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8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ay 12 2008 Ms 8.0 Earthquake in Wenchuan,Sichuan
1
作者 Qiong Xiao,Licheng Shen,Daoxian Yuan,Aoyu Wang,Qiufang He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7-27,共1页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from May 1 to July 4,2008,during the May 12,2008 Ms 8.0 earthquake.On the spot in these hot springs were measured during this time.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from May 1 to July 4,2008,during the May 12,2008 Ms 8.0 earthquake.On the spot in these hot springs were measured during this time.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 about 400 km away from Wenchuan Sichuan,had a huge response to the earthquake.After the earthquake,three higher elevation springs are cutoff,and the other four springs’ discharge has been increased nearly 50%. Temperature of these springs all reduced 1℃. Concentration of K<sup>+</sup>,Na<sup>+</sup>,Ca<sup>2+</sup> in these hot springs has been reduced,and has an excellent linear correlation.Concentration of Mg<sup>2+</sup> has been increased,Concentration of SO<sub>4</sub><sup>2-</sup>,F<sup>-</sup> h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in wenchuan Beiwenquan hot SPRINGS chemical feature dischar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震后InSAR形变及机制研究
2
作者 曹梦圆 季灵运 +5 位作者 廖欣 刘艳慧 刘传金 石云 朱良玉 熊国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3-639,共7页
收集2014-10—2019-04覆盖龙门山断裂带的243景降轨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汶川地震震后形变场,并基于同震破裂模型和区域介质分层模型开展震后黏弹性松弛模拟与震后余滑反演,估算黏弹性松弛和震后余滑对震后形变的相对贡献率,探讨汶... 收集2014-10—2019-04覆盖龙门山断裂带的243景降轨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汶川地震震后形变场,并基于同震破裂模型和区域介质分层模型开展震后黏弹性松弛模拟与震后余滑反演,估算黏弹性松弛和震后余滑对震后形变的相对贡献率,探讨汶川地震震后形变机理。结果表明:1)龙门山断裂带两侧震后形变明显不同,断裂带西北盘表现为LOS向隆升,最大累积形变量约为41.1 mm,位于映秀附近;2)黏弹性松弛模拟值无法解释近场InSAR观测的实际震后形变,但在中远场区域黏弹性松弛引起的形变与InSAR观测结果一致;3)震后断层余滑主要集中在震中邻近区域,且位于同震中未发生明显滑动或滑动较小的区域。本文认为,汶川地震震后形变机制主要包含震后余滑和震后黏弹性松弛,且近场形变以震后余滑为主,中远场形变基本由地壳黏弹性松弛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后形变机制 黏弹性松弛 断层余滑 InSAR形变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构造初步调查与发震背景分析 被引量:45
3
作者 董树文 张岳桥 +8 位作者 龙长兴 吴珍汉 安美建 张永双 杨农 陈正乐 雷伟志 施炜 石菊松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2-396,共5页
5月16-24日对川西汶川大地震震中区的发震断裂地带进行的实地考察和初步测量,获得了宝贵的地表变形和同震位移量数据资料,证实汶川地震属于逆冲断裂型地震,主破裂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发育,前山地区沿灌县-安县断裂也有地表破裂,同震... 5月16-24日对川西汶川大地震震中区的发震断裂地带进行的实地考察和初步测量,获得了宝贵的地表变形和同震位移量数据资料,证实汶川地震属于逆冲断裂型地震,主破裂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发育,前山地区沿灌县-安县断裂也有地表破裂,同震位移量在3-5m。汶川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构造和运动性质显示明显分段特性,映秀-北川段以挤压逆冲为主,而北川以北段则伴有显著的右旋走滑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逆冲断裂 地表破裂 发震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内汶川Ms8.0级地震的地表变形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晓平 李安 +5 位作者 刘保金 酆少英 陈献程 石金虎 寇昆朋 郭新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27-2537,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除映秀—北川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各形成240 km和72 km长的地表破裂带外,可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什邡市师古镇附近形成一条弱地表破裂带.成都平原内的地震地表破裂...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除映秀—北川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各形成240 km和72 km长的地表破裂带外,可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什邡市师古镇附近形成一条弱地表破裂带.成都平原内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与龙门山区的2条地震破裂带构成倾向北西的叠瓦状逆断裂地震地表破裂系统.野外调查发现,师古镇南肖家院—庆云庵建筑物严重破坏带、水渠跌水、地表褶皱、喷砂和地裂缝带走向30°,延伸长度约7.5 km.探槽开挖表明,地表地震褶皱陡坎下的地层发生弯曲变形,汶川地震使断层上盘的地面和最新地层褶皱隆起0.2 m.TC2探槽中的粘土层底面褶皱隆起0.4m,它可能记录到汶川地震之前另外一次与汶川地震大小相当的古地震事件.浅层地震勘探资料表明,平原区出现地震地表破裂的位置不仅存在晚更新世活动断裂,而且.伴生有第四纪活动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成都平原 龙门山 推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中央断裂东北端地表破裂特征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安艳芬 韩竹军 +1 位作者 董绍鹏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共15页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在东北端从石坎子乡到窝前的运动性质存着从走滑分量略高于倾滑分量到完全为右旋走滑运动的变化过程,倾滑分量在石坎子—平溪段具有逆断性质,在矿坪子及其以北为正断性质,未见挤压变形,窝前完全为右旋走滑运动,地表变...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在东北端从石坎子乡到窝前的运动性质存着从走滑分量略高于倾滑分量到完全为右旋走滑运动的变化过程,倾滑分量在石坎子—平溪段具有逆断性质,在矿坪子及其以北为正断性质,未见挤压变形,窝前完全为右旋走滑运动,地表变形带宽度集中在10m以内;在董家村,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表现为张性裂缝及地堑式负地形,是地震破裂在尾端应力作用下,应变不均一性调节的产物,地表变形带宽度约10~12m;在东河口以北未见地表破裂的证据,推测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没有穿过流经青川县东河口、关庄、凉水井一带的清水河,东河口一带的构造地貌现象反映了垂直差异性运动,不存在右旋走滑运动的地质地貌证据。在中央断裂东北端断层一侧隆升和另一侧拉张的典型四象限格局成为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端部表现特征。中央断裂上的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总长度为240km左右。在汶川地震过程中,沿着中央断裂在地表产生的构造变形在中央断裂的范围内就已经得到了调整,并没有越过中央断裂的范围而传递到以外的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表破裂 中央断裂 端部破裂(变形)特征 青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92
6
作者 何宏林 孙昭民 +2 位作者 王世元 王纪强 董绍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9-362,共4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大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可分成2条,分别出现在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彭县-灌县断裂上,前者破裂长度约200km,后者破裂长度约80k...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大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可分成2条,分别出现在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彭县-灌县断裂上,前者破裂长度约200km,后者破裂长度约80km。本次地震的最大垂直和右旋水平同震位移出现在都江堰市虹口乡附近的映秀-北川断裂上,分别为(5±0.2)m和(4.8±0.2)m。破裂带南段出露的地表断层产状为N32°E/NW∠76°,其上的侧伏角为S75°~80°W,反映了该次地震在南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少量的右旋走滑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逆冲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异常——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的短临震兆 被引量:38
7
作者 魏乐军 郭坚峰 +2 位作者 蔡慧 李海兵 强祖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3-591,共9页
利用我国FY-2C红外一波段(10.3~11.3μm)的卫星遥感图像,通过解译和研究,发现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就出现了明显、孤立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其异常现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震兆出现早:即在2008年3月18日(震前55d),就... 利用我国FY-2C红外一波段(10.3~11.3μm)的卫星遥感图像,通过解译和研究,发现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就出现了明显、孤立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其异常现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震兆出现早:即在2008年3月18日(震前55d),就开始出现了热红外异常;②异常阶段多且复杂:汶川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可分5个阶段,而且热红外异常的展演各有不同。这在众多的卫星热红外地震研究案例中,可能是迄今为止异常阶段最多的一次;③单个阶段的持续时间长:最长达13d;④如此沿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分布的明显的地热增温异常现象,可能在卫星热红外地震研究案例中是首次发现。这对研究发震特点、余震走向具有重要指示和启示意义。本项研究的结果再一次证明:作为地震短临震兆,在地震(特别是≥Ms5.0)前必然出现热红外异常现象的实践性和规律性。利用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进行地震短临预测研究是最有效和最有可能突破地震预测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地震 预测 地应力 卫星热红外 短临震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卡尔曼滤波法分析汶川Ms8.0地震TEC异常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云 付宁波 +4 位作者 林剑 周义炎 祝芙英 杨剑 熊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7,共5页
对汶川Ms8.0地震前的TEC数据用卡尔曼滤波法进行异常检测,分析了TEC异常的可信性以及地震激发TEC异常的可能机制,确认地震前第3天(5月9日)和第2天(5月10日)的显著TEC异常与地震临近有关,可以作为地震电离层前兆信息之一。
关键词 卡尔曼滤波 GPS TEC 电离层 地震前兆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汶川Ms 8.0级地震同震变形特征和分段性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寅生 龙长兴 +7 位作者 谭成轩 王涛 张永双 雷伟志 李滨 龚明权 廖椿庭 吴满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76-2085,共10页
汶川地震发育2条地表破裂带,一条沿中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分布,另一条沿前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分布,前者长超过200km,后者长约80km。同震变形在地表表现为逆冲膝折带,走向N45~60°E,形成公路路面隆起和农田陡坎。逆冲膝折带西北侧抬高,... 汶川地震发育2条地表破裂带,一条沿中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分布,另一条沿前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分布,前者长超过200km,后者长约80km。同震变形在地表表现为逆冲膝折带,走向N45~60°E,形成公路路面隆起和农田陡坎。逆冲膝折带西北侧抬高,东南侧下降。在剖面上冲断带倾向北西,倾角50~60°。膝折带两侧相对高差沿映秀-北川断裂一般为2.5~3.0m,沿都江堰-汉旺断裂为1.5~1.1m。沿中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同震变形运动方式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映秀-擂鼓镇段,表现为逆冲,走滑现象不明显;北川-青川段既有逆冲又有右旋走滑分量。沿前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同震变形运动方式主要表现为逆冲,走滑位移和分段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汶川地震 同震变形 分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 8.0地震甘肃强震记录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旭宙 姚凯 +2 位作者 何新社 周民都 闵祥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6-269,303,共5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录的共60道强震记录信息,并初步分析了加速度的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甘肃 强震台站 记录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前山西前兆低频前驱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淑亮 刘瑞春 +2 位作者 宁亚灵 唐垒黎 李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5-39,共5页
对汶JiIMs8.0地震前山西地区前兆测项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震前前兆变化主要以低频前驱波为特征,其波动的优势周期为64~128分钟;异常点的展布方向与汶川地震主破裂方向一致;低频前驱波出现的时间具有丛集性特点,主要集中在5月11... 对汶JiIMs8.0地震前山西地区前兆测项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震前前兆变化主要以低频前驱波为特征,其波动的优势周期为64~128分钟;异常点的展布方向与汶川地震主破裂方向一致;低频前驱波出现的时间具有丛集性特点,主要集中在5月11日14时至16时;研究还发现前兆测项对前驱波的响应能力与测点岩石的力学性质、观测仪器的频率特征、测点所处的构造部位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前兆测项 低频前驱波 频率特征 构造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南段的变形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方颖 江在森 +2 位作者 杨永林 顾国华 武艳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6,共5页
对鲜水河断裂南段康定和石棉两个剖面的GPS观测结果的研究表明:离断层较近的站点,由汶川地震前的左旋走滑变为震后的右旋走滑、震前的挤压变为震后拉张;不管是右旋走滑量、拉张量,还是影响范围,汶川地震对石棉剖面的影响明显大于对康定... 对鲜水河断裂南段康定和石棉两个剖面的GPS观测结果的研究表明:离断层较近的站点,由汶川地震前的左旋走滑变为震后的右旋走滑、震前的挤压变为震后拉张;不管是右旋走滑量、拉张量,还是影响范围,汶川地震对石棉剖面的影响明显大于对康定剖面的影响;由于鲜水河断裂南段具有左旋走滑背景,汶川地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鲜水河断裂南段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鲜水河断裂 右旋走滑 GPS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垂直位移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董运洪 陈长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31,共4页
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和第二监测中心分别施测了平武-北川-绵竹(201.8km)和桂溪-江油(35.6 km)两条一等水准测线。对两条测线的处理获得以下结果:1)汶川8.0级地震造成平武县古城区附近的青川断裂同震垂直位移不大... 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和第二监测中心分别施测了平武-北川-绵竹(201.8km)和桂溪-江油(35.6 km)两条一等水准测线。对两条测线的处理获得以下结果:1)汶川8.0级地震造成平武县古城区附近的青川断裂同震垂直位移不大,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0.064 m,断层表现为逆断活动;2)北川县城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同震垂直位移达4.711 m,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5.100 m,断层表现为逆断活动;3)桂溪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同震垂直位移量为2.440 m;4)江油-广元断裂同震垂直位移不大,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0.101 m;5)平武县南坝镇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同震垂直位移较大,最大为1.003 m,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1.381 m,断层表现为逆断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 汶川8.0地震 同震垂直位移 水准测量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断层虚位错模式讨论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前视电阻率变化 被引量:13
14
作者 解滔 于晨 +2 位作者 王亚丽 李美 卢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2-501,共10页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距震中450km范围内有7个视电阻率台站运行,震前记录到了不同形态和幅值的变化。本文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在模型中将汶川地震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计算震前产生这些同震位错所需积累...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距震中450km范围内有7个视电阻率台站运行,震前记录到了不同形态和幅值的变化。本文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在模型中将汶川地震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计算震前产生这些同震位错所需积累的应力应变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100m深度,震前正应力和剪切应力主要积累区域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两侧约100km范围内,最大应力变化量为0.5MPa;体应变积累区域与应力积累区域基本一致,最大应变值为10-5,显示这些区域在震前存在较高的挤压应力应变积累,而在这些区域外,应力应变积累程度较低。成都台和江油台位于震前主要的应力应变挤压积累集中区域,视电阻率观测数据均为震前下降—准同震阶跃—震后回升,与震前应力应变积累—震后释放的变化形式一致,这2个台站震前的异常变化与汶川地震关系密切;而甘孜台、武都台、冕宁台、小庙台和天水台位于应力应变积累较弱的区域,其视电阻率变化与汶川地震的关联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虚位错模式 视电阻率 异常变化 应力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前的流动形变 被引量:8
15
作者 薄万举 杨国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5,共5页
分析汶川Ms8.0大震前南北地震带流动水准和流动GPS观测到的形变图像发现:1)流动水准显示汶川地震之前该区域存在一个相对隆起区,量级在180mm以上;2)流动GPS显示该区域存在长期显著的压性变形,与隆起变形相配套;3)汶川大震前没有任何察... 分析汶川Ms8.0大震前南北地震带流动水准和流动GPS观测到的形变图像发现:1)流动水准显示汶川地震之前该区域存在一个相对隆起区,量级在180mm以上;2)流动GPS显示该区域存在长期显著的压性变形,与隆起变形相配套;3)汶川大震前没有任何察觉的主要原因:一是孕震区缺少足够的观测手段,难以捕捉到可信的前兆信息,二是缺少8级逆冲型地震的震例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流动形变监测 前兆 预测 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汶川Ms 8.0级地震的地表变形与同震位移 被引量:15
16
作者 吴珍汉 张作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67-2075,共9页
四川汶川Ms 8.0级强烈地震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块东向挤出导致的龙门山活动断裂右旋斜冲运动存在动力学成因联系。沿龙门山中央北川-映秀断裂发育长度超过250km的地震变形带,由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震破裂、地震断层组成,形成... 四川汶川Ms 8.0级强烈地震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块东向挤出导致的龙门山活动断裂右旋斜冲运动存在动力学成因联系。沿龙门山中央北川-映秀断裂发育长度超过250km的地震变形带,由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震破裂、地震断层组成,形成了较大的同震位移。在震中区映秀地区观测到的最大同震位移为7.6m,由右旋走滑位移6.1m和垂直位移4.6m2个分量组成;虹口地区的右旋走滑位移为2.7m,垂直位移为4.6m,右旋斜冲总位移为5.3m;北川地区的右旋走滑位移为5.7m,垂直位移为3.4m,右旋斜冲总位移为6.6m;平通地区的右旋走滑位移为3.2m,垂直位移为3.0m,右旋斜冲总位移为4.4m。龙门山前缘的汉旺-漩口断裂及龙门山后缘的茂县-汶川断裂、青川断裂也发生了显著的同震断裂活动,但同震位移小于等于1.0m。根据同震位移实测数据和构造会聚速率的GPS观测资料,估算龙门山地区8.0级地震的复发周期为1150~295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变形 同震位移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同震倾斜应变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斌 吕品姬 +2 位作者 陈志遥 李正媛 谭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21,26,共6页
对汶川地震震中附近450 km范围内倾斜仪、应变仪记录到的同震变化做了筛选统计,并根据弹性半无限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分别采用远场地震波资料、近场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的同震滑移分布模型,正演计算震中附近台站的同震倾斜、应变变化。通过... 对汶川地震震中附近450 km范围内倾斜仪、应变仪记录到的同震变化做了筛选统计,并根据弹性半无限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分别采用远场地震波资料、近场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的同震滑移分布模型,正演计算震中附近台站的同震倾斜、应变变化。通过对实际观测与模拟计算结果的比较,初步表明: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存在75%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比模拟值大约1~2个量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仅有33.3%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变化与模拟计算值相当或仅大1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同震倾斜 同震应变 模拟计算 弹性位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Ms8.0)非对称同震破碎带的确定:来自WFSD-1随钻流体的证据 被引量:2
18
作者 龚正 李海兵 +6 位作者 劳昌玲 唐力君 罗立强 李成龙 云锟 张佳佳 王雷振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0-494,共15页
地震过程中相当可观的一部分能量消耗于裂隙的活化与形成,来自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1)的随钻流体表明,地震新形成的裂隙对应有较强的流体异常,它们为流体的入侵提供了良好的通道。随钻流体呈非对称性分布于主滑移面的两侧... 地震过程中相当可观的一部分能量消耗于裂隙的活化与形成,来自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1)的随钻流体表明,地震新形成的裂隙对应有较强的流体异常,它们为流体的入侵提供了良好的通道。随钻流体呈非对称性分布于主滑移面的两侧,主要的流体异常带集中在主滑移带下方须家河组顶部120 m范围内,该带中气体的含量以及变动的频率明显高于上部相同的宽度范围以及下部沉积岩层,来自地球物理测井的资料同样显示这一带破碎严重并伴随有大量水的侵入,暗示汶川地震形成的裂隙具有非对称性分布的特征。这一特征可能同时受控于断裂上盘彭灌杂岩与下盘须家河组岩层的力学性质差异以及地震破裂过程中形成的非对称性应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流体异常 同震破碎带 非对称 汶川地震 映秀—北川断裂带 WFS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汶川MS 8.0地震形变场
19
作者 董玉森 Ge Linlin +2 位作者 Hsing-Chung Chang Alex Hay-Man Ng 张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9-124,共6页
利用ENVISAT/ASAR和ALOS/PALSAR数据,结合两路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得了汶川地震的同震形变信息和震前、震后地面在卫星视线(light of sight,简称LOS)方向上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引起的地面形变范围广,程度大,地震形变沿断层向... 利用ENVISAT/ASAR和ALOS/PALSAR数据,结合两路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得了汶川地震的同震形变信息和震前、震后地面在卫星视线(light of sight,简称LOS)方向上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引起的地面形变范围广,程度大,地震形变沿断层向北北东向扩展,所形成的差分干涉条纹明显。地面的形变特征对于推断断层的性质,研究地震形变和地震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将同震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结果与利用USGS发布的汶川地震有限元断层模型(finite fault model)反演的LOS方向的形变进行了对比验证,发现二者在断裂带的上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下盘却有较大的误差。通过不同传感器干涉结果的对比发现,L波段的雷达干涉结果更能够反映汶川大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地面形变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汶川地震 地面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MS8.0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灾害在映秀地区的演化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兰剑 陈晓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5-146,共22页
强烈的地震不仅能够在山岳地区触发大量的同震滑坡,对震后灾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水平也存在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地震滑坡的演化特征对于强震区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文中以2008年MS8.0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受到强震扰动的映秀为研究区,通... 强烈的地震不仅能够在山岳地区触发大量的同震滑坡,对震后灾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水平也存在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地震滑坡的演化特征对于强震区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文中以2008年MS8.0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受到强震扰动的映秀为研究区,通过对该区域(面积约66km^2)震前1期(2005年4月)、震后5期(2008年6月、2011年4月、2013年4月、2015年5月和2017年5月)的高分辨率影像进行滑坡解译和编录,借助GIS平台,获取了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地层岩性、距最近水系的距离和距发震断裂的距离这7个主要因子的数据,研究地震滑坡的长期演化特征;同时,应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比了不同时期的滑坡活动性强度,对该区域内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灾害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7年,研究区内的滑坡总面积急剧减少,同震滑坡面积从21.41km^2降低到1.33km^2,表明震后滑坡的灾害活动程度已经恢复或接近震前水平。整体而言,研究区内滑坡的规模不断减小,滑坡活动性随着时间减弱,再活动滑坡和新增滑坡数量也相应减少。滑坡灾害体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程为1000~2100m、坡度为30°~55°、坡向为40°~180°、曲率为-2~2的区域。此外,汶川地震映秀研究区中的彭灌杂岩体环境更利于滑坡的产生,而沉积碎屑岩岩性更利于滑坡活动性的恢复。距最近水系的距离>1600m时,水系对滑坡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小,且研究区地震滑坡存在上盘效应,即断裂西北地区的滑坡数量远多于东南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区灾害 演化规律 汶川地震 地震滑坡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