产特征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现行页岩气藏储量起算标准主要是基于页岩气勘探初期投入情况和高压页岩气生产规律确定的。随着渝东南地区武隆、道真等区块常压页岩气的突破,有必要结合常压页岩气的地质特点、技术经济指标和生产规律等,针对性开展储量起算标准研究。基于盈亏平衡原理,分析了经济参数对起算标准的敏感性,结合常压页岩气生产动态,建立了符合其特征的储量起算标准计算模型。以武隆区块为例,结合技术参数和投资、成本费用、气价等经济参数,开展了不同埋深条件下储量起算标准测算,分析了测算结果变化规律。建议在埋深介于2 000~7 000 m的情况下,常压页岩气单井储量起算标准介于2.0×10^(4)~5.5×10^(4)m^(3)/d。常压页岩气藏储量起算标准的研究对规范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有利于推动四川盆地外部常压页岩气藏探明储量的新增和规模建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页岩气 渝东南 武隆区块 储量起算标准 五峰组—龙马溪组 盈亏平衡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福集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理及物性耦合性
20
作者 耶祥瑞 宋文礼 +5 位作者 宋立忠 曾凡成 邹晓品 胡望水 曲洋洋 李姗姗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4-624,共11页
基于多分辨率CT扫描,对川西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建立不同尺度的数字岩心,结合纹层组合对比结果,精细研究了不同类型层理的储层微观特征差异。研究表明:1)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孔隙分布与顺层缝分布耦合。脆性矿物有利于... 基于多分辨率CT扫描,对川西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建立不同尺度的数字岩心,结合纹层组合对比结果,精细研究了不同类型层理的储层微观特征差异。研究表明:1)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孔隙分布与顺层缝分布耦合。脆性矿物有利于储层孔隙的保留,在脆性矿物呈条带式分布的区域,孔隙度明显增大。2)页岩纹层的发育制约着储层孔隙的连通,五峰组—龙马溪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与孔隙连通率及裂缝孔隙度分布趋势相同,孔喉半径及孔喉比与连通率和渗透率皆具有正相关性。3)将不同类型层理的物性参数进行比较,水平层理优于均质型块状构造,水平层理中条带状粉砂型优于砂泥递变型与砂泥薄互层型。文中明确了龙一1亚段不同小层的微观特征差异,其中第1小层可作为该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最优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理 孔喉结构 渗流特征 数字岩心 五峰组—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