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临床早期胸腺恶性肿瘤的围手术期效果及长期生存率的比较 被引量:21
1
作者 汪灏 谷志涛 +21 位作者 丁建勇 谭黎杰 傅剑华 沈毅 魏煜程 张鹏 韩泳涛 陈椿 张仁泉 李印 陈克能 陈和忠 刘永煜 崔有斌 王允 庞烈文 于振涛 周鑫明 柳阳春 刘媛 方文涛 中国胸腺肿瘤协作组成员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53-458,共6页
背景与目的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相比开放手术治疗早期(Masaoka-Koga Ⅰ期或Ⅱ期)胸腺恶性肿瘤在理论上具有优势,然而尚未有研究报道其在长期生存率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基于中国胸腺肿瘤研究协作组(Chinese Alliance for Research in Thymoma... 背景与目的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相比开放手术治疗早期(Masaoka-Koga Ⅰ期或Ⅱ期)胸腺恶性肿瘤在理论上具有优势,然而尚未有研究报道其在长期生存率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基于中国胸腺肿瘤研究协作组(Chinese Alliance for Research in Thymomas,ChART)的数据库对此进行了研究。方法以数据库中1994年到2012年间的1,117例早期(Masaoka-Koga Ⅰ期或Ⅱ期)胸腺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41例行胸腔镜胸腺切除术,876例行开放手术。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与围手术期结果方面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与开放手术组相比,胸腔镜组的全胸腺切除比例更高(80.5%vs73.9%,P=0.028),根治性切除率更高(98.8%vs 88.7%,P<0.000),而复发率更低(2.9%vs 16.0%,P<0.001),5年无瘤生存率更高(92%vs 83%,P=0.011),而两组的5年生存率接近(92%vs 92%,P=0.1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WHO分型、Masaoka-Koga分期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胸腺恶性肿瘤长期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是治疗早期胸腺恶性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开放手术相比其围手术期效果更好,肿瘤学疗效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恶性肿瘤 胸腺切除术 胸腔外科 开胸手术 video-assisted hToracoscopic surgery (va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经剑突下胸腺瘤切除术与经肋间胸腺瘤切除术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贾卓奇 周维茹 +4 位作者 李硕 李海军 张勇 张广健 付军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3-607,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胸腔镜经剑突下与经肋间胸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连续所行胸腔镜下胸腺瘤切除术患者124例,分为剑突下组47例,肋间组77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及手... 目的对比分析胸腔镜经剑突下与经肋间胸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连续所行胸腔镜下胸腺瘤切除术患者124例,分为剑突下组47例,肋间组77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及手术指标,术后疼痛评分、主要并发症情况和生活质量等。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肺炎、心律失常、膈神经麻痹、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日:剑突下组低于肋间组(P<0.05)。疼痛评分:剑突下组术后第1天、第3天NRS伤口疼痛评分低于肋间组(P<0.05)。SF-36评分:剑突下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评分高于肋间组(P<0.05)。结论胸腔镜经剑突下胸腺瘤切除术安全可行,与经肋间组相比,能明显减轻伤口疼痛,改善近期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胸腔镜手术 经剑突下手术 重症肌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cm单孔胸腔镜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3
作者 张瑞杰 蔡奕欣 +3 位作者 张霓 付圣灵 祖育昆 付向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0-52,56,共4页
目的探讨3 cm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1月,实施3 cm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15例,在腋中线第5肋间做3 cm切口置入胸腔镜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标本取出后送快速冰冻切片,明确病理性质,以... 目的探讨3 cm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1月,实施3 cm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15例,在腋中线第5肋间做3 cm切口置入胸腔镜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标本取出后送快速冰冻切片,明确病理性质,以及支气管残端、段切缘有无残留。结果 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39.4±32.6)min;术中出血量(160.2±48.1)ml;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2.9±0.9)d;术后住院时间(10.6±0.8)d。结论3 cm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安全、可行,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还需要更多的病例及研究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肺段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孔法、双孔法及三孔法胸腔镜手术治疗青年人自发性气胸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7
4
作者 李金友 孙振宇 顾敏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101,共3页
目的:比较3种胸腔镜手术方法治疗青年人自发性气胸的手术效果。方法:筛选出我院应用胸腔镜治疗的108例青年人自发性气胸,其中42例采用三孔VATS,35例采用双孔VATS,31例采用单孔VATS,比较3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保留时... 目的:比较3种胸腔镜手术方法治疗青年人自发性气胸的手术效果。方法:筛选出我院应用胸腔镜治疗的108例青年人自发性气胸,其中42例采用三孔VATS,35例采用双孔VATS,31例采用单孔VATS,比较3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疼痛程度。结果:三孔组及双孔组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孔组及双孔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单孔组(P<0.05);双孔组及单孔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三孔组(P<0.05),双孔组及单孔组术后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保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3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孔VATS兼有手术时间短及术后疼痛轻的优点,是个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双孔vats 三孔vats 单孔vats 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 被引量:19
5
作者 周足力 赵辉 +7 位作者 李运 李剑锋 姜冠潮 杨帆 刘彦国 卜梁 隋锡朝 王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8期686-687,699,共3页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7年4月~2009年11月完成的24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不牵开肋骨,以切割缝合器...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7年4月~2009年11月完成的24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不牵开肋骨,以切割缝合器分别处理肺血管和支气管。如遇严重粘连或出血等则中转开胸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以及并发症等。结果全组中2例(8.3%)因为胸腔内粘连重,叶间裂分化差或肺门处严重粘连并有大量迂曲扩张的血管,镜下处理困难而中转开胸行VATS辅助小切口手术。余22例在全胸腔镜下完成,肺切除范围包括右肺上叶1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3例,左肺上叶2例,左肺下叶13例,左肺下叶+左肺上叶舌段1例,左肺下叶+右肺中叶1例。手术时间(173.6±57.1)min(80~280min),出血量(173.9±65.9)ml(50~300ml),术后带管时间(6.1±3.8)d(2~19d),术后住院时间(8.6±3.9)d(4~22d)。术后病理均符合支气管扩张症改变。无围手术期死亡。并发症4例,均为肺持续漏气>7d,引流7~19d后自愈拔除胸腔引流管。全组随访1~31个月,平均13.7月,其中13例>12个月。15例(62.5%)术后咳痰或咯血症状完全消失,7例(29.2%)痰量明显减少,但仍间断有咳痰或咯血等症状。2例(8.3%)咯血量或痰量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肺叶切除术 支气管扩张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75例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贵刚 陈椿 +3 位作者 郑炜 郭朝晖 朱勇 吴维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7期581-583,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8月对75例经CT测量肿瘤最大径1~11 cm的胸腺瘤在电视胸腔镜下施行胸腺瘤切除,腋前线第5肋间做1.0 cm观察孔,主、副操作孔长1.5 cm,常规为第3肋间腋前线及第5肋间...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8月对75例经CT测量肿瘤最大径1~11 cm的胸腺瘤在电视胸腔镜下施行胸腺瘤切除,腋前线第5肋间做1.0 cm观察孔,主、副操作孔长1.5 cm,常规为第3肋间腋前线及第5肋间锁骨中线,可适当调整。电钩沿膈神经前纵行切开术侧纵隔胸膜达瘤体上下极,钝性分离暴露瘤体后处理肿物下极并游离至对侧纵隔胸膜。自下而上游离并处理胸腺静脉后完整切除瘤体。对合并免疫相关疾病的患者除切除瘤体与胸腺外进行前纵隔脂肪清扫。结果围术期无死亡病例,57例全胸腔镜下完成,17例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完成,1例因术中左无名静脉破裂出血而中转开胸。术后并发肺部感染6例,肌无力危象1例,静脉血栓形成2例。66例随访7~58个月,平均12.8月,1例C型胸腺瘤术后8个月复发,第15个月死于全身转移,余65例无复发或转移。29例合并MG者,14例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2例无改善;2例合并PRCA者,1例部分缓解,1例无改善。结论胸腔镜下胸腺瘤切除术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电视胸腔镜手术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手术54例报告 被引量:24
7
作者 柳常青 徐美清 +4 位作者 郭明发 解明然 江贤亮 孙效辉 孙翔翔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8期683-684,688,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纵隔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瘤手术54例。一般置3个trocar,首先于腋中线第6~8肋间置第1个trocar(1.0 ...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纵隔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瘤手术54例。一般置3个trocar,首先于腋中线第6~8肋间置第1个trocar(1.0 cm),置入30°10 mm硬质胸腔镜探查,明确病变部位及其毗邻关系后,按照倒三角形决定另外2个trocar(1.5~2.0 cm)的部位,术中根据情况可将操作孔与镜孔互换。若肿瘤较大,或与周围粘连不易显露,或与大血管关系紧密,考虑出血后不易止血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沿trocar延长小切口5~8 cm直视下操作。结果 41例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12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1例因肿瘤侵犯左无名静脉中转开胸手术。1例胸腺增生伴重症肌无力,术中损伤膈神经,术后胸片提示患侧膈肌抬高,术后6个月复查胸片恢复。2例术后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后痊愈;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近期(30 d内)死亡。术后病理:胸腺瘤18例,胸腺增生12例,胸腺癌1例,支气管囊肿8例,胸腺囊肿1例,淋巴细胞增生2例,畸胎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胸膜脂肪瘤1例,胸腺孤立性纤维瘤1例。54例随访8~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所有良性肿瘤均无复发,侵袭性胸腺瘤复发1例。结论电视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是可行和安全的,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手术 纵隔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手术切除胸腺瘤治疗重症肌无力 被引量:20
8
作者 宋世辉 张鹏 +1 位作者 商忠良 刘毅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7期594-595,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7月~2006年2月,采用电视胸腔镜在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胸腺、胸腺瘤切除术10例,胸腺瘤最大6cm×4cm×3cm。于腋中线第5肋间做1cm胸腔镜口,腋前线与锁骨...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7月~2006年2月,采用电视胸腔镜在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胸腺、胸腺瘤切除术10例,胸腺瘤最大6cm×4cm×3cm。于腋中线第5肋间做1cm胸腔镜口,腋前线与锁骨中线中点第4肋间做3cm主操作孔,腋前线第6肋间做1.5cm辅助操作孔。术中沿胸廓内动脉与锁骨下动脉分叉下方、胸廓内动脉内侧,剪开纵隔胸膜暴露同侧胸腺及部分对侧胸腺;沿上腔静脉或膈神经前方剪开胸膜,暴露同侧胸腺下极,自下而上游离同侧胸腺,沿头臂干静脉前方解剖、结扎胸腺静脉,同法游离对侧并切除。术后全部进行4000cGy放疗。结果手术时间70~13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100ml。术后Masaoka分期Ⅰ期7例,Ⅱ期3例。术后无死亡,未出现心肺并发症和重症肌无力危象。术后1周重症肌无力症状缓解。10例随访8~15个月,平均13.0月,均无复发、转移,重症肌无力症状无明显加重。结论采用胸腔镜手术切除Ⅰ期或部分Ⅱ期胸腺瘤技术上是可行的,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且不影响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手术 胸腺瘤 重症肌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电视胸腔镜肺占位病变切除术 被引量:22
9
作者 于修义 姜杰 +6 位作者 耿国军 区帆 朱国勇 王剑翁 钟鸣 林俊峰 石思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4期359-361,共3页
目的:探讨Storz 3D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部疾病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7月应用Storz 3D电视胸腔镜分别行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和病变局部切除各2例。选择腋中线第7肋间为胸腔镜观察孔,腋前线第3或第4肋间2~3 cm切口为胸腔镜主... 目的:探讨Storz 3D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部疾病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7月应用Storz 3D电视胸腔镜分别行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和病变局部切除各2例。选择腋中线第7肋间为胸腔镜观察孔,腋前线第3或第4肋间2~3 cm切口为胸腔镜主操作孔,腋后线靠后第8或9肋间2 cm切口为第1副操作孔。佩戴3D偏振眼镜,在3D效果的手术画面上,行局部病灶切除或肺叶切除,恶性肿瘤者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结果4例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胸,无术后并发症,无死亡。手术时间分别为36、38、72、90 min,出血量分别为5、10、35、8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3、5、7 d。术后随访2个月,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Storz 3D电视胸腔镜手术安全可行,相对于VATS,视野更逼真,操作更灵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电视胸腔镜手术 肺癌 肺良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自发性气胸手术不同胸膜固定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钢 邢宇彤 +3 位作者 朱晓峰 乔峰 窦鹏挥 邹志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5期405-407,共3页
目的比较胸腔镜自发性气胸术中2种不同胸膜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2月将120例自发性气胸按入院日期单双号法分为常规组60例和改良组60例。常规组采取纱布球摩擦法对胸腔壁层胸膜摩擦固定,改良组以纱布球浸沾50%葡... 目的比较胸腔镜自发性气胸术中2种不同胸膜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2月将120例自发性气胸按入院日期单双号法分为常规组60例和改良组60例。常规组采取纱布球摩擦法对胸腔壁层胸膜摩擦固定,改良组以纱布球浸沾50%葡萄糖注射液40 ml+2%利多卡因5 ml混合液,对肺脏层胸膜进行涂擦浸润。比较2组术后CT测量的胸膜厚度和彩超检测的胸膜滑动度等指标。结果常规组术后体温>38.0℃49例(81.7%)显著高于改良组7例(11.7%)(χ2=59.063,P=0.000);常规组术后WBC计数>10×109/L 52例(86.7%)显著高于改良组11例(18.3%)(χ2=56.174,P=0.000);常规组胸腔引流量(718±58)ml显著多于改良组(425±77)ml(t=23.543,P=0.000),肺漏气时间和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2.1±0.9)d vs.(3.4±0.8)d,t=8.362,P=0.000;(1.8±0.9)d vs.(5.7±1.0)d,t=22.454,P=0.000]。常规组术后CT测量胸膜厚度(3.96±0.72)mm明显厚于改良组(2.31±0.45)mm(t=15.053,P=0.000);常规组彩超测量胸膜滑动度(6.20±1.87)mm明显低于改良组(10.70±1.49)mm(t=-14.578,P=0.000)。结论术中采取肺脏层胸膜加高糖利多卡因涂擦浸润比常规的胸壁层胸膜摩擦可明显减轻术后的胸膜炎性反应。肺脏层胸膜涂擦浸润是一种理想的胸膜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电视胸腔镜手术 胸膜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全胸腔镜与开胸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1
11
作者 杨帆 王俊 +4 位作者 刘军 姜冠潮 李剑锋 赵辉 李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4期344-346,350,共4页
目的评价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2009年7月间连续282例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资料,152例接受全胸腔镜手术,另130例为开胸手术,对比2组清扫纵隔淋巴结组数、枚数、各区域淋... 目的评价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2009年7月间连续282例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资料,152例接受全胸腔镜手术,另130例为开胸手术,对比2组清扫纵隔淋巴结组数、枚数、各区域淋巴结枚数和淋巴结清扫相关并发症。结果胸腔镜组与开胸组纵隔淋巴结清扫组数[中位数4组(3~6组)vs4组(3~7组),Z=0.603,P=0.544)和枚数[(13.7±6.1)vs(14.6±7.2),t=-1.136,P=0.257)差异无显著性,各区域(右侧上纵隔、中下纵隔,左侧主动脉弓周围、中下纵隔)两组间淋巴结清扫枚数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淋巴结清扫相关并发症(胸腔镜组乳糜胸2例,开胸组乳糜胸2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χ2=0.031,P=0.860)和胸腔引流时间[(8.1±3.9)dvs(8.6±4.1)d,t=-1.048,P=0.296]也未到达统计学差异。结论全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清扫可以达到等同传统开胸手术的效果,且不增加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镜手术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腋下小切口及胸腔镜外科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杜铭 吴庆琛 +4 位作者 刘雄 李良彬 温剑虎 秦治明 葛明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55-357,共3页
目的 :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 (VATS)与腋下小切口 (TAMT)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自发性气胸VATS 30例及TAMT治疗 4 3例 ,随访 2~ 18个月 ,对手术时间、胸管引流时间、胸管引流量、术后 2 4h停用强止疼药者(% )、平均... 目的 :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 (VATS)与腋下小切口 (TAMT)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自发性气胸VATS 30例及TAMT治疗 4 3例 ,随访 2~ 18个月 ,对手术时间、胸管引流时间、胸管引流量、术后 2 4h停用强止疼药者(% )、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VATS组手术时间、胸管引流时间、平均住院日均较TAMT组明显缩短 (P<0 .0 5 ) ,胸管引流量较TAMT组明显减少 (P <0 .0 5 ) ,术后 2 4小时停用强止疼药患者 (% )较TAMT组明显增加 (P <0 .0 5 )。两组均无并发症、死亡及术后复发。结论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确切 ,且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为自发性气胸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外科治疗 电视胸腔镜手术 腋下小切口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足多汗症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后代偿性出汗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惠国 罗晓璇 +5 位作者 黄邵洪 李昀 张健 蔡松旺 廖洪映 谷力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8期677-679,共3页
目的探讨手足多汗症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后代偿性出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2011年12月345例手足多汗症行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临床资料,对术后代偿性出汗的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代偿... 目的探讨手足多汗症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后代偿性出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2011年12月345例手足多汗症行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临床资料,对术后代偿性出汗的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代偿性出汗发生率23.5%(81/345),T2~4组和T3~4组分别为29.5%(39/132)、19.7%(42/21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治疗年龄、BMI、手汗程度、手术方式、手温上升程度与代偿性出汗程度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代偿性出汗的影响因素有性别(β=0.551,P=0.039,95%CI:1.085~2.965)、BMI(β=1.020,P=0.046,95%CI:1.053~4.646)、手汗程度(β=0.671,P=0.048,95%CI:1.138~3.633)和手术方式(β=1.424,P=0.001,95%CI:1.032~2.825)。结论性别、手汗程度、BMI和手术方式是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后代偿性出汗的影响因素,即女性、重度手汗、BMI>24以及切除T2~4的患者术后代偿性出汗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手术 交感神经链切断术 手足多汗症 代偿性出汗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下治疗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 被引量:4
14
作者 左顺庆 谢斌生 +3 位作者 李晓斌 张军 林称意 杨海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44-344,346,共2页
本文报道 2例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分别于术后第 4、7天出现支气管胸膜瘘。再次手术经VATS直接以无损伤编织线缝合封闭瘘口 ,外用医用合成胶或生物蛋白胶。 2例支气管膜瘘均治愈出院。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治疗 肺叶切除 术后 支气管胸膜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下肺大疱缝扎及结扎法治疗自发性气胸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铭 吴庆琛 +4 位作者 刘雄 李良彬 温剑虎 秦治明 葛明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784-786,共3页
目的 :研究胸腔镜下肺大疱缝扎及结扎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电视胸腔镜 (VATS)下使用普通胸外科的缝针及缝线肺大疱缝扎及结扎法治疗自发性气胸 13例 ,随访 1~ 12个月 ,对手术时间、胸管引流时间、胸管引流量、术后 2... 目的 :研究胸腔镜下肺大疱缝扎及结扎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电视胸腔镜 (VATS)下使用普通胸外科的缝针及缝线肺大疱缝扎及结扎法治疗自发性气胸 13例 ,随访 1~ 12个月 ,对手术时间、胸管引流时间、胸管引流量、术后 2 4h停用强止疼药者 (% )、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和药费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效果满意 ,无并发症、死亡及术后复发 ,平均住院日 3天 ,临床效果明显好于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住院总费用 (7372 .4 7± 871.3)明显少于应用内腔镜切开缝合器的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 (12 5 2 4 .32± 2 96 2 .18元 ) (P <0 .0 5 )。结论 :电视胸腔镜下肺大疱缝扎及结扎法治疗自发性气腔疗效确切 ,能取得与应用内腔镜切开缝合器VATS一样的治疗效果 ,且住院费用明显减少 ,该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外科治疗 电视胸腔镜手术 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辅助胸腔镜在胸部肿瘤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25
16
作者 柴立勋 孙克林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201-202,共2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内镜器械及手术技术的改善,电视胸腔镜在临床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并讨论电视辅助胸腔镜外科(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VATS)技术在76例胸部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7月至200... 背景与目的随着内镜器械及手术技术的改善,电视胸腔镜在临床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并讨论电视辅助胸腔镜外科(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VATS)技术在76例胸部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7月至2004年6月应用VATS技术治疗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包括肺楔形切除术、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支气管囊肿摘除术、纵隔囊肿摘除术等。结果全组患者接受VATS治疗,其中8例肺癌患者中转开胸行肺叶切除术。全组患者无死亡,并发症少,全部痊愈出院。结论VATS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胸部良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胸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肿瘤 电视辅助胸腔镜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田文鑫 佟宏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15-618,共4页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是胸部微创手术的代表,已被广泛应用于胸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早期肺癌的治疗。VATS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少等优势,也有研究指出,胸...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是胸部微创手术的代表,已被广泛应用于胸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早期肺癌的治疗。VATS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少等优势,也有研究指出,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长期存活率不亚于传统开胸手术。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比了VATS及开胸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一致认为VATS手术能更好地保护术后机体的免疫功能,更有利于术后机体的恢复,以此作为胸腔镜发挥其微创优势的机制之一。本文从细胞因子、免疫细胞数目、免疫细胞功能等方面出发,将国内外近几年研究VATS肺叶切除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文献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手术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功能 开胸肺叶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T4~T12肋骨头与相应椎体椎管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海涛 朱余龙 +1 位作者 张烽 金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74-777,共4页
目的:观察正常人肋骨头和相应椎体及椎管的解剖学及影像学关系。方法:解剖测量组(A组),解剖10具正常成人尸体脊柱标本,测量各节段肋骨头对椎体遮挡率(即双侧肋骨头前缘连线到椎管前壁距离与椎体前缘到椎管前缘距离百分比),以及胸椎前路... 目的:观察正常人肋骨头和相应椎体及椎管的解剖学及影像学关系。方法:解剖测量组(A组),解剖10具正常成人尸体脊柱标本,测量各节段肋骨头对椎体遮挡率(即双侧肋骨头前缘连线到椎管前壁距离与椎体前缘到椎管前缘距离百分比),以及胸椎前路置钉时最大前方安全角度以及最大后方安全角度(最大前方安全角度即以肋骨头为参照物前路牢固置入螺钉时可向椎体前方形成的最大夹角;最大后方安全角度即以肋骨头为参照物置入螺钉时螺钉不进入椎管可向椎体后方形成的最大夹角);影像测量组(B组),测量30例健康成人胸椎CT平扫片,测量CT照片上各节段肋骨头对相应椎体遮挡率、胸椎前路置钉时最大前方安全角度以及最大后方安全角度。结果:两组肋骨头对相应椎体遮挡率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从T4约30%到T12约-0.4%),越往头侧肋骨头相对于椎体越靠前,越往下胸椎肋骨头定位相对靠后;前方最大安全角度渐增加(T4约27°到T12约38.3°,P<0.05),后方安全角度逐渐减小(T4约23°到T12约-9°,P<0.05),A、B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CT片的测量肋骨头和相应椎体椎管的关系可指导胸腔镜辅助下胸椎前路手术置钉,在上段胸椎椎体前路置入螺钉时可考虑部分去除肋骨头,在下段胸椎前路置入螺钉时在肋骨头前缘可安全置入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头 胸椎 解剖学 胸腔镜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在胸部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焦小龙 薛进 +3 位作者 周叔恭 周磊 严保国 孙千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732-733,共2页
电视胸腔镜外科(VATS)在胸部肿瘤的临床应用尚存争议。自1996年10月~1997年8月,我科共行胸腔镜手术16例:肺癌切除2例,纵隔肿瘤切除3例,恶性胸水行胸膜固定术2例,恶性心包积液行心包开窗术4例,常规开胸术... 电视胸腔镜外科(VATS)在胸部肿瘤的临床应用尚存争议。自1996年10月~1997年8月,我科共行胸腔镜手术16例:肺癌切除2例,纵隔肿瘤切除3例,恶性胸水行胸膜固定术2例,恶性心包积液行心包开窗术4例,常规开胸术前诊断性探查5例,初期结果较为满意。结论:VATS创伤较小,安全有效。可选择性地用于胸部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胸部肿瘤 诊断与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感觉温度测试在预测胸腔镜术后慢性疼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吉晓琳 冯艺 +1 位作者 何苗 王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72-475,共4页
目的:评价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对预测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术后慢性疼痛的价值。方法:针对100名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于术前和拔除胸腔引流管后在手术切口肋间前缘皮肤进... 目的:评价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对预测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术后慢性疼痛的价值。方法:针对100名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于术前和拔除胸腔引流管后在手术切口肋间前缘皮肤进行QST,于术后3个月以疼痛调查问卷形式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P组(慢性疼痛组)和N组(无慢性疼痛组)。结果:33.3%(32/96)的患者存在慢性疼痛,其中81.25%(26/32)的慢性疼痛患者倾向于神经病理性疼痛。P组冷痛阈值差异显著高于N组(P=0.021),冷感、温感及热痛阈值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痛阈值差异是VATS后3个月慢性疼痛的独立预测因素(OR 1.046,P=0.024)。结论:大多数VATS后慢性疼痛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QST冷痛阈值差异是VATS后3个月慢性疼痛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术后慢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定量感觉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