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力电子系统中的电磁兼容专辑主编述评
1
作者 张波 李虹 +1 位作者 王硕 和军平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8,共4页
SiC、GaN新一代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在推动电力电子设备快速高频化、高效化和小体积化的同时,更容易干扰敏感负载、影响无线电通讯,乃至危害自身安全、可靠运行,从而给电力电子设备内外部的电磁兼容性能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功率... SiC、GaN新一代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在推动电力电子设备快速高频化、高效化和小体积化的同时,更容易干扰敏感负载、影响无线电通讯,乃至危害自身安全、可靠运行,从而给电力电子设备内外部的电磁兼容性能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功率开关器件的射频特性、磁性器件的宽频带电磁模型、开关电源电磁辐射机理、无线电能传输近场特性、新型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滤波器设计成为研究热点,并受到了学术界及工业界的持续关注。《电源学报》特别推出“电力电子系统中的电磁兼容”专辑,以期推进电力电子系统电磁兼容分析与设计领域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子系统 电磁兼容性 宽禁带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月季品种花期花粉生活力观测及授粉亲和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心怡 安晓芹 +4 位作者 蔺国仓 孙美乐 陈秋鹏 王婧雯 宁世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5,共5页
观测5个月季品种花期进程花粉萌发及花粉管伸长变化动态,探究各品种自交、自然杂交以及品种间杂交、种间远缘杂交正反交授粉亲和性。结果表明:整个花期内5个月季品种花粉萌发率在1.35%~12.50%之间,花粉管长度在13.17~17.57μm之间,随花... 观测5个月季品种花期进程花粉萌发及花粉管伸长变化动态,探究各品种自交、自然杂交以及品种间杂交、种间远缘杂交正反交授粉亲和性。结果表明:整个花期内5个月季品种花粉萌发率在1.35%~12.50%之间,花粉管长度在13.17~17.57μm之间,随花期进程各品种花粉萌发率变化幅度较小,花粉管长度则不同程度降低,冰泉之恋花粉生活力始终最高,蓝丝带与慷慨园丁则整体较低。5个月季品种自交结实率在0%~20.0%之间仅云彩霞自交不亲和;自然杂交结实率在30.0%~60.0%之间;品种间杂交结实率在0%~40.0%之间,6组正交与3组反交不亲和;种间远缘杂交结实率在0%~33.3%之间,2种玫瑰为母本的反交组合均有结实且结实率均高于正交,各月季品种与和田沙漠玫瑰亲和性更高,8组正交不亲和。综上,5个月季品种花期以6月花粉生活力最高,自交、自然杂交、品种间正反交、种间远缘杂交正反交亲和性差异较大,受花粉生活力以及亲本组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品种 花期 花粉生活力 远缘杂交 杂交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国审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6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屈玉科 岳鹏 +4 位作者 曹基秋 唐克伟 郑允恩 曹景杰 王书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2-388,共7页
为提高大豆单产和改善品质,培育高产、稳产、广适、高蛋白、耐密植和易机收大豆新品种,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以鲁黄1号为母本、汾豆56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混合法经多年鉴定选育成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6。2018—2020年参加了... 为提高大豆单产和改善品质,培育高产、稳产、广适、高蛋白、耐密植和易机收大豆新品种,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以鲁黄1号为母本、汾豆56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混合法经多年鉴定选育成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6。2018—2020年参加了黄淮海夏大豆南组绿色通道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品质、病害鉴定和品种特异性等主要指标均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顺利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00号,审定编号:国审豆20216001);2020—2022年参加了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绿色通道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各项品种审定指标均优于对照,2023年11月经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品种审定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726号,审定编号:国审豆20232011)。在圣豆16选育过程中注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提升,同时对其在不同区域的适应性、稳产性和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该品种表现出适应区域广、高产、高蛋白、抗倒、易机收、籽粒商品性好等特点,在鲁豫皖苏渝鄂赣湘等省(市)大豆夏播种植区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品种 圣豆16 广适性 选育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广亲和水稻恢复系的诱变筛选鉴定
4
作者 董俊杰 张馨月 +1 位作者 富昊伟 李友发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2826-2829,共4页
培育抗除草剂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田杂草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以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为靶标,能防除绝大多数种类的稻田常见杂草。本研究通过350 Gy^(60)Co-γ射线和EMS诱变剂诱变广亲和性恢复系DR6... 培育抗除草剂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田杂草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以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为靶标,能防除绝大多数种类的稻田常见杂草。本研究通过350 Gy^(60)Co-γ射线和EMS诱变剂诱变广亲和性恢复系DR610,筛选到12份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水稻材料。通过与三系粳稻不育系嘉14A、长粳1A、浙粳7A分别测配,筛选到3份广亲和恢复系。进一步的序列分析表明,ALS基因的第1880位由G碱基突变为A碱基,导致第627位氨基酸由丝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赋予了3份广亲和恢复系的除草剂抗性。本研究首次通过双重诱变来筛选抗除草剂的广亲和恢复系,为抗除草剂籼粳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咪唑啉酮 除草剂 广亲和 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份美国水稻品种的研究和评价 被引量:18
5
作者 罗利军 应存山 +1 位作者 梅捍卫 王一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美国水稻育种的首要目标是品质改良,其优良的米质使美国成为世界大米出口大国之一。为便于机械化收割,品种耐肥抗倒性强,成熟整齐一致。为避免稻壳具毛的品种收获时带尘土不便作业,多数品种属光壳稻类型。近年来,随着超高产育种研究的... 美国水稻育种的首要目标是品质改良,其优良的米质使美国成为世界大米出口大国之一。为便于机械化收割,品种耐肥抗倒性强,成熟整齐一致。为避免稻壳具毛的品种收获时带尘土不便作业,多数品种属光壳稻类型。近年来,随着超高产育种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发现许多美国品种对籼稻和粳稻均有一定的亲和性。发掘和利用这些广亲和性品种已引起水稻育种和遗传资源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本文研究了部分美国品种在我国种植的表现及其广亲和性,并进行品种系谱分析,以求较为全面地评价这些珍贵的外引稻种资源。1 材料与方法14份从美国引进的品种列于表1。所有材料于1990年种植于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5月25日播种,6月20日移栽。每小区40株左右。农艺性状观察包括全生育期、株高、有效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粒型。利用六性状分类法对6个分类性状进行籼粳分类。以籼型品种IR36、南京11,粳型品种秋光、桂花黄及粳型光敏感不育系M105S等为测验种进行广亲和性观察。以杂种F_1结实率(5穗平均)鉴别广亲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评价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广亲和品种对不同细胞质不育系恢复力的鉴定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汤述翥 李国生 +4 位作者 程祝宽 陈宗祥 潘学彪 顾铭洪 刘荣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7-144,共8页
选用BT型、HL型和WA型3种细胞质的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对16个广亲和品种的恢复力进行测交鉴定,结果表明:(1)在同一细胞核背景下,BT型细胞质的可恢复性好于HL型细胞质,HL型细胞质又好于WA型细胞质.在同一不育细胞质背景下,籼稻不育系较粳... 选用BT型、HL型和WA型3种细胞质的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对16个广亲和品种的恢复力进行测交鉴定,结果表明:(1)在同一细胞核背景下,BT型细胞质的可恢复性好于HL型细胞质,HL型细胞质又好于WA型细胞质.在同一不育细胞质背景下,籼稻不育系较粳稻不育系易恢复.(2)不同广亲和品种的恢复能力有较大差异:培矮64、培C311、轮回422、CPSLO-17等4个品种对以上3种不育细胞质能正常恢复,Paddy、E164能恢复BT型、HL型不育细胞质;Aus373对WA型、HL型细胞质能够恢复或部分恢复;Ketan Nangka对以上3种不育细胞质具有保持能力,鉴12、Pecos、Pelde、Calotoc、02428、lemont、Dular、真系秋光等8个品种对不同不育细胞质或保持或部分保持.(3)不同年份间广亲和品种恢复力的表达存在差异.比较而言,轮回422、Lemont、Dular和 Ketan Nangka对BT型、WA型南梗11A的恢复力或保持力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广亲 品种 恢复力 细胞质不育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粳型亲籼系粳型性的判别 被引量:21
7
作者 丁效华 陈跃进 +3 位作者 杨长寿 张泽民 卢永根 张桂权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1-24,共4页
选择均匀分布于水稻 1 2条染色体上的 1 0 0个微卫星标记对 6个籼型、6个粳型测验种和 1 0个待测粳型亲籼系的 DNA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测验种 DNA在籼粳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表现在其粳型判别值 (Dj)的变异范围为 0 .1 2~... 选择均匀分布于水稻 1 2条染色体上的 1 0 0个微卫星标记对 6个籼型、6个粳型测验种和 1 0个待测粳型亲籼系的 DNA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测验种 DNA在籼粳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表现在其粳型判别值 (Dj)的变异范围为 0 .1 2~ 0 .87,籼型测验种的 Dj值均低于 0 .2 5,粳型测验种的 Dj值均高于 0 .75,Dj 值可以用于粳型亲籼系粳型性的判别。根据 Dj值大小 ,待测粳型亲籼系 G2 4 1 6- 3、G2 4 1 7- 2 - 1、G30 0 4 - 4和 G30 0 5- 4 - 2属于偏粳型 ,G2 50 5- 1和 G2 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亲籼系 粳型性 判别 水稻 广亲和性 微卫星标记 亚种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广亲和性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朱旭东 王建林 +1 位作者 熊振民 严学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11-216,共6页
从1986年始对水稻广亲和性的资源筛选、亲和谱、遗传和利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在籼粳杂种后代材料及美国稻品种中存在较丰富的广亲和品种,如T984、嘉40、Pecos和L201等均表现有良好的亲和性。2)各广... 从1986年始对水稻广亲和性的资源筛选、亲和谱、遗传和利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在籼粳杂种后代材料及美国稻品种中存在较丰富的广亲和品种,如T984、嘉40、Pecos和L201等均表现有良好的亲和性。2)各广亲和品种的亲和谱存在明显的差异。T984、中国91、热研1号和嘉40的亲和谱较宽;而DouradaPrecoce和中作180的亲和谱较窄,即所谓的特定亲和性品种。3)广亲和品种的亲和性遗传亦有不同的表现。热研1号的广亲和性(以南京11和76-27B作为籼、粳测验种)受一对基因控制,其位于第六染色体上,与色素原基因C的交换值为4.71%;Pecos和L201的广亲和性(以南京11和秋光作为测验种)除受与色素原基因C连锁的主效基因控制外。还存在微效基因的修饰;T984的广亲和性(以辐8-1和秋光作为测验种)与色素原基因C相互独立。此外,广亲和品种/粳型测验种的F2植株的亲和性强弱与相应的F3株系的平均结实率高低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广亲和性 水稻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亚种间广亲和性鉴定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闵绍楷 熊振民 +2 位作者 程式华 曹立勇 徐云碧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1-6,共6页
对受测品种与籼、粳测验种测交 F_1的黑染花粉率与小穗结实率的分析表明,两者相关不显著,建议在广亲和性品种筛选中宜以 F_1小穗结实率作为亲本亲和性鉴定的主要指标。提出当某品种与籼、粳测验种测交 F_1的平均结实率显著高于测验种间... 对受测品种与籼、粳测验种测交 F_1的黑染花粉率与小穗结实率的分析表明,两者相关不显著,建议在广亲和性品种筛选中宜以 F_1小穗结实率作为亲本亲和性鉴定的主要指标。提出当某品种与籼、粳测验种测交 F_1的平均结实率显著高于测验种间籼粳交 F_1的平均结实率而与测验种的平均结实率无显著差异时,可视为亲和性品种;在与籼、梗广泛测交中全部或绝大多数组合的结实率都在正常水平范围内的品种,可视为广亲和性品种。本研究筛选和验证了一批亚种间杂交具有亲和性的品种:皖9024、T984、Pecos、六千辛、中国91、秀水117、L201和 Douradaprecoce。其中 T984和中国91被进一步鉴定为广谱型的亲和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亚种 广亲和性 鉴定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系谱分析探讨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 被引量:11
10
作者 熊振民 闵绍楷 +2 位作者 朱旭东 王建林 曹立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就水稻恢复系T984及其7个系谱亲本C57、京引35、300号、科情3号、IR26、IR24和IR8的亲和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受测的7个系谱亲本均不具有广亲和性,而T984却具有广亲和性,其与南京11、秋光和早沙粳测交F_1的结实率分别为72.84%、74... 就水稻恢复系T984及其7个系谱亲本C57、京引35、300号、科情3号、IR26、IR24和IR8的亲和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受测的7个系谱亲本均不具有广亲和性,而T984却具有广亲和性,其与南京11、秋光和早沙粳测交F_1的结实率分别为72.84%、74.42%和67.24%。从而证实了非广亲和性的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也可产生广亲和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系谱 亲和性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RFLP标记研究水稻的广亲和基因 被引量:27
11
作者 郑康乐 沈波 +1 位作者 钱惠荣 王建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45-150,共6页
选用45个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的DNA探针,结合4种限制性内切酶,检测了广亲和品种Pecos和测验种南京11、秋光之间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发现其中15个探针能在Pecos、南京11和秋光之间表现多态性。进一步选用14个表现多态性的探针... 选用45个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的DNA探针,结合4种限制性内切酶,检测了广亲和品种Pecos和测验种南京11、秋光之间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发现其中15个探针能在Pecos、南京11和秋光之间表现多态性。进一步选用14个表现多态性的探针和色素原基因C分析了三交群体(Pecos/南京11∥秋光)中单株结实率的分离,结果表明第6染色体上的RFLP标记RG138、RG64、RG456以及色素原基因C与籼粳杂交亲和性有显著的连锁关系;位于第12染色体上的标记RG81也与三交群体单株结实率显著相关。根据标记与性状的共分离资料,初步绘制了第6染色体上该籼粳杂交亲和性座位的RFLP连锁图。此外,还发现第12染色体上的两个标记RG81和RG323在三交群体中两种基因型的分离比例不符合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LP 水稻 广亲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庆钰 朱立宏 +1 位作者 盖钧镒 王建康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98-902,共5页
籼、粳亚种间的F1一般表现为半不育 ,这限制了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及其遗传研究有助于揭示这种半不育现象的遗传本质 ,使克服籼、粳亚种间F1的半不育成为可能。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分析了籼、粳杂交组... 籼、粳亚种间的F1一般表现为半不育 ,这限制了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及其遗传研究有助于揭示这种半不育现象的遗传本质 ,使克服籼、粳亚种间F1的半不育成为可能。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分析了籼、粳杂交组合 30 37/ 0 2 4 2 8的P1、P2 、F1、B1、B2 和F2 六世代材料。研究结果显示 :广亲和性的遗传除受单个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在利用广亲和基因克服亚种间的半不育性时不仅要考虑主基因对育性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性 杂种优势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不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T984和Pecos的广亲和性及其利用价值 被引量:17
13
作者 熊振民 闵绍楷 +1 位作者 程式华 曹立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9-14,共6页
通过广泛测交筛选,发现浙江台州地区农科所的籼粳复交后代T984和美国粳型品种Pecos具有亚种间杂交的广亲和性。T984与8个籼型和7个粳型测验种的测交F_1杂种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75.8%和76.8%,表现广谱型的亲和性。Pecos与2个籼型和2个粳... 通过广泛测交筛选,发现浙江台州地区农科所的籼粳复交后代T984和美国粳型品种Pecos具有亚种间杂交的广亲和性。T984与8个籼型和7个粳型测验种的测交F_1杂种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75.8%和76.8%,表现广谱型的亲和性。Pecos与2个籼型和2个粳型测验种测交F_1杂种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66.4%和77.9%,属偏粳型的广亲和性品种。T984对籼、粳型测验种杂交F_1和Pecos对籼型测验种杂交F_1在单株生产力、单株穗数、株高等性状上存在着较强的正向超亲优势。Pecos对粳型测验种杂交F_1除了株高和穗长外,其余性状没有超亲或表现负向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亲和性 利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稻白叶枯病基因在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上的应用 被引量:30
14
作者 罗彦长 王守海 +3 位作者 李成荃 吴爽 王德正 杜士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40,共5页
以IRBB21为Xa21 基因供体,广亲和恢复系4183为受体,进行1次杂交并回交3次,逐代用分子标记检测手段,导入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 ,在保持广亲和恢复系4183优良经济性状的基础上,增强其抗白叶枯病的能力,育成抗白叶枯病的广亲和恢复系抗41... 以IRBB21为Xa21 基因供体,广亲和恢复系4183为受体,进行1次杂交并回交3次,逐代用分子标记检测手段,导入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 ,在保持广亲和恢复系4183优良经济性状的基础上,增强其抗白叶枯病的能力,育成抗白叶枯病的广亲和恢复系抗4183,其抗性达到了IRBB21的抗性水平,且保持了 4183 的广亲和性、恢复性及优良的经济性状。并就杂交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改良及育种对策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白叶枯病 抗病基因 抗病育种 广亲和恢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稻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地位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自超 王象坤 +1 位作者 王剑平 黄燕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2-28,共7页
对13个美国稻(A)与籼稻(H)、粳稻(K)的F1杂种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A×H的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与K×H(亚种间)比较一致,但一般稍低于K×H,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主穗颖花数优势较强,且是可利用的杂种优... 对13个美国稻(A)与籼稻(H)、粳稻(K)的F1杂种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A×H的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与K×H(亚种间)比较一致,但一般稍低于K×H,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主穗颖花数优势较强,且是可利用的杂种优势,株高也有较强的优势,但是非利用的杂种优势,单株产量的优势大小与美国稻的亲和性有密切关系;在A×K中,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表现了与K×K较一致的趋势。千粒重无论在A×H或A×K中都表现了较低的正向优势。另外,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美国稻中的广亲和品种(WCVS)与籼稻杂交或美国稻与粳稻杂交均为水稻杂优利用中较好的高产组合模式,其中A×K更为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水稻 杂种优势 广亲和品种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新广亲和恢复系成恢448的选育及利用 被引量:18
16
作者 任光俊 陆贤军 +1 位作者 李青茂 张翅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0-122,共3页
将美国水稻Lemont与中国籼型恢复系871028杂交,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和花药培养技术,育成广亲和新恢复系成恢448。该恢复系与籼稻和粳稻测验种杂交,F1代结实率分别为85.89%和69.04%;与5种不同细胞质来源... 将美国水稻Lemont与中国籼型恢复系871028杂交,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和花药培养技术,育成广亲和新恢复系成恢448。该恢复系与籼稻和粳稻测验种杂交,F1代结实率分别为85.89%和69.04%;与5种不同细胞质来源的不育系测交,F1代结实率平均为83.39%;已测交筛选出一批强优势组合,其中,汕优448和Ⅱ优448于1997年通过四川省区试,2年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9.07%和14.51%。讨论了利用美国稻种资源开展超高产杂交水稻育种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亲和系 恢复系 育种 水稻 选育 利用 杂交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亲和性水稻材料的同工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段中岗 郑枫 梁承邺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6-373,共8页
采用同工酶标记对亲籼、亲粳、广亲和及非亲和4组不同亲和性水稻材料的遗传变化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10种同工酶在95个材料中共检测到34个同工酶位点和55个等位基因,其中多态位点15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44.12%。各组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在0.... 采用同工酶标记对亲籼、亲粳、广亲和及非亲和4组不同亲和性水稻材料的遗传变化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10种同工酶在95个材料中共检测到34个同工酶位点和55个等位基因,其中多态位点15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44.12%。各组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在0.354到0.456之间,在物种水平上为0.454。AMOVA分析表明,80.21%的遗传变化分布于组内,19.79%的遗传变化分布于组间。各组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从0.1129到0.3673,基因流变化范围从1.0242到2.5451。根据遗传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将广亲和与亲粳水稻聚为一类,亲籼与非亲和水稻聚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品种 同工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小穗不孕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朱晓红 曹显祖 朱庆森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1-78,共8页
利用携有广亲和基因的杂种和普通籼粳杂种为材料以揭示籼粳杂种配子体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小穗不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杂种雌雄配子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败育,并均与大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异常有关;杂种的小穗育性主要受胚囊育性、花... 利用携有广亲和基因的杂种和普通籼粳杂种为材料以揭示籼粳杂种配子体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小穗不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杂种雌雄配子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败育,并均与大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异常有关;杂种的小穗育性主要受胚囊育性、花粉育性及花药开裂特性所控制,后两者通过影响柱头上花粉的萌发量而决定小穗的受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种 小穗不孕 水稻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广亲和基因在RFLP图谱上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23
19
作者 刘蔼民 李和标 +3 位作者 张启发 姜晓红 师素云 杨官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13-219,共7页
以02428/Balilla//南京11三交F_1群体为材料,对利用染色体特异的RFLP标记进行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定位作了初步尝试。结果表明:该群体中单株小穗可育率呈双峰分布,高结实株与低结实株之比符合1:1分离规律,说明水稻广亲和性受一对显性核基... 以02428/Balilla//南京11三交F_1群体为材料,对利用染色体特异的RFLP标记进行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定位作了初步尝试。结果表明:该群体中单株小穗可育率呈双峰分布,高结实株与低结实株之比符合1:1分离规律,说明水稻广亲和性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所用7个已定位于第6染色体的探针中,RG213和RG138在02428与另两个亲本之间表现多态性;广亲和基因与Est-2、RG213、RG138、C基因4个位点间均表现极显著连锁关系,交换值分别为5.9%,7.9%,9.7%和10.3%。广亲和基因在RFLP图上位置的初步确定为进行该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以及该基因的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 基因 亚种间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水稻育种新战略Ⅱ.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进行超级稻育种 被引量:102
20
作者 蔡得田 袁隆平 卢兴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0-116,共7页
本文论述了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结合利用基因组间和多倍体杂种优势,开创水稻育种新途 径的策略。纵观水稻育种的历史,无论是常规杂交育种,还是杂交稻育种,其研究战略都是建立在有 性生殖和二倍体基础上的,归根结底,都是利用栽培稻... 本文论述了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结合利用基因组间和多倍体杂种优势,开创水稻育种新途 径的策略。纵观水稻育种的历史,无论是常规杂交育种,还是杂交稻育种,其研究战略都是建立在有 性生殖和二倍体基础上的,归根结底,都是利用栽培稻同一基因组(A基因组)内优良基因的重组以及 从野生稻向栽培稻引入少数优良基因。从作物进化趋势看,水稻是二倍体,基因组小、DNA含量低、 染色体小,增加基因组数,提高倍性水平,利用异源多倍体杂种优势将是水稻育种新途径。针对同源 四倍体水稻结实率低的关键问题,可采取拉大亲缘关系距离、减少多价体形成,应用广亲和、无融合 生殖基因等措施,从遗传机理上提高多倍体水稻结实率。按三步实施战略;一、选用极端类型籼粳稻、 爪哇稻,诱导亚种间杂种多倍体;二、诱导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以及非洲野生稻种间杂种多倍体; 三、诱导 AA基因组的栽培稻与其它不同基因组野生稻(BB、 CC、 BBCC、 CCDD、 DD、 EE、 FF、 GG、 HHJJ)的种间多倍体。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一些特殊基因材料的特殊作用,如广亲和基因对于克服籼便 杂种一代不育性、特别是雌败育的作用,无融合生殖缺乏减数分裂发生和受精过程对于克服染色体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战略 异源多倍体 无融合生殖 广亲和 PH基因 水稻 超级稻 远缘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