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4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ay 12 2008 Ms 8.0 Earthquake in Wenchuan,Sichuan
1
作者 Qiong Xiao,Licheng Shen,Daoxian Yuan,Aoyu Wang,Qiufang He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7-27,共1页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from May 1 to July 4,2008,during the May 12,2008 Ms 8.0 earthquake.On the spot in these hot springs were measured during this time.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from May 1 to July 4,2008,during the May 12,2008 Ms 8.0 earthquake.On the spot in these hot springs were measured during this time.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 about 400 km away from Wenchuan Sichuan,had a huge response to the earthquake.After the earthquake,three higher elevation springs are cutoff,and the other four springs’ discharge has been increased nearly 50%. Temperature of these springs all reduced 1℃. Concentration of K<sup>+</sup>,Na<sup>+</sup>,Ca<sup>2+</sup> in these hot springs has been reduced,and has an excellent linear correlation.Concentration of Mg<sup>2+</sup> has been increased,Concentration of SO<sub>4</sub><sup>2-</sup>,F<sup>-</sup> h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in wenchuan Beiwenquan hot SPRINGS chemical feature dischar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后重灾区小流域植被覆盖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2
作者 靳文 吴圣楠 贾洋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69-1380,共12页
强震作用容易带来严重的植被覆盖破坏,加剧震区生态脆弱性,导致震区震后泥石流多发、频发、重发。为认识震后震区不同背景下植被覆盖变化情况,本文选取2007-2020年MODIS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聚类分析及地理空间探测器等获取研究区小流... 强震作用容易带来严重的植被覆盖破坏,加剧震区生态脆弱性,导致震区震后泥石流多发、频发、重发。为认识震后震区不同背景下植被覆盖变化情况,本文选取2007-2020年MODIS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聚类分析及地理空间探测器等获取研究区小流域植被覆盖演变规律、分布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小流域震后植被覆盖指数变化情况可划分为地震和强降雨双控型、地震强控型、强降雨强控型及无明显影响型4种类型;(2)研究区平均高程和平均降水量在不同植被变化类型中差异性明显;(3)震后不同植被覆盖变化以高程驱动为主,流域平均高程与距离地表破裂平均距离交互驱动程度最大;(4)研究区震后不同植被覆盖指数变化类型具有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和泥石流链生发育影响。本研究加深了对不同环境背景下震后植被覆盖变化的认识,可为震后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覆盖指数 汶川震区 地理探测器 傅里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 被引量:23
3
作者 杨智娴 陈运泰 +2 位作者 苏金蓉 陈天长 吴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综合运用四川省地震台网与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精确地测定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指出,对汶川地震这样的大地震精准定位,必须克服或尽量减少远台观测对地震精确定位的局限性、地壳介质模型的不完... 综合运用四川省地震台网与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精确地测定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指出,对汶川地震这样的大地震精准定位,必须克服或尽量减少远台观测对地震精确定位的局限性、地壳介质模型的不完善性以及识别与检测初至波震相的不一致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对比、反复试验,从上述台网中精心选取了方位分布均匀、具有近震源台站约束、直达P波震相确系由初始破裂辐射出的15个地震台的直达P波到时数据,反演得出精确度比区域性地震台网常规测定的精确度高一个数量级的汶川大地震的定位结果,即:发震时刻(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27:57.59±0.03s;震中位置:31.018°N±0.3km,103.365°E±0.3km;震源深度:15.5km±0.3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定位 精准定位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 8.0地震甘肃强震记录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旭宙 姚凯 +2 位作者 何新社 周民都 闵祥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6-269,303,共5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录的共60道强震记录信息,并初步分析了加速度的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甘肃 强震台站 记录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同震位移场约束反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破裂空间分布 被引量:47
5
作者 王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19-2526,共8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同时破裂,分别形成了240多公里和7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本文以GPS观测获得的同震位移场为约束,反演地震破裂的空间分布.反演结果显示映秀—北川主破裂带倾向北西...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同时破裂,分别形成了240多公里和7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本文以GPS观测获得的同震位移场为约束,反演地震破裂的空间分布.反演结果显示映秀—北川主破裂带倾向北西,沿破裂带的走向从南到北倾角逐渐变大,破裂断层的平均宽度在10-18 km左右.破裂断层的错动在南段以逆冲为主,在北段走滑分量逐步加大,右旋走滑成为断层破裂的主要特征.断层破裂最大段落错动量分别达到了7.8 m和7.4 m,恰好对应这次地震中地表破坏最为严重的映秀和北川地区.本次地震释放地震矩6.70×10^(20)N·m,相应矩震级M_w=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GPS 同震位移 破裂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W7.9地震的同震粘滑过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许健生 黄辅琼 +2 位作者 李丽 隗永刚 舒优良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31-739,共9页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MW7.9地震,全球数字地震仪台网(GSN)74个台的地震仪和陕西周至地震台的数字水位仪都很好地记录到了该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和止滑过程。分析GSN74个地震台的记录后发现:汶川MW7.9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MW7.9地震,全球数字地震仪台网(GSN)74个台的地震仪和陕西周至地震台的数字水位仪都很好地记录到了该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和止滑过程。分析GSN74个地震台的记录后发现:汶川MW7.9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是一次多点粘滑错动过程,主要由四个子粘滑错动事件构成,整个粘滑错动过程的持续时间不少于86.6s;地震的弹性破裂过程与粘滑错动过程同时进行,是粘滑错动和弹性破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粘滑错动+弹性破裂”的机制。对周至地震台数字水位仪记录分析后发现:汶川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与P.N.Sundaram[1]作的岩石粘滑错动实验结果一致,粘滑错动过程可细分为粘结(stick)和滑动(slip)二个过程。汶川地震在止滑过程中激发出了长周期勒夫面波(XsQ)和瑞雷面波(XsR)。研究粘滑震相有助于认识震源的粘滑错动过程,研究止滑震相有助于预判震灾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W7.9地震 多点错动 脆性破裂 粘滑错动 粘滑震相 止滑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5·12”地震后四川局部区域水体离子特征
7
作者 刘伟龙 邓伟 +1 位作者 王根绪 周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45,共6页
2008年四川"5.12"地震对人民生命和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为对震后水环境的现状进行一个面上的调查,2008年6月对受地震影响四川局部地区的水取样分析。对66个水样中8大离子的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阳离子的含量特征均为Ca2+>M... 2008年四川"5.12"地震对人民生命和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为对震后水环境的现状进行一个面上的调查,2008年6月对受地震影响四川局部地区的水取样分析。对66个水样中8大离子的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阳离子的含量特征均为Ca2+>Mg2+>Na+>K+,而阴离子平均含量依次为SO42->NO3->Cl->PO43-。Ca2+在水井中的含量最高,PO34-在水体中含量最低,66个采样点中有16个水样未检出PO43-。井水中离子含量在所有采样区中最高。除PO43-含量在河流中的含量最高外,其余各离子在水井中的含量居7个分类采样区之首;地裂缝渗出的水中Ca2+、Na+、Cl-仅次于井水含量居第二。在空间位置上水体中Na/Ca比值在0.106上下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5·12地震 四川 水环境 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远震P波高频辐射能量快速估计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的破裂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夏旻 吴忠良 许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7-104,共8页
采用全球地震台网(GSN)宽频带垂直分向记录,选取P波初至后10分钟的波形,通过远震P波高频辐射能量,估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破裂时间和有限地震断层的传播方向。所得结果与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大体一致,说明此... 采用全球地震台网(GSN)宽频带垂直分向记录,选取P波初至后10分钟的波形,通过远震P波高频辐射能量,估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破裂时间和有限地震断层的传播方向。所得结果与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大体一致,说明此方法作为一种震源特性的快速粗测方法是可行的。但对于汶川地震这一震例,该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揭示地震震源过程的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破裂过程 震源时间函数 汶川大地震 数字地震波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M_(W)7.9汶川地震早期余震频度衰减速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侯金欣 王宝善 +1 位作者 彭志刚 袁松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17-3031,共15页
深入认识余震频度衰减及其影响因素对理解余震触发机理和震后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强震后余震数量庞大,波形相互叠加导致了目录中余震缺失,进而影响了余震频度衰减速率的估计.本研究采用模板匹配技术对2008年M_(W)7.9汶川地... 深入认识余震频度衰减及其影响因素对理解余震触发机理和震后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强震后余震数量庞大,波形相互叠加导致了目录中余震缺失,进而影响了余震频度衰减速率的估计.本研究采用模板匹配技术对2008年M_(W)7.9汶川地震后约50天内连续数据进行扫描,检测余震数量约为模板地震数量的5倍,完备震级由M3.0降低到M2.3.根据余震沿映秀—北川断裂走向优势深度分布的变化,以映秀、汶川、茂县、北川、南坝为界,余震活动大致可分为6个区域.本研究利用最大似然法分别计算了各个区域的余震频度衰减速率,结果显示:以茂县、青川为界,余震频度衰减速率表现出映秀—北川断裂西南段较快、中间段居中、东北段较慢的特征.将余震频度衰减速率和余震空间分布、断裂类型、震后形变、同震形变等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余震频度衰减速率分区与断裂类型分区吻合.其中,映秀—北川断裂西南段余震频度较快衰减速率区域断裂以逆冲为主,中间段为经过各种震源机制类型交替出现的过渡带,映秀—北川断裂东北段余震频度较慢衰减速率区域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2、余震频度衰减速率西南段较快、东北段较慢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震后形变特征相一致;3、余震频度衰减速率与同震形变相关性不强.结合本研究观测到的同震滑移量较大区域余震分布较少、部分区域余震数目和震后形变空间分布一致性等特征,我们推测汶川地震早期余震可能主要与震后余滑相关,余震频度衰减速率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与不同类型断裂震间滑移速率不同相关,震间滑移速率较快的区域余震频度衰减速率较快及震后形变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模板匹配 早期余震频度衰减 断裂类型 震后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的滑移向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宏林 魏占玉 +1 位作者 陈长云 石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32,共14页
估计同震滑移向量对于认识和理解破裂方式和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上各形成了一条长250 km和72 km的地表破裂带。地震发生后至今,已经发表了大量有关同震位错沿破... 估计同震滑移向量对于认识和理解破裂方式和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上各形成了一条长250 km和72 km的地表破裂带。地震发生后至今,已经发表了大量有关同震位错沿破裂带分布的论文和报告,但绝大部分都仅仅是破裂的走向位错和垂直位错,极少有同震滑移向量的报道。这不仅是因为野外难以直接测量到水平缩短量(或拉张量),而且还因为这些走滑位错实际上是视走滑位错,部分或全部来自水平缩短或拉张。因此,仅仅根据视走滑同震位错和垂直同震位错估计的同震总滑移量肯定包含了相当大的误差。尝试利用据不同走向参考线测量到的一组(两个以上)视走滑位错来计算水平滑移向量的这一新方法,获得了中央破裂带上的7个水平同震滑移向量,并结合垂直位错量进一步计算了走滑、倾滑和水平缩短三个同震滑移分量以及断层倾角和破裂面上的同震滑移向量,综合出露破裂面的擦痕所指示的滑移向量,并对比根据矩张量解获得的震源深度的滑移向量,得出以下认识:(1)破裂南段的地表滑移向量的方位角明显小于震源深度滑移向量的方位角,表明在破裂从震源向地表传播过程中破裂面上的滑移向量发生了逆时针旋转;(2)滑移方位角向北东方向逐渐增大,表明地平面上水平滑移向量表现出顺时针旋转的趋势,而且在破裂向北东方向传播过程中近地表的走滑分量逐渐减小而倾滑分量逐渐增大;(3)几乎在每一个观测点倾滑分量都大于走滑分量,表明汶川地震的破裂方式在任何地点都是以逆冲运动为主;(4)破裂面倾角在10.4°~64.7°,平均值为41°,与天然破裂露头和探槽揭示的结果基本一致;(5)滑移向量沿破裂带的分布显示,走滑分量中段大而两端小,倾滑分量则相反,中段小两端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汶川地震 同震滑移向量 龙门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汶川M_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217
11
作者 滕吉文 白登海 +4 位作者 杨辉 闫雅芬 张洪双 张永谦 阮小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85-1402,共18页
汶川Ms8.0强烈地震发生在一条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构造带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强烈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即浅层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并不匹配.为... 汶川Ms8.0强烈地震发生在一条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构造带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强烈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即浅层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并不匹配.为此对这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初步研究表明:①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作用下,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向NNE方向顶挤、楔入青藏高原东北缘,迫使高原深部物质向东流展,在受到以龙门山为西北边界的四川盆地阻隔下,一部分物质则转而向东南侧向运移;②龙门山地带在地形上差达3500±500m左右,而地壳厚度在龙门山西北部为60±5km左右,四川盆地为40±2km左右,而龙门山地带与其东、西两侧相比则为地壳厚度变化幅度达15~20km的突变地域,即为应力作用的耦合地带;③中、下地壳和地幔盖层物质以地壳低速层、低阻层(深20~25km)为第一滑移面,以上地幔软流层顶面为第二滑移面,且在四川盆地深部"刚性"物质阻隔下,深部壳、幔物质以高角度在龙门山构造带和四川盆地的耦合地带向上运移(或称逆冲),且在龙门山地表三条断裂构成的断裂系向下延伸到20km左右深处汇聚,二者强烈碰撞、挤压、震源介质破裂;在物质与能量的强烈交换下,应力得到释放,故形成了这次Ms8.0强烈地震.为此从深部初步揭示了这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动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物质运移 深层过程 汇聚地带 动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北和东边界大地震序列的关联性与2008年汶川地震 被引量:121
12
作者 闻学泽 杜方 +1 位作者 张培震 龙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6-716,共11页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的东边界.为了探讨区域动力学背景与该地震发生的关系,本文基于活动构造、震源机制解、GPS站速度、地震破裂展布以及历史大地震活动等资料分析巴颜喀拉块体北、东两个边界断裂系统的运动、变形以及大...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的东边界.为了探讨区域动力学背景与该地震发生的关系,本文基于活动构造、震源机制解、GPS站速度、地震破裂展布以及历史大地震活动等资料分析巴颜喀拉块体北、东两个边界断裂系统的运动、变形以及大地震序列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由于受到华南地块的阻挡,巴颜喀拉块体朝东-南东方向的"逃逸"运动表现为该块体北边界的左旋走滑断层作用在该块体的东边界转换成为逆冲或缩短兼走滑断层作用,亦即该块体的运动对其东边界断裂系统具有显著的"加载"作用.这种加载作用也反映在该块体北和东两个边界大地震序列发生的关联性上.19世纪中晚期至2001年期间,一个由8次事件组成的大地震序列使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总长度的2/3破裂,该序列同时具有加速应变释放以及事件的间隔逐渐缩短的特征,反映最晚自1902年以来该块体发生了加速运动.作为对这一加速运动的响应,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大约自1933年以来发生一个由3次事件组成的大地震序列,也显示出加速释放以及事件的间隔逐渐缩短的特征;2008年汶川地震正是该响应序列中的最新事件.东边界的响应型大地震序列的发生至少滞后于北边界的数十年,可能与该块体的非刚性运动有关.另外,这两个大地震序列的事件序次-时间关系有助于分析该块体北与东边界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边界断裂系统 大地震序列 构造动力学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定点观测电磁异常回溯性分析 被引量:44
13
作者 解滔 刘杰 +4 位作者 卢军 李美 姚丽 王亚丽 于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2-1937,共16页
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周围定点台站观测的电磁异常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分析,以期加深对汶川地震孕震过程中电磁异常的解读.震中周围8个地电阻率台站震前出现不同形态的异常变化,结合震后地电阻率变化形态分析,仅近邻地震破裂... 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周围定点台站观测的电磁异常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分析,以期加深对汶川地震孕震过程中电磁异常的解读.震中周围8个地电阻率台站震前出现不同形态的异常变化,结合震后地电阻率变化形态分析,仅近邻地震破裂带的成都和江油台异常变化符合已有的地电阻率孕震异常机理.在4月24日和5月9日大致沿南北地震带出现两条南北走向的低点位移线,成都台地磁转换函数、谐波振幅比、帕金森矢量和垂直极化强度等主要反映了地下介质电性在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断裂带附近的地电场和电磁扰动在震前出现波形畸变和能量增强,距离较远的西昌台阵和天祝—松山台阵内地电场也出现功率谱能量增加和裂隙渗透方位角扰动等短期异常现象,甚至沿龙门山断裂带NE方向1300km外的河北电磁扰动台网震前数月也出现自观测以来最大幅度的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电磁数据 定点台站 地面观测 异常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被引量:604
14
作者 张培震 徐锡伟 +1 位作者 闻学泽 冉勇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66-1073,共8页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是什么?本文在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利用震前的GPS观测结果,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地表上形成200多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灌县—江油断裂在地震中也发生了破裂,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60多公里.震前的GPS观测表明,横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不超过~2 mm/yr,单条断裂的活动速率不超过~1 mm/yr,与地震地质研究结果和历史地震记录相一致.利用地震地质考察和地震波反演得到的最大同震位移可以获得相当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000~6000年.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在破裂强度很大的变质杂岩体中,断裂带本身在剖面上呈"犁形"或"铲形"结构,有利于能量积累,形成破坏性巨大的地震.所以,5.12汶川大地震是一次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和高破坏强度的巨大地震,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的地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高破坏强度 新地震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与地震视应力分布 被引量:79
15
作者 易桂喜 闻学泽 +3 位作者 辛华 乔慧珍 龙锋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90-1500,共11页
本文利用四川区域台网最近30多年的地震资料,计算了2008年四川汶川M_S8.0地震前沿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包括震级-频度关系中的a、b与a/b值,复发间隔T_r值),同时,计算了震前2年多的时间内M_L≥3.5地震的视应力.在此... 本文利用四川区域台网最近30多年的地震资料,计算了2008年四川汶川M_S8.0地震前沿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包括震级-频度关系中的a、b与a/b值,复发间隔T_r值),同时,计算了震前2年多的时间内M_L≥3.5地震的视应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值和地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与汶川主震破裂范围、M_S≥5.0余震分布的关系.主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与地震视应力的分布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绵竹茂县段与江油—平武段具有远低于区域平均值的显著异常低b值、低a值、相对较高a/b值以及较小复发间隔T_r值的参数值组合,反映这两个断裂段在汶川主震之前已处于高应力闭锁状态,且发生强震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段落.这两个段落成为汶川主震破裂的中心段落和破坏严重的地段;②汶川地震前,位于前述两断裂段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带北川段具有较高的b值与a值、较低a/b值的参数值组合,显示出应力积累水平不高的状态.汶川主震后,北川断裂段的余震强度与频度均偏低,缺少M_S≥5.0的余震;③地震活动性参数与视应力显示汶川地震之前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的应力积累水平明显低于中-北段,这种差异可能与汶川主震破裂沿断裂带中-北段呈北东向单侧扩展有关.另外,地震活动性参数值组合也反映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近期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岷山构造带 汶川地震 地震活动性参数 视应力 余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大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影响 被引量:160
16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1 位作者 盛书中 徐晓枫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8-139,共12页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明显地改变了区域地震的应力场.理解这种应力场的改变对周围断层构造加载进程和区域地震危险性的改变非常重要.本文以汶川地震的破裂为驱动源,计算了该地震造成周围断层上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汶川...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明显地改变了区域地震的应力场.理解这种应力场的改变对周围断层构造加载进程和区域地震危险性的改变非常重要.本文以汶川地震的破裂为驱动源,计算了该地震造成周围断层上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得龙门山断裂北部和最南端、鲜水河断裂最南端、东昆仑断裂、陇县—宝鸡断裂、鄂拉山断裂、白玉断裂、日月山断裂南端、马边—盐津断裂南部、班公错—嘉黎断裂西部、则木河断裂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量值达0.00001—0.06MPa.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尤为显著的断裂量值分别为:龙门山断裂的地震断层南端最大增加0.01MPa、北端0.03MPa,秦岭南缘断裂的西南部最大增加0.03MPa,东昆仑断裂的东南部为0.007MPa,地震破裂断层西南部的鲜水河断裂为0.005MPa,西秦岭北缘断裂的天水—宝鸡段为0.004MPa,陇县—宝鸡断裂为0.003MPa.该地震还使得龙日坝断裂、怒江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西部、秦岭北缘断裂、庄浪河断裂、日月山断裂北部、海原断裂、岷江断裂、玉树—玛曲断裂、金沙江断裂的库仑破裂应力减少;减少尤为显著的断裂为龙门山断裂的断层破裂段、岷江断裂和鲜水河断裂的炉霍段,其库仑破裂应力减少分别达0.04—0.7MPa,0.001—0.1MPa和0.008—0.01MPa.本次地震在小金河、安宁河和大凉山断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很小,对断层地震活动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 断层相互作用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 被引量:20
17
作者 薛艳 刘杰 +1 位作者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6-619,共14页
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38a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形成5级地震背景空区,震前6.5a形成ML4.0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a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4.0—5.0地震,空区缩小;②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200... 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38a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形成5级地震背景空区,震前6.5a形成ML4.0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a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4.0—5.0地震,空区缩小;②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2001年以来处于大震活跃时段,而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水平非常低,出现非常显著的7级、6级和5级地震平静;③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在时间上具有准周期特征,空间上存在由南向北迁移的特点,汶川地震的发生符合这一规律;④1988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中段为7级地震空段,汶川地震就发生该空段内;⑤2003年云南大姚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且在中、南段形成4.6级以上地震环形分布,四川及其附近表现为异常平静,同时震群活动显著,且在4.6级地震平静区内形成震群空区,汶川地震就发生震群空区的边缘,震前8个月,震群频度出现高值异常;⑥汶川地震前7个月,青藏块体大范围ML≥4.0地震平静103d,2008年1月13日以后平静区逐渐解体,至汶川地震前4级地震平静区缩小到巴颜喀拉地块,汶川地震就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的东边界带上,汶川地震前3个多月,孕震空区内部出现NW走向的3级地震条带,与龙门山断裂带斜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背景空区 孕震空区 震群 地震条带 地震平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砌体结构在2008汶川大地震中的震害经验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威 周颖 +3 位作者 梁兴文 章红梅 张松 张富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8,共9页
本文首先列举了砌体结构在2008汶川大地震中的典型震害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分析了此次地震中砌体结构的震害特点,归纳了其震害规律和教训,总结了必须坚持的抗震原则及对今后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的启示,同时,探讨了几个应该注意的重点抗震问题... 本文首先列举了砌体结构在2008汶川大地震中的典型震害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分析了此次地震中砌体结构的震害特点,归纳了其震害规律和教训,总结了必须坚持的抗震原则及对今后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的启示,同时,探讨了几个应该注意的重点抗震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建议。文中指出,砌体结构只要坚持正确的抗震理念,加强构造措施,落实抗震规范的设计要求,保证施工质量,就能达到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砌体结构 汶川地震 房屋震害 教训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8.1级昆仑山大震破裂过程及对2008年汶川8.0级大震孕育发生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祖安 林邦慧 +2 位作者 白武明 程旭 王运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本文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块体边界)与有限元(块体内)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及其东侧四川盆地,鄂尔多斯块体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环境中,考虑了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和分层的明显变化,及断裂带东侧... 本文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块体边界)与有限元(块体内)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及其东侧四川盆地,鄂尔多斯块体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环境中,考虑了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和分层的明显变化,及断裂带东侧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块体坚硬地壳阻挡的影响,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速度场和应力场与该地区GPS测量结果和震源机制分布结果基本相似.在此基础上,数值模拟2001年昆仑山大震的破裂过程;研究大震引起各构造块体边界断层应力状态变化特征,特别是对2008年汶川大震发震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值模拟昆仑山大震发震断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最大水平错距约4.5 m,最大应力降约18 MPa.计算获得大震释放的主压应力场图像,最大剪应力变化等值线图,大震发震断层垂直面上位错等值线图及大震引起垂直位移变化三维图分别与大震的震源机制,地表破裂带同震位移分布,GPS同震位移图及地震波反演和GPS反演的结果总体上均比较相近.(2)计算获得的最大剪应力变化等值线图分布具有不对称特点,大震发震断层南侧变化梯度明显大于北侧.(3)模拟计算得到大震引起汶川大震发震断层库仑破裂应力增加约0.016 MPa(上地壳层).昆仑山大震破裂过程是在东昆仑断裂带其发震断层上发生的左旋走滑错动,引起东昆仑断裂带南侧巴彦喀拉块体进一步东扩和一定规模的变形,并受到该块体东侧四川盆地较硬地壳的阻挡,使得块体东边界断层中低倾角的汶川大震发震断层库仑破裂应力增大,应变能积累增强.可以认为这一破裂过程对汶川大震发震断层发生逆冲型失稳起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大震 汶川大震 构造块体 数值模拟 破裂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约束下的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温扬茂 许才军 +3 位作者 李振洪 刘洋 冯万鹏 单新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14-1824,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M_w7.9级汶川地震.本文通过分析覆盖汶川地震震中区域的ALOS/PALSAR像对的方位向偏移量来选择无明显电离层扰动影响的像对进行干涉处理,获取了高精度、连续的InSAR地表形变场.在此基础... 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M_w7.9级汶川地震.本文通过分析覆盖汶川地震震中区域的ALOS/PALSAR像对的方位向偏移量来选择无明显电离层扰动影响的像对进行干涉处理,获取了高精度、连续的InSAR地表形变场.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精度GPS同震形变数据,采用同震、黏弹性松弛震后形变联合反演模型同时确定了汶川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和龙门山地区的流变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是一个断层破裂非常复杂的地震事件,其中,北川段、岳家山段、虹口段和汉旺段的滑动以逆冲为主,而青川段以右旋走滑为主.滑动主要发生在10 km深度以上的区域,最大滑动量位于虹口段的东北端,达10.7 m.地震释放的总能量为9.28×10^(20)N·m(M_w7.91),与地震学的结果一致.联合反演模型确定的龙门山地区中下地壳的黏性系数为2×10^(18)Pa·s,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黏性系数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下限值.如果有更长时间的震后形变观测时间序列,将为该区域提供更为可靠的流变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震后形变 联合反演 黏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