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rtually Baer模
1
作者 王永铎 陈玉华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49,共5页
引入virtually Baer模的概念,举例说明virtually Baer模是Baer模的真推广,给出了在一定条件下virtually Baer模对直和项的封闭性,讨论了virtually Baer模与GSIP模、广义SSIP模之间的关系,由此给出了半单artinian环及右V-环新的刻画.
关键词 virtually Baer模 Baer模 GSIP模 半单artinian环 V-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impact sensitivity assessment method of spacecraft based on virtual exterior wall
2
作者 Runqiang Chi Yuyan Liu +1 位作者 Diqi Hu Baojun P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42-157,共16页
The impact sensitivity assessment of spacecraft is to obtain the probability of spacecraft encountering the OD/M(orbital debris or meteoroid),which is a prerequisite for survivability assessment of on-orbit spacecraft... The impact sensitivity assessment of spacecraft is to obtain the probability of spacecraft encountering the OD/M(orbital debris or meteoroid),which is a prerequisite for survivability assessment of on-orbit spacecraft.An impact sensitivity assessment method of spacecraft based on virtual exterior wall wa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This method eliminates determination of the outermost surface elements of the spacecraft before generating the debris rays,which are assumed to originate from a non-concave virtual wall that completely wraps the spacecraft.The Dist Mesh method was adopted for the generating of the virtual wall to ensure its mesh quality.The influences of the sizes,mesh densities,shapes of the virtual wall on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were considered to obtain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the size and mesh density of the wall and spacecraft.The results of this method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S3DE(Survivability of Spacecraft in Space Debris Environment),BUMPER,MDPANTO,ESABASE2/Debris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The PCHIP(Piecewise Cubic Hermite Interpolating Polynomial)was used to fit the size vs.flux relationship of the space debris to acquire the impact probability of OD/M with arbitrary size on the spacecra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sitivity OD/M SPACECRAFT virtual exterior wa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a Powertrain Test Bed in the Context of Virtual Validation of Drivability
3
作者 Schmidt HENRIK Prokop GÜNTHER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19,共11页
Technological trend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toward a software-defin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 require a reassessment of today’s vehicle development process.The validation process soaringly shapes after starting wi... Technological trend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toward a software-defin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 require a reassessment of today’s vehicle development process.The validation process soaringly shapes after starting with hardware-in-the-loop testing of control units and reproducing real-world maneuvers and physical interaction chains.Here,the road-to-rig approach offers a vast potential to reduce validation time and costs significantly.The present research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aneuver reproduction of drivability phenomena at a powertrain test bed.Although drivability phenomena occur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most up to 30∙Hz,the design and characteristics substantially impact the test setup’s validity.By utilization of modal analysis,the influence of the test bed on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is shown.Furthermore,the sensitivity of the natural modes of each component,from either specimen or test bed site,is determined.In contrast,the uncertainty of the deployed measurement equipment also affects the validity.Instead of an accuracy class indication,we apply the ISO/IEC Guide 98 to the measurement equipment and the test bed setup to increase the fidelity of the validation task.In conclusion,the present paper contributes to a traceable validity determination of the road-to-rig approach by providing objective metrics and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train test bed virtual validation modal analysis powertrain-hardware-in-the-loop DRIVABILITY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Effective 3D-CFD Methodology for the Complementary Virtual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Fuels and Engine Concepts
4
作者 Robin SCHMELCHER Thomas GAL +6 位作者 Mario PIPOLO Cristian TORTORELLA Antonino VACCA Edoardo ROSSI Francesco CUPO Marco CHIODI AndréCASAL KULZER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共8页
With the aim of reducing the cost of develop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while at the same time investigating different geometries,layouts and fuels,3D-CFD-CHT simulations represent an indispensable part for the de... With the aim of reducing the cost of develop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while at the same time investigating different geometries,layouts and fuels,3D-CFD-CHT simulations represent an indispensable pa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These tools are increasingly used by manufacturers,as a screening process before building the first prototype.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novative methodology for virtual engine development.The 3D-CFD tool QuickSim,developed at FKFS,allows both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computation time and an extension of the simulated domain for complete engine systems.This is possible thanks to a combination of coarse meshes and self-develop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models,which simultaneously ensure high predictability.The present work demonstrates the capabilities of this innovative methodology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different engines and fuels with the goal of achieving the highest possible combustion efficiencies and pollutant reductions.Th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uels such as hydrogen,methanol,synthetic gasolines and methane on different engine geometries,in combination with suitable injection and ignition systems,including passive and active pre-chambers.Lean operations as well as knock reduction are discussed,particularly for methane and hydrogen injection.Finally,it is shown how depending on the chosen fuel,an appropriate ad-hoc engine layout can be designed to increase the indicated efficiency of the respective eng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uels METHANE METHANOL hydrogen CO_(2)reduction virtual development 3D-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se prediction based on dynamic modeling and virtual prototype simulation of shield tunnelling machine
5
作者 JIN Da-long WANG Xu-yang +2 位作者 YUAN Da-jun LI Xiu-dong DU Chang-y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1期3854-3867,共14页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eedback control,predictive control can eliminate the lag of pose control and avoid the snakelike motion of shield machines.Therefore,a shield pose prediction model was proposed based on dyna...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eedback control,predictive control can eliminate the lag of pose control and avoid the snakelike motion of shield machines.Therefore,a shield pose prediction model was proposed based on dynamic modeling.Firstly,the dynamic equations of shield thrust system were establishe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ce and movement of shield machine.Secondly,an analytical model was proposed to predict future multistep pose of the shield machine.Finally,a virtual prototype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shield machine and validate 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pose prediction method.Results reveal that the model proposed can predict the shield pose with high accuracy,which can provide a decision basis whether for manual or automatic control of shield p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eld machine motion trajectory dynamic modeling virtual prototype pose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数字人对用户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一鸣 郑乔治 沈校亮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6,共16页
[目的/意义]在教学环境中使用虚拟数字人进行授课可以促使用户更高效地在线学习。本研究旨在探究在线学习中虚拟数字人特征对用户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为在线教学视频设计和教学策略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结合准社会互动理论,使用VTu... [目的/意义]在教学环境中使用虚拟数字人进行授课可以促使用户更高效地在线学习。本研究旨在探究在线学习中虚拟数字人特征对用户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为在线教学视频设计和教学策略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结合准社会互动理论,使用VTube Studio软件设计虚拟数字人教学的视频材料,招募用户观看教学视频并测量用户的主观感受,对在线学习中虚拟教师授课的情境进行探究。[结果/结论]虚拟数字人的吸引力、拟人化特征通过用户对虚拟数字人的态度和学习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积极影响在线学习效果,拟人化到学习效果的中介路径之间存在遮掩效应;准社会互动对学习满意度有积极影响,而对学习效果存在负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数字人 虚拟人 虚拟教师 学习效果 准社会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能车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勇 宋一恒 +3 位作者 胡庆雷 李一民 郑建英 高晓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1,82,共6页
针对智能车项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硬件成本高、碰撞损耗大、场地占用大、学时有限等问题,采用CoppeliaSim、Matlab/Simulink和虚幻引擎构建具有高还原度与高自由度的智能车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与虚拟现实数字实验室,同时设计了智能车实验... 针对智能车项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硬件成本高、碰撞损耗大、场地占用大、学时有限等问题,采用CoppeliaSim、Matlab/Simulink和虚幻引擎构建具有高还原度与高自由度的智能车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与虚拟现实数字实验室,同时设计了智能车实验教学APP与配套实验课程。培养学生逐步掌握智能车的开发步骤与流程,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及综合实践能力。数字化智能车实验教学平台打破传统智能车项目受设备与场地的限制,打造了更加高效的实验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车 虚拟仿真 虚拟现实 实验教学 数字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施菊花 顾鸣敏 +2 位作者 蒋益 钮晓音 邵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99,共4页
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改革不断深入,给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带来新机遇。结合医学院医学实践类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提出建设思考,发现加强学科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教师能力、研究评估反馈、持续课程维护... 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改革不断深入,给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带来新机遇。结合医学院医学实践类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提出建设思考,发现加强学科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教师能力、研究评估反馈、持续课程维护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为医学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医学实践类课程 建设与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8
9
作者 耿国华 高健 +7 位作者 汤汶 张敏 曾升 高宏娟 王小凤 许阳 张雨禾 周明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共22页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遗产的建模、保护与展示,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在三代文物...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遗产的建模、保护与展示,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在三代文物采集建模设备、智慧博物馆建设、陶瓷器文物虚拟复原、古代人物面貌复原以及秦腔的智能媒体融合全息展演5个方面展开研究。然而,由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不同,在建模方法、修复保护技术以及展示形式方面遇到诸多挑战:①现有文物数字化建模设备效率不高,且需要大量人工干预;②文物种类繁多、特征复杂、形态各异、语义丰富,需要开发适合中国文物的知识抽取和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以实现高效的文物组织与展示;③对破损文物碎片的形状表示、描述方法以及自动重组的研究;④古代人物面貌的虚拟复原及性别和种族的识别;⑤全息展演技术面临高计算性能需求、艺术与技术融合的精准度、硬件兼容性、实时性、沉浸感和互动性等挑战。针对这5个方面的需求和挑战,首先,对近些年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然后,总结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系列成果;最后,对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数字化 智慧博物馆 文物虚拟复原 知识图谱 全息展演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AP融合CNN模型的自适应RSSI指纹定位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仕勋 黄文鲜 +1 位作者 李敏 徐凯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1,共10页
基于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位置指纹的Wi-Fi室内定位现已被大量应用于各类基于位置信息的服务中。但指纹定位的精度受到RSSI信号的剧烈波动影响,难以满足高精度位置信息服务的需求。为克服该困难,提出一种结合虚拟A... 基于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位置指纹的Wi-Fi室内定位现已被大量应用于各类基于位置信息的服务中。但指纹定位的精度受到RSSI信号的剧烈波动影响,难以满足高精度位置信息服务的需求。为克服该困难,提出一种结合虚拟AP技术与高精度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判别模型的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距离比定位得到虚拟AP的位置,并将该信息与RSSI融合作为数据增强CNN模型的输入,确定样本的位置。设计实验方案采集实际的用户终端RSSI数据,构建指纹定位的数据集,验证所提出的指纹定位方案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该数据集上,所提出的方法在确定区域时的准确度达到91%,并将95%的定位误差控制在2 m以内。对比现有的定位方案,所提出的方案在定位精度上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指纹定位 卷积神经网络 虚拟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仿真在复杂化工专业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CO中温-低温串联催化转化仿真实验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雄超 王彩红 任艳娇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受场地、操作环境等极端条件制约,复杂工程性创新实验难于线下开展,导致学生对化工专业前沿技术认知缺失,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短缺。针对此问题,在化工专业实验中开展以实为主、以虚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虚拟实验可大大降低实验操作... 受场地、操作环境等极端条件制约,复杂工程性创新实验难于线下开展,导致学生对化工专业前沿技术认知缺失,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短缺。针对此问题,在化工专业实验中开展以实为主、以虚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虚拟实验可大大降低实验操作风险,弥补实验时间和条件的不足,是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有益探索。仿真实验中的理论学习、习题测验、流程设计、实验操作和报告处理的过程性评价制度涵盖了学生整体学习过程,综合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实践的能力。在CO中温-低温串联催化转化仿真实验教学中,4项课程目标平均达成度分别为0.80、0.91、0.83和0.73,教学效果良好。实践证明,虚拟仿真实验能够从应用实际出发,通过新颖的实验内容设计,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实验 虚实并行 催化转化 工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式文旅空间:概念、模式与趋势 被引量:5
12
作者 陶俊 石美姣 崔雨萌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沉浸式文旅空间是一种将文化元素与旅游体验相结合,通过设计物理场景,或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创造出的文化旅游新业态,旨在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然而,对沉浸式文旅空间的概念、模式以及沉浸要素鲜有研究,对推进沉浸式文旅体验和布局沉... 沉浸式文旅空间是一种将文化元素与旅游体验相结合,通过设计物理场景,或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创造出的文化旅游新业态,旨在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然而,对沉浸式文旅空间的概念、模式以及沉浸要素鲜有研究,对推进沉浸式文旅体验和布局沉浸式空间带来挑战。文章梳理沉浸式体验的关键概念并辨析其关系,提出将沉浸式文旅空间划分为虚拟沉浸式、物理沉浸式和数实融合沉浸式三种模式并分析其样态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安大唐不夜城文化街区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实践,论证沉浸式文旅空间的关键要素;然后从政策引导、技术动向和实践创新分析沉浸式文旅空间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体验 智慧旅游 虚拟现实 数字叙事 元宇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网络组织的知识动员机制——基于组织混合性和流动性视域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俊 吴珊珊 +2 位作者 周鹏 张佶 姚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129,共10页
虚拟网络组织混合性与流动性特征对组织知识管理带来挑战。因此,基于组织混合性和流动性特征分别构建基于共享知识库的简单知识动员机制,以及展现知识全生命周期变化以及组织成员行为感知状态的复杂知识动员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 虚拟网络组织混合性与流动性特征对组织知识管理带来挑战。因此,基于组织混合性和流动性特征分别构建基于共享知识库的简单知识动员机制,以及展现知识全生命周期变化以及组织成员行为感知状态的复杂知识动员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动员机制发挥最大效能的4点实践策略,包括减少知识偏差、增强知识韧性、关注强弱联系与合理运用数字技术。知识动员机制构建充分利用组织混合性和流动性带来的多元化知识资源优势,同时,规避组织特性带来的低预测性、不稳定性等不足,对虚拟网络组织解决现存问题、实现组织知识跨界融合与衍生、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等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网络组织 组织混合性 组织流动性 知识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教研室助推教师自主发展:逻辑向路、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哲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9,共6页
教师发展是为促进教师个体生命成长和专业成长、超越自我与不断精进的过程,教师发展的自主性是教师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为推进传统教研室的转型升级,虚拟教研室应运而生,成为连接“数智技术”“教师发展”两个具有时代... 教师发展是为促进教师个体生命成长和专业成长、超越自我与不断精进的过程,教师发展的自主性是教师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为推进传统教研室的转型升级,虚拟教研室应运而生,成为连接“数智技术”“教师发展”两个具有时代特征与生长向度的“关键力量”。虚拟教研室与教师发展的逻辑“耦合”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增力,赋能教师自主发展。在技术重塑教研室新的生态背景下,教师将面临教学理念更新、专业知识扩增、自主性驱动、评价改革引领等方面的现实挑战,需要从精神、物质、机制、评价层面,聚焦理念、知识、制度、评价改革等要素,探索助推教师自主发展的实践路向,为实现高质量教师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教研室 教师自主发展 逻辑“耦合” 实践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货币洗钱犯罪的治理方案——基于风险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卢建平 刘嘉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6,共12页
虚拟货币因其匿名性、跨国性、去中心化的特征而具有较高的固有洗钱风险,实践中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的案件数量不断攀升。中国当前的禁止政策不仅未能充分应对其固有风险,反而加剧了虚拟货币交易的地下化与跨境化趋势,形成了独特的剩余风... 虚拟货币因其匿名性、跨国性、去中心化的特征而具有较高的固有洗钱风险,实践中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的案件数量不断攀升。中国当前的禁止政策不仅未能充分应对其固有风险,反而加剧了虚拟货币交易的地下化与跨境化趋势,形成了独特的剩余风险状况。受此影响,虚拟货币洗钱犯罪案件在犯罪发现、犯罪侦查、追赃处置等一系列环节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治理困境。在此情形下,应当调整当前禁止型治理模式,加快制定《数字财产法》,明确虚拟货币非金融化商品属性,将虚拟货币交易作为个人境外投资行为纳入场景化多重监管,从而构建畅通的虚拟货币合法交易通路;以此为基础,应完善《反洗钱法》相关规定和涉虚拟货币程序法规则,为虚拟货币洗钱犯罪的预防与惩治提供充足的制度供给;与此同时,应统筹链上治理与链外治理、制度治理与技术治理、域内治理与域外治理,以保障虚拟货币反洗钱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货币 反洗钱 货币交易 区块链 跨境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测速反馈的VSG惯量和阻尼自适应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素娥 狄嘉 +1 位作者 郝鹏飞 巩磊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1,共9页
虚拟同步发电机(VSG)中虚拟转动惯量J和阻尼系数D灵活可调,当系统受到扰动时,J和D取值不当会导致有功功率振荡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改进VSG参数自适应控制策略。首先,引入测速反馈控制,等效增大系统阻尼,增强扰动过程中系统稳定性;为... 虚拟同步发电机(VSG)中虚拟转动惯量J和阻尼系数D灵活可调,当系统受到扰动时,J和D取值不当会导致有功功率振荡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改进VSG参数自适应控制策略。首先,引入测速反馈控制,等效增大系统阻尼,增强扰动过程中系统稳定性;为避免高频噪声影响,将纯微分环节用经典微分器代替。其次,基于扰动过程功角特性曲线,设计一种双曲正切函数(tanh)自适应控制策略,并给出参数取值范围。最后,将所提控制策略运用在不同工况下,通过仿真与RT-LAB半实物平台验证了所提策略可有效抑制系统功率振荡,同时J和D取值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G 虚拟惯量和阻尼 功率扰动 电网强度 稳态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类虚拟同步发电机和柔性负荷的直流微电网大信号稳定控制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慧 赵书强 +3 位作者 陈旭博 孟建辉 田艳军 高本锋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6,共12页
直流微电网稳态工作点切换、负荷变化较大时经常会出现暂态失稳现象,属于比较典型的“大信号失稳”工况,传统基于小信号的解决方法难以应对。为此,该文提出一种考虑类虚拟同步发电机(AVSG)控制参数和柔性负荷灵活调节的稳定控制方法。... 直流微电网稳态工作点切换、负荷变化较大时经常会出现暂态失稳现象,属于比较典型的“大信号失稳”工况,传统基于小信号的解决方法难以应对。为此,该文提出一种考虑类虚拟同步发电机(AVSG)控制参数和柔性负荷灵活调节的稳定控制方法。首先建立直流微电网的Takagi-Sugeno(TS)模糊模型。然后,借助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工具构建Lyapunov函数以估计目标稳态点的吸引域。若目标稳态点的最大估计吸引域(LEDA)包含初始稳态点,则系统是渐近稳定的;否则存在失稳的风险。此时,利用灵活可调的虚拟阻尼、虚拟惯量和柔性负荷等资源,让目标稳态点的LEDA直接或者间接包含初始稳态点,从而消除振荡失稳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吸引域理论改进虚拟阻尼和虚拟惯量等控制参数以及工作点运行轨迹,是一种实用且有效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方法。最后,通过硬件在环仿真(HIL)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微电网 大信号稳定 吸引域估计 类虚拟同步发电机 柔性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丝离散元接触参数标定及其破碎模型构建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光 李紫迪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2,共14页
[目的]针对目前烟丝颗粒仿真中离散元接触参数缺乏、破碎模型空缺的问题,进行烟丝接触参数标定,构建烟丝破碎模型,并进行破碎参数标定。[方法]以烟丝为研究对象,构建烟丝离散元接触模型,结合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Box-Behnken试验... [目的]针对目前烟丝颗粒仿真中离散元接触参数缺乏、破碎模型空缺的问题,进行烟丝接触参数标定,构建烟丝破碎模型,并进行破碎参数标定。[方法]以烟丝为研究对象,构建烟丝离散元接触模型,结合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确定烟丝各项物理参数,其中烟丝颗粒泊松比、烟丝间恢复系数、烟丝间静摩擦系数、烟丝间滚动摩擦系数、烟丝与设备恢复系数、烟丝与设备静摩擦系数、烟丝与设备动摩擦系数及烟丝剪切模量的最优值分别为0.35,0.35,0.49,0.03,0.35,0.44,0.12,5.75×10^(6)Pa;构建烟丝破碎模型,通过重球跌落试验标定破碎模型的主要参数,其中黏结半径0.216 mm、单位法向刚度4.62×10^(10)N·m^(-3)、单位切向刚度1.62×10^(10)N·m^(-3)、临界法向力5.10×10^(10)Pa、临界切向力1.89×10^(10)Pa,并通过单轴压缩试验进一步验证破碎参数的有效性。[结果]在烟丝离散元接触参数标定中,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相对误差平均值为2.9%,烟丝离散元接触参数标定精确;在烟丝破碎模型的参数标定中,重球跌落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相对误差平均值为0.82%,单轴压缩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相对误差平均值为4.53%,烟丝破碎模型可靠。[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探究烟丝造碎提供有效模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丝 离散元 虚拟标定 破碎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虚回路失效风险动态识别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家焰 武芳瑛 +1 位作者 李瑞 胡波涛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70,共11页
继电保护二次虚回路出现失效风险,会给保护功能造成隐患,影响继电保护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虚回路失效风险动态识别技术,系统性预警虚回路失效风险,及时发现虚回路故障。首先,通过分析虚回路对象,梳理虚回路显性缺陷... 继电保护二次虚回路出现失效风险,会给保护功能造成隐患,影响继电保护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虚回路失效风险动态识别技术,系统性预警虚回路失效风险,及时发现虚回路故障。首先,通过分析虚回路对象,梳理虚回路显性缺陷和隐性缺陷,构建二次虚回路失效风险预警技术架构。关键技术包含二次回路链路故障识别和二次回路功能故障识别。对于二次回路链路故障识别,通过装置断链告警处理、端口光功率分析、光纤损耗评估等技术监测端口,并通过判据监测异常报文。对于二次回路功能故障识别,监测保护功能有关的跳合闸回路、检修压板状态、虚回路软压板状态。最后,通过智能录波器的技术应用,验证该技术可行、方法正确。该技术为继电保护智能运维在虚回路失效风险方面提供助力,具备很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变电站 继电保护 二次虚回路 失效风险 智能录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混合虚拟储能新型微电网的能量管理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付媛 韦嘉晖 +2 位作者 张祥宇 刘卓林 李善希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80,共14页
多类灵活性资源调用参数简化是新型微电网完成源荷储协同优化的关键。文章针对新型微电网内风电、可控负荷、电动汽车及氢储能,分别建立功率密度型虚拟电容和能量密度型虚拟蓄电池的等值模型。引入虚拟电容、电流及荷电状态,考虑微网内... 多类灵活性资源调用参数简化是新型微电网完成源荷储协同优化的关键。文章针对新型微电网内风电、可控负荷、电动汽车及氢储能,分别建立功率密度型虚拟电容和能量密度型虚拟蓄电池的等值模型。引入虚拟电容、电流及荷电状态,考虑微网内海水淡化负荷净水、电动汽车售电及制氢收益和综合运维成本,建立计及风光不确定性和混合虚拟储能的新型微电网多类型灵活性资源的经济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含混合虚拟储能的新型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通过虚拟电容、虚拟电流调用多类灵活性资源,更新设备虚拟荷电状态,提升系统协同运行水平。文章搭建新型微电网测试系统,验证所提控制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多类灵活性资源的协同运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网 虚拟储能 风力发电 经济优化 能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