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包膜型功能缓控释肥及其膜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成静 唐雨昂 +6 位作者 朱星宇 蔡晴雯 王怡丹 贠一新 袁旭峰 朱万斌 王洪亮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包膜型缓控释肥通常具有核-壳结构,通过控制外部壳层来调控内层肥料的释放速度,可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增加作物产量,作为传统化肥替代品备受关注。而包膜型缓控释肥的核心在于对所包覆的膜材料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包膜材料都... 包膜型缓控释肥通常具有核-壳结构,通过控制外部壳层来调控内层肥料的释放速度,可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增加作物产量,作为传统化肥替代品备受关注。而包膜型缓控释肥的核心在于对所包覆的膜材料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包膜材料都有生产成本较高、难以降解等缺点。因此,开发缓控释性能好、容易降解、环境友好的功能化膜材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方向。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包膜型功能缓控释肥的研究现状,重点从无机、有机和无机-有机复合材料3个方面介绍包膜型缓控释肥膜材料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包膜型缓控释肥性能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包膜型缓控释肥的制备工艺及缓控释机理;针对该类型肥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型缓控释肥 生物质 膜材料 可持续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熔融包覆制备缓释肥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叶春 令狐昌开 +4 位作者 龙勇 符德龙 冯小芽 李洪勋 罗筑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5,89,共8页
绿色缓释肥的研发可缓解化肥的利用率较低所造成的养份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使用异丙基三(十二烷基苯磺酰基)钛酸酯(TDBSP)改性可生物降解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降低其熔体流动温度,加入环境友好的乙酰柠檬酸三丁酯(... 绿色缓释肥的研发可缓解化肥的利用率较低所造成的养份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使用异丙基三(十二烷基苯磺酰基)钛酸酯(TDBSP)改性可生物降解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降低其熔体流动温度,加入环境友好的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进行增塑,进一步提高熔体流动性,使PBAT改性材料能够在120℃下用简单的搅拌工艺对复合肥颗粒进行环境友好的无溶剂熔融包覆,在此基础上填充一定量的疏水钙镁磷肥粉提高缓释效果,得到包膜完整且达到缓释要求的缓释复合肥,并对包膜形态进行评估,对缓释肥料的缓释性能进行了测试。钙镁磷肥粉的填充显著增强了缓释性能,在土柱淋溶实验中,24 h的养份释放低于15%,28 d养份累计释放约为80%,养份持续释放达20 d以上,为经济便捷地制备绿色环保的缓释肥提供借鉴,也为拓展PBAT等可降解塑料的应用领域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钙镁磷肥 熔融包覆 缓释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肥与尿素配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丁永刚 乔玉强 +5 位作者 刘茗 贾倍倍 曹承富 陈欢 王冠军 杜世州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6-682,共7页
为了探明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小麦产量、氮利用效率和面粉品质的影响及其减氮潜力。本研究设置不施氮对照(CK0),施氮量为240 kg/hm^(2)(其中60%的施氮量采用复合肥基肥,40%的施氮量采用尿素作为拔节肥追施)对照(CK),以及5个缓释肥一次性... 为了探明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小麦产量、氮利用效率和面粉品质的影响及其减氮潜力。本研究设置不施氮对照(CK0),施氮量为240 kg/hm^(2)(其中60%的施氮量采用复合肥基肥,40%的施氮量采用尿素作为拔节肥追施)对照(CK),以及5个缓释肥一次性基施或与尿素配施处理(分别以M1、M2、M3、M4、M5表示),共计7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利用效率、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M2、M4处理在减氮12.5%的前提下,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687 kg/hm^(2)和681 kg/hm^(2),花前氮素积累量增加16.30%和25.93%。M4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籽粒中醇溶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与CK相比显著增加;面团形成时间、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和最大拉伸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5处理施氮量高于M4处理,小麦产量和籽粒总蛋白含量与M4处理相比增幅不显著,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吸收效率、面团拉伸特性显著低于M4处理。综上,选择施氮量为210 kg/hm^(2),60%的施氮量采用缓释肥基施,40%的施氮量采用尿素作为拔节肥追施可以实现小麦产量、氮利用效率、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肥 尿素 小麦 氮利用效率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膜控释和基质缓释氮肥在水稻种植中的农学及环境效应评价
4
作者 杨璨 申亚珍 +5 位作者 续勇波 岳艳军 杨博兰 柳小琪 徐灵颖 赵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9-1419,共11页
【目的】探究包膜控释氮肥和基质缓释氮肥在水稻种植中的农学和环境效应,为稻田绿色施氮提供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江西九江晚稻田进行,设置常规氮肥一基一追(U)、包膜控释氮肥一次基施(P)、基质缓释氮肥一次基施(M)处理,并设置不施... 【目的】探究包膜控释氮肥和基质缓释氮肥在水稻种植中的农学和环境效应,为稻田绿色施氮提供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江西九江晚稻田进行,设置常规氮肥一基一追(U)、包膜控释氮肥一次基施(P)、基质缓释氮肥一次基施(M)处理,并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每次施氮肥后,连续监测土壤氨挥发和N2O排放通量,计算其累积排放损失量。插秧后,每10天采集一次淋溶液,每次降雨后采集田面水样,测定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计算淋溶和径流氮损失量。在5个主要生育期,取0—20 cm土层土样,测定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同时取植株样,调查生物量和植株氮吸收量,成熟期调查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结果】P和M处理的水稻产量较U分别提高了29.3%和30.2%,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0.6和17.8个百分点。与U相比,一次施用P处理显著降低了苗期稻田铵态氮含量,增加了分蘖—拔节和拔节—抽穗阶段的水稻氮素累积,吸氮量分别增加了12.3%和39.9%,显著降低了氨挥发33.4%、氮淋溶12.3%和氮径流损失44.5%,总活性氮损失量降低了33.6%;一次性施用M处理增加了分蘖—拔节期吸氮量109.3%,促进前期的氮素累积,降低了16.5%淋溶氮损失,增加了74.6%的径流氮损失,总活性氮损失上升16.8%。【结论】一次性施用控释期约为90天的包膜控释氮肥显著降低了稻田苗期的田面水铵态氮含量,提升了分蘖—抽穗阶段的水稻氮素吸收,这种前氮后移的供氮模式提高了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总活性氮损失显著降低,因而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一次性施用基质缓释氮肥提高了苗期稻田土壤的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了水稻在分蘖—拔节阶段的氮素吸收,但是对水稻拔节—抽穗阶段的吸氮量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基质缓释肥具有良好的增产效应,但环境正效应尚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控释氮肥 基质缓释氮肥 籽粒产量 活性氮损失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下小麦季施用缓释氮肥对大豆季N_(2)O排放的后效作用
5
作者 韩语燕 白海霞 +5 位作者 段若男 郝兴宇 张东升 宗毓铮 史鑫蕊 李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8-507,共10页
农田N_(2)O排放是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为对照(CK),在控制气室中设置两个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温度+2℃)和两种CO_(2)浓度[400μmol·mo... 农田N_(2)O排放是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为对照(CK),在控制气室中设置两个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温度+2℃)和两种CO_(2)浓度[400μmol·mol^(−1)(环境CO_(2)浓度)和600μmol·mol^(−1)],并在小麦-大豆轮作小麦季各环境处理下设置两种肥料处理(常规尿素和缓释尿素),大豆季不施肥;对大豆季整个生育期N_(2)O排放、鼓粒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硝化和反硝化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探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前茬作物施用缓释肥对后茬作物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大豆生育后期。与施用常规尿素相比,小麦季施用缓释肥在升高温度(ET)处理下,N_(2)O排放总量降低38.46%,CK、升高CO_(2)浓度(EC)以及CO_(2)浓度和温度协同升高(ECT)处理下施用缓释肥时N_(2)O排放总量分别增加80.76%、82.35%和11.96%。与CK处理相比,ET处理加快了大豆鼓粒期土壤中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了N_(2)O排放;EC处理对N_(2)O排放无显著影响。ECT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在鼓粒期和成熟期略有增加,铵态氮含量在成熟期显著增加,在鼓粒期,主要是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增加促进了N_(2)O排放,成熟期是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增加促进了N_(2)O排放。在施用常规尿素时,ECT与ET处理N_(2)O排放量无显著差异。总之,在未来气温增加时,N_(2)O排放量增加,合理施用缓释肥可以降低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大豆轮作 大豆季 温度升高 CO_(2)浓度升高 缓释肥 土壤氮素 N_(2)O排放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氮肥对小麦增产和N_(2)O减排效应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张雨婷 囤灿平 +5 位作者 鄢世杰 石光辉 颜磊 赵灿 王维领 霍中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52-1565,共14页
【目的】缓控释氮肥替代速效氮肥是协调作物丰产与农田减排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缓控释氮肥对我国小麦产量和麦田N_(2)O排放的综合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不同生态区优化小麦施氮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缓控释氮肥替代速效氮肥是协调作物丰产与农田减排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缓控释氮肥对我国小麦产量和麦田N_(2)O排放的综合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不同生态区优化小麦施氮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缓控释肥,缓释肥,控释肥”“小麦”和“产量,氮,氧化亚氮,N_(2)O,温室气体”的中英文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检索出在2005至2024年7月期间发表的1458篇相关文献。按照以下条件进行筛选:1)试验必须包括施用缓控释氮肥和普通氮肥处理;2)试验至少报道了一项小麦生产力指标或N_(2)O排放总量;3)限于中国内地的田间试验等条件,最终筛选出91篇文献,从中提取出1311组数据,包含535组小麦产量、249组氮肥表观利用率(NUE)、305组氮肥农学利用率(NAE)、92组生物量、88组生产利润和42组N_(2)O排放量数据。采用Meta方法分析不同气候、土壤基础地力、施氮量、运筹比例等条件下缓控释氮肥的应用效果。【结果】从总效应来看,缓控释氮肥较常规氮肥显著增加了小麦产量(4.46%)、NUE(12.20%)、NAE(17.77%)以及生产利润(12.21%),减少了田间N_(2)O总排放量(−26.69%),但对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发现,施氮量、追肥占比以及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缓控释氮肥增产效果的关键因子,整体呈现为随追肥比例增加、氮肥施用量以及土壤含氮量的降低,小麦产量对缓控释氮肥的正向响应程度逐渐提高。当小麦生长季内累计降水量<450 mm、种植密度≤220株/m^(2)以及种植非弱筋小麦品种时,缓控释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此外,在黏粒含量较少以及有机质含量<20 g/kg的土壤中施用缓控释氮肥,其增产效果更佳。无论处于何种条件,缓控释氮肥处理的N_(2)O总排放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氮肥处理,尤其当缓控释氮肥占比>70%、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以及土壤黏粒含量较高时,缓控释氮肥可以发挥更好的N_(2)O减排效果。【结论】缓控释氮肥代替常规氮肥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增加了小麦产量及生产利润,大幅减少了麦田N_(2)O排放。缓控释氮肥的应用效果与气候条件、小麦品种、施氮量、肥料运筹方式以及土壤性状等因素密切相关。缓控释氮肥在砂土、壤土以及黏壤土的增产效果均较好,在小麦生长季降水量偏低的地区表现更佳,对中、中强、强筋小麦品种的增产效果更显著,在黏土条件下的N_(2)O减排效果更佳。利用缓控释氮肥替代常规氮肥时,适当降低总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增加缓控释氮肥占比和追肥比例,更有利于实现小麦丰产与麦田N_(2)O减排协同的生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氮肥 小麦 产量 N_(2)O减排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河道淤泥在受损山地植被修复中的应用
7
作者 钟紫玲 刘建成 +3 位作者 王琦 方丽霞 刘婷 乔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8,共9页
为了满足淤泥资源化和石质边坡植被恢复的双重需求,以九寨沟箭竹海的淤泥固化土为研究对象,在评估其湖泊淤泥及山坡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研究凹凸缓释肥、木屑和微生物对淤泥固化土的改良效果;采用山坡和盆栽试验,评估不同比例凹凸缓释肥... 为了满足淤泥资源化和石质边坡植被恢复的双重需求,以九寨沟箭竹海的淤泥固化土为研究对象,在评估其湖泊淤泥及山坡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研究凹凸缓释肥、木屑和微生物对淤泥固化土的改良效果;采用山坡和盆栽试验,评估不同比例凹凸缓释肥对淤泥固化土的理化性质及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生长的影响,探索了改良淤泥固化土制备绿化种植土用于山地生态恢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箭竹海淤泥固化后容重偏高,不适合植物生长,加入1%重量的木屑和1%的微生物菌液发酵20 d后,有机质含量和披碱草出苗率偏低(有机质含量为14.9 g/kg,山坡出苗率为67.8%);②凹凸缓释肥的添加能够增强淤泥固化土的保水保肥能力及养分含量;③披碱草的生长指标与凹凸缓释肥添加量成正比;④综合考虑土壤肥力要求、植物生长需求以及经济成本,提出淤泥固化土中加入1%的木屑、1%的除臭微生物、2%凹凸缓释肥的配方为最佳。研究成果可为利用河湖淤泥作为土壤基质恢复石质边坡植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固化土 凹凸缓释肥 垂穗披碱草 石质边坡 生态修复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与缓释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碳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8
作者 徐昊 周吉鑫 +5 位作者 唐滢柯 李春燕 丁锦峰 朱敏 郭文善 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2-671,共10页
为探寻最佳有机肥替代缓释肥比例,依照等施氮量原则,以扬麦34为供试材料,设置有机肥+缓释肥全部基施(M1)和有机肥基施+缓释肥基施60%+返青期追施40%(M2)两种施肥模式,以及4种配施类型[40%有机肥+60%缓释肥(4/6MN)、30%有机肥+70%缓释肥(... 为探寻最佳有机肥替代缓释肥比例,依照等施氮量原则,以扬麦34为供试材料,设置有机肥+缓释肥全部基施(M1)和有机肥基施+缓释肥基施60%+返青期追施40%(M2)两种施肥模式,以及4种配施类型[40%有机肥+60%缓释肥(4/6MN)、30%有机肥+70%缓释肥(3/7MN)、20%有机肥+80%缓释肥(2/8MN)、100%缓释肥(0/10N)],同时设置5∶1∶2∶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施用常规尿素处理(CK)和有机肥100%基施处理(10/0M)处理,分析相同施氮水平下有机肥与缓释肥不同配施比例及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产量、土壤生化性质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产量表现为M2>CK>M1>10/0M,以M2模式的3/7MN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在相同施肥模式下,随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土壤有机质、总碳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呈先减后增趋势,其中M2模式下3/7MN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效果显著。缓释肥二次施用条件下3/7MN处理的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微生物碳氮含量均最高,2/8MN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表现为10/0M>M1>M2>CK,N_(2)O累积排放量表现为M1>CK>10/0M>M2。与CK相比,缓释肥二次施用能有效降低全球增温潜势,降幅为4.22%。小麦收获后土壤有机碳储量较播前增加9.88%~30.17%,其中缓释肥分施处理较缓释肥一次性基施处理对土壤固碳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在缓释肥二次施用模式基础上配施20%~30%有机肥,可提升土壤生化性能,促进土壤碳库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小麦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有机肥与缓释肥配施比例 土壤养分 籽粒产量 CO_(2)、N_(2)O排放 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鸡市陈仓区冬小麦缓释肥与配方肥比较试验
9
作者 张立 马治贤 +2 位作者 郭宏燕 张明学 路程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8期189-191,共3页
为了进一步探索缓释肥与配方肥在冬小麦种植中的增产效果和缓释肥减量施肥效果,进行了陈仓区冬小麦缓释肥与配方肥比较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施用缓释肥对小麦中后期田间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显著增加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从而达到增... 为了进一步探索缓释肥与配方肥在冬小麦种植中的增产效果和缓释肥减量施肥效果,进行了陈仓区冬小麦缓释肥与配方肥比较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施用缓释肥对小麦中后期田间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显著增加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缓释肥 配方肥 比较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脲甲醛缓释肥减量深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氮肥吸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金岭 尤克 +2 位作者 何斌 寇长林 李太魁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3,共8页
为了探究聚脲甲醛缓释肥(PF)减量深耕对小麦和玉米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矿质养分迁移的影响,设置对照(CK)、尿素+旋耕(OPTX)、尿素+深耕(OPTS)、PF+旋耕(PFX)和PF+深耕(PFS)5个处理,在豫南砂姜黑土小麦、玉米农田开展大区试验。... 为了探究聚脲甲醛缓释肥(PF)减量深耕对小麦和玉米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矿质养分迁移的影响,设置对照(CK)、尿素+旋耕(OPTX)、尿素+深耕(OPTS)、PF+旋耕(PFX)和PF+深耕(PFS)5个处理,在豫南砂姜黑土小麦、玉米农田开展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对比传统尿素(OPT)处理,PF处理小麦、玉米产量显著高于OPT处理,尤其PFS处理较OPTX处理小麦和玉米季产量分别高12%和6.4%,较OPTS处理分别高3.4%和1.8%;与产量不同,PFS处理仅显示玉米季氮肥利用率(NUE)高于OPTX和OPTS处理,而小麦季NUE甚至低于OPTS处理,这可能与PF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养分释放速度慢有关。对比两种耕作方式,发现PFS处理小麦季产量与PFX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别,而玉米季产量显著高于PFX处理;与产量不同,PFS处理小麦季NUE显著低于PFX处理,而玉米季无显著差别,这可能与玉米季更适宜的气象条件和小麦季PF养分的后续释放有关。对比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残留量和总氮浓度,发现作物收获后,PFS处理0~30和30~60 cm土层NH_(4)^(+)-N残留量与PFX处理无显著差异,NO_(3)^(-)-N残留量显著低于PFX处理,而总氮含量略高于PFX处理,这可能与PF处理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氮素未释放完全有关。总而言之,依据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聚脲甲醛缓释肥在深耕条件下显示出更高的产量效益和增产潜势,尤其玉米季作物吸氮量、产量和NUE有了显著提升,值得被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脲甲醛缓释肥 小麦玉米轮作 深耕与旋耕 砂姜黑土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冬冬 李必忠 +4 位作者 张军 刘忠红 张永进 方书亮 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1,共8页
为探究不同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沿淮下游地区,以淮麦52和淮麦920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试验,以缓释掺混肥(SRF,N∶P2O5∶K_(2)O=26∶12∶12)和丰卉尿素(U,46%N)为供试肥料,设置U四次分施(M_(1))、SRF一次基施(M_(2))、6... 为探究不同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沿淮下游地区,以淮麦52和淮麦920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试验,以缓释掺混肥(SRF,N∶P2O5∶K_(2)O=26∶12∶12)和丰卉尿素(U,46%N)为供试肥料,设置U四次分施(M_(1))、SRF一次基施(M_(2))、60%SRF基施+40%U拔节期追施(M_(3))、60%SRF基施+40%SRF返青期追施(M_(4))、M_(3)模式减氮15%(M_(5))和M_(4)模式减氮15%(M_(6))6种施肥模式,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氮素积累及利用、干物质转运和品质等的差异。结果表明,缓释掺混肥一次基施(M_(2))和减氮15%条件下两次分施(M_(5)和M_(6))较常规肥料处理(M_(1))均能实现稳产。缓释掺混肥两次分施(M_(4))可有效促进稻茬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和氮素向籽粒运转,增加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分别较M_(1)处理增加16.49%、11.09%、4.86%和4.72%,较M_(2)处理增加21.31%、15.19%、5.32%和18.60%;M_(4)处理较M_(1)处理增产9.01%和6.78%,较M_(2)处理增产11.43%和12.10%,实现产量提升的同时显著改善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综上,60%缓释掺混肥基施和40%缓释掺混肥返青期追施有助于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适宜在沿淮下游稻茬麦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掺混肥 稻茬小麦 产量 氮素利用 干物质转运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肥对木薯根际土壤真菌和C、N、P、S功能基因动态的影响
12
作者 赵鑫鑫 韦云东 +6 位作者 陈蕊蕊 周时艺 郑华 马崇熙 徐钏 李军 卢赛清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4-926,共13页
【目的】研究木薯缓释肥对根际土壤真菌和C、N、P、S功能基因动态的影响。【方法】开展木薯田间试验,设置3个处理:不施肥(T1)、双膜缓释肥C2基施(T2)和植后34 d追施(T3)。在植后77、104、134 d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样,测定高通量(Illumina... 【目的】研究木薯缓释肥对根际土壤真菌和C、N、P、S功能基因动态的影响。【方法】开展木薯田间试验,设置3个处理:不施肥(T1)、双膜缓释肥C2基施(T2)和植后34 d追施(T3)。在植后77、104、134 d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样,测定高通量(Illumina Miseq PE300)真菌(ITS rRNA)多样性,C、N、P、S共72个(含总DNA)功能基因的copies(基因芯片技术)和土壤速效养分(仅用于相关分析)。【结果】(1)植后104 d根际土壤被孢霉纲、银耳纲、圆盘菌纲相对丰度均为T2<T1;植后134 d,根际土壤散囊菌纲为T2>T1。T2散囊菌纲(134 d)、T3丛赤壳科(77 d)和T3粪壳菌纲(104 d)在根际相对富集。T1根际被孢霉纲相对丰度的时间大小顺序为134 d<104 d;T2根际散囊菌纲和粪壳菌纲均为134 d>77 d;T3根际的球囊菌纲为104 d>77 d。(2)Sobs、ACE、Chao1指数在T1(104 d)、T2(104 d)和T3(134 d)根际分别显著或极显著大于非根际。根际土壤Shannon指数在植后77 d为T1<T2和T3,T1和T2的时间大小顺序分别为104 d>77 d和104 d<77 d。土壤Simpson指数的大小顺序为T1根际(77 d)大于T1非根际(77 d)、T1根际(104 d)、T2根际(77 d)和T3根际(77 d)。(3)LEfSe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根际相对富集1个纲、1个目和2个科。对比非根际,植后77 d根际相对富集2个种,植后104 d相对富集3个目、1个科、1个属,植后134 d相对富集各1个门、目、科和属。时间比较中,104 d和134 d根际分别相对富集2个目和1个纲。(4)134 d,lig等9个功能基因在T1非根际土壤中的丰度显著高于根际土壤。在T1根际土壤中,chiA和aclB的丰度均为77 d高于104 d和134 d。(5)AK在104 d与31个功能基因显著相关。银耳纲、肉座菌目、丛赤壳科和球囊菌纲分别和其他40个、15个、14个、9个功能基因显著相关。【结论】缓释肥基施和追施可提高木薯根际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施肥、时间、根际等均对真菌群落结构和少数功能基因有显著的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暗示木薯根际真菌可能参与土壤速效养分的循环和功能基因的作用,为进一步了解木薯根际微生态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双膜缓释肥 速效养分 功能基因 根际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壳聚糖膜制备及其包膜尿素特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阳 张旭 +3 位作者 韩效钊 沈兆曦 张祥路 朱稳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136,共9页
为解决传统肥料养分利用率低,以及一般聚合物包膜肥料的膜材料难以降解、养分释放速率不可控等问题,该研究以聚乙烯醇(PVA)为膜基材,通过与壳聚糖(CS)共混、使用戊二醛(GA)交联、添加纳米SiO_(2)3种不同的方式,制备了3种膜:PVA/CS膜、PV... 为解决传统肥料养分利用率低,以及一般聚合物包膜肥料的膜材料难以降解、养分释放速率不可控等问题,该研究以聚乙烯醇(PVA)为膜基材,通过与壳聚糖(CS)共混、使用戊二醛(GA)交联、添加纳米SiO_(2)3种不同的方式,制备了3种膜:PVA/CS膜、PVA/CS/GA膜、PVA/CS/GA/纳米SiO_(2)膜,此外,制备了纯PVA膜作为对比。对4种膜进行了吸水率(Q)、生物降解性(De)、养分渗透系数(Ps)等表征,结果表明:CS的添加提升了膜的生物降解率,GA交联可以延缓膜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速率,而纳米SiO_(2)的添加对膜的生物降解性影响不大,总体来说4种膜都显示出良好的生物降解性(77 d内的生物降解率在30%~60%);相比于PVA膜,PVA/CS、PVA/CS/GA和PVA/CS/GA/纳米SiO_(2)膜的吸水率分别降低43.00%、68.79%和82.73%;相比于PVA/CS膜,PVA/CS/GA和PVA/CS/GA/纳米SiO_(2)膜的养分渗透系数分别降低48.51%和57.59%,说明CS的添加、GA的交联和纳米SiO_(2)的添加都增强了PVA膜的疏水性。将4种膜液通过转鼓包衣机包覆在尿素颗粒表面制得了4种包膜尿素(PCU)颗粒(PCU-PVA、PCU-PVA/CS、PCUPVA/CS/GA和PCU-PVA/CS/GA/纳米SiO_(2)),分别使用土埋法测定和数学模型拟合了氮素释放行为,结果显示4种PCU的氮释放量达到90%时所需的时间分别为5、11、23、28 d;氮素释放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释放速率常数(k)依次减小,分别为0.3654、0.2333、0.1127、0.0926,且与膜的养分渗透系数(Ps)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1。该研究提供了系列生物降解性能良好、养分释放速率可控的聚乙烯醇/壳聚糖膜材料,并成功地应用于包膜尿素颗粒的制备,更方便和有效地指导PCU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聚乙烯醇 壳聚糖 缓释 控释 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肥类型及其运筹方式对弱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丽 贾文欣 +5 位作者 徐昊 李春燕 丁锦峰 朱敏 郭文善 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8-769,共12页
为探究缓释肥类型及施用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作用及机制,以弱筋小麦扬麦33为供试材料,选取3种类型(8种品牌)的缓释肥[包膜型缓释肥(S1~S5)、合成型微溶性缓释肥(S6)、化学抑制剂型缓释肥(S7、S8)]作为供试氮源,设置缓释肥一次性... 为探究缓释肥类型及施用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作用及机制,以弱筋小麦扬麦33为供试材料,选取3种类型(8种品牌)的缓释肥[包膜型缓释肥(S1~S5)、合成型微溶性缓释肥(S6)、化学抑制剂型缓释肥(S7、S8)]作为供试氮源,设置缓释肥一次性基施(M1)和基施60%+返青期追施40%(M2)两种施肥模式,常规尿素施肥(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为对照(CK),分析了相同施氮水平下缓释肥类型及其运筹方式对小麦产量、氮素积累转运、氮效率、品质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同一品牌缓释肥在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产量、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籽粒氮素积累、花前氮素转运量及转运效率、花后氮素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氮利用效率均表现为M2>CK>M1。其中,M2模式下小麦显著增产的缓释肥依次为S6>S1>S2>S3>S8。M1模式下各处理小麦籽粒品质指标均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M2模式下除S2、S6外,其余缓释肥的小麦籽粒品质指标均符合弱筋品质要求。除M2S5外,其余处理产值及净效益均表现为M2>CK>M1。综合认为,本试验条件下,S1(硫包膜型)、S3(树脂包膜型)、S8(抑制型)缓释肥基施60%+返青期追施40%可实现弱筋小麦产量、品质、氮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缓释肥 产量 氮素积累转运 品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料减施对小麦产量与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浩杰 李文阳 +3 位作者 雍玉东 张士雅 周文银 闫素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169,共9页
为明确肥料减施对小麦产量与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的影响,以小麦品种龙科1109、扬麦25为材料,设置7个施肥处理,不施氮肥(CK)、农户习惯施氮量(三元复合肥750 kg/hm^(2)+追施150 kg/hm^(2)尿素,CF)、缓释肥900 kg/hm^(2)一次性基施(SF900)、... 为明确肥料减施对小麦产量与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的影响,以小麦品种龙科1109、扬麦25为材料,设置7个施肥处理,不施氮肥(CK)、农户习惯施氮量(三元复合肥750 kg/hm^(2)+追施150 kg/hm^(2)尿素,CF)、缓释肥900 kg/hm^(2)一次性基施(SF900)、缓释肥750 kg/hm^(2)一次性基施(SF750)、缓释肥600 kg/hm^(2)一次性基施(SF600)、缓释肥750 kg/hm^(2)基施+追施150 kg/hm^(2)尿素(S750T)、缓释肥600 kg/hm^(2)基施+追施150 kg/hm^(2)尿素(S600T)。分析不同处理间缓释肥对小麦产量与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减施条件下,2个茬口小麦穗数先增加后降低、穗粒数降低,千粒质量增加,且均以SF750处理下产量最高;2个茬口小麦湿面筋、蛋白质含量下降,淀粉含量增加;旱茬强、弱势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占比先增后降,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占比先降后增;稻茬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占比增加,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占比下降;而对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2个茬口糊化参数等指标均下降。由此可见,肥料减施主要通过影响胚乳淀粉粒度分布,降低糊化参数等指标,增加籽粒产量及淀粉含量,进而降低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肥料减施较农户习惯施氮量小麦籽粒产量增加,湿面筋与蛋白质含量增加,淀粉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缓释肥 产量 品质 淀粉粒 糊化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侧深施缓释肥对冬小麦生长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袁江 田苗 +4 位作者 曹永宏 郑盛阳 赵海涛 钱晓晴 王桂良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8-297,共10页
为了研究一次性侧深施缓释肥对冬小麦生长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无肥(CTR)、常规施肥(FP)、一次性侧深施缓释肥料(ZS)3个处理,开展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氮磷钾吸收情况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一次性侧深施缓释肥对冬小麦生长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无肥(CTR)、常规施肥(FP)、一次性侧深施缓释肥料(ZS)3个处理,开展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氮磷钾吸收情况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与CTR处理相比,施肥处理(FP、ZS)的产量显著增加;与FP处理相比,ZS处理穗粒数和籽粒产量(8 283.75 kg·hm-2)显著增加,而穗数和千粒重有所下降;另外,ZS处理秸秆产量有所降低,从而提高了谷草比。与FP处理相比,ZS处理显著增加了籽粒氮、磷、钾累积量,增加了全株磷、钾累积量,而显著降低了全株氮的累积量;同时显著增加了氮、磷、钾收获指数和肥料贡献率以及氮素偏生产力。相比常规施肥,施用缓释肥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著影响,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多属于非优势菌属。综上,与常规施肥相比,一次性侧深施缓释肥促进穗粒数的增加而提高籽粒产量,增加了籽粒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而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同时可维持土壤细菌群落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 侧深施肥 缓释肥料 冬小麦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缓控释肥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辛海滨 杨绪清 +3 位作者 徐瑞衡 王颖 张彦 范晓凯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505-512,共8页
为了解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生产节本、增产、增效的应用效果,探索不同的施肥模式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研究不同缓控释肥在江都区小麦生产中的配套应用技术,以中筋小麦品种扬辐麦4号为材料,分别选用3种小麦缓控释肥,设置2个播期,进行了缓... 为了解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生产节本、增产、增效的应用效果,探索不同的施肥模式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研究不同缓控释肥在江都区小麦生产中的配套应用技术,以中筋小麦品种扬辐麦4号为材料,分别选用3种小麦缓控释肥,设置2个播期,进行了缓释肥不同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产中缓控释肥有缓、控释放养分的能力,可改变传统的多次施肥习惯,3种缓控释肥作基肥与追肥二次施用,合理配比均可省工节本,增产增效。在等氮的前提下,缓控释肥+尿素基施、复合肥+尿素孕穗期追施比常规施肥增产增效,不建议缓释肥在小麦生产中一次性基施,虽可省工,但不节本,由于小麦生育期长,后期肥效接不上,易缺肥早衰,影响产量。在适期播种中汉枫缓控释肥增产增效最明显,汉枫缓控释肥+尿素基施、复合肥+尿素孕穗期追施处理,产量第二,效益第一;在晚播中,茂施缓控释肥增产增效略胜汉枫,茂施缓控释肥+尿素基施、复合肥+尿素孕穗期追施处理,产量第一,效益第一。不同播期在等氮量的前提下,基肥用缓控释肥与速效尿素配比施用,可明显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小麦 播期 产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定额施用缓释肥料田间肥效试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一鸣 罗丙芳 +1 位作者 毛连松 谭志新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92-295,共4页
为轻简化小麦施肥,选用缓释肥料开展符合小麦定额施肥标准下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料在减氮20%,总养分投入减少10%~13%时,小麦实割产量增加9.5%~17.0%,主要通过每穗实粒数增加1.0~1.7,或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等... 为轻简化小麦施肥,选用缓释肥料开展符合小麦定额施肥标准下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料在减氮20%,总养分投入减少10%~13%时,小麦实割产量增加9.5%~17.0%,主要通过每穗实粒数增加1.0~1.7,或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等小麦产量构成要素来实现;施用缓释肥料能简化小麦施肥并实现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缓释肥料 出苗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左西龙 王正波 +3 位作者 陈春生 王继汉 王洁 李俊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393-2397,共5页
为达到提升肥料使用效率及降低施肥次数的目的,该试验设置7种不同的施肥模式,探究相同氮素水平条件下缓释肥与尿素基施、分施对小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缓释肥一次基施能增加穗粒数,但有效穗数及千粒重下降,成本增加,不利于增... 为达到提升肥料使用效率及降低施肥次数的目的,该试验设置7种不同的施肥模式,探究相同氮素水平条件下缓释肥与尿素基施、分施对小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缓释肥一次基施能增加穗粒数,但有效穗数及千粒重下降,成本增加,不利于增产增效;缓释肥基施配合拔节期尿素施用,可促进小麦增穗增重,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提升氮肥利用率,有利于增产增效。减氮15%会导致产量较常规施肥平均下降8.81%,但相较于缓释肥一次基施有一定的降本减氮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肥 小麦 产量结构 净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结型缓释肥在小麦上应用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7
20
作者 王茹芳 张夫道 +3 位作者 刘秀梅 张树清 何绪生 王玉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0-344,共5页
在盆栽条件下,以不施肥CK1和施用等NPK养分化肥CK2为对照,研究了胶结型缓释肥塑料-淀粉胶结肥和粘土-聚酯胶结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植株内养分含量、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粘土-聚酯胶结肥和塑料-淀粉胶结肥均... 在盆栽条件下,以不施肥CK1和施用等NPK养分化肥CK2为对照,研究了胶结型缓释肥塑料-淀粉胶结肥和粘土-聚酯胶结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植株内养分含量、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粘土-聚酯胶结肥和塑料-淀粉胶结肥均能显著增加冬小麦产量,与CK2相比分别增产14 85%、27 48%;施用胶结型缓释肥能够促进小麦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合成;与CK2相比,施用粘土-聚酯胶结肥和塑料-淀粉胶结肥分别使小麦中后期干物重增加9 24%~45 56%和7 53%~45 64%;使植株内氮素含量分别增加4 43%~12 96%,5 70%~14 42%;与CK2相比,土壤中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表现为小麦生长前期低生长中后期高,充分体现了胶结型缓释肥的养分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肥 结型 应用 养分含量 NPK养分 冬小麦产量 叶绿素合成 生长中后期 速效磷含量 盆栽条件 生长发育 生育时期 氮素含量 生长前期 缓释效果 胶结 施用 CK1 粘土 淀粉 塑料 聚酯 相比 干物重 碱解氮 植株 土壤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