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2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dia Convergence:the Culture Dimensions of Thinking 被引量:1
1
作者 shen diao lan ju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14-323,共10页
In the process of meida Convergence,many researchers paid excessive attention to media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management,and ignored the culture dimensions of media convergence. Therefore,to transcend media converge... In the process of meida Convergence,many researchers paid excessive attention to media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management,and ignored the culture dimensions of media convergence. Therefore,to transcend media convergence technology, industrial thinking and more to the particularity attach importance to cultural media, it is a right way to achieve media convergence. Bu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culture,media convergence should value the cultural uniqueness and the imbalance of the realistic problems,to reach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a CONVERGENCE CULTURAL THINKING CONVERGENCE culture Chinese CONTEX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Mode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Media Era
2
作者 Xing Nian Liu Hao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1-209,共9页
Nowadays,the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cing various challenges,including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self,decrease of inheritors,poor construction of structure,and heterization of connotation,... Nowadays,the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cing various challenges,including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self,decrease of inheritors,poor construction of structure,and heterization of connotation,as well as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New media has provided more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outstand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ole of new media in completing the structure and expanding the scope of communication of outstand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proposed strategy for optimizing the communication rou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environment,changing content,and adjusting strategy.The contributions of new media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highly appreci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medi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级融媒体中心引领型”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闽西清流县的个案启示 被引量:2
3
作者 吴丽芳 倪军 涂传飞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8,共12页
在智媒体时代背景下,探寻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对于推动体育非遗高质量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闽西清流县融媒体中心数字化传播灵地村游龙灯的实践历程,从理论层面提炼... 在智媒体时代背景下,探寻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对于推动体育非遗高质量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闽西清流县融媒体中心数字化传播灵地村游龙灯的实践历程,从理论层面提炼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引领型”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并深入剖析其内涵、运作逻辑及独特优势。研究表明,1)“县级融媒体中心引领型”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呈现出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核心、个人和市场媒体为辅助的“一体两翼”内涵特征;2)其运作逻辑主要体现为思想引领是前提逻辑、多元协同是主体逻辑、项目驱动是组织逻辑、资源整合是融合逻辑;3)“县级融媒体中心引领型”路径根植于中国体育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适应性变革,同时具有区域独特性和普遍适用性。研究建议,平衡文化真实性与技术效能;强化价值引领,推动差异化传播;构建开放协同生态,激发多元主体创新潜力;整合区域资源,优化项目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 体育非遗 数字化传播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工业社会到平台世界:论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理论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胡翼青 余晓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3,共10页
在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媒介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工业生产体系。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系谱性延伸。19世纪初,许多伟大社会学家都发现了工业带来的社会转型,马克思更是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运作的逻辑:为资本增殖服务的... 在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媒介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工业生产体系。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系谱性延伸。19世纪初,许多伟大社会学家都发现了工业带来的社会转型,马克思更是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运作的逻辑:为资本增殖服务的社会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逐渐发现,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工业化的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认为我们已经告别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然而即使是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依然是资本增殖的产物。围绕马克思的工业社会理论及后续学者的不断拓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成熟和活跃的研究传统,这一理论视角有着完整的理论脉络。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和技术哲学的卓越阐释力,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对于理解和阐释数字基础设施时代人的生存境况,人与机器装置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社会 文化工业 媒介工业 资本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到人际新交往:晚清民国时期的电话现代性
5
作者 申启武 刘原芃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电话引入中国后,渐为商情交换、紧急公务、新闻采集、人际联系的重要工具。从听觉感知和技术体认两方面来看,电话技术在晚清民国社会经历了从声音冲击、认知重塑到科学探知的过程。电话拓展了人们对于距离、空间、速度、情感以及生死的... 电话引入中国后,渐为商情交换、紧急公务、新闻采集、人际联系的重要工具。从听觉感知和技术体认两方面来看,电话技术在晚清民国社会经历了从声音冲击、认知重塑到科学探知的过程。电话拓展了人们对于距离、空间、速度、情感以及生死的认知想象,使远距离人际交流实现了从书信时代还原语言到电子时代还原声音的历史转变。而人际交往的变革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也带来了公私边界的变化。具体到个体日常生活层面,匿名的电话呼叫、透明的身份信息、电话内容的窃听风险、公共电话的实际使用,都在“公”和“私”之间创造了新的界限。晚清民国时期电话的媒介实践,鲜明地体现了现代听觉技术与国人传统认知的碰撞与交流,推动中国传统听觉方式与人际交流方式产生巨大变动,标志着人际交往理念和方式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话现代性 媒介史 人际传播 听觉文化 听觉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媒介作为旅游新质生产力:媒介事件触发的目的地路径塑造研究
6
作者 罗秋菊 吴传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6-357,共12页
一些边远地区在新媒体事件的推动下实现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展现了数字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从媒介事件与旅游目的地演化理论视角出发,尝试运用路径追踪研究方法,剖析DZ事件影响... 一些边远地区在新媒体事件的推动下实现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展现了数字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从媒介事件与旅游目的地演化理论视角出发,尝试运用路径追踪研究方法,剖析DZ事件影响下的理塘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创新案例,揭示数字媒介作为旅游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过程.研究发现:1)DZ事件触发了理塘旅游目的地路径塑造进程,帮助理塘旅游发展摆脱严重依赖旅游中介的困境,并实现粉丝旅游市场兴起下的旅游目的地化(路径升级)与户外旅游市场发展中的节点功能强化(路径延伸);2)媒介事件不仅通过共同关注与媒介仪式提升理塘旅游的可见性与吸引力,还通过社会动员与资源整合功能强化理塘地方的连接性与能动性,为理塘创造出旅游目的地路径塑造的机会空间以及将此转化为现实的多元行动主体动态联盟,展现了媒介事件触发与利益相关者行动紧密关联的实践逻辑;3)媒介事件触发旅游目的地路径塑造的作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旅游新质生产力功能.在作用过程方面,以事件化逻辑打破以往以媒介化呈现在社会动员与资源整合方面的局限,并强化了数字媒介在地方叙事与吸引力重塑方面的效能.在作用结果方面,激励新路径形态中的游客群体积极利用数字媒介创作并传播优质旅游体验内容,使其与DZ事件进一步形成营销合力.由此,本研究从旅游目的地演化视角揭示了媒介事件的社会变革功能,并透视出数字媒介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动态合作参与地方建构的旅游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在实践层面将为媒介事件层出的媒介化社会情景下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事件 目的地演化 数字文旅 新质生产力 理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叙事+汉字动态”驱动文化传承的策略构建及设计应用
7
作者 叶莉 郭瑞晨 +1 位作者 苗茂超 杭咏新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31-238,共8页
目的探究微叙事结构应用于汉字动态中的设计策略,将非遗文化中的生僻字通过动态设计的方式,借助媒体工具与技术支撑进行创新性表达,拓展中国汉字文化在微媒体环境下的认知与传承路径,助力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方法基于对微叙事... 目的探究微叙事结构应用于汉字动态中的设计策略,将非遗文化中的生僻字通过动态设计的方式,借助媒体工具与技术支撑进行创新性表达,拓展中国汉字文化在微媒体环境下的认知与传承路径,助力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方法基于对微叙事社会语境下汉字设计发展问题与机遇的分析,结合微媒体技术特征和动态设计方法,总结出微叙事语境下视觉信息传播的生成逻辑与演化路径;进一步在延长认知时效、扩充信息容量、引导价值观念的指向下,进行了微叙事与动态设计联结的表征与内核解析,并从时间场域、空间场域、意识场域的多维视角完成了设计策略的构建。结果选取了160个非遗生僻字作为设计对象,对其资源要素进行梳理、提取和整合,在设计策略的指引下完成设计逻辑推演与路径创新实践。结论将微叙事结构引入汉字动态设计研究中,可以扩展汉字动态设计的研究视角、丰富微叙事设计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非遗文化与非遗生僻字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微叙事 字体设计 数字化传承 微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球新闻语料库的中医药文化媒介形象研究
8
作者 孙迪 夏书剑 邰东梅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0-775,共6页
目的:以定量方式分析全球网络新闻语料库(NOW)中与中医药相关的英语新闻文本,探讨中医药文化媒介形象。方法:检索NOW中与中医药相关的英语新闻文本,以字符串查询方式进行检索,分别设定“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acupunct... 目的:以定量方式分析全球网络新闻语料库(NOW)中与中医药相关的英语新闻文本,探讨中医药文化媒介形象。方法:检索NOW中与中医药相关的英语新闻文本,以字符串查询方式进行检索,分别设定“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acupuncture(针灸)”“Chinese herbal(中药)”为检索词,设定时间范围为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18日,分别获得含有上述3组检索词的文本,分别为2 535、6 157、327条。通过特征词提取分析文本关键词及其分布特征;对语料的情感向度和主客观度进行分析,初步了解近年来中医药英语新闻传播现状;用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DA)模型抽取新闻主题。结果:词频分析中health(健康)、pain(疼痛)等高频词反映了海内外民众对中医药基本诉求;文本分析的整体情感倾向值为0.099、主客观性倾向值为0.413,考虑医疗类新闻的特殊性,整体呈现积极且客观的传播态势;LDA主题建模获得“卫生服务相关”“体验描述相关”“病症与具体诊疗相关”3个主题,其中卫生服务相关话题在国际新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个人体验和具体诊疗相关话题作为中医文化的核心传播点,通过真实故事和医疗实践,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结论:中医药文化在国际媒体上展现出较为积极客观的媒介形象,中医药卫生服务相关话题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影响力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体验描述和病症治疗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2个关键方面,分别通过个人体验和具体诊疗实践,展现出持续的发展潜力和传播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全球新闻语料库 文化媒介 国际传播 演化 进路 他塑 新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雁衔龟”故事插图的跨文化流变
9
作者 陈明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62,F0002,共11页
“大雁衔龟”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而且被各种载体的图像反复呈现。依托《凯里来与迪木奈》和《老人星之光》等多语种文本,该故事的插图和纸本图像至少有六种类型。这些插图通过对空间的不同处理,主要描绘了鸟儿带着乌龟飞行这一... “大雁衔龟”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而且被各种载体的图像反复呈现。依托《凯里来与迪木奈》和《老人星之光》等多语种文本,该故事的插图和纸本图像至少有六种类型。这些插图通过对空间的不同处理,主要描绘了鸟儿带着乌龟飞行这一核心要素。从文图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如果插图中没有出现人物,或者图中的人物与动物之间未建立视线的联系,此类图像的特征就属于“单一观看”。当插图中的人物与动物之间建立了视线的联系,此类图像就从同构与异形两个层面表现了“双重观看”的审美特点。“大雁衔龟”插图在亚欧世界的长时段“旅行”,既反映了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文图关系,也与不同地区的文化想象有密切关联。“大雁衔龟”插图的研究可以为跨文化美术史和文学图像研究史提供一个内涵丰富的分析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雁衔龟” 民间故事 文图关系 跨媒介 跨文化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尚古主义:后人类状况下的人类文化行动 被引量:7
10
作者 常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人工智能作为关键技术类行动者的崛起令人机共生成为数字媒体生态的基本结构。人类能动性被机器逻辑弱化乃至褫夺,导致了全球媒介文化的后人类状况。在此局面下,媒介尚古主义兴起,其本质是通过复兴旧媒介实践、重建旧媒介经验的方式对... 人工智能作为关键技术类行动者的崛起令人机共生成为数字媒体生态的基本结构。人类能动性被机器逻辑弱化乃至褫夺,导致了全球媒介文化的后人类状况。在此局面下,媒介尚古主义兴起,其本质是通过复兴旧媒介实践、重建旧媒介经验的方式对人工智能支配下的数字媒体生态进行反拨的人类文化行动。媒介尚古主义体现出有限连接、反自动化和模拟美学三个核心特征,培育了包括黑胶唱片再生、慢传媒、众包新闻、故障艺术等诸多全球性媒介行动。媒介尚古主义主张复建人类在场的文化生产机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数智时代人类媒介抵抗实践的基本框架。但与此同时,媒介尚古主义也不可避免受制于科技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结构,面临着文化挪用、商品化和拜物教化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化 人工智能 后人类 数字媒体生态 媒介尚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主体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有树 孙赫浓 +3 位作者 夏士霁 王昱涵 郁菁 王志伟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3,共5页
合理与创新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益。但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主体身份多变,呈现多元化与低门槛特征,不可避免致使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知识专业性、内容可靠性及系统完整性受损,出现泛娱乐化与商业逐... 合理与创新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益。但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主体身份多变,呈现多元化与低门槛特征,不可避免致使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知识专业性、内容可靠性及系统完整性受损,出现泛娱乐化与商业逐利化等问题。未来需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开辟更多推广平台与传播渠道,拓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广度;借助身份认同理论,提高传播主体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与认同度,增强文化传播深度;持续完善中医药文化传播主体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社会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新媒体 传播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水利测量器具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研究
12
作者 刘阳 尹国军 +2 位作者 吴建勇 李鑫 范宝路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2-290,共9页
目的探索传统水利测量器具的数字化方法与路径,实现水利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水利文化价值。方法依托史料记载及博物馆实物,通过数字化的采集与存储,建立丰富翔实的数据库资料。以传统水利测量器具为基础,结合器具的造型特点和功能原... 目的探索传统水利测量器具的数字化方法与路径,实现水利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水利文化价值。方法依托史料记载及博物馆实物,通过数字化的采集与存储,建立丰富翔实的数据库资料。以传统水利测量器具为基础,结合器具的造型特点和功能原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水利测量器具进行数字化复原。借助新媒体设计手段,构建多种方式的数字化展示方案,呈现传统器具的特征和历史背景。结果实现传统水利测量器具的保护与传承。数字化展现器具的外观、结构及使用方式,为公众提供生动直观的体验。结论为水利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实践探索的路径以及有效的数字化方案,实现了传统水利测量器具的数字化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测量器具 数字化 新媒体技术 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拒斥到共生:西方书籍史视野下媒介使用依赖及其理论启示
13
作者 桑裕臻 李常庆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5,共7页
随着数智技术不断迭代交替,各类媒介已全面介入出版、社会与文化场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感官经验与思维模式。通过回溯西方书籍史视野下媒介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媒介使用依赖主要体现在对旧媒介的使用惯性与对新媒介的使用拒... 随着数智技术不断迭代交替,各类媒介已全面介入出版、社会与文化场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感官经验与思维模式。通过回溯西方书籍史视野下媒介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媒介使用依赖主要体现在对旧媒介的使用惯性与对新媒介的使用拒斥两个方面,其出现的缘由是技术内化下生理—心理的排异反应。媒介使用依赖的深化将产生知识解放与媒介制度化演进等深层影响,也存在遮蔽人类主体性的内在隐忧。只有意识到人—机关系重构的内核为机器逻辑与人类理性的主体性之争,始终强调人类心智、道德与思想的无可替代性,坚持人类理性主导技术工具的价值理路,从个体、教育、法律及政治等层面强化人的主体意识,方能朝向人类主导的数智媒介文化生态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媒介使用依赖 西方书籍史 数智媒介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智能传播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林兴 朱富成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立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研究档案文化智能传播的目标、要素和策略,有利于弘扬档案文化。根据《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相关内容,结合智能传播技术和拉斯韦尔理论,提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智能传播的主要目... 立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研究档案文化智能传播的目标、要素和策略,有利于弘扬档案文化。根据《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相关内容,结合智能传播技术和拉斯韦尔理论,提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智能传播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数据化、多样化、体验式和场景式的档案文化传播,其传播要素包括智能化的档案文化传播空间、内容开发、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空间建设、内容供给、媒介选择和对象服务四个维度制定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文化传播 智能传播 国家文化数字化 人工智能 智能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地方档案文化传播的模式路径研究——以“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长乐 黄笑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3,共6页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地方档案文化传播提供了宏观指导与政策支持,传统的地方档案文化传播模式亟须创新,以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是传播地方档案文化的成功案例,在分析该案例的基础上,从资源要素...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地方档案文化传播提供了宏观指导与政策支持,传统的地方档案文化传播模式亟须创新,以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是传播地方档案文化的成功案例,在分析该案例的基础上,从资源要素、技术要素、理念要素、生态要素四个层面构建地方档案文化传播的模式,并从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策略、传播保障四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数字时代地方档案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档案 文化传播 文化数字化 文化资源库 数字人文 媒体融合 沉浸式 个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场景看“打卡”风潮:网络社群用户文旅打卡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晶 温萧羽 许浩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8,共11页
[目的/意义]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网络社群平台不断掀起文旅景点“打卡”风潮。文旅打卡行为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塑造和传播过程,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该行为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研究设计/方法]以文化场景理论为主要研究视角,结合准社会... [目的/意义]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网络社群平台不断掀起文旅景点“打卡”风潮。文旅打卡行为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塑造和传播过程,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该行为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研究设计/方法]以文化场景理论为主要研究视角,结合准社会关系理论和整合型技术接受理论,研究网络社群用户文旅打卡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文旅景点的场景特征如何影响用户打卡意愿,进而引发打卡行为。[结论/发现]研究发现场景真实性、合法性、社群影响和准社会关系是影响网络社群用户文旅打卡行为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有关建议。[创新/价值]从文化角度揭示了文旅景点的场景特征与用户打卡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卡行为 社交媒体 网络社群 文旅融合 文化场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在地到在线:非遗的媒介化呈现与地方感重建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日常生活视域下特定的文化主体、文化实践和文化景观,具有强在地属性。随着网络媒介技术不断扩大人们感知和连接的边界,人地关系呈现出“全球在地化”到“地方全球化”的动态发展趋势。本文结合人文地理学“地方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日常生活视域下特定的文化主体、文化实践和文化景观,具有强在地属性。随着网络媒介技术不断扩大人们感知和连接的边界,人地关系呈现出“全球在地化”到“地方全球化”的动态发展趋势。本文结合人文地理学“地方感”相关理论,从身体感知视角出发,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主体是如何由过去“在地”经验转向“在线”体验的。研究发现,非遗的数字地方感生成逻辑遵循地方感知的重叠、地方意象的重构、地方符号的重塑三个阶段,通过位置媒介、社交媒体、影音视频等共同塑造。从非遗“守护者”与“漫游者”的双重视角,可观察到人地联结的不同文化实践形式:不仅以云端共享实现关系性延展,而且以个体记忆的叠加实现数字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感 媒介化呈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二次元群体的媒介化生存及其与主流文化的互动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子涵 刘荃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9,共8页
作为当下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元群体在互联网平台尤其是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迅速崛起之后,通过媒体化建构等一系列文化行为,成为一类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的代表。具体而言,二次元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塑造了自己“网络原住民”和“... 作为当下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元群体在互联网平台尤其是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迅速崛起之后,通过媒体化建构等一系列文化行为,成为一类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的代表。具体而言,二次元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塑造了自己“网络原住民”和“文本盗猎者”的媒介形象,完成了从“个体化无中介交往”到“圈地自萌”的社会交往转变,并在与主流文化的“抵抗”中破除“次元壁”,走向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其本质内涵和外在表征正在与当下社会逐渐交融。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元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注二次元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有助于深入认识二次元文化,也有助于促进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元群体 媒介形象 社会交往 主流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井奇观:数字传播时代的城市叙事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一果 孔一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今天,一座城市中的市井文化在互联网空间幻化出的各种奇观图景,一方面来自市井生活本身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更新,一方面更是来自数字媒介实践中越来越奇观化的城市叙事。基于“天津大爷跳水”的个案研究与叙事分析发现,奇观化的城市叙事建... 今天,一座城市中的市井文化在互联网空间幻化出的各种奇观图景,一方面来自市井生活本身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更新,一方面更是来自数字媒介实践中越来越奇观化的城市叙事。基于“天津大爷跳水”的个案研究与叙事分析发现,奇观化的城市叙事建构了更加令人瞩目的日常市井生活,其中异质行动者的剧场式表演、数字平台的技术图像呈现以及人地关系中的情动绵延,在现代城市传播框架中也逐步形成市井奇观叙事的新路径,在主体行动、叙事策略与情感机制等多重层面呈现多样化的叙事特征,并凸显越来越丰富的地方文化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传播 数字景观 市井文化 奇观叙事 媒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的媒介性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视角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兰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1,共7页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基石。在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下,中华文化隐匿的媒介性逐渐彰显,其不再是传统视角下的静态内容和等待被发现、被认知的被动角色,而是越来越成为意义、意象...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基石。在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下,中华文化隐匿的媒介性逐渐彰显,其不再是传统视角下的静态内容和等待被发现、被认知的被动角色,而是越来越成为意义、意象与意识的“积极行动者”及“有序组织者”。中华文化的媒介性特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文章提出要正视中华文化的媒介本质,并以媒介本体论阐释了中华文化可供性机制、可见性架构、具身性形态、生成性内核的四大媒介特性。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中华文化的媒介性建构路径,即激活共同体认知的文化质料、深化共同体情感的虚拟在场、形塑共同体认同的叙事路径、提供共同体行为取向的动能,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文化基础,提供文化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