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云港市主要断裂活动性研究
1
作者 张建民 王志才 +5 位作者 付俊东 王冬雷 夏暖 王凯 许洪泰 王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9,共12页
采用地质地貌调查、高精度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及折射波法探测、跨断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和年代测试等多种方法对连云港市主要断层开展了探测工作。利用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海州-韩山断裂(F_(1))等3条代表性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 采用地质地貌调查、高精度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及折射波法探测、跨断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和年代测试等多种方法对连云港市主要断层开展了探测工作。利用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海州-韩山断裂(F_(1))等3条代表性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北北东向海州-韩山断裂(F_(1))和北东向烧香河断裂(F_(3))是早第四纪断裂,而北西向南城-新浦断裂(F_(8))是前第四纪断裂。连云港地区和山东半岛具有类似的地震构造背景,属于中国东部第四纪构造弱活动区,第四纪断裂活动较弱,地震活动水平也低,区内历史破坏性地震记录仅有一次1495年的连云港海州4?级地震。6级及以上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区内西侧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和东侧南黄海盆地。按照构造类比原则,区内具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外围的郯庐断裂带及南黄海盆地的强震对于区内影响大于本地地震,特别是1668年郯城8?级地震对研究区地震烈度影响达Ⅷ度。因此,在连云港市防震减灾工作中应综合考虑本地5级左右地震以及外围强震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活动性 活动断层探测 构造弱活动区 第四纪 连云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软弱破碎带隧道稳定性分析
2
作者 包龙生 王选晗 +2 位作者 刘衎 刘博 赵国庆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3-532,共10页
研究不同产状因素软弱破碎带下隧道施工时围岩的变形规律、受力情况及稳定性,为该类隧道工程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利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根据不同的软弱破碎带产状因素(倾向、走向、宽度)建立多种数值模型,研究不同产状软弱破碎... 研究不同产状因素软弱破碎带下隧道施工时围岩的变形规律、受力情况及稳定性,为该类隧道工程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利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根据不同的软弱破碎带产状因素(倾向、走向、宽度)建立多种数值模型,研究不同产状软弱破碎带作用下施工时隧道结构的变形规律。不同产状因素的软弱破碎带作用下,围岩竖向、水平位移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位移在破碎带中心达到最大值,并逐渐向两侧减小,整体呈“正态分布”,位移突变量基本是破碎带宽度的2~3倍。保持隧道行进方向与软弱破碎带正交,可有效提升隧道结构稳定性,同一监测断面的各个测点接触压力由大至小依次为拱脚、边墙、拱肩、拱顶、仰拱,可见拱脚至边墙区域为支护结构的薄弱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破碎带 隧道稳定性 数值模拟 倾向 走向 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neycomb-spiderweb-inspired self-similar hybrid cellular structures for impact applications
3
作者 K.Tewari M.K.Pandit +1 位作者 M.M.Mahapatra P.R.Budarap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1期182-200,共19页
Inspired by nature's self-similar designs,novel honeycomb-spiderweb based self-similar hybrid cellular structures are proposed here for efficient energy absorption in impact applications.The energy absorption is e... Inspired by nature's self-similar designs,novel honeycomb-spiderweb based self-similar hybrid cellular structures are proposed here for efficient energy absorption in impact applications.The energy absorption is enhanced by optimizing the geometry and topology for a given mass.The proposed hybrid cellular structure is arrived after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opologically enhanced self-similar structures.The optimized cell designs are rigorously tested considering dynamic loads involving crush and high-velocity bullet impact.Furthermore,the influence of thickness,radial connectivity,and order of patterning at the unit cell level are also investigated.The maximum crushing efficiency attained is found to be more than 95%,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ost existing traditional designs.Later on,the first and second-order hierarchical self-similar unit cell designs developed during crush analysis are used to prepare the cores for sandwich structures.Impact tests are performed on the developed sandwich structures using the standard 9-mm parabellum.The influence of multistaging on impact resistance is also investigated by maintaining a constant total thickness and mass of the sandwich structure.Moreover,in order to avoid layer-wise weak zones and hence,attain a uniform out-of-plane impact strength,off-setting the designs in each stage is proposed.The sandwich structures with first and second-order self-similar hybrid cores are observed to withstand impact velocities as high as 170 m/s and 270 m/s,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wich structures Honeycomb-spider web inspired Self-similar hierarchy Crush analysis High-velocity impact Strong and weak zones Multistag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一种弱风速带包裹型边界层急流现象的研究
4
作者 王嘉鑫 王成刚 +3 位作者 严家德 苗世光 刘志涛 樊嵘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7-617,共11页
边界层急流通过促进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空气污染、降水等问题密切相关,研究边界层急流有助于大气污染和极端天气预报水平的提高。在利用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资料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急流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特殊... 边界层急流通过促进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空气污染、降水等问题密切相关,研究边界层急流有助于大气污染和极端天气预报水平的提高。在利用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资料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急流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急流现象,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现象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急流强度在6m·s^(-1)左右,多出现在02—09时(北京时)。急流厚度较薄,仅500m左右,急流轴高度仅有200~300m,明显低于经典型边界层急流。垂直方向风切变明显,急流内部以东北风为主,而急流上方为西南风。在风向转换区形成了一条弱风速带,该区域对低层急流进行了“包裹”,故称其为弱风速带包裹型边界层急流。地形强迫作用是弱风速带包裹型边界层急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受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阻挡及夜间地形冷泄流的共同作用,靠近山体的平原地区形成了一条浅薄的东北风控制带,长、宽、高分别为130km、10km、600m,该风速带即为弱风速带包裹型边界层急流出现的位置,同时也是急流高度较低的成因。夜间山风带来的大量冷空气会楔入平原地区底部,形成明显的地形逆温,在逆温层的作用下,大气湍流运动迅速减弱,上方气流与地面解耦形成急流。随着地面冷池的增厚及向南扩展,急流也不断向南、向上发展,日出后随着逆温层消散,急流逐渐减弱消散。弱风速带包裹型边界层急流的发生对北京地区大气底层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城市热岛结构演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边界层急流 时空演变 地形强迫作用 弱风速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微弱信号分析看灰色地带威胁预警情报分析困境的应对策略
5
作者 陈烨 马晓娟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2,30,共9页
[研究目的]厘清灰色地带威胁预警分析面临的困境,探讨微弱信号分析对灰色地带预警的策略启示。[研究方法]通过对微弱信号相关研究的梳理,剖析微弱信号研究与预警分析面临的不确定性特质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从分析模式、分析流程和方法对... [研究目的]厘清灰色地带威胁预警分析面临的困境,探讨微弱信号分析对灰色地带预警的策略启示。[研究方法]通过对微弱信号相关研究的梳理,剖析微弱信号研究与预警分析面临的不确定性特质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从分析模式、分析流程和方法对策等角度探究在预警分析中引入微弱信号分析的作用。[研究结果/结论]引入微弱信号研究对灰色地带威胁预警分析的策略启示表现在:一是从分析模式来看,要建立基于微弱信号分析的模式引领,由筹划控制模式向探索赋能模式转变;二是从分析流程来看,需要建立以目标为中心,持续实现微弱信号迭代分析的系统分析,改变数据到情报的线性过程;三是从方法层面来看,化静态分析为发散动态性分析,强调智力融合的重要性,是应对复杂模糊性问题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警情报 情报分析 灰色地带威胁 微弱信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溶蚀介质渗透特性及其对绕坝渗漏的控制作用——以安徽石台抽水蓄能电站为例
6
作者 罗建锋 白伟 +2 位作者 陈翔 代文豪 邵国卫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85-290,共6页
基于拟建安徽石台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坝址区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结合下水库物探、钻探、原位试验等水文地质资料分析,查明弱溶蚀介质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岩溶发育特征及透水率分布规律,对坝址弱岩溶发育区进行透水性分带;建立弱溶蚀介质... 基于拟建安徽石台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坝址区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结合下水库物探、钻探、原位试验等水文地质资料分析,查明弱溶蚀介质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岩溶发育特征及透水率分布规律,对坝址弱岩溶发育区进行透水性分带;建立弱溶蚀介质渗漏量解析预测模型,结合绕坝渗漏带水文地质参数进行绕坝渗漏预测,评价弱溶蚀介质的工程渗漏效应。结果表明:坝址区弱溶蚀介质岩组可分为三类:纯碳酸盐岩组、次纯碳酸盐岩组、不纯碳酸盐岩组,约91.53%的弱岩溶岩组呈弱-微透水;将弱溶蚀介质岩组透水率随深度变化关系简化为负指数模型,地表以下70 m深度范围内弱风化岩体的透水率大于3 Lu, 70 m深度以下微新岩体的透水率小于3 Lu,绕坝渗漏量小于总库容的0.05%,绕坝渗漏造成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灾害的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弱溶蚀介质 透水性分带 绕坝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弱胶结覆岩导水裂隙带演化特征及发育高度预测方法
7
作者 李怀展 孙兢超 +4 位作者 郭广礼 唐超 郑辉 张连贵 孟凡贞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9-300,共12页
巨厚弱胶结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对陕蒙弱胶结矿区煤炭生产安全与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该矿区上覆白垩系岩层具有厚度大、强度低、结胶性差且节理不发育等特点,然而该地区煤炭开采时覆岩破坏剧烈导水裂隙带发... 巨厚弱胶结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对陕蒙弱胶结矿区煤炭生产安全与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该矿区上覆白垩系岩层具有厚度大、强度低、结胶性差且节理不发育等特点,然而该地区煤炭开采时覆岩破坏剧烈导水裂隙带发育较高,裂采比达到30左右,严重威胁矿井生产安全。如何精准预测巨厚弱胶结覆岩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已成为巨厚弱胶结矿区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之一。基于此,以石拉乌素矿区某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利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结合实测数据,探究了巨厚弱胶结覆岩导水裂隙带演化特征,得出了巨厚弱胶结覆岩导水裂隙带整体形态呈“△”特征,与东部呈“马鞍形”特征具有显著差异,且其形态及发育高度受采高、弱胶结岩层厚度和位置等因素影响,巨厚弱胶结覆岩对导水裂隙带发育形态及高度有较显著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板理论建立了巨厚弱胶结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测模型,并在石拉乌素矿区进行了应用,验证了构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胶结覆岩 覆岩裂隙发育形态 导水裂隙带高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组合煤体的煤与瓦斯突出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峰 王琛琛 +3 位作者 王博 荆亚东 闫正旭 张民波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4,共13页
煤与瓦斯突出(以下简称“突出”)严重影响煤炭安全开采,其背后涉及的众多科学问题仍未解决。为降低煤体力学性质各向异性对突出研究的困扰,构建多区组合煤体模型;基于上覆岩层应力分布特征及应力波传播机制确定“弱区”煤体位置,将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以下简称“突出”)严重影响煤炭安全开采,其背后涉及的众多科学问题仍未解决。为降低煤体力学性质各向异性对突出研究的困扰,构建多区组合煤体模型;基于上覆岩层应力分布特征及应力波传播机制确定“弱区”煤体位置,将研究对象由“突出中心体”具体为“弱区”。由于外部动载扰动是导致突出的激发条件,采用冲击试验研究应力波在层状组合煤岩体中的传播规律,构建组合煤岩体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进而明确卸载波作用下,煤体轴向多层层裂是煤体质点内撞击形成加载冲击波在自由面反射形成拉应力波导致的;煤体径向平面,由于泊松效应形成卸载波追赶塑性加载波的情形,生成多个径向裂隙及环向裂隙,得到煤体层裂片厚度动态演化规律。从而明确在外部动载扰动下,煤体“弱区”最先破坏,轴向产生多层层裂、径向平面产生多个径向及环向裂隙的三维损伤路径。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多区组合煤体的突出动力学机制,将突出划分为准备、启动、发展、终止四个阶段。突出准备阶段,煤体上覆岩层应力转移、集中,高瓦斯压力梯度形成,为后续煤体失稳破坏创造条件;突出启动阶段,煤体受外部动载扰动,轴向“弱区”煤体最先发生破坏、形成多层层裂,径向平面形成多个径向及环向裂隙;突出发展阶段,吸附态瓦斯解吸与游离态瓦斯积聚形成高压瓦斯抛出煤体,导致突出继续向深部煤体发展,形成二次损伤;突出终止阶段,积聚形成的瓦斯压力低于煤体抗拉强度,形成稳定的纺锤形突出腔体,突出终止。该机制初步解释了突出过程中“响煤炮”“口小腔大”突出孔洞等动力现象成因,为矿井防突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多区组合煤体模型 弱区 应力波 层裂 突出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M隧洞软弱围岩不良地质段卡机机理及脱困技术:以我国西北某供水隧洞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宝瑾 谭忠盛 +1 位作者 李林峰 裴成元 《土木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9-35,共7页
TBM(隧道掘进机)因具备安全、高效、快速等优势,已成为特长隧洞施工的主要工法。然而,在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和富水地层等不良地质条件下,TBM容易发生卡机现象,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与安全。本文通过调研多个工程案例,尤其是我国西北某供... TBM(隧道掘进机)因具备安全、高效、快速等优势,已成为特长隧洞施工的主要工法。然而,在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和富水地层等不良地质条件下,TBM容易发生卡机现象,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与安全。本文通过调研多个工程案例,尤其是我国西北某供水隧洞的实际情况,总结了三种典型卡机类型,系统分析了其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力学原理及防控措施。针对软弱围岩,建议刀具扩挖、减少扰动和快速支护;对于断层破碎带,强调超前探测和合理应对;而在富水地层,则推荐埋管引水和注浆堵水技术。研究表明,通过合理工程措施和先进技术手段,能显著降低TBM卡机风险,提高隧洞掘进成功率和效率。本文为TBM在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特长隧洞 TBM掘进 软弱围岩 断层破碎带 富水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层深路堑边坡滑带土强度特性和基底预留厚度预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峰 陈爱云 +2 位作者 许方党 杨亮 汪洋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9-288,共10页
含软弱夹层的顺层深路堑边坡在边坡工程中普遍存在,滑带土强度和基底预留厚度(开挖边坡基底到软弱夹层的距离)是影响其稳定性的2个关键性因素。以杨宣(杨柳-宣城)高速K42路堑边坡为例,分析了边坡变形演化过程和基底隆起变形特征,通过适... 含软弱夹层的顺层深路堑边坡在边坡工程中普遍存在,滑带土强度和基底预留厚度(开挖边坡基底到软弱夹层的距离)是影响其稳定性的2个关键性因素。以杨宣(杨柳-宣城)高速K42路堑边坡为例,分析了边坡变形演化过程和基底隆起变形特征,通过适合研究大剪切位移下土体抗剪强度的环剪试验揭示了边坡深部滑带土的特性,应用滑带土的饱和残余强度参数进行了边坡开挖基底预留厚度分析。结果表明:K42滑带土有明显的应变软化特性,且法向应力越小滑带土应变软化特性表现越明显;由峰值抗剪强度到残余抗剪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表现出衰减效应,且黏聚力衰减程度大于内摩擦角;滑带土残余抗剪强度参数中的残余黏聚力随剪切速率的变化很小,而残余内摩擦角和剪切速率呈对数函数φ=0.1303ln v+7.3197关系变化,当剪切速率<2 mm/min时,滑带土残余抗剪强度参数对剪切速率较为敏感,反之敏感性较差;最后,依据边坡不同临界状态的回归方程h_(1)、h_(2)、h_(3)将不同坡率下的基底预留厚度分成A(失稳)、B(欠稳定)、C(基本稳定)以及D(稳定)4个区,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底预留厚度判据和边坡开挖基底预留厚度预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深路堑边坡 滑带土 残余强度 基底预留厚度 预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企业实体投资
11
作者 张宇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3,共10页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建成开放型经济格局。本文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显著提高企业实体投资率,其中的重要作用机制是融资约束缓解、金融化投资绝对收益水平下降、实体投资绝...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建成开放型经济格局。本文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显著提高企业实体投资率,其中的重要作用机制是融资约束缓解、金融化投资绝对收益水平下降、实体投资绝对风险水平下降。此外,本文检验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后企业金融化投资规模和投资倾向的变化,并对比了企业采取不同投资决策的财务业绩表现。本文在微观企业层面证明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及其路径,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和促进企业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贸易试验区 实体投资 脱虚向实 投资收益 投资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华北克拉通中、西部结构的区域差异性探讨克拉通破坏 被引量:63
12
作者 陈凌 危自根 程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228,共17页
详细的深部结构信息是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显生宙改造和破坏的重要依据。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网记录的远震P波和S波接收函数资料,获得了跨越华北克拉通东、中、西部的3条剖面的岩石圈和上地幔结构图像,揭示了克拉通不同区域深... 详细的深部结构信息是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显生宙改造和破坏的重要依据。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网记录的远震P波和S波接收函数资料,获得了跨越华北克拉通东、中、西部的3条剖面的岩石圈和上地幔结构图像,揭示了克拉通不同区域深部结构特征的显著差异。与东部普遍减薄的岩石圈(60~100km)相比,中、西部表现出厚、薄岩石圈共存的强烈横向非均匀性,既在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之下保留着厚达200km的岩石圈,又在新生代银川—河套和陕西—山西裂陷区存在厚度<100km的薄岩石圈,差异最大的厚、薄岩石圈仅相距约200km。岩石圈厚度在东、中部边界附近的约100km横向范围内显示出20~40km的迅速增加。岩石圈厚度的快速变化与地表地形从东向西的突然改变以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位置大致吻合,并对应于地壳结构、地幔转换带厚度和660km间断面结构的快速变化。这种从地表到上地幔底部深、浅结构的耦合变化特征表明,东西两侧区域在显生宙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岩石圈构造演化和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克拉通东部薄的地壳、岩石圈和厚的地幔转换带以及复杂的660km间断面结构可能与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深俯冲及其相关过程对这一地区岩石圈的改造和破坏有关;而中、西部存在显著减薄的岩石圈这一观测结果,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克拉通岩石圈改造和减薄不仅发生在东部,而且可能影响了包括中、西部在内的更广泛的区域。岩石圈薄于100km的中、西部裂陷区可能与先前存在于岩石圈中的局部构造薄弱带相联系。这些古老岩石圈薄弱带可能经历了后期构造事件的多次改造,并在新生代印度—欧亚陆陆碰撞过程中被进一步弱化、减薄,最终造成地表裂陷。另一方面,中、西部总体较厚的地壳、岩石圈以及正常偏薄的地幔转换带表明,同太平洋深俯冲对东部的作用相比,包括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在内的多期热-构造事件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影响相对较弱,不足以大范围改造和破坏高强度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根,从而造成了该地区现今岩石圈结构的高度横向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 岩石圈厚度 地幔转换带 古老岩石圈薄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东部古生代与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65
13
作者 郑建平 路凤香 +2 位作者 S.Y.O'Reilly W.L.Griffin 张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7-56,共10页
古生代含金刚石及捕虏体的金伯利岩和新生代含捕虏体的玄武岩先后共同侵位于华北地台东部,提供了研究自古生代以来板内岩石圈地幔特征及其演化的深源岩石探针。通过对古生代与新生代、新生代时郯庐断裂带内与带外岩石圈地幔物质之间岩相... 古生代含金刚石及捕虏体的金伯利岩和新生代含捕虏体的玄武岩先后共同侵位于华北地台东部,提供了研究自古生代以来板内岩石圈地幔特征及其演化的深源岩石探针。通过对古生代与新生代、新生代时郯庐断裂带内与带外岩石圈地幔物质之间岩相学,岩石和矿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地幔热状态的对比研究,结合现代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以新生地幔物质对古老岩石圈置换作用为主的华北地台东部地幔减薄模型。该模型强调,古老岩石圈地幔业已存在的幔内薄弱带及郯庐断裂带为新生地幔物质和流体提供了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台 古生代 新生代 岩石圈 地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预制软弱带的岩石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4
作者 焦明若 张国民 +1 位作者 唐春安 傅宇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5-41,共7页
考虑到岩石脆性破坏过程中介质的不均匀性之特点 ,对岩石样品中含预制弱介质条带的岩石样品破坏过程进行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并对弱介质带的破坏贯通过程、新的断层的产生和有关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 .数值模型展示了岩石从变形、微观... 考虑到岩石脆性破坏过程中介质的不均匀性之特点 ,对岩石样品中含预制弱介质条带的岩石样品破坏过程进行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并对弱介质带的破坏贯通过程、新的断层的产生和有关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 .数值模型展示了岩石从变形、微观破坏到整体破坏的全过程以及微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应力、应变和微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形象地描绘了岩石变形的局部化和时空迁移等现象 ,这与实际地壳中所观测到的现象是一致的 .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破坏 微震活动 数值模拟 有限元方法 预制软弱带 地震活动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层间错动带微结构特性及其化学改性初探 被引量:9
15
作者 史存鹏 冯夏庭 +1 位作者 江权 徐鼎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87-1292,共6页
白鹤滩水电站层间错动带结构疏松、性状软弱、空间展布范围大、力学强度低,严重影响着地下厂房洞室的稳定性。为了揭示并改良层间错动带的力学特性,首先通过矿物成分分析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和压汞试验,从微观结构角度对层间错动带的矿... 白鹤滩水电站层间错动带结构疏松、性状软弱、空间展布范围大、力学强度低,严重影响着地下厂房洞室的稳定性。为了揭示并改良层间错动带的力学特性,首先通过矿物成分分析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和压汞试验,从微观结构角度对层间错动带的矿物组成特征、颗粒排列规律、孔隙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阐明了层间错动带的微观结构特性及其对灌浆材料选择的影响,进而开展了层间错动带化学溶液浸泡对比试验。试验表明,硅酸钠溶液可以有效改善层间错动带的完整性,明显提高层间错动带的弹性波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凝聚力。其研究结果对白鹤滩层间错动带的工程加固和改性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错动带 微结构特性 化学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体损伤的大型高陡危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17
16
作者 贺凯 高杨 +1 位作者 殷跃平 李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89,共8页
大型高陡危岩在自重荷载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底部区域损伤劣化速度更快,成为影响危岩整体稳定性的“薄弱环节”,易发生底部压裂,引发整体失稳。传统方法将这类大型危岩视作整体,忽略了薄弱区域对危岩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大型高陡危岩在自重荷载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底部区域损伤劣化速度更快,成为影响危岩整体稳定性的“薄弱环节”,易发生底部压裂,引发整体失稳。传统方法将这类大型危岩视作整体,忽略了薄弱区域对危岩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可能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基于此,文章针对高陡岩体底部压裂失稳模式,引入损伤理论,提出了考虑底部薄弱区域损伤演化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以三峡库区左岸箭穿洞危岩为例,采用规范推荐的倾倒与滑移工况稳定性评价法和本文提出的基于损伤的底部压裂破坏稳定性评价法进行了对比计算,前者算得稳定系数分别为5.49和1.82,后者得到压剪与压张稳定系数分别为1.11和1.06,表明考虑底部薄弱区域岩体损伤的评价方法与实际情况更加相符。研究还发现当高陡危岩高度一定时,底部薄弱区域范围越小(即高占比越大),其受到的上覆荷载越大,当高占比大于10后对上覆荷载的影响明显减弱。当高占比一定时,底部薄弱区域上覆荷载增长率与危岩高度呈线性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大型岩质崩塌防灾减灾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穿洞危岩 底部压裂破坏 薄弱区域 三峡库区 岩质崩塌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层带夹泥物理力学特征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任光明 聂德新 米德才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65-71,共7页
软弱层带夹泥物理力学参数是评价岩体稳定性的基础。研究表明,在天然围压条件下,软弱层带夹泥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其所承受的围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本文提出应用土工压缩定律及重力压密机制在室内对夹泥的物理力学特征进行仿真研... 软弱层带夹泥物理力学参数是评价岩体稳定性的基础。研究表明,在天然围压条件下,软弱层带夹泥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其所承受的围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本文提出应用土工压缩定律及重力压密机制在室内对夹泥的物理力学特征进行仿真研究,并对仿真效果进行了评价。这为软弱层带夹泥物理力学参数的评价、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层带 夹泥 物理力学特征 仿真 岩体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面的有限单元模拟方法综述 被引量:7
18
作者 和平 李志雄 +1 位作者 陆远忠 邵志刚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6-194,共9页
有限单元法是研究地球科学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利用以连续介质理论为基础的有限单元法研究地学,特别是地震学、地壳形变学科时,对具有非连续性特点的断层所采用的几大主流处理方法,并阐述了各断层模型基础上(弱化... 有限单元法是研究地球科学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利用以连续介质理论为基础的有限单元法研究地学,特别是地震学、地壳形变学科时,对具有非连续性特点的断层所采用的几大主流处理方法,并阐述了各断层模型基础上(弱化带模型、劈节点模型、接触模型以及块体模型)所展开的地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有限元 弱化带 劈节点 接触单元 块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早古生代穿时岩浆活动成因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小龙 于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5-454,共20页
华南地区广泛分布早古生代岩浆岩,被认为是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但其动力学机制存在争论。本文收集了近年发表的华南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揭示其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动力机制。华南早古生代岩浆岩以S型... 华南地区广泛分布早古生代岩浆岩,被认为是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但其动力学机制存在争论。本文收集了近年发表的华南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揭示其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动力机制。华南早古生代岩浆岩以S型花岗岩(片麻状和块状)为主,少量为I型花岗岩与基性岩浆岩(包括玄武岩、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镁铁质微粒包体等)。S型花岗岩广泛分布于东扬子板块和西华夏板块,但存在穿时性。邻近于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的云开地块和武功地块(云开‒武夷造山带内部带)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形成于约470~410 Ma,峰期年龄为~442 Ma;位于西华夏板块东缘‒武夷地块(云开‒武夷造山带东缘)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持续时间较短(约455~415 Ma),峰期年龄略年轻(~435 Ma)。I型花岗岩与基性岩主要分布于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或西华夏板块东缘地区,最早形成于约455~450 Ma,明显晚于内部带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但与西华夏板块东缘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相近。西华夏板块与冈瓦纳北缘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发生俯冲碰撞,西华夏板块东缘之下的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减压熔融,发生玄武质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增厚,形成基性岩及埃达克质岩石。西华夏板块东缘俯冲碰撞产生的挤压应力远程传入板块内部,导致该时期的板内构造薄弱带即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活化、地壳抬升并增厚,发生地壳深熔作用,形成片麻状花岗岩。因此,西华夏板块东缘的俯冲碰撞远程效应是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因素。陆内造山带垮塌过程中,软流圈沿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上涌,岩石圈活化并发生强烈的岩浆作用。板内古缝合带作为构造薄弱带,为软流圈上涌及玄武质岩浆底侵提供了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基性岩 陆内造山带 构造薄弱带 早古生代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解耦及块体运动讨论——以青藏高原—川滇地区为例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晓松 马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240-247,共8页
块体构造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深化着人们对现今大陆岩石圈运动 ,尤其是大陆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规律的认识。块体底部边界的构造性质是块体运动的核心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块体构造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块体底部边界的岩石物理性质是利用... 块体构造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深化着人们对现今大陆岩石圈运动 ,尤其是大陆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规律的认识。块体底部边界的构造性质是块体运动的核心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块体构造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块体底部边界的岩石物理性质是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和识别块体底部边界的前提。文中依据现代实验岩石学、实验岩石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的研究成果 ,对块体底部边界之成因属性和岩石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将大陆块体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地壳型块体和岩石圈型块体。地壳型块体是由大陆上部地壳所构成的“薄板” ,壳内软弱带的顶面为其底部边界和潜在的解耦带。岩石圈型块体在岩石圈尺度上是力学耦合的 ,以上地幔软流圈的顶面为其底部边界。壳内软弱带具有垂直方向低速和各向异性的基本特征 ,联合多种地震测深方法有望确定块体的底界。在现今构造活动区内 ,地壳型块体的潜在解耦带可能由壳内部分熔融带承担。青藏高原南部—川滇地区 2 0 35km的深度上广泛存在低速带。地热、岩石学、实验岩石学和模拟均显示该地区的低速带具有部分熔融的成因属性。块体沿着该壳内低速层与下伏地壳发生某种程度解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 壳内软弱带 低速层 各向异性 部分熔融 青藏高原—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