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种群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梁燕理 陈淼 +9 位作者 刘驰 黄金艳 马增凤 陈英之 张树林 杨新庆 黄大辉 李丹婷 刘丕庆 李容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439-4441,4447,共4页
[目的]研究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核心种质构建,为普通野生稻种群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均匀选取24对SSR标记对243份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24对引物均表现出多态性,多态位点比率为10... [目的]研究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核心种质构建,为普通野生稻种群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均匀选取24对SSR标记对243份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24对引物均表现出多态性,多态位点比率为100%;24个多态位点共检测出103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4.291 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E是2.511 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73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72 0。根据聚类结果分析,从243份材料中筛选出31份核心种质,包含了24个SSR位点检测到的所有的遗传变异,其平均期望杂合度He是0.595 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是0.586 3,基本上可以代表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论]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邕宁 广西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 SSR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SR标记分析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董超 张斐斐 +5 位作者 汤翠凤 阿新祥 甘树仙 杨雅云 刘自单 戴陆园 《广东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8-38,共11页
【目的】揭示中国云南景洪、云南元江、江西东乡、缅甸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enGriff.)遗传多样性,以及云南景洪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原、异位保存下变异情况。【方法】利用36对SSR标记对来自云南景洪异位保护与原位保护区、云南元江异位... 【目的】揭示中国云南景洪、云南元江、江西东乡、缅甸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enGriff.)遗传多样性,以及云南景洪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原、异位保存下变异情况。【方法】利用36对SSR标记对来自云南景洪异位保护与原位保护区、云南元江异位保护与原位保护区、江西东乡及缅甸共102份普通野生稻进行检测,开展不同地理来源及不同保存方式下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多样性比较与聚类分析。【结果】供试普通野生稻检测出等位变异(Na)110个,平均3.056个,变幅为1~5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I)平均为0.448。不同地理来源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大小为:缅甸(0.561)>云南景洪(0.437)>云南元江(0.236)>江西东乡(0.230),云南景洪和元江的普通野生稻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异位保护区大于原位保护区(云南景洪:0.498>0.131,云南元江:0.264>0.035)。聚类与遗传分化分析显示,供试材料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72,变幅0.260~1.000;在遗传相似系数0.635处可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云南景洪、云南元江、江西东乡及缅甸居群。云南景洪原位保护区与缅甸的普通野生稻遗传距离较近(0.560),云南元江原位保护区与江西东乡的普通野生稻遗传距离较近(0.552);而云南元江原位保护区与景洪原位保护区的普通野生稻遗传距离为0.748,表明云南元江和景洪普通野生稻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结论】不同地区的普通野生稻遗传分化有明显的地域性,云南景洪和元江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因原生境居群减少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居群 原位保护 异位保护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东乡普通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鉴定抗穗发芽QTL
3
作者 胡佳晓 刘进 +7 位作者 马小定 涂夯 周慧颖 孟冰欣 崔迪 黎毛毛 韩龙植 余丽琴 《广东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61-68,共8页
【目的】高温阴雨天气导致水稻生产田出现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PHS),种子活力降低,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性状。鉴定筛选抗穗发芽种质及基因资源是培育抗穗发芽水稻新品种、消除稻谷穗发芽产生危害的根本途径。【方法】以强... 【目的】高温阴雨天气导致水稻生产田出现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PHS),种子活力降低,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性状。鉴定筛选抗穗发芽种质及基因资源是培育抗穗发芽水稻新品种、消除稻谷穗发芽产生危害的根本途径。【方法】以强休眠、不易穗发芽的东乡野生稻‘C35’为供体亲本、较易穗发芽的‘日本晴’(NIP)为受体亲本构建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群体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3年进行抗穗发芽特性鉴定评价,筛选抗穗发芽种质和鉴定主效QTL。【结果】不同环境下东乡野生稻‘C35’休眠性较强、穗发芽率均为0.00%,‘日本晴’存在明显穗发芽现象、穗发芽率均值为31.95%;CSSLs穗发芽率变幅较大,不同年份穗发芽率表型重复性较好,筛选到10份强休眠、抗穗发芽的种质;共检测到14个控制穗发芽率QTL,4个QTL在不同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相关QTL在染色体上形成qPHSRC1、qPHSRC2、qPHSRC8和qPHSRC9等4个QTL簇,其中主效QTL簇qPHSRC2和qPHSRC9的LOD值、表型贡献率和加性效应值较大,qPHSRC2为新发现的主效QTL簇。【结论】鉴定筛选出一批抗穗发芽的种质材料,定位到14个抗穗发芽QTL,筛选出4个重复性较好的QTL簇,发现1个调控穗发芽率的新主效QTL簇qPHSRC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年份环境 东乡普通野生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抗穗发芽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普通野生稻白叶枯病广谱抗源的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覃宝祥 刘驰 +8 位作者 焦晓真 黄大辉 张月雄 马增凤 冯家勋 岑贞陆 刘芳 邱永福 李容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27-1531,共5页
[目的]鉴定与评价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为培育广谱持久的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提供材料.[方法]利用华南籼稻区优势菌株(Ⅳ型),对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进行抗性初筛鉴定;并根据初筛获得的部分抗性稳定材料进行多菌系... [目的]鉴定与评价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为培育广谱持久的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提供材料.[方法]利用华南籼稻区优势菌株(Ⅳ型),对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进行抗性初筛鉴定;并根据初筛获得的部分抗性稳定材料进行多菌系重复鉴定;对广西普通野生稻的居群抗病性与遗传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抗性初筛,获得70份对白叶枯病抗性稳定的材料;利用7个广西优势菌株(广西Ⅰ~Ⅶ型菌株)对其中60份材料进行广谱抗性筛选鉴定,结果发现在60份材料中,对Ⅰ~Ⅶ菌株抗性表现中抗以上的材料分别为43、50、45、58、52、46和46份.两份材料(RB11和RB19)对7个供试菌株均表现为抗水平;3份材料(RB5、RB7和RB31)分别对Ⅶ、Ⅴ、Ⅴ型菌株表现高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生稻抗性材料出现的频率与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不显著,但与居群地理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鉴定获得一批广谱抗源和高抗野生稻材料,可作为今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的重要抗源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白叶枯病 抗性资源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寡照自然条件对不同水稻材料苗期耐寒性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马增凤 刘驰 +1 位作者 张月雄 黄大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7-452,共6页
早春低温和连续阴雨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加快水稻耐冷性状的改良、选育耐冷品种对促进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早春连续阴雨的自然低温条件,对36份亲本材料及68个杂交组合的423份材料进行苗期耐冷性初... 早春低温和连续阴雨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加快水稻耐冷性状的改良、选育耐冷品种对促进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早春连续阴雨的自然低温条件,对36份亲本材料及68个杂交组合的423份材料进行苗期耐冷性初步鉴定与评价。结果显示,亲本材料有10份1级强耐冷材料,其中3份是普通野生稻,4份是粳稻资源,2份是籼稻资源,1份是籼粳杂交后代。含普通野生稻血缘的杂交组合后代中,有33份1级强耐冷材料;含IRBB5组合衍生后代中,有15份1级强耐冷材料;BPHR96组合衍生后代有3份1级强耐冷材料。研究结果表明,稻种资源中具有较丰富耐冷性资源,利用强耐冷的普通野生稻资源和耐冷的籼粳稻品种杂交,是选育耐冷水稻品种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自然低温 苗期耐冷性 野生稻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野杂交后代田间苗期耐寒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阎勇 秦钢 +3 位作者 梁海福 屈湫明 唐梅 黄大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6-569,共4页
【目的】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耐冷材料,为耐冷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方法】分别对亲本材料籼稻品种9311、普通野生稻DP10、粳稻品种白R54和日本晴及其杂交后代进行田间耐冷性鉴定,在自然低温冷害严重条件下观察其在田间自然栽培条件下的... 【目的】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耐冷材料,为耐冷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方法】分别对亲本材料籼稻品种9311、普通野生稻DP10、粳稻品种白R54和日本晴及其杂交后代进行田间耐冷性鉴定,在自然低温冷害严重条件下观察其在田间自然栽培条件下的苗期耐寒性表现。【结果】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农艺性状优良、耐冷性强的材料39份,其中33份材料粳稻遗传成分为87.5%,6份材料籼稻遗传成分为75.0%,60份耐寒材料中野生稻遗传成分高达50.0%,但农艺性状较差。在所有不耐寒的材料中,籼稻遗传成分高达87.5%。【结论】不同水稻品种杂交后代中,含有较多粳稻和野生稻遗传成分的材料表现出较好的耐寒性;粳稻和普通野生稻是籼稻耐寒育种改良中重要的耐冷资源,导入野生稻或粳稻的遗传成分能够明显提高籼稻的耐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籼稻 粳稻 杂交后代 耐冷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普通野生稻Waxy基因的分离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徐靖 朱家红 +2 位作者 韩义胜 严小微 王效宁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31-134,共4页
根据已报道的栽培稻Waxy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海南普通野生稻Waxy基因的DNA序列和cDNA序列进行克隆和鉴定。获得Waxy基因编码区的DNA序列3 330 bp,cDNA序列1 860 bp,该基因编码区存在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编码609个氨基酸残基。海南... 根据已报道的栽培稻Waxy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海南普通野生稻Waxy基因的DNA序列和cDNA序列进行克隆和鉴定。获得Waxy基因编码区的DNA序列3 330 bp,cDNA序列1 860 bp,该基因编码区存在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编码609个氨基酸残基。海南普通野生稻与其他水稻Waxy基因序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主要体现在内含子上,推测其可能影响Waxy基因的转录水平。Waxy基因聚类分析表明,栽培稻与海南普通野生稻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WAXY基因 基因分离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黑颖壳遗传分析及育种利用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大辉 刘驰 +4 位作者 马增风 张月雄 秦钢 阎勇 卢星高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39-842,共4页
利用4个广西普通野生稻与籼稻品种9311杂交后自交,构建F2群体,对其种皮颜色进行遗传分析。源自4个普通野生稻的黑色颖壳对来自9311的黄色颖壳现为显性遗传。通过杂交、回交和多代自交后获得多个农艺性状遗传稳定的黑颖壳水稻品系。研究... 利用4个广西普通野生稻与籼稻品种9311杂交后自交,构建F2群体,对其种皮颜色进行遗传分析。源自4个普通野生稻的黑色颖壳对来自9311的黄色颖壳现为显性遗传。通过杂交、回交和多代自交后获得多个农艺性状遗传稳定的黑颖壳水稻品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常规育种手段可以打破黑色颖壳与不良农艺性状的连锁,普通野生稻黑色颖壳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在育种上加以利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普通野生稻 黑色颖壳 育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资源调查和鉴定 被引量:8
9
作者 唐清杰 王效宁 +3 位作者 熊怀阳 陈健晓 芮凯 云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21-825,共5页
为挖掘海南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资源,2010年诱发鉴定了41个居群410份材料苗期叶瘟,2011年接种稻瘟病菌(YC25)鉴定了37个居群121份材料穗颈瘟,2012年调查了80个居群2461份材料田间自然状态的抗病性。结果表明:苗期叶瘟抗性鉴定有21份高... 为挖掘海南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资源,2010年诱发鉴定了41个居群410份材料苗期叶瘟,2011年接种稻瘟病菌(YC25)鉴定了37个居群121份材料穗颈瘟,2012年调查了80个居群2461份材料田间自然状态的抗病性。结果表明:苗期叶瘟抗性鉴定有21份高抗、117份抗病。苗期抗、高抗叶瘟性的138份材料中穗颈瘟鉴定4份高抗和3份抗病,14份表现为田间自然抗病。苗期叶瘟鉴定不抗病或未作此鉴定材料中,4份表现为抗穗颈瘟和田间自然抗病。这些抗性材料来自海口市、文昌市、万宁市、三亚市、澄迈县、东方市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普通野生稻 稻瘟病 抗性 调查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红色种皮遗传分析及育种利用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大辉 刘驰 +3 位作者 马增凤 张月雄 秦钢 阎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59-1862,共4页
利用4份红色种皮的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与白色种皮籼稻品种93-11杂交,获得F1群体,再自交构建F2群体,对种皮颜色进行遗传分析,发现4份普通野生稻的红色种皮对来自93-11的白色种皮性状均表现为显性遗传。通过杂交、回... 利用4份红色种皮的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与白色种皮籼稻品种93-11杂交,获得F1群体,再自交构建F2群体,对种皮颜色进行遗传分析,发现4份普通野生稻的红色种皮对来自93-11的白色种皮性状均表现为显性遗传。通过杂交、回交和多代自交后,将来自普通野生稻的红色种皮性状导入水稻品种93-11,获得多个农艺性状遗传稳定的红色种皮水稻品系。结果表明,通过常规育种手段可以打破红色种皮与不良农艺性状的连锁,利用野生稻红色种皮特性培育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功能的有色稻米品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普通野生稻 红色种皮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普通野生稻调查、收集与保护建议 被引量:7
11
作者 范芝兰 潘大建 +6 位作者 陈雨 陈建酉 李晨 孙炳蕊 周汉钦 陈文丰 刘维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2-379,共8页
为了全面了解广东省普通野生稻自然生存现状,更好地为我国野生稻资源的长远保护提供决策依据,2005-2016年我们对广东普通野生稻自然生存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查明,目前广东共有25个县(市)尚存普通野生稻,尚有分布点118个,其中103个... 为了全面了解广东省普通野生稻自然生存现状,更好地为我国野生稻资源的长远保护提供决策依据,2005-2016年我们对广东普通野生稻自然生存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查明,目前广东共有25个县(市)尚存普通野生稻,尚有分布点118个,其中103个有历史资料记载,15个为本次调查新发现。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广东省原有普通野生稻分布点1083个,但截至目前野生稻已全部消失的分布点有980个,分布点丧失率90.49%,呈现严重濒危的趋势。调查发现,造成野生稻大量消失的原因主要有垦荒造田、水利建设、城镇建设、养殖业发展、除草剂使用、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侵袭等。调查的同时,从118个点共收集了1371份种茎样本进行异位保存,为普通野生稻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更大的物质保障。此外,对广东普通野生稻的长远保护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普通野生稻 调查 收集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与粳稻杂交F_1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 被引量:7
12
作者 练子贤 史磊刚 +4 位作者 卢永根 傅雪琳 赵杏娟 李金泉 刘向东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10,共5页
以粳稻台中65为母本,高州普通野生稻141个编号材料为父本,成功组配72个粳野杂种F1,分别对杂种F1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粳野杂种F1平均结实率为68.30%,变化范围为30.29%~94.05%,大部分在50%~80... 以粳稻台中65为母本,高州普通野生稻141个编号材料为父本,成功组配72个粳野杂种F1,分别对杂种F1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粳野杂种F1平均结实率为68.30%,变化范围为30.29%~94.05%,大部分在50%~80%之间;花粉平均育性为76.49%,最低为33.23%,最高为95.72%,大部分都高于70%,表现正常。花粉败育类型包括染败、典败、圆败和大小花粉粒;花药的平均裂药指数为3.87,接近正常。粳野杂种F1花粉发育过程与栽培稻基本一致,可分为8个时期,包括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期、小孢子晚期、二胞花粉早期、二胞花粉晚期和成熟花粉期。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可能具有决定杂种F1花粉育性的不同基因,包括花粉不育中性基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粳野杂种F1 花粉育性 花粉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其在育种上的利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钟平安 黄英金 陈大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16,共5页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东乡野生稻是普通野生稻的一种。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 ,导致东乡野生稻生境丧失、生境质量持续恶化、栖息地越来越少及外来种的入侵。对东乡野生稻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 (原地保护或原位保护 )和迁...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东乡野生稻是普通野生稻的一种。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 ,导致东乡野生稻生境丧失、生境质量持续恶化、栖息地越来越少及外来种的入侵。对东乡野生稻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 (原地保护或原位保护 )和迁地保护 (易地保护或异位保护 )。东乡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特性 ,如特强的耐冷性、耐旱性、耐瘠性、抗病虫害、特强的再生性、广亲和性、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及恢复性等。有些优良特性已被用于水稻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中 ,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些优良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 野生稻 遗传资源 保护 育种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主要普通野生稻的调查及利用RAPD技术进行鉴别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晓玲 郭安平 +2 位作者 孔华 刘恩平 贺立卡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1-745,749,共6页
通过对海南现存的主要普通野生稻资源进行考察,报道了海南主要普通野生稻的最新生存状况;并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RAPD引物13条,共扩增出15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0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值为77.42%... 通过对海南现存的主要普通野生稻资源进行考察,报道了海南主要普通野生稻的最新生存状况;并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RAPD引物13条,共扩增出15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0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值为77.42%。UPGMA聚类结果表明:海南主要普通野生稻之间遗传关系较复杂、差异较明显,并将海南主要普通野生稻资源划分为5个小类群,可以很好地将海南本地野生稻与收集保存的野生稻鉴别开来,为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资源 RAPD标记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耐冷渐渗系的细胞学观察及SSR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娟芳 罗向东 +4 位作者 邓晓娟 戴亮芳 胡标林 张帆涛 谢建坤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6-681,共6页
以前期鉴定筛选的2个东乡野生稻强耐冷渐渗系(IL5243和IL5335)为试材,研究其减数分裂时期的染色体行为特征及外源基因的渗入分子证据。结果表明:(1)IL5243和IL5335中正常减数分裂的花粉母细胞分别达89.93%和90.22%,最终形成正常的成熟... 以前期鉴定筛选的2个东乡野生稻强耐冷渐渗系(IL5243和IL5335)为试材,研究其减数分裂时期的染色体行为特征及外源基因的渗入分子证据。结果表明:(1)IL5243和IL5335中正常减数分裂的花粉母细胞分别达89.93%和90.22%,最终形成正常的成熟花粉粒,花粉离体萌发率分别为(83.03±2.82)%和(81.96±1.73)%,与受体亲本无显著性差异。(2)在减数分裂I中,2个耐冷渐渗系均观察到低频率异常染色体行为,如单价体、"8"字型二价体、多价体,以及后期I有少数花粉母细胞(3.95%~5.15%)存在落后染色体等,表明其染色体组之间发生了交换和重组;在粗线期,2个强耐冷渐渗系均观察到较高频率(IL5243和IL5335分别为27.0%和38.9%)的双核仁,而其双亲都是单核仁。(3)SSR标记和Structure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栽培稻和野生稻染色体组间发生了交换重组,东乡野生稻部分DNA片段已渗入到强耐冷渐渗系中,这为水稻耐冷基因的挖掘与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渐渗系 细胞学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为背景的普通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的初步构建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建东 黄悦悦 +8 位作者 阳海宁 郑加兴 马增凤 刘驰 黄大辉 张月雄 李孝琼 黄金艳 李容柏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4期297-302,共6页
以粳稻日本晴(O.sativa L.subsp.Japonica cv.Nipponbare)为受体和轮回亲本,以广西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DP15为供体,通过连续回交和SSR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普通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群体(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用... 以粳稻日本晴(O.sativa L.subsp.Japonica cv.Nipponbare)为受体和轮回亲本,以广西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DP15为供体,通过连续回交和SSR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普通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群体(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用覆盖水稻全基因组的563对SSR引物检测供体(DP15)和受体(日本晴)的多态性,从中挑选212对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引物跟踪供体基因型。结果表明,在BC3F1代获得79个代换片段,这些片段基本上能相互重叠并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其中第1、第2条染色体含有的代换片段数最多,均为9个,第9、第10和第12条染色体含有的代换片段数最少且均为5个。79个代换片段长度为12.65~113.55 cM,平均长度为54.3 cM,总覆盖长度为4285.28cM,是水稻整个染色体组长度的2倍多,覆盖野生稻全基因组达98.89%。随机选取其中的6个代换株系用96个多态性引物检测其遗传背景,发现供体DNA残留率为7.3%~15.6%。今后将继续通过回交和标记辅助选择,以获得一整套覆盖普通野生稻全基因组的SSSL库,这将有助于研究稻种的起源、演变和分化以及普通野生稻的功能基因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粳稻 单片段代换系 标记辅助选择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文化的再思考(7)——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 被引量:5
17
作者 庞乾林 魏兴华 +2 位作者 林海 王志刚 王磊 《中国稻米》 2014年第5期36-41,共6页
综述和讨论了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等的考古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些成果。笔者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描绘了稻的起源和传播路线,即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或华南地区,分化成籼粳稻后一路向北传播至我国的北方,最后到达日本和朝鲜等国家(... 综述和讨论了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等的考古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些成果。笔者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描绘了稻的起源和传播路线,即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或华南地区,分化成籼粳稻后一路向北传播至我国的北方,最后到达日本和朝鲜等国家(以粳稻为主);另一路向南和西南方向传播至我国西南地区和福建等地,再经我国西南地区传至缅甸、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以籼稻为主),最后经印度传至欧洲美洲,从福建经台湾和琉球群岛传至日本。稻的分化亦有多种研究成果和推论,但从籼粳重要的栽培特征和农艺性状基因看,一次起源的可能性更高。文中还穿插介绍了稻的起源和传播中的一些人文传说和神话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野生稻 籼稻 粳稻 起源 分化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性条斑病侵染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贺文爱 黄大辉 +2 位作者 张月雄 武波 李容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7期1157-1161,共5页
以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的普通野生稻DY3和感病轮回亲本9311组合构建了BC2F2群体,分蘖期用针刺法人工接种广西细菌性条斑病菌优势致病型菌株JZ28,选取其中的1、3、5、7、9级植株为材料,在孕穗期接种第2次,研究接种细条病后水... 以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的普通野生稻DY3和感病轮回亲本9311组合构建了BC2F2群体,分蘖期用针刺法人工接种广西细菌性条斑病菌优势致病型菌株JZ28,选取其中的1、3、5、7、9级植株为材料,在孕穗期接种第2次,研究接种细条病后水稻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动态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抗病1级与高感病9级材料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亲本时间动态变化趋势相似,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不一致;不同抗病等级之间,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极端抗感材料之间差异显著,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细菌性条斑病 保护酶活性 丙二醛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稻曲病人工接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建坤 黄蓉 +3 位作者 李湘民 刘永锋 廖泰珍 黄瑞荣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61-65,共5页
为了建立准确的东乡野生稻稻曲病人工接种技术,本研究对水稻生长时期、接种体、接种时间及接种方法对接种效果的影响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体菌丝片段-分生孢子混合液最有利于诱导稻曲病的发生;在16:00~17:00接种更有利于稻曲病的发... 为了建立准确的东乡野生稻稻曲病人工接种技术,本研究对水稻生长时期、接种体、接种时间及接种方法对接种效果的影响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体菌丝片段-分生孢子混合液最有利于诱导稻曲病的发生;在16:00~17:00接种更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病;注射接种方法比喷雾接种法的发病效果更好;以上3个因素对东乡野生稻稻曲病诱发的影响与对照品种两优培九一致;东乡野生稻稻曲病最佳诱发时期为剑叶与倒二叶叶枕距为(4±0.5)cm时,这与两优培九的(6±0.5)cm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稻曲病 人工接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种野生稻根状茎解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飞鹏 吴万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81-84,共4页
本文比较了3种中国野生稻根状茎的结构。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三者均具有茎的结构,而与根绝然不同,为根状茎。这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通气组织和继管束的结构和排列不同。三者与稻(OryzasativaL.)比较,普通野稻(Ory... 本文比较了3种中国野生稻根状茎的结构。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三者均具有茎的结构,而与根绝然不同,为根状茎。这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通气组织和继管束的结构和排列不同。三者与稻(OryzasativaL.)比较,普通野稻(OryzarufipogonGriff.)与稻茎的结构最相近,药用野稻(OryzaofficinalisWall.exWatt)次之,瘤粒野稻(OryzameyerianaBaill.subsp.tu-berculataW.C.WuetYG.Lu,G.C.Wang)相差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解剖结构 根状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