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白明 庞军 +11 位作者 高涵翔 邓爱云 李强 彭瑜 康宏 汪涛 陈长源 王东 张博 王世杰 药素毓 张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50-95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2012-04至2014-07期间急性心梗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资料完整的288例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室壁瘤分为室壁瘤组146例和非室壁瘤组142例,从年龄、性别、高血压、高...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2012-04至2014-07期间急性心梗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资料完整的288例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室壁瘤分为室壁瘤组146例和非室壁瘤组142例,从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家族史、心梗史、前壁心梗、心绞痛发作、左主干病变、前降支近段病变、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胸痛时间≥24 h、≥4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等结果方面对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室壁瘤组患者的年龄(OR=1.023,95%CI:1.000-1.046)、吸烟(OR=1.819,95%CI:1.130-2.928)、前壁心梗(OR=9.162,95%CI:4.657-18.028)、≥4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OR=6.571,95%CI:2.426-17.798)发生比例显著高于非室壁瘤组(P均〈0.05),而室壁瘤组心绞痛发作(OR=0.557,95%CI:0.335-0.927)低于非室壁瘤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和心绞痛发作影响后,结果显示吸烟(回归系数:0.833,OR=2.301,95%CI:1.283-4.125),前壁心梗(回归系数:1.799,OR=6.041,95%CI:2.831-12.894)与室壁瘤事件呈正相关。结论:吸烟与前壁急性心梗是急性心梗后室壁瘤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前壁急性心梗是室壁瘤发生的强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壁瘤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左心室重建术治疗前壁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合并心功能不全一例 被引量:6
2
作者 丁风华 方跃华 +6 位作者 杨文洁 杨震坤 张建盛 张奇 胡健 张瑞岩 沈卫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86-888,共3页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原因主要为发生心肌梗死,20%-50%患者会在随后的数年内发展为心力衰竭。研究表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容易发展为心力衰竭。由于前壁梗死面积相对较大、曲面形态和心尖部心肌相对薄弱,因...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原因主要为发生心肌梗死,20%-50%患者会在随后的数年内发展为心力衰竭。研究表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容易发展为心力衰竭。由于前壁梗死面积相对较大、曲面形态和心尖部心肌相对薄弱,因此重构发生更加明显,病程进展更快。虽然,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阻断剂均用于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和抑制左室重构,但仍有部分患者最终出现室壁瘤甚至心力衰竭。外科手术是室壁瘤重要的治疗方法,术式包括室壁瘤线性切除修补术和成形术等,但临床效果不尽如人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左心室重建术 室壁瘤 心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下侧壁室壁瘤行左心室重建术后的近中期结果 被引量:8
3
作者 樊红光 高歌 +3 位作者 张昌伟 李琦 王欣 宋云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评价左心室下侧壁室壁瘤行左心室重建术后的近中期结果。方法:我院1999-11至2013-05间,共有11例左心室下侧壁室壁瘤患者行左心室成形术,男8例,女3例。11例患者同期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行二尖瓣成形手术,1例行二尖瓣替换术... 目的:评价左心室下侧壁室壁瘤行左心室重建术后的近中期结果。方法:我院1999-11至2013-05间,共有11例左心室下侧壁室壁瘤患者行左心室成形术,男8例,女3例。11例患者同期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行二尖瓣成形手术,1例行二尖瓣替换术。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近中期随访。结果:手术早期死亡1例。术后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1例,左心室辅助1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1例。随访期死亡1例。随访期内无再入院,无二次手术,无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论:左心室下侧壁室壁瘤行左心室重建术手术安全,近中期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侧壁 左心室室壁瘤 左心室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20
4
作者 秦永文 吴弘 +3 位作者 赵仙先 丁继军 郑兴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mm,平均(5.39±... 目的 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mm,平均(5.39±2.11)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细腰型封堵器。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7d。出院前、术后l、6个月和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4l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0~10.8mm,平均(5.04±1.71)mm。所用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12mm,平均(7.27±2.30)mm。37例患者术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无残余分流,4例示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3例残余分流消失,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封堵器放置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1例,随访期间未恢复,并发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1周后恢复。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同期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8~50min,平均(13.60±5.14)min,操作时间30~150min,平均(66.14±20.70)min。随访1~17个月,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问隔缺损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弥补了以往封堵器在封堵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方面的不足,该封堵器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膜部瘤 心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塞后室壁瘤致死因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谢晓华 吕增春 +1 位作者 韦立新 王士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3年第7期400-402,共3页
本文旨在探讨心肌梗塞后室壁瘤的致死因素。室壁瘤59例,其中病理组27例,临床组32例。主要累及左室前壁。病理组单支、双支及三支冠状血管病变分别占10/27(37.0%)、9/27(33.3%)和8/27(29.7%)。重要的致死因素是泵衰竭、室颤和心脏破裂,... 本文旨在探讨心肌梗塞后室壁瘤的致死因素。室壁瘤59例,其中病理组27例,临床组32例。主要累及左室前壁。病理组单支、双支及三支冠状血管病变分别占10/27(37.0%)、9/27(33.3%)和8/27(29.7%)。重要的致死因素是泵衰竭、室颤和心脏破裂,分别占40.7%、33.3%和22.2%。临床组与病理组的临床特征及致死因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文着重讨论致死因素发生机制,并指出消除致死因素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壁瘤 心肌梗塞 泵衰竭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技术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尖部室壁瘤1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博 潘晓芳 +2 位作者 沈佳奇 党蔚 郑晓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0-320,共1页
患者女,74岁,因"胸闷10年加重5天"就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肌非对称性增厚(17~26 mm),以左心室中部及室间隔各段为著,左心室射血分数约51%,每搏输出量 (stroke volumn, SV)32ml;左心室中部收缩早期流速2.8 m/s,峰... 患者女,74岁,因"胸闷10年加重5天"就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肌非对称性增厚(17~26 mm),以左心室中部及室间隔各段为著,左心室射血分数约51%,每搏输出量 (stroke volumn, SV)32ml;左心室中部收缩早期流速2.8 m/s,峰值压差(peak pressure gradient, PPG)32 mmHg,收缩中期可见血流空白区,舒张期血流反向,流速2.2 m/s。二维左心室超声造影:心尖部见25mm×24mm室壁瘤,瘤壁较薄,伴运动消失及灌注减低;三维超声进一步显示瘤体及瘤颈三维结构,心腔造影结合容积三维成像滤过心肌组织后可见包括室壁瘤在内的心腔形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心室壁瘤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80例DSA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曾建华 王蜀燕 +3 位作者 陈卫国 成官迅 段刚 侯玉清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9期640-642,共3页
目的 :分析 880例冠状动脉造影 (CAG)诊断结果 ,重点探讨冠心病的CAG和左心室造影表现及其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内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DSA选择性CAG证实的病变≥ 5 0 %直径狭窄病... 目的 :分析 880例冠状动脉造影 (CAG)诊断结果 ,重点探讨冠心病的CAG和左心室造影表现及其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内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DSA选择性CAG证实的病变≥ 5 0 %直径狭窄病例 65 2例 ,依病变狭窄程度 ,累及冠状动脉部位、数目、形态 ,冠状动脉优势状况 ,侧支循环及心肌梗死病例左室壁运动情况和射血分数 (EF)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 5 0 %狭窄或闭塞 65 2例 ( 74.1%) ,冠状动脉右优势型5 91例 ( 67.2 %) ,左优势型 10 5例 ( 11.9%) ,均衡型 184例 ( 2 0 .9%) ,单支病变 2 47例 ( 3 7.9%) ,2支病变 184例 ( 2 8.2 %) ,3支病变 2 2 1例 ( 3 3 .9%) ,受累血管 10 75支 14 77处 ,重度狭窄及闭塞 63 5处 (占 47.9%)。 13 3例 ( 2 0 .4%)有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形成 ,42 1例做了左心室造影射血分数 (LVEF)及室壁运动缩率分析 ,EF≥ 5 0 %的 2 86例 ( 67.9%) ,EF 40 %~ 5 0 %的 10 1例 ( 2 4%) ,<40 %者 3 4例 ( 8.1%) ,经统计分析 ,严重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合并室壁瘤者与单纯狭窄病变LVEF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冠状动脉循环与分布多数为右优势型 ;冠状动脉病变多累及前降支 (LAD) ,其次为右冠状动脉(RCA)及左回旋支 (LCF) ;病变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心室重建术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6
8
作者 潘文志 周达新 +3 位作者 管丽华 潘翠珍 钱菊英 葛均波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7期20-23,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使用Parachute系统行经皮心室重建术(PV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4年5月底,笔者完成3例PVR并完成1个月随访,本文分析这3例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并对初步的操作经验作一总结。结果共入选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3... 目的初步评价使用Parachute系统行经皮心室重建术(PV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4年5月底,笔者完成3例PVR并完成1个月随访,本文分析这3例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并对初步的操作经验作一总结。结果共入选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3±5)岁,均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并发室壁瘤及心力衰竭患者。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顺利出院。手术时间为(85±18)分钟,X线曝光时间为(11±4)分钟。病例1选用95 mm封堵伞,病例2、病例3均选用85 mm封堵伞。病例1术中出现一过性低血压。余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均提高1级,6分钟步行距离由(442±80)m提高至(562±50)m,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40±8)%提升至(50±6)%,左室舒张末容积由(198±59)ml降至(140±44)ml,左室收缩末容积由(120±45)ml降至(72±26)ml。结论笔者初步的经验显示,使用Parachute系统行PVR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左室重建术 降落伞 心肌梗死 室壁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联群 徐栋 +1 位作者 孟冬梅 孙德权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5-467,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LVA)切除术的外科治疗疗效。方法:统计我院2002-01至2007-12因冠心病合并LVA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9例患者资料。左心室成形术方法分为两种:梭形切除、线形缝合法和心内膜环缩成形术,旷置梗死的...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LVA)切除术的外科治疗疗效。方法:统计我院2002-01至2007-12因冠心病合并LVA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9例患者资料。左心室成形术方法分为两种:梭形切除、线形缝合法和心内膜环缩成形术,旷置梗死的心肌组织,再缝合环缩后的切口。结果:手术无死亡病例,同术前比较,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小,左心室收缩功能提高。结论:外科手术治疗LVA是有效的方法,两种室壁瘤的成形术式均可使患者的左心室形态功能得到改善,根据患者室壁瘤的病变程度合理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窜壁瘤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室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左室室壁瘤和二尖瓣脱垂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灿 黎明珠 黄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当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时,其他心脏疾病与心肌致密化不全存在的因果关系.方法:结合1例罕见的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左室室壁瘤和二尖瓣脱垂的年轻患者的诊断,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左室室壁瘤和二尖瓣脱垂与左室心肌... 目的:探讨当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时,其他心脏疾病与心肌致密化不全存在的因果关系.方法:结合1例罕见的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左室室壁瘤和二尖瓣脱垂的年轻患者的诊断,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左室室壁瘤和二尖瓣脱垂与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相关性以及分析这种相关性的最可能机制.结果:左室室壁瘤和二尖瓣脱垂可以是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并发症之一.结论:通过1例罕见的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左室室壁瘤和二尖瓣脱垂的报告及文献复习,加深了对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其它心脏疾病时的认识,可能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左室室壁瘤 二尖瓣脱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超与左室造影对室间隔缺损并膜部瘤介入封堵术前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洁 邓劲松 +1 位作者 袁明远 吴朝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与左室造影对室间隔缺损(VSD)并膜部瘤介入封堵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用CDFI与左室造影两种方法,对27例VSD并膜部瘤患者在行介入封堵术前进行检查,分别观察VSD并膜部瘤的位置、大小,膜部瘤的形态及距...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与左室造影对室间隔缺损(VSD)并膜部瘤介入封堵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用CDFI与左室造影两种方法,对27例VSD并膜部瘤患者在行介入封堵术前进行检查,分别观察VSD并膜部瘤的位置、大小,膜部瘤的形态及距主动脉瓣环、三尖瓣环的距离,术前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DFI对VSD并膜部瘤的检出率为92.6%,左室造影的检出率为10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CDFI与左室造影对VSD口的大小测量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但对VSD并膜部瘤的VSD上缘距主动脉瓣环的距离测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FI对人体无损伤,重复性好,在VSD并膜部瘤介入封堵术前可提供较准确的依据,与左室造影相关性良好,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动脉瘤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室壁瘤患者左室整体和局部收缩与舒张功能受损情况(英文)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迪 黄希正 马淑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87-291,共5页
目的:利用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技术评价前壁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对左心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患者分为对照组(G0)15名,单纯前壁心肌梗死组(G1)29名,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组(G2)15名。运用放射性核素心室造... 目的:利用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技术评价前壁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对左心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患者分为对照组(G0)15名,单纯前壁心肌梗死组(G1)29名,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组(G2)15名。运用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检查技术测定心功能指标:①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LVEF、TPE、PER、1/3EF、1/3ER。②左室整体舒张功能参数:TPF、PFR、1/3FF、1/3FR。③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参数:LVREF (6个节段)。④左室局部舒张功能参数:LVR1/3FF(6个节段)。结果:①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在LVEF、PER、1/3EF、1/3ER中,G2较G1和G0有明显下降(P<0.001)。②左室整体舒张功能参数,PFR、1/3FF、1/3FR,G2比G1和G0有明显下降(P<0.001)。③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参数,LVREF在所有1-6节段G2较G1和G0有明显下降(P<0.01)。④左室舒张功能参数,LVR1/3FF在所有1-6节段G2较G1和G0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左心室壁瘤的形成对左心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已经构成了严重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 左心室心肌梗死 左心室壁瘤 左室整体和局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室室壁瘤的影像学检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明照 万恩广 +4 位作者 王国宏 许毓申 郝恒剑 时光俊 戴浩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诊断室壁瘤(VA)最佳方法及早期诊断VA。材料与方法:对199601~199809住院的37例心肌梗塞(其中急性心梗28例,陈旧性心梗9例)怀疑VA患者进行观察,男29例,女8例,年龄33~80岁,平均... 目的:探讨诊断室壁瘤(VA)最佳方法及早期诊断VA。材料与方法:对199601~199809住院的37例心肌梗塞(其中急性心梗28例,陈旧性心梗9例)怀疑VA患者进行观察,男29例,女8例,年龄33~80岁,平均60.9±9.2岁,全部病例均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其中10例做左室造影。结果: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对VA的检出率分别为83.7%,64.9%和78.4%,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与左室造影结果一致。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发现5例位于下壁的VA,但超声心动图仅发现1例,心电图无阳性发现。结论:无创性检查对VA的检出,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较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更敏感,特别是位于下壁的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壁瘤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早期诊断 放射性核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门控心肌代谢显像等几种不同影像技术测定心室重构参数对室壁瘤患者估测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魏红星 田丛娜 +9 位作者 王伟学 杨易剑 科雨桐 陆敏杰 张红菊 田月琴 赵世华 张健 张晓丽 刘秀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6-370,共5页
目的:本研究以左心室室壁瘤(LVA)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比较不同影像学技术,包括门控心肌灌注显像、门控心肌代谢显像、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心室重构参数对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心原性死亡的预后价值。方法:经心脏磁共振显... 目的:本研究以左心室室壁瘤(LVA)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比较不同影像学技术,包括门控心肌灌注显像、门控心肌代谢显像、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心室重构参数对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心原性死亡的预后价值。方法:经心脏磁共振显像明确诊断的93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在两周内均行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0)Tc^m-MIBI)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GSPECT)和^(18)F-FDG门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GPET)、心脏磁共振显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GSPECT和GPET均采用定量门控心肌断层软件(QGS)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DV)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ESV)。心原性死亡为随访终点。结果:平均随访时间(827±294)天,共12例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单因素Cox逐步回归法分析,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心功能参数对死亡无预测价值,GSPECT、GPET以及心脏磁共振显像测定的心室重构参数(EDV和ESV)以及GPET测定的LVEF均为预测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GPET测定的ESV[风险比(HR)1.013,95%可信区间(CI):1.003~1.022,P=0.007]是预测心原性死亡的唯一独立危险因子。以GPET测定的ESV 140 nl或EDV180 ml为界值,ESV<140 ml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ESV≥140 ml患者的死亡率(7.8%vs 24.1%,χ~2=5.156,P=0.023)。EDV<180 rnl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EDV≥180 ml患者的死亡率(7.1%vs 21.6%,χ~2=4.26,P=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PET对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测定的心室重构参数(ESV),较其他影像学方法有更高的估测预后的价值。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如果有严重心室重构(ESV≥140 ml),预后差。因此,对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应该早期采取积极治疗方法,预防、延缓心室重构的发生和发展,而对已经发生严重心室重构的患者,要采取有效治疗手段,改善或者逆转心室重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壁瘤 左心室重构 门控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失败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要飞 李涛 +2 位作者 杨敏 肖玉 席世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79-682,共4页
目的提高对真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认识,总结经导管封堵治疗失败的教训。方法回顾1例真性膜部瘤型VSD患儿经导管封堵失败病例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检查无经导管封堵治疗手术禁忌证,术中共更换3枚不... 目的提高对真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认识,总结经导管封堵治疗失败的教训。方法回顾1例真性膜部瘤型VSD患儿经导管封堵失败病例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检查无经导管封堵治疗手术禁忌证,术中共更换3枚不同直径国产膜部VSD封堵器进行4次封堵均未成功,术后结合外科手术所见,回顾造影图像诊断为真性膜部瘤Ⅱ型VSD。结论真性膜部瘤型VSD瘤壁比较薄弱,进行封堵治疗时破口可以增大。充分认识真性膜部瘤型VSD,提高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水平,有助于预估手术风险,减少手术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膜部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丽珠 葛兴 卢长林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1期64-65,共2页
患者男性,47岁。主因“间断胸痛12d”入院。患者入院前12d,于夜间睡眠中突发胸痛,位于心前区,手掌大小范围,无放射痛,持续不缓解。5h后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负荷剂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口服,并予“尿激酶... 患者男性,47岁。主因“间断胸痛12d”入院。患者入院前12d,于夜间睡眠中突发胸痛,位于心前区,手掌大小范围,无放射痛,持续不缓解。5h后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负荷剂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口服,并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此后,患者于日常体力活动时仍间断出现胸痛,位于心前区,手掌大小范围,无放射痛,每次持续1~15min不等,含服硝酸甘油可以迅速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急性心肌梗死 室壁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四维自动左心室容积测定技术在左心室室壁瘤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杰莉 张喆 +1 位作者 郑青 王新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四维自动左心室容积测定(4Dauto LVQ)在室壁瘤左心室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4D auto LVQ技术评价7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尖部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容积和功能,并与心脏MR测量心室容积及室壁瘤成形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比较... 目的探讨四维自动左心室容积测定(4Dauto LVQ)在室壁瘤左心室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4D auto LVQ技术评价7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尖部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容积和功能,并与心脏MR测量心室容积及室壁瘤成形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比较。结果5例术前行心脏MR检查,5例行室壁瘤成形术。与二维超声心动图相比,4D auto LVQ测量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容积与心脏MR检查结果更接近。采用4Dauto LVQ技术术前预测左心室收缩功能与术后实际左心室收缩功能接近。结论4Dauto LVQ技术可更精准、快捷地评价左心室容积和收缩功能,为制定室壁瘤成形手术方案提供客观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壁瘤 心室 心脏容积 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翁维良教授治疗心脏室壁瘤经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兰凤 翁维良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9期2118-2122,共5页
论述翁维良教授对心脏室壁瘤的病证结合辨证思路、治法治则及处方用药特点,介绍一例心脏室壁瘤患者为时两年门诊治疗的典型病例,对临诊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翁维良教授对心脏室壁瘤的治疗经验。
关键词 翁维良 室壁瘤 治疗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塞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跃进 陈在嘉 +5 位作者 徐义枢 寇文镕 高润霖 杨浣宜 王静 王燕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2年第5期513-515,共3页
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心尖两切面对室壁节段运动的定量测定,选用固定轴系统优于浮动轴系统。本文旨在应用2DE心尖两切面固定轴10节段面积法对心肌梗塞(MI)患者室壁节段运动异常(RWMA)的程度、范围和定位进行定量评价。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膜部瘤的临床研究——附31例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栋 张仁尧 +5 位作者 胡秉忠 陈鸿义 张明礼 陶凉 王进 石志辉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565-567,共3页
目的:研究真性、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及其疗效。方法:19841998 年本院全组真性或假性室间隔膜部瘤手术39 例,从病因学、病理解剖学、术前UCG 检查、术中所见几方面进行比较,对全部31 例假性室间隔膜... 目的:研究真性、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及其疗效。方法:19841998 年本院全组真性或假性室间隔膜部瘤手术39 例,从病因学、病理解剖学、术前UCG 检查、术中所见几方面进行比较,对全部31 例假性室间隔膜部瘤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假性室间隔膜部瘤诊断从病因学、病理解剖学、术前UCG 检查、术中所见等均可确立。术前诊断主要手段是UCG。术中所见最后确定真性和假性膜部瘤,并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全部手术治疗无死亡,无合并症。术后对31 例假性膜部瘤患者随访6 ~15 年(平均11.6 年),近期、远期疗效均满意。全部恢复正常人生活。结论:(1)术前、术中鉴别出假性膜部瘤对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2) 对假性室间隔膜部瘤应采用改进的手术方法,其疗效是满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室壁瘤 外科手术 室间隔膜部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