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心封堵器介入治疗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孙子瑞 韩宇 +4 位作者 宋书波 韩艳 本乐乐 范太兵 张戈军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95-798,共4页
目的:评价偏心封堵器介入治疗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4年6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确诊的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给予偏心型... 目的:评价偏心封堵器介入治疗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4年6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确诊的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给予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封堵术,术后1、3、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及12导联心电图,观察有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及心脏电活动传导异常。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10例合并右冠窦轻度脱垂,2例合并主动脉瓣轻度反流。16例介入封堵成功15例,1例患者由于封堵器固定不牢放弃封堵。术前平均室间隔缺损直径(4.37±1.53)mm,封堵器直径6.5(6.0,8.0)mm。术中左心室造影显示3例患者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无心脏压塞、溶血、血栓栓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随访时,这3例患者的残余分流消失。术后3、6个月随访显示,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新发主动脉瓣反流或原反流程度加重,无房室阻滞及束支阻滞等心电传导异常。结论:部分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患者使用偏心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主动脉瓣零距离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偏心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预测模型及对长期预后影响
2
作者 王欢 易岂建 +1 位作者 邓萌 苏建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93-1297,共5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预测模型,分析残余分流患儿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患儿178例,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集144例和... 目的构建并验证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预测模型,分析残余分流患儿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患儿178例,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集144例和验证集34例,均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随访12个月内残余分流发生情况。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影响因素。建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验证及效能评估。统计残余分流发生患儿预后情况。结果训练集144例患儿中,21例(14.58%)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验证集34例患儿中,5例(14.71%)发生残余分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室间隔缺损基底部大小(OR=5.339,95%CI:2.197~12.975)、缺损处压差(OR=4.384,95%CI:1.804~10.655)、封堵器直径(OR=4.707,95%CI:1.937~11.439)是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以上述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C-index指数为0.808(95%CI:0.761~0.839),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05)。训练集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灵敏度80.95%,特异度为84.55%,AUC为0.855(95%CI:0.774~0.937)。验证集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灵敏度80.00%,特异度为86.21%,AUC为0.871(95%CI:0.791~0.943)。训练集21例发生残余分流患儿,有14例(66.67%)出现残余分流自愈,残余分流自愈组残余分流>4 mm的占比低于残余分流未自愈组(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基底部大小、缺损处压差、封堵器直径是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效能良好,残余分流<4 mm的患儿多可自行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残余分流 列线图 预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生物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的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2
3
作者 龚雪阳 杨一峰 +2 位作者 赵天力 胡世军 张伟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5-801,共7页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比较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与金属封堵器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胸骨下段小切口VSD封堵术的中期随访结果,并分析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1日至11月7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VSD封堵术的27例患者术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通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12例和15例患者采用金属封堵器和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进行VSD封堵,患者随访期间均存活,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较大残余分流、封堵器过快吸收、明显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金属封堵器组与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组术后1、2、3年的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SD封堵器大小是影响术后2、3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封堵器大小与缺损大小的差值是影响术后2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小型VSD封堵中的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并具有与传统镍钛合金封堵器相同的术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完全生物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金属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瓣膜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Flow联合STIC在胎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吴温瑞 李天刚 +4 位作者 马斌 燕志恒 王瑷琳 韩苗苗 杨天顺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血流成像(HD-Flow)联合时间-空间复合成像(STIC)诊断胎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缺(PA-VSD)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经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的44例PA-VSD胎儿心脏二维、HD-Flow联合STIC图像,评估HD-Flow联合STIC在PA-VSD不同分...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血流成像(HD-Flow)联合时间-空间复合成像(STIC)诊断胎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缺(PA-VSD)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经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的44例PA-VSD胎儿心脏二维、HD-Flow联合STIC图像,评估HD-Flow联合STIC在PA-VSD不同分型诊断中的效能,并探讨PA-VSD胎儿动脉导管内径与左、右肺动脉内径相关性。结果:HD-Flow联合STIC诊断44例PA-VSD,其中A型42例,C型2例。HD-Flow联合STIC能够清晰显示胎儿肺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及动脉导管血流;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型动脉导管内径和左、右肺动脉内径均呈正相关(r=0.507、0.404,P<0.01)。结论:HD-Flow联合STIC能够明确诊断PA-VSD并分型,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A型PA-VSD胎儿动脉导管内径与左、右肺动脉内径存在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闭锁 胎儿 室间隔缺损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室间隔缺损双向分流的病例报告
5
作者 张秀丽 李玉杰 +1 位作者 王衡 张志红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1,共5页
本文介绍1只14月龄雌性未绝育的苏格兰折耳猫因鼻炎来院就诊,X线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患猫存在孤立型室间隔缺损(VSD),缺口处呈双向分流,右心室流出道未发现狭窄,肺动脉扩张且伴有右心肥大,存在肺动脉高压。患猫自确诊后16个月内未... 本文介绍1只14月龄雌性未绝育的苏格兰折耳猫因鼻炎来院就诊,X线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患猫存在孤立型室间隔缺损(VSD),缺口处呈双向分流,右心室流出道未发现狭窄,肺动脉扩张且伴有右心肥大,存在肺动脉高压。患猫自确诊后16个月内未进行持续性医学治疗,生活质量未受到明显影响。该报告表明,猫孤立型VSD对临床症状的影响不明显,与犬存在差异,可为小动物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双向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嵴内型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的经导管封堵治疗 被引量:24
6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4 位作者 吴弘 王尔松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86-489,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嵴内型 (IVSD)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S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8例VSD患者 ,其中IVSD 2 2例 ,SVSD 6例。封堵器由 2个圆形盘片和连接腰组成 ,腰部长 2mm ,两侧盘...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嵴内型 (IVSD)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S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8例VSD患者 ,其中IVSD 2 2例 ,SVSD 6例。封堵器由 2个圆形盘片和连接腰组成 ,腰部长 2mm ,两侧盘片呈不对称型 ,左心室侧的盘片呈偏心型 ,靠主动脉侧的边缘为 0mm ,与其相对的边缘为 6mm ,右心室的盘片比腰部直径大 4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 ,经 7~ 10F鞘管通过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的缺损直径 2~ 12mm ,平均(4 .4 5± 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0~ 1mm ,平均 (0 .35± 0 .5 )mm。 2 2例IVSSD患者封堵全部成功 ,6例SVSD中 4例封堵治疗成功 ,1例合并微量主动脉瓣返流。 2例因缺损大而放弃封堵治疗。未发生其他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 9~ 4 0min ,平均 (14 .1± 5 .2 )min ,操作时间 4 0~ 15 0min ,平均 (5 9.8± 17.8)mm。结论 国产偏心型VSD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IVSD和部分SVSD ,近期疗效佳 ,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封堵器 肺动脉瓣 室间隔缺损 VSD 经导管封堵 患者 并发症 腰部 随访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 被引量:38
7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3 位作者 吴弘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31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膜周部VSD患者,男144例,女168例,年龄2-65岁,平均(16.44±9.09)岁。超声测量VSD直径2-15 mm,平均(5.08±2.79)mm。应用7F-10F输送鞘管从右... 目的:评价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31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膜周部VSD患者,男144例,女168例,年龄2-65岁,平均(16.44±9.09)岁。超声测量VSD直径2-15 mm,平均(5.08±2.79)mm。应用7F-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在超声和X线指导下放置封堵器。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出院前,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312例中302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79%。左心室造影测量的VSD直径2-20 mm,平均(4.96±2.67)mm。封堵器直径为4-20 mm,平均(7.09±3.60)mm。X线透视时间5-60 min,平均(14.92±8.09)min,操作时间30-160 min,平均(55.67±7.25)min。随访1个月至3年期间,未发生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国产VSD封堵器经导管封堵膜部VSD使用安全,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VSD 疗效评价 心电图 患者 并发症 术后 结论 指导 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9
8
作者 张玉顺 李寰 +4 位作者 代政学 王垒 张军 李军 王晓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先行左心室造影,通过VSD建立动静脉轨道,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 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20(6.4±3.0)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0(2.4±1.1)mm,其中86例患者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 mm。391例伴膜部瘤形成。448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8%。未成功的8例中,2例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2例术中导丝通过VS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封堵后出现间歇性Ⅲ度AVB,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患者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封堵治疗。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8.6±3.1)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68例,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 6例,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封堵器向膜部瘤出口明显移位1例,外科取出封堵器并行手术修补VSD。溶血2例,三尖瓣中量反流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问隔缺损1例,同时成功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封堵器 治疗 主动脉 动脉导管未闭 房间隔缺损 患者 合并 距离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4
9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2 位作者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 4~ 2 0mm ,平均(6 .6 8± 2 .76 )mm ,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 ,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 191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7.4 %。未成功的 5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 ,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而放弃封堵治疗。 180例术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 ,1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 ,1个月后超声复查 ,8例完全封堵 ,其余 3例仍存在微量分流。并发右房室瓣少量返流 3例。术中并发短暂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 5和 12例 ,2例并发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放置后 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随访期间未恢复。 4例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周后恢复。封堵器放置后脱落 1例 ,经圈套器取出 ,并完成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同时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 5~ 6 0min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制封堵器 膜部室间隔缺损 VSD 心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20
10
作者 秦永文 吴弘 +3 位作者 赵仙先 丁继军 郑兴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mm,平均(5.39±... 目的 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mm,平均(5.39±2.11)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细腰型封堵器。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7d。出院前、术后l、6个月和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4l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0~10.8mm,平均(5.04±1.71)mm。所用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12mm,平均(7.27±2.30)mm。37例患者术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无残余分流,4例示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3例残余分流消失,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封堵器放置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1例,随访期间未恢复,并发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1周后恢复。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同期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8~50min,平均(13.60±5.14)min,操作时间30~150min,平均(66.14±20.70)min。随访1~17个月,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问隔缺损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弥补了以往封堵器在封堵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方面的不足,该封堵器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膜部瘤 心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3
11
作者 潘湘斌 逄坤静 +6 位作者 欧阳文斌 王首正 刘垚 张大伟 张凤文 胡盛寿 李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4-776,共3页
目的:传统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存在放射线及造影剂损伤,本文探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进行经皮VSD封堵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14-02至2014-10期间入选先天性VSD患者28例,平均年龄(9.5±3.1)岁,平均体重(31.3±7.7)... 目的:传统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存在放射线及造影剂损伤,本文探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进行经皮VSD封堵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14-02至2014-10期间入选先天性VSD患者28例,平均年龄(9.5±3.1)岁,平均体重(31.3±7.7)kg,平均VSD直径(4.6±0.9)mm。患者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经皮VSD封堵术,封堵后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术后1、3、6、12个月在门诊随访。结果:26例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成功完成经皮VSD封堵术,1例患者因导管未能沿导丝通过VSD,改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成功,1例患者因残余分流大于2 mm,改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3.3±11.7)min,对称型VSD封堵器直径(6.6±1.0)mm;术后即刻微量残余分流2例;平均住院时间为(3.7±1.3)d。所有患者康复出院,无外周血管损伤及心包填塞等并发症。患者术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2±3.4)个月,随访1个月时2例患者微量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房室传导阻滞和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VSD封堵术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能避免使用放射线及造影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经皮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中远期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郑鸿雁 张智伟 +5 位作者 李渝芬 李江林 钱明阳 王树水 谢育梅 李俊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01-606,共6页
目的:观察及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中远期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0年12月行VSD介入封堵术的1071例患儿在术后第1、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的门诊随访资料。结果1071例患儿中,早期(术后1个月... 目的:观察及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中远期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0年12月行VSD介入封堵术的1071例患儿在术后第1、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的门诊随访资料。结果1071例患儿中,早期(术后1个月内)出现心律失常者272例(25.4%),主要包括房室传导阻滞(AVB)、束支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动过速、房性及室性心动过速、频发期前收缩等,其中Ⅱ度以上AVB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等严重心律失常22例(2.1%),经治疗后均好转,无患儿需安装永久起搏器。在以后的随访中,平均随访时间(2.8±1.7)年(1~107个月),持续存在心律失常者161例(18.2%),主要为AVB和束支传导阻滞,其中严重心律失常10例(1.1%);4例迟发型AVB中3例在术后早期就已出现过AVB,1例患儿随访过程中复发CLBBB并出现左心室增大,最终因心功能衰竭死亡;4例患儿随访过程中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VSD封堵术后早期出现AVB或CLBBB等严重心律失常的患儿在随访过程中复发可能性大;传导阻滞类心律失常随访过程中可出现复发或加重;心动过速、期前收缩等起源异常的心律失常随访过程中大多可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心律失常 随访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被引量:31
13
作者 吴勤 高雷 +4 位作者 杨一峰 赵天力 王欣 尹倪 徐新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99-705,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术中、术后的全方位应用价值。方法:经胸小切口微创封堵术实施室间隔缺损患儿44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切面评估室间隔缺损大小、位置、类型及与周围组织毗邻情况;术中行...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术中、术后的全方位应用价值。方法:经胸小切口微创封堵术实施室间隔缺损患儿44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切面评估室间隔缺损大小、位置、类型及与周围组织毗邻情况;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复核评估,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评判封堵效果;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封堵成功患儿定期随访。结果:446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中412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2.4%。1年内定期随访,封堵器回声清晰,位置正常,无中量以上残余分流和瓣膜反流。结论:超声心动图(经胸及经食管)对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前病例筛选、术中封堵过程监测引导及术后疗效评估作用重要且相对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 超声心动图 室间隔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婴儿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锦纷 高伟 +2 位作者 祝忠群 陈会文 张玉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44-345,共2页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镶嵌治疗小婴儿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肌部 镶嵌治疗 封堵器 婴儿 AMPLATZER封堵器 肌部室间隔缺损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 术中应用 小婴儿 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5
15
作者 任森根 康康 +6 位作者 吴丹宁 施红 吴锦章 杨梅 韩飞舟 周菲 朱志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07-409,共3页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0 )mm ,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 4 .5~ 1 2 (平均 6 .6 )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 .4~ 2 .6 (平均 1 .7) ,肺动脉收缩压 1 9~ 34(平均 2 5 )mmHg。 4 1例膜周部VSD中 ,1 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 1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 ,选用的ADO尺寸为 6 / 4~ 1 6 /1 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 ,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 1 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均在 1~ 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 2~ 2 1个月 ,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 ,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介入治疗 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适应证 并发症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朱鲜阳 韩秀敏 +7 位作者 侯传举 邓东安 金岩 全薇 盛晓棠 王琦光 魏明 崔春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 (室缺 )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患者均有运动后心悸气短 ,胸骨左缘第 3~ 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返流样杂音 ,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分裂。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 17例 ,左心房增大 8... 目的 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 (室缺 )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患者均有运动后心悸气短 ,胸骨左缘第 3~ 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返流样杂音 ,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分裂。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 17例 ,左心房增大 8例。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膜部室缺。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 3~ 10 (4 .9± 1.8)mm ,室缺上缘距主动脉瓣下缘 1~ 5 (2 .3± 0 .9)mm ,36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 ,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和 1例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 ,通过室缺建立轨道 ,82例采用膜部室缺封堵器 6~ 14型号封堵 ,7例选用PDA蘑菇伞封堵 ,合并PDA者先行室缺封堵而后堵闭PDA。结果  88例介入治疗成功 ,6 7例即刻无分流 ,2 1例有少量分流 ,1例室缺术后封堵器脱落 ,经导管取出后行外科手术修复室缺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 1~ 15个月无异常表现。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有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 ,膜部室缺封堵术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8
17
作者 沈向东 张露莎 +3 位作者 宫路佳 常勇男 李波 吴清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巧以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 方法:回顾总结作者自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连续70例婴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3~12月(平均 9月),体重 4~10 kg... 目的: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巧以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 方法:回顾总结作者自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连续70例婴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3~12月(平均 9月),体重 4~10 kg(平均 7 kg),全组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部 57例、肺动脉瓣下8例、肌部流出道4例、膜周干下混合型及例。67例用补片修复,3例直接缝合。 结果:全组均存活出院,无重要的手术并发症,心功能和健康状况恢复良好。 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安全,效果良好。室间隔缺损对心肺功能和健康已造成损害以及缺损难以自愈的患儿均应在婴儿期手术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外科手术 婴儿 心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及生活质量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李建荣 刘迎龙 +2 位作者 于存涛 张宏家 崔彬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399-403,共5页
目的评价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88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右侧组,随机抽取同期185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正中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正中组。比较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 目的评价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88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右侧组,随机抽取同期185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正中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正中组。比较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指标包括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术后胸液量、院内死亡、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远期疗效指标包括远期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检查结果,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以中文版TACQOL(TNO-AZL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量表评价。结果右侧组胸液量明显少于正中组[(106.7±85.2)ml vs.(146.7±75.6)ml,t=5.603,P=0.000]。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2组鸡胸发生率[0 vs.1.6%(3/185),χ^2=413.041,P=0.000]、TACQOL量表中身体状况[(29.6±2.8)分vs.(28.1±3.0)分,t=4.843,P=0.000]、运动功能[(31.2±1.1)分vs.(30.5±1.6)分,t=5.139,P=0.000]、自理能力[(31.9±0.4)分vs.(31.6±0.8)分,t=5.130,P=0.000]、认知能力[(29.9±3.2)分vs.(26.9±4.2)分,t=7.902,P=0.000]、积极情绪[(13.4±2.2)分vs.(12.6±2.1)分,t=3.394,P=0.000]差异显著,右侧组优于正中组。远期疗效的其他指标和TACQOL量表中其他维度2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满意,术后生活质量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生活质量 缺损修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对心脏瓣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区曦 张智伟 +6 位作者 谢育梅 钱明阳 王慧深 李渝芬 石继军 王树水 李俊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0-423,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对心脏瓣膜功能的影响,并与Amplatzer封堵器、外科手术治疗VSD对心脏瓣膜功能的影响进行对比。方法将VSD患儿分为三组,国产封堵器组76例,Amplatzer封堵器组34例,外科手术组56例;国产封...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对心脏瓣膜功能的影响,并与Amplatzer封堵器、外科手术治疗VSD对心脏瓣膜功能的影响进行对比。方法将VSD患儿分为三组,国产封堵器组76例,Amplatzer封堵器组34例,外科手术组56例;国产封堵器组分别与Amplatzer封堵器组、外科手术组在术后1周及3个月对三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狭窄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在术后1周,国产封堵器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较外科手术组高(P<0.05),与Amplatzer封堵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国产封堵器组与外科手术组、Amplatzer封堵器组比较,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3个月,国产封堵器组与外科手术组、Amplatzer封堵器组分别比较,三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封堵器作为封堵VSD的新器械,在术后及近期对心脏瓣膜功能的影响轻。为避免瓣膜功能受影响,应严格掌握介入术的指征,术中应用心脏超声监测,避免操作动作粗暴,选用合适大小的封堵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瓣膜 随访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寰 张玉顺 +8 位作者 刘建平 王海昌 代政学 王垒 马东江 张军 李军 姚志勇 王晓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VSD介入治疗的300例(男152,女148)患者,年龄2~44(10.8±7.8)岁,回顾性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并对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技术成...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VSD介入治疗的300例(男152,女148)患者,年龄2~44(10.8±7.8)岁,回顾性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并对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8%(294/300)。严重并发症8例(2.7%),无死亡病例。其中5例(1.7%)术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异丙肾上腺素、临时起搏器等治疗后,4例恢复,1例治疗50天后仍有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另2例(0.7%)术后发生溶血,激素等治疗后,溶血均消失。1例(0.3%)患者术后4天发现封堵器移位,急诊转心脏外科手术处理。术后一过性及短期并发症有:1例(0.3%)患者术后发现少量心包积液,经静脉推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止血药处理后控制;91例(30.3%)患者封堵术后即刻心脏彩色B超室间隔有微~少量残余分流,其中3例(1%)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仍有微量残余分流。8例(2.7%)患者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反流,4例(1.3%)术后新出现三尖瓣少量反流。84例(28%)术后心电图(ECG)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脱节,给予激素等治疗3~7天后均恢复正常。53例(17.7%)术后ECG为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0.7%)术后ECG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7例(9%)术后ECG有室内传导阻滞。结论:采用Amplatzer偏心性膜部VSD和国产双盘状VSD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安色、疗效可靠、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