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PPER OCEAN RESPONSE TO SURFACE MOMENTUM AND FRESHWATER FLUX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被引量:4
1
作者 Dake Chen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5,共15页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tropical upper ocean response to combined momentum and buoyancy forcing, with emphasis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thermohaline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Paci...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tropical upper ocean response to combined momentum and buoyancy forcing, with emphasis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thermohaline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In response to climatological winds, heat fluxes and freshwater input, the model is able to simulate the salient dynamic and hydrographic features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and their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response to idealized episodic westerly wind bursts and rainfall, the simulated upper ocean conditions compare favorably with available observations, thus enabling us to identify important physical processes involved. Local forcing, vertical mixing and meridional advection dominate the salt and heat budgets in the warm pool on short time scales, but it is necessary to include the saline water coming from the east with the South Equatorial Current to close the salt budget on seasonal and longer time scales. Strong westerly wind bursts generate a swift eastward equatorial jet and a pair of meridional circulation cells with convergence at the equator. This results in an equatorward advection of relatively fresh water from the north and a depression of the thermocline at the equator. Heavy rainfall reduces the surface mixed layer depth by creating a shallow halocline, thus trapping the momentum and heat inputs near the surface. The remote influences of the episodic momentum and buoyancy fluxes are very different. Westerly wind bursts can generate large downstream disturbances in both dynamic and thermal fields through the propagation of equatorial waves, while the effect of rainfall is mostly confined to the forcing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SHWATER flux WESTERLY wind BURST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海洋热浪在2020~2022三年拉尼娜事件爆发背景下的演变特征、爆发机制及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郑飞 张小娟 曹庭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6-390,共15页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持续增长的海洋热浪事件(marine heat waves,MHW)对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是MHW特征显著变化的典型区域。本文基于已建立的MHW高分辨率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大...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持续增长的海洋热浪事件(marine heat waves,MHW)对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是MHW特征显著变化的典型区域。本文基于已建立的MHW高分辨率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美国宇航局(NASA)Aqua卫星和生物地球化学Argo浮标提供的叶绿素-a浓度资料,利用统计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探讨了2020~2022年西太平洋暖池MHW的演变特征、爆发机制及其生态影响。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MHW的爆发频率和强度等在近30年显著增加,其特征属性的变化与连续La Ni?a事件的爆发密切相关。尤其在2020~2022年连续三年La Ni?a事件背景下,西太平洋暖池区MHW爆发频次达到全球最高,且其覆盖面积、爆发频次、总天数、累积强度均是1982年以来最显著的。通过对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混合层热收支的分析,2020~2022年期间MHW爆发主要是净海表热通量中的向下短波辐射项和海洋动力过程中的纬向平流项共同主导。此外,研究也揭示了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域,MHW与海洋生态指标叶绿素-a浓度时空尺度上呈现负相关协同变化的特征,尤其是2020~2022年的MHW事件使该区域海洋上层浮游生物量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浪 三年拉尼娜 西太平洋暖池 爆发机制 海洋生态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启龙 翁学传 +2 位作者 侯一筠 程明华 颜廷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9,共7页
基于1950~2000年太平洋月平均SST资料,运用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特征.结果表明:暖池表层暖水纬向运移的年际(2~8a)和年代际(10~16a)变化都非常明显;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于1982年前后经历了一次... 基于1950~2000年太平洋月平均SST资料,运用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特征.结果表明:暖池表层暖水纬向运移的年际(2~8a)和年代际(10~16a)变化都非常明显;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于1982年前后经历了一次气候跃变,跃变后暖水东界的平均位置比跃变前东移了10个经度;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对ENSO暖(ElNi o)、冷(LaNi a)事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表层暖水 纬向运移 季节性经向摆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的关系 被引量:42
4
作者 张启龙 翁学传 程明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75-583,共9页
根据华北地区18 个代表站1951 ~1996 年月降水资料,利用对应分析法对该地区进行了降水气候区的划分,并讨论了华北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和黑潮热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可划分为两个降水气候区;华北... 根据华北地区18 个代表站1951 ~1996 年月降水资料,利用对应分析法对该地区进行了降水气候区的划分,并讨论了华北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和黑潮热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可划分为两个降水气候区;华北Ⅰ区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西部热含量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前一年10 月热带西太平洋暖池西部热含量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华北Ⅱ区汛期降水与同年冬季黑潮热输送有较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初步分析表明,华北地区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的关系可能是通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动联系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黑潮 降水 华北地区 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海域热含量场的变异及其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启龙 翁学传 程明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9-396,共8页
基于 1 95 5— 1 999年间太平洋月平均海温资料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 (EOF)分解法 ,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海域 ( 1 2 0°E— 1 60°W ,1 8°N— 1 6°S)热含量场的时空变化 ,并分析了该海域东、西区热含量变化与南方涛动、... 基于 1 95 5— 1 999年间太平洋月平均海温资料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 (EOF)分解法 ,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海域 ( 1 2 0°E— 1 60°W ,1 8°N— 1 6°S)热含量场的时空变化 ,并分析了该海域东、西区热含量变化与南方涛动、副热带高压及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 ,暖池海域热含量场主要包括年变化型、年际变化型和年代际变化型三个模态 ,其主要变化周期依次为 1 .0、3.6和 1 3.7年。相关和合成分析表明 ,暖池东、西区热含量的变化均与南方涛动、副热带高压和ENSO循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海域 热含量场 ENSO循环 时空变化 海洋热力学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对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和台风活动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最近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6
作者 黄荣辉 皇甫静亮 +4 位作者 刘永 冯涛 武亮 陈际龙 王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7-896,共20页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TCs)活动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文中首先简单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和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变化特征及其对与TCs活动有关的南海夏季风爆发和西太...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TCs)活动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文中首先简单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和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变化特征及其对与TCs活动有关的南海夏季风爆发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年际变异的影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然后,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通过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影响TCs活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研究。此外,文中还指出了关于西太平洋暖池对西北太平洋上空季风槽和TCs活动变异的热力和动力作用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季风槽 热带气旋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海道的两度关闭与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和兴衰 被引量:13
7
作者 周祖翼 金性春 +2 位作者 王嘹亮 翦知湣 许长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4,共8页
世界海洋表层水温最高的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驱动大气环流的最大热源之一,也是全球热盐环流传输带的热源。新生代晚期印尼海道的关闭是暖池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在印尼海道区划出了对印度尼西亚穿越流起阻挡作用的5道屏障,分析了5道屏... 世界海洋表层水温最高的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驱动大气环流的最大热源之一,也是全球热盐环流传输带的热源。新生代晚期印尼海道的关闭是暖池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在印尼海道区划出了对印度尼西亚穿越流起阻挡作用的5道屏障,分析了5道屏障的形成过程和年代,据此提出了印尼海道两度关闭的模式。板块运动导致印尼海道关闭,有利于暖池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利的负面影响,本区构造运动对暖池的演变具有特有的双向复合控制作用;由此出发勾勒了近1000多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和兴衰史:11~9MaBP为原始暖池形成期,9~6MaBP为暖池演化的第一衰退期,6MaBP以来为现代暖池的孕育和发展期,其间在1~0 2MaBP穿插着暖池演化的第二衰退期。上述暖池兴衰史的演化模式,得到了暖池区ODP1143站浮游有孔虫组合所反映的古海水温跃层深度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道 西太平洋暖池 板块重建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的跃变及其气候效应 被引量:14
8
作者 赵永平 吴爱明 +1 位作者 陈永利 胡敦欣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7-326,共10页
用 SST (COADS,NCEP) 资料研究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和跃变特征,讨论其气候效应。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有显著的10~20年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和40~50年周期的气候跃变;一百多年来西太平洋暖池发生了4次大的跃变,在1910年代中期和... 用 SST (COADS,NCEP) 资料研究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和跃变特征,讨论其气候效应。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有显著的10~20年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和40~50年周期的气候跃变;一百多年来西太平洋暖池发生了4次大的跃变,在1910年代中期和1950年代中期,西太平洋暖池由异常发展转为异常减弱,1930年代初和1980年代初,西太平洋暖池由异常减弱转为异常发展;西太平洋暖池在1980年代初的跃变,具明显的气候效应,跃变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显著升高,大范围海域升温超过0.5 ℃,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脊线偏南,我国汛期降水呈南方偏多、北方偏少的分布趋势,与跃变前基本相反。研究结果还表明:在西太平洋暖池异常发展期,El Nino事件出现多且强于La Nina事件,而在西太平洋暖池异常减弱期,La Nina事件出现多且强于El Nino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跃变 气候效应 海洋表面温度 SST资料 年代际变化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海域SST场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启龙 翁学传 颜廷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9-354,共6页
根据 1 950— 1 998年间月平均SST资料 ,用经验正交函数 (EOF)分析法 ,对西太平洋暖池海域SST场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暖池海域SST场的主要模态包括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3个类型 ,其主要变化周期依次为 1 2、54、2 9和 1 2 ... 根据 1 950— 1 998年间月平均SST资料 ,用经验正交函数 (EOF)分析法 ,对西太平洋暖池海域SST场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暖池海域SST场的主要模态包括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3个类型 ,其主要变化周期依次为 1 2、54、2 9和 1 2 0个月 ;暖池SST场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全海域大致以 1 60°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其SST的年际变化在变幅、相位和周期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暖池 SST场 时空结构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法 海洋表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赤道流区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锦年 宋贵霆 +1 位作者 褚健婷 许兰英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17,共8页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冷暖异常信号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影响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冷暖异常信号的机制。分析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冷暖与太平洋北赤道流的海温冷暖异常信...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冷暖异常信号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影响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冷暖异常信号的机制。分析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冷暖与太平洋北赤道流的海温冷暖异常信号西传有重要关系。北赤道流的海温异常冷(暖)信号是沿温跃层由赤道中东太平洋潜沉向西太平洋暖池区传播,对暖池区域次表层海温场产生重要影响。这一传播过程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暖(冷)信号向赤道中东太平洋传播,构成了热带海洋信号的气旋式“信号通道”。在这一“信号通道”中,北赤道流的海温异常信号西传是导致西太平洋暖池区及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的重要机制,是影响El Nino和 La Nina事件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北赤道流 信号通道 El Nino La N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对全球和亚洲气候变化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1
作者 李建平 任荣彩 +7 位作者 齐义泉 王法明 陆日宇 张培群 江志红 段晚锁 于非 杨永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8-538,共21页
围绕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预定的总体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项目执行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科研成果。关于气候动力学方面,项目揭示了热带印度洋... 围绕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预定的总体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项目执行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科研成果。关于气候动力学方面,项目揭示了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变化是全球热带气候年代际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是全球尺度副热带干旱的重要调控器;发现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存在冷舌模态,它是一个海气耦合模态,阐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其对ENSO型态变异的作用及影响东亚气候的机理;揭示了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异常特征及其气候效应;提出了水平非均匀基流中行星波传播的理论,研究了其在不同东亚夏季风背景下的传播特征。关于气候预测方法方面,提出了若干有物理基础的气候预测方法,如尺度分离的降尺度预测新方法、基于北大西洋涛动(NAO)—ENSO的东亚夏季风预测模型、基于南半球环状模的东亚气候预测模型等,为业务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关于观测方面,项目在亚洲区域海气补充观测和海洋资料同化方面也取得突出进展,成功进行了南海18°N断面海洋综合观测,为形成我国第一条南海断面长期海气观测打下了基础。在国际合作方面,项目还继续推动和领导了"亚洲季风年"(AMY2007-2012)与"东亚气候模拟"国际计划,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气相互作用 年代际气候变化 东亚季风 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 气候预测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90ka 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北缘上层海水结构和古生产力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来自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和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京涛 李铁刚 +1 位作者 常凤鸣 江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5-311,共7页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暖池北缘的Ph05-5岩芯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4C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依据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及其同位素组成等指标,分析了近190kaB.P.以来区域生产力和上层海水结构的演变特...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暖池北缘的Ph05-5岩芯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4C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依据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及其同位素组成等指标,分析了近190kaB.P.以来区域生产力和上层海水结构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和所指示的古海洋学意义。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profunda百分含量和基于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的温跃层深度变化表明,Ph05-5岩芯所在的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北缘约190kaB.P.以来,营养跃层和温跃层冰期(MIS6期和5d—2期)浅,间冰期(MIS5e)和全新世深,而MIS5e期是最近两个冰期旋回中营养跃层和温跃层深度最深时期。通过F.profunda百分含量初级生产力转换方程计算结果和与钙质超微化石绝对丰度的变化显示,冰期初级生产力高,间冰期和全新世初级生产力低,MIS5e期初级生产力为末两次冰期旋回之最低。此外,Ph05-5岩芯?δ13CC.wullerstorfi-coccolith和?δ13CC.wullerstorfi-N.dutertrei差值变化显示,190kaB.P.以来表层输出生产力冰期高,间冰期低,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MIS5e期为生产力输出的最低值期。上层海水结构和生产力的上述变化特征与现代LaNiňa事件暴发时的海洋环境相当类似,该海区MIS5e期可能是LaNiňa事件频繁爆发的一段时期,可以与现代LaNiňa现象类比。同时,根据Wyrtki提出的信风张弛理论推测MIS5e期,由于LaNiňa事件的频繁暴发黑潮主流应该是增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上层海水结构 古生产力 ENSO 黑潮主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VHRR/SST的西太平洋暖池近期变化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方立新 陈戈 +1 位作者 方朝阳 韩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考虑到热结构和纬度分布 ,提出了更加合理的暖池中心和面积计算方法。利用 AVHRR/SST月平均数据 ,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近期 (1 993~ 2 0 0 1年 )的变化特征 :暖池中心移动在经向上是单一的年周期 ,而纬向上存在 3.3(最显著 ) ,1和 0 .5... 考虑到热结构和纬度分布 ,提出了更加合理的暖池中心和面积计算方法。利用 AVHRR/SST月平均数据 ,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近期 (1 993~ 2 0 0 1年 )的变化特征 :暖池中心移动在经向上是单一的年周期 ,而纬向上存在 3.3(最显著 ) ,1和 0 .5年 3个周期分量 ;暖池面积和表面强度都有 3个主要的周期分量 ,分别是 3.3,1 ,0 .5年和 1 .5,1 ,0 .67年 ,且都以 1年周期为最显著 ;2者的主频在正常年份大致呈同相关系 ,而在厄尔尼诺 /拉尼娜期间存在位相差 ,甚至反相。厄尔尼诺 /拉尼娜现象在1 993~ 2 0 0 1年之间的平均周期为 3.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 西太平洋暖池 谱分析 厄尔尼诺/拉尼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暖池区1.53Ma以来上层海水变化的颗石藻证据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传联 张拭颖 +1 位作者 金海燕 翦知湣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72-1176,共5页
对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区核心的大洋钻探计划(ODP)807站1.53 Ma以来深海沉积样品进行了颗石藻化石分析,通过Florisphaera profunda数量百分比讨论了营养跃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并计算了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1.53Ma以来暖池核心区海水营养跃层... 对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区核心的大洋钻探计划(ODP)807站1.53 Ma以来深海沉积样品进行了颗石藻化石分析,通过Florisphaera profunda数量百分比讨论了营养跃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并计算了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1.53Ma以来暖池核心区海水营养跃层经历了明显变化:从1.53~0.9 Ma,营养跃层深度逐渐变浅;自0.9 Ma起营养跃层开始变深并保持到0.48 Ma;0.48~0.28 Ma之间是营养跃层深度明显变浅的一个时期,在这以后营养跃层逐渐变深.根据颗石藻得出的海水营养跃层变化与初级生产力变化基本一致,也与根据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得出的温跃层深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比ODP 807站和南海ODP 1143站F.profunda数量百分比和初级生产力变化曲线,两站在0.9 Ma以前变化的趋势相反,而0.9 Ma以后基本一致.说明0.9 Ma以前暖池核心地区与边缘区上层海水的变化有差异,而0.9 Ma以后两者则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risphaera profunda 营养跃层 初级生产力 西太平洋暖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与北赤道流异常海温西传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锦年 何宜军 +1 位作者 许兰英 宋贵霆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3-140,共8页
通过对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 ,探讨了对厄尔尼诺 (ElNino)事件发生起重要作用的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变暖异常的变化规律 ,揭示了影响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变暖异常的形成机制。分析表明 :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海温... 通过对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 ,探讨了对厄尔尼诺 (ElNino)事件发生起重要作用的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变暖异常的变化规律 ,揭示了影响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变暖异常的形成机制。分析表明 :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变暖与赤道太平洋的北赤道流 ( 1 0°N)的海温异常存在密切关系。在ElNino事件发生的前期 ,位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沿北赤道流温跃层潜沉向西太平洋暖池区输送 ,在西太平洋暖池堆积并向赤道西太平洋扩展 ,当异常暖水达到一定强度 ,并在大气的强迫下 ,异常暖水沿温跃层东传至赤道中东太平洋并上浮于海面 ,最终导致ElNino事件的爆发。北赤道流的异常海温西传是导致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异常的重要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北赤道流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纬向变异及其对ENSO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齐庆华 张启龙 侯一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73,共9页
基于SODA再分析资料以及SST、JEDAC和TAO观测资料,利用加权平均法建立了具有良好代表性的暖池整体暖水的纬向运移指标序列,并利用Morlet小波变换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暖池的纬向变异特征及其对ENSO的影响。结果表明,暖池具有明显的年际(2—... 基于SODA再分析资料以及SST、JEDAC和TAO观测资料,利用加权平均法建立了具有良好代表性的暖池整体暖水的纬向运移指标序列,并利用Morlet小波变换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暖池的纬向变异特征及其对ENSO的影响。结果表明,暖池具有明显的年际(2—7年)和年代际(10—16年)纬向变异,并在1976年前后经历了一次由弱到强的气候跃变。暖池内部的暖水大致可以50m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半部分的纬向变异幅度非常大,而其下半部分的纬向变异幅度则相对较小。但两者具有很一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暖池的年代际纬向变异对赤道中太平洋纬向风应力和纬向流有较好的响应,而且对赤道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变化有较大影响。相关和合成分析表明,暖池的东扩、西缩对ENSO暖(El Nio)、冷(La Nia)事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暖池的异常东扩对El Nio有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纬向变异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变化的浮游有孔虫记录 被引量:4
17
作者 涂霞 郑范 +3 位作者 向荣 陈木宏 汤贤赞 颜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共7页
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变化对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取自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WP92 5柱样中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壳体δ18O的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末次冰期的冬季表层水温比全新世低 2℃以上;浮游有孔... 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变化对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取自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WP92 5柱样中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壳体δ18O的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末次冰期的冬季表层水温比全新世低 2℃以上;浮游有孔虫 Neoglobo quadrina pachyderma 的含量变化与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的δ18 O值呈明显相关,各时段的峰值可能与YD事件和Heinrich事件H1、H2和H3大致对应,分别出现在21—29、38—46、64—72和106—117cm, 14C年龄约为9.7—11.1、12.8—14.7、19—20.9 和 26.2—27.4kaB.P.;浮游有孔虫N. pachyderma的含量与G. sacculifer的δ18O在各峰值之间含有数个频次不等的亚级变化,反映了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气候的短尺度快速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西太平洋暖池 末次冰期 气候快速变化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卢楚翰 黄露 +1 位作者 何金海 秦育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72,共9页
利用1980-2010年共31个冬季的GODAS海洋同化资料,以5~366m次表层海温构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热含量,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热含量的时空特征、持续性以及对其邻近区域的气候异常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一致性分布是冬季西... 利用1980-2010年共31个冬季的GODAS海洋同化资料,以5~366m次表层海温构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热含量,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热含量的时空特征、持续性以及对其邻近区域的气候异常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一致性分布是冬季西太暖池区次表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导模态,其时间系数的年际振荡较好地代表了暖池区次表层热状况的年际异常。暖池区热含量的变化与ENSO事件联系密切,它能保持超前两季以上的显著自相关,持续性较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更为稳定。佗)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异常对后期春、夏季暖池热状况产生持续影响,相应的暖水体积变化导致暖水的经向输送及垂直交换,对后期春夏两季暖池及邻近区域尤其是菲律宾海的表层海温、海表热通量变化有较大影响。(3)冬季暖池区热含量上升对应春季菲律宾海以东洋面OLR数值下降以及降水偏多,所引起的对流活动加热异常导致热带及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位势等压面抬升,进而对西太副高产生影响。之后,此区域相应的海表热通量交换加强,对流层低层形成强大的异常气旋,海气相互作用加强,加上对流加热异常,使得冬季暖池热含量异常与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可作为春、夏季西太副高变化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度的有效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西太平洋暖池 次表层 春季障碍 东亚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赤道太平洋暖池区光合色素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庄燕培 金海燕 +3 位作者 陈建芳 王奎 徐燕青 王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利用光合色素的生物标志性可以在"纲"水平上表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依托大洋科学考察第20航次和21航次,通过对西赤道太平洋不同区域5个站位的HPLC藻类色素分析及CHEMTAX程序因子分析,获取了暖池区光合色素及浮游植物群落的垂... 利用光合色素的生物标志性可以在"纲"水平上表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依托大洋科学考察第20航次和21航次,通过对西赤道太平洋不同区域5个站位的HPLC藻类色素分析及CHEMTAX程序因子分析,获取了暖池区光合色素及浮游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信息。结果显示在寡营养的暖池区,玉米黄素(Zeaxanthin)及乙二烯叶绿素a(DV Chl a)与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蓝细菌、原绿球藻及定鞭金藻为优势藻纲,按对生物量的贡献率原绿球藻大于蓝细菌大于定鞭金藻的。蓝细菌和原绿球藻分布在真光层不同深度,而在营养盐丰富的次表层优势浮游藻类为定鞭金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赤道太平洋 暖池区 光合色素 浮游植物群落 CHEMT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和海表温度与江南春雨的相关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尚可 何金海 +1 位作者 朱志伟 詹丰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86-992,共7页
利用Scripps和GODAS(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月平均海温资料,NOAA(National Oceanic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提供的逐月扩展重建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江... 利用Scripps和GODAS(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月平均海温资料,NOAA(National Oceanic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提供的逐月扩展重建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时滞相关方法从预报的角度对西太平洋暖池区海表温度和热含量与江南春雨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江南春雨空间分布的主要模态为全区一致型分布,其次为南北反向型,第三模态表现为东西反向型;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与江南春雨强度的关系比海表温度更为密切,从相关区域的集中性、稳定性及相关显著性和预报超前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推荐将热含量作为预报江南春雨的首要因子。热含量影响江南春雨的敏感海区位于4°N^16°N,130°E^170°E,预报关键时段为前一年7~12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热含量 海表温度 江南春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